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关于历史学科知识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历史古代史必考知识点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史易错知识点整理
1.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2.在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时,不仅要注意对宋政权来说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给人民带来的负担,而且要看到其客观进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3.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4.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禁止对外交往,而是严格限制,当时还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5.柳宗元称西周分封制为“封建”,其含义等同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
错误。
①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与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②马克思所说的封建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段,即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的必背考点有哪些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同,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有哪些
老师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型的老师选择题的特点是利用原因和结果既是先行后续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题干和选项间设置错误或正确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推断出哪一项能够成合理的因果关系。
其主要类型分为以果推因和以因推果两类型,前者在设问语中常用“根本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标志性的词语,后者在设问中常用“影响”“结果”“作用”等。
历史因果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依据前因后果的试题特点,从历史时间性和逻辑性上进行判断:前为因,后为果。
②依据考查原因的角度,根本原因主要从经济角度和长时间性进行判断,时间越长得越有可能是根本原因;反之,就是直接原因。
③在因果型选择题中,“结果”越是全面的、整体的,越是主要结果;越是具体的、紧接的,越是直接结果。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
1.选择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1)三看,一确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
二看设问,明确出题老师问的是什么;
三看选项,抓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2)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
选项是以偏概全;选项的说法绝对化:完全、彻底、消除等;选项的说法带有明显错误词语:开始、衰退等;选项的关键词与材料的关键词不一致;选项的说法与题目的设问不相关;选项的说法明显与课本所学知识相矛盾;选项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节点;
选项的说法,材料中不体现;选项的说法是片面的说法;选项的说法被其他选项的说法所包含;选项的说法属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说法;偷换概念;立竿见影;只是对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选项。
2.简答题技巧和模板
1)41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见的设问及解答的模板
①设问“......的背景”题
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设问“出现......的原因”题
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目的:为了什么。
第二种答题方式: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其他方面:
③设问“......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影响:影响深远。
④设问“......的变化”题
由......到......;逐渐怎么样;不断怎么样;蕴含有变化意思的词语句子。
⑤设问“......的影响”题
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社会生活上: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消极影响。
⑥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
这个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相同点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目的相同:方式相同:性质相同:内容相同:影响相同:
不同点: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目的不同: 方式不同:性质不同: 内容不同: 影响不同:
2)42题的答题模板
说明:①政治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②经济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③思想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第二种说明:①分析原因1;②分析原因2;③分析原因3;总结:写一句启示或者认识或者将主题换一种表述。
3)45题:改革题的常见设问和答题模版
改革史总认识
①改革的含义: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的种类: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③各种改革的作用:
政治改革:
完善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经济改革: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军事改革:
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增强国家实力。
教育改革:
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改革: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社会习俗改革:
营造改革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④改革失败的原因
急于求成,不讲究策略;打击面广,增加了改革的阻力;用人失当;没有结合国情。
⑤改革的评价
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残余;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积极的影响。
⑥改革的启示
改革要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中要坚定意志;改革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
上一篇: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下一篇:中国历史常识最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