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84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4分钟。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精选3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
是一本框架都很大的书。但是这种大视角并不是来自于作者的大格局,而是来自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
作者只是巧妙的用五条渐渐交汇的故事线构造了这本书。
所以,这本书的推荐词我觉得是言过其实的。据说平均三个通宵就有人读完一本,可能不是因为手不释卷,而是因为乏味冗长,一目十行。
日耳曼的严谨,英帝国的骄傲,美利坚的包容。军事,政治,爱情,阶级,变革。所有角度都只是蜻蜓点水。
称作小说的话,最大的亮点不过是多线叙事。完全是在既定历史的基础上截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串联起来。
称作历史读本的'话,信息浓度又太低。不够紧凑和全面。
也有可能是我个人水平有限,无法读懂作者的以小见大和虚实结合吧。
还好其中的感情线并没有让人失望。爱情在所有历史色彩下都显得斑斓。自己世界的悲欢离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太微不足道。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不能因为没有拥有爱情而抹杀爱情的存在。
如果一定要说说读书笔记,那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
十天看完《巨人的陨落》这套世纪三部曲第一部。
拿到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套书要讲啥,是小西瓜爸爸618买考试用书凑单给我买的。我也并没有看任何的书评和简介就开始阅读。
当然,我没有像封面写的那样三个通宵就看完,前前后后总共用了十天才看完。
刚刚看到网上用12个字评论这部书: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
说的太贴切了,讲述英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法国、美国、威尔士,几个国家的政变,以及六个不同家族之间的连结的故事。
巨大的情感纽带把这些人紧密连结在一起,真实的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以及各党派分争,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几千万士兵。
这些,都牵引我继续往后读,想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想知道我关心的那几个人是否还活着,战争让人紧张,作者在文中加了很多放松心情的动作,时不时有个啪啪啪缓解战争带来的紧张感。
文中的女人们,独立,聪慧,虽然有过犯错,最后却都过上了理想的生活(作者肯福莱特对女人很包容,把她们写得很好),虽然在20世纪那个时代男女很不平等。
看完整套书,会心的'笑了,故事有残暴有温暖,我记住更多的是温暖,战争中的英雄,为爱坚持的人。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3
伟大的坠落、平凡的交织,“大”时代与“小”人物演绎的一曲赞歌
历史与个人,是谁在改变谁?
谁是“巨人”?因何“陨落”?把波澜壮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搬上文学舞台,尽情展示了“大”背景下的国家间“远交近攻”的复杂态势,又不失某种以小见大的细腻——究竟是南威尔士乡下的那些个“小”人物有意无意中搅动了“大”时代,还是“大”时代赋予了“小”人物非凡寻常的品格呢?《陨落的巨人》用写实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战争前后图景,歌舞升平有之,奔走呼号的有之,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有之,叛道离经兄弟相驰的有之。在这场图景里,没有胜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有的是生灵涂炭后的漠然,贫困饥饿后的伤残。和平,这个美好的词汇,或许才是肯莱福特衷心表达的心愿吧!
在这样一个规格庞大,家族错综复杂,人物命运交织对抗的故事里,我难以分辨什么是历史什么是虚构,随着威尔士旷工家庭的姐弟、英格兰贵族兄妹、俄罗斯底层的孤儿兄弟、美国白宫的青年助理、德国外交情报界的名门之后他们的爱恨纠缠去探究1914—1924这十年的历史,他们既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可能也是历史的推动者或者历史前进的阻碍者。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也知道那段历史的最终走向与结局,但是仍然会屏住呼吸跟着作者的笔触跟随人物的命运去感受动荡历史里的浮沉。我不禁困惑,究竟是他们推动了历史还是历史塑造了他们。透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框架,我能够清晰的了解一个时代却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个故事里出现了诸如列宁、温斯顿丘吉尔、托洛茨基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故事里的出场与话语在真正的史实里都有据可拷,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的对话不显维护却又兼具历史的`真实性与故事的趣味性,一千多页的内容读来也毫无阻涩之意。
然而我知道,美好的愿望蓝图看起来宏伟美丽,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茉黛与艾瑟尔所代表的激进派的理想女权主义者与现实派女权主义者。无论从她们个人的出身、经历以及组建家庭而言,都是这场战争下抗争的重要部分,也是现在国际上十分棘手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们渴望着与男人相同的权利,但是在某些方面而言,却总是存在欠缺,肯·莱福特通过茉黛的理想主义爱情与艾瑟尔的遇人不淑分别阐述着女人在政治中、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这些角色背后抗争中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无时无刻不在用书中的人物对其他人物与事件作出评判,并对此深深叹息。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中到爱恨纠缠不清的卧室里,从欧洲到美国,在充满着战争硝烟和希望与变革的年代里,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生命都在争先恐后地生长着,并做出了各自的有意无意的选择。个人在巨大的时代面前虽然是那么渺小,但他们的力量却不能被忽视。战争给世界和人民造成了灾难,也同时促使欧洲大陆的旧秩序的根基甚至是上层得以触动,新的世界政治形态正在形成……曾经的煤矿工人比利以“压倒性的的票数获胜”当选为议员,菲茨赫伯里伯爵却只能在“稀稀拉拉的掌声和一片嘘声中走下讲台”,“巨人的陨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已经开始了……
当然,作为首部曲,谋篇布局上的草蛇灰线,语断意连在书中比比皆是,五个家庭在一战前后也各自有了第二代,不管是婚生私生,这些孩子注定将成为第二部《世界的寒冬》的主角。尤其是最后几章,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伏笔:菲茨与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关于布尔什维克的对谈,艾瑟尔与丈夫伯尼在社会主义上的争吵与分歧;比利带着妻子米尔德里德回到十年前故事开始的地方阿伯罗温;格雷戈里在革命胜利后目睹秘密警察对孟什维克的血腥与残暴;茉黛和沃尔特则一起目睹了德国的通涨危机和慕尼黑啤酒馆政变,以及纳粹的星火。最后的最后,艾瑟尔和菲茨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其实都是菲茨的儿子)在英国上下议院交界区的红毯楼梯上狭路相逢,那是一个多么具有时代和象征意义的戏剧性镜头啊:艾瑟尔和劳埃德往上走,菲茨和乔治往下来,十几年前的发乎情,十几年后的止乎礼;平民阶级的崛起与贵族伯爵的没落,都在这私生父子的首次握手之中不言而喻了,众多彩蛋让人期盼。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4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168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5
最近恰好看了电影《至暗时刻》。跟《巨人的陨落》相参照,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似乎一战起始于一场偶然终结于一场灾难。当巨石累积到一定程度,历史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就像堤坝拦截下的洪水,一泻千里,万里汪洋,裹挟着泥沙俱下,冲刷农作物和莠草,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而在这样的`洪流雾霾里,无论朝向何方的奔跑都必有回响,原地不动也是种方向,而且你还可以不断选择后背的朝向。你今天选择,你明日成就。所有人的行为,都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毫不崇高的理由,政治从来都不是一往无前一定会迂回曲折,权利的更迭,在任何名义下,都掩盖不了两手血腥。这本书,会让我们坦诚的正视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也没有那么糟糕。
因为,我们永远有选择。选择抗争?选择服从?选择放弃?选择坚持?可能当我们还在为新时代即将来临惴惴不安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时代走出了很远,只是要以后才知道。
利益是推动世界脚步的唯一动力。狼和羊群都在争取生存,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正义都是春风词笔。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6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我非常好奇这个“我”是谁?他何以如此自信?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巨人的陨落》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等一系列历史大事。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手不释卷。
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但书中描写的战争、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作者肯福莱特使用了 “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在作者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在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20世纪那段从未真切感受过的历史。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繁荣与腐朽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宝贵的生命。小说中,有一段情节描写特别动人:战争,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楚意思……”其实,人们并不享受战争。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争的人被否决。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恐怕只是少数,只有经历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才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发生的战争。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时势造英雄。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新面目吧。
是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才是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7
肯·福莱特的世界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一次遇到打3。9折,九本书也就一百五十元左右,收入囊中,感觉买在了最低价,开心。但并没有准备马上看,九本实在太费时间,得在一个闲的时候再看。上周五晚上手机下水游了个泳,起来就头晕眼花,心力衰竭,尽力抢救后不幸退位。为了纪念它的退位,三天后才买新的(懒还找借口,不想去逛)。在家太无聊,就拿了一本出来打发时间,就这样入坑,并献上了膝盖。本来以为推荐言过其实了,尤其书封,什么平均三个通宵读完,哼~~~其实真的不夸张,我反正一天一本半的速度,没通宵,我看的比较慢,两天就把第一部翻完了。忍不住的又想去翻第二部,五天时间应该是看得完的。每一页都有故事发生,情不自禁的要读下去。虚构的人物,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完美融合,通过几个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制度的五个家族的沉浮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格局讲清楚太不容易了。多线叙事,各国政治、战事、情事、人性、战争信手拈来。可以说肯大叔完全是在织毛衣呀,不过不会乱,看似多线,但正如织毛衣一样实际是一线成衣,的确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让人爱不释手。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所以学生读也是极好的,毕竟帝国陨落,民主崛起,真爱无敌比历史书来的精彩有趣多了,看小说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历史,让人忍不住同这个世纪的人一起在战火硝烟中同命运同呼吸,看完感觉从100年前一直活过来的,燃。
这部书里喜欢的的人物也挺多,沃尔特、茉黛、艾瑟尔、比利、格雷戈里。沃尔特和茉黛的爱情;茉黛和艾瑟尔为女性的权利而奋斗;比利和格雷戈里勇敢、坚韧、充满智慧。格雷戈里有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场革命。你可以让它诞生,但你无法控制它的最终结果。
看简介肯·福莱特自己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老子是通俗小说作家,不玩花招,不玩文字游戏,就跟你说故事,好故事,你听不听?你看不看?
巨人并未陨落,勇敢者成为了新的巨人。而这份勇气属于每一个人的,属于每一个渴望个人之我超越社会之我的——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8
印象中最近一次读英国小说还是被电视剧《助产士》吸引而看,修女和护士走向产房为平民阶层的女性和孩子提供帮助。而另外一次便是这部小说《巨人的陨落》,有人花了三个通宵全部看完,我想我是不行,毕竟要做个养生girl。断断续续花了几天,终于结束了这部小说,深呼两口气,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大战。好在,最终尘埃落定。
作者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用“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来开启这本书。他,畅销小说大师,是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更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家。他的作品累积销量1.5亿册,被翻译成33种语言,风靡80多个国家。
《巨人的陨落》是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大概588万余字,序章成人礼一章,天地失色十章,巨人之战二十一章,世界重生九章,讲述了自1911——1924,十三年间四个国家六个家族在战前战后的变化,其中包括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
关于成长
小比利13岁从学校毕业,即将步入矿业阶层,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矿工。他要独自一人面对成人世界,将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在工作岗位里,或许他会害怕,或许他会激动,或许他会充满期待。第一天的矿坑之行,他坐在矿篮里不断往下坠落,从未经历过自由落体运动的他吓得尖叫不已;所谓的前辈师傅把他一人扔在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矿洞里,他恐惧不已,只好高唱一首一首圣歌壮胆,不至于让自己在无限的黑暗,无限的静默中崩溃,他度过了漫长的一天,第一次成长。后来因为姐姐未婚先孕遭到周围人包括神职人员的歧视,他在礼拜堂读行淫时被捉的妇人的故事后放弃信仰;国家陷入战乱,作为热血青年的他谎报年龄参军,与父亲对谈。这个懵懂少年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一步步成长为拥有宽厚肩膀的男人!
关于亲情
俄罗斯的格雷戈里和列夫两兄弟,亲眼看到父亲被沙皇集团的公主和王子迫害,只因在所谓贵族专有的土地上放羊被绞死,母亲为讨公道参加游行被机枪打死,兄弟两个无家可归,前往教堂求助。无依无靠的他们得到了帮助,却发现神职人员帮助他们的`前提是。在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接受侮辱,打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候,他决绝身体换面包,带着弟弟艰难生存。后来,哥哥在工厂努力工作,积极攒钱,想要逃离这个充满压迫和不公平的国度,弟弟因为杀了人带着哥哥的船票和梦逃亡美国,留下了女友和未出世的孩子。万念俱灰的哥哥捡起来任务,帮助弟弟养育不属于他的女人和孩子,为了给女人保障甚至假结婚。
关于爱情
一个是美丽大方、高贵典雅的英国女勋爵,一个是在各国一流大学念书并会说一口流利英语和过得去俄语的德国外交官。谁也想不到他们会在一起成就美好的姻缘。
茉黛,十分优雅迷人,但并不屈从于谁。令沃尔特“他愿意为德国的利益而死,但没有心爱的女人,他也不愿意活着。”
为了短暂地相见他们想尽办法,每次短暂地相见都让人感到甜蜜,当然戏院激情,藏书室激情,再到蜜月房的十分钟激情,一步一步让我们见证者他们的关系走向亲密,为他们的爱情欢呼。
尽管遇到重重阻挠,尽管面临各种不安,他们仍然选择在大战前夜,秘密地结婚。
他们是战火中的飞蛾,不惧怕炮火的冲击,是爱情让他们奋勇向前。
关于女性意识
女仆艾瑟儿,出色的能力吸引贵族菲茨的注意,成功晋升女管家,并且超额完成了招待国王的任务。与菲比展开了一段恋情,却不幸怀孕。发现怀孕后,本打算激情一场的她换上了工装前往谈判。她并没有哭哭啼啼,理智地与菲茨谈条件,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想到一人难以面对生育,抱着一丝希望回家,却被父亲看作家族耻辱赶出家门。她,带着未出世的孩子前往伦敦,将从菲茨那里要来的房子出租,出去工作,一人生下孩子剪脐带。深受茉黛鼓舞,加入妇女运动,为妇女争取权力。
英国女勋爵茉黛,和犹太医生在贫民窟诊所工作。尽管她能够跟伟人一起讨论政治,却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妻子不应该什么事情都顺从丈夫。她光彩照人,能诱惑有权势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也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他们的想法。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9
诈欺游戏中说:如果大家都坦诚相对,那么这个游戏便没有输家和赢家;一旦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平衡,那么带来的只有永无止境的残酷斗争。然而现实中是怎么样的?奥匈帝国不想战争,俄国不想战争,德国不想战争,法国不想战争,英国不想战争,美国不想战争,可是,他们最后都说,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一战的爆发,不是为别的,正是为了荣誉而战,是为了保全国家的“面子”。在“面子”问题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妥协。但是人民更在乎的是他们的生活。当统治者的决策和人民的利益不符,便会萌生革命。
书中五个家族的主人公,都在为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他们痛恨战争,但不得不面对,于是战争也成为了他们反抗的利器。时代造就勇士,勇士引领时代,二者就这样交替迭代。
很难说当时的某个行为或决策将会在历史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不同的'历史尺度来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也许就会改变历史的进程,让人类升上天堂,或陷入深渊。
不过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反正人类迟早要灭亡。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0
小说背景时间设定在1911年,开篇的地点则是在英国威尔士的阿伯罗温,和我看过的英剧《唐顿庄园》时间差不多,地点也都在英国,《唐》是设定在1910年英国英格兰的约克郡,威尔士东邻英格兰,《巨》中的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片段也会让我联想到《唐》的场景。
何为“巨人的陨落”
作为曾经的理科生,老实说高一学过的历史大部分都还给老师了。而这部《巨》恰是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虚构的人物结合起来,真真假假,倒也精彩。
令我好奇的是标题的“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阅读之旅,边看边猜测,也许指的正是“欧洲最野蛮、最落后的君主政体”,书中的人物推动着事件的发生,而事件的发生又成为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落后的政体逐渐陨落,是为“巨人的陨落”。
人物。看电子书的时候不知道最后有人物表,出来一个人名便做个笔记,最后自己做了一个人物表,后来又将自己做的填充到书末的人物表里。
书中人物的发展也牵动着读者的心。比利旷工后如何发展,艾瑟尔去伦敦后怎么样了,茉黛和沃尔特的爱情,菲茨、格斯、沃尔特、格雷戈里如何见证一战的爆发(1914年7月),等等。
矛盾。第一部中有两个主要矛盾,其一是矿井董事和工人阶级,一个对员工无限制压榨,另一个以罢工来反抗种种不公;其二是茉黛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和奥托(沃尔特父亲)对此行为的嫌恶,一个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另一个则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
读罢,迫不及待读起了第二部…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1
着实惭愧、很久没写读书感悟了,刚开始看《巨人的陨落》,外国人名真心难记。
对我而言算是个大的考验,人物容易搞混,坚持读下去后发现剧情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作者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毫不拖泥带水,故事在六个家族之间来回切换,其实本书读来有点像名著《红楼梦》,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会有一些人物外貌、神情或服饰的描写。作者将自己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互动,实在让人佩服,场景的'描绘生动到位,读来仿佛身临现场。
书名《巨人的陨落》,某种程度上就是帝国的衰落、贵族的没落,一个时代的衰亡,故事定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让读者与一战的历史一起浮沉。
虽然高中学的是文科,但是历史并不好,对一战的历史知之甚少,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顺带了解历史知识。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2
一本散发着一股让读者不禁沉下心来细心研读的书籍,描述了战争与爱情,国恨与家仇,理想与背叛,动乱与琐碎各个看似互相排斥的元素在作者笔下紧密结合,为读者奉上一次绝美的阅读盛宴。
其中有战争年代矢志不渝的跨国爱恋,有畅聊政事言语投机的惺惺相惜,有热切眷恋无奈了断的缠绵悲凉,有被迫结合互生情愫的美满幸福,有日久生情喜结良缘的完美爱情,当然,也有玩弄感情的情场浪子让人啼笑皆非的种种片段,有受人蛊惑的叛逆富家女未婚先孕而又所嫁非人的悲凉,有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惨遭厄运忍受思念之苦甚至命丧黄泉的无奈与哀伤,也有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手一搏通过革命减少流亡的承诺与担当……
也许是女生情感一般比较细腻,对书中描述这几对情侣的情感细节最为感兴趣和印象深刻,对在战火中士兵的英勇以及战局的变化也有所了解,但可能对作战策略以及敌我力量的变化和种种变换的战局拿捏和参透的不够透彻,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认真的通读了一遍,但我感觉有时间的话我还是会拿来读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3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
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
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
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
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
然而,并没有。
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
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
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
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
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
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
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
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正如鞋子必须得穿上脚才有价值,一双打脚的鞋子当然还是鞋子,但你愿意承认这是一双好鞋吗?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4
今天读了一本叫《巨人的陨落》的书,它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讲真,对于那些切合实际的历史描写,我也仅仅是当做历史背景来看待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那些面对人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女人们。这里说一说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位女性,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茉黛。她出身显贵、思想独立、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性情女子。她是英国人,出身显赫,是皇亲国戚,是令人艳羡的女勋爵。同时,她创办报刊,宣扬女权,是旧时代女性想成为却又望而却步的新新人类。这样一个出身贵族又很清醒的拥有个人思想的女人,她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态读着小说。直到她心仪的青年才俊沃尔特的到来。
他们的.爱情之路甚是曲折。因为沃尔特是德国外交官,家庭背景也惹人瞩目,他的父亲奥托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一旦他们在一起,沃尔特的前途就毁了,他的家族也会在德国受到重创。因为他娶了敌国的女人。茉黛当然知道在一起的后果,所以她忍痛割爱,主动拒绝了沃尔特的求婚。要知道,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贴心贴肺的为你着想,哪怕代价是离开你。只有更爱自己的人才会把对一个人的爱理解为不顾一切的占有。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5
从20xx年开始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第二三部的汉译本好像还没有出版发行。我不太喜欢读外国小说,首先第一大难题就是难记又冗长的外国名字,还有就是拗口的翻译和不同于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这可能也是我把《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拿起又放下,标记在读标记了三年的原因吧。
不过幸好,20xx年的7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三部我读了三年都没读完的书,像是发现了宝藏一般,我的生命被拉长了五倍,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二十世纪。
有评论说《巨人的陨落》是祖辈的故事,《世界的凛冬》是父辈的故事,《永恒的边缘》是作者肯福莱特自己这一代的人故事。三代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一代人都参与着历史,都见证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把这三代人的故事进行比较的话,我还是最喜欢祖辈的故事,从卑微到尘埃里的.矿工、女仆、工人和小混混,向不公平宣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从一而终地坚守的自己的信念,不用对自己相信的产生怀疑,这或许是种幸运。相对于第三代来说,除了有了父祖两辈的加持外,还自带天赋技能,它们也有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隐隐约约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且祖辈在经历历史时刻的时候,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只是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第三代却有一种在聚光灯下展示的刻意感。
可能是因为人物时间跨度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永远是第一代人,即使到了《永恒的边缘》里依然是这样,艾瑟尔和菲茲赫伯特伯爵最后在国会大厦走廊里互相表白时的感动、菲兹去德国参加妹妹茉黛的葬礼后被塔西斯特工没收妹妹遗物时的没落、别斯科夫家里列夫在格雷戈里弥留之间的拜访时的挂念,哦对,还有沃尔特冯诺伊曼在《世界的凛冬》里被纳粹折磨致死时的难以置信,这些文字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刻在脑子里难以忘记。
如果书电影把每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的话,那么书籍就是十倍。我出生在20世纪的末尾,然而我却有幸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抑或是说难以忘记的历史时刻。与有荣焉。
21世纪,我将亲身经历这个新的同样伟大并且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将见证这个新的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幸甚至哉。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6
《巨人的陨落》精彩不精彩?精彩。1100多页的历史小说,宏观大背景下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微观小人物下有从底层到高官数十个精彩的灵魂,能粗能细,能收能放,确实波澜壮阔,值得一看。但是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我默默删除了购物车里的《世界的凛冬》和《永恒的边缘》,因为我失望了。
为什么会失望?不是因为小说本身,是因为那个卖书的熊猫。在还没有拆封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包装上大大的几句话:“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10周全球销量破200万册的畅销神话。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亚16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还有各种的排行榜第一。翻过来一看书脊,好了,又是读客那只熊猫。
读客的书读了不少,也发现了一个特点:每一本书封面上,都有一系列的关于此书的超级荣誉,给人一种你不去读会错过一辈子的感觉。读客自己也说,他们做的就是畅销书生意。出于销售考虑,如此做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读者,我必须说很讨厌这种方式。
我姑且说自己相信《巨人的陨落》取得的荣誉都是真的,也相信你统计出来的那平均3个通宵是科学的。但你真的`没有必要把这些话都用最大的字体写在映入眼帘的位置。现在好了,你成功地吊起了我的胃口,让我感觉自己在读一本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可是读完我发现,它还没有优秀到那种程度,你说我能不失望吗?
书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它应该以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华丽的装潢和天花乱坠的描述。所谓的畅销书,不一定有与之名气和销量相称的质量。看看读客的畅销书出版榜单,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那些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也许小众,但却应该成为最应该阅读的作品。看看现在吧,所谓的畅销书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追求新奇、古怪、刺激成为阅读的动力,而无人再去关心考究的遣词造句和回味无穷的话外音。这不是阅读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说读客选熊猫当做标志还真是贴切得很。把书当商品卖的畅销书策略,如同熊猫一般兼顾黑白两面性。好的一面是,那上百本书唤起了不少人读书的热情,其中也有许多近年来涌现的佳作;不好的一面是,那种堪称“残暴”的宣传方式,模糊了许多人心目中好书与坏书的界限,也让这些书籍本身之外的东西成为了关注焦点。所以,我希望畅销书的出版商们,能把焦点回归到书籍本身。卖书和卖其他东西应该是不一样的,赚钱是交易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在更高的层面,还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存在,因为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深邃更有魅力。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7
花了半个月看完这本大部头小说,本以为三册即是所谓的世纪三部曲,没想到三册才是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期待第二部和第三部。对欧洲的历史了解得很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所有历史小说都会找历史学家进行验证检查,这几乎可以保证他的书里不会出现违背史实的内容。另一方面,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炉火纯青,据说这部小说的平均阅读速度是3天。
作者:
肯·福莱特,英国作家,当代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1978年出版处女作《风暴岛》(又名《针眼》)后,声名鹊起。主要作品有:《圣殿春秋》《与狮同眠》,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之冬》《永恒边缘》等。
有人说,肯·福莱特是欧美的金庸,肚子里都是真才实学,却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述一幅幅大格局的鸿篇巨制。
情节:
作者通过对五个家庭的人物进行描写,完成了对宏大的一战的描述。让历史变得生动鲜活,战争变得冷酷细腻。从最初的暗流涌动却表面和谐到最后的冲锋陷阵互相仇视,战争带来的影响如此巨大,不论是主战派还是和平派,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伤痕累累。肯·福莱特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里的虚构角色相互融合,各自影响,所有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推动着情节发展,高潮迭起,冲突不断。除此之外,肯·福莱特也很擅长描写爱情,纤细动人,于细微处捕捉感情的变化。最令人唏嘘的是茉黛与沃尔特,一个英国贵族女勋爵,一个德国年轻特工,在战前毅然决定结婚,在战争中互相思念互相担心,在战后勇敢地将婚姻公诸于世。好在肯·福莱特总是愿意说那些令人愉快的故事,所以他们虽然没有了战前的荣华富贵,却有了战后的相濡以沫。
人物:
茉黛:她是英国的贵族女勋爵,哥哥是英国排名前十的富豪,也是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领导者,她衣食无忧,却关心着底层女性的权益与生活,她开办了为单亲妈妈准备的慈善医院,为了给某个妇女争取抚恤金甚至进了医院。她漂亮,她活泼,她善于交际,无数男人为她倾倒,但她爱上了德国青年沃尔特。因为沃尔特不会像其他人期待她只是个漂亮的洋娃娃,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战利品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而是尊重她理解她支持她,他总是认真听她的话,关于政治,关于女权,关于战争。她如此为他着迷,才会在战争爆发前一天孤注一掷,偷偷摸摸和沃尔特在小教堂里结了婚。抱着美好而不切实际的希冀,期待战争在几个月内结束。她很有些理想主义,尽管她行动力超群。为女权主义的发展做努力的过程也体现了这点,她不能忍受妥协,她觉得女性应该有和男性相同的权利,选举权以及薪酬,所以她觉得同意提高女性部分权益的提案是种背叛。这一点,与她的哥哥菲茨很是相似。
沃尔特:作为茉黛的爱人,沃尔特自然有很多过人之处。他是茉黛的'哥哥菲茨的同学,他高大英俊,绅士温柔,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尊重女性,崇尚和平。他是德国的贵族,却与贵族间诸多主战派唱反调,尽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去阻止战争的发生。然而战争发生后,他又全身心投入战争,为了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所能。他爱着茉黛,在多年的分离中却险些爱上别人,好在他克制了自己。茉黛是他的灵魂伴侣,精神寄托。战后,尽管德国与英国的关系剑拔弩张,他们还是公开了自己的婚姻,而他的幸运在于茉黛毫不犹豫的跟他回了德国。从此后,尽管生活艰辛,尽管沃尔特的政治生涯因此止步不前,茉黛甚至沦落到在夜总会卖唱,他们也不曾放弃或后悔在一起。
菲茨:英国贵族,伯爵头衔,良好的绅士礼仪,对人总是彬彬有礼,却又冷漠残忍。主战派,和许多英国贵族一样,觉得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不能忍受丝毫看轻。理论派,在战争中做出错误的决策,让士兵们白白丧命。多情又寡情,有无数女子有染,却一心维持着与俄国公主碧的婚姻。艾瑟尔是他的女仆,最让他难忘的情人,却能够对她那样残忍,仅仅以几百英镑就将她打发走。甚至在之后,还妄图让艾瑟尔作为他的情妇,躲在乡下,等着他的到来。菲茨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角色,表面文质彬彬,礼数周全,甚至对平民们,内里却全是腐朽的东西,他自私,他自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贵族地位,保证自己所谓的体面。为此,他不惜悄悄带军队去俄国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一方面担心英国境内出现此种实例,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妻子碧的哥哥在俄国的遗产。他甚至因此处罚艾瑟尔的弟弟比利,滥用职权将他监禁10年。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8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书大局面的掌控的写法,由于本书涉及国家范围较广,作者能有条不紊的即没有漏掉也没有忽略,并且做到对每个地域的描写都那么生动使我非常感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描述精简且充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本书对英、法、德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对沙皇俄国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描述都非常的详细生动,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讲,通过一本书了解资本主义的政府形式,选举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权,工厂及工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地位,通过通读全文读者能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对各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一个横向的认识。
另外,本书对一战的从起因到发生到过程及结束的描述能使读者能更全面的认识到一战的本质,通过描述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贵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意识的变化更形象贴切的分析了战争。
最后,在本文中从沙皇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代替,英国的工党执政的社会变化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工人由底层人民革命后变成无冕的贵族给人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最最后,本书与我常看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角度不是那么强硬,他只是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观者,对没种社会形态持相同的态度,即不故意损毁某一政党也不故意歌颂某一组织,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寻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荣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书,也非常遗憾读到的这么晚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19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0
做此号以来,很想把以前看的每一本书都记成笔记,但是翻了翻以前看的书,确实有些杂,尤其是小说一类,顶多能写点读后感的练笔,硬要把它作为“读书笔记”似乎有些生硬了。所以觉得标题还是用读后感为好。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读毕,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大作家应有的水平。用笔精炼,结构精妙,描绘了各国五个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战时期各自不同的命运和交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深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这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历史,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前文所述的评价应该还是过誉了。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问题,对于外国文学,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一点神韵,总有晦涩感,导致我并没有哪怕像看国内畅销小说一样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导致我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讲二战的《世界的凛冬》被我放在床头迟迟没有翻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1
在这个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莱特的两本书《巨人的陨落》以及《圣殿春秋》看完了,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会更喜欢《巨人的陨落》一点。因为它让我感觉更真实、更震撼一些。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本书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线索我觉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整本书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气,犹如一部史诗。本书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但在这些史实中间穿插着精彩的虚构人物情节线索,并且结合的天亦无缝,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的很是细致。五条故事线的叙事,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冲突,但在着其中产生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不同情感,会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每一个人物所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整本书的节奏,情节推进的还是比较快的,以至于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快的有点让人出戏。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感受。有人堕落,必将有人崛起,为着贵族的利益,或者为着工人阶级,又或者为着女性权利的平等。战争所改变的是否又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未来吗?那是一种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2
一个人,在时代的大变革之中往往是无助的,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个时代。
故事开始于硝烟弥漫的一战之前,凝固的社会之下即将爆发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五大家族的人们逐一登场,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威尔士的矿工青年和被伯爵抛弃后成长为女权政治家的女佣姐姐,美国政治精英家庭的年轻外交官,贫穷的俄国兄弟,富有的英国伯爵和致力于民主和改革的妹妹,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与之同时,旧的世界开始崩塌,俄国贵族的衰落、苏联政权的出现、英国工会的强大、美国的自由等无一不冲击人们的内心。他们或为旧世界的维护者,或为新世界的建造者;或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或为炮火相向的敌人。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在努力挣脱生活的枷锁。他们敢爱敢恨,驱动他们行动的只有他们的内心。而历史也就在他们的手中悄然改变。
听了我的介绍,你或许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我想通过以下两个人物来表现这本书的主旨与内核。
英国-德国——茉黛·冯·乌尔里希
乌尔里希是她的夫姓,她的原名是茉黛·菲茨赫伯特。她是一位世袭的英国贵族,她的哥哥是菲茨赫伯特伯爵,在英国富豪榜上排第9位。在她哥哥的印象中,“他的妹妹茉黛已经二十三岁,但还是单身。再说,就算她生了孩子,大概也会被培养成狂热的社会主义分子,把家里的财富拿去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与封闭的英国上层阶级格格不入。她亲自去贫民窟帮助穷人和年幼的孩子;她不会有阶级观念,在艾瑟尔的记忆中,她是唯一一个注意到她这个女佣的贵族;对于单身母亲,她不会像别的女人一样鄙视,反而做出实际行动施以援手。她爱自己的丈夫沃尔特,即便丈夫来自英国的敌对国德国,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嫁给他;在战争期间,为了见他一面,冒着战火的危险从伦敦前往芬兰,只为了见一面;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毅然选择和他一起去德国;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飞涨,因娶了英国女人而失去外交部工作的沃尔特挣的钱不多,她学会了自己打理家务,甚至去夜总会弹钢琴挣钱,但她未曾后悔过。她在哥哥眼中,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败类,可是她却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宏大的历史中,她永远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她的美却是由内而外的,就先作者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所说的那样“茉黛女勋爵,永远引领潮流”。
我想在作者心中,茉黛是他珍藏着的那个女人——桀骜不驯,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以及她那如火一般永不退去的热情。
俄国——别斯科夫.格雷戈里
一个纯粹的人。
父母被俄国贵族吊死,独自一人将年幼的弟弟拉扯大。他唯一的梦想便是有两张开往美国的船票,想要在另一个地方开启新的人生。可是这一切都被一次见义勇为打乱了,他将一个从乡下来的姑娘卡捷琳娜从警察的手中解救下来,格雷戈里对她一见钟情,但卡捷琳娜喜欢的却是格雷戈里那个更为时髦的痞子弟弟,这让格雷戈里痛苦万分,不过他也没有去过多的干涉。直到有一天列夫由于枪杀了一名警察而被通缉,无奈之下格雷戈里只好将自己的船票给了列夫让他逃走开启新的'生活。等到列夫走了之后,他才发现卡捷琳娜已经怀孕,于是他又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照顾卡捷琳娜。后来他参与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他的纯粹和无私终于获取了卡捷琳娜的爱情。
我想格雷戈里的一生始终被责任所贯穿:因为责任,他将年幼的弟弟抚养成人;因为责任,他照顾怀孕的卡捷琳娜;因为责任,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在那一段黑暗的时期中,他的这一品质如金子一般闪耀。
作者肯福莱特将书名取为《巨人的陨落》我想是别有深意的。“巨人”事实上是指旧时代的残余。小说结尾处,英国的工党大获全胜,贵族统治的时代一去不返,绅士的菲茨伯爵需要给曾经的女仆,如今的工党议员艾瑟尔让路;德国陷入经济危机,主战派丧失了往日的尊严,签署的和平协议让本币贬值,一个面包卖到了千亿马克;俄国革命节节胜利,沙皇政权分崩离析,王子安德烈夫妇被农民残暴杀害,土地全部丧失。过去的“巨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下逐渐陨落,而已格雷戈里,茉黛为首的人们在时代中逆流而上,最终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史诗。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垮他们,而是令他们更加强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历史之中,从来都没有旁观者的位置。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3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4
大二买的实体书,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半听半看的读完了。
从比利初当矿工开始,到艾瑟尔带着儿子跟菲茨在楼梯见狭路相逢结束。从战前,战时再到战后。一场战争让各国家的人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伯爵,还是底层的农民与工人。艾瑟尔,格雷戈里的经历让人觉得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前途是靠自己挣来的。而列夫这样投机倒把的人让人觉得坏人就是在关键节点永远坚定选择损人利己。
同样,当新的历史节点出现时,菲茨这样的人不愿改变,而是始终为了守旧而战。茉黛始终为了女权,为了爱情而战,她与沃尔克的感情让我很感动。比利和格雷戈里则是完全的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
男性角色各有特点,女性角色更是丰富。有人抗争,有人依附有人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有人勇敢挥别过去。
最后的最后,历史的潮流里,每个人都是被卷入其中的`浪花,只是有的浪花被覆盖,而有的却奔腾出了自己的姿态,选择不同罢了。
还有,多线叙事有点东西。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5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6
书的开头便具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在英王乔治五世登上王位的时候,一个年仅13岁的男孩比利却要冒着生命危险下煤矿采煤。 我对两位人物颇有兴趣:菲茨和格斯。 菲茨作为一名贵族,一直享有奢侈的生活,自诩为一名优秀的英伦绅士,拥有极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让他人听命于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说到底,他是一个对生活很懦弱的人,他没有勇气去对生活做出改变,也不想因此让自己失去自己原有优越的一切。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替自己的政党做辩护,其辩词之低劣,甚至让我反胃。不过正是如此,我对人格中隐藏的'贪婪与狡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瞧,这便是当时时代的阴暗所在。格斯这个人,我承认,十分复杂。他的城府并不深不可测,但性格却十分复杂。他在勇敢承担对国家的责任的同时又在爱情的战场是怯弱,一方面在极力鼓吹和平,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战争的胜利。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啊,复杂而又多变。最让我称赞的是他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战争理性的分析,对俄国政党变更的预测,这也是一种大智慧,我们需要的一种智慧。格斯所代表的便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属于新人的时代。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7
其实《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想想还是搁置一边,等待闲时。所幸这阵子稍微有些空闲,终于拜读完毕,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个人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透过它,你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获取你所缺乏的知识,而《巨人的陨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捉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寂寞无奈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有人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对于有英雄情结的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后,就以这句彰显英雄色彩的话结尾吧: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8
很多人对三部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其实我觉得这和作者的水平无关。一战二战时期灾难和痛苦来得更凶猛,人在悲剧中的力量和故事色彩都更加浓烈。所以第一本第二本那么感人那么赚眼泪。
而后现代是是越来越破碎的时代,人在温水煮青蛙的大环境下反而忘记了思考前方的路,因为生而轻松而不记得活着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很庆幸我身处的这个时代对免不了要犯错的人更加宽容了。以往时代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值得但是很重的'代价。
人都会犯错犯罪。穷人犯罪,富人也犯罪。有知识的人会犯错,没有知识的人也会犯错。不信神的人会忘记神,基督人员也常常忘记神。在神面前人是平等的。不管何种时候,人都要为自己的骄傲,为偏行己路付出的代价。我们要怜悯别人,我们要怜悯自己。因为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但是神对我们就是很仁慈啊。把圣灵安放在每个人的身上。在那么多极端的年代之后,正义从未死去。管教之后,人通过悔改,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很喜欢这系列,鲜活的人物描写刻画了立体的历史。希望以后多有这么精彩的小说可读。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29
挺好的一本书,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世界主要国家以后的政治制度形成缘由,以及战后世界秩序形成的.前因后果。这本书不应该算是部伪历史书,而是本关于一战历史的生动诠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天地失色》交待了战前各国的基本情况,各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简单点讲,就是交待本书的背景吧,肯福莱特虚构五个主要参战国家中的各一个代表家庭。第二部分《巨人之战》则将小说与历史史实进行融合,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入真实历史事件,令人有一种亲身经历的体验。第三部分《世界重生》则更关注史实,尽可能以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的讲述战后各国政治制度形成原缘。
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肯福莱特擅长构建悬念,但本书中的悬念不多,然而以市井百姓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鸡毛蒜皮来写波澜壮阔的一战,竟更加生动、丰满。也许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30
一战....为什么一战和二战在西方世界中的记忆如此不同?提到二战,人们想到的总是盟军的胜利,想到不列颠之战,或是诺曼底登陆,很少有人立刻想到法国沦陷或是新加坡投降。但是提到一战,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索姆河之战、凡尔登战役或是加里波利登陆,很少会提到亚眠战役或是兴登堡战役这样的胜利。
在我看过的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中,一战大都是忧伤的悲剧气氛,小说有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凯特-莫顿的《雾中回忆》,电影有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和近期的《神奇女侠》,游戏有UBISoftware的《英勇之心:世界大战》和EA的《战地1》...,究其原因,二战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冲突的结束,而一战是一个付出惨痛代价的无意义徒劳冲突的缩影,“一场伟大的战争,能结束一切战争的伟大战争,结果...什么也没结束。”
这套书就是讲述一战的,作者肯-福莱特是我十分认可的作家,之前看过他的基本谍战类小说,感觉都非常好,他的历史小说《圣殿春秋》更是享誉已久。所以在各图书电商开始集体宣传《巨人的`陨落》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一部就是三本,一共有三部曲,有人说这就是现代版的《战争与和平》,所以我是很期待的。
然而看完后却有点失望,肯-福莱特用大量的交叉叙述为我们讲述了不同国家、多个家庭以及数十个人物在一战中的经历沉浮,试图通过这些参与或见证了诸多关键时刻的人物为读者展现一战的全貌,通过这些人的命运显现一种图景,让读者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不同出身、种族和国家的所有人的巨大影响和伤害。其中第一个目的达到了,从斐迪南大公遇刺,到英、法、德、俄、奥矛盾纠葛,从彼得堡流血星期日到十月革命,从“马恩河奇迹”到凡尔登“神圣之路”,从亚眠坦克突击到美国参战,基本每一个重要事件都有角色亲历,对于不了解一战的读者来说,从中能基本了解一战爆发的来龙去脉以及战争中的事件进程,列宁、托洛茨基、霞飞、威尔逊、格雷、丘吉尔等历史人物出现,也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但是,小说最大的问题是人物的扁平,似乎是为了契合进历史事件以及展现所有重要的历史侧面,书中所有的角色都具备了某种身份的典型,所以能经历诸多关键事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完美而无懈可击,无论何时都能有最合适的间接,思想是超越时代的,总是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所以一直是事事顺利,很多角色缺乏身处当时环境作出反应的真实感,无法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感觉像是作者附身到了这些角色身上去经历这段历史,依据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说着该说的话,做着该做的事,做出符合历史进程的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角色除了名字、身份和位置不同外,个性上几乎完全一样,这是小说最大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套书是一本不错的浅度历史小说,作者的水平确实很高,看得时候感觉极其流畅,毫无滞涩感,完全符合宣传上说的“三个晚上看完”,真是刷刷刷就三本看完了,但是拿他比肩《战争与和和平》?真没有可比性。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31
不得不说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便捷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与浇筑铁器是差不多的,先做个模子,然后往里面到倾倒铁浆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吧,大家是怎么记住书中人物的?依靠人名?出于某些原因,我对书中人名恐怕有点脸盲,我全是依靠国籍和职业来记的。不错,书背后的简介概括得很好——威尔士的旷工,美国的大学生,俄国兄弟,英格兰伯爵,德国特工。这么多条线索,真是为难作者,好在故事讲的不错,读起来还是很能满足消遣。爱国青年,感情泛滥,个性鲜明,除了俄国兄弟的形象笔者个人感觉刻画的不错,而其他人,似乎都是在讲一个人故事——这个人名为“正义”与“热血”。
我还了解到有条对肯·福莱特的评价是这说的——“善于描写爱情。”而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对爱情的描写是十分大胆以及冒险的。毕竟嘛,乱世儿女,爱情当然也要奔放洋气啦。作者深谙通俗小说的爱情套路,以性写爱,简单粗矿,引人瞩目。
最后再说说此书的主题吧,战争、生命、成长。在作者世界观的框架下,这三者都表现得都很有张力,起码对于相同世界观的`人是机具感召的。但我对于历史一直有一个不解的疑问:是少数人托起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时代成就了少数人?而这本书并不能给我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许让非典型的人物叙事承担宏大的历史观还是略显乏力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腔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愈发显得仓促。
总的来说,故事不错,人物扁平,热血太过,为性写性。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32
看完此书,的确有一种震撼之感。读起来畅快淋漓,1000多页的书,丝毫不会有困倦感,反而期望一气呵成。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美国大哼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分不出来,一切感觉很真实。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矿工比利、布尔什维克格雷戈里、英国女伯爵茉黛、美国总统助理格斯他们对他们所选择爱情的忠贞。也可以看到英国贵族菲茨、俄国工人列夫的乱情乱性。
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只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俄国沙皇倒台后,沙皇的继承人,也被俄国人民打死了。……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恶丑还有任何的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33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