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87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5分钟。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包含合理的教学流程,其中包括引导课程、教授新知识、复习巩固、课堂总结以及布置作业等环节。什么才算好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一、巩固准备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5÷742÷680÷439÷363÷956÷8
45÷596÷854÷672÷664÷451÷3
3×204×1227×245-39
2、谁最棒
47-(23+14)63÷(14÷2)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说说我们在计算中,见过那些括号?
(2)我们已经知道,在列式时为了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
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
2、教学例题。
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道算式,(板书例题):请大家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特点?说明小括号外面还有中括号。让学生说一说要先算哪一步。
⑴认真观察,全班交流讨论
⑵汇报观察的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⑶教师提问:有了中括号的参与,你明白了运算顺序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规范的进行算式计算的板书
3、算一算、比一比
请学生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教材上的练一练
2、补充练习
为支援受灾学校的学习,新华小学部分学生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书120本,
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20本,六年级捐的书是五年级的3倍,根据新华小学捐书的本数,25所这样的学校可以捐书多少本?
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谁?
2、说说带有中括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中括号
47-(23+14)360÷[(12+6)×5]
=47-37=360÷[18×5]
=10=360÷90
3÷(14÷2)=4
63÷7
=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知识要点:
①大数的读写方法(“分级读写”);②大数的改写(以“亿”、“万”做单位);③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一、请读出下列数字。
134578919读作:376008704读作:
2030607080读作:200000004读作:
90990900008读作:57080023040读作:
二、请写出下列数字。
三千零一写作:五千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
四千二百零三写作:九亿零七写作:
二千五百四十六亿七千八百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写作:
三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
三、请将下列数改写成“亿”、“万”作单位的数。
460000=()万927000000=()万40800000000=()亿
64780000=()万534728≈()万629999≈()万
690080000≈()亿89950000≈()亿4090000=409()
四、填空。
1、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第()位是百亿位。
2、一万是()个千,一千万是()个百万,()个一千万是一亿。
3、一个数是由6个百万、7个万和8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4、八千七百万六千写作(),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5、49()000≈50万,()里最小要填(),最大能填()。
6、最小的八位数是(),减去1是();最大的八位数是(),加上1是()。
7、用三个“0”和三个“9”组成的&39;最大的六位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组成最小的六位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五、在○里填上“”、“”或“=”。
10000○999960000○6000009998○899994537○94536
十七亿○七十亿三十八万○三百八十万210万元○2100000元
5万米○50000米20吨○2000千克10000万○1亿
六、思考题。
1、一个数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之后是4万,那么这个数在省略之前,最大只能是多少,最小只能是多少?
2、用0、0、0、0、0、1、2、3、4、5、6这十一位数,要求所有的0都读出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教师的讲学,教案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范文,我们来看看。
一、填空:(15分)
1、每相邻的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计数法。
2、一个数的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3、一个六位数的最高位是()位,它的计算单位是()。
4、1843527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是()。
5、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
6、位数多的数一定比位数少的数()。
7、从个位起,第()位是亿位。
8、由八千万和四十组成的数是()。
二、读出下面各数:(20分)
2596()
23850000()
6407000()
1985000300()
400305000000()
三、写出下面各数:(18分)
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
一百万()
四万零九十()
六万零一百二十三()
六十一亿()
二千零六十亿零九万()
四、用“万”作单位:(8分)
30=7580000=
0000=3070000=
五、用“亿”作单位:(8分)
46000000000000=987654000≈
1276270000≈20897000000≈
六、在括号里填上“﹥”“﹤”或“=”符号(8分)
53780()6250030300()30030
89500()101210756420()756542
七、找规律直接写出得数:(10分)
9÷9=1
108÷9=12
1107÷9=123
11106÷9=()
八、用3个7和3个0按要求写数。(只填一个数)
(9分)
1、写出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2、写出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3、写出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九、解决问题:(4分)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50,中间的那一个数是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二百零四万五千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五千八百万零七百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350000010200000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3500001000000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3560001000005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300000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1328543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__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39;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
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
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
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
复述量法。
(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教材41页“试一试”
四、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12.006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0.58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0.984≈1.00.984≈1
小于5,舍去大于5,向前一位进1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光盘等。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
教师学生活动:
1.请学生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1.口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
(1)20×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笔算:
学生尝试,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40÷2050÷1080÷400÷200
四、布置作业
20÷2023÷1060
÷60160÷40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 6×8= 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 5×0.01= 3.2+2.3= 10-5.5=
2.5×10= 32.6÷10= 3.25×0= 4.8+1=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 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 . 8 5
× 2 .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 0 . 7 8
× 0.8 × 0 .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 0.9×0.1= 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 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 数 乘 法
0.85+2.4=
2.6×0.8=2.08(元) 0.85×2.4 = 2.04(元)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0 .8 5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 2.4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0. 2 4 0
答:需要2.08元。 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能力目标:
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36做一做
2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5
教学课题:
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正方形的&39;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判断计算的对错。(CAI)
3.导入课题: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⑴指出数学课本封面、手帕的周长和面积。(实物、CAI)
⑵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讨论研究,教学例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⑴出示例题及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尝试计算。(CAI)
⑵抽生汇报,相机板书
区别、周长、面积
①概念:四条边的总长、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②计算方法:(长+宽)2长宽(4+3)2=14(厘米)43=12(平方厘米)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③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3.教学例2
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CAI)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全班齐练,引导学生区别两个44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反馈调查
P101做一做第2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6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00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较大,求其近似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进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将187500000,211600000两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都约等于2亿,哪一个数看成2亿,误差较小?
分析:所谓误差小,就是指哪个数离2亿更接近,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出它们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分别求出两数的差,比较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阅读
延续四百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7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8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为学生获取新知搭建平台。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先让学生自主画角,然后让学生量角,激发灵感,接着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后总结方法,这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乐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知识的过程,都应由自己发挥、探究,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通过用三角尺画60°的角和用量角器画60°的角的对比,使学生发现用量角器画角的优势。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体验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平角。
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揭示课题:同学们画这样的角既快又准,如果是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如60°的角,还能这么快就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板书课题:画角)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回顾量角。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来量角呢?(量角器)请一名同学到台前量一量黑板上的角(60°),并说一说量角的步骤。
生: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是60,这个角就是60°。
2.画60°的角。(课件展示)
(1)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60°的角怎么画?
(2)学生自学教材43页例题的内容。
(3)交流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A.画一条射线;
B.点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C.线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D.找点连线;
E.标度数。
(4)教师按步骤示范画角。
(5)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小组内交流画角的&39;体会。
3.组织学生画任意指定度数的角,巩固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画角的前提是在脑海中要有角的大致形状,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量角,做到“脑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的效果。使用PPT课件教学画角的步骤,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量角与画角的对比,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量角
画角
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找到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在量角器上对准所需度数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在角内标出测量的度数。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并在画出的角内标上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 广场 花坛 瓷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算式 | 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 第二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 积的小数位数 |
0.2×0.3=0.06 | |||
0.5×0.3=0.15 | |||
7×0.06=0.42 | |||
0. 4×6=2.4 |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0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_移动___ 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1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_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读多位数
一.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2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亿
(2)2800000000=()亿
(3)80200000000=()亿
(4)50000000000=()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3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39;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4
1、 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__2 0.34 1.2__4 2.33 2.5__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