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知识的灯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37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分钟。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也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每次教师一出题布置,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天无非是吃饭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表达能力差,重复罗嗦;或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极多。那么,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1)全面、正确地理解作文教学内容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提到中学作文教学,人们习惯上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写出既会议论,又会抒情、描写的优秀文章来。一会是《日出》,一会又是《雨后》,题目常新,写法要求又十分讲究。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文学文体的能力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中学作文教学理解为仅此而已,或仅重此而已,那就片面了。当前社会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看法,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会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就应用文体的写作而言,并不是批评中学生不会抒情、议论、描写。确实,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连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次总结也写不好,这是并不奇怪的。这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应用文体的训练有关。就拿高考作文来说,从1951 年开始高考以来,至2001 年50年间,除开“文革”&" 年停考,#" 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只有1/5与应用文体有关,其中又以书信为多。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围绕着高考、中考运转的中学作文教学,自然也就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而忽视了应用文体的写作。出版社一批一批地推出《中学生写人》、《中学生写物》、《中学生写情》、《中学生写景》等作文丛书,而有关应用文体写作的书籍,则难以寻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仅重视文学体裁课文的分析、讲解,觉得这些课文才有东西可讲,有内容可“挖”能讲出水平来。对应用文体的课文,则觉得枯燥无味,教学中简单应付了事。作文教学中,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指导、介绍,而对应用文体的指导则缺乏兴趣。在这种偏重中,中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应用文体。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理解为文学写作能力,而应该包含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我们在提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我们学习写作,为了应用的是多数,为了抒情的是少数。因而,在中学课文教学中,必须纠正那种只重文学文体的教学,不重应用文体的教学,以及在作文教学中只重文学文体的写作,不重应用文体的训练的片面做法。只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喜欢上《背影》、《荷塘月色》这一类优秀散文,教师有说头,学生有听头。上完课后教师紧跟着布置作文题《我的父亲》(从一个侧面去描写)、《校园月色》等。学生经过熟读范文,仿写范文,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作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既巩固了知识又及时的化知识为能力。这种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学应用文体中,我们也应这样去做。如教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艺介绍课,学生学完后,只明白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写复杂说明文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掌握说明复杂事物的写法。我曾尝试过,在教完本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景泰蓝制作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详有略的介绍、说明方法,写一篇《米花糖的制作》的说明文。这是考虑到当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打糯米饼、做米花糖的习惯,学生们对米花糖如何制作都很熟悉。结果学生大多按米花糖的制作过程,分为“选米、炒米、熬糖、淋浆、切块”等五道工序来写,重点写了炒米,淋浆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楚、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对学习课文、作文也有了兴趣。!" 改变对中学生生活的片面看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当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能力差,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中学生生活面窄,环境单调,每天就是上课、下课、背记知识。接触的是老师、同学、父母,来来往往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饭堂)。因此,他们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物可状。硬要写出来,也只能是些情意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这除了反映一些人们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只单纯认定为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外,也表明了这些人对中学生生活、对中学生作文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到处有生活,到处有艺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的生活当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激荡着阵阵的浪花,也是绚丽动人的,并非是无啥可写的。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鲜活而有生气。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东西,到处有值得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否能发现它们、捕捉它们。中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例如,去年三月份,正值我国学雷锋月。我所教班级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到,她周末坐公共汽车上街,一路上,都看到车上不时有青年人、中小学生主动让位给老年人坐,心里挺感动。我便以此为例,在班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这虽是一件平常小事,发生在我们邕城,却说明了这种尊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像三月春风一样吹绿了祖国大地,是对某些认为“雷锋已经出国了”、“雷锋已经过时了”的错误观点的有力反驳。事情虽普通,意义却深远重大。并让班里学生以此为题,布置作文,题目定为《谁说雷锋出国了》、《从一件小事看到⋯⋯》、《三月春风绿邕城》等等,让学生合理想象自由发挥。由此可见,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 作文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整个学期就抓那么几次堂上作文。堂上布置或大作文、小作文、指导时或这要求、那要求,弄得学生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作文教学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 # $ 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作文“引流”。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采片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使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如我在上了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的信念》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并随后布置他们写读后感,进行读写结合。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