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5284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12分钟。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一篇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二篇
摘要: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非常必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抗挫能力
大量调查表明,当代家庭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舍得智力投资,但由于过于溺爱,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忽视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培养。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但却有不少家长在生活中处处为孩子撑起保护伞,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为其扫清障碍。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反而更多地品尝挫折的苦果。对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对其在社会的立足与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家庭、学校都应重视幼儿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适当培养幼儿初步的抗挫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有自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压倒,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需要,创设和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培养其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迎难而上、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挫折在一个人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强调赏识教育、保护幼儿探索兴趣和欲望、让幼儿在顺境中建立信心的同时,还需针对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挫折教育,以增强幼儿对挫折的抵抗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然而,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心理教育氛围
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抗挫能力培养。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挫折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心理素质培养上。开展挫折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培训、讨论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认识到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掌握适当的心理教育理论和艺术,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挫折原因,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及心理训练,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抗挫能力培养,教师首先应给予宽容、理解、鼓励和支持,为幼儿营造一个平等、温馨的心理氛围,以爱换取孩子的信任,让爱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幼儿有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能够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大胆尝试、探索、表达,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
认识领悟
从认知上帮助幼儿认识挫折的客观存在,引导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幼儿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难、害怕的事物着手,通过谈话、讨论活动,让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因难、害怕的事情及失败的经历等,让幼儿知道每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不同的困难或害怕的事情,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情感沟通
从情感上消除幼儿对挫折的害怕心理。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环境,创造心理释放的机会,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家里、在周围环境或特殊事件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说出心中的害怕或不愉快。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仅使幼儿有表述、宣泄的机会,还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对于挫折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情感交流,逐渐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找出幼儿的长处,通过语言暗示、情感抚慰,帮助其逐步树立应对困难的信心,消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
行为训练
从行为上帮助幼儿掌握应对各种挫折的方法。将认知、感受、适应和实践操作有机融于教育活动之中,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采用游戏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幼儿心理教育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设计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挫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抗挫技能,增强幼儿对于挫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如:(1)自我鼓励法:在困难面前,学会自己用语言鼓励自己。如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能做到的”,等等。(2)努力坚持法:如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远足登山活动中,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受抗疲劳、忍饥饿、耐寒训练,这样既锻炼了耐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3)合理宣泄法:面对挫折时,让幼儿学会在不影响和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如体育锻炼、倾诉、哭泣等方式)将消极的情绪宣泄出来。
3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在语言领域中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讨论,渗透挫折教育,让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初步懂得挫折是每个人一定会遇到的,并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精神,教育幼儿从小就要有克服困难、不怕艰苦的勇气与毅力,在情感和认知上达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在健康领域中幼儿进行走、跑、跳、平衡等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活动情境或障碍,让幼儿通过自身努力或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遵守一定的规则,最终完成活动任务,培养抗挫能力。
4在一日生活中落实幼儿抗挫能力培养
利用一日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及时进行教育
由于年龄小,幼儿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触发联想。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会遇到或这或那的挫折,如被拒绝、劳累、困难、批评、惩罚等。让幼儿体验被拒绝或经历一些困难,能让幼儿体验到许多事情并非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同时,抓住这些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及时鼓励,让幼儿尝试以自然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帮助其克服对困难的畏难心理、对失败的沮丧情绪,并试着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游戏活动情境中进行挫折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基本活动,利用游戏向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弥补利用自然情境、现实情境教育的不足,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因为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一旦遇到生活中未经历的挫折,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幼儿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因此,教师要创设竞赛、劳动、批评、提出难题等一些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挫折情境要适度,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5家、园、社区三方协同配合开展教育,产生最优教育合力
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对幼儿抗挫能力培养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父母可随时随地利用幼儿生活中遇见的挫折和困境,有目的地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挫折、困惑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抗挫能力差是由于家庭溺爱造成的,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其实不然,这种强行措施不但很难生效,而且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不是苛刻的批评、严厉的斥责或与孩子对着干。其次,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与安全感。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成功了,及时鼓励,说些“真是能干的孩子”等话,通过生活中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开展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挫折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挫折教育并非吃苦”“专家献策”等一系列家庭教育专题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倡导家长在生活中注意“理智的爱”。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运用社区的现有环境、物力资源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定期让孩子走进一些教育基地、工厂、社区,通过实地参观,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从成人身上学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并让幼儿思考、体验在社区各场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各种模拟情境中锻炼幼儿的应变能力,提高幼儿面对挫折的勇气及抗挫能力。只有教师与家长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密切配合,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切实培养幼儿抗挫能力。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三篇
摘要:
影像艺术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审美性与娱乐性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机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
影像艺术赏析;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探析;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其教学效果仍存在以下困境:多数老师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易让学生感觉晦涩平淡而产生厌倦;少数教师虽尝试课程手段创新,又易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深入而产生抵触。鉴于此,笔者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与心理需求,尝试将影像艺术引入课程教学,采取自主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生动、丰富、形象的立体教学,提升心理素质,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优秀的影像艺术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投射,寄托着人类真实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所以教师借助影片设计活动情境,更能让学生在影片中与未知的自我、未曾发现的世界相遇,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情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生命教育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教师截取美国电影《时间规划局》中一个关于心理体验的片段,让学生观影后摸着自己的脉搏,闭眼感受:如果生命只有倒计时30秒,你的内心感觉是什么?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无形中激发了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2、情绪表达。
优秀的影像艺术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渴求的双锋际遇。首先,使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就像一名劈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我们瞠目结舌地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在其间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其次,一旦进入了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发现了我们自己。”所以,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氛围后,教师还需适时适地让其表达感受,觉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如在引导学生处理失恋危机时,教师截取爱情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觉察自己男友已移情别恋的片段,没有直接播放其内心痛楚与委屈的画面,而是先让学生体验:当你处于这样一个情感状态,你的内心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促其主动表达真实情绪。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内心真实体验被表达后,感受、认知与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觉察反思。
影像艺术往往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困惑、痛苦与成长等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深刻主题,让人们在影像中自觉地与人物发生情感碰撞,进而影响自身心理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独特自我、成就最好自己时,教师选取青春励志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因穿衣风格遭到同事嘲讽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影片中哪个情境、哪句话让你有所触动?”、“哪位同学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你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的分享,体会安迪对自我质朴诚实形象的认可,更从交流中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共同探索人生问题,学会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教学中,教师可从事实与感受层面两个维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世界、觉察自我,丰富生命体验。
4、净化提升。
优秀影像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能让观影者看到世间百态,并赋予人们一定的观看视角,进而影响观影者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如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教师选取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因开办英语学习班面临被学校开除、采取独特教学模式壮大学校两个片段,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基础上,用“你觉得自己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内心深处也有这样一个角色,你会对自己有何新认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体会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人物命运等,更学会了如何凭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形成新感受、新认识与新思考,促其学会通过心理调适赋予生命新活力、新境界与新意义。
5、改变认知。
优秀影像艺术往往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观影感受人物内在优良品质,激发自身潜在的强大力量。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压力应对方式,教师选取《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从漫长下水管道中爬出的片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反思自身思维模式,聚焦情节、人物、主题等获得新感悟,尝试改变过往固化的行为模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促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学习、尝试、行动中改变认知,获得自我觉醒与完善。
二、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虽然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存在作品选择不太适当、教师把控课堂能力不够、硬件条件受限等带来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育人优势,笔者认为教师除了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外,还应侧重培养以下能力:
1、影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选择切合教育目标的影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前提,教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影片选择的价值与贴切原则,即选择的影片不仅是积极向上、促进大学生深入探索和感悟的,还应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共鸣。此外,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性与教育实效性,还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所选影片做适当安排与截选,考虑哪些影片是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的,哪些是现场调用配合特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哪段影片能迅速让学生聚焦于具体事件的经验与感受,哪段能巧妙创设教学情景。上课前,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片段,切忌不加选择地运用影片、大段时间播放影片,削弱教育效果。
2、教学节奏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影像艺术能否发挥独特教学魅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提升对影片的鉴赏、解读与思考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节奏。总体来说,需做到四个“切忌”:
(1)导入:切忌限制思维。在影片放映前可做简要介绍,但应把握适时适宜原则,不能先入为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感受,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丧失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2)引导:切忌感受缺位。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贴近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进行提问,但不能只注重事实层面引导而忽视感受层面的启发。
(3)分享:切忌打断。在创设轻松和谐讨论氛围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吐不快”的冲动,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打断学生,导致其体验不深刻、感悟不到位,错失自我探索与探索最佳时机。
(4)总结:切忌冗长。教师在总结时可引用学生分享的最精彩话语,将其与课程理论要点巧妙连接与提升,力争精要、深刻、灵动,但不能话语过长,脱离分享实际。
3、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影像艺术因其互动性、灵活性、渗透性的特点,可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全身心体验、多角度思考,实现与自我、他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教育、提升与完善。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审美与文本解读能力还不够,还需站在学生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困扰,体会他们的态度与情感,倾听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与他们同呼吸、共情感,并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与智慧调动学生遇见过去与未来的自己,让学生在对话中去体验、感悟和反思,享受自我成长的生命乐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体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与训练于一体的自我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影像搭建体验与思考的平台,在平等对话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的支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萃.浅论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9).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四篇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首先,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没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有些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教师力量薄弱、监督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不一。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挂靠在心理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挂靠在医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日常设备短缺及陈旧,专业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工作开展方式受限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些日常工作必备品,如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还需要一些专业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资料档案室、治疗室、心理测试软件等。由于资金短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比例不足1∶5000。而且很多老师是兼职教师,即便是全职教师,还会兼顾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可能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其次,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从事此项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如目前对7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占,心理学教师占,医务人员占,其他占。这里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知道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则,把心理咨询等同德育教育,随便聊聊天,说教就可以了。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建立专款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及相关软件的购买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第一,要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工作评价采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根据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咨询师队伍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既有心理学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吸纳大学辅导员进入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发挥这支教师队伍的作用。
(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系,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
1、建立心理档案。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测评作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机制中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座谈、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联系其辅导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节;其次,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五篇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 自我剖析
(一) 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 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 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六篇
1心理课题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的健康工作的进行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已有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则证明,要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三个维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心育环境营造,多学科渗透,开设心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等多途径进行效果更为理想。但我们现有师资的实际情况是,能够配备心理专业背景出身的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极少,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中途改行的兼职,而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极为有限。因此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广上会受到学校教师心理专业素质的限制,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校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课题同时开展。2007年6月我校与华北煤炭医学院申报立项了《心理干预活动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9年12月顺利结题。
2011年我校又与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共同申报立项了《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4年7月顺利结题。两个课题的研究都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低年级(一至三)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对其社会能力及行为、情绪等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在169份有效(11份无效)问卷中,筛查出12名小学生可能存在行为问题。高年级(四至六)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评定,在228名学生中有效问卷215份,其中35人可能存在一项或多项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其次,根据前测数据对筛选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实验。
对二年级部分行为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共进行了6周。主题由团体意识、注意力训练、愉快情绪和悦纳自我等方面组成。四、五年级也分别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的部分学生开展了团体心理健康干预实验,分别进行了8周和6周。通过课题的开展,我校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中注意力等方面都有了改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还完成两篇心理论文《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谈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分析》并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2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完善心育设施,打造“爱心小屋”
最初的心理咨询室十分简陋,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茶几,也没有其他的相关设施。几年来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对心理咨询室进行了扩建改造。划分了办公区、咨询区、阅读区和情绪疏导区四大区域,添置了沙盘、沙具陈列架、宣泄人、团体辅导箱等设施设备,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力争做大做强学校心理咨询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走进“心语小屋”这里是面谈咨询的主要机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困扰;设有“心语”热线,主要是针对部分不愿面谈的学生建设的,同时也对家长开通,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设有“心语”邮箱、信箱,部分学生更愿意以信件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回避部分学生的尴尬。
利用“阳光心语”广播站,传递心语,播洒阳光
多年来,我校的“阳光心语”广播站,一直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伙伴。广播站里的“阳光使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正是他们,架起了一座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阳光心语”里的“心语传递”、“我谈我心”、“校园拾贝”、“成长烦恼”等专题栏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们像一阵和风,更像一场细雨,抚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另外,把心理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写给“阳光使者”,针对学生的来信,有些涉及学生隐私,就采用回信的形式,直接回复。有些不涉及隐私,反映的是一些共性化的心理倾向,就利用广播站这一阵地进行专门的辅导。以期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发挥《春蕾》校报以及手抄报、黑板报的宣传功能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七篇
题目: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管理 心理健康
摘要:在人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特点、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因此,作为幼儿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她们的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不断改善她们的内心状态,找到维护她们的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对幼儿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他们作为幼儿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川能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外,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健康。如果担当此重任的教师心理不健康,又怎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
1.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关系到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搞好幼儿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尤其在当今,在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复合型的能力、良好的个性特征等。〔’!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感觉到自身发展的压力。
2.工作量大、工作烦琐
幼儿教师面对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需要处理的事情从照顾好幼儿生活起居,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再到培养他们的个性,工作量大,琐碎繁杂。根据国家现行的规定,幼儿教师工作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是由于幼儿学校为了满足孩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的原因
1.教师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能够进行自我发展。除了基本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手段等。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引入到了幼儿学校,这必定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形式,能够跟上课改的步伐。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大多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2.幼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大致包括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同事、教师和领导之间几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满意度低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有13. 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有64. 7%则因为喜欢单位里那种融洽的人际关系。xxx
(三)社会的原因
1.家长的期望过高
现代幼儿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苗”、家长的宝贝,因此家长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a]家长们不再把幼儿学校当作是孩子的临时寄养所,而是赋予学校重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在幼儿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也对幼儿学校在教育环境、教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虽然社会上对教师有很高的赞誉,但有一些人对幼儿学校和幼儿教师却怀有错误的看法,他们觉得幼儿学校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师的地位不能很好的被肯定和尊重。社会和家长们的对教师的不肯定和尊重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教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三、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采取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儿童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既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不断改善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种种原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身体、业务、心理等方面。管理者对教师进行管理以保证教师的高素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格规定教师的招聘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二是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新时期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学校管理者应定期请来幼儿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给幼儿学校的教师传达新的教育理念,保证幼儿教师能根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社会上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不尊重的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好宣传和沟通的工作。一方面,向上级行政部门反映,通过法制与宣传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幼教的社会氛围;〔‘忍另一方面,管理者应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幼儿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满足幼儿教师的合理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
(三)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咨询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纳人到学校管理的内容中来,对教师开展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并通过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等增加教师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具有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如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定期开设心理咨询等;还要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缓解压力。
(四)提供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高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师工作环境:一是校领导应在科学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在评价层面上进行改革,建立一种科学、合理、规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走“人本化”、“人性化”管理的路子,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让他们与领导拥有同样的话语权。二是建立和谐的群体协作关系,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多组织集体活动,使教师有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三是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也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使教师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在工作中没有太多的不满情绪和积怨,教师的工作压力自然会减小,心理问题也会慢慢减少。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八篇
摘要: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九篇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如果孩子这个群体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将来的这个社会将无法想象。
当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在这里,也可套用一下,“幼儿心理健康xxx族健康。”
再则,幼儿历来被成年人认为是喜怒无常的群体,高兴了就欢呼雀跃,伤心了就涕泪横流。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健康不健康地问题。但是,孩子这个群体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能忽视。比如,孩子没有要好的小朋友、吃饭时经常耍脾气、总是需要看管、经常失去自制力、常有恐惧心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心理健康课”。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记得清代无极县令有句官场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官场如才,教子当如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一定要多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培养自身的良好品性和人格完美,尽量避免道德的劣迹和人格的缺陷。我们不能用“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千万别跟我们学”来搪塞孩子,我们耳染目渲的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为,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大家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这第一堂心理健康课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篇
摘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一篇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实验、测量、调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这不能充分揭示深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多处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药,但是这方面深层次干预研究及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心理疏导与咨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具体干预理论还不曾出现。
2.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6.关注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已从本科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多数研究生经历一帆风顺,受到社会厚爱和同龄羡慕,更易形成较强优越感,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减弱。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这些心理特点是实施教育内容、采取教育方法的基础。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形成适合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完整、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提高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二篇
摘 要:通过红寺堡区xxx中学的关爱农村xxx留守儿童xxx的一些工作措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确保农村xxx留守儿童xxx心理健康的基本做法,促进农村xxx留守儿童xxx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方;xxx留守儿童xxx;心理健康;基本做法
一、坚持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
学校应该成为xxx留守儿童xxx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学校采用各种方法,规范xxx留守儿童xxx的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相结合,这是xxx留守xxx儿童教育的关键。让xxx留守儿童xxx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更是xxx留守儿童xxx教育的关键。农村中小学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还应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
1.以xxx特别关爱xxx为主题
班主任和教师对xxx留守儿童xxx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减少xxx留守儿童xxx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我校在针对xxx留守儿童xxx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xxx体谅父母教育xxx活动、xxx交往辅导xxx活动等,让xxx留守儿童xxx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2.学校、家长保持联系
3.学校、教师、学生多管齐下
对农村xxx留守儿童xxx的思想品行、现状和成长的历程,学校有专人负责记录和管理,建立xxx留守儿童xxx个人档案。学校特别注意发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作用,实行了班主任、科任教师xxx代理家长制xxx,将xxx留守儿童xxx管理和教育任务落实到每个班主任和教师身上,要求他们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每一个xxx留守儿童xxx,让每一个xxx留守儿童xxx都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学校还重视班集体的作用,积极发动学生,组织少先队员在学业上、品行上结对帮扶xxx留守儿童xxx,让他们充分感受xxx集体大家庭xxx的温暖,让每一个xxx留守儿童xxx都能感受到情感上的关爱,明白更多的是来自朋友而非家人。
4.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xxx留守儿童xxx,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xxx留守儿童xxx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学校,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xxx留守儿童xxx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
5.大力实施xxx寄宿制工程xxx,配备一定编制的教师代行家长的教育引导职责
实施xxx寄宿制xxx,可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很多新问题,让农村xxx留守儿童xxx得到有效管理和监护,便于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教育引导,是一个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对xxx留守儿童xxx成长有利的选择。因此,便需要社会各界出资在农村学校建设更多、设施条件更好的宿舍楼以保证xxx寄宿制工程xxx的实施。
二、积极以家庭为教育大后方
在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如果父母都外出,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方在家,影响相对就要少。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要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的xxx出行率xxx,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xxx常回家看看xxx.在沟通方式上,除了打电话外也可以写信,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很有帮助。必须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主动以社会为教育强化区
我校主动联系乡、村、邻及其他一些社会基层组织,希望他们一起关心农村xxx留守儿童xxx管理和教育,为农村xxx留守儿童xxx管理教育做一些实事。
1.由学校团委牵头,积极联系红寺堡区团委给农村xxx留守儿童xxx送xxx温暖xxx
每年,由学校积极搭桥引线,红寺堡区团委给我校每个xxx留守儿童xxx送去一双棉手套、一双棉袜子、一件棉衣。每学期,由红寺堡区团委给我校xxx留守xxx女童开展xxx关爱春蕾,青春护航xxx活动,向女童讲授青春期生理护理知识,并为每一名xxx留守儿童xxx赠送了学习和生活用品。
2.由学校工会牵头,积极联系红寺堡区工会走访慰问农村典型xxx留守儿童xxx
我校工会积极与红寺堡区工会联系,对确定的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xxx留守儿童xxx积极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定期走访他们,随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3.由学校妇联牵头,积极联系红寺堡区妇联,给农村xxx留守儿童xxx家庭送去致富项目
我校妇联与区妇联积极联系,确定我校农村xxx留守儿童xxx母亲一方在家的家庭,将妇女创业贷款项目向其倾斜,帮助此类家庭确定一项家庭致富项目,给予无息贷款与技术支持,彻底改变xxx留守儿童xxx的生存状况。
4.由学校政教处牵头,积极联系农村xxx留守儿童xxx所在行政村,给农村xxx留守儿童xxx更多关心、帮助、照顾
我校政教处积极主动与xxx留守儿童xxx所在行政村联系,为每一名xxx留守儿童xxx确定一户帮扶家庭,让其平时关心、帮助、照顾xxx留守儿童xxx,村委会给予帮扶家庭一定的物质与政策奖励。
实际上,坚持xxx以人为本xxx的思想,恪守社会公平原则,就需要关注xxx留守儿童xxx教育;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也需要高度关注农村xxx留守儿童xxx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三篇
一、音乐疗法概述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的先例,例如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乐书》中写到音乐能够“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但是音乐治疗是在美国最早发展为一门学科,其标志是1950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成立,自此以后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音乐治疗师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广发认可。我国的音乐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04年就已有超过5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2]所以在高校中应当认识到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音乐疗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者对音乐治疗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他认为音乐治疗就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3]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音乐治疗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例如听、独唱、乐器演奏、合唱、各种音乐词曲创作等多种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是治疗的媒介或者桥梁。再者音乐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干预过程,通过这个复杂的过程来使接受治疗者达到健康。在本研究中,音乐疗法主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借助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各种音乐活动,有专门教师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心理辅导,其目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与其它的心理治疗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体现在媒介上,一般心理治疗以语言为媒介,而音乐疗法则是以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为媒介。二是体现在效用机制上,心理治疗是通过语言的影响,纠正受治疗者的不正确的观念,实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治疗则是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对接受治疗者施加影响,引起其情绪的变化,改变其精神状态,改变其认识,促进其心理问题得到纠正。从物理学来看,音乐是一种机械波,这种现实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声波会对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影响。有研究发现,当具有“音乐性”的各种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对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造成影响,人体的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随之改善,从而解除疾患,促进康复。[4]有理论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机制为首先作用于人的情绪,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的变化。还有理论认为音乐首先作用于人的生理,通过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而事实上开看,这两种影响机制并不是不相交集的,而是随时产生交互影响。根据以上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音乐对于唤醒、联系甚至整合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力量,音乐是人们实现自我表现以及释放自己情绪的重要的特殊手段。对于音乐治疗而言,一般认为音乐能够改变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改变来改变认知,在音乐治疗的具体操作中,正是运用音乐对于改变认知的能动作用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三、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当前在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情绪不稳定是很重要的表现,且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不稳定缺乏调节能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会进一步激发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不同的乐曲可以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会对人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起到排忧、镇痛、降压、催眠等效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乐曲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对于那些在情感上忧郁、沮丧、精神萎靡等状况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可以选择情调欢快、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乐曲,如《喜洋洋》、欢乐的天山》等。对于情绪上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焦虑感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情调优雅、节奏缓慢的乐曲,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古典传统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存在表达上的障碍,这样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表现为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为消极,甚至是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这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与人进行沟通,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对这样的学生而言,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对其施加影响,使音乐成为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这一音乐途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在合唱活动中,可以通过歌曲的演唱来实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情感,可以是毫无顾忌的来表达这些情感,在合唱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及别人的认可,这种成功经验的体验以及别人认可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具有正向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而言,要想取得演奏的成功就需要成员之间需要具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演奏舞台也就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要是各个成员之间不具有合作精神,没有集体意识,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也就会直接导致演奏的失败,这种失败会影响演奏者,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快感。而为了避免这种不快感的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必须要进行合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监督参加者进行很好的合作,抑制了个人的那些可能不利于演奏无序的行为。所以,音乐参与对于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而言,对于其消除与同学们之间的隔阂,促进心理上的包容性,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其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根据脑生理科学的相关研究,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左右半球,左脑主要主管理性与计算,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计算和次序的安排等工作。右脑则是主要负责感性及艺术,主要起到处理节奏、图像构造、想象幻想等创造性的活动。当前我们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左脑功能的体现,不注重右脑功能的开发,且常时间使左脑处于紧张的状态,促使身体加快衰老,比较容易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症状。左脑的过分专注,会造成右脑的开发不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右脑的开发,右脑的开发能够提升人的想象力,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运用音乐活动对人的右脑进行开发。
(五)塑造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心理素质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应当积极通过音乐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美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中的美,切实体验音乐中的美,能够起到发现自我升华途径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升华,可以实现心灵的净化,超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活动精神层面的和谐,提升自我境界。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优美的旋律,给我们呈现的是美丽壮观的山水风景。《黄河大合唱》则是能震撼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爱国的新认识。这些美妙的音乐体验,对于大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追求层次,提升个人境界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音乐治疗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情感、自我表达、合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音乐治疗的运用,积极发挥音乐治疗的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四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五篇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外科学期刊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经济管理期刊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2]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3]刘效仁.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新闻周刊,2004-10-12.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六篇
摘要: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文章阐述了本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想感悟,并就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一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想感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个人的情绪容易不平衡,并且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扑面而来,例如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性意识的困惑、学习中的挫折、无法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冲突,扰乱学业和生活,甚至可能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认清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学会避免、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至关重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对这些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首先是难以适应环境。大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之前,都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家长对他们过度照顾,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制度。然而进入大学之后,一切都变了,学生要面临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例如大学中的学习强调自主性,老师不会像中学那样将知识点讲的面面俱到,也不会添加很多自习课,有的只是每周短短的几节授课,如果学生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会很难接受如此密集的知识量,以至于跟不上学习进程导致破罐破摔;还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照顾,个人的独立性又很差,因此无法适应新生活。这种不适应的原因既有个人不良习惯的因素,也有之前父母教育方式的因素,进入新环境有不适应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非常严重就必须进行心理辅导。
在进入大学后,学生身边是与以往不同类型的人,心理学家有结论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这时候这种比较的变化容易产生自我认知的失调。在一些名牌大学,学生中学时都是学习高材生,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称赞,他们所体验到的是成功时的喜悦,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而等到进入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一些学生开始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不再被人称作是尖子生,自尊收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少数人不再有之前的自豪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也失去了进取心,意志主见消沉。还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由于对比的巨大反差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在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偶然的或是突发的因素,例如:家庭发生变故、家中经济困难、失去朋友、失恋等等,这些挫折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会导致他们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可以说,大学生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庇护下成长起来,一路都是顺风顺水,从没有遭遇过很严重的打击和挫折,这使得他们在独自面对挫折时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了挫折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缺乏耐受性,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失望、嫉妒、痛苦、自卑、烦恼以及焦虑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总结起来,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在社会因素上,主要是学生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易产生消极思想和道德的滑坡;学校因素主要是同学之间存在不良氛围,校园文化不够健康,并且学校缺乏思想健康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其中得到发生和蔓延;在家庭方面,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过分严格管教,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敏感、冷漠等不良性格;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避免和解决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
小吴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烈并且多愁善感的男孩,在中学时,虽然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是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成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他忽然发现自己以前良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林的集体内,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众星捧月的地位改变了。在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中,他还出现了不及格课程,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越来越差,生活也变得没有了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着要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去看心理医生。
分析:
小吴的问题主要就是难以适应新环境,并且对自我的认知存在问题。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好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是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之中可能会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汇聚以让,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很平常,成绩比自己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相对于高中会更难更多,这些突然的变化使一些学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此,老师和家长需要教育这类同学正式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的一步,今后的路还有很长,要做好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适应新的环境,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大学中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才能顺利度过这一过渡阶段。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
在大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人在心理调适的能力方面有的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局限在传统的粉笔、黑板、PPT的阶段,教学内容以灌输方式为主,我从学生的角度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如果可能实施的话我想会对课程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团队心理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团队心理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之间通过互动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每个成员得到提升和成长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合适的团队活动,进行团队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增进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增加心理咨询的案例教学:
引用的案例须具体且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案例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增强学生兴趣。在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之后,再现当事人的经历和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和困难之处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心理调整思路,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引入心理测验:
在课堂中,一般常用的是心理量表测试,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相对较强,可信度和有效度也较高。通过心理量表测试,大学生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更深入了解自己。在进行心理量表测验的同时配合教学内容效果更佳,比如讲人际关系章节时,可以进行人际关系的测试,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通过测试,学生可以更准确把握自己,增强对自己的认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方法。
总之,这些方法相信都能更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地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不断充实自我,获得自我的提升和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七篇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2]。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1.积极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误区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八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xxx现代文明病xxx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十九篇
摘要:
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如何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关键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一)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xx岁了,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一个是新加坡歌手,xxx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反而产生了副作用。自然,这些不足我已经慢慢在改进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逐步摆脱他们,使自己更优秀。
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为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尽管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在一次次困难挫折面前,学会了如何坚强,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与人相处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以及以后的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懂了那么一点点,我更想知道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同学朋友的关心和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二十篇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受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可能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严峻的竞争形势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1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汇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背景与学习、生活习惯,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出现交际失败的时候,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会陷入孤僻的困境。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与教师接触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学生容易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埋怨没有获得教师的激励与肯定,没有给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利的反应,甚至还有些学生会出现抑郁情绪。
家庭因素
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部分学生家长存在严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贫困而出现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消费水平比中学要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好的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三,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富裕但家庭感情不和谐,这些学生往往内心很孤独,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们在经过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踏入大学的校门,在全新的环境中,不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能够一下子完全适应。一方面,高中生活是只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锻炼和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很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长辈的关心照顾,而大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在生活中不但要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还必须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学校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在口号上和政策上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却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合理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甚至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与否并不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更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还有的是由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普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很多院校都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的,采用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的一对一的辅导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除了几门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之外,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课也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
提高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论文3000范文 第二十一篇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受众主体呈现个性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受众主体呈现多样化,可以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主体,团体、个人均可,社会群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新媒体形式的新闻,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突出,更有利于满足于不同的主体需求,从根本上促进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信息表现形式的复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呈现多元化发展其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于一体,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电视等传播形态充分融合,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共享性。
(3)传播方式的实时性和广泛性
上一篇:书香甘南演讲稿范文推荐1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