本文共计699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80分钟。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通用32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两周左右的时间。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们语文组将做以下的具体安排:
首先是文言文知识的复习。
我们打算利用4节课复习,每一节课复习一到两篇文章,主要以学生的知识的记忆为主,同时,依据文章特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重要的句子,牢记词语含义以及句子的解释。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小课的时间,以课堂的检查、检测等反馈的形式,及时的查缺补漏。
总之要充分的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课本中的重点注释、重要词句,对所学知识做到熟记于心。
其次,是现代文的复习。
我们则打算采用5节课的时间进行复习现代文。其中用2节课的时间将文章的字词和要求背诵的地方加以巩固并检查。其他的3节课的时间,我们则主要以课外阅读文章的练习来发现学生答题中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答题方法的指导,借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
第三,其他知识的复习。
用1到2节课左右的时间,针对考试题所涉及的病句修改、句子仿写以及拓展运用题目,精选部分的练习题目,在练习和指导中,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适时的穿插几次练习、测试。通过练习来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解、讲评要侧重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
总之,我们语文组将利用最后的时间,给学生以指导,力争最后的胜利。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
一、 初一(1、2)班语文管理目标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复习,取得理想的成绩,特制订复习计划如下:
1、12月14号之前结课,然后进入复习阶段。
2、检查基础,阅读训练交叉进行。基础复习要把一班和二班抓紧,重视小测验,基础内容要人人满分,尤其是重点抓二班。通过这次月考初一一班基础部分这次错误也较多,在紧抓二班的同时也不要放松一班的基础部分的内容,同时提高两个班的成绩。
3、目标:与月考相比,1、2两个班平均分提高1分,1班没有不及格的,2班不及格人数减少2人。
二、具体复习内容:
1、1-4单元生字的复习。
2、附录10首古诗的复习。
3、15课4首古诗的复习。
4、文言文《论语》《虽有佳肴》《河中石兽》《世说新语两则》。4、名著《繁星 春水》
5、阅读:记叙文。
比如重要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同学们需要仔细研究课堂笔记,争取不要在这里丢分,说白了,这里比拼的是记忆力了。
课内文言文方面,《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则》是首选复习篇目,从课下注释的字到句子的翻译,文章的理解,都是重中之重。不可不仔细。有的学校直接划定篇目,这更方便复习了。
有的学校有课外文言文阅读,这对于大部分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校来说相对比较少,这里就不在赘述。
6、写作部分
这一部分对于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求比较明确:
第一: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尽量不要有,否则会被扣分。
第二:不要忘记把题目抄上,或者把半命题补全。
第三:不要保持小学时候的三段论文体。
第三:审题要看仔细,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写进入初中以来的事,你可千万别写小学时候的啊!
第四:建议准备一些素材,可以在自读课本中与第三单元同步的文章里迁移一些为我所用,当然,这里不是让你直接抄写,我的意思是如果碰上这类素材,岂不妙哉啊!另外,再准备一些传统的题目的文章,比如《难忘的一件事》《童年》《秋之韵》《成长》《一个熟悉的人》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可是包罗万象,要注意素材的嫁接,作文要用如下的格式:
第一段:排比式的开头,增强语言气势。建议三行左右结束本段。
第二段:写一个自然过渡的段,不能做到承上,最好做到启下。免得文章显得突兀。
第三段:写你要写的故事,或者你要大发特发议论的东西,这里是最详实的部分,大量的描写,修辞都尽量这里呈现吧,当然,这里你可以把第三段分两个到三个小段,具体情况具体操作吧。
第四段:故事或者议论已经说完了,这个时候你要说说你想表达的道理了,这个段落就是中心了,没有这个段落,我们就不知道文章到底要说些什么内容了。
第五段:也叫可有可无段,如果你第四段已经结尾了,那么这一段可以不要,否则,第五段可以点题,升华一下主题,尽量用修辞结尾,与开头照应,增加文采。
三、 班级管理
1、 初一一班的期中考试和月考成绩较好,要更细化班级管理,争取保持并提高一班成绩。
2、 年级100名目前成绩还可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同学学习的指导。
3、 提高一班的数学成绩,多关注数学成绩较弱同学的学习状态,多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4、 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加强理解表述的正确性。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人们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伴随我们的今生今世。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得”与“失”呢?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外国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国的寓言多存于《庄子》、《韩非子》等。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皎洁(jiǎo)心旷神怡(kuàng)(yí)
2、释词:
慧心:这里指智慧。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愉快。举世无双:整个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举,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迭,屡次。
三、整体感知
1、听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复述课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题词。──“得失之患”。
四、研读赏析
1、研讨赏析:
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问题组:
1、白兔的赏月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有关词语。
前:“尤爱”、“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后:“一扫而光”、“紧张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这是对比的写法。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乐趣。 ──白兔拥有了月亮后,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害怕失去,因而紧张不安,产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赏月的乐趣。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感悟语言:
⑴体会词语的精美。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悠闲)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有)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请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句中加点词能否换成括号内的?为什么? “闲适”是清闲安逸的意思,比“悠闲”更能反映出白兔的无忧无虑。而“绷”的强度更甚,充分体现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态。 ⑵体会句子的精美。 对称。如:“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五、拓展延伸
1、试想一下,是否“一无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以上各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读一读,写一写”有关练习。
2、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面对财富、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办?不仅如此,大家还须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周国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体会它给我们所带来的警示。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禀告(bǐng)掳(lǔ)
2、释词:
禀告:向上级或上级告诉事情。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三、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
问题组:
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
2、“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四、研读赏
1、研讨赏析:
预设问题组,学生解答:
⑴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王子开始时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来他经历了厄运,并且没有被厄运吓倒,挺了过来,从而变得坚强起来。
⑵“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都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⑶“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听到天灾人祸的消息时。 ②“我”听到王子的遭遇时。 ③后人见到“我”遭受厄运时。 反复出现,构思奇妙,耐人寻味,揭示了这种故事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说说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指正。)
参考: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如长跑并非厄运,但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战胜脆弱。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的两篇寓言,分别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确立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少于8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内容比较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思维方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习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
3、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说学法;文本扩展法;
学 法:合作式学习;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联系自身经历、见闻,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影子”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是听着童话故事,慢慢长大的,你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
(同学谈) 2、《丑小鸭》、《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曾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童话,那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伴我们渡过了幸福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再次步入童话的殿堂,在关爱的氛围中结识新的伙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板书课题) (多媒体)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检查生字,翻到课本109页,请一位同学读生字。大家齐读一遍。
2、谁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踉踉跄跄的含义?
三、快速阅读(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简单的概括故事的情节发展。(多媒体)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并补充)
2、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故事中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有关语句) (多媒体)
(勾画完后请互相对照,看看彼此勾画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内容是否应该勾画,为什么)
学生对照交流
请你们把勾画的句子诵读一下,注意体会他的感情变化。
明确 :
1、(1)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萤火虫的帮助下,看见了世界,看见了光明;影子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
(2)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2、开始“他的日子很寂寞。”接着“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当他看到萤火虫时,感叹说:“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当他的眼睛复明之后,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
四、思考讨论(同学们朗读的很好。也已经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盲孩子的心情变化。下面我探讨几个问题)
1、盲孩子得到了来自周围那些事物的关爱?(多媒体)
(影子、灯、萤火虫、太阳、月亮……等)
2、盲孩子在恢复视力前后,作者的写作觉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多媒体)
(从听觉转换到视觉,着重写色彩)
3、他的心情由寂寞到快乐,再到惊喜,是什么使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多媒体)
(抽生答,教师作肯定并予以补充)
(是影子的陪伴以及影子 、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快乐、得到光明(爱与被爱)。)
五、人物形象探讨
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盲孩子、影子和萤火虫。你最喜欢那一个?请说明理由。(学生探讨回答,教师肯定后补充)(多媒体)
盲孩子——珍惜友谊、坚强勇敢、热爱生活
影子 ——善良纯洁、忠诚守信、不畏挫折
萤火虫——心地善良、助人为乐
六、关于主题
关于课文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下面两种说法(课后练习一),你能同意吗?你还有别的看法吗?简要说说理由。(多媒体)
第一种,我们应该关爱弱者,且贴近童话的整体内容。
第二种,爱是相互的,关爱他人也就是关爱自己。
(学生可从多方面、多角度畅谈自己新的认识。)
七、精读选段,品味文章的美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四人一组来探讨一下课文,看看课文的美表现在那些地方?(你觉得这篇文章美,美在那些地方)(多媒体)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肯定并归纳)
1、美的语言。诗样的语言,节奏美,含蓄美。本文大量运用叠词,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文中的叠词还有哪些?(“静静”、“轻轻”、“踉踉跄跄”、“跌跌爬爬”)
2、美的立意。童话的形式来表现爱的主题。
3、美的意境。(神奇美好的意境)
如:(1)由于主人公是一个盲人,只能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所以作者多从听觉描写盲孩子感受到的自然美:“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2)当盲孩子渐渐恢复视觉时,着重写了视觉和色彩:“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一会儿闪着幽蓝的光,一会儿又闪着翠绿的光”。
八、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文章。那你能谈一下本文给你的感受吗?(同位交流)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有道理。确实,爱无处不在。爱的力量是神奇的:没有双腿,却可以走出一条顽强不屈的路;没有双耳,却能听见世间的天籁;没有双眼,却能看见世间的光明。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如:抗洪抢险中战士和百姓的鱼水深情是一种爱;防治“非典”中白衣天使无私的奉献是一种爱;保护地球,保护绿色大自然,这是一种爱;捐助失学儿童,重返学习乐园,这也是一种爱。
我们的身边,爱无处不在。
学了本课之后,同学们也许对爱开始了思考或有了新的思索。我有这样一些感悟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多媒体)
九、课堂小结:(多媒体)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塑造了盲孩子的形象,营造了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语言美、立意美的同时,体会文章“爱”的主题的同时,让我们伸出有爱之手,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爱充满人间!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3.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二、出示学习目标 :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三、老舍及其创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自学指导:
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 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五、当堂训练: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动态》1-5题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复习上节要点,朗读全文 二、品析第三段:
1、自学指导:
诵读第3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三、当堂训练:课堂练习以练带讲,学习课文4.5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 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1.B2.ABCD 3.C 4.D
5.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的奉献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句 2.完成《动态》6-12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8
【教学要求】
1. 知识:学习叠词运用,细腻逼真的情态描写,积累优美语句,
2. 能力:培养朗读能力,要读出语气,节奏,情感;
学习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 情感:通过对本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品味,体悟文章主题,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让“爱”的清泉流淌心中。
4. 方法: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合作探讨,听说结合。
【重点难点】
1. 课文美的意境的品悟。
2.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
【教具课件准备】
计算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
音乐背景:《凝聚这份爱》
画面显示: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非典”病人场面。
(导入语)
同学们,在20__年的春天,非典病魔肆虐地袭击着人类,袭击着我们的家园,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多少人难逃病魔的侵袭,陷入极度的恐慌。而白衣天使们,他们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与非典病人几乎零距离的接触!一曲曲爱的赞歌强烈地响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她那诗一般的语言构成美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其中,最终,汇成欢快的强音。这就是著名诗人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课件展示)
背景画面:美丽的风景画
主题内容: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金波
二. 学习新课: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勇于探究,善于合作。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圈划出生字词,和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课件展示):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圈划出生字词,优美语句。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
下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疏通文字。之后,把你划出的优美语句也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最后明确)
哞 mōu 酥 sū 蔷薇qiángwēi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孪生luán 泥泞nìng
2. 重点理解: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请同学们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自主学习,请大家快速默读,划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其次,合作学习,我们小组讨论,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课件展示)
重点理解:(1)快速默读,划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
(2)小组讨论,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后,单独回答,最后明确)
问题(1):心情变化的语句: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最后明确)
问题(2):情节发展步骤:
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
3. 朗读强化训练:
一个盲孩子,因为看不见光明,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后来,影子的陪伴使他获得了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在困境中,萤火虫、影子、以及太阳、月亮的爱,都使得盲孩子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最后,那本无生命的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多么美丽的童话啊,让我们用心去品味这曲爱的赞歌。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课件展示):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节奏、情感。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 探究研读:
问题一:美的意境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绚丽的境界。分析一下,文章从那些方面创设这种意境的?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明确: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愉快,情境多姿多彩。 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荧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着、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问题二:美的语言
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品位一下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1)按句排行,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渓流水,自然流畅,叮咚有声,适合表现童话内容,适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
(2)大量运用叠词,如“静静”“轻轻”“潺潺”“沉沉”“幽幽”“飘飘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跄跄”“跌跌爬爬”等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
5、多角度理解主题:
同学们,关于文章的主题,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和有一个集中而明确的表达。不过,有时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比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等。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参照课后练习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
理解一:对于像盲孩子一样的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理解二: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理解三: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三、课堂小结:
一个盲孩子,由于受到来自多方的关爱,获得了光明,获得了幸福;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因为关爱他人,最终也获得了生命。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童话。让我们带着美的体验,去抒写心中那永恒的“爱”。
(音乐响起《凝聚这份爱》)
四、巩固练习
1、加点字注音
潺潺( ) 咩咩( ) 泥泞( ) 孪生( )
嬉戏( ) 踉踉跄跄( )( ) 哞哞( )
2、仿写句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仿写:
他还看见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上明亮的露珠。
仿写:
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仿写:
五、拓展延伸:
金波的诗:
读自己的影子
金波
小时候,不识字,
总喜欢坐在那里,
读自己的影子,
像读一本童话的故事。
总是读一头黑熊
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
坐卧在我的脚下,
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直到太阳落山,
影子消失,
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明天
影子还会来,
还会有新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2.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多媒体)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四、研讨思考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第一、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并自主解决。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与热带相比--温晴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3)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自由探究。
学生朗读后,思考体味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模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是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一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3.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2)作者紧扣这一点,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5)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二、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一下,在写法上本文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写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倾注你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板书设计
12.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暖--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0
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板书课题)
一、字词常识积累: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 4月,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恶: wu ;厌恶 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 残暴杀害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师可以检查一下。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种读书习惯。
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
二、课下都预习过,再默读一遍 3分
你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概括课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
朗读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的优美散文。
在听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把握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听配乐录音。
1、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遍。师介绍朗读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有恰当的语气、准确把握内在的情感
2、 每组的同学在组内每人读两段轮流读,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起来读。读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不足。
师问:你能体会一下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吗?生随意说,师不做评价。
三、分析课文3、4、5段即“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最精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读:请2名学生朗读3--5段。
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吗?
对这件事情在文章后面“我”专门有一个称呼?“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3、分析文段
(组内讨论交流)小兄弟: 兄弟两人,你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1、用几个词来形容小兄弟,并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天真、活泼 、聪明、勇于创新、胆小、怯弱、让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聪明;张着小嘴,惊呼,跳跃,体现了他的天真、活泼; 在尘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诣的偷做风筝 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体现了他的胆小、怯弱、可怜。
2、a、弟弟喜欢风筝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 惊呼 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b、找同学结合课本讲解一下插图。
c、作者塑造了弟弟这一细致传神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 结合上面@ 主要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组内讨论交流)过去的“我”:
大家都喜欢小兄弟,为什么不喜欢过去的我呢?过去的我是什么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专横 虐杀者
a文章中哪儿体现出?
“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后看到了外国的书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以看出过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
b请同学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这种粗暴专横管理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为什么?
认同我愚昧专制的教育方式,丧失创新精神;他本来瘦,不参加活动身体也不健康。不活泼
3、(组内讨论交流)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这一幕称做是“精神的虐杀”吧
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美好的心灵,践踏扼杀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C在这“精神的虐杀”一幕里,作者把当年的我写成凶神恶煞,粗暴的管理可爱的弟弟,阻止弟弟游戏,还把他偷做得风筝踏坏了,让弟弟心灵受到了伤害。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深深的内疚 自责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对弟弟的爱,虽然以落后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当时确实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游戏。
(组内讨论交流)联系下文你知道文章中还有哪儿体现了兄弟情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吗?
懂得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 以及弟弟忘记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觉得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让我们的爸妈和老师怎样来管理教育我们呢?生说师肯定并补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让孩子有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组内讨论交流)、朗读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读或重点读(师集中写在小黑板上,每排讨论一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它在整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弟弟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对弟弟心灵的迫害和残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谴责就象受到惩罚。
3、弟弟忘记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无法补过了
4、在最后一段中“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悲哀的!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是无可把握的,也摆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论解决。
六、教师小结
文中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归纳: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 D、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E、批判落后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风筝》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就可以忘记春天放风筝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减轻当年放风筝对弟弟的迫害而产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严冬,有一定的象征义,是说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也就是说弟弟并不觉得我这样做是对一个孩子心灵的伤害,现在虐杀者从愚昧中觉醒了并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为此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严冬,正给我寒威和冷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3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难点)
3.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年(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尤善诗歌,常常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诗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九月深秋胜利归来,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朝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深得人们的喜爱,其本人也因此获得“诗魔”和“诗王”的赞誉。《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朝代)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 (sǒnɡ zhì) 萧瑟 (sè) 枯藤(kū ténɡ) 天涯(yá)
3.整体感知
(1)诗言志。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摘抄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 净沙秋思》
(2)四言、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老骥/伏枥”“潮平/两岸阔”;七言诗句一般分三节来读,如:
“君问/归期/未有期”。按照这一规律,请在课文中为四首诗歌划分节奏。
【课堂探究】
赏析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这是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 怀。 。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写 近景:地上的花草,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惬意。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开全文阅读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 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这幅深秋夕照图,反映了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
【随堂检测】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拓展延伸】 请发挥想象,简要地描绘《天净沙秋思》诗中的画面。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附:四首诗歌思想内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 春漫步西湖所 见的明媚风光,抒发喜悦之情。
4.《天净沙 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 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1. 【作业布置】 1.背默四首诗歌 2. 完成校本作业。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
(2)掌握词义:
庇护:袒护,保护。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2.研读课文。
(1)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4)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明确: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概括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三、学习《蚊子和狮子》。
【设计意图: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忽略了自己的短处。】
1.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2.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写出了蚊子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评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寓意: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 :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6
【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检查预习:课后生字词。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篝火 喑哑 气氛 螽斯 莴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钳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外表、习性)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 蝉
2、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回答。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板书: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手法,生动地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来抓住其特征。
【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备课小资料】
蝈蝈的趣名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7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8
一、教材特点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给予必要的入学教育,明确学习要求,进行方法指导,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学语文,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开始美丽语文的快乐之旅。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可能多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7、早自习安排学生背诵必背内容,或预习课文。
8、每天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写字作业。
9、每周作文一大一小,序列训练,有序推进。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9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 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 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 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 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 (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把)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达效果 反思记
一、 布置预习
1、 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记住这些号)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1、 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四、 理通文意
1、 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 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 比赛翻译课文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2、 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 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巩固字词、句的意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一、 检测复习
1、 抽查学生的朗读1—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
2、 解释加点的字(1) 邑八景之一也(2) 数年恒不一见(3) 高插青冥(4) 念近中无此禅院(5) 无何,碧瓦飞甍(6) 未几,高垣睥睨(7) 连亘六七里(8) 尘气莽莽然(9) 裁如星点(10)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1) 倏忽如拳如豆
二、 分析课文
1、 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3、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
三、 总结练习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课外练习 学生预习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积累, 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学生朗读课文,并相互校正字音、断句。学生互读互听,熟练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检测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现时间的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学生再读课文标画出描写山市变化的词语“孤塔耸起,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城市依稀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简单了解作者及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加强印象,其他学生能熟练说出文学常识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复习意识巩固基础知识巩固运用标注法学习文章探索山市形成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3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置情景,以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进行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梦想,在山的那边”,感悟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梦想。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扎下 漫湿 瞬间
2.理解词义。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及节奏;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诗歌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2.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不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山!
4.面对这许许多多的山,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分析诗歌)
四、课文研讨
(一)词句理解,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4.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探究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1.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五、体验和反思
补充资料: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和上山下乡,在“文~”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谈一谈,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山”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常规作业及练习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4
教材分析:《夏感》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以反映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诗化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热情。这篇课文应从语言美,感情真两个方面整体把握,通过阅读和练习,理解课文语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比喻和拟人),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景,夏民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对写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却少有人热情地去赞颂。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夏天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夏天的总体印象是炎热不堪,使人焦灼难耐,没有美感。那么夏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笔下的夏天又是怎样的,以及通过他的描写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二) 落实基础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板书出重要字词并让学生齐读并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发(beng )澹澹(dan dan)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三)学生初次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即在作者眼中充满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关键词: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用怎样的手法描写夏天景致的?(提示:分别从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体的语句并概括出来)
答案要点: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与其他季节的对比。
3.通览全文,总结出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要点: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板书小结: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缤纷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律:紧张
夏之民:勤劳
【设计宗旨:这三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找具体对应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讨论思考五分钟。并请各组代表回答,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点(天气炎热或火热的;句子:火红的太阳 ,热风浮动着 ;主要写:细草、树林、蝉声、太阳、麦浪、山、云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作者为什么觉得夏天是一个“旺季”?
答案要点(夏于春华秋实间,应了中性的黄色/ 金黄的,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收获之已有的麦子,希望还未尽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答案要点(割麦,打场,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2、第五自然段结尾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回答并说明原因?
赞美农民的勤劳,赞美一种力量。一种什么力量(奋斗,拼搏,努力,进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没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会有秋的丰硕。如果春天是播种,那么夏天则是耕作,秋是收获,冬是贮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么春是少年,夏是壮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设计宗旨:通过细析全文,掌握文章整体写作结构思路及技巧,了解作者对夏及农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辛勤劳动人民的热爱,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三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华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仍然分四小组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明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比喻句示例
①“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将“公路上的汽车”比作“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示例:
①“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将蝶舞想象成了人优美的舞姿,用了拟人写法,很生动。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设计宗旨: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教师仔细分析一两个示例,从句子的语言美感,修辞角度等出发分析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有哪些?
【设计宗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宗旨: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七)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结束新课。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5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6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7
一、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太了解语文学科的现状,没有多少同学是因为喜欢语文而去学语文,语文在大多数同学心中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深谙此理,可是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难于上青天”,因为他们在语文课上领略不到语文的魅力。为此我决心从备课上寻求突破口,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激发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以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是讲语文课的规矩,学语文科的物质准备等,学生懒懒地坐着,无奈的听着。这个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课题是《语文的魅力——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亲切的交谈中,在生动的故事中,学生感悟到“语文天生重要”,初步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效果颇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我每一节都能用心去备:想着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让学生切实得到提高锻炼。那么这样备出来的课学生一定爱上。
此外我打算从本学期始真正实现电子备课,力争到推广发行的水平,就算是妄想吧!
二、读、背、写
其实语文更大的魅力不在语文课堂,更不能光靠语文课本。所以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更大兴趣,就要带领学生泛舟语文的广阔海洋。
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勤奋读书。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语文课铃响后,固定给学生五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片好文章来朗读。每周三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读书看报。读书要圈点勾画,摘抄积累。秦牧说:“少年和青年时代学到的东西,像是用凿子刻进石头一样,记忆极牢。”“我自己现在能够背诵的诗歌都是在少年时代学来的。”其中好的段落文章一定要背下来,坚持下去,量变会带来质变。
大胆练笔。学生第一次练笔,几乎三分之一只写了三两句,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放开手去练笔,想写啥就写啥,想怎写就怎写。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喜怒悲欢,皆可成篇。还要告诉学生读背最终是为写服务的,尽管把你读到的用到你的写作当中去。
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语文也容易学,关键是在于兴趣和用心。请多读文章,请多写文章,因为语文的魅力存在在于读和写之中。
语文教坛整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道路宽广,风光无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8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9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情感目标
1.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 、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法提示
文章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胆进行探索,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课 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文体解话: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说说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查字典注音;划出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会为止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初读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⑴ 、先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准备复述。
⑵、读课后习题中《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2-3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交流:
⑶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组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提示:紧扣课文语句)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四、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五、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开天辟地( ) 女娲 ( ) 掺水( ) 塑造( )
莽莽榛榛( )( ) 澄澈( )( )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
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1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4]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15.《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略 4.B 5.D 6.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够;同“荫” 15.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6.“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7.天净沙;秋思 18.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9.三;名词;苍凉、幽静 20.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2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教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提高朗读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五单元:在讲完了人生的话题之后,本单元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11)、(13)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十、教学进度(具体见下表)
第一周
第二周 春 济南的冬天
第三周 雨的四季 写作
第四周 古代诗歌四首 秋天的怀念
第五周 散步 散文诗两首
第六周 世说新语两则 综合性学习
第七周 国庆节
第八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 窃读记 论语十二章
第十周 论语十二章 写作
第十一周 纪念白球恩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 再走一步 诫子书
第十四周 综合性学习 猫 鸟
第十五周 动物笑谈 狼 写作
第十六周 皇帝的新装 诗二首
第十七周 女娲造人 寓言四则 综合性学习
第十八周 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考试
第二十周
上一篇:物业工作人员未来工作计划
下一篇:北京期货商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