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331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4分钟。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一篇
苗族是我国五十六民族之一,其中它最有名就数饮食方面了。
苗族人和我们汉族人吃饭次数一样,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当地人都非常喜爱一样油炸食品粑粑,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家家都喜欢吃。
苗族人吃的肉食都是家禽饲养,在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人都非常喜欢吃狗肉,这是苗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食品,有一句话叫“苗的狗,彝族的酒”之说,可体现苗族对狗肉的喜爱。
苗族人除了爱吃狗肉外,还喜欢一种调味品:辣椒。这可是家家饭菜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通常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可见苗族人对辣椒有很高的评价。
苗族的酒也非常有名,那里的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那里的酒,酒味浓厚。口感好。香飘十里。苗族人老老小小都爱喝他们自己制作的酒。
苗族的食物保存的方法也非常有讲究,通常采用腌制法:将蔬菜。鸡。鸭。鱼。肉放入一种叫酸坛(专门腌制食品的坛子)内,把食品腌成酸味的,这样更易于保存。
苗族还有一些典型的食品: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鱼汤等。
这可见苗族饮食文化是深厚的,我国的民风民俗的文化是深不可测的,我们要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各地民风民俗。将民风民俗发扬光大。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篇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有一个山川秀美、多姿多彩、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就在这里。
每年的农历一月至二月末期间举行芦笙节。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每个村寨都挂着显目的标语,这些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来到广场上,广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好一派生龙活虎的气氛。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字命名。各地芦笙节的时间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准备仪式。先有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然后各村寨的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面八方向芦笙场地涌过来,举行芦笙会。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也举行芦笙节,而且举办得分外热闹。
虽然民族不同,虽然语言不通,但心是一样的,民族团结一致的心念会永不改变!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三篇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四篇
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4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2004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2005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2005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2019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2019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五篇
去年的暑假,我到贵州过了一个热闹的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和“桃花”。是贵州的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的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早晨,我跟随着家人披着节日盛装的“花场”,只见这儿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杯矗立。过了一会,只见大家都坐好了,活动也随即开始了,只见七八个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扎大带的男子与身穿节日盛装,精心梳状打扮的妇女,一起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着花会的始末,衣着鲜艳的姑娘和小伙子随着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小伙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着芦笙队,转圈而跳,尽显热情;有的则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们联臂众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于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怡。我觉得花山节的爬花杆活动更加有趣,在矗立的花杯顶端悬挂一个猪头,两瓶美酒,舞狮完了以后,开始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细又滑,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取胜利品。爬花杯表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于翻身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我不禁为这个小伙子捏了把汗。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接着,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的时候,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准能赛国体操运动员的技巧,顿时博得全场如暴风雨般的掌声。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花山节的活动不同,意义与象征也就不同。在这热闹的花山节里,我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淳朴,热情,勤劳的好品质。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六篇
瞧,那服装多姿多彩的姑娘就是我的好朋友。她从云南的苗族来,一直与我相依相随,一有什么好的东我西都会与她分享。
她拥有一双蓝眼睛,弯弯的柳叶眉,微抿的双唇,神情严肃,就像一个把家为国的小战士。她的头饰好特别,就像一双鹿角一般,但这双鹿角上有许多黄白相间的纹痕和一朵银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像一寸五彩的珍珠。她还戴着两双耳环,一双银色的,是凹进去的;一双是金色的,像戒指一般大小。当我第一眼看见他时不我待,我真疑惑,为什么戒指会戴在耳朵上?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那是一双耳环。她身穿两条裙,一条短,一条长,而且满是通红,让人想起美丽的夕阳。她项带银花链,让人在远处看也能认出她来自苗族的。苗族姑娘不仅头带头饰,还有一片刘海儿梳在前方。她不仅高,还很苗条。这让我想起苗族姑娘:晚上,围着龚火跳舞唱歌的情景。在我看见她第一面时,神情严肃,就知道她学习成绩一定很好。一定是苗族的某个村落里的骄傲。父母以她为豪,兄弟姐妹以她为棒样。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和她比一高下。她能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形态各样,就像那调皮的小猴子一样。她在阳光的照耀下,她的脸活像水蜜桃一般,令人想迫不及待地咬一口。
在我学习不认真时,我一看见她,就犹如看见了老师夜以继日地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我失落时,我一看见她,就犹如得到母亲慈爱般的鼓励。在我成功时,我看见她,就犹如她在告诉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她虽然不会讲话,但好像却能读懂人的心。她的温柔让所有人知道,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七篇
关于湘西-苗族地区
民居文化的调查报告
20XX年4月17日
【前言】
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对xx地区民居文化进行调查,本人调查的是关于湘西—苗族地区民居文化,调查报告如下。
一、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苗族族称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苗族曾经自称“蒙”“猛”“卯”,这几个字在黔东南苗语中是枫树树心的意思,意指苗人为蝴蝶妈妈的子孙,因此,有一种说法:苗族—就是“蝴蝶妈妈”的后裔。
如今,苗族主要集中生活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州),人口约900万左右,位居少数民族前列。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地(以湘西为主),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居住和饮食习惯,也塑造了苗族人浪漫而坚毅的民族特色。
二、神秘的巫蛊宗教与信仰
㈠ 苗族蛊术
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脑壳的,是 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鱼骨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几大口饭,将鱼刺一股脑儿地吞下肚里。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
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据说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
㈡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
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三、苗寨村落住所构筑
㈠现代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
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西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①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八篇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苗族的风俗。
苗族人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他们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塞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代课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客人或长辈,客人则分给众人想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他们“苗子”,他们喜欢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少,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苗族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他们看不起。
苗族的人热情、乐观,是我们56个民族的一朵花。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九篇
贵州暑假之旅继续。今天我要去贵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参观。
一来到岜沙苗寨,就有一位当地导游来迎接我们。导游对我们说要尊敬他们的树,因为岜沙苗寨人以树为祖先。人们把树当神一样的来祭拜,每到一个节日就要拜树,远方客人来了也拜树,拜树的时候必须严肃认真。听了这些我心里想:好奇怪的习俗!走进寨子,放眼望去,只见路边、周围全是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看着挺美的挺舒服的。前面有一所用于拜树的亭子,这个亭子是专门用来拜祭的。他们拜树前就有几个人拿枪朝着天开几枪,导游说岜莎苗族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持枪民族,平时一般是不开枪的。枪声“砰砰砰砰”的很响亮,真是震耳欲聋。拜祭开始,在亭子的正中摆放一块大石头,大石头前面是一个很大的香炉,我们在长老的带领下,双手拿着点燃的香严肃认真地鞠三个躬,接着把香插入香炉中,然后摸一摸我们前面的大石头,最后拿一支记号笔和一条红色的布,把自己的祝福语写在红色的布上面。最后把红色的布绑在树上,好多树上都绑满红色的布,这说明拜树的人真多。
导游介绍说,岜沙苗寨的人一生中要种三棵树:第一棵是生命树,每个岜沙人刚出生后,父母就帮孩子种下人生中的第一棵树,那就是生命树,逢年过节就会拜这棵生命树。在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就要亲自照顾生命树,为树浇水、拔草等。第二棵树是消灾树,在孩子十五岁前会在一片树林中选一棵树为消灾树,据说消灾树可以保佑孩子一身平安健康长大成人。第三棵树是常青树,是岜沙人去逝后,族人就会把陪伴他成长的生命树砍下来做成棺材,在埋葬他的地方,再种一棵树,这就是常青树,常青树是生命的延续。
种树、敬树、爱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岜沙人做到了,这也是我们应该向岜沙人学习地方。这次去了岜沙苗寨让我更加懂得去爱护树木,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像岜沙人一样种树、敬树、爱树。
岜沙苗寨人基本上都姓“滚”,他们的发型是把四周的头发剃掉,中间的长头发像清朝人一样盘起来的,走进芭莎苗寨就好像走进了清朝。
这一次岜沙苗寨之旅,真是让我感到神奇。同时我也敬畏苗族岜沙人,留存着生生不息的常青树精神。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篇
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方风俗特色鲜明的地方。这里有壮族、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来说说苗族。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到他们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苗族人招待客人很有趣。分为两次:第一,给客人一些不太干净的食物。如果你能吃几口食物,他们会认为你不嫌弃他们;然后,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舍不得的东西都带来,煮给你吃。第一次不吃一口,你只会饿,他们不会再理你。
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婆节”。跳婆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九,苗族同胞会盛装打扮,女孩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会梳得整整齐齐,一大早就奔向跳坡场3354。来到坡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几对民谣是坡上最热闹的。青年男女用优美的歌声表达爱意。他们找到心上人后,会互赠礼物。男孩给了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给了男孩一个手电筒。给了对方一样东西之后,就是他们的承诺。送完东西,他们会牵着手去别的地方.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怎样?你觉得有趣吗,我的朋友?我们这里仍然有许多有趣的民族习俗。如果你有机会去龙林看看,我给你一一介绍。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一篇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xxx,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二篇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三篇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对它都不太了解,现在就让我带你们走进这个民族吧!
苗族大约有90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河南、广西等地。他们大都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几千年的演绎中,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所以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苗语。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别是湘西、黔东、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成19种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仅有着聪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其中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喜庆的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个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饭食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我们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肠、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捣鱼、酸汤鱼等。
这就是苗族,听了我的介绍以后,你熟悉它了吧!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四篇
“咔嚓,咔嚓……”快门声突然多了起来。
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的身边出现了许多的苗家男女?他们身着奇装异服,穿金戴银,银冠银链银腰带,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似金属相扣,隔着人群敲敲打打,仿佛几里外都能听见。我先是惊讶,仔细端详后,终于发现端倪:这些银饰做工略显粗糙,用力按便有些凹下,显然“用料不足”。
“大概是租的吧,虽然经不起细瞧,却也无伤大雅。”我越看越喜欢,不由得眼红起来,“不如我也去……”
没等我说完,妈妈便拽着我的胳膊,边走边喃喃:“这么好看的服装,我也要弄一套,穿上去多拉风啊!儿子你要不要也来……”
当然要。哈哈,英雄所见略同也。
走进店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迎了上来:“你们想要什么呀?”我笑笑,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各种服饰,心中无比向往。
“哇,那件龙袍真好看!”我大声嚷道。可不是吗?那耀眼的金黄是那么高贵,黑红相间的花纹更是锦上添花,惟妙惟肖地织出了两条飞舞着的龙,就连帽子上的牛角造型也显得愈发的高大上……我一看倾心,二看倾肺,真是倾心倾肺了。
可万万没想到,这件衣服早就被捷足先登,预订了无数人。万般无奈,我只得退其次而求之,换上了“一身红”套装,用妈妈的话说,“像个新郎官。”
但是瑕不掩瑜,我仍然痛痛快快地来了个T台秀,各种造型任我摆,好好地爽了一把。闷热的夏天,我穿着厚厚的长袖长裤,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汗水粘住了我双眼,我干脆闭着眼狂蹦乱跳,好像不这样都对不起这身打扮。
“这时候在来把芦笙就更棒了!”我兴奋地叫道,并做陶醉状。
“瞧,一个苗族汉子横空出世了!”远处,妈妈调侃道。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五篇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陕西等省。
苗族是一个特别有特色的民族,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喜爱银饰。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他们偏爱银饰,认为银不仅是财富的标志,而且可以驱邪镇鬼、祈福消灾。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几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苗家银饰华丽考究,天功巧多,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对老人非常尊敬。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苗族人遵循“敬老为先”的准则。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盛饭,喝茶时要先给老人端茶。在吃鸡、鸭时,首先选肉质肥嫩部分来夹给老辈。起床洗脸、睡前洗脚,晚辈必须给长辈端盆倒水。每逢年节,分了家的和嫁出去的子女都要带最好的礼物回家探望老人。这些我们汉族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苗族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啊!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六篇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xxx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七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像五十六朵花一样团结。每个民族的特色都不相同。我要介绍的是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不及膝盖,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服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苗族男子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西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欢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族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喜欢做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即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鱼汤等等。苗族的服饰很美丽,他们的食物更美味。这就是我喜欢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苗族。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八篇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的蜡染艺术久负盛名,独放异彩。蜡染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是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尤其是苗族的蜡染,纹样精细,色彩层次调配合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蜡染实际上叫“蜡防染色”,他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棉、丝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后就显出美丽的花。
蜡染,包含着苗族姑娘活泼、欢快、明朗、热情、稚拙的情感。花,象征美好的事物和少女;鸟,象征自由和快乐;万字不封口,象征福寿不封顶,吉祥无止境;寿字,象征幸福无边······
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颜料渗透不均匀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同样图案的蜡花布料,经过浸染之后,冰纹就像人的指纹一样绝不相同,韵味也不一样。这时,美,就越发显示了它不可捉摸的深邃。因此,人们称这种古朴的民族艺术是一种有“指纹”的画,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妙不可言的!
200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全球苗族人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古老的蜡染艺术正在走向世界,渗入全球人民的内心深处!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十九篇
苗族,是一个小量名族。它占华夏生齿仅占了罢了。可以设想,他的人数有多少。而我,恰是这中的1%,我非常喜悦,由于……奶奶也是一名地纯粹道的苗族人,她会唱非常多苗族歌,也会做非常多的苗族衣服。一说到衣服,我就来劲儿了。苗族人的衣服真是美得让人忙乱。一套淡水色的宫女上衣,裙边如月亮光彩震动轻泻于地。
腰系一条淡粉色的带子,头顶一串银色的小铃铛。密斯们的长发垂下,插上一根闪闪发光的头饰,多美呀!如少女下凡一般。双颊边闪着若有若无的红扉感,全面人彷佛随风纷飞的胡蝶,又似清爽精确的雪花,多美呀!我忍不住又一次感慨。
苗族的衣服美如少女之衣,苗族的密斯自然也美如少女。浅浅的柳眉之间透露出了一丝丝温和,大大的眼睛如清亮的泉水,震动着一阵阵微波。白白的皮肤也是那么的温顺,那么的舒适。苗家的密斯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勤快。每个密斯貌美如花,心肠仁慈。勤快的密斯们洗衣做饭,在家里等着出去干活的外子归家。外子回来后,又替他把衣服拿下,一件件的洗-洁净。密斯们的外子也很聪敏。他们天天披星戴月,不为何东西,为的即是这个家能美好。苗族的汉子们洪量,有汉子风格,在家里是顶天立时的规范。苗族人还很洪量、助人为乐。只要朋友有难,他们必然帮助。听我那么一说,你是不是有更加爱苗族人了呢?
苗族是一个圣洁的民族,她疏散出了一阵阵文化的明亮和漂亮。我为我是苗族人感觉到夸耀,你情愿跟我这位苗家女孩做朋友吗?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篇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 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一篇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九是苗家人最喜爱的花山节。在节日期间,世居于海南的苗族群众就设立花山场,举行隆重的采花山盛会(亦叫踩花山)。据史籍,采花山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在斗牛场上,人山人海。场中央的栏杆中有几十头群众自己精心饲养的牯牛,只只膘肥体壮。在角斗之前,牛的主人给牛喝糯米酒,让牯牛更加凶狠。当主持斗牛人一声令下时,它们开始互相进攻,经过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角逐,剩下的正是优胜者。获胜牯牛活像一位神气十足的英雄,张开大嘴,连连吼叫了几声。人们这时把3尺6寸的红绸布挂在牯牛犄角上,以示利市和奖励。
踩花场的另一边是踢脚。这是一项极为有趣的游戏。两位小伙子化装得十分雅致,而又非常奇特,打着花绑腿,裤袋往外翻。喝过一阵鼓劲酒,便手里各抱一架芦笙,边吹边舞,且舞且翻。他们出其不意地用大脚猛踢对方的屁股或大腿。谁踢倒了对方,谁就是胜利者。获胜者立即发挥友爱精神,很快的跑上前去将跌倒的对方搀扶起来,互相握手言欢。紧接着,各饮一杯团结酒。
在这些欢快的日子里,他们还设立贸易集市。一群群喜欢打扮的苗族姑娘,盛装俏丽,喜笑颜开的年青小秋子,在琳琅满目的货摊前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用品。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二篇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我和妈妈便去了张家界,走进了苗族人的村落。
踏进一个村落,看见他们身戴银饰,但可不是像以前那么多银饰,虽戴的少,但不失美丽。苗族人民喜爱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百褶裙。飘逸多姿,让人心爱。
苗族人民淳朴,朴实。不管认不认识,都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很快,我就成为苗族人民的朋友。
打过招呼,走进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吊脚楼,令我叹为观止。第一层堆放杂物,第二层为正方,第三层为“美人靠”。吊脚楼大多是由木头做的,正房上有横梁穿过,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楼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分为两层:一层住人,一层堆放杂物。屋顶是由木板或石头装修。
参观完楼,热情的苗族人民又给我们准备晚餐。晚餐以酸辣为主,而且十分咸。小小的不可口的味道根本影响不了他们的食欲,只用了半小时,餐桌上的所剩无几。
走进苗族,我知道苗族人民的风俗与饮食。离开时,我恋恋不舍。有机会还来张家界,与苗族人民一起嬉戏!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三篇
今天,爸爸带我们到了农科所科研中心观看苗族表演。
来到现场。“哇,人山人海,真热闹呀!”“嗯?怎么那边的竹竿上又那么多尖刀呀!一共又28把刀,分为14层,每层2把,差不多有5米多高,到底要干什么呢?”我带着疑问向前跑去。经过主持人的一段讲解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节目叫做“上刀山”,是一位苗族人用手爬上去再下来,且手不受伤。“哇”这么有难度,我怀着好奇心再看下去。
这是,上来了一位苗族青年,一头蓬松的头发,两只强壮的手臂。“这样一位师傅,上去应该每什么问题吧!”我想。
这时,两边都响起了鼓声。青年师傅上去了,两手想捉住第二层的刀把,然后两脚一跃,一下子就上来了。“哇,“难道他想整个人从3米多高的‘山’上跳下来?”我说。他再一次吸气。他闭上眼睛,双手双脚摇动的更厉害了,忽然,整个身体从外以平衡的姿势甩出去。这时,几百人的眼球从左边转到了右边,头也是。大家都入迷了。
他甩出去以后,到2米高的时候,他从低空翻了几个跟头后安全落地。这一次,全场都跳起来了,为这次表演拉下了一次精彩的结局······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深深的惦记着刚才的表演。啊!我们要发扬中华人民的绝技,不能让他们失传。因为,这可是我们中华的一颗“星”啊!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四篇
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至东经110°23′、北纬27°44′至北纬29°38′之间。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东北连张家界市,东南接怀化市,西与贵州省的铜仁重庆市的秀山接壤,西北连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5486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着美丽的家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 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 , 原始舞戏茅古斯, 梯玛跳神、跳马, 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二是民族习俗类, 如生产习俗、婚丧习俗、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习俗等。三是民族史诗类, 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四是民族舞蹈类, 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五是稀有剧种类, 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六是民族音乐类, 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 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等。七是民间文学类, 如土家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八是民间工艺类, 如泸溪县踏虎乡的凿花、凤凰县沱江镇的扎染等。湘西自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绚烂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
1. 中国南方长城
又称湘西苗疆边墙,位于凤凰县城内,环记700余里,包苗寨2000处,共建迅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5座,交织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始筑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清代重修。然而,任凭边墙森严壁垒,终挡不住民族和睦、融合、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边墙早化作颓壁残垣,而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五洲游客旅游观光。
2.老司城
位于永顺县麻岔乡境内,四面皆山,依山傍水,是土司王的首府,600多年的古城,遗留有大批土家族的文物和古迹。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土司基群、祖师殿、彭氏宗饲、温凉洞等。这些已列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而加以保护。
我州其他文物古迹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丝桥城堡、龙山里耶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类聚落遗址——灰窑聚落遗址等。
3.塔卧
位于永顺县北部,距县城39千米。1934年12月,贺龙、xxx、肖克、关向应等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建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省委、省政府、红二、六军司令部、随军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许多革命标语至今任然清晰可见。旧址陈列着当年的珍贵纪念品,附近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保存得很完整。
4.吊脚楼
土家苗族人民因居住山区,所居房屋便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楼房属木结构,四周均有设计独特的楼脚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5.湘西饮食
风味别具一格,如酸菜、酸鱼、酸辣椒、醋萝卜等。更有土家族的传统名菜泥鳅钻豆腐、苗族的五香鱼、桃花虫等。
6.民族服饰
土家人爱包青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人穿对襟衣;中老年人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姑娘们包丝头帕,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佩戴耳环、手镯、戒指。苗族人男服多为对襟上衣,袖大而长,束腰带,打绑带,头缠丝帕,裤短而大,眼神喜欢花格、全青、全兰,以长条细格为佳。妇女服装更为精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袖口滚有花边;女裤大而短,裤脚滚宽大花边。首饰种类繁多,佩带起来,全身闪耀,铮铮有声。
7.民族节庆日
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是我州具有吸引游人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土家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从服饰、村寨、风俗、观念直到婚丧喜庆礼仪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古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向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流行摆手舞、铜铃舞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文体活动有武术、猴儿鼓舞、对歌等。
三、综述
21世纪,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市场, 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丰富资源。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 人们认识到维持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xxx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 规定,“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源远流长, 其品种纷繁多样, 蕴藏量大,覆盖面广, 特色鲜明, 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 文化部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 这意味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尚处于原生态形式,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急需大量时间、精力去采集归纳、整理, 同时又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 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 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类遗产分别保存在土家族、苗族乡镇, 横贯湘西州中部的酉水流域, 呈高密度流布状态。这八类遗产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地域范围文化, 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 经过几千年积累和传承遗存到现代, 它们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但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剩余的品种与内容已日见稀少。时代的演进,文化的冲击, 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贫困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 种种现实正在加速这些遗产的濒危与消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局部发掘和抢救,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所进行的抢救工作只停留在少数乡村和低级阶段,大规模、深层次的抢救和保护是从申报综合试点开始的。
2.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必须纳入法律程序,它是国家设立保护试点并开展有效抢救工作的重要保障。2002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 2003年4月8日正式交州政府办理。此后, 湘西州在其“两台两报”展开舆论宣传, 展示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 激发读者对遗存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之情。接着委派专人进京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和保护工程培训班, 宣讲湘西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受到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与会专家的关注。同时邀请国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教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山寨进行实地考察。资华筠教授对于不少濒危的项目表示忧虑与关切,回京后向多方呼吁,为综合试点的获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项目列进国家计划,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会大打折扣,为此湘西州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一直把项目的精选与论证放在首位。
从2002年4月向省文化厅呈报“国保工程”开始,先后进行了五轮筛选,形成了八个文本。其中包括综合性项目两件,土家舍巴日、茅古斯、织锦、苗鼓、苗画、凿花等各一件。最终以“综合试点”获批,这为该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予以强调。
一是强调其重大历史价值:1、不少品类特别是祭祖仪式,实录了上古时期直至五代时期湘、鄂、渝、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状态,尤其是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貌。2、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印证,勾划了土家族苗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3、它汇聚了土家族苗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舍巴日的祭祀仪式程序与内容包含了载入史册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七百年前东南抗倭的英雄业绩, 证明了土家族苗族历代祖先为推动历史进程, 保卫中华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调其重大文化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 它是一笔丰厚的古老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实地考察了湘西茅古斯、蚩尤戏、还傩愿等仪式表演后, 赞其为“中华古文化之遗”。2、从戏剧发生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戏曲的古根。从茅古斯、蚩尤戏的表演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 本特征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基因。因此, 有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我国民族舞蹈的古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 中国民族考察团莅临湘西考察, 称赞茅古斯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品类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包括狩猎时期的梅山文化) 等上古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是人们研究上古时期守教源根的珍贵“活化石”。5、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祭祀仪式是一个个庞大的载体, 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民音故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古老话》、椎牛、椎猪、接龙的祭词也都是一部部民间叙事古歌的长篇巨制。
三是强调了项目具备的唯一性和稀有性。不少稀有品种在其他地区已消失, 为湘西州独家拥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 湖北省恩施州成立之前, 曾派一个创作组来湘西学习摆手舞、跳丧舞等。近期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 该地区与张家界市又派人从湘西州聘请老艺人去培训表演队伍,传习土家口语。茅古斯、椎牛、吃猪、蚩尤戏亦为国内外罕见, 多次节庆活动将它们作为压轴戏, 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湘西州文化局于2003年9月23日召开州民保工程工作会, 先期在文化系统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设立五个职能组, 即项目评审组、普查辅导组、项目开发组、摄影制作组、资料档案组, 选定了八个课题根据民俗、戏剧、舞蹈、音乐、民音间文学、绝技绝艺、工艺美术等方向来安排。10月份, 湘西州各县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县委副书记担任, 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 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课题的计划。同时, 部分相关科研课题开始启动, 如《湘西文化与旅游》丛书, 七部专著已完稿, 计划今年国庆之前出版;《湘西巫傩文化遗产》丛书, 十种专著已列入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计划。
20XX年3月, 湘西州民保工程领导小组成立; 7月,州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 8月, 文化部批准了相关《实施方案》;
9月初, 召开全州保护工程会议, 同月,组织八县市发掘出七个古典曲艺品种, 进行精加工, 土家族的有《酉水土鼓》、《梯玛词》、《镏子说唱》, 苗族的有《苗鼓词》、《瓦乡歌话》、《鸡毛竹》、《竹析曲》, 从曲种、题材到音乐、服务、道具都是原生形态。
资华筠教授到湘西考察期间, 受邀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听课的有该州四大家领导, 州县宣传、文化、计委、民委、财政和旅游部门负责人以及州保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共计150余人。课程内容侧重在对“文化遗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保护原生态的优质基因”等相关理念的阐释。今年7月, 该州又派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保护工程理论培训班, 进行临战前的充电。
四、多元保护措施
据湘西州文化遗产的流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 该州提出了多元保护措施。即:
(一)原生态保护;
(二)法律保护, 目前州xxx会正着手进行有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 有望明年初出台这个条例;
(三)整体保护,包括祭祀科仪、戏剧、舞蹈、歌谣及相关传说、故事、特技绝艺、重要传承人以及特色村落都属保护的范畴;
(四)多层保护, 就社区而言, 在保护区内划分保护带, 研究基地和特色村等三个层次; 就级别而言分为国保、省保、州保、县保等四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大类民间文化遗产均可寻觅到它们的古根和发祥地。作为原生态重点保护对象,其特色十分鲜明, 且有其沿革与传承。土家族茅古斯、舍巴日, 苗族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祖仪式都实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苗族鼓舞作为祭祀盘瓠、降神娱神的法事, 一直保留在椎牛仪式之中。据《明史·西xxx夷传》载, 舍巴日中的摆手舞, 具有鼓舞斗志激发勇气的功能,被土家先民应用于武王伐纣的战争,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间又被再次用于抗倭战争, 形成了土家族的光荣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四十八勾图案”保留了母阴崇拜的遗痕。茅古斯对于男根的大肆渲染则表明它与父亲氏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根据八大品类的流布状况和特色价值, 大约可划出如下科研基地:
1、祭祖仪式基地: 保靖县拔茅乡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 , 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苗族椎牛、吃猪、接龙) , 沪溪县武安镇(苗族祭盘瓠) 、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茅古斯仪式) 。
2、民俗基地: 凤凰县三江镇苗族民族民俗展示中心, 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
3、民族史诗基地: 古丈县田家洞(土家族摆手歌系列) 、花垣县腊叶村(苗族古老话) 。
4、民族舞蹈基地: 花垣县排碧乡、吉首市矮寨镇(苗鼓舞、司刀舞、绺巾舞) 、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洞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跳神、跳马) 。
5、稀有剧种基地: 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苗戏、蚩尤戏) 。
6、民族音乐基地: 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奎) 、永顺县石堤镇(碰碰妥) 、凤凰县三江、花垣县排料乡、保靖县水田乡、吉首市己略乡(苗歌) 。
7、民间文学基地: 保靖县马王乡、吉首市己略乡(土家族苗族故事、传说、歌谣) 。
8、民间工艺基地: 花垣县雅酉乡、凤凰县廖家桥(苗绣、银器) 、泸溪县踏虎乡(凿花、剪纸) 、凤凰县沱江镇(扎染) 。
湘西州计划用十年时间推进这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 一是普查抢救期(2004~2006年) 。在219个乡镇全面铺开调查, 对文化品类的生存环境, 项目品种、民族特色与价值进行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邀请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和
湘西州“民保”专家组组成戏曲、舞蹈、音乐、民俗等若干课题科研组, 进行系列调研。 二是保护开发期(2007~2008年) 。措施是:
1、实施分批逐级挂牌保护。
2、县乡文化馆站开办文化遗产传习所, 由掌堂师培养传承人。
3、组织力量深入6个保护带、12个研究基地、40个特色村进行基础建设和抢救发掘, 摸索保护经验。
41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四大系列: ①图像系列, 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 并加上解说词和字幕, 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 ②文字系列, 包括: a、科仪本系列, 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带; b、祭祀歌系列; c、民间传说系统; ③曲谱系列, 将唱腔曲牌、打击乐鼓点等记录为曲谱; ④舞蹈系列, 对各种传统古朴的舞蹈作出舞蹈语汇与场记整理。
5、保护传承人、颁发国家级、省级、州级证书, 安置好部分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保障其合法权益。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五篇
(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特别是民俗文艺表演大多靠社会的捐助。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
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如车车灯、牛牛灯、莲花闹、金钱板等缺乏吸引力。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六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 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 “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这就是苗族。
苗族家乡文化宣传稿范文 第二十七篇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此,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服饰和节庆。
湘西苗族的服饰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上身穿花衣,下着花色百褶裙,头蓄长发,包禇色花帕,脚着船型花鞋……男子的服饰要简单多了: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细,裤筒短而肥大,喜包青色裹脚……都是亲手织布缝制。
苗族不单服装有特色,首饰也与众不同,造型精美,种类繁多。制作的材料有金、银、铝、玉,银饰最为普遍。佩戴的部分有银簪,凤冠,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生活中会用到银盘,银碗,银杯,银筷子,银壶,银勺子。他们认为银可以除湿,排毒,强身健体,连喝的水都要用银盆子放置几小时后才饮用。
服饰跟节庆有很大的联系,民族服饰价格昂贵,代价不菲,他们那的人一生可能只拥有一套完整的苗族服饰,所以只会在重大的节日里穿戴起来,其他时间都会珍藏在家里。
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附近几个山寨都会参加,其中我要说的节日是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身着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人潮如流,非常热闹,从天空中附视,成千上万的“小蚂蚁”忙碌的走来走去。三五成群闲话家长里短;年轻的姑娘们碰到心仪的小伙子会玩游戏对山歌……
真是吸引人呀!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
上一篇:常熟新闻发言稿范文精选3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