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2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9分钟。
(推荐)目送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送读书笔记1
《目送》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绿,淡得那么不起眼,无形之中却又一种那么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气读完了它。关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它的明媚、深邃、忧伤,它的美丽。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以及兄弟相携。他的笔触极尽幽微就像是那烛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实不仅仅是眼睛的目送,还有几许心灵层面上的东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发自龙应台的肺腑。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段动人心弦的文字,心都会怔住。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在目送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远,背影一点一点模糊。
暑假,我参加了夏令营。虽然要离开家半个月,我却没有丝毫伤感,反而开心地手舞足蹈。我几乎是数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来,没有半点即将要离开父母应当有的难过与忧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终于姗姗来迟,我也终于踏上了夏令营的旅程。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视了父母以及他们不舍得眼神。我与我的新朋友兴奋地讨论着这次活动,不知为什么感受到两道炽热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却又那么柔和。或许,是爸爸妈妈吧。或许,他们在等待着我的回头,哪怕是仅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没有。快要到寝室了,我急忙从妈妈手中拿回书包,闪入门内,倏忽不见。父母该离开了,显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没有发现那么。现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的落寞与不舍,或许与我的背影有关吧。或许,这转瞬即逝的半个月,在他们眼中却是如同半个世纪之久。
时间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来,我们亲爱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春来秋去,光阴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发会白,牙将掉,脸上会呈现出皱纹。
父母早已和我们牵扯起情绪,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和我们打成一个死结,如影之随行。
趁着父母还在,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所以现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终要目送的生命问好。
目送读书笔记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目送读书笔记3
20xx年2月15日在当当网定了《有一种幸福叫感恩》、《林泉》、《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和《目送》等4本书。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将它们全部啃完,《目送》于今天最后看完。之前听说或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不知道她有如此大的名气。更好笑的是,我竟然觉得“他”是个男的,还以为是台湾官员,可能和某个叫龙什么的官员搞混了。不读不知道,一读方知龙应台是一个温柔多情多才多愁多感的老龙女。
这本书装帧精美,纸张上乘,图文并茂,很重很有份量的一本书,需捧读才行。《目送》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全书一共分成3部分,我慢慢品读了21天,不时回味,千般亲情,无穷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本书主打篇目《目送》的经典话语,同时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看完这句话,我们应该都会不一而同地想起孟郊的《游子吟》,仿佛看到一个即将远游的游子,即将离开家,走之前,他的老母亲都会帮他收拾行李。当这位游子再一次离开家的时候不经意的回眸,发现自己的父母还在窗台上守望,他知道原来每一次他走的时候亲人都是这样目送他走的。一转眼,在窗台上守望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老母亲,这不正和龙应台写得很像么?
20xx年,龙应台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的经历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美,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人伦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的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么?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当初那个叱咤风云的母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不辞辛劳地照顾父母,真是像父母小时候照料她自己一样照顾父母,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把父母照顾到离去而不是……
有人把这部书评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我严重支持。这部可以值得让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
是啊,我们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在互相目送着,目送太阳和月亮,目送时间,目送父母,目送孩子,目送朋友,目送美景……
我们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是目送着,目送一届又一届学生离开自己的班级、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所谓师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校道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校门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书笔记4
在读龙《目送》之前,非常惭愧我并在不知道龙应台是何许人氏,起初认为这应该是男作者才能驾驭得起这么霸气的名字,又或者这仅仅就是一个笔名,犹如鲁迅先生。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友人将这本书送予我时,翻开扉页的那一刹那,我才知道,这本书注定将和她的作者一样,是一个平凡的存在。
之后又陆续读了她的《野火集》,惊叹于那疾风卷沙般的文风,女子笔下如此爽利果敢,岂止是难得!这般豪气犹如百年前夜里挑灯看剑的剑湖女侠,她们心里怀着同样深刻的情感——“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时的她正当而立之年。龙应台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笔下仍这般冷峻理智,她脸上的线条已变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么硬朗,但仍旧闪耀着她所独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辉。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里,百转的惆怅,让人知道,大漠的狂风已吹入林间,在枝桠间穿行,与溪水低吟,与草叶倾诉。
这本书,是龙应台几年来散文作品的集结。其中少了政治论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多了丝恬淡深沉的哀伤。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读着读着,赫然发现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笔,竟然也能有如此温婉忧伤,惹人落泪的笔触。那支能够在华语文坛掀起龙卷风暴的笔,也可以如此平静而冷彻,看着她的那些对自己生活点滴的描写,渐渐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暂人生。龙应台是那个气势磅礴的龙卷风没错,可她也是个真实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儿,儿子的母亲,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她也有一个母亲的酸楚,面对生她养她父母的衰老与逝去,她也有为人儿女的悲恸。或许随着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人越来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来越多愁善感了。当看完这本书,潸然泪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本书,读过以后又多了一种更深的体会,在龙应台柔情的一面里,还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深沉的,沧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种是比较平和的,比较看得开,甚至比较欢快、比较享受的。前一种,是写到父母的;后一种,是写同辈、儿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这两种感觉很分明。看《如果》到《散步》,一连六篇,一路压得心头快喘不过起来,很沉,很重,对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头,是无法轻易承担的。接下来的一篇是《为谁》,顿感轻松,写自己与儿子,虽然涉及的还是为人父母,文字却活泼了许多。甚至插图都不一样,前面的插图是泼墨残荷,是空洞原野,是荒凉窗景,后面配的则是母子相娱。
龙应台常说她是逃民,是一个无根的人,不系之舟。这种漂泊的流离感、不安全感时刻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如影随形。然而无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连忘返的`,就是这种她时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记忆,与童年、成长、父母相关的记忆。对她来说,记忆,是比将来让人害怕得多的东西,尤其是与她试图挽留住的童年、成长、父母相关的记忆。这些童年、成长都是与父母相关的,而父母已经逐渐远去了,虽然母亲还在,也已经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经定格,只能往回看,无法更改,无法重来,只能在心里默默念着。而与儿子、与朋友,还有那么长的路,可以慢慢来,慢慢玩。两种感情,一种是过去了,一种还在继续。孩子还会长大,而母亲只会更老,写的感情怎么能一样呢。
家,在变,从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后来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变,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然后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前一后的背影,一前一后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龙应台就在这一前一后,像一片孤舟,在芦花深处,听着杜鹃啼血,深深凝望。
目送读书笔记5
有些路啊,只能自己走;有些人啊,早晚会分离;而生命的大旅途中,注定了太多的相遇,分离,唯有淡然处之,注定的走下去,相遇不喜,分离不悲……
近来,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使我感触颇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中与父母相识,从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旅途,我们那时是依赖父母的,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快我们也像“华安”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拥有自己的小学经历,仿佛从那时我们与父母走了不同的路,越来越远,我们刚上小学时,都会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在充满陌生面孔的环境下,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小学。这条没有父母的路上,我们才开始是爬着前进,后来我们学会了走,在上初中的'时候,面对父母的叮嘱由小学的仔细聆听变成了不耐烦,似乎想脱离父母,到了高中,我们在这条路上奔跑,我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渴望,耳中充斥着流行音乐的喧嚣,似乎我们与父母之间筑起一道灰色的屏障。那可悲的屏障啊,生生的隔绝了两代人。家,本是温暖,没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言语都指向学习,是那么无奈。
也许只有我们有了儿女,甘心为他们呕心沥血时,我们才猛然想起那已垂垂老已的父母,而那时,我们没有了时间和精力去时刻回报父母他们,是的,有些路,走着走着,暮然回首,他们依然在原地等你,只不过,太远了,早已经回不去了。
那些与父母分离的路,也许有他人的相陪,但是我们最内疚的人却没有在自己左右,甚至曾经还如此厌恶,那又是多么可悲。
但是,过去了就已经过去,它们已不可能再重来,唯有淡然处之,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时间,不留下遗憾,方能分离时不悲,妈妈曾说:“没了我,你能照顾好你自己吗?”那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却没有想过,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又会怎样,我们那时都已年过花甲,那我们的父母呢?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那已成为泡沫,我们又会多么后悔而无奈。只是,改不掉的才叫记忆,后悔的事才会缅怀。
“目送”这一词,对于我们根本体现不到这词的痛楚,我们似乎永远站在被目送的角度,也许当我们目送自己儿女时,才会体现到当时我们父母的感觉。你静静的看着,那个人,默默的走远,人潮渐渐向他涌去,但在千万中你依然可以找到他,直至消失,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曾经,我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刚下班的女孩在母亲的千万央求下,为母亲买一份面包,面包店十分拥挤,当顾客们在焦急等待中议论起为自家的谁买蛋糕时,那女孩小声说为自己妈妈买时,全店都寂静了,排队的人纷纷让她先买,,她说:“马上快到了,我再等一等吧!”有人却说:“你的妈妈却等了二十多年了。”是的,也许仅是一件为母亲买蛋糕的小事,她却等了二十多年,时多么可笑而心酸。他们为了柴米油盐计较了一辈子,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淡然独之,并非是让你什么都不在意,而是在拥有时学会珍惜,为自己不留遗憾,多为父母做点事吧,别让他们等太久,他们等不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更应坚定的走下去。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但请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在等你。
目送读书笔记6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的、成长的!因为我和妈妈共读了一本深入我青春灵魂的书籍——龙应台的《目送》。
看到妈妈读这本书时,眼眶湿润的感动,眼底深深浅浅的忧伤,我亦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但不至于像妈妈的感触那般深邃!我读《目送》感悟到岁月如歌、感恩父母无言的爱!
时光溯源,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入幼儿园、走进陌生的校园,每次父母的目送,我都惶惑的寻找妈妈的背影,不停的回望人潮后的爸妈。我清晰的记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带着深深的不舍。
光阴似箭,一去不返。转眼我已是青少年,我在长大,父母在变老!这是我读《目送》时突然感受到岁月的匆忙,抬头看陪伴我读书的妈妈,她曾经的黑发里,不知何时竟掺杂了几根白发。
曾经我以为,长大就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后来,在一遍遍目送后,我恍然,长大还意味着独自漂泊,心中牵挂。原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令人不禁掩卷深思,震撼我的心灵。
这个暑假,我极力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参加了一个暑期军训营。这是我成长岁月中,最长的一次独自远行的别离。出行那天,闷热的天气突然下起小雨,爸妈送我到目的地,要身处陌生的环境,我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掉下。在我走进出发的列车,轻轻回头,却惊诧的发现,爸爸红着眼眶,妈妈在悄悄地抹泪。我的眼泪再起,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我坐在车里,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互相目送着渐行渐远。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合上《目送》,心中感念纷纷,许多回忆涌上心头,眼睛不自禁的湿润。其实这本书,有些部分我并未完全看懂。因为很少有作者共同的经历,但不乏是一趟荡涤心灵的旅程。或许有一天,当我长大走上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读懂龙应台的《目送》吧!
与妈妈共读着《目送》,互相交流着阅读的感悟收获,也感受着彼此浓浓的爱与亲情!我顿悟人生的真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我找到了共鸣,一本好书,会给你一次痛彻的领悟——时光无言,爱亦无言!
目送读书笔记7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书笔记8
20xx年的暑假即将结束,在这个假期中我认识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这个词。
《目送》,这本其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那时,我们可能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这喧嚣杂乱的社会中读着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静了......
目送读书笔记9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目送》。作者用她独特的角度和叙事方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文笔平淡而充满魅力。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颗热爱生活、悲悯生活的心。我和作者一样喜欢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也喜欢摄影,用照片记录生活,记录每天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虫鸟兽……“跟风景约会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
看这本书时,常常陷入思考,产生很多共鸣。“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但终有一天会经历,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目前父母健在且身体健康;家中有兄弟,事事有人商量;朋友不多,但有三两知己互相关心,顿感幸福无比。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读到这里不由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没有谁可以陪伴你一辈子,你面对的所有挫折,遇到的任何困难有时只能你自己去承受。因为父母都可能老去,比你先走一步;你的朋友也会因有自己的家庭,无法顾及你的全部;你的爱人也会有不在身边的一天,何况如果有孩子,他们也有长大的一天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去过自己的生活。那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决定,所有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
准备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满怀信心和希望,往后余生不负流年。
目送读书笔记10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迫于生活的压力每天匆匆忙忙,很少有意识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很感谢西城区团委发起的青春西城读书会活动,让我有意识的每个月读几本书,然后和一起爱书的朋友分享,高谈阔论。
20xx年,新的一年,第一个月读的书是《目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写的人生三部曲第三部。
也只是读了《代序》部分,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一个人旅游自由,率“步”而为,兴之所至,心向往之。如果和朋友一起旅行,不免要顾及朋友。
年少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徒步旅行,走走停停,看乡间的人情风貌,有时候也和坐在路边的老大爷聊上一整子,有时候遇到对自己有所感触的.景色,也会驻足思索,有时候思索人活着为了什么?有时候思索自己平日里的所行所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后来,当青年的时候,我往山的外面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开始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时候我会拉着朋友的衣襟的一角-衣角。只顾看风景,不必理会方向的问题,不必理会会不会走失。因为关系还不到爱情所以还没有牵手,因为怕把自己走丢了所以拉着朋友的衣角。就这样晃荡着去了很多地方。一直觉得和真心的朋友一起旅行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不必有应酬的回话,只是听朋友说,然后进入思索状态,或者肆无忌惮的在朋友面前做一番长篇大论。
当青年再往后旅行,走的地方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旅行,开始自己做向导,不在牵着衣角走了,而是牵着别人。觉得我们已经长大,虽不说做老大,但是旅行的时候要照顾队里的新朋友,毕竟爬山、探秘山谷,还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领队。
走着走着,旅行也成了人生。
目送读书笔记11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起初是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难以释己。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这几个词仿佛道尽了天下父母与孩子一生的缘。只因这一句,我读完了龙应台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整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待生命的那样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表达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各辑的主题之间交叉串联,既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确实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开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为女儿和母亲的龙应台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情感碰撞的`场景:在送儿子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送他去机场时,儿子却径直往前走只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追赶的背影——这是一种多么无奈、难舍、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着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局部时光与生命。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慨叹“不必追”,这既是自我内心的不甘与感伤,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放手的勇气。“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内心的情感一样汹涌澎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子女的殚精竭虑,作为“外乡人”却能够为儿女“在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在文化传承意识中恪守古训——“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龙应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浓烈的责任意识,当龙应台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时,父亲会因为自己是用运送廉价的饲料车送的女儿而感到羞愧,认为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故而“只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在对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时,仿佛像是在照料刚刚出世的婴儿一般,温柔细致: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擦拭身体,让自己年幼两个孩子陪外公说话,为完成父亲魂归故里的遗愿而不远万里返乡;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亲更是时刻牵动着龙应台的心,为母亲摆起“胭脂阵”,为母亲洗头、按摩、看鸟、买棉质的内衣,每次探望完母亲总是要提前一天就开始抚慰母亲等等这些细节,读之令人动容。
华安华飞这一代人,在经历由孩子向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后,开始抗拒母亲的呵护和唠叨,追求自我的独立。大儿子早已是那个头也不回的前行渐远的身影,还停留在母亲记忆中的“白胖的小卷毛”华飞,也会因为与母亲在一起时母亲孩子气的表现而觉得丢脸,一个箭步冲出五步之遥,指责她:“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是免不了要失落的,她想要走进自己孩子的内心,却总是被阻隔在外——好不容易自己的大儿子念的大学就是自己任教的大学,以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和交流,却“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但是在《为谁》一文中,孩子也表现出自己温情脉脉的一面:看母亲在孩子们离开后,连菜都懒得买,懒得做,擅长烹饪的儿子花三个小时在超市挑选东西,又回家为妈妈一丝不苟地示范做正宗西餐。龙应台原本以为儿子是要自己学会后做给他吃的,没想到儿子却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这样的对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身份角色往往会出现交错和逆转,给予和付出是一个循环的圈。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不如说它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情。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但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所以,当龙应台以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慢慢离去时,那种无言的震撼才会更加猛烈地击中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而目送,那么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全书的感情基调仿佛就是“爱与忧愁”,所以尽管是散文集,但每篇文章都沿着这个基调串联起来,精彩绝伦,异彩纷呈。
《目送》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和失败,心 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你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作者对人生的深长之思和瞬时感悟 这些对人生的体悟,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对于谙熟佛教经义的龙应台来说,她所历经的这些人生遭际、所感受的这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情感,也许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莲。“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唯有曾经苦乐,才能通达人生的澄澈之境。
目送读书笔记12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题记
受到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一书,想到当初渐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时不舍,又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我的儿女们的背影渐渐走远,直到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让我再一次察觉到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之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年迈的父母越来越深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可我知道我的孩子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下去,而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目送读书笔记13
当我翻开《目送》,其中的《跌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龙应台通过报纸上一个中学生因为受不了考试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的报道,得到了很多感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这段话明确的指出现在的教育的漏洞所在:
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便退缩,从来不去努力,总认为不用努力,胜利的果实就会获得。于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怨天尤人,却不是通过努力去自身获得,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觉得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更多的教育我们如何去跌倒的有尊严、如何面对挫折,而不只告诉我们这些太过美好的事物。
目送读书笔记14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你安好我便安心。
不由得想起我的经历,我在县里上高中那会,由于家离得远,一方面是为了省路费,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回一次家,到回家那个周提前给父母打电话,周五5点放学急匆匆收拾作业,背上书包,赶到汽车站坐大巴回家,父亲就在镇上汽车站等着我,然后踩着自行车载着我就回家了,一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一会被地上的石子或者土堆撞一下车轮子,我和父亲就颠簸一下,坐在自行车后面我默默地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酸了。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现在还能历历在目,有一次,下大雪了,周日吃完午饭我就要赶回学校,雪路很滑,路上除了我们赶路的学生外看不到别的身影,由于我家离车站大概有3公里的路程,父亲骑着自行车要载着我去汽车站,他戴了双白色的线手套,穿上母亲做的棉鞋,骑在路上自行车轱辘不停地打滑,父亲那时还年轻,车技也好,加上父亲将近一米八的个子,自行车还是很安全在前行,自行车拐了一个弯后,父亲就停下来问我冷不冷,要我趴在他背上,要我把手放在他的衣服里,我说不冷,父亲不相信,硬把我的手拉到他的背后,掀起自己的棉衣。他又继续蹬自行车,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哽咽了,又怕父亲看出来,我赶紧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感受父亲的温暖和背影。到了车站一直站在那陪我等车,每次都会看着我坐的车开远了才离去。
我嫁的远,结婚头一天就要赶到婆家安排好的旅店,头一天我走时,父亲没去,家里种了几亩苹果树,那个季节刚好要给苹果树施肥,搜花。我走时,父亲看也没看我一眼,拉着一车农家肥去苹果园,我内心是知道的,父亲是不敢看我远去的背影,我看着他弯着拉农家肥的背影,我心里很内疚自己的选择,眼泪又开始在眼睛里打圈,不想要被人看见,敢接拭去眼角的泪水。婚后比较欣慰的是我老公对我父亲也特别的孝顺。
结婚这么多年来,每次回家父亲都和我畅谈到晚上12点,聊聊家里的,聊聊庄家的,聊聊亲戚的等等,每次要走时,父亲总要说一句话,“还没待呢就要走了”!是呀!工作,孩子迫使我们好多的不得已,父亲母亲看着我们的车拐过弯看不见了才进家门。拐过弯,眼泪就开始不听使唤。总想好好陪陪他们,可是每次相聚就那么短短几天。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子都没有好好陪过她们。
太多太多的回忆,父爱总是无声的,是伟大的,有父爱从来不觉得孤单,父爱是积极向上的。有父爱的女孩子,从来不缺被爱。愿我们的父母都能身体健康。
目送读书笔记15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上一篇:《与优秀教师同行》读书笔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