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471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59分钟。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一篇
上学期工作中的不足,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主导思想:
继续“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研究。
二、本年度各年级教研侧重点:
七年级:语音教学研究;八年级:阅读教学;九年级:初中语法整合和迎接中考对策研究。
三、 分析上学年度问题:
一是学生的基本功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二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三是两极分化。
四、教学研究对策:
(一)制定好预习案,为更有效的提高成绩,结合学校、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制定预习案,并注意其实用性,学生分组以就近原则,便于课堂学习时的“pairs, groups”活动;预习案以单元重点为主,直接附检测题,检测预习效果。
每单元一个学案,帮助学生有效的预习,每单元一个小测试,对本单元是一个有效的检测,每单元一个反思或随笔,是对每课的一次查缺补漏。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形式不同的活动,且又简单易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的整合知识,有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班风是必不可少的。调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只是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学指跟老师学,跟同学学,赶指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帮指学习中结队子,成绩好的带成绩差的,超指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良好的班风,学风将是学习成绩提高的有效基础。
(三)结合学校的教研工作,经常性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思广益,促进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评出优秀学案,教案进行展览,经常性的优秀课,示范课评选都会促进教研质量的提高。
(四)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一是每学年度的英语智力竞赛;二是英语故事、演讲比赛;三是校内的学生口语考试;四是学生英文钢笔字评比展览。五是英语写作小竞赛。其中一些竞赛结合本班实际随堂进行。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教育教学制度的发展,在现今初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板书教学,而是应时刻确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视频;导学案教学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复杂的计算逻辑和抽象的概念知识都难以理解,从而感觉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难学,所以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复杂而简单的学科,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课时都是用非常死板的套路去授课,导致学生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一、微视频的开发应用
微视频是指一种视频短片,这种短片可以短到几十秒甚至几秒钟,最长则则不超过20分钟。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微视频已被广大群众广泛运用了,其视频的多种多样和方便快捷备受大众喜爱,同时也给大众带了很多分享信息、分享快乐的方式方法。
二、导学案教学的弊端
导学案教学即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至科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授课,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不愿意听教师讲,而是在下面开小差、玩手机、聊天、睡觉,原因是太无聊,听不懂,导致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教师讲得很累不说,又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篇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科研力度,认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学生为本,探索课堂练习的个性化设计模式,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学习和评价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深入学习理论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练习对课程改革适应力,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等日常工作。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加强数学教学质量的监控。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重点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特别要提高新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途径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案例或论文。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要进行扎实的专题或课题研究,从而加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如下:
九月份:
1、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题计划。
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重点设计好课堂练习。
3.建立好博客,按时上传各级各类的资料。
十月份:
1、认真贯彻执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
2、积极配合相关老师做好观摩研究课的准备,利用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3、交流典型的课堂练习设计案例。
4、认真准备迎接教科室对本课题的抽查工作。
十一月份:
1、教师解读教材。
2、认真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坚持每月积极参加例会工作和与课题组其他老师每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工作和反思。
3、积极准备迎接研讨课,并认真听其他老师的研讨课、认真评课。
4、参加教学评价课题培训活动。
十二月份:
1、学习有关综合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2、准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并到各年级进行学习。
3、建立学生练习的档案。
4、准备好课题组的课题资料,以迎接检查。
一月份:
1、讨论有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式,填写评价表,做好评价工
2、做好自我小结,撰写案例、教学反思、活动总结。
3.做好学生的期末复习工作,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期末考试。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夯实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待数学课堂教学固有的方式,分析成因,寻求实验的突破口。
3、个案分析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反思途径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6.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四、本学期研究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案例研究。
2、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处理的案例研究。
3、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案例研究。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篇
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买东西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写大字的字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估算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有的分别估算出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价格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热水瓶、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有的用口算估算等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我觉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五篇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明白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duǎn
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经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样明白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本事。]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此刻,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能够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经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先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我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
(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六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 )
③1棵白菜约(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七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八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我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我的想象,划出了不一样的12图。
“同学们,你们明白有一种十分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能够,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能够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仅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教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教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教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教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样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我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九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日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我说:此刻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王宇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的……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王宇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能够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我的体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王宇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一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我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景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乐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篇
一、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齐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一篇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我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教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教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我的意见,能够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二篇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景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三篇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四篇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能够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貌:“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教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我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终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能够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贴合题目要求。”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此刻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体悟到、探索到,这是吴教师的高妙之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五篇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 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 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六篇
我们已使用学案教学整整一个学期了,静静想想,还是有些感受,写出来与同事们一起交流。
一.从教学方式上看,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个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要循序渐进。
1.学案的编制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教师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我们化学教学基本是以课前自学,根据学案提供的方法和点拨去阅读教材,做到自主读书,自主解疑,自主提出疑问。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对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下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班还实现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时候一定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培养优秀生,辅助差生,带中等生的目的,这样就是必须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组长,培养和锻炼小组长的更强的自主能力,不能加重小组长负担。也就是说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
3.课堂检测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针对易错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以便于教师针对性的讲解。
4.实施学案以来,对提高班的学生不再用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也能做出一些题,常常有成功感。
二、实施学案学生的变化上看:
1、我觉得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防止了教学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2、283班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记忆会很长久,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学生厌学。
3、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三.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1.每一份学案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我们全组化学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本学期的学案根据学校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提前将下周的学案打印出来讨论再定稿,效果更好了。
2.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案的编写设计要与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过程要统一同步。
2)、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否则课堂操作将很急促,降低实效性。
3)、课堂上要把自做与讨论严格分开。先逼自做,产生困惑而后讨论。否则还没有自做就想依赖别人,降低学习效果。
4)、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查阅。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查阅可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5)、学案必须留存,装订成册,方便于学生的复习。
四.学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课堂上把好讨论内容的实效性,把控好学生讨论的主题鲜明性,要做到积极参与。
2.在学案教学中,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不适应,很多学生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
3.使用教学案以来最难把握的是时间,学案的设计时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知道按时间干活,不拖沓,但是还有一些基础弱、自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的使用学案。还有对学生设计问题时有时候设计语言不具体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惑,这是日后工作应该注意的。
4.使用教学案学生的每一科都得提前发学案,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科目多,时间也应该多,所以我希望能实现零作业,不然再科科有很多作业的情况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时间长了学案效果打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受挫,会失去兴趣和主动性。至于课后巩固部分我们可以设计到学案前的前提测评中,对旧知识起到了巩固目的,也是对上节课重点的提炼和检测,抽查学案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我使用教学案以来的一些点滴体会和心得,在教学案过程中还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今后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尽快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受益终生!也希望同事们多提宝贵意见。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七篇
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大题目。如何操作实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激励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才是有较高教学效益的课堂。在&“双层次教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操作层面上
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教学设计要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有话好说,浮想联翩,有感好发,产生共鸣。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引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假期有没有和父母出去旅游呀,都到过我国的哪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呀,那里的山水还依然清澈见底吗,有没有被污染,如果有污染,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
(二)联系生活,点拨实践
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从你家的自来水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是浑浊的,你会怎么净化它?
(三)指导探究,点拨思维
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过程可以体现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知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到学习中。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每堂课都要紧扣重点,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通过学案,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真谛。
2.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间互助、交流,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来,可将班级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小组,还可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且对每个成员分配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为了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和同学们可制定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新授课课上合作学习实施程序和任务:
⑴、课前独立预习学案:教师下发新课预习学案,课前完成。
⑵、课上接受教师合作学习任务后:
①依据学案内容独立思考,确立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②由组长组织自然过渡到小组内互助,针对学案上简单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复杂问题要重点对待,共同讨论、研究,确立共同答案,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③学案问题小组间交流,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
④针对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拓展知识,应用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点拨、小结。
⑶、课后整理和完善学案,最后完成学案,以备教师检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八篇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九篇
一、关于导入新课
二十中的张洪彩老师是质疑设问导入复习课题,然后投影考点扫描;沂水的王展芳老师和沂州实验中学的刘福勤老师则是直接切入复习课题,然后投影复习考点,都很简短直接,而王老师让学生读一遍的效果则会使复习要点显得更重要一些。
小建议:
1、能否强调或提示一下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是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个标记。
2、能否等到复习完了,再回过头来逐个审查一下这些复习要点都掌握了吗。
二、关于教学过程
1、张洪彩老师是先让学生对着课本进行自主复习,我开始感觉这样的做法是否有点太宽泛了呢,接下来的听课才知道张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不给学生规范的版本来限制学生的复习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从哪几方面进行的复习,这样学生所说的就全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认知,如此的匠心设计更能凸显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采用了多样的教法来进行有机的融合,比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等内容采用了比较表格的方式;对于细菌真菌的分布则用了评价实验方案的方式;作用的教学是投影了物质循环的图片,增强直观认知效果;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则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配合老师的课件投影则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2、王展芳老师让学生对着学案的内容自主完成知识梳理,学案的设计内容较详细,更适用于第一轮的全面复习,用时较多,大约14分钟,然后是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答案,之后是学生代表读示答案,再给2分钟背记答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典型例题应是对复习知识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把更多的时间和学习活动通过学案的引领来让学生动起来,也是不错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3、刘福勤老师教学设计过程不同于前两位,也是不同与我们多数老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做相应习题来回顾、总结、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应该更能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会了,哪些还不会,都能通过做题来检查出,学生的复习也会有针对性了,而不是面对全盘再通抓一边,相比前两位为代表的通常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更适合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三、教学风格
张老师:如缤纷春色,是用多样的丰富的精彩在潺潺溪水中助学;
王老师:如灿烂春阳,是用昂扬的澎湃的激情来感染着学生想学;
刘老师:如和煦春风,是用其特有的稳重谦和于娓娓道来中导学。
四、教学目标达成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篇
9月16日,我有幸陪同教育局乐强局长、本校朱健校长、教务处张成军主任等领导一同前往松桃参加了17、18日举行的《铜仁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高考总结会》,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作为一个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7日早上我们到松桃一中会议室听取市教育局蒋小俊局长等领导的发言,通过认真学习,我感觉到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而展开的。跟以往的课程、教材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二是进一步强化领导。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学校课改工作就有成效。反之,领导管理过于宏观,只管布置,不重落实,则学校课改工作就很难见成效。学校课改的状况是校长抓课改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领导;三是切实搞好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培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放了课程管理权限,要求学校的课程逐步走向校本,这就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创设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创立品牌,创立特色提供了保证;四是努力改进教学行为。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关系着学校课改成效。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17日下午我听的是铜仁二中及松桃一中的数学课,两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松桃一中的老师使用的学案教学法使我很爱启发,当时很想把他的学案借来参考一下,可惜自己与人家比太差了,终于没好意思去要。另外从上课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和灵活的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细致,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8日首先听取了地区各名校领导的高考总结,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铜仁一中说的:
1、生源;
2、复习备考的效益;
3、适量训练;
4、抓大纲;
5、选试题;
6、答题规范;
7、听力训练;
8、团队协作。
另外还听取了市教育局领导唐文建作的高考总结,使我深刻的了解到铜仁教育与全省高中教育的差距,也深刻为我镇高中教育的落后感到一丝担心。张月贵副所长作《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课改经验总结发言。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松桃民中实施的“321”教学模式,“3”是指课前“三步骤”: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学生做到:一看课本内容,建构知识,由厚到薄;二做完成学案,自主检测,及时巩固;三思新旧联系,自主思考,生成问题。“2”是指课堂“两环节”:第一环节,合作探究(第二学习时间),生议(讨论质疑)——生讲(交流发言)——师拨(答疑点拨)——反馈(课内达标);第二环节,展示点评(第三学习时间),生练(课堂检测)——展示(分享成果)——师评(提炼点评)。“1”是指一份“导学案”。整个教学全程用的是“学案”、“练案”与“教案”三案合一的“导学案”。让学生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师教有“教案”。通过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一篇
一转眼又到了期末时间,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们组五位老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研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开学初,本组老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道德课堂十八条》,《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作业建设指导意见》,《教师教学用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到对本册教材整体把握。
二、重视常规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严格要求自己,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抓细抓实。
1、我们组要求备足课备好课,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2.组织学生听评课,并及时写好听课记录和评价小结,我们组织都听课在40节左右,多的达到了50节。
3我们组针对学情,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为上好高质量的课做好准备。
4、及时做好学校组织的各种测试及考核测评,并做好卷面分析。
5、做好组内作业自查,学校组织的作业抽查,大家从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6、老师及时参加学校的书法培训,书法练习大家情绪高涨。
7、本组老师在学生作业的书写方面下足功夫,赢得家人的赞扬。
8、在辅导学生作业方面,老师们及时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9、坦诚相待,畅所欲言,在“磨课”中大家共同提高。
10、课前做好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基本功。
11、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难点、考点作为我们的教研主题,找准方法,让我们的课上的更扎实,让五个班的分差再缩小。
三、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理论水平仍欠缺。
2.对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灵活:
3.课堂上新的课程理念仍显薄弱:
4.老师们的反思深度不够,以后应多些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养,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教学。
5.大家精诚团结、献计献策找准易错点及难点的最佳解决方案,争取让几个班的分差更小。
总之,一学期下来大家都团结一心,共同协作,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以后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找出不足,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反思,多总结,并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让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二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三篇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棵健壮的大芭蕉,在它的身旁有一颗嫩嫩的小芭蕉,大芭蕉把自己身体的养分全输到小芭蕉体内,使它茁壮成长,而自己却慢慢地枯萎了
故事中的大芭蕉,使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她们不正像故事中的大芭蕉吗?
我们的数学老师——潘老师,经常身穿西服,脚穿皮鞋,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360˙无死角的帅。
每当学几何课时,潘老师一进教室。腋下夹着衣服三角尺,左手拿着课本,右手以自然下垂的形式,手里拿着一叠导学案。潘老师讲课举止活跃,但一点也不失绅士的风度。每次黑板上写完之后,潇洒的转过身,以优雅的动作点起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潘老师每次微笑时先左嘴角微微翘起,随后右嘴角也跟着翘起来,像一个月牙一样,弯弯的,笑的那么活泼那么帅气潘老师每次一进教室就会说:把导学案拿出来。时间久了也自然成了口头禅,每次只要有导学案,他潇洒进教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导学案拿出来。时间久了,我们也意识到了,往后每次课前我们都习惯性地将导学案拿出来,担仍能听见他那句话,直到今天。潘老师从不打人,心地宽容,有宽容心,有时谁违纪了。他绝不会过来打你,而是在远处,用尖锐地目光瞪着你。直到你意识到了安静下来为止。我们的潘老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是一位好老师。看!这就是我们即帅,又宽容,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的好老师。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四篇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我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我的想象,划出了不一样的12图。
“同学们,你们明白有一种十分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能够,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能够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仅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教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教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教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教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样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五篇
认识1升
说说你经过昨日的预习,明白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能够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齐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样明白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教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明白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一样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一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全课总结
说说今日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六篇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七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xxx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xxx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xxx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xxx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xxx差生xxx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xxx差生xxx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xxx差生xxx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xxx差生xxx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xxx差生xxx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xxx差生xxx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xxx差生xxx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八篇
时光如水,转眼间,工作的第二个学年已在眨眼间飞驰而过,在这期间,对自己业务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如下:五年一班的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及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学校的信息报道工作,还有二楼电脑室的卫生清扫工作。
在数学教学方面,学年初听说我还要继续任教五年级,而且是和学校三位资深老教师共同任教五年级数学时,岂是“压力”二字能描述我当时的心情。虽说已有了一年的教学经验,但心里仍有一丝畏惧,教第二遍如果还和第一遍的水平一样,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从前理由和借口这次都不能有,只能比从前做得好。刚接手这个班级时,这个班级的差生相对较多。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让差生能有所进步。差生往往是每一道题讲上十几遍也不会,作业也是过了两、三天也不能完成,即使这样我也没有放弃每一个差生,课上多给差生发言的机会,课下进行单独辅导,作业本落一天也不行。经过一年的努力,五一班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有了进步。
学生成绩的进步,离不开我的老对儿李琳及组内三位资深的老教师对我的帮助,李琳是一位很有方法、讲求效率的老师,是她的严格管理使五(1)班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作业习惯,我不用像债主一样学生也能自觉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她不但教会了我说服、教育学生的方法,平日里她还把大部分可利用的时间都让给了我。组内的其它三位老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说服教育学生都各有一套。我这个年轻教师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学生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我。郎老师教会了我如何亲近孩子,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灵活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待孩子要耐心、幽默,这样孩子才能喜欢你,听你的话;王士容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的好榜样,在我这个年轻教师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又不能说服学生时,她在一旁比我还急,总会帮我去说服教育。研读教材发现困惑则常向闫广红老师请教,使我茅塞顿开,驱散迷雾。
本学期在数学教学方面虽有点点进步,但仍存在很多很多的不足。期末考试中,学生计算题失分较多,下学期应讲究方法有针对性练习计算题,虚心向组内其它老师学习,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有方法有层次地练习。
综合实践和美术、科学教学工作虽然不是我主教的学科,但我仍然一丝不苟,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辜负孩子那一双双期望的眼神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我还承担了学校的信息报道工作。担当学校的信息报道员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可以展示小辛小学魅力的每一件事,认真思考、措辞再写出稿件。校长是一位特别能激发人内在潜力的领导,原本文笔平平的我,在校长的鼓励和引导下现在文章里的措辞越来越接近专业水准了。不过信息报道这项工作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好,有时候由于疏忽会漏掉了学校的一些新闻,以后的工作中要予以改正,争取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本学年我负责二楼电脑室的卫生清扫工作,每当学校要迎接大型的检查时,大室的卫生便是学校的脸面,每次我都要亲带领学生打扫电脑室的卫生。竭尽全力来确保学校的整洁形象。
从学期初学校鼓励我们每位教师课堂上适当利用学案辅助教学。这对不足两年教龄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新型研究型数学教师,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数学学案方面的资料,勤于向有丰富的学案使用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这学期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潜心研究如何设计好学案,都在思考如何让学案与数学教学更好的结合、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苦心思索怎样尽自己所能把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有收获,比如使用学案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也有困惑,一些学困生和一些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课前既使老师再怎么要求也不会完成预习,或者把学案视为负担,常常敷衍了事。
本学期在工作中稍有一点进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为小辛小学的腾飞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九篇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反思听了应老师的《导数的几何意义》,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一点想法:
1、设计贴切学案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牢牢地抓住了以教材为“生长点”,问题的设置很好地放在了引导学生如何学上,充分体现了授课教师力求做到:启发与发现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2、实施大胆30多分钟时间大胆得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每位同学都能在这堂中有所收获,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3、适时点拨在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巡视,观察,对自学比较薄弱的同学进行个辅导,而辅导形式采用“点而不破”,另对发现自学过程中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一个或几个带共*的问题,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指出如何寻找解决问题恰当得认识条件和方法。
4、技术娴熟能熟练地应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发现割线逼近的方法得到切线,突破当时,对割线变化趋势的研究。
本节课郑凯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的地激发了学生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篇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二)二分之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三)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悟到、探索到,这是吴老师的高妙之处
(四)圆周长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一篇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仅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3、测量实践(略)。
第二部分: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
(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帮助数。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
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测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测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测量。看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势比划1分米
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
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
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
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测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况,说说你的想法。
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测量,并把测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
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五、评课
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二篇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能够用12表示,4枝也能够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一样,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一样。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够用12表示吗?
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经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三篇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社会的迫切要求。人类的进化,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创造。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所谓创造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1.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2.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注意运用建设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崭新的角度构思,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抒写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我小结,归纳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因素,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1.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基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
人都具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四篇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展示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效果,引领大佛责任区各年级各学科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根据县教育局工作安排,大佛责任区于11月11日在放生乡中心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三堂小学数学教研课活动。本次教研课分别由放生小学和城东小学六年级老师以及大佛东禅小学三年级老师执教。到场听课的有乐至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徐军、大佛责任区教育督导组督学王伦贵及责任辖区各学校三至六年级数学教师计40余人。
教学中三位老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观察、思考、发现、归纳表达及其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后,所有数学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了研讨会。会上,老师们为这三节课的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各抒己见,呈现了浓厚的教研气氛。
最后,研训室副主任徐军作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教研活动中,三位教者各有千秋,都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法灵活,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示范性,是一次教者充分运用导学案进行有效教学的成功尝试。同时,徐军主任也对今后应该注重的地方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为大佛责任区的小学数学教师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六篇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七篇
一、研修目标
1、深入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掌握X汉化版的使用技巧,为录制微课打基础。
2、通过师德标兵典型案例和报告的学习,树立乡村教师的职业理想,培养坚守乡村教育的情怀。
3、掌握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知识,主动调适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4、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板块的学习,掌握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策略的研究,学案设计应用,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策略、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
5、尝试利用“微课”在复习课中“知识梳理”和“典题引领”教学中的应用。
二、研修主题
1、微课制作方法与技巧。
2、师德与教师心理调适。
3、初中化学学案设计在“和合335”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4、教师校本研修的途径和专业发展。
三、实施步骤
1、根据线下藕海初中化学教研组讨论交流的结果,认真拟定“20xx年国培整合培训”个人研修计划,认识的目标,明白各阶段的任务。
3、积极参与工作坊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帖和回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5、理论与实践相联,不断在教学中践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四、预期研修成果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八篇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十九篇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教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教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之后,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我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教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教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构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教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可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最终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教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构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篇
圆周长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教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教师肯定了他们进取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之后,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我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教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教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构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教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可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最终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教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构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一篇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英语教师,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同以往一样有过辛酸,有过欢乐;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繁忙的工作紧张而充实,在偶尔的牢骚满腹中仍体味着收获的快乐。同事们戏称我是工作狂,我坦然接受,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我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一、自身的业务提高:
1、取得的成绩:上学期我有幸报名参加了我县十佳教师的评选,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和同组同事的大力支持,我又重新成为我县的一名英语学科十佳教师,本学期我又参加了明星教师的评选,最终仍榜上有名。本想就到此为止,但是当要求专家评选报名时,佟校长为我鼓劲:都到这个阶段了,一定要坚持。当时退缩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自身身体的缘故,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很擅长演讲,怎么也比不上语文老师啊。那么既然报了名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演讲稿的精心准备及最后的背诵我确实花了一番的心思。整个专家评选演讲过程我全程参与,各位老师演讲的不同风格我都有着不同的体会,但是真正是从教学教研的角度出发而写成的演讲稿的为数不多,很大一部分还是属于抒情的成分,所以这应该是偏离了此次评选的初衷,所以我又赢了,成为我县新一轮的一名英语学科专家教师。
3、学习培训方面:认真参加县级及市级组织的学科培训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及时进行培训总结。让我收获最大是本学期的两次听课,第一次是在98中学进行的三省四市微型课,真正感受了参选教师的风采。对微型课的结构、设置,阅读课和写作课的课堂教学从不同教师的风格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对我的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次是省二实验三省四市青年教师的教学展示,长春、大连、辽宁、哈尔滨的四位教师的精彩展示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外语人的魅力,从口语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让我望尘莫及,这些让我有了一定继续学习的动力。
另外,除了认真研究课标以便完成各项相关的工作,我还不断地对《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课堂的情境教学》等书进行学习,反复思考,对教学及导学案的设计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1、导学案的编写:本学年我们继续坚持着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学年的每位教师都有教材各个单元、该单元习题及检测试卷的备课任务,在他们完成之后,由我再打印出来,每个单元四课时,每册教材都是10到12个单元,那么我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幸好本学年后期有两位新来的老师为我分担一些,他们先打成word文档的形式,然后由我填入表格,我的担子减轻了许多。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对学案进行一定的修改或补充。比如学案的预习导学部分,作为一份学案要更多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学过程中他们主要做什么,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所以我会再次认真看教材,结合每课时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编排。如3a我会认真为他们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短文,比如语法部分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们自行总结等;比如新知探究部分我会为尖子生添加一些拓展知识,有初中阶段以后要学到的或者高中阶段比较简单的知识等,这样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课堂教学及思想教育方面:
(1)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一直坚持着真正运用导学案的教学,而不是简单的习题的堆积和知识点的重复。通过预习导学任务的检查,将知识点渗透其中,让学生自行总结新知,这是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的一贯的做法。但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和同年级班级及学生成绩的竞争,我还是不敢放手完全让学生去做,还会在学生总结完知识之后对知识点进行重复,这样可能便浪费很多的时间,但是我想这样对我们的中等或者偏下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的惰性使他们不爱真正的预习或者根本不预习,这样如果老师再不重复,他们便不能真正学到知识,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2)思想教育方面:当然我不是指自身的思想教育情况,我是想说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直是我困惑不愿想但是不得不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是教一个班,我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我的学生身上,但是经过我一直的努力,我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我自身的感受是我没有了以往在我的学生身上的那种激情,或者说不是我没有激情,而是我的学生根本不领我的情,讲道理、体罚都不起作用,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一次考试结束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说:我在你们身上收获最大的是失望和伤心。因为我尽管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而降了一届,但是扪心自问,我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还是比我的儿子的多,那么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我给他们讲道理:你们是为当下的娱乐混混度日,还是为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坚持,他们或者不理解,或者是三分钟热血;我告诉他们人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学习不行他们会在其他的方面有所发展,但是不管怎样要堂堂正正做人,他们听了也是无动于衷……很多的孩子都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视你的存在。这都到底怎么了?是我跟他们之间真正存在着代沟?是孩子们真的缺乏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我的方法已经过时?我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当然我知道孩子的教育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左右的,但是尽管如此我想我还是会尽我的最大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他们最终会懂的!
3、学校教学活动方面:本年度的两个学期我校分别进行了两次教研活动,备课组长的课堂教学展示和学案导学教学的课堂展示。尽管我都没有参加,但我是后卫,为大家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课件完全是由我来完成,因此我也是跟着各位参加的老师忙的不可开交。累但是中间体现着同事之间的友情和团结,体现着我自身的价值,而我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收获:从各位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同的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的选择,课件制作中动画的制作以及音频、视频的插入等方面的收获都让我开心至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每个假期开始到结束之前我总会对自己说,算了,不要这么累了,下学期一定不能这么忙了,图什么。但是每每在上班之后仍然是不断的忙啊忙,有时仍会发些牢骚,但是忙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过得很充实,我又有了提高。也许在以后的每一年我还会一直忙碌着,但我会继续忙碌、继续学习下去,不为别的,只想做最好的自己!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二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三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日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我说:此刻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王宇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的……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王宇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能够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我的体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王宇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一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我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乐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四篇
一、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齐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五篇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六篇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能够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貌:“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教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进取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我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终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能够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贴合题目要求。”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此刻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体悟到、探索到,这是吴教师的高妙之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七篇
本学期,我承担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自己的经验、能力有限,所以始终坚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有经验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导学案,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学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同类演练四大环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对于高效课堂学习他们的方法,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十八篇
一、数学是什么?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1、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案例2]“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错误。可是,究竟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这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并为此感到兴奋,并和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大呼其对。可是过几天,我还是不放心地去翻了《数学大辞典》,它明确告诉我“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组成的图形”。我空欢喜了一场。这个知识点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让学生搞懂连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其价值何在呢?
[案例3]“0”一直是整数而非自然数,为这,老师和学生们都没少费脑筋,可现在“0”也加入了自然数的行列;“5个3是多少?”也可以写成“5×3”了;“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操作时,直接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也不说你是科学性错误了。难道数学是可以改变的吗?
[案例4]有一次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是表示4的十分之五是多少,4×是表示4的倍是多少。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4×说成4的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袁振国教授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2、是形式,还是实质?
[案例5]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老师很不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头朝左边,就表示加,头朝右边就表示减……”
关键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做过多少次这种人为的规定啊!“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本来简单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
[案例6]教过《三角形认识》的老师都知道,在这节课上我们第一个要煞费苦心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为了“围成”与“组成”,我们往往要花去很长的时间,并常常为此设计而津津乐道。反思一下,如果我们不去区别“组成”与“围成”,或者说不把“围成”突出来讲,学生难道就会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吗?我看百分之百不会。数学课上,我们往往喜欢教语文,喜欢去咬文嚼字,看似深挖实质问题,实际是渐离实质。对于一个概念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注重它的定义,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丰富与清晰的心象:学生能画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学生能自主地在这些三角形中找出相同的特征并把它们归类吗?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吗?
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小明身高厘米”等数学笑话?因为我们对定义的关注,也许超过了对心象与它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的关注,而后者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前者。
二、是封闭,还是开放?
[案例7]48×53怎样计算?列竖式,先从个位乘起……我们有一套法则,我们很熟练它,但却根本不知道还会有别的算法。其实,下面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它的结果:
48 48
×53 ×53
——— ———
2024 24
12 12
40 40
——— 20
2544 ———
2544
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
[案例8]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从复习平均分开始,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步步为营,一层一层地引导下来。如果我们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们自己随便写一个分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分数说句话,或直接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可以吗?完全可以,在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只会更高,思维更活跃。
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某水果店有以下三种苹果(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和每千克5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某种苹果每千克2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苹果呢?100元呢?
试比较以上两道题,谁的魅力更大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