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349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94分钟。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篇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篇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百年以下的历史并且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已。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都未能形成一套标准的,公认的理论体系。最初的“管理会计”名字,在H·W ·奎因坦斯教授出书的代表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各个会计学者和相关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的专业了解程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进行描述和分析[1]。1997年美国会计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与其他学者合作写的《管理会计》第二版中定义:管理会计能够为各级管理者和组织中的员工提供财会和非财会信息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组织内部全部职员对相关信息需求的推动,并有助于员工们设计出各类投资和经营决策方案。197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决定引入国外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国对管理会计研究非常优秀的学者有汪家佑和李天民[2]。
二、管理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管理会计为其办事的某一特定单位[3]。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大部分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不需要遵从公认的会计准则,所以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具有层次性的。依照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需求,管理会计的主体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也是一个企业。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无体企业是可以依照交易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能把若干个体由网络连接起来一起工作,交易结束便可以告知解散;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联营企业、关联公司等。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学者建议,有必要拓宽管理会计主体的空间领域。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或单个小企业整体,还可以是多个个体的联合体,如母子公司或者是无实体公司。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初期阶段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启用“科学管理”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生产问题。泰罗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利用与会计紧密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管理。他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和规划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所以他把成本会计的管理机能交由计划部门来执行,这样做有利于在一般的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可以推进企业用稀少的材料和较短缺的工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泰罗的研究成果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后对管理会计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逐渐构成以泰罗学说为基本方向的管理会计。在这一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节制为基础,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为目的,关键内容有三个方面: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
(二)预测决策是管理会计决策阶段的重要特征。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派别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应该由最初的以事体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同时也是管理思想的一个重大改革。行为科学之后便是管理科学。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科学流派采用科学的方式并运用数学来攻克问题的方案,偏重解析了管理中的科学和理性等。之后,管理会计合并了管理科学中大部分内容。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战略管理会计是随着信息普遍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跨国企业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环境都很重视,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并且,企业为了能实现最终目的,得到核心的发展能力和逾额利润,就得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包含竞争者、 客户和政府机构等) ,并及时传递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斯在1981年提出的,他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用于监督与构建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4]它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竞争地位和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不仅扩展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研究范围,还联系了竞争者经营管理的分析来对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行探察[4]。
四、战略管理会计特点
(一)适用范围:较为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管理,跳出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固定框架,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财务信息,尤其注重各种相对指标或绝对指标的分析和计算。
(二)决策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比较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超出了较为单一的期间范围,还能利用它了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动态变化。
(三)研究对象:战略管理会计一般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有关的非财会信息,例如生产指标的弹性、产品品质、客户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与战略资本有关的数据、企业资产的规模和基本产业布局对企业的影响等。
战略管理会计是由传统管理会计的延伸而来,近几年来它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运用较广[5]。随着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快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和使用这些信息,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来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赢得经济市场上的优势。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在当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企业原有的内部管理依然具有广泛地实用性。所以,我们得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承,互相补充,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篇
从目前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传统股利理论还是现代股利理论,无论是从税差理论角度、信号效应角度,还是从代理成本理论角度,中外学者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股利之谜”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现代公司财务学是在放松了MM定理的假设条件和基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利益相关人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分化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在国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论为研究线索,通过放松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现实世界的股利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财务学者将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财务理论,这些理论对现实世界公司的财务决策给予了重新的解释,突破了传统只重视外部可见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可分配收益有决定权的个人动机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对称信息决定了契约的不完美这将导致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人动机在财务决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与动机相关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体现为:应用国外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特殊情况,很少系统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益主体的股利支付动机。因此。在我国,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如果你想写一篇文献综述,这并不容易。你需要查阅大量数据,花费一些精力来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接下来,我将介绍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注意事项和技巧。
首先,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当开始写文献综述时,我们必须知道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才能为文献综述的写作创造良好的开端。
撰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只有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我们才能找到撰写文献综述的方向。
第二步是根据主题在权威学术平台上查找相关领域的信息和高质量文章。
第三步是分析现状。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部分。根据发现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各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和比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因此,这部分的能力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写作,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第四步是分析和比较。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说明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这一部分中,你还可以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的优缺点,分析和总结,以及如何纠正缺点。
第二,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在寻找话题时,我们需要把握话题的方向。我们不能插嘴太多以阻止广泛的讨论,也不能插嘴太小;在搜索资料时,通过高级搜索查找相关学术论文更方便。
在分析现状时,建议不要盲目开始,而是阅读大量文献和个人建议(约50-100篇文章),这样会有好东西在胃里,写得更好;在第四部分的分析和比较中,测试的是一个人的宏观洞察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
简而言之,写文献综述需要不断的训练,而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更有价值。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从20xx级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有关要求明确如下: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4篇
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对综述的修改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文献综述及其写作方法
写文献综述是我们写论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我们要写一个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首先做的就是做文献综述。下面把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写法简要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对此有一个了解。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2. 文献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为不同研究的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并合乎逻辑和顺畅地从一个问题上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要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事实:所考察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扩展,这样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求。文献综述应表明有深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必要,或许某一现象尚未用定性方法加以研究,而事实上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是合适的、有用的。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要求,文献综述,撰写要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该部分是要求写国内外围绕你论文题目(或命题)进行研究的研究现状,即是指围绕此命题国内外已研究了哪些问题(可包含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采用了哪些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不要求每一个问题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阐述!)?研究的程度如何?已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哪些?或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努力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或主要从哪些方面研究了该命题?
该部分的重点是:国内外已研究了哪些问题?研究的程度如何?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哪些?
二、研究成果
该部分是要求写国内外围绕此命题已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具体撰写时可先将相关成果进行适当分类,再把各成果名称放置到相应部分中。注意:应在各成果名称之后简述其内容(如,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观点、结论等)。
三、发展趋势
指国内外围绕此命题将来主要要研究哪些问题(可包含将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将采用哪些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不要求每一个问题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其中热点问题将是哪些?未来的研究将侧重解决哪些问题?
四、存在问题
指国内外围绕此命题的研究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6篇
【摘要】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首先被用于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学术和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风险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定义、动因、风险、定价及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已深入到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美国投资银行家 Lewis (1977)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这个概念。James & Juan (1988)认为,广义的证券化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媒介的一般化现象。“证券化之父”Frank 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被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将具有同类性质的贷款、租赁合约、应收账款、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带息证券。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上个世纪50年代,Anrrowand Debreu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依据。Steven (1994)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一种“炼金术”,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机制,企业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Claire (1996)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上述相关理论主要是按实践进程发展延伸的,相对集中于论述证券化某一单一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与此同时,很多国外学者从综合性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考证。JureSkarabot(2001)指出证券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选择;Gorton & Haubrick(2003)论证了流动性假说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能力可以影响其流动性风险的大小;UgoAlbertazzi(2011)发现证券化市场能够提供有效转移信贷风险的工具。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大量国外学者运用蒙特卡洛分析、期权定价和偏微方程等数理方法,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关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研究了三方面: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
关于风险计量,国外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研究较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来自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和交易结构的证券化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关注的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
关于风险控制,普遍认为其实质是风险隔离。Gortona & Pennacchi(1995)提出y行对贷款者的审查和监督将随着贷款风险的转移而弱化。Hugh Thomas(2001)指出资产证券化自始至终与金融机构的贷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治理应回归到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治理中。
关于风险监管,该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Mark Fagan(2009)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金融体系,从全球视角评估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效果。James (2013)指出金融监管部门犯下的错误以及对既有监管缺陷的无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累积,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于2005年开始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同时逐步深入。总体来看,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前的引进探讨阶段
张超英(1998)在其著作《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第一次系统地对资产证券化的原理、评级、会计、税收问题以及资产证券化国外经验等方面进行介绍。汪利娜(2002)详细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香港模式,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模式。在发展模式问题上,陈裘逸(2003)提出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一定要照搬美国的“真实出售”模式,可以考虑采用从属参与模式。
该阶段主要引进介绍国外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并从实践角度探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潜在问题。
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中的深入研究阶段
洪艳蓉(2006)认为在试点阶段,由于我国目前特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所造成的发生于不同监管主体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制度竞争利弊共存,应该通过制度协调来营造健康市场。梁志峰(2008)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提前偿付与违约行为、风险隔离制度和现金流管理等角度研究了证券化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该阶段主要以资产证券化结构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我国证券化实践的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金融危机后的重新审视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形成了大量的反思性文献。李明伟(2008)从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真实销售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三个方面阐述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融资工具所具有的内在缺陷。温馨(2009)认为资产证券化在过度扩张中可能出现异化,因为其具有风险创造和风险规避的内在矛盾。
该阶段理论界开始反思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先天缺陷,集中研究了监管、制度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的继续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逐渐淡去,资产证券化业务又重新活跃起来,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巴曙松(2013)指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二次发展时期,各项业务的试点范围也在慢慢扩大。赵燕(2015)研究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现其存在贷前审查不规范、贷后管理忽视等问题,进而提出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管理等有效建议。
该阶段主要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特点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总结与评价
国外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伴随着其实践领域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不断演进和创新,其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国内研究起步于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伴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角度或某个方面的解读,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控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1):1517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7篇
在现在公布的出土战国文献中,楚简是最丰富的。
五十年代在长沙仰天湖、杨家湾、五里牌发现的三批楚简,保存均不很好,内容都是遣册。其中仰天湖简文字较多,字迹也较清晰,在当时已是重要的发现。当时可资比较的战国楚文字主要是楚帛书和一些楚铜器铭文,数量无多,且楚帛书的研究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遣册所记皆为名物,内容与帛书等完全不同,所以许多字未能正确释出,对楚简内容也仅是初步研究。罗福颐《谈长沙发现的战国楚简》(1954)(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史树清《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1955)(注:群联出版社,1955。)、饶宗颐《战国楚简笺证》(1955)(注:《金匮论古综合刊》第1期,1955。)、陈直《楚简解要》(1957)(注:《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等文,筚路蓝缕,是楚简研究的良好开端。
五十年代末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是重大发现。墓中所出竹书虽然全部残损,多为碎片,但首次见到战国竹书实物依然令人振奋。李学勤《信阳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战国竹书》(1957)(注:《_》,1957年11月27日。)及时地介绍并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七十年代后,有关上述竹简的重要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主要有_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1972)(注:《考古学报》1972年第2期,又载《_熙古文字论集》。)、中山大学楚简整理小组《谈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竹书》(1976)(注:《文物》1976年第6期。),《信阳楚简考释(五篇)》(1973)(注:《考古学报》1973年第1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对五六十年代出土的楚简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一些摹本和考释成果虽然没有及时发表,但以油印本的形式,在部分学者间流传,广有影响。商承祚《战国楚简汇编》(1995)(注:齐鲁书社,1995。)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
进入九十年代,楚简研究开始全面兴盛。
一、新材料的公布是楚文字兴盛的直接动因。五、六十年代出土的重要材料没有及时公布,研究者限于一个很小的学术圈里。进入九十年代,新发现的重要材料公布十分及时,这就让没有机会接触实物的广大学者有机会投入研究中。_年曾侯乙墓竹简(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_。),1991年包山楚简(注:荆州博物馆《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1995年九店楚简(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楚墓》,科学出版社,199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19郭店楚简(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藏战国楚竹书(一)(注: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让学者眼界大开。这个时期,六十年代出土的望山楚简也得以公布。正在整理中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注:朱渊清整理《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年。),湖南慈利楚简(注:湖南文物所、慈利文管所《湖南慈利石坂村二十六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期。)、河南新蔡楚简(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文物》2002年第8期。)更激发着研究者探求的热望。这些材料的及时公布,嘉惠学林、首著大功,遍受赞赏。其中包山简,郭店简公布的及时,上博简技术处理的精美尤为人称道。
二、一些高水平的释文和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_熙、袭锡圭,李家浩的《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1987年定稿,1995年出版)(注: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zhǒng@(28)楚墓》附录2。文物出版社194月。),裘锡圭、李家浩的《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注:见《曾侯乙墓》附录1。1999。),李家浩的九店竹简的《释文与考释》(2000)(注:见《九店楚简》。)是其中的精品。北大的这三位学者在楚简的整理和考释方面,成就卓越。彭浩等人的《郭店楚简》(注:见《郭店楚墓竹简》。)的释文与注释也作得很好,言简意赅、充分吸收了当时的释字成果,再加上裘锡圭按语,更如锦上添花。
三、涌现出一大批考释文章,新人倍出。
遣册简文字的考释有新的突破。李家浩一系列遣册简的研究文章,结合文献和出土实物,每考一字,皆穷究音义,详论名物,甚为精确,令人信服。《仰天湖简十二号考释》(1993)(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一)》,中华书局,1993。)、《包山楚简研究(五篇)》(1993)(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1993。)、《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1994)(注:《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信阳简中的“@(29)枳”》(1996)(注:《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1998)(注:《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楚简中的袷衣》(1999)(注:《中国古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等都各有发明,代表着遣策简研究的最高成就。
《包山楚简》公布不久,便涌现出一批补释文章。在文字考释方面,吉林大学师生在这一时期的成就令人瞩目。林yún@(30)《包山楚简札记七则》(1992)(注:《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1992)(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1992。)、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1993)(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1993)(注:《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李天虹《包山楚简释文补正》(1993)(注:《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白于蓝《包山楚简拾零》(1996)(注:《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包山楚简补释》()(注:《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又有《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27期,[台北]艺文印书馆。)、徐再国《包山楚简考释四则》(1996)(注:《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文集》。)等对误释文字都有所订正。
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1992)(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1993)(注:《中国典籍文化论丛(一)》1993。)、曾宪通《包山卜筮简考释七篇》(1993)(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李家浩《包山楚简“@(31)”字及其相关之字》()(注:《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问学社有限公司,1997。)赵平安《释包山楚简中的“”和“@(32)”》(1998)(注:《考古》1998年第5期。)都是同类文章中的佼佼者。
对于信阳竹书也有了新认识。李学勤《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1990)(注:《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出版社,1990。)、杨泽生《信阳楚简第一组38号和3号研究》(2001)(注:《简帛研究2001》,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都有新的创获。
九店楚简在发掘报告中只作了释文。刘乐贤(1996、1998)(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九店楚简日书补释》,《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饶宗颐(1996)(注:饶宗颐《说九店楚简之武夷(君)与复山》,《文物》第4期。)、陈松长(1997)(注:陈松长《九店楚简释读札记》,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李守奎(1997、2001、2002)(注:李守奎《江陵九店56号墓竹简考释四则》,《江汉考古》19第四期。《江陵九店楚墓〈岁〉篇残简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第3期。[按,此文定稿于1997年,《吉林大学学报》原拟用稿,后因故改刊。]《〈九店楚简〉相宅篇残简补释》,上海大学新出土文物与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7月。)、李零(1999)(注:李零《读九店楚简〈日书〉》,《考古学报》19第2期。又载《中国
郭店楚简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是以往所发现楚简无可无比拟的.。它保存良好,字迹清晰,篇幅大多完整。《老子》与《缁衣》与典籍文献可以互相对照;《五行》也可与马王堆帛书相比较。一些过去不释或误解的字得到确解。有关郭店简研究的文章佳作纷呈,目不暇给。仅是从文字考释方面来看,北京有裘锡圭、李零、李家浩,李学勤、赵平安、黄锡全等;东北有林yún@(30)、汤余惠等;华东有何琳义、黄德宽、刘信芳、徐在国等;华南有刘钊、陈伟武、白于蓝等;华中有陈伟、彭浩、李天虹、施谢捷等;港台有饶宗颐、张光裕、周凤五、林素清、颜世铉、许学仁、袁国华等。他们都佳作频出,各有可观。对于郭店楚简文字的研究状况,另有专文综述。
综考楚简文字的论文不少,也不乏佳作。刘乐贤《楚文字杂识(七则)》(1997)(注:刘乐贤《楚文字杂识(七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1997。),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jiào@(33)议》(1997)(注: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议jiào@(33)议》,《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1997。),徐再国《楚简文字拾零》(1997)(注:《江汉考古》1997年第2期。)、《楚简文字新释》(1998)(注:《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刘钊《释楚简中的“@(34)”(缪)字》(1999)(注:《江汉考古》1999年第1期。),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以及从“昆”之字》(1999)(注:《中国文字》新25期,1999。),颜世铉《楚简文字补释》(1999)(注:《中国文字》新25期,1999。),施谢捷《释楚简文字中的悚字》2002(注:《古文字研究》,2002。),李守奎《楚简文字四考》(2002)(注:《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等文章都言不虚发,各有所得。
部分上博简的公布(2001),再次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对二十一世纪新公布材料的研究情况,我们的介绍暂且从略。
四、竹简文字编的编著
古文字编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集中表现释字成果的著作。文字编不能是资料的简单排比,它必须及时反应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包括著者新见。古文字编专业性很强,它是可以当作工具书使用的学术著作。
二十世纪公布的竹简文字大都已被收入各种不同类型文字编中。古文字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某一批材料为对象“单编”,一类是以几批材料为对象的“汇编”。张光裕、袁国华的《包山楚简文字编》(1992)(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2。)、《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1999)(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都是原字剪贴,有字必收,下附辞例,甚便使用。这些字编成书很快,释字基本上以公布材料的释文为准。篇幅庞大,内地一般学者案头难备。张守中等人的《包山楚简文字编》(1996)(注:文物出版社,1996。)、《郭店楚简文字编》(1999)(注:文物出版社,2000。)简单明了,字形清晰。但释字或有疏误,白于蓝已有专文订正(2000)。白于蓝硕士学位论文《包山楚简文字编》(1995)释字精审,多有创获,但未能公开出版,流布不广。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主编的《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也可归入楚文字之列。全书摹释精确,体例完备,很好地补救了曾侯乙墓竹简照片模糊不清之弊。
汇编形式的字编常常是简、帛合编。葛英会、彭浩的《楚简帛文字编》(1992)(注:日本东京书店,1992。)成书较早,在日本出版,中国内地罕见,影响不大。滕壬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1995)(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是重要的资料汇编。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料非常丰富,尤其是尚未公布的出自湖北江陵天星观、秦家嘴、范家坡、砖瓦厂等六批竹简,在这里首次露面,这是本书的最大看点。二是收字丰富,下附辞例,甚便读者。三是摹写认真,字形基本可信。但此书对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释字或有疏误。李零长文《读楚系简帛文字编》(1999)(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文物出版社,1999。)对书中不足多有订正。
郭若愚的《战国楚简文字编》(1994)(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是仰天湖和信阳两批竹简的文字汇编。全书摹写很好。由于成书较早,限于种种条件,释字上没有突破。
文字编是基础工作,但如果对文字不作深入研究,只是堆砌材料,粗制滥造,不仅会大大降低其自身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而且使对这一类著作的信誉受到伤害,不可不慎。
从理论上探讨楚文字的构形、特点、流变等的论著不很丰富。李运富的《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研究》(1997)(注:岳麓书杜,1997。)是这方面的力作。全书对楚文字的构形分析细致,凸现楚文字特点,对文字理论很有贡献。
四 楚国玺印、货币及其它文字的研究综述
古玺文字在战国竹简问世之前,算得上是战国文字的大宗。自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1981)《古玺文编》(1981)问世,就越发引人注目。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其分类修订》(1983)(注:《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古玺汇编〉校订》(1984)(注:《〈古玺文编〉校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4。)把古玺文字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战国文字研究贡献十分突出。
对楚国玺印文字的考释,多散见于战国玺印文字丛考及在其它古文字考释中。专门讨论楚玺的论著并不很多,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1982)(注:《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35)”字与真山楚官玺》(2001)(注:《国学研究》第8卷。)、李家浩《楚国官印考释(四篇)》(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楚国官印考释》(注:《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汤余惠《楚玺两考》(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郑超《楚国官玺考述》(1986)(注:《文物研究》第2期,1986。),刘钊《楚玺考释六篇》(1999)(注:《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林清源《楚国官玺考释(五篇)》(1997)(注:《中国文字》新22期,1997年。),肖毅《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2001)(注:《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何琳仪《楚官玺杂识》(2002)(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等文或考字形或考官制,各有所获。
在古玺研究的各种论著中,论及楚玺内容,考释楚玺文字的很多,有些是楚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限于篇幅,在此引述从略。
把楚玺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入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楚玺材料不断增加,传世的、出土的续有面世;二是研究成果也有了较丰富的积累。我们期待着一部《楚玺研究》之类的著作早日问世。
楚国货币品类不是很多,货币文字数量也不很大。主要的论著
楚国文字中虽然还有棺木烙印,马甲刻文,木剑墨书、陶文封泥,但都是只言片语,十分有限。对他们的研究很少专门论著,在此就不再详述。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8篇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9篇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0篇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4.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长机会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在有关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及数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占有更多的内部信息,且在时间上也比外部投资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股东可以创造自制股利或将其所获股利用于再投资,但是在交易中会发生交易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等)。成长机会理论指的是当公司进入成就期后,通常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经验证据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变,当股利政策改变时,股票平均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1篇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法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选定题目后,应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有多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2篇
[1]王玉洁.IPD模式下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刘水.辽宁省产业结构若干问题分析[D].东北大学20xx
[3]周杰琦.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xx
[4]潘志刚.中国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D].东北大学20xx
[5]李富智.CWN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6]周玉良.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xx
[7]程明.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效率分析[D].东北大学20xx
[8]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9]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0]张超.熵在经济预测模型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xx
[11]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2]党保军.宁夏电信3G时期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3]吴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建筑设计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4]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5]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6]施陈晨.我国建筑用电节能领域引入白色证书机制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7]刘先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8]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9]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xx
[20]刘晓婷.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1]范伟.基于SDA法和微分法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3篇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本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反思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希望能够为新手型教师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专业成长
近十多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思潮之一,反思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捷径。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相关的课题,发现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大约有2439篇,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21篇。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较多,十分缺乏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安富海(2010)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思考并调节,在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申继亮、刘加霞(2004)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仇珍玲(2012)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教学行为、理念、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都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解释,结合先进理念和各学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各学科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行为和效果,进行积极、持续、周密、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新手型教师来说。王青(2013)指出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反思意识不高、教学反思内容较浅、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田甜(2005)指出专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新手教师反思则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语言、教态、板书、时间安排、失败时大多选择逃避。仇珍玲(2012)指出目前新手型教师更重视教师自身、不重视理念、轻视发展、过多的重视方法,不注重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较为浅显、缺乏理论支撑、反思方式单一。结合田甜和仇珍玲的观点得出:新手型教师反思大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反思,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且不能将教学反思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对策的研究数量很多,通过文献搜集发现文献提及的策略、途径、对策属性相近,在这里统称为策略。费振新(2006)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培育教学反思的文化、提供教师培训机会、重视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隋小美(2014)认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仇珍玲(2012)指出要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反思习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反思能力、改变管理方式、注重反思指导、对职初教师重规范、重积累、促进反思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注重教育理论、培养反思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这些对策都可以被新手型教师所借鉴,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者主要是从教学反思的宏观层面来研究的,更多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对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提供现实素材,为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教学反思 : 内涵 、影响因素与问题[J] .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10
[2]仇珍玲.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费振新.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常熟地区小学教师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06,9
[4]王青.新手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3,6
[5]隋小美.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4.,3
[6]田甜.新手型数学教师与专家型数学教师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5,5
[7]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报 ,2004,9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4篇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
摘要: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本文通过对中古医书文献及其研究概况进行考察分析,可以看出,从语言文字角度对中古医书文献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同时由于年代等多方面原因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局限与偏颇之处,因此中古医书文献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中古医书 ;文献 ;语言文字
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间跨度从上古、中古直到近代。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历史也是由来已久,那么中古医书包括哪些典籍呢?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中古指的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中古医书就应该限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现存的医书文献,对于成书年代有争议的文献,则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比如如《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其真正成书年代是宋代,因此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内;再如《灵剑子》、《华氏中藏经》二书,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其成书年代很难界定,因此也不应该划归为中古医书范围内。
我们参考依据了《中国医学书目》、《续中国医学书目》、《中医文献学》、《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等一些权威性的医学工具书,认为中古医书应包括以下几种文献:
一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二是东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三是晋王叔和著《脉经》;四是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五是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上述五本中古医书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之间也存在很多出入之处。如《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有敦煌本、康治本、康平本、高继冲本、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金成无巳注本、《注解伤寒论》等诸多版本。《金匮要略》的主要版本有邓珍本、赵开美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等。《脉经》的主要版本有广本、吴本、何本、宛本、朱本、钱本、黄本、周本等数十种之多。《肘后备急方》的主要版本有元至正间刊本;明万历二年李栻刻本;明万历年间岳州刘自化刊本;明嘉靖甲寅襄阳知府李容刊本;程永培刊六醴斋医书本;道藏本;道光戊申瓶花屋刊本等。《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版本有宋本、汪本、周本、湖本;、正保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等诸多版本。
除去许多学者从医学角度对上述五种文献进行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远在宋代、金代就有林亿、成无巳为《伤寒论》作注;清代则有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对中古医书也都有所涉及,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就征引了《脉经》、《伤寒论》、《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等诸多内容。但由于年代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有缺憾之处,如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还局限于对中古医书的局部涉及,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涉及的研究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等。
真正从语言文献角度把对中古医书的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高度,则是到了现当代,现当代的一些学者对中古医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校注或译注。如何任的《金匮要略校注》1、刘渡舟的《伤寒论校注》2、沈炎南的《脉经校注》3、丁光迪的《诸病源候论校注》4等。这些校注充分利用中古医书的诸多版本,对这些医籍做了系统深入的注释,其中的精彩之处令人称赞。这些校注或译注的成果对我们准确深入地研究中古医书文献有很大的启发帮助。
二是医学工具书。如艾华主编的《金匮要略辞典》5、傅延玲主编的《伤寒论研究大辞典》6、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7、王付主编的《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8等。这些优秀的`工具书不但是对古医书语词的解释,同时也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集大成,书中有很多的精彩解释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研究。
三是对中古医书的语词或版本的研究。如张显成著《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9《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10两本书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优秀代表作。这两本著作不但对中古医书文献有所涉及研究,同时还包含了上古医书文献的研究成果,从医书文献的传承角度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纵向的参考视角。再如钱超尘著《中医古籍训诂研究》11、吉文辉、王大妹主编《中医古籍版本学》12等,则是中古医书文献研究的优秀成果。
四是单篇论文和硕博论文。单篇论文如陈增岳的《〈诸病源候论校注〉补商》13、王云路师的《〈诸病源候论〉释词》14等,硕士论文如艾贵金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15等、博士论文如郭颖的《〈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16等。这些成果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于中古医书距今年代久远,传抄的版本又纷繁芜杂,书中难免会存在很多的出入之处,其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学术界对中古医书词语及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问是无止境的,这些研究成果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古代汉语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因为复音词结构的不稳定性,复音词中语素的顺序不稳固。中古医书中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明白这种现象的话,在给医书作注的时候就会出现偏颇。比如“衄血”、“血衄”二词经常见于中古医书中。《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心气不足,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衂候》:“诊其寸口微芤者,衂血。”《诸病源候论·热病诸候·热病候》:“七曰,咳血衂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耒悬钩浮为常脉。”《针灸甲乙经·脉经第一下》:“血衂不止脉大者,是三逆也。”《说文·血部》:“鼻出血也。”“可见衄的本义指鼻子出血。“衄血”为动宾结构,“血衄”为主谓结构,二者同义,实为出血义。《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伤寒衄血候》:“伤寒衄血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丁光迪注:“‘衄血’,原作‘血衄’,倒文,据本候标题及《外台》卷二伤寒衄血方移正。”实则“血衄”不烦改。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5篇
摘 要: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网站开发、软件系统开发、移动软件和测试软件的效率。针对面向对象技术在尺度分配、软件测试以及操作多态性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开发技术研究。首先开展了异构应用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得出了遥感成像领域、系统测试领域以及专家判决领域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操作多态性需求。然后归纳了形式化推理的面向对象方法创新,分析了基于petri网推理、形式化uml以及总体视图MVC的面向对象方法可行性,最后对面向对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对象;异构;Petri;MVC
面向对象是以有限功能集合认知和表征世界客观事物的重要思想,其区别于面向直线思维的过程认知,能够将客体、功能、特征、状态和过程进行有效分离,改变了人类最开始的按照流程分解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幅地降低认知处理的难度。通过面向对象的方式,利用封装、继承、多态、传递等新型函数编写方式,能够设计出结构清晰、可重用性高的大规模软件系统,并且实现组件式和动态性的功能模块和消息机制,从而为程序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提供很好的支撑。国际上现有的开发语言C++、C#、JAVA、python、HTML、Verilog等都已经能够很好的支撑和扩展面向对象的编程,并在面向对象的支持下在网站开发、软件系统开发、移动软件和测试软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而目前国内在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方面仍是空白。
国内外大型软件开发公司以及科研机构从面向对象的新领域以及新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将图像以及处理过程作为对象,提升信息提取准确性和处理速率,但其最优信息提取尺度分配如何从对象中建立客体仍然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由于编程语言思路的改变,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检测手段不足以满足现有的软件开发,因此解决软件测试的问题非常迫切。对于面向对象的专家系统,其专家知识库是由推理模型不断学习形成的,其对操作的封装多态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针对面向对象技术在尺度分配、软件测试以及操作多态性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开发技术研究。首先开展了异构应用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得出了遥感成像领域、系统测试领域以及专家判决领域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操作多态性需求。然后归纳了形式化推理的面向对象方法创新,分析了基于petri网推理、形式化uml以及总体视图MVC的面向对象方法可行性,最后对面向对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异构应用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
遥感成像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
齐义娜[1]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尺度效应分析,针对IKONOS影像地物信息的提取建立了基于精度的均指方差算法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了面向对象监督学习分类法的可行性。通过实验仿真得到,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在分类精度以及分类效果上都高于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在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方面具有的优越性。管珍等[2]提出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提出了多尺度分割的概念,分析了参数选择的标准,选取德国德绍城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实验仿真表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实现分类结果精度达到了85%以上。
系统测试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
在软件测试领域,魏少涵[3]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其构建了一个基于论坛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案,有效监测出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局部漏洞。但是由于局域检测效应的存在,无法整体关联全局代码,容易造成漏洞的漏检。齐震[4]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其针对传统软件测试方案的缺点,确定了一套测试框架的编写规则和实现机制,并实现面向对象的智能自适应测试系统,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测试问题。
专家判决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分析
在专家判决领域,李曙歌[5]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示的专家系统,其有效应用于大田作业的小麦自动化生产中,实现预估小麦产量的可信度达到,提升了专家系统的预测精度。汪康康等[6]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调度命令票专家系统,并设计了以城市电力的调度为对象的调度命令票专家系统,构造了规则库和推理模块。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成都电业局调度局配网调度网络中,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 形式化推理的面向对象方法创新
基于petri网推理的面向对象方法
在基于petri网络领域,顾妍午等[7]提出了面向对象Petri网技术在系统建模应用,利用对象的封装及继承等特性,设计了描述对象内部的状态变化细节及与外部联系的接口,降低了所建立系统模型的结构复杂性,实现了OOPN建模了电梯的控制系统,有效解决了多联系、多环节的建模问题。陶晓峰等[8]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Petri网的构造及应用研究,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效实现面向对象 Petri网的结构、形式定义、运行规则。
基于形式化uml的面向对象方法
在基于形式化UML的面向对象方法研究中,董爱美[9]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需求建模方法,有效对程序开发进行可视化、详细描述、构造和文档化的标准建模,实现从面向功能的开发方法转向使用UML的面向对象,解决了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问题。陈娟[10]提出了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统一建模语言实现了订单管理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升了系统开发的规范性。
基于总体视图MVC的面向对象方法
在基于總体视图MVC的面向对象的研究中,常彦平[11]提出了基于MVC模式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研究与应用,实现了面向MVC的公文流转管理系统,通过理论分析法和实例验证,验证总体视图开发方法的正确性。郭军[12]提出了一种基于MVC模式和ORM对象持久化的PHP开发框架与应用,实现了视图与业务领域的模型严格分离,利用控制器调控视图和模型,降低了系统代码设计的耦合型,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通过PHP实体类中属性映射来简单实现J2EEN HIBERNATE中的映射的过程。
3总结与展望
通过研究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开发技术,分析异构应用领域的面向对象适应性,得出了遥感成像领域、系统测试领域以及专家判决领域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操作多态性需求。有效归纳了形式化推理的面向对象方法创新,分析了基于petri网推理、形式化uml以及总体视图MVC的面向对象方法可行性,最后对面向对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参考文献
[1]齐义娜.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尺度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管珍,曹广超,易俊柱.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8-10+12.
[3]魏少涵.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分析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齐震.面向对象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框架的研究与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6.
[5]李曙歌.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示的专家系统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6.
[6]汪康康,张英敏.一种面向对象的调度命令票专家系统[J].华中电力,2007,(02):31-34+38.
[7]顾妍午,王遵彤,吴启迪.面向对象Petri网技术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37-441.
[8]陶晓峰,蒋昌骏,段江涛.一种面向对象Petri网的构造及应用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5):746-750.
[9]董爱美.UML建模技术在机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66-68.
[10]陈娟.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5.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6篇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人-环境匹配研究综述组织绩效
1 匹配的内涵
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关于匹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环境(P-E)匹配,而人与环境匹配主要源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已经在管理学领域中流行了将近一百年。在管理学文献中,人与环境匹配一般被定义为个体特征与环境特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该理论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个人特征和环境均不能单独地解释行为和态度的变异,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解释这种变异。其中,个体特征包括个体的心理或生理需要、目标、价值观、能力、个性特征等;环境特征包括组织的内部或外部回报、心理或生理要求、价值观、规范和人际关系等。人与环境的匹配一般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况:①环境提供的回报或供应与当前个体的需要或期望相符;②环境的要求或需求和当前个体的能力或技能相符。
2 人-环境匹配的类型
由于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此,研究者通常把P-E匹配概念视为一个多维度匹配概念。
个人-职业匹配(P-V fit)。在人与环境匹配的各层次中,最广泛的就是个人-职业匹配,它反映的是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自我属性特质的兼容性。当员工的职业人格特质与职业环境特质相似时,就会产生个人与职业匹配。由于根据此理论可观察到员工的职业选择行为,所以,组织在进行员工的招聘工作时经常把人与职业匹配作为甄选员工的标准。
个人-工作匹配(P-J fit)。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匹配,或者个人需要和岗位供给之间的匹配,其目的是更有效地配置人员,提高组织工作效率。Edwards(1991)指出两种基本的P-J匹配概念:需求-能力匹配和需要-供给匹配。前者强调员工的知识、能力、技能与工作要求的一致;后者强调岗位提供的机会能否满足员工的需要、价值和偏好。P-J匹配在操作上体现为既要求个体高层次需要与工作特征相匹配,又要求员工技能、个性与工作要求相匹配。
个人-组织匹配(P-O fit)。人与组织匹配的不同维度一般包括目标的一致性,价值观的一致性,需要-结构匹配和个性-气氛匹配。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价值观的一致性。一般来讲,个人-组织匹配不一定包括个人-工作匹配、个人-团队匹配。在概念上,个人-组织匹配和个人-工作匹配在结构上有明显区别,有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两种匹配类型的有效性。Kr1stof-Brown,Jansen和Colbert(2002)对个体在形成工作态度时,他们知觉到的个人-组织匹配、个人-团队匹配和个人-工作匹配做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每种类型的匹配对个体满意度和流动意向都产生独特的影响。个人-工作匹配对工作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个人-组织匹配和个人-团队匹配。
个人-团队匹配。个人-团队匹配(P-T fit)是在P-E匹配的所有类型中最新出现的,Werbel和Gilliland(1999)首次在“个人-组织”匹配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团队”匹配,并将其定义为新员工与原有群体成员之间的匹配。之后,Werbel和Johnson(2001)将该定义进一步界定为组建新的团队时,已有雇员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匹配,且匹配包含一致性匹配和补充性匹配。其中,一致性匹配是指新加入团队的成员与原有的团队成员之间特征的兼容性。补充性匹配是指团队成员具有独特的品质或特征,且这些特征能对其他团队成员起到补充或支持作用,该匹配主要强调成员之间的特征和技能方面的互补。
个人-上级(P-S fit)匹配。主要存在于工作中的个体与组织中的其他人之间,是指上下级在价值观、目标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兼容性。匹配因素可以是领导风格、个人特质、价值观与偏好等。尽管P-S匹配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的研究密切相关,但P-S匹配与LMX并不相同。二者均研究个体与上级之间的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二者潜在的心理属性的匹配,而后者更注重领导者与下属所发展的工作关系。
3 各匹配类型间的关系
虽然不同的匹配类型在定义上被明确区分,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探讨。Kristof(1996)的研究表明,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个人对不同匹配类型的感知就会不同,而不同的感知对结果变量的预测也不相同。Jansen等(2006)认为,不同维度的匹配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人-环境匹配的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用韦恩图描述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嵌套的关系模型,它呈现的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公司,如律师事务所、医生诊所或会计公司等。组织中可能会存在几个小组,一个小组包含一个或几个个体,个体的工作任务完全属于小组的职能之一,且接受小组管理者的检查。一种是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表示主管是个体和工作相互作用的工作团体的一部分,而工作团体又是组织的一部分。如果群体与外部供应商的互动比较频繁,可能会出现群体的边界扩充到了组织之外。另外,组织没有完全被包含在一个行业里,表明组织雇佣了从事多重职业的人。这两个模型所表明的共同之处是:个体的工作经验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多维度环境组成。根据个人-环境的多维度匹配,Jansen等提出了测量P-E匹配的方法,即:P-E Fit=S1・PV Fit+S2・PJ Fit+S3・PO Fit+S4・PG Fit+S5・PS Fit其中,S1-S5表示为与个体匹配评估值相联系的显著性权重。此方程式中隐含的几个特征值如下:①不显著的匹配不会进入方程式(即Sx=0);②比较显著的匹配会对人与环境的整体知觉产生更大的影响,该影响可能是积极方面的,也可能是消极方面的。③附加的关系意味着匹配评价的显著性权重的总数,反映了在匹配维度之间的补偿效应。另外,与环境某个维度的较好的显著性匹配可以补偿缺少的其他不显著匹配。
4 匹配的测量
根据人与组织环境匹配研究构思和目的的不同,在匹配的测量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个体匹配知觉的直接测量和对人与组织环境实际匹配的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即测量人与组织匹配的兼容性,直接询问个体是否相信与所处环境存在良好匹配。如果“匹配”只需要建立在个体的知觉匹配水平上时,这种直接测量的方法就很有效。这种测量方法表明,无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特征是相似性的还是互补性的,只要主观地感觉到存在良好匹配,那么它就存在。Posner等(1985)采用直接测量来研究价值观的一致性。
间接测量,即分别对个体和组织环境特征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差异分数、Q方法论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比较。这种测度方法实证地评价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反映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实际匹配程度。考虑到直接测量所存在的误差,一些研究者如Judge(1995)和Frnehceatl(1974)更认可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评估实际匹配或客观匹配。
5 以往研究中的问题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人-环境匹配内涵、划分维度以及测量研究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现有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匹配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我国关于匹配的研究大多都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需加强匹配理论与中国背景相结合的研究。其次,匹配的测量方法存在问题。对选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同。另外,关于各种匹配类型之间的实证性关系研究较少,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Kfistof-Brown 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1)l-49.
[2]Edwards Examination of Com peting Versions of the Person-environm ent Fit Approach to Str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l996,39(2):.
[3]Werbel J D,Johnson D use of person-group fit for employment selection:a missing link in person-environment Fi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1,40(3):227-240.
[4]Karen J Jansen,Amy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18(2):193-213.
[5]Posner BZ,Kouzes JM,Sehmidt values make a difference: An empirical test of corporate cul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Judge,., Elusive Criterion of Fit in Human Resources Staffing Decisions. Human Resouree Planning,(4):47-67.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8篇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海淘作为一种新兴购物方式,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广泛的选择等优势,为广大年轻人所推崇。但与此同时,我国现有法律不存在对海淘活动的针对性规定,而现有的救济解决机制又存在诸多弊端,导致海淘消费者在发生纠纷之后,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救济。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此问题作出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求更好地保障海淘消费者的权益。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海淘 政府监管
一、 海淘概述
“海淘”,即海外/境外网站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海外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个人信用卡 号码,由海外购物网站通过国际快递直邮或由转运公司代收货物再转寄回国的新型购物方式。
“海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买卖关系发生于不同国家的主体之间
考虑到跨国网络购物的价格,较国内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采取海淘的方式来购买商品。一般而言,消费者需要浏览外文的网站选择商品,并运用外文与海外出售方进行沟通。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因为语言沟通等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二)海淘模式下存在一定制度风险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海淘一族选择海淘的原因,是出于对海淘来的商品质量的肯定。但实际上,经过海淘来的商品存在大量的劣质产品的情况,甚至有许多是从国内加工的山寨产品运送至国外,再由消费者海淘回国;即使海淘回国的产品是正品,也可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许多海淘回国的产品,并没有经过品牌专门授权在国内进行销售;另外,在支付款项的过程中,也存在信用卡被盗刷的可能性。诸如此类问题,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较大的阻碍。对此问题的具体论述会在下文进行进一步展开。
(三)海淘回国的商品需要缴纳相应的关税
根据_发布的第43号公告和第56号公告的相关规定,企业或个人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贸易必须接受海关的监管。其中,个人邮寄进境物品的,应征进口税税额达到一定额度以上,即需要征取相应的关税。但实践中存在不少谎报邮寄物品信息或者分装运输等行为来逃避关税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二、 存在的风险
海淘与国内网购从性质上看并无太大差别,但海淘作为跨国消费的一种具体方式,在出现纠纷之后,将会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适用等问题,且我国对于海淘消费者的权利保护问题的规制也不甚完善,海淘消费者在面临维权的.时候,极有可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具体而言,在海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归结为现行法律规定欠缺和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两类。
(一)现行法律规定欠缺
目前为止,我国法律还未有对海淘的贸易活动进行专门针对性的规制。
“海淘”无疑具有贸易性,但我国《对外贸易法》仅对对外贸易经营者予以定义和规范,对“海淘”人这种非经营性质的对外贸易者未予提及。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中,虽然对网购的法律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规制,但对于海淘消费者来说,仍然较难适用加以保护。而其他国家的法律又较难惠及我国的海淘消费者。这就令海淘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进退两难。
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其并没有对跨国网购的支付安全问题作出一定的规制,而中国人民银行对此也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制制度,这就存在着适用上的漏洞问题。
另外,于2014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_《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对从事跨国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一定的规制,要求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经营者以及相关的物流公司需要将相应的信息通过联网的方式与海关方面进行对接,并提供相应符合要求的货物编码和物品税号等信息。该公告将对海淘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是否是正品提供鉴别上的帮助。
(二)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在消费者进行海淘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假冒伪劣的产品,或者遭遇包裹遗失、毁损的情况,更有甚者,可能存在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遇到以上纠纷时,若消费者完全不采取措施,则其损失将得不到赔偿。但根据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海淘消费者面临的维权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下面笔者将对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和新型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展开论述。
1.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诉讼、仲裁以及调解、和解等方式。
海淘消费者一般不会采取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考虑是诉讼成本的问题。其次,海淘消费者在提起诉讼时,需要对出卖人的信息予以确定。而海淘交易的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网络上,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极不对称,海淘消费者较难获取到出卖一方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满足提起诉讼的基本要求;再者,海淘消费者若要提起诉讼的方式维权,则其将面临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性问题,不利于尽快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最后,基于海淘纠纷是发生在跨国当事人之间,因此在法律适用的问题上还可能存在争议。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海淘当事人在发生纠纷之时,不会倾向选择诉讼这一救济途径。
就仲裁来看,同样也是当事人所较少采用的救济途径。理论上,只要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满足已经达成了有效的仲裁协议等要求,即可申请仲裁来解决纠纷。但实践中,海淘纠纷当事人之间基本不存在达成相应仲裁协议的可能性。即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满足提起仲裁的要求,在仲裁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与诉讼中类似的问题,并且在最后仲裁结果的执行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障碍。这种情况下,由于纠纷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民事主体之间,对于仲裁的执行需要国家间存在相应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任一国家对仲裁执行结果的不配合,都将造成仲裁执行困难的问题。
而调解、和解等救济解决方式,也往往因为当事人之间语言不通等原因而无法达到很好的协调效果,且海淘消费者并不掌握出卖人除交易沟通账号之外的其他联系方式,一旦出卖人在纠纷发生之后选择逃避问题的解决,消费者一方将很难通过其他的联系方式与出卖人进行沟通。
2. 新型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之外,还存在若干新型纠纷解决机制。具体而言,这类新型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海淘网站本身所设置的纠纷解决机制、ChinaODR、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所提供的《网上仲裁规则》以及中国消协的投诉和解平台等。
其中,海淘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海淘网站自带纠纷解决机制或者通过消协的投诉和解平台来维权。出现纠纷,首先选择向海淘网站提起纠纷解决请求,是较为便捷的做法,一旦网站认定出卖人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海淘消费者可以很快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消协的投诉和解平台上,通过组织消协等第三方来对海淘消费者和出卖人进行协调,能够促进纠纷的快速解决,因而为海淘消费者所广泛接受。
与此同时,ChinaODR和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所提供的《网上仲裁规则》却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除却纠纷解决的成本问题之外,消费者对该纠纷解决机制的公信力存在质疑也是其不选择该救济途径的原因之一。
三、 相关规制建议
(一) 完善立法,加强合作
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对于海淘活动的规制并不具有针对性。据此,我国法律应增加对于海淘活动的相应规制内容:
1. 信息披露。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实践中存在国内加工厂经过劣质加工制作而成的山寨商品,通过运送出国,再经由海淘消费者海淘回国的情况,以及海淘消费者误入钓鱼网站而被骗取大量财物的案例。考虑到海淘消费者不易对海淘网站的正规性进行判断,因此笔者建议相关机构应当标识出符合要求的海淘网站,供消费者查询,从而到达有效监管海淘网站的效果。
2. 对消费者知情权作进一步的要求。我国最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然已经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作了规定,但其条文规定较为抽象,同时也没有对跨国支付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规定。笔者建议在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制问题上,应当更为具体地进行表述,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 防范信用卡被盗刷情况的发生。由于海淘当事人的信用卡相关资料会提供给国外一方当事人进行操作,而国外的信用卡支付系统的交易过程中,并不需要持卡人输入密码,因此较容易产生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发生。一旦信用卡被盗刷后,将涉及到举证维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法律需要提前对信用卡的盗刷问题进行防范规制。举例来说,法律可以规定在信用卡消费过程中增加多种验证方式,以确认是持卡人本人所为消费等。
4. 适当提高赔偿标准。今年来,随着海淘在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商品开始横行。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现有的赔偿标准尚不足以对不法商人构成威慑。实践中,考虑到违法成本不高,许多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适当提高对于制假卖假等不法行为的赔偿标准,以达到维持市场秩序的目的。
在完善本国立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合作。前文中已反复强调,海淘活动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民事主体之间,其发生纠纷之时,将会涉及到各种诸如法律适用问题等难题。若该国与国之间没有加入到相关的国际公约或没有相应的国际惯例,则对于纠纷的解决将会非常不利。
另外,若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对于海淘活动的规制问题达成一个统一的规则,将大大促进海淘活动中纠纷的快速高效解决。
(二)加强政府监管
从法理上看,海淘活动是一种正常的私法活动,理论上不应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但出于海淘消费者和出卖人一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海淘活动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民事主体之上,在发生纠纷之后,仅靠海淘消费者一己之力,较难进行很好的维权。基于此,政府应当提供相应的辅助管理措施,以保障海淘活动的顺利进行。
具体而言,政府应当首先对海淘过程中的跨境电子支付进行监管。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非金融机构”属性决定了它在简单适用现有金融监管体制时表现出不协调性,并造成其在外汇管理体制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同时,由于它提供服务性质的模糊性,使得跨境支付中的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金融消费者”式的保障。 实践中,由于对于跨境电子支付的监管职责不明,存在不法分子通过此途径进行偷税漏税、_等情况。同时,若对于跨境电子支付问题放任不管,则海淘消费者在跨境电子支付过程中提供的相关资料可能会被利用,严重的可能还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引起重视。为了防范第三方支付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银行和银监会应尽快出台该行业的相关管理法规,严格界定和审核第三方支付厂商的从业资质、业务流程以及收费制度。
综上,我国目前的海淘模式之下,尚存在法律规定欠缺、现有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风险,需要通过对立法加以完善、加强相关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强政府监管等途径来加以解决,以更好地保障海淘消费者在海淘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19篇
摘要:土木工程质量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土木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广义上土木工程质量包括土木工程参与者的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体现在其服务是否及时、主动,态度是否诚恳、守信,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等方面。本文笔者就新时期土木工程房建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梳理,剖析所导致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提出了重视工程预案、抓好管理细节提升人员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土木工程;工程质量;问题;对策
确保和提高土木工程质量是土木工程界永恒的主题,土木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加强土木工程质量管理尤为重要。土木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是决策、计划、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在开工实施中,对其质量的有效的管理将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本文试图就新时期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的量问题与对策加以探究,旨在共勉与交流。
一、土木工程房建工程的质量问题
土木工程质量有四个要素:技术、管理、素质和社会环境(含法制)。[1]本文依据这个四个要素对土木工程房建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分析。
首先,技术质量问题。本文认为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方法(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谈方法(施工)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往往出现的土木工程房建工程的质量问题以上述内容为主。也就是说一些工程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最终造成了不应该出现的质量问题。
其次管理质量问题。谈到管理,我们就不能回避人这一要素。综合工程质量案例,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质量问题都是人为性的,换句话说源于管理不严。有些是由于管理者水平低、能力差,有些是由于某种利益驱使所作出的违背管理的行为。
第三,素质质量问题。本文认为这个素质可以分为施工与管理者两个方面。不管哪一方面的素质,都体现出其质量意识不强。最后我们来看看社会环境(含法制)质量问题。社会环境对人的素质水平、设计和施工的技术水平、市场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乃至工程质量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治建设就肯定会对改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良好的社会条件、科技的持续发展会促进人的素质、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乃至建筑工程质量的根本提高。
二、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的因素
分析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实体的`质量、功能与使用的价值、工作的质量(设计、施工、供应、监理等)等。当然,也可以概括为人、材料、机械、方法与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中,在人这一维度上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而材料因素方面体现在材料、成(半成)品、构配件等上的检查与验收上。机械因素上主要体现在施工的机械设备与工具等上。方法因素上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上。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和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
三、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的对策
重视工程预案
我们知道在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预案,这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其预案是设计将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为切实做好工程质量提升奠定基础。科学、合理的工程预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对影响工程施工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要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和机械设备、周边环境、施工成本、工程造价等等方面的缜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份科学、合理工程建设预案。
抓好管理细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工程建设而言更是如此。在施工与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对于提升工作质量非常重要。土木工程房建工程由于其具有规模大、工期长、设计繁杂等诸多特点,因此注重细节管理就尤为重要了。采取细化管理的方式,可以通过将工程细分成具体的不同项目进行有效地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和预先制定方案加以实施。
提升人员素养
工程实施不能缺少人这一关键要素,而有人的参与之后就会因其素养高低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以施工技术人员为例,土木工程房建工程的施工人员不但要具有较为专业的技术水平,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其这些方面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的高低。为此,在提升工程质量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加大对人这一要素素养的提升。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土木工程房建工程将会越来越多。而尤其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也就持续被关注,成为社会焦点。结合新时期的工程建设特点,深入剖析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将成为工程建筑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维鹏.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保证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7):00048-00048.
[2]郝文彬.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
[3]徐辉照.浅析现代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5(11).
[4]肖喜生.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
[5]唐思轩.提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
[6]宋成.浅议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保障措施[J].装饰装修天地,2016(2).
[7]王敬.土木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31).
[8]安岩.浅谈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3(3).
[9]今日财富,[17]2010(6):罗福午,王毅红主编,土木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第9页
[10]论土木工程管理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
[11]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0篇
【摘要】妇产科特殊的性质及环境因素使得助产士的角色及职责凸显出自身的价值。助产士出于疾病感染的高度危险中,这让助产士工作成为具有高风险的职业之一。充分认识助产士工作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保护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就显得弥足重要。
【关键词】妇产护理;助产士;职业风险;对策研究
妇产科在医院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妇产科特殊的性质及环境因素使得助产士的角色及职责凸显出自身的价值。一方面,作为护理队伍中坚力量,助产士自身肩负着病人母子平安、人命关天的责任。助产士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新生儿的安全、工作节奏快,助产士本身除去责任重大之外,还承担着职业及心理上的压力。尤其是,面对无处不在的感染机会,助产士出于疾病感染的高度危险中,这让助产士工作成为具有高风险的职业之一。也正因为于此,充分认识助产士工作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保护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就显得弥足重要。
1、助产士职业风险概说
助产士角色风险。助产士的角色过去单纯存在于产前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助产士的角色呈现出多元的特征,逐渐成为集产前指导、产中助产、产后护理于一身的综合体。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助产士的劳动强度。而且,助产士在产妇生产过程中的助产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体力劳动,还是一项脑力劳动。各种舆论、社会压力让助产士在工作中不能够在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否则会引发注入医疗纠纷等问题,威胁到助产士自身的职业发展。
助产士责任技术风险。诚如上述,助产士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因此,助产士往往深感自身责任重大,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基础护理理论实践水平。而技术高低和水平差异是助产士群体产生职业分化的重要因素。那么,要求助产士群体具有高度责任心、敏锐观察力,保证母婴安全。
职业暴露风险。首先是器具损伤风险。助产士在助产操作、急救过程中必然需要面对各种器械的操作。而上述器械往往锐利,对于助产士的皮肤有极强的损伤。如果不能很好滴加以处理,往往会造成各种感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类似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一旦造成医疗器械的损伤,又跟易感人群之间有密切的接触,则造成一定的危险。其次是羊水、血液等各种感染源的`感染风险。助产士在实际的工作操作过程中会面临产妇羊水破裂、血液、体液污染及病变部位的感染等诸多威胁,一旦处理不当,后果则不堪设想。再次,环境风险。助产士工作的环境往往要求消毒严格,但是,环境相对嘈杂,要实现环境的消毒与安全,就必然通过消毒液、紫外线等多种渠道。消毒液杀菌作用固然明显,对于助产士的身心损害也是不容小视的。紫外线辐射更会影响到更为明显些。嘈杂的环境让助产士身心疲惫,心情易于烦躁、易于动怒,对于助产士的生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制度风险。尽管助产士工作压力大、强度大、风险多,属于职业高危行业,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助产士的护理补贴和职业防护工作却做的不到位。制度的缺失让助产士的生产、生活面临诸多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助产士工作积极性提升。
2、助产士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强化角色意识。助产士角色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大、事情繁复,助产士要树立并不断强化自身角色意识,让助产士工作本身更为安全、顺畅。一方面,助产士要不断增强自身体质,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够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面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昂扬的精神。同时,助产士要加强自身自信心的培养,让自身能够积极应对社会上的各种质疑的声音和不良作风的诱惑,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住在这里。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区,又能够让自己不影响他人尤其是产妇情绪。此外,助产士为了更好滴履行自身的角色,必然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熟悉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的法律问题,尽可能避免医疗行为和医疗矛盾。
提高技术水平。助产士的角色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患者对于医生及护理人员要求的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助产士不断扎实学习护理及其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行为和业务水平。同时,助产士的从业危机也来自于同行业、同群体不断的竞争压力。这要求助产士要熟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产妇存在的异常情况,并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疏导和处理,以保证母子平安、理论知识水平上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完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首先,针对器具损伤及各种传染源的威胁,要强化助产士自我防护教育的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助产士的安全操作意识,了解助产士行业的职业感染的风险。同时,要熟悉并熟练掌握助产士相关的预防感染的知识,以正确、理智的态度来对待感染行为本身,不断消除助产士自身存在的恐惧心理。其次,针对羊水、血液等血液传染源的高危威胁,助产士应当加强职业防护力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对于医疗器械的操作上,助产士要十分小心,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既要注意不伤及别人,也要注意不能伤及自身。操作完成后,助产士要及时处理医疗垃圾和废物,要不断做好职业防护的演练,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树立标准意识,所有患者一视同仁,采取普及性保护。严格洗手、手消毒步骤,严谨徒手接触血液、体液及产妇分泌物,对于产妇的人工破膜、接产会阴缝合等操作要戴双层手套。
参考文献
[1]马冬梅,周杏仙,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2]梁贵生、噪声与健康、护理研究,2004(9):1511。
[3]毕红丽,潘淑杰,李玉洁、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17—5618。
[4]王凤春,韩翠、存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2,16(8):445。
[5]李积柳、加强助产士法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62。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1篇
《 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 》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国不断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各个方面的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在实行新会计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预算及结算制度都更为科学。本文通过探讨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提出改良措施及参考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指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运用最新的会计管理规则,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有计划地筹集、使用及核算监督,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及事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及计划的完成。其包括财务制度的建设、预算的编制、单位财务的核算及结算,以及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及财务状况的反映及监督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保证资金的安全及完整,通过统筹控制,使国家资金得到更有效率、效益更好的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机构,因此其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其财务管理也应严格符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明确,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全国推行,这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的新会计制度。因此到本文撰写时,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推行的时间仅仅几年而已。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仍旧处于新旧会计制度交替时期,许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仍旧对新会计制度不够熟悉,因此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仍遵循旧的会计制度。在遵循旧的会计制度时,会计科目设置有问题,并且在账务处理上不严格处理,随意性大,在财务管理中就较易出现错误。同时,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时,由于对新准则不够熟悉,因此易出现旧脚穿新鞋的情况,虽然套用了新准则,但是对流程及步骤不够熟悉,做账时就会出现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管控
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这是造成其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一大主因。当缺乏制度控制时,财务管理过程自主性就大,随意性强,造成对单位资金的管控薄弱。其表现主要有: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大;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预算与决算时科目混乱,出现财务偏差;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为事业单位利益着想而乱做账,导致财政资金的损失以及呆账坏账的出现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都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及监督措施,制度亟需完善。
(三)资产管理不严肃,使用混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够严格,使用范围过宽。原因:
一是财务管理方面职位设置的不完善;
二是事业单位自身对管控的忽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里面,负责人、会计、出纳等岗位都是相互独立的,各自的工作职责及任务是相互分离的。可是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关职业设置不完善,一人双职,甚至一人多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造成财务资金管理的可操作性大,漏洞多,危害资金安全。同时事业单位本身允许资金乱用、资金滥用,目前部分单位仍存在公款私用、侵占收费及罚款、私立“小金库”等问题,资产管理及使用非常混乱。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新会计制度。一是要严格遵循新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在设置会计科目及进行会计核算时,按照新规则,准确合理地进行相关操作。二是要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流程进行。对于财务活动的步骤及程序,应按照新规则严格执行;此外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财务人员应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在财务人员自控的基础上,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从内部制度上进行规范,也需要外部制度的监督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完善自身的财务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充分服从外部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及资金流量等,制定出一套与企业合适的管理方案[1]。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系统性。整体的管理制度为先,例如先保证事业单位的基本管理以及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及工作职责等,其次再谋求各子项的专门制度建设。同时注重建设内部自检制度,使会计人员能从单位内部得到管控。
(三)注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廉洁意识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2篇
摘要:物流时代,企业应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有效分析物流。从表层的产品货物流动,到深层的客户需求、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等,本质上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动。企业应有机融合物流与营销策略,根据物流服务的特点,结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扩大销售,增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市场营销;分析
一、引言
美国管理学家La Lan Londe预言21世纪将是物流时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最新认为:物流是在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生产企业物流实现了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为顾客服务;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是自身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物流的市场营销分析
1.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密切。
(1)物流是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之一
学者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产生了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弗莱德E克拉克认为市场营销是指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物流缩短了生产商与顾客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加快交易,增加交易价值。因此,物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密不可分,并且已经对传统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组合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
(2)物流属于整体产品中的延伸层次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整体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顾客某种需求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三个层次。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一个产品或提供物由实体商品、服务和创意三个因素组成。”而物流处理顾客满意问题,是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它本身就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延伸的独特的服务产品,能帮助企业通过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因此,物流是一种延伸产品。但物流中的包装对产品的外观产生作用,可作为产品物质形态的一部分。
2.物流的市场营销分析
从表层看,物流仅仅是产品货物的流动;从深层看,物流涉及到客户需求、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等问题;从本质看是企业利润的流动。企业优化供应链,配合销售,扩大或缩小配送网络,控制成本、扩大销售,增强企业竞争力。
(1)物流的营销机会分析
企业通过需求预测和快速反应,创造了营销机会。在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物流末端,零售商分析销售资料,管理顾客关系,建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需求预测,并为制造商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稳定的需求订单。例如,海尔以订单信息流为核心,专注于客户的需求,创造了顾客满意和市场需求,扩大了市场份额。
(2)物流的产品营销价格优势分析
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实施效率化配送、采用经济快捷的大批量运输等方式,支持采购、配送和产品分拨的快速反应,减少从原材料到制造,再到销售全过程的库存和产品滞留成本。在美国,产品的制造成本不足总成本的10%,与储存、搬运、运输、包装、库存等活动相比,产品的制造加工时间只有这些活动耗时的1/20。一般来说,物流成本大约占商品成本的30%-40%。主要是因为拥有一个高效的节点和流畅的线路所组成的网络体系,由点和点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松散关系转换为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战略伙伴联系。因此,企业可以为终端顾客提供最大的让渡价值。例如,“天天低价”的沃尔玛超市比对手更好地控制了采购、存货、配货等各种成本,降低了商品的价格,薄利多销。
(3)物流的销售渠道分析
物流拥有了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有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订单处理、信息传递等功能,把产品直接送到零售商或顾客手中,实现优化营销渠道的.目的,可以随时满足销售的动态需求。如沃尔玛(Walmart)、麦德龙(Metro)、家乐福( Carrefour)等都因此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地位。企业如果需要在现有市场上增加现有产品的渗透销售时,更是要拥有一个有效完整的物流网络。如海尔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1000家分销商,有50000多个营销网络点,有6000多个乡镇售后服务网点。
(4)物流的服务营销优势分析
企业把物流定位为一种服务能力,创造顾客价值,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例如,海尔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客户关系管理网站),后台一条链(市场链)”的闭环系统,构筑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ERP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流管理结算系统和遍布全国的分销管理系统及客户服务响应Call- Center系统,并形成了以定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连接的系统集成。
(5)物流的营销观念分析
物流历经了“实物配送”、“扩市场后勤管理”等观念,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手段。传统观念是以企业的产品为出发点,局限于仓储和运输;现代观念更加注重强调和倡导物流管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系统地思考企业整体和全过程物流的问题。例如,Ups、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企业,以服务为本,大打亲情牌,优质服务牌,强调人性化理念、团结协作、为用户奉献最大能力、服务质量、员工素质与业务流程的有效接合等。
(6)物流的个性化营销分析
市场的产品丰富、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消费需求复杂化、个性化。生产企业应根据个性化需求来生产,进行个性化营销。物流企业要根据物流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差异性、替代性等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企业可以在选择运输方式;决定发运的批量、时间及最经济的运输路线;仓储管理;支付条件等方面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戴尔公司实现了物料的低库存和成品的零库存,仅库存一项就有8%左右的价格优势;在收到免费电话、网上商店的订单后,再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体系,将产品送到指定的地点。
(7)物流的营销战略分析
顾客更加关注商品的服务、质量价值、速度,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拥有精炼而强大的供应和储运网络,就可以为产品制造提供快速反应能力;如果企业拥有完整高效的商品配送网络,就可以获取强大销售后勤支持,保持市场竞争地位。因此,物流就会被企业高度集成化,并定位成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营销战略,并为各种营销活动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物流从产品货物流动,到客户需求、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机融合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既要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实施个性化营销;又要根据物流服务的产品特点,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完成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从产地向消费地的转移,扩大销售,增强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3篇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本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反思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希望能够为新手型教师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专业成长
近十多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思潮之一,反思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捷径。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相关的课题,发现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大约有2439篇,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21篇。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较多,十分缺乏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安富海(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思考并调节,在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申继亮、刘加霞(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仇珍玲(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教学行为、理念、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都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解释,结合先进理念和各学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各学科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行为和效果,进行积极、持续、周密、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新手型教师来说。王青(20xx)指出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反思意识不高、教学反思内容较浅、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田甜(20xx)指出专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新手教师反思则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语言、教态、板书、时间安排、失败时大多选择逃避。仇珍玲(20xx)指出目前新手型教师更重视教师自身、不重视理念、轻视发展、过多的重视方法,不注重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较为浅显、缺乏理论支撑、反思方式单一。结合田甜和仇珍玲的观点得出:新手型教师反思大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反思,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且不能将教学反思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对策的研究数量很多,通过文献搜集发现文献提及的策略、途径、对策属性相近,在这里统称为策略。费振新(20xx)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培育教学反思的文化、提供教师培训机会、重视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隋小美(20xx)认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仇珍玲(20xx)指出要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反思习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反思能力、改变管理方式、注重反思指导、对职初教师重规范、重积累、促进反思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注重教育理论、培养反思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这些对策都可以被新手型教师所借鉴,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者主要是从教学反思的宏观层面来研究的,更多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对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提供现实素材,为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教学反思 : 内涵 、影响因素与问题[J] .课程与教学研究,20xx,10
[2]仇珍玲.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费振新.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常熟地区小学教师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xx,9
[4]王青.新手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xx,6
[5]隋小美.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xx.,3
[6]田甜.新手型数学教师与专家型数学教师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xx,5
[7]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报 ,20xx,9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4篇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模型;研究现状
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
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1826年,V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on Thune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1977年,Dixit和Stigli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1991年Krugman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1999年和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
2.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中心—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Krugman(1991)的中心-(Core-Periphery模型,简称CP模型)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它阐明了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
Krugman建立了一个既考虑历史偶然性又考虑预期的动态经济模型,即历史和预期模型,以此来分析它们各自在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问题上所处的地位。在经济分析中,历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基本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成本的大小。
区域专业化模型通过从产业间的垂直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三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情况。
3.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李小建(2012)从学科渊源和继承发展出发,指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有重叠,但在学科属性、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学科模式、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别。
安虎森(2006)点评了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理论,认为,空间经济学为研究初始无外生差异的经济空间,使用了大量的简化假设。
殷广卫(2008)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聚集结构的稳定性、经济运行和区域结构的演化角度,详细地介绍了核心-边缘模型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我国的产业集群、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兴起等经济现象都可以从中探求理论根源。
梁琦,黄卓(2012)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
王先柱,高彦彦(2009)总结得出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研究,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花俊(2009)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还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刘爱文,艾亚玮(2009)将新经济地理学的两大主题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四大主题分别进行了阐述,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发现批判经济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上与新经济地理学迥然不同。
赵朝,周冠男(2010)在剖析了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之后,陈述了地区不平衡的产业政策、解决失业的“以工代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市场化后得出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似乎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张玉卓(2010)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比较,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并指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
范华锋(2010)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物流行业与产业聚集及规模经济递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政策建议。
赵明霏,杨莹(2010)对天津引资数量进行空间集聚分析,同时又基于区位熵对天津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识别,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天津产业集聚相结合。
4.总结
目前,国外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以及福利和政策含义的探讨上,侧重制造业地理集中以及区际、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们日益重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对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罗庆,祝英丽.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J].经济地理,2012(7):1-5.
[2]安虎森,蒋涛.块状世界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点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6(6):92-103.
[3]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新视角 新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102.
[4]殷广卫.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108-116.
[5]梁琦,黄卓.空间经济学在中国[J].经济学(季刊),2012(4):1027-1036.
[6]王先柱,高彦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模型及其拓展——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6).
[8]刘爱文,艾亚玮.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分异[J].当代经济研究,2009(10).
[9]赵朝,周冠男.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解析《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10]张玉卓.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评述——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范式的比较[J]._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2).
[11]范华锋.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2010(3)
[12]赵明霏,杨莹.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J].产权导刊,2010(2).
[13]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5篇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_读书笔记_、_读书心得_和做好_文献摘录卡片_。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注意事项
一、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否则可能以偏盖全,甚至是误导读者。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6篇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层建筑成为都市建筑的潮流,然而高层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却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技术环节出现了差错,那么不但会威胁到居民的安全,还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殊为不利。为此,就需要加强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要求,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 工程施工 特点 关键技术
现代都市中,高层建筑是主要建筑结构,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城市的科学技术可以从高层建筑施工上看出来,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当今的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技术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甚大,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相较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建筑地基深
稳定性对高层建筑至关重要,地基深度有一个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建筑整体高度1/12 以上。打桩时候所需桩基,也需要在整体高度的1/15 以上,至于那些不包括桩基的长度,也要在地下室空间的高度。正因如此,一般的地基都有 5米深,如果建筑属于超高层,地基的深度则需要超过 20 米。总的来说,地基施工十分复杂,如果施工地带是软土的话就更加复杂,故而施工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技术要求高
钢筋混凝土、钢材结构材料是高层建筑比较常见,故而高层建筑多会用到相关的施工技术。现浇是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方式,为此在实际的浇筑之前需要了解诸多施工技术,其中不但包括工业化模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结构安装技术,还包括钢筋连接技术、建筑制品技术。此外,装饰、防水、设备等也是需要重要的内容。
施工周期长
多层建筑一般需要10个月的施工时间,高层建筑却是多层建筑两倍多的时间,要缩减高层建筑施工时间,除了减少结构施工,就是在装修时间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高层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正确的模板选择对现浇型混凝土高层建筑十分关键,利用好的话可以有效地减少时间以及成本。
施工量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的面积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量,日益多样化的项目,而要完成这些项目就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工种。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积极的筹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这无疑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唯有更加精确的`管理,才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量大、层数多的问题。
2 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因此在实际的高层建筑能够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予以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混凝土施工技术
周期长、工程量大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典型特点,受到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混凝土的发散程度会产生变化而影响强度,这样就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要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强度,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混凝土浇筑,在施工浇筑的时候要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方法,如此一来就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施工缝不需要预留。在分层浇筑环节,需要把握的就是下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一旦初凝就浇筑上层混凝土,这样就能形成等级相同、连续的混凝土强度。其二,加强配比工作,计量工具要尽量精准,确保原材料的重量可以被准确称量,依据设计人员的配合比准确控制混凝土的级别,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拌合技术的应用。其三,振捣,必要的振捣工序是浇筑必不可少的。泵送混凝土装置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较为常用,在作业面上铺设混凝土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一面进行作业面修正,一面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方式应该坚持两个要点,一个是从上而下,另一个是快插慢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遗漏的出现。
高层泵送技术
将双渗技术应用到高泵程混凝土输送中优势明显,不但可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涉及要求,还能保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这里所说的双渗,一个是掺粉煤灰,另一个是掺化学外加剂。泵送到顶的技术可以确保泵送预设浇筑高度的.实现,确保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
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从建筑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上部要用小空间轴线布置,而下部正好与其相反,需要大空间轴线布置,这和结构力学正好契合。然而在实际布置的时候,由于高层下部楼层受到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压力却不是那么大。故而下面不但需要很大的刚度、密集的柱网,还需要大量的柱墙,而到了上部墙和柱都慢慢的减少,轴线的间距也越来越大。要使建筑功能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以常规相反的方式布置结构,上面布置小空间,而下面则布置大空间。以剪力墙布置在上部,以框架柱布置在下部,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设置转换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在当前的工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转换层上移,应以桶装结构予以置换。
深基坑技术
为了避免建筑物倾斜、沉降等情况的发生,就需要使基坑具备更强的荷载能力,故而在基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就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不但包括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还包括基坑支护等。正是因为高层建筑要求深基坑,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适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技术。
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大型高层建筑往往在繁华地段,大量的管线密集分布在地基周边;其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很好地保证;其三,施工手段要安全,确保基坑工程符合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
模板施工技术
模版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整体爬模法,另一种是整体滑模法。其一,整体爬模法。一般来说筒体结构都采用整体爬模法。
具体来说,先用千斤顶将大模板顶升到位,确保其达到高层后对其进行校正,确保无误后完成混凝土浇筑环节;待楼层面与模板下口等高,水平结构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其二,整体滑模法。整体滑模法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施工中,这样对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好处。此外,通过这种方式,附着、运转、管网敷设等工作将会减小,加设工具、模板装置费用也将减少,施工作业面得以扩大,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
3 总结
如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建筑中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高层建筑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紧张问题,还能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凡.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3(23).
[2] 赵江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筑,2013(02).
[3] 梁胜佳.高层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4] 郭宝仓.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6).
[5] 蒋学勤.也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24).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7篇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8篇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德育教育方式内容与学生的的需要不协调。高职学校现阶段的的学生都是1990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年代属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普及,大众娱乐消费盛行,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不明确,电视和网络的娱乐节目浮躁不堪、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高职学生中大多数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性情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兴奋,要么极端悲愤,遇事缺乏理性,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失去自控,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心里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对生活做好的逆境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学习自由散漫,进取心差,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不够乐观;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与集体相处难,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社会现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个性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存在着严重的说谎、欺骗行为,性格暴躁、孤僻、狭隘,妒忌心理强,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和偏执性,对社会的缺乏理解和宽容。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很不到位,往往拘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局限于德育课本的简单的讲解,缺乏和现实需要的对接,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盘算着自己的娱乐活动。
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极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低级趣味、黄色内容、娱乐游戏等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对负面的内容缺乏客观分析,思想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的学生看社会是满眼的黑暗、满眼的污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也容易让学生深陷其中。很多有网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功的感觉,结果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虽然考虑到了网络时代的特殊性,但总体来看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但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尚敬业精神,更要应该让学生拥有事业成功的良好个性。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事认真,有韧性,能持之以恒,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应对挫折的顽强,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挑战,大胆谨慎,执着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有较高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重教学,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思想工作轻个性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极不协调。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渗透。作为专门的集体性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要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法律、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正义的感染和正面人格力量的影响;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进问题,引进学生关心的话题,引进现实的话题,增强说服力,让学生从现实的真实例子出发,分析真假,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生;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适当增加讨论、研究、思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育情景,一段视频、一节新闻、一个法制节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探讨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思考、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良性互动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想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除了改革课堂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_说“劳动创造了人”,不但指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进步,也指劳动创造人的新思维新思想,在劳动中使人的意志接受锻炼,性格变的坚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磨砺中促进身心的成熟;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选活动,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往往会组织“超女选拔”,而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服务明星、专业明星、体育明星、技能比武明星”和“先进宿舍、先进班级”等评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增强自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作用。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戒除网瘾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应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有节制上网,有选择看内容,有控制地做网络游戏。鼓励教师探索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新途径,提倡教师开展网络与德育的课题研究,尝试寻求新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增加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在现实的学习和活动找到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逐步摈弃不良上网及游戏习惯。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重视营造良好团体氛围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大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自己通过实践或思考自行认知;三是自觉接受团体文化和团体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人和他周围的人在语言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的。看到周围的人都崇尚英雄人物,那么自己也要选择个英雄人物来崇拜,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现热情大度,自己在待人接物也要变的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耻笑的。反之,如果一个团体多数人都崇拜歌星超女,那么其成员也会纷纷仿效。因此作为学院应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遵守团体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班级,也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建设,选择品质高尚、热心服务、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以期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倡导进取,反对颓废;倡导文明健康的习惯,反对言行上的恶习;倡导团结协作,反对窝里斗,倡导珍惜集体荣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进而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所处人际圈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力量大的多、有效的多。班级或团体中正确舆论站优势,一些错误的言行在班级中就没有市场,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学校、班级和其他团体都应加强文化建设,极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团队价值文化,遵从团体的集体公约,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德育教育要抓住问题学生群体这个重点,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转化不好,往往容易出大事故。问题学生有的是家庭破裂从小心灵受挫折,有的是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有的是沉溺网络。不管哪种情况,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正面肯定,因此要用炽热的感情热爱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增强自信,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力争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转变,切实地做好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著.《道德教育贵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
[2] 唐汉卫编.《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29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认证;IPO;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我国的风险投资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我国风险投资巨大的热情背后是更多的盲目和无序,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较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势必又对风险投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风险投资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形势下,研究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的影响,验证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有意义,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我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而且也为促进风险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风险投资认证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一)风险投资认证的理论研究成果及评述
风险投资若要发挥第三方认证的作用,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声誉资本的具备、声誉资本大于其虚假认证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企业取得认证服务需支付较高的成本。针对这三个条件,相关学者分别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对于第一个条件,Gompers(1996)认为,为了获得丰厚的回报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声誉效应,即尽早地将投资企业上市,以积累起“声誉资本”。因此,相比已经积累了一定声誉资本的老风险投资机构,越年轻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更愿意较早地将投资企业上市,也越有动机去建立其声誉资本。Sahlman(1990)证明了风险投资机构认证角色的第二个条件。他认为,成功的风险投资运作将使风险投资机构获得上市带来的高收益,同时,依靠其出色的历史投资业绩,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这些均能使其在行业中竞争处于领先地位。当然,风险投资机构也可凭借伪认证而获得高发行价带来的收益,但这种获得是非持续的,不会高于其积累起来的声誉资本。Gartner(_)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发挥认证功能的第三个条件。他在对风险投资合同付款进行定性研究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以及企业所获得的认证服务是要付出较高成本才能获得的。总之,根据认证/监控理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分阶段投资、占有董事会席位、派驻高管人员甚至在企业运作不畅时更换管理层等方式来监督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借此向投资者提供一个信息――所投资企业资质良好,而且比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更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Jain和Kini,2000)。也就是说,风险投资机构认证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是一个具备增长潜力的优良公司,并向投资者传递包含企业内在价值的各种信息。
(二)风险投资认证的实证研究成果及评述
1.国外实证研究成果。最先对风险投资的认证功能进行实证检验的是Barry et al(1990),他研究了美国1978~1987年间上市的433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与1123家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实证结果表明,正是风险投资机构在IPO中的认证监控作用,才使得其所支持的企业IPO抑价度相对较低。
Jain和Kini(1995)以136家有风险投资参与和136家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分析认为,风险投资的参与体现了其认证和监控质量,并影响到了企业IPO后的业绩表现。沿着这个思路,Brav和Gompers(1997)在比较研究了有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后,发现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业绩偏差。
进一步地,与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单纯从企业角度考察风险投资认证功能不同,有学者开始从风险投资机构自身的角度对认证效应进行研究。Dolvin(2005)考察了不同质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于企业的认证作用,在对选取的1986~2000年间4606个样本公司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高质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发挥的认证作用更大,这些高质量风险投资机构所支持的企业具有较低的发行成本和较短的锁定期限。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分别从企业IPO特征、长期业绩表现及风险投资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大部分研究结果均支持风险投资的认证效应,即风险投资有效降低了所参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存在明显的认证作用。尽管上述结论基本上是针对较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得出的,但上述学者在实证检验风险投资认证效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我国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国内实证研究成果。张丰(2009)研究了截至到2008年中期的中小企业板256家IPO企业,考察了风险投资对企业运营绩效、IPO市场表现的影响,发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价格表现较好且吸引了较高声誉的承销商,但却没有降低发行费用,其IPO抑价程度反而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业绩上也没有显著差别,这说明在我国中小企业板,风险投资的参与并没有起到明显的认证作用。同样地,谈毅等(2009)也以深圳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库,沿用传统的配对方法选取了48家符合标准的公司进行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在IPO抑价、上市费用等方面并没有对企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在长期运营绩效、超额收益等指标上均差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得出的结论与西文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大差别,这也意味着,风险投资的认证功能在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综观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国内学者在实证检验风险投资认证效应时,均未在理论上进行阐述,而国内学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表明,风险投资认证功能在我国资本市场表现不明显,甚至不支持风险投资认证理论。这可能与他们在分析方法选择、指标设计上与国外文献通行的做法不一致有关。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相关学者在对风险投资认证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时,较多地以企业IPO作为分析视角,进而作为风险投资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企业价值的有力佐证。这是因为,在企业IPO的过程中,相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发行企业掌握着更多的有关企业自身经营等情况的真实信息。相比于传统的第三方机构,持有企业股份的风险投资机构全方位为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在为其提供长期资本及融资支持的同时,努力把培育成熟的公司推向IPO市场,在这过程中更易获得企业的内部真实信息,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理应更能发挥认证作用。从另一角度看,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中介,风险投资在募资、投资、管理及退出四个环节中,一直发挥着其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退出环节,作为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IPO退出往往是风险投资退出的首选方式,这也是衡量其投资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企业股票的发行质量和风险投资的收益水平。风险投资在企业IPO中的这种认证作用,有效地减轻了投资者与发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发挥着明显的认证功能,这一结论已被众多学者在欧美证券市场所证实。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以IPO为分析视角对风险投资的认证功能进行理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尝试在分析方法选择、指标设计上进行改进,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认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丰.创业投资对中小企业板IPO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10~19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0篇
论文摘要:新兴产业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兴产业,文献综述,政策建议
一、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起源
1新兴产业的概念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2新兴产业的研究的起源
研究新产业的成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间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他写道:“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现代国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上。
3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
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悦教授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讲话的第五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中提到了,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开始建立时产值比重不大,但生产增长率高;第二,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经费高,职工的科技水平高;第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第四,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带动作用。
结合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的创新与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可以产生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伴随着最近二十年间发生的诸多技术革新,出现了信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其次,新兴产业作为社会新专业生产或专业服务的集合,是社会生产分工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加快社会分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原有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衰退、消亡,新的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形成、发展;第三,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供给力量,其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变动的新趋势。发展新兴产业可以推进和带动国民经济。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
1、国外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学者开始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典型的两大理论是:
(1)“TFP全要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洛建立其模型,即经济增长中减去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后,即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称之为全要素贡献率(TFP)。TFP通过假设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处理,主要包括:市场条件为完全竞争市场;技术进步是中性的;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且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等。由于此前提假设带来了TFP在使用上的局限性:首先,要求资本、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差别较大;其次,借助经济计量和数学推导,用总生产函数间接地测定“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贡献。“余值”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技术进步,还包括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减少、劳动质量的提高等。如果不能区分这些因素,将直接汁致技术进步贡献力的高估。虽然TFP理论存在弊端,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生存的重要条件。
(2)新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讨用新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增长,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尤其是在内生的技术变化。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劳动力的持续增长,经济未必保持持续增长。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的整体增长同投入的资源成正比;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TFP全要素”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而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两大理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等问题,对新兴产业及扶持政策、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培育与选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张胜荣、金高峰在《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中提出了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选择时的几条建议,首先要塑造产业结构,要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出发,和其他新兴产业一起寻求和制定游戏规则。其次,正确对待产业的外在性,在新兴阶段,企业自身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还要选择正确的进入时间,进入过早或过晚都对企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早期进入新兴产业是有利的。最后,掌握预测技巧,图景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黄南在《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中指出,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手段。他在分析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历程后认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的集中和倾斜,这确实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关涛、张永岳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中讨论了新兴产业群出现的必然性,发展新兴产业群不应该盲目地模仿日本或者欧美的做法,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同时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并应该据此形成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特定学科范式。他们还提出了,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是我国新兴产业群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体制性障碍这一问题会进一步突出。
林文在《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一文中得出战略产业形成的重要结论:需求收入弹性大,关联效果强的产业易演化成新的战略产业。并且认为战略产业主要培育时期是产业发展的幼稚阶段和成长阶段。在幼稚阶段应该主要是确定研究与开发战略推动技术发展;在成长阶段应该主要培育产业和市场的规模。他将战略产业的转换机制分为两部分,第一步是由科学技术孕育战略产业,第二步是战略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具体的发展措施,也没有提出像国外“TFP全要素”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那样的发展理论,虽然已经有学者把上述理论运用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外的理论在我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新兴产业发展理论的创新。
三、新兴产业发展与政府之间的的关系
现代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的影响因素上。
在分析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时,国外与国内理论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方面,国外的学者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作用轻微,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的的是依靠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则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是直接干预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还是重大的。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完全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西兰学者TobyHarfield在《新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一文中主要研究了新兴产业对于追求利益的竞争和行业间合作关系的处理,并说明在新兴产业出现的过程中,相对于政府的鼓励措施,市场竞争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必要。
美国学者NicolePohl于2005年4月发表《日本产业振兴一政府角色与市场的平衡》,探讨了日本产业振兴合作组织(IRCJ)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一个半公开组织的目标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分析了产业振兴合作组织由于功能不是很明确,在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该组织的目标只是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安全网络。
郭辉勤在《新兴产业亟须政府干预》认为,目前以演绎西方理论为主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同我国的现实脱节。要振兴我国的新兴产业仅仅依靠企业自发的能力修养无济于事,必须由政府直接干预。政府干预不是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减免税收和扶持资助。具体来说,就是要吸收计划经济的优点由国家直接创建、掌握和控制一批新兴行业的国有企业,还要借鉴市场经济的优点,把研发、制造、服务等繁杂的环节通过竞标外包的形式甩给社会企业,籍以迅速形成一批由这些国有虚拟企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群落,整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陈洪涛、施放等在《基于政府作用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导出了政府对新兴产业作用的模型,接着详细阐述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因素及政府行为的作用程度评价指标,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产业激励政策、外部环境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的重要性。
四、写作思路
通过对新兴产业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应该说国内在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我打算选取具体的某一个具体的新兴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要界定这一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其次,运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学知识,从市场容量、创新条件与环境、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和政府政策、其发展前景等方面分析这一行业的市场结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结合文献综述部分分析国内外关于扶植发展这一产业的政策措施及发展历程;
第四,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2
2 张胜荣、金高峰.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J].特区经济,2008,(5).
3 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8,(10).
4 关涛、张永岳.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5 林文.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J].资源·产业,2005,(2).
6 郭辉勤.新兴产业亟须政府干预[J].经营与管理,2004,(7).
7 陈洪涛、施放.战略产业演变机理及产业培育可行性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7).
8 Nicole Revitalization in Japan: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vs the Market. AsianBusiness&Management,2005, 4, (45-65).
9 Toby and Cooperation in an Emerging Industry. Strategic Change,227-234(1999).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1篇
依我看来,学习尝试写综述不失为了解某一个领域的一条道路。在写综述文章之前,需要尽量全面了解某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及各家观点。当然在了解这些的同时,也熟悉了搜集专业文献的方法和资料积累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我们图书情报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在看家本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本科时学的很杂很浅,希望能在慢慢学习中逐渐得到提升。在综述的写作过程中,需要对一级文献中的各家观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也提升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综述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有志于发表综述文献,就应该修炼好内功。当然在写综述文献时,应当注意选题,选题应该要做到三个字——“新、精、少”。“新”即选题反应新思路、新技术;“精”即关注国际国内的前沿研究,权威刊物的'优秀论文;“少”就是有关领域综述文章不多。至于修炼好内功,我也在探索碰壁,希望早日找到出路!
下面是约翰W克雷斯威尔曾提出过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希望能在大家撰写综述时给以帮助。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像我这样几年没学数学的人已经早已忘记自变量、因变量,而且我也有些被它们绕迷惑了,下面是我在理解上能稍微轻松的的综述的部分:
1、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2篇
关键词:并购市场绩效 并购财务绩效 并购绩效归因
本文在对企业并购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的并购的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以及政府干预下并购绩效研究进行归类综述,对国内外绩效归因分析的文献进行整理,并指出了并购绩效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见(图1)。
一、企业并购界定、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 )并购概念界定 企业的成长一是内源式发展,即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使企业得到成长;另一种是外源式发展,即企业通过运用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本运营等行为对外进行扩张,使企业得到壮大和成长,其中外源式发展主要的体现就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指两家或者更多家的独立企业或者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为一家优势公司吸收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一项并购行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完成:用现金或者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者股票;对其他公司的股东发行新的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 二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企业并购主要有以下观点:(1)效率理论:有关协同效应方面的研究及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经营协同理论,Prattern(1971)认为并购可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管理协同理论,Willianson(1975)认为管理资源丰富的公司并购管理资源相对短缺的公司,可以实现剩余管理的充分资源利用;以及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实现债务的共同担保、现金的内部流转,促使企业降低筹资成本。(2)理论:首先由Jensen, Meckling(1976)提出,这个理论对公司并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成本理论,Fama, Jensen(1983)指出,公司问题可通过组织制度的安排来解决;管理主义理论,Mueller(1969)认为,由于管理层的薪酬决定于企业的规模,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欲望;以及自由现金流理论,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公司可通过收购活动,适当的提高负债比例,可减少成本,增加公司的价值。(3)信息和信号理论:信息理论认为,目标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息是作为要约收购结果而产生的,且重新估价是永久性的。而信息假说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认为收购活动会散布关于目标公司股票被低估的信息并且促使市场对这些股票进行重新估价,目标公司和其他各方都不必采取特别的行动来促进价值的重估;另一种形式认为收购邀约会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从而激励其自动改进管理效率。(4)市场势力理论:Meeks(1977)认为企业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大公司的市场控制力,而市场势力是与公司的稳定性和长期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5)财富再分配理论:Gilson、Scholes、Wolfson(1988),Hayn(_) 认为并购中股东价值的增加是以牺牲企业其他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并未导致社会总福利增加。(6)税收考虑理论:该理论是从税收对公司并购有利的角度来考虑并购活动的。从并购方看,取得税收减免的优惠是激发公司并购发生的重要因素。这种税收上的优惠主要包括并购可降低税负支出,可进行合法避税以及可以提高应提取折旧的资产总额。(7)掏空理论:Franks、Mayer(2001)认为并购成为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工具的前提是股权的高度分散和股东“搭便车”动机驱动下的对管理者的监督不力。(8)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或者由于并购公司获得一些外部市场所不了解的信息,认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时。
( 三 )企业并购研究方法企业并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事件研究法:是基于效率市场理论假设之上,测度某个事件对某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在企业并购中主要用于并购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通过考察并购事件对双方股价的影响,并以股票的异常收益来衡量这种影响来评价并购的绩效。(2)财务指标比较法:是研究企业并购后财务绩效评价的传统方法,它是通过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对比来评价对并购的财务绩效。计算财务绩效主要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等。
二、企业并购短、长期市场绩效综述
( 一 )企业并购短期市场绩效综述 (1)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对成功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研究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目标公司短期异常收益增加20%-40%,并购公司短期异常收益较低,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并购公司短期市场绩效为负收益异常。Jensen, Ruback(1983)对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13项公司成功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目标企业的异常收益率平均为30%,而并购公司收益率为4%;Jarrel, Brickley, Netter(1988) 研究了1962年至1985年间美国发生的663项成功并购样本,结果是目标企业的平均溢价60年代为19%,70年代为35%,80年代为30%,而并购公司70年代为2%,80年代为-1% ; Bruner(2002) 1971年至2001年间130篇研究文献的结果,目标公司一般有10%到30%的超常收益,而收购公司超常收益却有负的倾向。而在失败并购中,部分国外学者研究认为目标企业仍可以获得正的异常收益,如Krummer, Hoffmeister(1978), Bradley(1980), Asquith(1983)和Eckbo(1983)。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失败并购中,目标公司股价的走势是短期上升,但是1、2年后其收益率是负数,但是统计上并不显著,Bradley, Desai, Kim(1983)对失败并购分组研究发现没有受到后续要约的样本在初次失败并购的宣布日当月的收益与收到后续要约的样本相差不大,分别为和,但是在2年后,后者的收益率上升为,而前者则下跌到。(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国内公司并购短期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同时研究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单独研究目标公司以及单独研究并购公司三类,研究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研究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学者认为目标企业短期市场绩效良好,并购企业市场表现却较差。如余光和杨荣(2000)研究了38个1993年至1995年并购成功的样本,认为目标公司股东收益增加,并购公司股东收益减少;张新(2003)以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发生的1216个成功并购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是目标公司股票溢价,并购公司股票溢价。单独研究目标企业的学者认为其市场短期绩效无显著变化。如陈信元、张田余(1999)以 1997年上交所的并购活动为样本,发现并购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尽管有上升趋势,但统计不显著,说明市场反应不大;高见和陈歆玮(2000)研究了1997年至1998年资产并购重组的样本,认为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收益变化差异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以1999年至2000年发生的并购、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的样本为研究对象,认为并购公司股东收益增加目标公司股东收益变化不显著。陈萍和程耀文(2005)以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472起并购事件为样本,单独研究了并购企业的市场短期绩效,认为并购没有获得协同效应,股东的财富不增反减。
( 二 )并购长期市场绩效综述国外学者对并购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同时对并购失败目标企业和并购成功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有些学者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不同类别并购的长期市场绩效表现。第一个研究阶段中,学者对并购失败目标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均认为并购失败后,目标企业的长期市场效率较差。如Dodd, Ruback(1977) 研究了36家并购失败的样本,发现目标企业的长期异常收益率为;Asquith(1983)对91家目标公司研究,发现目标企业长期平均收益为。对并购成功合并的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却存在较大分歧,其中认为并购后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为负的有Langetieg(1978)研究结果认为合并企业长期市场绩效为显著的,但采用行业配对调整后,负的异常收益不显著Magenheim and Mueller(1988)认为并购成功后合并公司的股价下跌;Agrawal, Jaff, Mandelker(1992)研究发现收购方股东在并购完成5年中损失了10% 。认为并购后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为正的有Frank, Harris and Titman(1991)采用价值加权基准发现并购公司的长期异常收益为正。第二阶段的分类对比实证研究合并企业的长期市场绩效的文献有Agrawal, Jaffe(2000)研究发现以兼并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负,以要约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非负;以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正,股票支付方式进行并购的长期超常收益为负 ;Mocner(2003)的研究结果是小规模公司在并购中获得了财富的增加,而大公司却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规模效应比其它影响财富变化的因素更为重要。国外学者对并购后长期证券市场绩效存在分歧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考虑行业影响的意见不一,抑或是模型设定的错误。
三、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及相关综述
( 一 )企业并购财务绩效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文献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财务变化和并购后合并公司的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如Ravenscraft, Scherer(1987) 研究了1950年至1977年95家目标公司,发现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比率,目标公司的该比率低于同期同行业控制样本1%,且差异显著。而对并购后合并公司的财务表现的研究却存在正收益和负收益两极的结果。其中认为正收益的学者有Kaplan(_) 以1980-1986年间48家收购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并购后三年ROA、ROS、净现金流量与资产比、现金与收入比分别增长15%、19%、79%、93% ;Healy, Palepu, Ruback(1992) 研究了1979年至1984年间美国最大的50起并购案样本,认为合并后企业经行业调整后的业绩有所改善; Meeks(1977)以1964-1971年英国233个并购交易为样本,发现收购公司的ROA呈递减趋势,交易后第5年达最低。(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其中2005年之前对合并企业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而2005年之后开始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不同类别并购的财务绩效表现。前者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并购后财务收益、并购后财务损失和并购后财务无显著变化。其中认为并购后财务收益的学者有任庆和(2002)研究了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22个并购样本,发现业绩指标的平均综合得分在并购后第二年持续增长;李心丹、朱洪亮、张兵(2003)研究认为前3年与后四年的平均绩效值,并购后公司绩效提高了。而林峰、肖腾文、刘常青、冯文(2000)和邵稳重(2003)的研究结果分别是整体上并购后业绩短期提高后回落和并购后ROE逐年下降第3年为,比并购前一年还低都支持并购后财务损失的观点。后者对并购进行分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比的学者主要有潘瑾和陈宏民(2005)以2000年发生主动并购的15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正效应主要来自于关联并购,而非关联并购的效应不明显;横向并购效应突出,而混合并购呈负面效应;非现金支付方式并购效应优于现金支付方式。秦楠(2009)研究了2003年至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的企业并购数据,认为横向并购绩效相对乐观,混合并购绩效波动较大,纵向并购绩效较差,处于下滑趋势。国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的文献研究结论分歧严重主要是财务指标可比性差,指标可选择性多以及制度环境缺失和会计信息披露缺陷等方面原因的影响。
( 二 )政府干预与并购绩效综述 从2005年开始,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并购绩效引入了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一致认为政府干预导致并购绩效低效率。梁卫彬(2005)以中国资本市场1996-2003年的1189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认为政府干预型并购无论从短期超额收益、长期超额收益、财务业绩的都导致了低效率的并购;李善民和朱滔(2006)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种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购绩效恶化的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朱滔(2006)认为从外部治理环境差异角度考察了政府干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治理环境越好,政府干预越少,收购公司并购绩效越好。
( 三 )并购绩效归因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根据并购总价值的增加、不变和减少的原因,国外相关学者用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见(表1)。用效率理论对并购总价值增加解释的学者有Nielsen、Melicher(1973)从财务协同效应角度出发,认为当收购企业的现金流比例较大而目标企业的现金流比例较小时,高溢价率收购可以使资本再配置;用信息理论对并购总价值增加解释的学者有Bradley(1980),Dodd、Ruback(1977)认为失败并购活动中的目标企业获得了向上的重估。而从再分配假说角度解释的学者有Hayn(_)认为并购中股东价值的增加是以牺牲企业其他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并未导致社会总福利增加。对于并购总价值不变的原因,有些学者给出了赢者诅咒与自大的解释。Roll(1987)研究认为并购企业的超过目标企业真是经济价值的过高估值源于过分自信。而对于并购总价值减少的原因,学者则给出了管理主义理论的解释。Mueller(1969)认为假定管理者的薪酬是企业规模的函数,从而管理者有动机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产生问题。(2)国内文献综述。相对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内的资本市场仍不完善,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漏洞,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并购总价值变动是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相关学者也用一些理论和观点对并购的总价值的未知状态进行了解释见(表2)。陈晋平(2004)以用非战略性并购、非外部治理手段的观点进行解释,认为上市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对称,监管及公司治理不完善为控股股东提供自利的可能,产生短期暴富示范效应。张新、祝红梅(2003)则用内幕交易与股价操控的观点解释,认为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严重的内幕交易。用收购放短期化行为取向股权融资、股价操纵为目的的财务操纵的观点解释并购总价值未知的学者有张新(2003)认为并购不能带来长久的社会价值增加,虽然现有股东获得利益,但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收到损害。
四、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并购绩效30余年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并购绩效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拓展研究的领域。国内并购绩效研究对并购市场绩效缺乏长期的跟踪研究;在并购财务绩效研究中,对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的重视不够;最后国内并购绩效归因研究善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并购绩效归因的样本划分、实证研究以及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不足。可拓展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中国“资本系”公司的内部并购绩效和“资本系”内部的利益流转研究;制度层面、公司治理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非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 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3]李心丹等:《基于DEA 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4]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5]张田余、李增泉、蒋秀华:《资产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
[6]高见、陈歆玮:《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效应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7]潘瑾、陈宏民:《上市公司关联并购的绩效与风险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8]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9]Asquith, Paul, Merger Bids, 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
[10]P Dodd, R Ruback, Tender Offers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
[11]BE Eckbo, Horizontal Mergers, Collus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
[12]E Fama, M Jensen,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13]J Franks, C Mayer,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German Corporation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
[14]Frank, J., Harris, R. & Titman, S, The Post-merger Share-price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1.
[15]RJ Gilson, MS Scholes, MA Wolfson, Tax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Corporate Control: The Uncertain Case for Tax-motivated Acquis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3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 键 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思考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施工复杂性
由于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使土木工程类型多样化,在土木工程类型和使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土木工程施工的地理环境也会引起施工的差异,这就使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
施工流动性
土建工程施工不固定在某一个地区,没有固定的生产和生活场所,土木工程施工流动性非常大,使施工工作人员的生活极为不方便。特别在一些偏远的郊区,员工的生活单调,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工程生产效益不高。
施工周期长
由于土建工程的体积较大、施工具有复杂性和流动性,致使土木工程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这就要求土建工程和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施工单位某种管理的风格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从而使土木工程施工的管理具有连续性,容易持续改进。
施工环境恶劣
由于土木工程的体积较大,使得土木工程施工多为露天作业,施工环境相对恶劣,受天气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施工计划常因雨雪、风暴、洪水等气候变化被中断。使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施工计划。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制定出确实可行,预见性强的施工计划非常重要。
2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流程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个综合、系统和复杂的项目,科学完善的施工流程是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安排与优化施工工序和各个工作流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许多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没有规范和完善的施工工艺流程,致使了土木工程施工中浪费严重,施工效率低。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土建工程最后成形的场所,也是各种物流、人流以及信息流的汇集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状况如何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施工现场比较脏、乱、差,具体表现在施工现场不够整洁、设备的摆放较乱、设备面貌不美观、施工垃圾堆积较多、机械停放不按规定、材料堆放较乱、施工场地的`道路被占用、施工人员工作的精神面貌差、积极性不高以及工作效率不高等等。这与文明安全施工建设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土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而且还关系着整个土建工程质量。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复杂的工作,其涉及施工材料、施工技术、质量、进度等方面的管理。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比较落后,本位主义、虚假和腐败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土木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增加了土建工程建设的数量,同时也对土木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不断增多,严重影响着整个土建工程质量。因此,要增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熟练的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
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施工现场的各种行为,预防土建工程出现各种问题,保证施工质量。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施工方案,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要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流程,科学安排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完善激励机制。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要做出相应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还要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要共同进行相关的审查和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意识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将土建工程质量管理放在第一位。注重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提高土建工程人员的施工质量意识,以使施工单位及技术工程人员,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重视。同时还要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周期长、人员工种多、露天作业及环境条件恶劣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针对这种问题,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顺利开展。
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施工管理。这样有利于预防土木工程施工中出现各种问题。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问题的预防,要从土木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管理进行。
土木工程施工前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需要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做好土木工程施工前期的施工材料、进度和技术等管理工作。施工前的管理要以工程进度的要求为根据,充分做好了解和统计各种施工材料的质量和需求状况方面相关要求的工作。同时,施工材料的供应方式要符合材料管理的要求和目标。最后,施工单位还要对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以使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加强其施工水平,使其在施工中能正确的使用施工技术,特种设备需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及时解决发现的质量问题。同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还要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要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具体需要。科学合理的材料管理,可以保障材料的供应。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时,需要做好材料的现场验收工作,掌握了解工程施工的进度;适时对现场材料的供应安排和计划做出调整及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工作。这样有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加大土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力度
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企业自上而下应该有一整套质量责任制度,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重要依据,将质量责任细化、量化,层层落实、道道把关、人人有份。安全生产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大事,施工技术员是工人的直接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在施工中必须做到事事派专人负责,及时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行为,把不安全性降低到最低,从而确保工人有利的,安全的工作环境,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还要严格执行工程验收规范,加大监督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完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运行机制。落实“两层分离”及“两制建设”的运行机制。通过落实项目法施工,可以促进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各级责任明确,最后形成压力和动力的统一,调动起施工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并建立承揽任务拓宽市场的激励机制。企业没有任务,就谈不上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员工就要失业,企业会面临倒闭。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一切有利于承揽任务拓宽市场的措施,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和承揽任务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中,土木工程施工单位需要正确的认识到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通过采取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避免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合理配置土木工程施工资源,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云龙。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12,(07)。
[2]李浩。浅谈土建工程施工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3]李成斌。浅谈当代土木建筑施工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02)。
[4]张维。目前土木建筑施工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2,(07)。
研究经典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34篇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对国内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关研究学者日益重视对电商服务业产业方面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电商服务业产业来探讨其结构组成,并且浅析其发展历程,从而为进一步促进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探索相关途径,由此为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发展历程
美国最早依据信息技术优势迅速实现全球电子商务,尤其在颁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后,世界各个国家均对电商引起高度的重视,纷纷加入发展电商行业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进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晚,以至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尽管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水平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基于我国电商服务业的起源及其涵义来探讨电商服务业产业结构,以及其发展历程,并且就国内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中阻碍影响因素,以期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进一步促进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并顺利走向国际市场。
一、商业服务业的起源
当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渐深化,以至于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情况越多越多,由此使得商业服务产业渐渐兴起。在20世纪80年代末,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预言,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企业会渐渐对自身的活动及工作进行属性定位,并且将部分工作转移出去,而这部分工作指的是仅仅起到“支持性”作用及“不产生收入”的工作,与此同时,彼得德鲁克还指出企业为了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将部分业务及活动转移出去,由此可见,其提出的“转移出去”就暗示了外包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我国的吴国新等研究学者针对外包产业进行了划分,即服务外包、制造业外包。其中制造业外包指制作企业将自身内部的总装、组装零部件的活动转移出去,而服务外包指的是企业将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转移出去,由此促进了外包厂商业务的发展。张春晓针对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分析了其中原因。
首先,由于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身的运作水平,不得不依托外部资源将自身内部业务进行分担处理,以实现提升运作效率而增加自身综合竞争能力;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与生产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新的经营理念,越来越重视专业化经营,以期能够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出快速反应,由此使得外包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最后,企业为了能够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将科技化且复杂化的业务分包给有关企业,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企业“专攻”专业化经营活动,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及质量。
另外,当企业与外包企业产生合作关系时,由于在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下能够实现快速沟通,因此,二者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及外包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服务外包行业逐渐发展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其拥有着自身的盈利性与发展潜力,渐渐为更多的企业及相关组织提供服务性工作,最终促进了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及产业结构
(一)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基本涵义随着国内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商服务业的发展,而电商服务业对整个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性作用。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电子商务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前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内涵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基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应用有关信息技术来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事实上,这种企业均是在传统服务行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将自身的服务业务升级为电子化。而另一种是: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安全服务业、电子商务咨询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产业,并且基于电子信息平台,为有关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新型服务行业。本研究以后一种内涵解释为准来探讨其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历程。
(二)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的基本组成
1.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业。
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业是整个电商服务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核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较强的网络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们均应用网络电子平台实现交易,因此,对于电商交易平台而言其有着较多的交易主体,而这些主体有着很强的信息价值属性,而这种属性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新进入者获取成本信息的价值会逐渐增加,这样就会降低电商交易平台服务的运营成本。其次,积极的导向作用。由于电商平台服务企业是整个电子商务交易的重点核心,因此,其对于电商平台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再次,电子商务平台是当前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所必选的一条途径,也是其务必应用的“工具”,另外,对于传统企业发展而言,电商平台准入成本较低,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入,促进了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电商服务平台的运营成本。
2.电商物流服务业。
在电商交易平台活动中,电商物流服务业是支撑其发展的支柱,对此,我国政府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来支持电商物流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方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电商物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电商代运营服务业。
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事实上是电子商务服务产业的一种衍生服务,其经营模式主要分为技术方面与营销方面,而且代运营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日益发展成熟的传统企业,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的企业较多,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较为繁多,往往一家企业的电子商务运营是由多个服务企业联合帮助的,由此可见,在未来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代运营服务企业会逐渐向专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三)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模型
电商服务业产业由以下几个结构模型构成,即支撑服务层、核心服务层、社会服务层及衍生服务层,这些结构模型之间呈现出互相协调且逐层上升的特点。
其中,核心服务层指的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业,例如淘宝网,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信息搜索者与信息发布者之间建立互相沟通的桥梁,最终以实现电子商务交易的目的,另外,该服务层涉及到个人电子商务服务与应用、应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及有关衍生服务企业等。该服务层的主要特点为,其纵向连接着各类电商支撑服务及衍生服务,横向连接着个人电商服务与应用、应用电商平台的企业,由此建立起网络消费者与应用电商平台企业之间的桥梁。支撑服务层指的是支撑整个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重要服务体系,包括有物流企业、认证企业及支付平台等,其是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整个商务平台而言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支撑服务层的主要特点是其主要围绕着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三个方面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整套自认证到金融支付,再到物流服务的基础服务体系。衍生服务层指的是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行业,比如说软件服务、营销策划及安全服务等,其在电子商务服务应用过程中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由此可以总结出衍生服务层的结构特点为:在整个电商服务体系的深入层次,有着较高的服务水平及技术含量。社会服务层指的.是一切与电商服务业有关的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政策、技术及法律等,而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电商的发展起到了保障、控制的作用,使其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发展初期
20世纪90年代末,阿里巴巴网的创建标志着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企业的出现,并且其作为一个核心力量在电商服务业产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1997年前,我国国内计算机总数量不超过三十万台,而上网的用户仅为六十万,整个国内互联网呈现出上网费用昂贵、网速慢及浏览信息较少的特点,而以网络消费为目的的消费者数量更少,以至于很多B2C电商交易平台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也正因如此培育了大批初始网民,其对网络的性质渐渐熟悉起来,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成长期
阿里巴巴网站的出现标志着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企业的诞生,2003年,阿里巴巴宣告其在此获得一定盈利,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商交易平台相继出现,比如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网等,与此同时,电商交易平台的出现逐渐衍生了相关企业,例如:物流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支付服务等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服务逐渐变得个性化、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商服务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三)高峰期
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给日益成熟的传统企业带来了另一发展契机,其纷纷应用电商服务平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这也预示了B2B 渐渐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由于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应用电商平台实现运营,而其却因自身运营能力欠缺或电商有关技术不成熟,以至于选择电商服务业有关企业来实现“电商化”,这样电商衍生服务体系逐渐出现且日益完善。电商服务业产业体系包括物流服务企业、金融支付服务企业、营销服务企业等,并且日益满足应用电商平台实现发展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电商服务业产业的应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成熟期
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国内互联网网购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使得其购买能力大大增强,截至2012年,我国互联网购物用户超过两亿人,其对电商平台实现购物目的使用率提升了百分之三十九,相较于2011年而言,用户增长九个点,由此可见,互联网实现网购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预示着国内电商服务业产业日益走向成熟化。
四、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当前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国内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进程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电商服务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改进对策与途径,实现进一步发展电商服务业产业的目的。
(一)缺乏内部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