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525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2分钟。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一篇
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1、知人论世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二篇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当时的社会*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
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时所作。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雪连天,*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书塞景之苦,诉屯*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亭>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三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这句是俯视。“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如果不结合原诗的意境,仅就摹写雪景而言,是说的通的。
如果结合上文“北风卷地白草折”和下文“瀚海阑干百丈*”,就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酷寒之地的荒芜,恰恰缺少树木。所以笔者认为:这里诗人只是借南方人所见过的梨花盛开的景象,来比拟北地之雪的急骤与纷纷扬扬的形态。诗人不是简单地将雪花比成梨花,而是用春景(暖景)比冬景(寒景),既写雪之形,又慕雪之态,还写出了雪给南来之人独特的心里感受。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的视线,从仰视再回归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承上启下,转换自然:那朵朵雪花,飘飘而至,穿过珠帘,粘粘在罗幕上,慢慢地消融……接着,诗人以*旅生活的三个细节,*实了帐中难以想象的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都不能抵抗酷寒,角弓被冻得连素日臂力惊人、勇猛善战的将*都无法拉开,铁衣,这平日里不离身的“*装”,更冷得难以穿到身上。“将*”与“都护”互文,诗人从高级将领*旅生活的细节,写出了塞北之地的酷寒,而普通士兵的生活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视线再次移动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绘写出了塞外之地广袤无垠的雪景:沙漠纵横,浩瀚如海,*天雪地,触目惊心,乌云密布,光线昏暗,“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愁”字还抒发了对武判官归途艰*的无限愁情。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荡开一笔,接着叙写送别宴会上的热闹场面。“中*置酒”说明送别的规格之高,是在主帅营帐摆开了宴席。“饮”是宴饮,“归客”指的是即将归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看似简单地罗列了三种边塞特有的乐器,却勾起读者对宴会场景无穷的想象,其顺序也大有讲究:胡琴浑厚,歌舞伴奏;琵琶委婉,气氛减缓;羌笛凄凉,善诉离肠。这个罗列还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显示出宴会欢乐热烈的气氛。
宴会过后,曲终人散,走出营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景象: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营辕门,红旗似乎被*雪冻住,任凭狂风猛吹,一动不动。我们知道唐朝*营驻地,*旗颜*各异,只有在大营的辕门才见红旗;此时,本应飘展的红旗竟然被冻住了,这种反常,雪“动”旗“静”,动静之间,进一步衬托出塞外的奇寒。另外从**搭配来看:以冷*调(白*)为背景的`雪景中,显出一星红旗的暖*,反衬得整个场景更洁白,更寒冷。这是一处生动而绝妙的奇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如果说热闹的宴会是众人送别,到这里则是诗人个人的依依惜别。从营帐到辕门,从辕门到轮台,诗人一路相送:此时厚厚的大雪铺路,山回路转之间,已经看不到友人的身影,只留下雪地上空空的马蹄印了。最后一句“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现代电影的艺术效果,那渐行渐远的蹄印,仿佛连绵的省略号,有诉说不尽的离情别趣。一个“空”字,格外醒目,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心里空落落地,满面惆怅与牵挂……
总之,这首诗写得奇。诗人笔力雄奇,笔势奇峭;可以大笔挥洒,可以扑捉细节,可以真实摹写,可以奇妙想象;随了视线的任情移动,诗人的笔下,边塞风光奇丽,*旅生活奇异,加上诗人好奇的*格,这首送别诗就写出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仔细品来,令人啧啧称奇!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四篇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即公元679——681期间,突厥联合吐蕃缕次侵扰唐边境。虽然早在630和657年东西突厥分别灭亡,唐中央政权统一西域,但其残部仍蠢蠢欲动,伺机犯境。烽火狼烟仍旧时不时笼罩在大唐的上空,所以杨炯开篇便有“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接着在诗人的脑海中展现出这样一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唐军统帅手持调兵符,由皇帝亲自送行,辞别京都长安,挥军北上。不久便深入敌人腹地,重重铁甲骑兵将敌人的要塞包围起来。天上飘着大雪,战旗上鲜艳的绣画也被大雪浸染得黯淡无光。劲风吹,金鼓响,风声鼓声夹杂。在诗人的描绘中,涓涓仿佛还听到唐军将士的摇旗呐喊声。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这幅画面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因为诗人根本没有过从军的经历。
想象之余便发出心灵深处的慨叹:宁可去做一个百夫长(唐军中的下层军官),也胜过做一个书生啊!尾联的慨叹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及家国情怀。
后记
杨炯虽然很有才名,但仕途上也是个失意者。仕途虽失意,但豪情依然满载于心,爱国情怀仍旧激荡于怀。《从军行》诗中可见一斑。这就是古代读书人的士子情怀和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今天犹值得学习和借鉴。个人的际遇无论如何,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四海升平的中华盛世。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要代代传承!
乘风万里弦音起,涓涓隽语七律·唱英雄,献给心中的英雄
涓涓隽语七夕词一阕:鹊桥仙·人间情,仙槎梦泛,碧海青天契阔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五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这句是俯视。“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六篇
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
边塞诗集序言范文赏析 第七篇
鸣?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1.(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注释:
①柳开(947-1000),字促涂,自号东郊野夫,北宋初年的文学家。
②声更干??音响更加清脆。
③三百骑??好几百骑马的人。三百,不是准数。
④勒??带嚼子的马笼头。
⑤看??为了押韵,这里可以念kān。
赏析:
这首绝句描写西北地区游牧分赴儿在旷野*猎的场面。
“当”的一声,一枝响箭离弦而上,直入百丈云天,在静谧无风的晴空里,那长长的呼啸声显得格外清脆。听到这响箭,骑在马上的分赴儿们顿
上一篇:疫情大数据核查事迹范文精选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