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15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3分钟。
在经历中感受,在开放中生成
在经历中感受,在开放中生成--------作文教学日记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吕伟忠213233关键词:经历、感受、开放、生成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中如何解决“写什么”、“怎样写”,“怎样指导”,一直以来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语文新课程》指出:学生是作文的主体,学生对作文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要依据学生的习作心理,让学生进行自主作文,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充分重视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地习作情境。由此,生成性作文被提了出来。本文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作者亲自指导学生生成性作文的感过程与体会。近来,阅读了许多作文教改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许多观点在我头脑中不断地呈现,引发了我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反思之余常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于是在我的教学日记中就记载下这一段对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3月13日晴今天下午是作文课,上课前我照例翻开备课本。一种莫名的担心涌上心头,这种担心一方面来自于作文备课中程式化、知识化的东西较多;另一方面是源自于每次作文时学生哪种无奈的表情。如果今天的作文还是照原来的样式去上,效果肯定是显然的。我苦苦思索着改进教学的方法,然而终究不得法。上课的铃声响起,我带着思索走进了课堂。面对学生的目光和从窗外射进的几缕明媚的阳光,我的心情也随之明快了许多。于是,我便和他们聊了起来:“同学们,春天到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在这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接着我的话题,他们抒发了各自的想法:“我想躺在绿绿的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我想亲身感受一下美丽的春天。”;“我想去长荡湖边看看哪翠绿的芦苇。”;“我想乘着和煦的春风去游玩一番。”;“我想拥抱一下春天。”一番谈话,能引出他们如此的兴趣,不由得让我想起新课程中一段话:“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体验环境。”我灵感顿生,何不以他们的需求作为本次作文的内容。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说:“同学们,你们想玩吗?”他们的回答异常地响亮“想!”“哟,这么多同学都想出去玩,那我们到哪儿去玩呢?”“到长荡湖边!”“去田野!”“去我们光荣!”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要去的地方可真不少,可我今天只能带大家去一处地方,下面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哪儿有什么值得大家观赏的?想好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哪位同学写得最好,最吸引大家去,我们就采纳他的建议,就去哪儿,你想争取自己想去的地方吗?那就去努力吧!”学生开始想象自己想去的地方,那神情是那么专注,叫我好感动。随着“沙沙”的声音,不久学生便兴奋地举起他们的小手,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学生们的共同评判中,一致认为丁玲同学表达得最有道理,同意去她介绍的地方——长荡湖。第二节课,我便带着学生直奔长荡湖。那儿不仅有枯草、黄叶、芦苇,更有碧波荡漾的湖水,绿意浓浓的庄稼,葱茏苍翠,没有丝毫的凄凉之感。孩子们一到湖堤上,就在堤旁跌打滚爬,好不开心。玩累了,他们才去留心观察湖边的景物。这个说:“长荡湖真美!”,那个说:“长荡湖真大!”。此时我趁机引导他们观察写作。3月18日阴有小雨今天的天气虽然不太好,但我心情却特别地好。原先看学生的作文是越看越烦躁,然而现在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连续看了两组作文,仍没有要休息一下的意识。心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常不时地为学生的一篇篇作文叫好。难道是学生变了,还是……?我深深地陶醉于学生的一篇篇作文之中,以至于他们所描写的精彩片断现在还历历在目:A、太阳公公渐渐西去,七彩的晚霞为他送行,此时湖水镀上了一层金色。忽然,几个耀眼的小红点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湖边绿叶丛中几朵含苞欲放的小红花,花蕾十分饱满,仿佛再有一夜春风,她就可以绽开红红的脸蛋了,近处几株迎春花争相怒放,开满枝头。几只小燕子自由自在地从花旁飞过。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诵一句诗:“湖光山色两相合,燕儿花儿两随和”。B、远望长荡湖就像是一位少女的一条长长的披肩,在风中不停地飘舞着,让人产生许多遐想;近看长荡湖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正用自己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身旁的山脉。C、站在湖堤上望着周围家乡的大棚,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蘑菇,均匀地种植在田野里;傍晚时分,农民们一个个进入大棚为各种蔬菜施肥,此时的一个个大棚就像是蒙古人民的蒙古包,与周围的湖光、山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景致。D、一到湖堤边,我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柳树下穿梭,在菜花间飞舞。我兴奋!我快乐!此时,我好像已完全融入了自然。我想亲吻一下那低垂的柳条,尝一下那甘甜的湖水,摘一棵野花戴在头上。我陶醉了,最后我竟然躺在堤旁的草地上美美地享受那泥土的芬芳。面对这一篇篇习作,难道是学生变了,还是……?我不得不从我的教学意识入手思考:由于习作前我没有进行琐细的写作知识传授和所谓的“指导”,而是把写作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学生才构思各异;另外,学生亲自体验了生活,才有了这些“独特而又真切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如果学生不是用心观察,专心习作,就不会写出这样迥然不同的文章。学生并没有改变,或许是我潜意识中即兴生成的一种教学起到了作用吧!3月19日阴转晴作文评析时间到了,我捧着精心挑选的几篇佳作,急切地想把这几篇作文给大家读一读。然而,一走进教室,望着他们那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打破了原先的计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是这次作文的真实写照吗?我试图将每个同学的作文都读过来,每读一个学生的作文,一个期待的眼神变为喜悦的眼神,笑容洋溢在脸上,在期待中,铃声再次响起,然而学生却意犹未尽,他们沉浸在一篇篇作文所描绘的美丽情境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我的朗读打动了他们,还是学生习作所描写的美丽情境?是语言本身的魅力,还是他们仍畅游在自己游玩的地方余兴未尽呢?我不得而知!看着离下课的时间越来越近,看来所有同学的作文是很难一一读完,于是,我说:“时间不容老师把每一篇作文都读完,但我又不忍心就此打住,老师想征求大家的意见是继续读下去,还是老师再从没有读过的文章中选读几篇呢?”此时,一部分同学说从未读的文章中挑选几篇读一读;另一部分还是坚持应该继续将所有同学的文章都读下去。最后,我只好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意想不到的是坚持读下去的同学居然比要求选几篇的同学多,我只好拿起作文本又一次地读了起来……3月22日晴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以前有些同学就害怕老师读到他们的文章,今天为什么却坚持每个同学的文章都读完呢?是他们好表现?不,绝对不是!哪是什么?这次作文的经过又在我眼前清晰地闪现,让我又平添了许多理性的思索:学生在封闭的状态中,思维是很难被激活的,语言表达的愿望也是最低落地。学生需要置身于开放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表达的愿望。这种开放的情境又必须是随机的,不能事先加以预设,预设的情境只能调动学生一时的激情,无法赢得学生持久地关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放性地从学生中生成习作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作文情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作文教学之路。经历这次作文,使我不得不思考自己原先作文中一些比较僵化的做法:依据教材编排的体系实施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没有对作文教学体系做出科学的探究,将这些作文体系要求融合到学生自发生成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所以,学生作文才提不起兴趣,写不出一些具有童贞、童趣、童心的作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只有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才是最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挖掘好这种课堂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掩卷沉思,我心依旧。这几篇作文教学日记记载了我对作文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理解与体会,这一次实践让我尝到教改的甜头:学生作文的恐惧感在逐渐削弱,学生表达的欲望在逐渐增强。这足以让我坚信生成性作文课堂教学将是我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