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优选7篇

心灵之约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61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5分钟。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一篇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以xxx理论为指导,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

xxx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从国际战略和国家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过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科学论断和重要思想,形成了xxx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xxx有关国防科技工业的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言简意赅,含义深远。比如:xxx关于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实行军民结合的论述;关于军工要改为订货关系,实行合同制的论述;

关于国防科研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论述;关于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军民品外贸的论述;关于国防科研生产要服从军事战略方针,按照战略要求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论述;关于国防科研要走在前面,抓科研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论述;关于军工产品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达到百分之百合格的论述;关于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人员作用,不拘一格选拔青年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论述;关于改革军工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论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回顾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科技工业胜利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上了新的台阶,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军民结合、对外开放等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这些成就都是xxx理论的伟大胜利,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坚决贯彻落实xxx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的结果。江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学习xxx理论,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来讲,学习xxx理论,高举xxx理论伟大旗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xxx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理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

(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和我军质量建设的新形势,千方百计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搞上去

江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重视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逐步更新武器装备。最近几年,他还多次强调,争夺质量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中,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积极跟踪国外高科技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本质特征,科学阐明了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在军事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向,同时指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任务。学习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强烈地感到,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更加重视科技对军事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更加重视我军的质量建设,更加重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纵观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世界各军事大国在裁减军队数量、压缩军费开支的情况下,军费预算普遍向高科技领域倾斜,国防科研费所占比重上升,通过争夺技术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重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争取战略主动权。在这场新的军事变革和竞争中,美军为保持技术优势,颁布了新军事科技战略,确定了重点技术领域,确保武器装备的先进水平和整体实战效能。英、法等国提出,在保持核威慑力量的条件下,要重点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实现由高、中、低技术武器结合,向高、中技术武器结合的转变。

日本把追求最高军事技术水平,确定为未来军事技术政策的目标,制定了需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俄罗斯近年来采取“宁紧人头费、不减科研费”的做法,制定了为期十年的“俄军武器装备长期规划”,提出以高科技为主导,重点发展高精度武器装备,巩固军事领域的科技优势。我国周边国家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国防科研,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近年来积极调整实施所谓新的军事战略,大量增加军事预算,大肆购买西方先进武器,大力扩充军备和更新装备。

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xxx明确指出:新时期军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国防科研生产方面,就是国防科研生产与我军对现代化武器装备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必须看到,我军的武器装备这些年来虽然有较大改进,但从总体上说,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一些主战装备,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差距甚远,而且与台湾军队及有些周边国家军队相比也不完全占优势。改变我军装备落后的局面,归根结底要靠把国防科研生产搞上去。因此,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强我军质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一定要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和指导下,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好,为我军质量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二篇

《xxx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摘要]xxx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xxx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先进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xxx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哲学基础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研究不同时代北京下xxx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xxx;军事思想;基础

xxx军事思想是以xxx为代表的中国xxx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际问题的军事理论.它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xxx集体智慧的结晶,是xxx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xxx军事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即是对陈腐的军事观念的否定,又是对人类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xxx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先进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基本原理永远是我们夺取革命战争的指南。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证明xxx军事思想是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深人学习和研究xxx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事理论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xxx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进行浅薄的探讨。

一、xxx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xxx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其形成与发展就是xxx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xxx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最大的创新发展,在于突破了在暴力革命方式上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xxx借鉴吸收了马列暴力革命的理论,提出“枪杆子里面出xxx”的科学论断,阐明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xxx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xxx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也就是说,中国xxx必须建立一支在其绝对领导下的武装,作为完成党领导的革命任务的工具。xxx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考察认识到,实现暴力革命的具体途径在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根本依据只能是本国国情。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中国当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很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产业工人人数很少,根本不具备以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xxx的条件。在全党范围内,xxx率先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波浪式地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此外,xxx还借鉴中国古典军事战争思想,并与中国革命战争相结合,创造了最灵活、最完整、最成功的,形成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新的战略战术,他是一位最杰出、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战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军事家。xxx一生酷爱读书,在他的万卷苦读中,历史书籍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历史兵书占有重要位置。如《战国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他对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古战史十分精通,同时,对孙武、孙膑、诸葛亮等用兵之策颇有鉴赏。xxx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特别下功夫地论述的问题就是游击战。xxx把古典战争经验和理论,以最简练的语言、最生动形象的比喻,赋予革命战争的实践。

二、xxx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xxx军事战略思想理论中最活跃的游击战争思想理论,是他的亲临战争实践与古典战争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xxx创立的游击战争理论,决非单纯的游击战术,它是游击战略思想与红军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是我军各时期对敌作战的战略方针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并不断发展的军事战略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战略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xxx亲临战争的实践。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是xxx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标志。特别是反映在我军初期的队伍发展和军纪军风建设上,xxx亲临战争实践,总结战争经验,再运用于指导战争的思想和作风尤为突出。

如1927年秋,由于当时xxx军队的力量薄弱,战略战术十分简单,致使先后发起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秋收暴动接连失败。会师井冈山后,xxx认真研究红军队伍建设和红军的战略战术问题,制定了著名的“十六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作战原则。这个原则后被定为作战方针,贯彻红军全军。这个方针,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强调了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灵活运用游击战略,避免阵地战,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重要性。这样,使红军的机动性和神速而有力的“短促突击战”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红军队伍因此而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

为加强红军队伍建设,xxx将游击战的原则和纪律,作为红军官兵的守则,以军歌形式在红军中传颂,促使红军队伍掌握战争原则和加强纪律建设的自觉性。他总结失败原因时,得出必须加强我军根据地建设的结论,进而又强调加强我军根据地建设,必须考虑我军依靠的对象和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在完善军纪上大做了文章。如最初在红军战士中规定的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这三条简明纪律,突出军队整体一致性,也突出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该纪律贯彻执行刚开始,就得到了根据地农民的极大拥护和支持。后来,又在三条上增添了八项。即: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这些纪律的制定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反映了xxx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它既反映我军的性质是革命的队伍,又反映了这支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它是xxx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创立的红军建军思想,它体现了xxx军事战略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正是在这种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解决了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避免了我军孤立、简单、拼消耗、伤亡惨重的局面。解决了巧妙地打击了敌人,发展自己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战略问题。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三篇

科学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深化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研究,对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军事学界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但由于研究角度、侧重点不同,在某些问题上还存有争议。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提出

目前,我国学者一致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由美国最早提出,但对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认识不一。张炜在《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兴起和“中止”》一文中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最早见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该出版物指出:“非战争行动,包括除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在所有非战争行动中,我们的目标同样是促进国家安全,扞卫国家利益。”朱之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美军全维作战中的一部分,与战争行动构成一对基本军事行动范畴,是美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FM100—5号野战条令)中首次提出的。该纲要专辟“非战争行动”一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非战争行动的理论意义、原则、行动类型等。在郭炎、杨军主编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一书中,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提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美国xxx在1993年公布的《防务全面审查报告》中提出美军不仅要善于实施战争行动,还要善于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二是出自于1993年9月美军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JP3—0):“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的范围很广,这种军事行动要使用国家力量中的军事手段,但又不是去实施通常与战争相关的大规模作战行动”。

总之,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冷战结束后美军发明的一个军事术语。一般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而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则具体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二、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

美军在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中首次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制定了理论原则,但却没有确切阐述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此后的一些条令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内容大同小异。直至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美国参联会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列为正式词条,解释为包括除了战争以外所有军事行动的军事能力的应用,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作为其他国家力量工具使用的补充。

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主要是从三种角度进行定义的。第一种基本上沿用了美国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主要是从非战争与战争的区别上进行定义的。如张炜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范畴内使用军事力量的行动,能够被用于补充任何其他国家力量手段,可在战前、战中和战后发生。第二种主要是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战争”、“军事”、“行动”的规范解释。如谢丹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武装斗争之外的与军队和战争相关的各种具体活动。通俗地讲,只要不是武装冲突,所有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可归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第三种主要是基于战略目的来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涵。如朱之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以防止战争,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与稳定,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肖天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非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遂行的非战争事态的军事活动;汪书敖、汪书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质上是指世界或国家范围内总体处于非战争状态时期,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实施的一种非暴力性的战略性军事行动;在张爱华主编的《非战争行动》一书中,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武装力量为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采取的不具有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共同点在于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有着本质区别,不同点则在于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目的、实施手段、运用场合等有着不一致的表述。

三、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

汪书敖、汪书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属于军事斗争的非暴力性,主体力量只能是国家武装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其战略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主要运用于人类社会处于和平状态与危机状态时期,是一种战略手段,是武装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运用,而不是一般的军事行动。肖天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属于硬实力的“软运用”,其表现方式是通过逐步释放战争能量,对抗程度和强制性都较低,但同样能够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软实力释放战争能量的方式可分为非对抗性释放和对抗性释放。类似的观点还有,刘小力、陈友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前提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实施的行动,主体是军队或以军队为主其他力量参与的力量,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和平劳动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以及消除危机、遏制战争,行动的对象是应对因国家间或人为的某种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和危机。上述分析立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的区别,都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有的性质。但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非战争军事行动究竟是非暴力性还是低暴力性,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非战争军事行动可能涉及平时、危机和战时的非战斗行动,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朱之江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内在冲突比较明显,对进攻性武力手段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控制,对象十分复杂,往往需要依靠xxx,成本普遍低于战争行动。尤光旭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任务特殊、政治性强,任务紧急、复杂多变,任务繁重、力量多元,任务多样、专业性强,任务突然、实战性强等五个特点。易巧平等人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具有广域性、突然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刘向阳等人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五点,分别是专属性、非暴力性、战略性、多元性、政策性。在王明武等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一书中,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具有行动的突然性、准备的仓促性、快速的机动性、任务的艰巨性。齐敬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协调要求高,突发性强、任务转换快,社会关注度、透明度高,危险性强,考验官兵意志。显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进行的归纳,大都突出了政治性、复杂性、多变性三大特点。如何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在1995年《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中,美军明确提出了六条用以专门指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原则,分别是目标原则、统一原则、安全原则、克制原则、坚持原则、合法性原则。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的理解与美军所提出的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包括依法行动、快速反应、靠前指挥、密切协同、协力保障等。王美权、陈龙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立足国情民情军情,树立远大的战略眼光,以敏锐的政治头脑谋划全局,整体运筹、军地兼顾、趋利避害、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通过行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胜利。肖天亮认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以国家利益为准则,服从国家战略目的;与其他领域斗争密切配合,提高斗争效益;灵活高效地运用各种非战争军事斗争手段;根据需要妥善处理和调控各种军事危机。刘从良认为,一是要在着眼全局大势中搞好科学筹划,牢牢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正确方向,二是要在适应特点要求中搞好科学指导,努力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质量效益,三是要在注重协调配合中搞好科学统筹,积极营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和谐环境,四是要在加强人文关怀中搞好科学激励,大力增强官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凝聚力。上述指导原则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性、合法性、联合性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表述上也有待达成共识。

六、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

根据美参联会1995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美军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划分为16种基本类型。由于涵盖面广,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研究还不够深入,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统一。

朱运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威慑与反威慑、军事冲突和危机控制、反恐与防暴三大类。刘小力、陈友献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军事威慑行动、反恐维稳行动、边境封控行动、强制维和行动、海空安保行动和核生化防护与救护行动等。刘向阳等人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包括军事威慑、军事外交、边海空防斗争、建立禁区、软战攻击、军贸军援、维和行动、反恐行动、反黑缉毒、难民监管、武装护送、消除核生化污染、军事管制、民事支援、掩护撤侨、危机处理等。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形式。

上述观点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划分过于笼统,肖天亮则从较具体的角度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了划分,将其概括为:从环境和状态看,可分为平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危机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战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暴烈程度上看,可以分为包含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不包含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行动区域看,可分为在国内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在国外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此外,还有学者就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法律、政治工作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丰富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对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我国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军队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的战略资源,发挥其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又是军队在和平时期的特殊使命。因此,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不断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四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xxx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xxx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xxx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xxx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xxx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xxx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xxx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xxx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xxx战争开始,这是中xxx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xxx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xxx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xxx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xxx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1.军费晚清时期,战争频繁,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战时经济、国家财政成了军事财政,军费开支巨大,根本没有余资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投资。由于没有经济建设,当然更没有军费来源,这就形成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页。)。六十年代湘淮军等勇营军队的裁撤,欠饷问题严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消淮长》,《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页。)。关于清朝军费的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主要靠清廷的农业税收,它占有清廷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主要用于军队和战争的开支(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其他收入有漕政、盐政、关税、厘金和捐纳等等,与清前期的变化主要是:盐政和关税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军费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编;《中xxx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解协饷制度是清王朝军费收支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央控制地方军事、经济、政治的主要手段。晚清时期,它的实行虽步履艰难,但在筹集军费的过程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解协饷制度在晚清日渐衰落,有人从财政角度分析指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的财政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xxx逐渐下落到地方督抚的手上,地方财政日益发展,导致协饷趋于瓦解,这标志着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一方面是经济因战争遭到破坏,再就是地方实力的增强及其与中央的抗衡,这一制度的演化,反映出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此消彼长(注:郭太风:《解协饷制度的演化对清朝统治机制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29页。)。

厘金制度作为清军军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晚清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项制度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严重地束缚了国内市场的开拓,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品不仅失去了关税的保护,还失去了在国内市场上与外国产品进行公平竞争的可能(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2.武器装备中xxx队武器装备的改进主要通过购买和仿制两种途径。xxx战争中,林则徐就主张购买和建造西洋武器装备,并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注:何锡荣:《清军水师装备近代化的先声》,《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第75页。)。战后魏源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于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其目的也是力图改变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

关于晚清军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人指出,晚清军工业发展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运动”具有突发性和被动性。促使它的形成和发展至少有四种互为条件,又相互矛盾着的社会力量,即封建政府、资本列强、民族资本、人民群众。这四种力量是“多方向、多目的”的相互制约(注:牛俊法:《论晚清兵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12-113页。)。

晚清军工建设是军工现代化建设的开端,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抹杀和低估的(注:刘申宁:《论晚清军工建设》,《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03页。)。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主要由于工艺落后,中国工业基础差,资金浪费惊人等原因,中国的军工产不但产量少,而且质量低劣、价格昂贵(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页。)。

鉴于此,清王朝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武器装备。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清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战斗力,反侵略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能忽视大量进口武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在,花费巨额金钱;上当受骗;贪污受贿;种类繁杂,极不统一,给训练、作战和后勤保障带来严重困难;在武器的购买和引进上盲目性很大;在武器装备上存在着利益集团倾向;在武器装备的管理上缺乏科学性;(注:李国华:《清末发展武器装备的心理准备》,《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版,第2期,第85页。)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到外国控制,损害了国家主权(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4页。)。

有人指出,中国原本能成为军事强国的,因为中国具有实现装备近代化的经济能力,而且具有领先日本一步的条件,但心理上准备不足,主观上存在着一股排斥力,在内外压力下,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即先是漫不经心,后是急于求成。因此,中国在发展军工方面,要注重心理建设和相关的文化建设,提高掌握与使用武器人员的素质,这是关键性的问题(注:李国华:《清末发展武器装备的心理准备》,《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版,第2期,第89-90页。)。

3.军事交通与通讯轮船、铁路、电报、电话等近代化交通、通讯手段运用于军事领域,是军队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中xxx队在改进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开始引进近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近代以来,传统的运输方式逐步瓦解,而代之以轮船、火车为工具的近代运输方式。关于轮船运输,有人指出,以轮船为主要运输手段是19世纪60年代从洋枪队开始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方都有轮船参加运输,虽然运力很小,但却标志着中国水路军事交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页。)。对于铁路运输的重要性,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疆臣在七十年代就已认识,并多次上奏清廷修建铁路,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终不能实行。中法战争以后,清廷才认识到铁路运输在军事中的重要性,迫于军事上需要,清廷将一些修路计划付诸实施。至1911年,全国完工的铁路有30余条,铁路运输已被列为军事交通的主要手段。在战争中,铁路也成为敌对双方攻击的主要目标。

电报、电话等先进的通讯手段随各国商人的迁入而传入中国,并首先应用于军事。在洋务运动中,清廷在各地设电报局,并设电政大臣,同时还废驿行邮。在中法、甲午战争中,清军已使用电报、电话,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虽然晚清的近代军事交通运输还比较落后,但当时这一系列变化是带革命性的(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7页。)。

4.军事医疗晚清时期,中国传统医学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在新兴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解剖生理学的传入,使中国在战伤救治方面又增加了一条发展途径,一些介绍西医外科的译著和著作也陆续出现(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四)后勤体制变革的研究晚清后勤制度变化研究,有人作出了具体的总结:后勤管理体系由重皇权转变为重洋务;军费筹措由重赋税转变为重关税和重厘金;军费开支由以发饷为主转变为兼购置西洋军火,武器装备水平由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进入火器时代;交通通讯制度由以驿传为主转变为利用铁路、电报等(注:童超主编:《中xxx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关于军事后勤领导权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xxx战争前,中央皇权强大,牢牢控制着对军队的领导、管理和财政大权,地方上督抚更加有力地节制着后勤要政。xxx战争以后,特别是湘淮军兴起后,中央势力衰微,财政拮据,地方督抚逐渐控制着军队的领导、管理和财政大权,对军队后勤的领导权更加集中在地方。这是中国近代中央和地方权利消长的重要体现之一(注:童超主编:《中xxx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中xxx事近代化开始于武器装备,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们对与此相适应的近代后勤体系的变革并不热心。于是,近代武器被绑在了落后的封建军事体制之上,从而无法发挥近代武器装备应有的效能,出现了在中国近代,军事体制的变革落后于武器装备变革的局面。

总体上讲,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变革还处在注重军事器物技艺等层面上。甲午战争中,落后的后勤保障体制是清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清廷实行军制改革,在新军中建立了完整的后勤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基本上完成了由器物技艺层面到军事制度层次上的变革(注: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二、清军各军兵种军事后勤的个案研究

晚清的清军既有作为国家正规军的八旗、绿营经制兵,又有独具时代特色的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兵,以及后来的防军、练军。还有具有某种近代化意义的近代海军和近代陆军。近代军事后勤的变革主要是在晚清清军后勤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学术界对清军各军种、兵种的后勤研究是近代军事后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八旗、绿营经制兵军事后勤研究罗尔纲的《绿营兵制》在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对研究绿营的后勤制度和后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重点是:

1.武器装备方面,主要在于揭示其落后性八旗和绿营的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使用旧式火器。这些火器有些制法来自西洋,但因清廷对火器的垄断和因循守旧,不图改进,使八旗、绿营的武器装备在xxx战争时大大落后于西方(注:张玉田、陈崇桥、王献中、王占国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2.军费方面,普遍观点认为是低微和不平等八旗武官俸禄往往比同一级别的绿营武官高出一至四倍,反映了清廷在军队中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兼廉银高出正俸几倍、几十倍,成了实际的重要收入,体现了清军的雇佣军性质。单就俸廉两项法定数额而言,除了旗官最高武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外,绿营武官的岁入反而超出同一品级的八旗武官。其目的一方面为了稳定绿营武官,使其甘心为朝廷效命,一方面鼓励旗官到绿营任职,以控制绿营(注:郭太风:《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复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4期,第105页。)。就是在八旗军内部,由于种族(八旗还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驻防地区和出身贵贱的不同,其待遇也不同。对八旗和绿营的军饷实行不同的待遇,表现在绿营低饷,武器装备皆自备,加上武官的盘剥,使得绿营士兵无力养家,军备废弛,兵丁素质低下,官兵矛盾尖锐;而对八旗则待遇优厚,使得八旗养尊处优,不堪战守(注:皮明勇:《试论清朝的绿营低饷制度》,《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第114页。)。这种俸饷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清廷对军队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八旗、绿营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秩序长期安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长期停滞、反复重演的状态,八旗和绿营的饷章上百年没有一分一厘的变动(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页。)。

军费问题的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八旗绿营军的没落和腐败。在八旗方面,由于清军入关二百年,八旗人口日增,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而清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八旗兵额,这就使八旗日益失去它作为战斗组织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转为救济机构。对绿营而言,最严重弊端就是吃空额现象极其普遍。由于绿营官兵待遇菲薄,将官就借吃空额明粮来补偿,这是绿营兵制的致使弱点和无法克服的痼疾(注:张玉田、陈崇桥、王献中、王占国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这一切,表明八旗、绿营的后勤保障体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的需要,是八旗、绿营在近代反侵略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战争中一触即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湘军、淮军等勇营兵的军事后勤研究湘军、淮军等勇营武装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在其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时代特色的军事后勤体制和措施。主要内容和特点表现在:

1.湘军的创始人建立了一套独立了后勤保障体制。其中有俸饷制度,主要特点是:集饷权、兵权于将帅之手,这是与湘军的勇营性质即“兵为将有”的私属性是分不开的;优待营官制度;勇饷从优;定出一营开支极限,对军饷实行包干、定限,限制了“冒领”和不必要的开支,使官兵得到了实惠(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26页。);对士兵军饷采取“半饷”发放的原则。这种采取“厚饷”和“半饷”发放原则,有利于稳定军心,加强控制和提高战斗力。建立粮台制度,委派专门人员建立粮台,负责饷械筹集和转运。在营中建立长夫制度,直接负责军队的杂役、运输等后勤事务,这种制度为李鸿章引用,对后来的军种配置起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注:龙方成:《试论湘军的后勤保障建设》,《求索》1994年第5期,第115页。)。

2.湘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色是自筹饷械在粮饷方面,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以筹集粮饷;应用各种途径筹集军饷,如捐输、厘金、以盐抵饷、请各省协济等等。前期以盐税为主,后期以厘金为主(注:张田玉:《镇压太平天国之役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有人认为,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饷糈筹集的重要地位,既对筹饷、开辟饷源等关键问题常抓不懈,对冒领军饷等弊病,严加制止和纠正外,还提倡节俭,较好地解决了湘军的饷糈筹集问题(注:唐兆梅:《论曾国藩对饷糈筹集的重视》,《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51-52页。)。也有人指出,靠就地筹饷的办法,即主要靠自己搜刮,榨取民脂民膏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决定了湘军的掠夺本质,同时也反映出湘军是一支独立的汉族地主武装,它和清王朝既是统一体,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注:袁首乐:《湘军经费清单的发现及其意义》,《安徽史学》,1987年第3期,第27页。)。

湘军采取购买和自造洋枪洋炮的方法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湘军的船械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外购买,一是自己制造。如曾国藩从广州购买武器装备湘军水师(注:张田玉:《论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133页。)。1861年,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专门生产洋枪洋炮。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的开端(注:秦政奇:《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的开端》,《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第26页。)。

3.淮军的营制饷章在继承湘军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淮军的联伍制反映了作战工具的配备、薪水、口粮制、帐棚制,即淮军所需物资的供应制度和方法。其他方面如医疗、军装制造等虽有规定,但多不具体,至于运输、通讯等均无明文规定,可见淮军的后勤保障制度是很简陋的。淮军的后勤保障方面与湘军无多大差别,在军饷的来源上,1867年前,主要依靠捐输和厘金。此后,江海关税遂成为淮军的大宗饷源(注:陆方:《淮军的后勤制度和保障》,《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第45页。),在武器装备方面,李鸿章在武器的购买和制造方面均比曾国藩有所进步,淮军的武器近代化程度较湘军为高。

(三)练军的军事后勤练军是清朝传统八旗绿营经制兵向全盘西化近代新式军队——新军的过渡军制,是八旗绿营兵的洋式编练。练军的营制饷章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先是直隶总督刘长佑制定了直隶练军的营制饷章,后曾国藩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其余各省的练军军制多依照这个章程,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练军除军事建制上勇营化和装备上比较广泛地采用新式武器外,在后勤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后勤管理练军军事后勤建设的实权,掌握在南北洋大臣和各省督抚手中,其后勤机构也主要在地方各省;练军的“军”与“营”仿效勇营有专门的后勤建制(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7页。)。

2.饷章增加将官的薪费和弁兵的饷银,并将管理练饷的后勤权,掌于将官手中。曾国藩在制定练军饷章时,力图恢复勇营营官包干制,在饷制上力图摆脱绿营羁绊,使练军独立于绿营之外,摆脱绿营的积习,减少弊端。总体上考察,练军的薪饷低于防军而高于绿营。随着武器装备的改进,练军中还出现了炮费、衣帽银等杂项费用。可见,清军的近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9页。)。

这次整军练兵主要着眼于武器装备的改进和试行西法操练,在编制方面没有超越湘军营制的框架,因而只能看成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注:施渡桥:《晚清首次整军练兵的思想与实践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94页。)。

(四)晚清近代海军军事后勤研究晚清的近代海军建设可以说是晚清军队近代化建设的一个创举。晚清海军虽有三洋海军之说,但在实际操作中,清廷于80年代作出了重点发展北洋海军的决定。

1.晚清海军的军费60年代后,面对着强敌环绕的形势,清王朝就计划建立一支近代海军。起初,清廷依靠总税务司李泰国向英国购买一支舰队。由于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阴谋和欺诈,清廷的购买计划破产,并为此白白耗费了近70万两白银(注:史伟《清政府在建立了第一支新式海军舰队中糜费了多少钱?》(《历史教学》,1981年第4期)持此看法,而张玉田、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史》则认为花费了160多万两。)。70年代特别是中法战争以后,清廷决心大力创办新式海军,于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专门负责海军军费的筹措。

北洋海军经费主要来源于关税厘金的协拨,即“海防经费”,此后又包括海防捐输、淮军协拨等等。由于连年战争,清廷财政拮据,用于海军建设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而且,在筹集经费的过程中,存在着清朝xxx和地方军阀之间,各地方洋务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清政府派定的海防款项,常被地方督抚以种种理由拖欠截留。据统计,北洋海军经费从未解足分额,每年实际收入在100万两左右,占国库收入的1%左右(注:姜鸣:《北洋海军的经费初探》,《浙江学刊》,1986年第5期,第137-138页。)。

关于北洋海军的军费开支情况,有人研究指出,自光绪元年到光绪二十年,购置船炮军火的总开支达800万两白银,居各项开支之首,军港及防务设施建设共花费240万两白银,这两项开支,占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注:姜鸣:《北洋海军的经费初探》,《浙江学刊》,1986年第5期,第140页。)。在当时的条件下,将有限的经费重点用在武器装备和基地、防务建设上是必要的。

在北洋海军的薪饷上,李鸿章吸取了英德海军的厚饷和恤军精神,同时结合中国“饷力未充,未能援引”的实际,灵活地将海军官弁的岁支俸银分成官俸和船俸两大部分,两者比例为四比六。这种重视带船和实际职务,而不专凭官街的措施,比较科学,有利于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34页。)。此外,还对官弁伤废俸、官兵的赏恤以及各船行船公费、医药费等的集体费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由于清王朝的财政拮据和政治腐败,在这有限的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贪污浪费和以各种名义而被挪作他用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清廷挪用海军军费修筑颐和园。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考证。有人指出,从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到1895年裁撤的十年中,海军的各种经费收入达2000余万,也有人认为是3000余万(注: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认为共2000余万两,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认为总数达3000余万两。)。其中用于颐和园工程的在600万到1000万之间(注:张利民:《清廷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考》,邹兆琦《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颐和园考证》认为达1000到1400万两,张玉田、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史》认为总数达2000万之多。)。海军军费被浪费和挪用,严重地破坏了海防建设。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以后,便再也没有大规模地更新舰船和武器装备。海军军费的拮据和被挪用,不能不说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南洋海军的军费问题,据研究,南洋海军军费来源主要是各省特别是江苏厘金,而海关税则大部拨给北洋。南洋海防军费缺乏系统的资料,但大大低于北洋是肯定的,至多为北洋收入的三分之一(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2.武器装备就当时清朝全xxx队而言,北洋海军的武器装备颇具领先性,北洋海军舰只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实力,在当时的亚洲是一流的。北洋海军的舰船和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购自国外(注:[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工业化》,《南开学报》,1999年第3期,第67-69页。)。关于武器装备是以购买为主还是以自造为主,晚清的军政集团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新式海军的舰船和武器的来源问题上。有人指出,李鸿章起初主张以自制为主,但由于中国经济、工业基础的落后和海防形势的危急,转而主张向西方购买为主。最后,竟发展到排斥和打击左宗棠等武器以自制为主的主张,挪用国内自制经费,来购买洋枪洋炮(注:张家瑞:《李鸿章与晚清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08-111页。)。

3.海军基地建设清廷耗费巨额资金(570万两)建设了旅顺、威海卫两大基地和大沽船坞。为海军的给养、训练和舰船维修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大沽、旅顺、威海三基地后勤补给困难,三基地远离粮食产区,主要靠海漕运粮,而军舰的燃料也要海运,与内陆腹地交通也不发达,补给线过于漫长。这是基地建设欠妥之处(注:姜鸣:《北洋海军基地建设和晚清国防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24页。)。

4.后勤体制建设完善的后勤体系,是近代战争提出的要求,北洋海军是一支在武器装备上完全近代化的海军,后勤体制不能不突破旧制,做一些新的开拓,但同时旧的思想和体制对北洋海军的后勤建设仍有着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

北洋海军在三基地建立了复杂的后勤机构,建立了军用仓库、铁路、电报、医院等近代化的后勤保障设施。这中xxx队在近代化事业中迈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但后勤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在:海军提督无权节制后勤,造成了海军内部指挥系统的多元化;各个后勤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恤赏兵勇制度过于苛刻,不能激发士兵热情,等等(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42页。)。

(五)新军军事后勤研究对新军后勤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北洋新军的军事后勤建设上。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实行军制改革。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开始仿照西方军事体制编练新军。

1.后勤体制建设袁世凯、张之洞等比较重视新军后勤,将后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1896年后,袁世凯在新军中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近代军队后勤体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初步确立。这种后勤体制经过不断完善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新军的编练中去,使全军有了统一的后勤统领机构和原则上统一的后勤制度(注:王其坤:《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2.军费的收支清廷通过“征天下之饷,练一省之兵”,使北洋六镇迅速成军。有人指出,北洋军费的来自辛亥革命后独立的省份。因此,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一手推翻清王朝,一手压迫南方革命党人屈服,军费上的考虑,是其采取如此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在官兵的薪饷上,明显的特点是北洋六镇军费充足,比旧军的薪饷有所提高。地方各省新军的军费,除少数镇是由中央的度支和陆军两部协商筹拨外,绝大多数则由地方就地筹款。有些地方督抚在军费筹措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裁撤旧营,腾出底饷,以增加新军薪饷;借洋款充饷,等等(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80页。)。由于经费的拮据,薪饷多不能足额发放。

3.武器装备北洋六镇皆装备了西洋先进武器,并努力统一武器的口径和规格。对武器的购买、生产和保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进一步提高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程度。对于各省的武器装备,由于经费短缺和购买武器的混乱无章,武器装备中仍是新旧武器并存,新式武器也是口径和规格极不统一,给保养和作战都带来很大困难,限制了新式武器战斗力的发挥。但湖北新军不同,在张之洞的努力下,该军薪饷比较充足,武器装备也较精良(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48-349页。)。

另外,在交通通讯上,近代化的交通通讯设备如铁路、轮船、电话、电报等开始运用于北洋及各省新军中,但旧式落后的骡马运输仍在新军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医疗卫生上,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医疗保障制度和随军及后方的医疗机构,配备了掌握西方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军事后勤教育上,创办了一些专业技术后勤学校,培养近代化的后勤技术人才(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18-332页。)。总体而言,晚清编练新军的实践,虽有局限,但促进了中xxx队后期近代化的发展,其明显的进步则体现在北洋新军的建设上。至于其他各省新军的进步,则显得十分缓慢。清庭曾制定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计划,但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实现。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异常薄弱,旧军虚糜军饷,编练新军的军费异常拮据;二是有些地方督抚蓄意抵制,在编练新军上敷衍了事,却极力加强巡防营等地方部队。这一方面反映了清廷和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旧军队的存在,地方实权人物便可以在军队开支上谎报军费开支和吃空饷,大发其财(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66-367页。)。

三、反清武装力量军事后勤研究

在晚清,与清军对立的国内武装力量就是太平军、捻军、陕甘xxx起义军等农民起义军,还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力量。晚清农民起义总体上还没有摆脱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模式,但它毕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同国内外敌人战斗的过程中,其战略战术、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也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的变化。同时,他们的存在,也迫使清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发生一系列变化,促进了中xxx队后勤近代化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反清力量的后勤建设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研究农民起义军和革命党起义军的军事后勤建设,对探究中xxx队后勤近代化也是有意义的。在农民起义军的研究上,学术界侧重于太平军。其中,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建设是主要研究内容。对于捻军和陕甘xxx起义军的军事后勤研究,尚未见专门的论述出现。

(一)太平军后勤保障研究有人把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后勤建设联系起来研究。得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忽视后勤建设,缺乏军事经济思想,是其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在:一是没有大力加强军事经济建设,使得太平军在军费、粮食、兵员、兵器和军事运输等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使太平军作战不能持久(注:华强:《太平天xxx事经济思想检讨》,《军事历史研究》,xxx年第4期,第69页。)。二是存在着严重的流寇主义,没有大力加强后方根据地建设;太平军实行“因粮于敌”的后勤方针,饷事依赖兵事,对战争依赖性大,军队无根(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12页。)。三是缺乏知人善任,后勤管理不善(注:王北生:《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后勤》,《军事历史研究》,xxx年第4期,第94页。)。但太平军在后勤建设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后勤体制太平天国实行军政一体的制度,在经济上也实行军民合一的战时经济体制,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是军队的粮饷收入。太平军的后勤体制与整个太平天国的财政体制连是在一起的。有人指出,太平天国在首都天京有一系列的典官建制,这些xxx所属的典官及其机构,由于职能是大多军事后勤管理和制造方面。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太平军总指挥部的后勤军需机构(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7-99页。)。圣库制度是太平军后勤保障的根本制度。太平军的物资供应都从圣库中获取。定都天京后,设立了总圣库,又设立总圣粮,将粮食从总圣库中分立出来。就其职能而言,总圣库、总圣粮所管的事务,均属后勤保障性质,相当于总后勤部(注:张一文编著:《太平天xxx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对圣库制度的评价有:圣库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有限的财力、物力,为太平军的军事斗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注:吴雁南、韩品峥:《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文物》,1976年第1期,第7页。)。圣库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不具备坚持长期实行这种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它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市民阶级的反对,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者私有思想的冲击,并且存在着管理不善、任意挥霍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圣库制度的破坏和最终失败(注:梁义群:《试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北方丛论》,1983年第3期,第81-83页。)。

太平军在一军中的后勤建制则是明确的。太平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军,在军中设有职同监军的各类典官三十五人,其中典圣库、典圣粮等负责后勤工作的官员就有二十七人。并规定从军至两司马各级都应设立圣库负责后勤工作,这属于军的后勤系统,它们受制于军的最高长官——总制(注:张玉田、陈崇桥、王献中、王占国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说明太平军的后勤保障体制是相当完备的。另外,太平天国还规定了太平军的供给标准,在粮食、菜金、礼拜钱、服装等方面都有规定。在供应的先后次序上,坚持以作战部队优先的原则。其中的礼拜钱是军人的生活津贴,太平天国后期,礼拜钱还有分发。军服方面,初期比较复杂,以后逐渐统一。1855年后,太平军的服装进入统一的制式阶段,标志着太平军正规化的发展(注:张一文编著:《太平天xxx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

2.有关后勤的军种建设太平军没有建立专门的后勤部队,但太平军的水营在一段时期内承担了从长江上游向天京和其他地区军队的大部分粮饷、物资的运输工作,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军中的女营、土营和童子军也分别承担了相应的后勤工作,对军队后勤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了通信机构“疏附衙”,通信人员称“疏附”。在占领区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在每军的典官中也设立疏附一人,负责文报的传递工作。在占领区,通过水路和陆路,派专人用船或马传递文报,若需要通过敌占区,则派人密藏文书,进行联络(注:张一文编著:《太平天xxx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5页。)。

3.粮饷太平军的粮饷统一取之于圣库,圣库初期来源于拜上帝会者的交纳和战场缴获,同时,还创造了“进贡”和“打先锋”等形式筹措军费。后期,由于军费开支的浩大和圣库制度的破坏,加上定都天京后,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行,太平天国不能就地取粮,粮饷主要来自长江上游的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太平天国在它的统治区实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同时,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有人指出,太平天国的粮饷筹集政策存在着失误,即过分集中其统治下的人民,摊派过重,再加上征收过程中用人不当,导致人民的反抗情绪,而没有采取“资于敌”的政策,没有重视开拓江南、江北富源,夺取清廷北运的粮饷为己所用(注:华强:《太平天xxx事经济思想检讨》,《军事历史研究》,xxx年第4期,第71页。)。另外,太平军解决粮食的办法还有采购,主要的采购对象是粮商和民众,还有外国人(注:张一文编著:《太平天xxx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4.武器装备建设太平天国起义正处于西洋武器装备向中国引进时期,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也受到了这一趋势的影响。在斗争中,太平军也开始利用西洋武器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关于太平军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的初兴阶段便开始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主要表现在火器的普遍铸造和广泛使用上,不过,这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旧火器;太平天国后期新旧火器更新较快,较大量的使用洋枪洋炮。在西洋武器的来源上,主要有战场缴获、以高价向外国购买和设厂仿造三个方面(注:蓝振露:《试论太平天国的军火进口贸易》,《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第42页。)。在太平天国后期,还建立了洋炮馆,它是战时军械所,负责维修洋枪洋炮,制造西洋子弹、炮弹。在李秀成的建议下,太平军中也建立了自己的洋枪队,并聘请洋人训练(注:华强:《太平天xxx事经济思想检讨》,《军事历史研究》,xxx年第4期,第75页。)。所以,有人指出,中xxx队的近代化历程,首先是从太平军中开始的。在激烈的战争实践中,太平军不断改善武器装备,从而大大缩小了武器装备近代化历程,甚至势必很快赶上或超过中外反动军队武器装备的近代化程度(注:朱哲芳:《太平军兵器近代化探略》,《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115页。)。在这种形势下,太平军主要的敌人湘军和淮军也不得不引进洋枪洋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xxx队的近代化进程。

由于太平天国领导者并不重视军队武器装备的改进,太平天国的武器近代化主要出现在李秀成统帅的太平军。从整体上看,太平军的武器装备改善有限,近代化程度低下,多数太平军将士仍然使用原始的长矛大刀和抬枪抬炮(注:华强:《太平天xxx事经济思想检讨》,《军事历史研究》,xxx年第4期,第76页。)。

(二)资产阶级革命党起义军的军事后勤研究以xxx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张以暴力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府。有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军事后勤的研究,涉及到军事后勤思想、后勤体制和战时后勤保障等。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五篇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xxx,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来,我们的人生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一个转变.从一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一个不独立有依靠思想的人向一个独立而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这样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对我们进行恰如其分的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自我的思想意识,开始体会自我,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在这个教育中,我懂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开始思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国家负责.让我不仅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或父母,朋友的价值,更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些中国国防力量,增加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了一些军事思想,懂得了一些世界军事力量和战争,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远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要: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在抓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一、必须以新型人民战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搞好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战争虽然是高科技战争,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仍然还是人,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纵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于其说是美军用尖端武器装备战胜了对手,倒不如说是美军用占绝对优势的尖端人才战胜了对手,正是那些用现代知识和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士兵,那些藏在高科技武器后边的高智能士兵,打败了图有牺牲精神而无科技素质的士兵。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和平时期抓好对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即便是和平时期,充分挖掘和用好大学生这个人才宝库,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择优补入军官或士官队伍,能够减少军人的培养成本,带动军人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我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打赢高技术战争能力,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必须从确保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搞好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现实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既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开拓创新意识强和民主平等参与要求强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生活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吃苦精神不够等自身不足。许多学生也希望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锻炼毅力,强健体魄,学会如何做人。开展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引进一部分军事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普通高校军训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比如,通过进行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好作风;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站在世界军事理论的前沿来分析了解我军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逐步打牢他们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军营参观见学,组织他们模仿战斗班排过军事化生活,有计划地让学生轮流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班长,交给权力,明确职责,相互学习,定期讲评,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意识。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大学生们对开展军事教学活动热情很高,参与的积极性很强,经过四年的大学校园军训锻炼,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有多少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直接任命为军官,受到了部队、家长和大学生的充分肯定。

三、必须坚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上下功夫见成效。搞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仅有学校、部队的积极性还不够,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首先,要把军训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多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开展军训教学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对他们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对他们走好未来人生路的长远积极影响,从而不断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活动设计上,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目标要适中,使学生们跳一跳能够着,方法得当,既严格训练,又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其次,要把军训工作与学校的正常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训教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文理结合。要加强与学校的学生会经常性的协调联系,注意通报有关情况,及时调整工学矛盾,形成抓军训教学工作的合力,确保相得益彰,防止相互撞车。再次,要把评比竞赛贯穿活动始终。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勇于挑战、争强好胜是他们的天性。部队工作的实践也说明,要抓好一项工作落实,必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了使大学生了解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在贯彻少而精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古代孔子军事思想、xxx军事思想、xxx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xxx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教育;要进行国防和军事历史的教育、了解古代、近代国防史,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要进行军兵种知识和外军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对解放军的编成、各类武器装备有感性的认识;要进行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育,使大学生能认识到加强国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大学生进行战时动员、军事地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军事武器设备论文范文 第七篇

论文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战实验室的发展建设的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其主要优势和应用领域,并强调要在各大院校中加强相关支撑学科的建设,以营造一个信息化的高校作战平台,实现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我xxx事素质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作战实验室,信息化,模拟现实,学科建设

随着各种高精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的形式也由传统的战场上短兵相接转变成高科技武器间的对决,战争的性质也逐渐向高强度、高消耗、高速度的方向演变。因此,单靠实战演练去检验战法已越来越不切实际,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去诠释实际意义上的战场,进而在实践中取长补短、获取经验,完成我们预期的作战目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