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28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分钟。
高考之外创新作文范文(优秀)
【篇一】
古之科举,十年寒窗,一朝上榜,死无憾矣;今之高考,三年苦读,金榜题名,乃知足止步哉?
梦,就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想,就更是没有限制了。因此,一个人的现实永远无法满足他的梦想,心到达的地方总比身所处的地方更远。正因心中那个遥远的桃源,才促使着我们加快脚步,应着远方的呼唤,无论是“欲渡黄河冰塞川”,还是“将登太行雪满山”,只要坚定方向,总会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如今,若反把目光停留在如何应对高考,岂不是太过狭隘了吗?
高考由最初的科举制一步步演化为如今的人才选拔,对于中国的现状,高考无疑是优胜劣汰的选择之一,虽不能只凭成绩来评价一个人,但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数,这种有些功利性的竞争也是必然。许多考生总是抱怨,各省之间的竞争不公,学习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兼顾所有学科等。既然面对高考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我们为何不让学习增添一点乐趣,为本认为枯燥的高中三年增添动力。
动力来源于何处?
从古至今,埋头苦读的人是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还是为了那人人都有,却人人都拒绝承认的虚荣心。欧阳修、鲁迅这样的文坛伟人,用文字的力量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书写着人类进步的方向;伽利略、牛顿这样忘我研究,甚至将科学置于自己生命的高度之上的人,他们的学习真正做到了为己为国为世,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对文字、科学的痴迷与尊重,对人类社会发展而承担起的责任。但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真正像他们这样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唤起人们对梦想的追求的巨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的学习是带有功利色彩的,是虚荣的,是自私的。他们学习的动力则来源于对功名的渴求,为自己前途光明的憧憬。我们并不应该完全否定这种为己的动力,每一个人都是魔鬼与天使的化身,事物都是两面性,正是因为对为己的追求,才促进更多人不断学习,由此也可转变为为国为世,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心无止境的梦想。
一个心无止境的梦想是值得你为之奋斗终身的,正因为它总在你需要伸手触碰的前方,给你鼓励和慰藉,让你可以看见它、追逐它,可它却又总是抓住你的灵魂,让你心甘情愿把一生的光阴都交给它,然而并不后悔,反而有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并不同于取得功名利禄后的自慰,并不同于别人投来敬佩目光时的自豪,这是一种为了前方耀眼的光芒而拼搏奋斗的兴奋,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充实,它是心灵对于你付出的抚慰,也是你继续向着心无止境梦想奔跑的动力。
学习最大的动力,莫过于兴趣。数学家陈景润,从小便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兴趣便是支持他钻研一生的支柱。有一次,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高考,它不是人生的转折点,而是逐梦之路的起点。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条通往梦想的途径,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培养了更多技能,使我们对于前方的路更加明确了,而且更加坚定了已选定的方向。高考之外,我们不仅拥有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因成熟的心智而懂得梦想是遥远的,但心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去尽可能实现心无止境的梦想。高考不应是我们止步而从此享受安逸的终点,而是为己为国为世这个大梦想的小前提。
高考乃始,学路漫漫,岂能止步于此,愿逐梦之人,终会学有所成,技有所展,才有所用。
【篇二】
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每年六月都会在各省市如期举行,许多人把它视为一次改变人生的重要机遇,把它当做十年寒窗的终极也是唯一的目标。但是,高考过后,我们会剩下什么?高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而高考之外,又会有些什么?
要想回答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必须全面客观而又公平公正地认识高考,评价高考。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高考是合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它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尽管对于高考的口诛笔伐历来都不绝于耳,甚至是愈演愈烈;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合理而又可行的,原因很简单,高考在带来严格要求与硬性指标的同时,也将每个人的评判标准统一起来。换言之,教育的一大特性就是公平,即不管人与人之间有着何等的差距,在高考面前,家庭、身世等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所有人多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同一个目标而迈进。
高考确实有待改善,但高考毫无疑问的锲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前国家就说过:‘再大的优势,除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小的优势;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大的问题。’确实,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人口的规模与当今人类所能使用的资源之间不相匹配。现如今,中国人口早已突破十三亿的大关,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问题需要一个稳定的机制,因此应试下的高考也是无法避免的,他走为一种行之有效且易于推广的选拔方式,十分有必要继续实行与保持下去。
但是,每件事都会有两面性,高考也不例外,因此想要辩证的认识高考,就不能对它的缺陷视而不见。高考一刀切式的要求与标准确实为每一名参加者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但在一些方面,高考它限制了人们的创造与自由发展。人是活的,但规矩却是个死的,应试教育体系确实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高效方法,也确实为这些人才的后期提升与创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种人才普遍缺乏再造能力,许多人对学问十分精通,却苦于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奈下只能充当前人知识的储存器。‘钱学森之问’为许多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问的精通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知识的不断扩展与发现,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的思考。
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刚性的,而追求社会发展的质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高质量的追求与当前有限的资源,高水平的人才同当前教育系统的困境似乎难以兼容。被诟病的应试制度依然覆行着为社会提供人才的责任,高考中走出的学子们依然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道路,但它绝对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绝对不会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应试技巧与知识储备,我们还会在其中收获亲情、友情,在此之外,无可否认的是知识的累积势必会帮助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品行与综合能力。虽然这些都难以在应试中得到全面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存在就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相反,在大多数时候,高考的存在会成为它们成长的助推剂。
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集体意识与团结精神得到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个人的眼界与视野也随之变得开阔。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在社会生活中的自律、努力与专注;学会了在达成目标之前的坚持、隐忍和奋斗。而这些,并不会随着高考的结束而湮灭,相反,它会在高考之外继续发挥出光和热,会在我们迈向社会的过程中给予我们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会继续在高考之外的生活贡献出它的价值。
高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除了高考,我们鲜有其他的选择。高考并不会将我们的生活变为一潭死水,高考教会我们的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们在高考之中所学会的,会在高考之外继续被一一践行着!
上一篇:高考作文范例:关于春节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