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共28篇

雨夜倾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3596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4分钟。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一篇

一、说教材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篇

一、说教材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四、教学过程

《绝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崇”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个“飞”字和一个“睡”字描绘出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3.学习诗中运用的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一)板书课题。

从诗题“春江晚景”入手,全班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江边傍晚时分的美景吗?或许我们看不到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想象画作里的美景。)

(二)音视导入,学生自读。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歌,感受景色。

1.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朗读诗歌,小组交流学习:

(1)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是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季节的变化的?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衢道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随着苏轼去欣赏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曾几去爬爬三衢山,看看山上的风景又如何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全班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哪些风景?心情如何?(一“溪”、一“山”、茂盛的树,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

(三)指导朗读。

通过全班齐诵、个人吟诵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的第七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元日》。

这首诗描绘了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热闹气氛。表现出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这一课是一首七言绝句,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我打算设计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四篇

一、说教材。

古诗《咏梅》是省编教材中班上学期语言领域中的活动之一,古诗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是我们祖先运用了最灵动、最睿智、最精辟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诗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有些深奥,而幼儿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二、说学情。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然而《咏梅》这首古诗,幼儿在欣赏、理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梅花的美,而且还可以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品格,养成不怕困难、坚强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并朗诵出诗句的韵律美。

2、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傲雪的品格,感受梅花的美。

四、说教学准备。

《咏梅》ppt课件、古筝曲、幼儿画册《语言》上p25。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并朗诵出诗句的韵律美。

活动的难点是: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傲雪的品格。

六、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熟悉、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主要教法有:课件展示法、谈活法、观察指导法、提问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游戏法。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情,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成为幼儿园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经验,我尝试了古诗“五步”教学法,即:

一、图画展示。

教师展示ppt课件图片,欣赏梅花,让幼儿说说梅花的颜色和生长特点。

师:孩子们,在冬天这样寒冷的季节,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或者在暖暖的屋子里取暖,然而梅花依然不怕寒冷,静静的开放,说明梅花它遇到困难怎么样?对,我们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它,不怕困难、坚强的品质。

二、故事讲述。

教师将《咏梅》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把故事减缩成成语,朗诵给孩子们。

三、动作表演。

鼓励幼儿将成语加上动作,表演给大家。

四、复习巩固。

进行游戏“幼儿古诗朗诵大比拼”

五、精彩绘画。

指导幼儿用手指着色点画梅花。

活动结束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五篇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正确认读“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

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7个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忙”字。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二、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激情引入

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居”这两个字。

设计意图用一两句话说说发现的春天,无形中训练了一年级学生的口头作文。通过动情的语言,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片,学生于自然之中进入情境,产生学习兴趣,由此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

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教学意图:通过对生字的认读,引导学生结合字形、借助图片等方式了解意思,不但为感知诗意做好充分的铺垫,又渗透了古诗语言的简练。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

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朗读,逐步使学生体会七言诗二、二、三的停顿,同时体会古诗诵读时声断气不断的感觉,从而做到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再读出自己的体验、感情,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 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五、指导书写

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只有一个“忙”字。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六、当堂检测

出示生字进行认读。

说反思:

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安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在这节课来看,学生圈画的效果不是很好,预习没有到位。预想的是对课堂上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实际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还有强化预习。

在朗读古诗时,拂堤杨柳中拂堤字音学生读错的比较多,这时候我只是领读了几遍,而没有单独拿出来再强调一遍。在单独出示诗句的时候,还是不能脱离拼音。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前半节课表现较好,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加以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六篇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七篇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八篇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内本诗的学习基础,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九篇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xxx轻叩诗歌的大门xxx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xxx轻叩诗歌的大门xxx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xxx知识与能力xxxxxx过程和方法xxxxxx情感和态度xxx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xxx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xxx,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xxx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xxx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xxx杨柳xxx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xxx杨柳依依xxx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xxx雨雪霏霏xxx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xxx我xxx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往杨柳

情景交融

今来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一篇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把握鉴赏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3、学会感悟,学会审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水平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把握鉴赏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2、学会感悟,学会审美。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什么是诗歌”,“什么是鉴赏”引入。

二、鉴赏思路

由诗歌《樱花树下》引入。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品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教师点评。

4、总结思路:题目、诗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决定一切)

三、鉴赏方向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1、教师引导按鉴赏思路品析。

2、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师点评、总结,得出方向:

内容+形式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四、鉴赏模式

以《春雪》为例。

1、学生完成题目,并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出:答题模式

炼字题:

品句题:

3、结合考试,介绍另外两种题型。

五、知识储备

形式:归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六、行胜于言

(举一而反三)

1、《绝句两首》其二

2、《春光好》

3、《独坐敬亭山》

七、总结

诗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鉴赏人生。

古诗苑漫步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古诗苑漫步

一、导入

由“什么是诗歌”,“什么是鉴赏”引入。

二、鉴赏思路

由诗歌《樱花树下》引入。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品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教师点评。

4、总结思路:题目、诗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决定一切)

三、鉴赏方向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1、教师引导按鉴赏思路品析。

2、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师点评、总结,得出方向:

内容+形式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四、鉴赏模式

以《春雪》为例。

1、学生完成题目,并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出:答题模式

炼字题:

品句题:

3、结合考试,介绍另外两种题型。

五、知识储备

形式:归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六、行胜于言

(举一而反三)

1、《绝句两首》其二

2、《春光好》

3、《独坐敬亭山》

七、总结

诗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鉴赏人生。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二篇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简介惠崇: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

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古诗,读通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

(三)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三篇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以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

《绝句》是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识字、写字;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四篇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五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六篇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 :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七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xxx不学诗,无以言。xxx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xxx说教材xxx、xxx说学情xxx、xxx说教学法xxx、xxx说教学过程xxx、xxx说板书设计xxxxxx说教学预期和反思xxx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xxx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xxx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xxx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xxx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xxx情景教学法xxx、xxx设景想象教学法xxx,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xxx诵读法xxx、xxx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xxx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xxx未成曲调先有情xxx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xxx诵读法xxx,设计了三xxx读xxx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xxx蓑xxx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xxx三xxx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xxx铺xxx,想象画面;品味xxx弄xxx,感受情趣;想象xxx卧xxx,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xxx横xxx字、一个xxx弄xxx字、一个xxx卧xxx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xxx铺xxx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xxx弄xxx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xxx六七里xxxxxx三四声xxx,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xxx卧xxx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xxx卧xxx?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xxx牧童xxx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xxx牧童xxx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xxx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xxx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xxx笛弄晚风三四声xxx时,为了理解xxx笛弄xxx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村晚》中的xxx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xxx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xxx不脱蓑衣卧月明xxx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xxx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xxx的牧童xxx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xxx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xxx自由自在、悠闲xxx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八篇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十九篇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篇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学生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掌握对偶、排比、顶针、互文等常用的修辞格。

3、通过木兰形象分析,体会木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法:诵读法 复述法 鉴赏法 讨论探究法 竞赛法

2.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一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

2.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纠正。

2.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生齐读。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的画面。

(师总结古诗的意思)

3.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4.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四)当堂小结,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二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三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 )的草 ( )的笛声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场 ( )的月光

( )的晚风 ( )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四篇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下面我就说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

二、说设计理念

在新基础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我们将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

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

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国人”的自豪感!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五篇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六篇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七篇

一、说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诗歌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里我先是让学生说说春天,并能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接着我就顺势引导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为学习本首诗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范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出示“我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读。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5、进行词语认读游戏。

6、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通过读使学生认识生字并记忆生字。也只有学生学好生字之后才能将古诗读通、读顺,才能有感情得朗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一、二句古诗,指名学生读。

①师创设情景:春天的早晨,睡得那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呀!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②指名学生试着用高兴的心情读这两句。

③全班一起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句诗。

2、出示三、四句古诗。

①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读。

③师创设情景:诗人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觉得很可惜,可读得轻些,慢些。学生试着读一读。

④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4、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全班齐背古诗。

5、配乐诵读古诗。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的是朗读法和图文结合法,通过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古、声、多”,学生进行认读,并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2、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说说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学生描红,并完成两个生字的书写。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对于要求写的字,学生不

仅要会认,会理解,还要学会正确地书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四、说板书设计

雨后的早晨美丽的春景图

这首古诗的板书我是根据诗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它体现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脉络清晰。

小学古诗三篇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八篇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