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40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0分钟。
图形设计文字描述范文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图形设计文字描述范文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
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 )倍
②叼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
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 )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 )的比放大得到的。
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 )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
七、作业
图形设计文字描述范文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平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反贴出,同时板书“四边形”。
a、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
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台指。
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练一练
(1)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出示)。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校对。
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写上“……”)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认一认
问:工人叔叔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出示书上的五边形)
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个由1人指,第2个由1人带领全班一起数。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
问: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生猜:六边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
我们书上也有两个六边形(出示六边形)。
打开书,把p、26的这两个图形,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
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学生活动,一人在实物投影上搭。
问一问用了几根小棒。
小结:我们用5根小棒,做五边形的5条边,用6根小棒,做六边形的6条边,搭出了五边形和六边形。
小棒收起,推至桌角。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在一起聚会了,你还能分得清吗?
出示第3题。一人读要求,解释题意。独立在书上完成。指名回答。
2、小朋友分得真清楚,它们还会在一起变魔术呢。四边形可以变成五边形,五边形可以变成六边形,六边形又能变成四边形,你相信吗?
好,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变。
师示范,是几边形?再依次折,是几边形?请一人数一数。最后又变回四边形。
请大家把纸夹进书里,看电脑老师再来给大家变一遍,边看边想象自己刚才折的过程。再填空。
3、刚才的折纸有趣吗?
再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那怎样剪是四边形,怎样剪是五边形呢?
想好了,就请你拿出剪刀,来试一试吧。
学生操作,师挑选好的贴上黑板。
4、刚才我们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现在,我们要来安静的读题、做题,能做到吗?
出示第5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审题。这句话里要注意什么?
试画第一个,猜猜看,可以怎么画,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指名回答,师画。
第二、三个学生独立完成,2人板演,反馈。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揭题、板书课题)。
猜猜看,还会有几边形呢?
图形设计文字描述范文 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说明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例2),再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纸和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3、教学“对称”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出示一只蝴蝶(课件同时展示)通过对折,让学生发现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教师出示几张对称图形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动手画出对称轴。(其他学生评价)
5、练习巩固:出示课件(课本68页“做一做”)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师讲解。
6、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自由讨论)教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
7、猜字游戏:出示八个字的一半,学生猜猜它是什么字?(分别是:日,由,木,里,m,y,t,u)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课件(镜面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认识镜面现象
2、课后探究:让学生自己拿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和其他一些事物,把所发现的跟老师和同学说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图形设计文字描述范文 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
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
在一个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按照“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这一物理学原理,正负线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抗衡、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图底关系,有时就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大师们精到掌握和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正负形作品大放光彩。
设计师们利用正负图形这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美妙之处。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如: 儿童的智力填充游戏;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广为传播的太极图形————中国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天地人关系的本质。同时本课中借助了埃舍尔的较多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大师作品,学生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
难点: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等。
(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
(1)游戏激发兴趣。
提问:是你的眼睛骗了你,还是精心设计的图形迷惑你了?它们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吗?引导学生找出共用的关键线形,同时课件显示“图”与“地”的区别。它们的创作分别有什么含义吗?
(2)广告引导探索。
畅谈:直觉与联想,在正形与负形中完美体现,使招贴的主题淋漓尽致。
那么要如何进行图形的表现,实现图形创意的视觉化呢?
一般来说,有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同构异质表现、形的矛盾表现、形的虚实表现、形的荒诞表现等等。
2.体验“正负变异”的情感,设疑解惑。
(1)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
①形的重复表现。
②多形组合表现。
③同构异质表现。
④解构与重构。
⑤形的虚实表现。
(2)课件播放福田繁雄的作品。
(3)欣赏评析,引导创作。
上一篇:英文简历范文模板优选31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