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通用7篇

风中承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905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7分钟。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一篇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二、试卷讲评应把握的三个环节

1.要认真做好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评前,除认真独立做完试卷每一题这非常基础的第一步外,第二步要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来确定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记载得分较低的题目及学生的典型错误,选择题题要记下典型错误选项,文字题要记录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其出错原因;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肯定。最后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认真备好讲评课案。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讲清近年出题趋势,既要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还要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备好课,对症下药,才能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2.要重视和优化讲评过程。讲评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多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对优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对差生要用进步的眼光纵向看,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

讲评时要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讲评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说出本题所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然后分析命题思路是什么;如何答题,解题的突破口在哪,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干扰因素是什么;为何出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评时,教师还应做到多角度设问,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讲评时要注重与课本紧密联系。讲评时,教师要选择与本单元或本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引申出其他类似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教师讲评的不仅仅是题目本身,而是该题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内容,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得到深刻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启发学生正确答题,巩固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讲评后要重视内容的消化。为了巩固讲评结果,讲评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内容。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点,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典型错题建到自己的错题集中,以便随时查阅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试卷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的再次出现。讲评后,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好准备。

三、试卷讲评应突出的四个关键

试卷讲评关键是讲、评、练﹑思。教师通过试卷分析,找准讲什么,评什么,练什么。讲历史概念、解题规律、方法、技巧系统归类,然后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所以,教师要讲错因生成、讲解题思路、讲处理问题的方法、讲本质;教师要评命题意图、评学生错因、评考察的知识点;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布置学生写好考后反思小结。小结内容包括考试的准备情况、答题情况、得分情况、出错的主要原因﹑总结讲评后的启示等。出错原因包含知识遗忘、审题、书面表达、数据处理、有效提取、知识迁移、解题速度及非智力因素(怯场、畏难、马虎大意等)。启示包括解题方法和技巧,语言怎样表述规范准确精炼等。

一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温基础知识,也能找到解决自己知识漏洞的方法、技巧,更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高考形势。那么,究竟怎样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三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讲评之前要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位学生的试卷,对基本的情况做详细的汇总。选择题可以通过微机阅卷认真分析正答率,弄清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失分情况,并集中看清做错的同学究竟选择哪个答案,以此来确定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非选择题要认真仔细的研究每位同学的试卷,做到全批全改,然后分析高分同学之所以得高分的原因,还存在哪些问题;低分同学得低分的原因,又有那些闪光点;哪些又是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只有做到如此细致的分析,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有所收获,才能真正达到试卷讲评课的良好效果。

2.在认真分析考试情况之后总结归类。哪一类型的题需要重点讲评,讲评时需要通过对这类题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技巧,在以后的考试中应对自如。例如,选择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怎样解答原因型选择题?如何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又该如何思考?排除法怎样运用自如?该怎样审题等等。而非选题可以就如何审题?如何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如何规范作答?等。只有时时总结,形成规律,才能够通过试卷讲评切实提高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历史试卷讲评课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讲评课有讲有评,讲究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试卷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对试题对答案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讲评课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进步较快的学生给大力的表扬,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对于成绩稍差的同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的进步。

4.重视思路的讲解、知识的拓展和作答的规范性。提到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分析问题或者从哪里入手来解答问题。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笔者侧重以下思路:

(1)读问题,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问题中如果是依据材料作答就从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教材作答,答案一定在教材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2)读材料,细到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要一句一句的细读,读出句与句、段与段、材料与材料、材料与教材甚至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3)作答案,讲究规范多得分。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最好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用历史的语言说话、看分值给要点、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的运用。有的同学说答的挺好,都写上了,但最后仍然得不到高分,细分析原因就在答题不规范,不用学科语言说话。

对于知识的拓展也是奖评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延伸,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或新问题解决中去。只有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5.教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成绩出来以后,并非都如教师所愿,千万不能大发雷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会是学生产生迷惑,动摇其学习的劲头。好的试卷可以作为范例给与表扬(如思路清晰、解题规范、思维灵活等),也可以让同学自己介绍介绍经验;问题较大的试卷教师要耐心帮助其改正,使其知道以后怎么做。对他们的错误答案也要辩证的来分析,肯定合理的成分,并和他们一起修正错误答案,要让他们在赞扬声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愉快,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消除压抑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6.讲评后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和个别辅导。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所以每次试卷讲评之后,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做好记录,建立错误档案,并注明原因及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出类似的错误。同时,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可以设计应针对性的习题加以巩固,或者在下次考试中,增加知识点的再现率,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如果是个别问题,课上无法关注,课后可以给与个别辅导,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7.历史试卷的讲评应该讲究艺术性。笔者认为讲评课的艺术性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快与慢的艺术,即哪些问题应该讲的快些,哪些问题应该放慢速度;先与后的艺术,即哪些题应该放在前面重点讲,哪些放在后面不作为重点讲;讲与评的艺术,即对于学生的试卷如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后如何进行具体细致的讲解,同时指出问题在哪儿,为什么出现问题;讲与练的艺术,即讲解完具体的题型之后如何进行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讲评与拓展的艺术,即如何在讲评中有效地拓展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思辨与阅读的艺术,即讲评中如何通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对问题多方面思辨,拓展思维的空间。

总之,试卷讲评课有很多讲究之处,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草草结束,仅限于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这样,既达不到考试的目的,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启迪,白白浪费了时间。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试卷讲评课的功效。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二篇

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篇1: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感】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感

彭惠琴

摘 要 高中历史新课改以后,高三上新课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进行复习,而为了检验复习效果,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名目繁多的考试来衡量,小至教师自己命题的单元小测,大至深圳市统一举行的模拟考,但不管什么方式的考试,考后教师总要对试题进行讲评。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评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结合我在高三历史讲评试题的一些体会,简要谈几点拙见,以期方家指正。

关键词 高三历史讲评课

历史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客观公正、科学高效地讲评试卷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讲评课质量对于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乃至整个复习备考的成败。教师通过试卷的评讲,不仅要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要在试卷评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渗透情感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试题讲评就是要让学生 “知其所以然”同时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目的。我觉得要上好一节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考后讲评要及时,不能照本宣科,只对答案。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要

在考后的第一节历史课就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可以节约学生因二次阅题而浪费的时间,讲评效果也最好。另外,在讲评试题之前,教师再忙也要抽空自己先做一遍试卷。通过自己做题,一是了解试题考点布局,琢磨出题者意图;二是分析哪些题目与高考理念吻合,这样的题目就要提醒学生重视,哪些题目没有参考价值,就让学生大胆放弃;三是从学生角度分析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出错原因大概有哪些等等方面都要事先成竹在胸,做到讲评时有的放矢。如果自己事先不了

解试卷内容,只给学生对参考答案,这样的讲评干脆不讲,学生最不欢迎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讲评课实际效果甚微。

第二,切忌教师拿着试题按顺序自己一讲到底。每次讲评试题时,我都根据自己对试题的整体把握,有时先讲主观题,有时先讲客观题;有时先讲古代史,有时先讲近代史,有时又先讲现代史,讲题顺序依每份卷子特点来决定先讲哪一部分。同时讲评试题时,我觉得学生完全没有疑问的我就不讲,对于要讲的题,我也从不搞一言堂,每道有价值的题我都先让学生先讲,理解不到的我再来补充。对于选择题,我就让学生讲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你的选项是哪个?凭什么你选择了这个答案?做这道题时应注意什么?对于主观题我就让学生讲这道题的中心语、限定语、求答项、答题方式等分别是什么?你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这道题你认为难在哪里?答题时应注意什么?等等。在整个讲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来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让学生思想歇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从考中懂得要充实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还要加强。从而通过讲评试题达到培养学生“三基”目的,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如果上讲评课时教师一讲到底,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既浪费了学生高考备考的宝贵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效果不好,甚至是做负功! 第三、高三试卷讲评不能就题讲题,要就着讲评试卷之机进行考点深化复习。到了高三,特别是一轮复习结束后,每次试卷讲评都要对一些题目涉及的重要考点进行相关知识链接,采用其它题型或其它变式再考一下学生,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彻底消化相关考点,不留盲点,避免一错再错。

第四,考后试题讲评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试卷讲评避免不了要涉及到学生成绩,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考出成绩却不理想,难免情绪低落。对这部分学生要特别关注,要多给予鼓励,千万不能挖苦他们,弄不好他们就破罐子破摔,从此丧失前进动力。所以教师讲评试题时既要热情表扬那些解题思路清晰、灵活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也要充分肯定那些虽然考得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认真、刻苦的同学,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方法引导,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老师经常要上的课型,如何发挥讲评课功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以上所述是本人在讲评课时用得比较多的几条。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让高三试卷讲评效果达到最佳,吾将不断探索,谨以此抛砖引玉。

【篇2:《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第二中学冯海龙

课型:讲评课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订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3、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教学过程:

二、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1、介绍本班测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差分率,最高分,最低分。

表扬进步学生和优秀学生名单,提出退步学生名单。

2、分析测试成绩,不足之处:个别同学学习无信心,思想不重视,所以自身努力不够,加上教师检查反馈不及时,造成成绩较差。

三、试卷讲评:

自查自纠:下发试卷,用多媒体展示答案,把错误之处进行改正,自己找出错误原因,不能找出原因的问题记出来。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本组组员记出的不会问题进行解答,可以请组内会的组员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记忆。对于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组间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

教师讲评: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典型错题。

选择题部分:

5、有位导演在拍摄有关林肯的电视剧时,下列的道具和台词中,错误的是:

a、内务部长向他报告,南方的一些州仍在进行奴隶贸易。 b、外交部长向他报告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情况。 c卫兵报告他说开往前线的汽车已经准备好了。

d、林肯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文件。 17: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 摆脱了经济危机b恢复了国家经济 c 巩固了民主xxxd 巩固了工农联盟

18: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拓展训练:1、美国南北战争的时间 ,最早发明汽车的是德国人于 年发明的。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间。

非选择题部分:

31、(1)、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7——19世纪在英国发生哪 两件大事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大国?

(3)、你认为19世纪后半期有那两件大事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4)、综合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现象,请你从政治或经济方面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32、(4)、仔细观察思考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两国对待二战分别持什么态度?

拓展训练:

1、“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

2、维护联邦统一,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的a.独立战争 b.西进运动 c.南北战争 d.十月革命 3、19世纪晚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两个国家走在了前面

a.美国、英国 b.法国、德国c.美国、德国d.英国、法国

四、课堂总结:

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原因是

1、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不能正确对时间进行综合理解,如公元纪年如何换成世纪。

2、对所学知识不能进行整合,单纯死记硬背。

3.在回答开放性题目时,不能根据题意理解,不能总结知识。 学生自此回顾试卷,找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

五、补偿提升:

1.旅游是愉快的,假如你1900年去旅游,那么你不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飞机 b.马车 c.汽船 d.汽车

2、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b.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c.“新政”使美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d.“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3、.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最主要是通过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b.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美国的经济援助 d.对殖民地的掠夺5、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德国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xxx同盟。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80%的人口被卷入战争,5000多万人死亡,直接军费开支及物质损失过5万多亿美元。

材料三 2005年xxx主席在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时强调:我们纪念世界反xxx战争的胜利,就是要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使战争悲剧不再重演,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世界反xxx同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它对世界反xxx战争产生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苏联进行卫国战争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性质相同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它的名称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篇3:高二(文)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高二(文)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1.知识目标

(1) 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

(2) 解决知识盲点,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主干知识能力; 2.能力目标 (1) 自查会诊,找到失误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2) 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培养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成绩与过失;增强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对难度系数较高的题目讲解,把握解题方法与考查的主干知识点; 2.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题。 【教学过程】

本套试卷内容涉及到必修三第三、第四单元的内容,考查知识面较广,涉及重要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难度系数为左右,试题略难,试卷重基础更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测重于材料的阅读分析,题量大,时间紧,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测试,是难度高,主要因素。 二、成绩分析 四、试卷讲评 (一)、选择题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三篇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研习教材重难点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概念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罗马法是指通行于罗马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则仅是指罗马公民法。

2、罗马法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深化•拓展】

1、《十二铜表法》代表平民的利益么?为什么说这是平民的胜利? 提示:这部法典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它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 2.万民法产生的原因

提示: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罗马公民,后者是罗马的一切自由民。转变的原因是:罗马在长期的扩张过程中,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原有的法律无法解决。这一变化过程是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而进行的。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1 从这些法律条文中你发现了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罗马《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白虎了平民的利益,但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对于罗马公民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罗马法律体系的统称 B.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C.是一部具体的经济方面的法律 D.对于维护罗马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解]:解答本题时对每一个题肢进行分析,同时知道罗马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C [评]:本题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应用•体验】

1.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霍阿腾西法》的制定 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是 (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长期对外扩张的结果 C.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结果 D.法学家积极立法的结果 3.对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起了直接作用的国君是 ( ) A.屋大维 B.哈德良 C.狄奥多西二世 D.查士丁尼

4、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是在A、1世纪初 B、2世纪初 C、三世纪初 D、四世纪初

5、罗马《民法大全》指出;“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你对这个条文怎么看?当时为什么会规定这一条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点2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知识•梳理】

1、罗马法的分类: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2.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债权做了规定和解释,遵循的原则是自然理性。

3、罗马法的现实意义

(1)积极方面

政治上: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经济上: 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2)局限性: 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4、罗马法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它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化•拓展】

关于公民法和万民法

1.公民法:它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例如《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2.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可以买卖和出租,是财产的一部分。同时罗马法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保护个人权利。它还保障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制约或消除父权、家长权、夫权,保障婚姻中妇女的平等地位等。 【思考•提示】

历史纵横: 西塞罗与自然法

[提示] 在政治思想上,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罗马法相结合,他认为法源于自然。他还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类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哪些属于对万民法的表述

①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动灵活的实用性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①、②项不符合对万民法的评价,故选D。 [答]:D [评]:本题是对万民法的考察,角度多样,难度较大。 例2下列文件不是源自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的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苏联1936年宪法

[解]:苏联1936年宪法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立法的. [答]:D [评]:本题是对自然法原则影响力的考察,难度有点大 【应用•体验】

1、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A.罗马公民之间

B.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 C.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

D.罗马公民与奴隶之间

2、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刻在十二块铜表之上的法律条文

B.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C.摈弃了以往法律中原始的、落后的古老习俗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下列对自然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法律观念 B.涉及大自然的一些法律规定

C.由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创制 D.是由公民法和万民法演化而来的4、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根本推动力是

A.罗马法学家不断努力

B.罗马平民的强烈要求和不断斗争 C.罗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D.罗马社会的不断发展

5、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主要原因是

A.罗马人富于创造性

B.罗马民主政治空前发展

C.罗马法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 D.对外战争使罗马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6、罗马法对后世的最深远影响是

A.罗马法的历史学价值 B.解决疑难案件的案例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

D.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法律文献

7.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法国民法典》

C英国《权利法案》 D.美国《独立宣言》

8.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9、阅读下列材料: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言词。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请回答:

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古罗马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西塞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为什么会成为核心内容?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它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影响? ] Ž 开拓学习新视野 ▲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罗马法(节选)

第一条 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第五条 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其财产由亲戚或族人代为管理。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 【历史长廊】

屋大维: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恺撒的养子,曾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骑兵队长雷必达结成罗马史的第二次“三头同盟”。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屋大维“元首”称号。此外,他还陆续获得了最高法官、大元帅、奥古斯都等称号。“奥古斯都”一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意思。、终身执政官、祭司长、祖国之父等各种头衔和称号,集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屋大维实际的“元首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 ▲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题1: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察万民法的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关于奴隶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维护奴隶 制度的本质。 规范解答:C 题2下列各项不能说明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的是 A.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 基础 c.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了上层阶级 D.罗马法影响深远,成为欧洲法律的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实质的深刻认识。

解题思路: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系和巩固帝国统治,影响后世不是其目的所在。 规范答案:D 【走进历史•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材料是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关奴隶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材料的规定是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材料的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提示: (1)不能体现“人人平等”,因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和不平等的权利说明法典维护奴隶制度,体现的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材料并不维护平民的利益;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非常不利,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的规定体现了贵族的特权和对平民阶层的限制和压迫。(3)《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它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 思维能力延伸

【前沿•视点】

第十届中东欧国家和亚洲国家罗马法学者研讨会即将于2005 年 10 月 19 日- 21 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此次会议在一个xxx国家举行,表明了主办者亲xxx法系和罗马法系、加强亚洲和欧洲的团结的愿望。会议的主题仍然不变:主题一:罗马法系中的人;主题二:对债务人的保护;主题三:罗马法的研究与教学。 [透视]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xxx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提示: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参考阅读现行的《xxx宪法》。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部分规定明显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阅读与思考

评价: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原因:在古代罗马,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

说明问题: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由此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应用体验参考答案] 知识点11、D 本题是对教材知识识记能力的考察,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是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末,由此可推断本题只能选D项。

2、A《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故选A项。

3、D本题是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考查。

4、C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而失去的,故选C项。

5、这一法律规定首先就未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妇女不能参加公务;这是对妇女的歧视,是不可取的。这与当时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变化有关系,我们知道,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男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妇女的地位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退居到从属地位。

知识点21、A 公民法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由上述可知B、C、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2、C 本题是对《十二铜表法》多角度的考察,解题的关键是对《十二铜表法》能多角度的掌握。如罗马法的目的、内容、作用等。

3、A 自然法只是一种法律观念,是把自然界中很多法则体现在法律中,B、C、D项的说法是把自然法当作一部法律文献了。

4、D法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这是决定性因素。

5、B 本题是对罗马法积极作用的考察,罗马法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 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6、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最深远”,从法律内容来看,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从法律思想来看,西方资产阶级都依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7、A 从时间上看,雅典民主政治早于罗马法,故本题选A项。

8、A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法就已经诞生。罗马皇帝哈德良生活在公元2世纪故选A项。

9、不合适。只用语言不做记录,很可能会出现诉讼过程的前后矛盾,不利于客观公正;不用法律术语就会败诉,就会使一部分人因表述原因败诉,尽管他是受害者,另外也向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关闭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大门。

10、(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原因: 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加。

(2)自然法精神。西方资产阶级都依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反映出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要求,这些都属于自然法的原则。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四篇

第17课

解放战争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xxx是领导人民xxx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xxx的思想感情。

B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xxx如何应对xxx“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C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xxx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xxx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xxx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P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xxx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xxx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xxx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xxx的险恶用心,中国xxx采取了

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xxx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xxx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xxx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xxx——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xxx——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合作探究】

1:xxx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xxx还要三次电邀xxx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xxx不去,就借此宣传xxx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xxx身上;如果xxx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xxx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xxx, 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Axxx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xxx在xxx统治区和各xxx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xxx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xxx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

2:xxx已经洞悉xxx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xxx谈判?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2)xxx会议。 1946年,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xxx的全面进攻——失败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五篇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教案设计(第五单元)

第1课时

一、讲评目标: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2、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书写、序号化、段落化、提示语)。

3、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答题的规律。

4、培养学生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力。

5、培养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刻苦精神。

6、判断历史材料真伪的能力。

二、错题与分数分析:

1、错题统计与错因分析: (1)错题统计:(10人以上) 题号 2 3 5 6 10 11 15 16 18 20 人数 15 26 24 30 25 22 10 14 15 10 (2)错因分析:

①审题粗心,对题干、选项、命题意图(考哪里)不能准确把握。第16、18、21(1)题 ②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如第3、10题。

③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欠缺。如第2、5、15、20、21(2)(3)、22(3)(4)题。

④提取、理解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的有效信息能力欠佳。如第6、21、22、23、25题。

⑤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如第22(2)题。

⑥归纳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欠佳。如第6、12、21(1)、22(2)题。

2、分数统计:(1)80-90共1人;70-80共2人。(2)Ⅰ卷40分以上共6人,其中45分以上3人,最高51分。Ⅱ16分以上共7人,最高分18分,35-40分共10人。

3、试题分析: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中外、横向、纵向考查。

三、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学生自主纠错,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5分钟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8分钟

3、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典型错题约15分钟

(1)第4题: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

【同类训练】马丁•路德坚持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B、xxx兜售赎罪券 C、教皇对马丁•路德的围剿

D、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方法归纳: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的考虑

⑥知识回顾:19世纪上半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2).xxx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

B.经济制度.御侮强国

C.军事技术.抵抗外侮

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第11题: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古希腊、罗马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弘扬

⑤方法归纳:性质类问题,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

⑥知识回顾: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3)第16题: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见《》相关习题。 ⑤方法归纳:排除法的运用 ⑥知识回顾:(4)第20题: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李鸿璋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立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⑤方法归纳: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中心项 ⑥知识回顾:洋务运动的意义。

4、总结技巧与方法、规律。写在学案上或试卷上。(组内交流,收缴,)约5分钟

5、巩固与落实:练习,见《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选择题,约10分钟

第2课时

(二)材料解析题

1、卷面案例约6分钟 (1)案例一

杨洋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2)案例二

冒健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3)案例三 孙慧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小组讨论回答:从卷面规范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 从回答内容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 讨论回答:同样都是8分,这些案例存在哪些不足?

2、自主合作分析试题,重新整理答案。约20分钟

3、试题思路分析:约10分钟 21题:

(1)问,要分析明确材料中的文字含义;理解“怎样的明显变化?”这类问题怎么回答。 (2)问,分析文字,联系课本。注意要求回答什么:影响。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 (3)问,明确回答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什么历史现象的原因。回答内容:所学知识。对课本宏观把握不够,审题不仔细。 (4)问,“趋势”类问题的规律性回答不够(包括有题头和无题头两类) 22题:

(1)问,时序不清,回答要点不全面。怎样回答“大跨度、大综合”一类问题仍然不明确。 (2)问,回答很好。

(3)问,总体不错,个别同学找不准、找不全材料,对材料不能很好地概括。 (4)问,“文字”拟定不能反映材料的内容或片面。

3、强化练习: (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① 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6分,每一答案要点不超过两字)

材料二见《一轮》相关习题

4、学生总结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并上交

【教后记】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教案设计(第六单元)

第1课时

一、讲评目标: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2、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书写、序号化、段落化、提示语)。

3、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答题的规律。

4、培养学生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力。

5、培养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刻苦精神。

二、错题与分数分析:

1、错题统计与错因分析: (1)错题统计:(10人以上) 题号 1 3 4 6 10 11 13 16 17 19 20 人数 11 26 14 30 25 22 12 14 15 16 14 (2)错因分析:

①审题粗心,命题意图(考哪里)不能准确把握。第6、10、21(1)、22(1)题 ②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史实混淆。如第3、10题。 ② 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欠缺。如第2、5、15、20、21(2)(3)、22(3)(4)题。 ③ 取、理解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的有效信息能力欠佳。如第5、11、22、23、45题。 ④ 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如第21(2)题。

⑥归纳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欠佳。如第3、11、22(1)、23(2)、24、25题。

2、分数统计:(1)80-90共0人;70-80共5人。(2)Ⅰ卷40分以上8人,其中45分以上1人,最高48分。Ⅱ卷16分以上共7人,最高分18分,12-16分共9人。

3、试题分析: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横向、纵向考查。

三、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学生自主纠错,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5分钟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8分钟

3、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典型错题约15分钟

1、下列关于xxx民权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③政治革命的根本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

【同类训练】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xxx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xxx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⑤方法归纳:理解xxx与新xxx的“旧与新”

⑥知识回顾:新xxx的内容。

4、以下对xxx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启蒙运动的实质是()

A、古希腊、罗马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弘扬

⑤方法归纳:性质类问题,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

⑥知识回顾:新xxx的性质分析。 (3)第8题: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见《》相关习题。 ⑤ 法归纳:排除法的运用 ⑥ 识回顾:(4)第15题: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xxx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⑤方法归纳: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中心项

⑥知识回顾:xxx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

4、总结技巧与方法、规律。写在学案上或试卷上。(组内交流,收缴,)约5分钟

5、巩固与落实:练习,见《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选择题,约10分钟

第2课时

(二)材料解析题

1、卷面案例约6分钟 (1)案例一

严蓉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2)案例二

xxx琪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3)案例三

xxx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4)案例四

孙超成同学简述答卷内容。 小组讨论回答:从卷面规范看,案例一、二、四哪个更好,为什么? 从回答内容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 讨论回答:同样都是6分,这些案例存在哪些不足?你的建议是?

2、自主合作分析试题,重新整理答案。约20分钟

3、试题思路分析:学生汇报。约10分钟

21题:

(1)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写出材料一中属于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的文字。(4分)

历史叙述:注意阅读 历史评价:注意阅读

(2))为解决民生问题xxx先后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

(3)问,新中国成立后,xxx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提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xxx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8分)22题: 存在问题:时序不清,回答要点不全面。怎样回答“大跨度、大综合”一类问题仍然不明确。

22题(1)材料一图lxxx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xxx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面,存在问题:审题不仔细,时序不清,逻辑混乱。

(3)xxx十二大上,xxx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xxx“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暴露问题: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审题不仔细,时序不清,逻辑混乱,角度太小太窄。

3、强化练习: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 见《一轮》相关习题

4、学生总结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并上交

【教后记】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六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篇1: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 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xxx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 。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xxx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xxx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范文 第七篇

秦朝统治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

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xxx。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xxx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

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xxx。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xxx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教学目标典型例题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