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19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8分钟。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_《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2篇
1课程性质作用《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2能力目标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1课程整合和优化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精简教学内容,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产生兴趣,开拓学生眼界,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基于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授课前,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6改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占20%,实训成绩(课外调查报告)占40%。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三、结语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3篇
1 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_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4篇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第二十四条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复后,由各级旅游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纳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十五条旅游规划的培训教材、宣传材料等必须符合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规划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附则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5篇
1、指导__温泉升级改造,已启动__温泉整体招商,对外招商公告。就__温泉提质已多次与建鸿达公司进行协调探讨督促,目前公司方正在做__温泉提质扩改方案。
2、__岛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启动生态农业园建设,完成樟树移栽,种植__园30余亩,并着手整理流转土地。
3、__景区旅游开发合同解除问题已初步解决,双方达成解除合同共识,目前正在协商补偿事宜。__景区的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已与__的__山背梯田景区投资者、北京众和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对接。
4、__山滑雪场开发项目。就该项目开发合同多次征求开发商意见,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
5、__友谊国际大酒店项目。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目前正在全面进行内部装修,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1、向市、省、国家旅游局申报旅游厕所建设计划和进度。上半年,我局共申报旅游厕所35个。其中2015年计划修建12个,2016年计划修建12个,2017年计划修建11个。其中__景区、__景区、__山__乡__村的旅游厕所正在修建中。
2、配合省发改委、省旅游局做好大__地区特色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前期调研工作。落实省大__文化生态精品旅游线路实地考察,__滩头古镇、__故居、__山—__风景名胜区、__温泉等被纳入相关线路。
3、配合省旅游局做好我县旅游公路摸底调查工作,为我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打下基础。共上报旅游公路6条。
4、配合省旅游局做好景区标识标牌摸底调查工作。对__故居、__温泉、滩头古镇、__山__旅游区四个景区景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标志标牌的位置、数量和内容。
5、包装报送__地区开发重点产业项目旅游项目。
1、积极与省相关专家和省旅游局对接,着手开展__县旅游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2、今年,我县__村、__山村和__村纳入国家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目前,完成了三个村的旅游扶贫计划,明确专人、加强力量确保旅游扶贫村的工作开展。向市局上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村扶贫计划。
3、加强旅游资源普查。组织局部分干部到山界__乡老屋村、__铺镇长里村、__乡雷锋村、__镇易坪村、__村、__村等地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考察。
4、配合省旅游局做好全国乡村旅游 “百千万品牌”推介行动,推介“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5名。为推动我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1、组织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2014年度__旅游好新闻评选活动,我县有两件作品通过市局初评。
2、组织参加长江经济带旅游推介会、第八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暨首届长江旅游博览会。组织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参加市局中国旅游日宣传推介活动。
3、指导乡村旅游点的培育建设,并大力宣传推介。考察__乡村旅游油菜花基地,指导__乡雷锋村、__镇易坪村、__村、__村的乡村旅游服务点建设,成功宣传了四个村的油菜花基地,吸引了6万多游客前往踏春赏花。
4、启动旅游信息化建设,更新政府旅游网站,着手开展规划及基础工作。
1、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与各旅游企业签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组织开展春节、
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节前节后安全检查。修订印发《__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指导星级酒店、旅行社上报2014年财务年报,2015年财务季报,上报__县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报表。推荐__省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1名。
3、开展国内旅游问卷调查及新增床位数调查,指导导游证人员参加导游证年审。组织旅游企业参加__旅游监管结算平台推广动员培训会议。
4、完成《__县创建农家乐实施标准及奖补方案》的初稿。
1、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四大产业”发展政策,帮扶__镇__村油茶种植200亩,南岳庙镇乔家村双季稻种植200亩。
2、认真做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2015年度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和答复工作。
3、贯彻县政府推行“两清单”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任务。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突破难点,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工作,努力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__的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跟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7月份完成初稿。
2、在__、__景区指导扶持2家农家乐。
3、做好红色旅游点创建申报准备工作。
4、完成__山滑雪场项目合同签订。
5、推进__景区原开发合同的解除。
6、项目策划包装申报及旅游招商。
7、两大温泉提质升级改造对接。
8、“__风情文化旅游小镇”—__山乡创建工作。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6篇
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响应十九大及中央、省、市各级精神,积极开拓创新,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17年底我县被确定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我县将旅游业定位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目前我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总体规划》已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也已完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储备不够,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够长、规划起点不够高,产业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与相关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合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还不够,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项目比重较小;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不足;旅游扶贫作用发挥不明显;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一是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深化沟通衔接,实施好文化旅游“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从我县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好、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文化旅游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拓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内涵,提升辐射带动力,要发挥好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巩固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规划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刻挖掘,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县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地方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生态观光、红色之旅、地域风情”三大旅游品牌,将我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注重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各环节,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抓好拳头产品例如核桃、杂粮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六)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和人才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多元投入的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鼓励企事业单位及民营经济实体投资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运行机制由行政事业性管理向企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转变。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和推广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保险品种。推动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搭建金融对接文化旅游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吸纳专家、学者进行旅游文化基础研究,引进和培养文化旅游策划设计、包装宣传、商品研发专业人才,主动与旅游专业学校(院)联合,加大对旅游营销和导游员培训力度,培训提高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者的文化素质。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为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关于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政府从发展固原经济的高度,将旅游业定位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注重文化建设,加大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了文化设施及景区建设,加强了宣传营销、行业管理,使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保护、整合和利用不够;二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总体发展规划;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四是回族文化资源欠开发,民族风情特色突出不够;五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不足,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发挥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自治区的旅游总体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区)的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六盘文化旅游圈”的打造,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一县一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六盘山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积极申请六盘山大品牌及系列产品的国家专利保护。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重点历史遗迹和文物古建搞好项目论证和保护规划,尽早争取国家立项和投入,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红绿六盘、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市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回风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六盘山森林公园等6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抓好拳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演出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城镇;控制性规划
1引言
历史文化城镇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历史遗留给当代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旅游作为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也是活化历史文化城镇、使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并不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以历史文化城镇为旅游活动载体的旅游形式最重要的吸引力便是在于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
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规划的现状反思
历史文化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尚未有特定的规范指导其规划编制。现状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规划内容大多借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编制。
然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得出以上规划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难以面面俱到之处: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以土地的利用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遗迹的保护为主,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特定场地空间的保护更新为主。三者俱聚焦于场地空间及建筑的静态控制与保护,忽略了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态影响,而其后果直接体现在了现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普遍问题中。
(1)管理不当,风貌难以维持。旅游管理者是指旅游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是旅游管理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旅游组织的支柱和决定旅游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他们为区域旅游提供决策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和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
现在国内大多数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区都存在管理粗放、发展目标雷同、分工不明、缺少管理力度等通病。这些管理上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发展,更有甚者威胁到其旅游风貌及品质。国内的历史城镇旅游地区的管理主体基本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大类,其中前者为主者居多。在管理开发的初步,受各种建设条件、政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缺失个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少有得到体现;其次在开发过程中,管理权力下放使得旅游区域内的发展各自为政,难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同时在进一步开发中,由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不利、周边地块控制不足、服务基础设施匮乏等方面,整体降低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的氛围和品质,使其历史风貌难以维持。
(2)经营不当,氛围难以营造。旅游经营者是指以经营为目的,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营组织。他们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商品和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项目的类型、种类及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的氛围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现在国内的旅游经营存在相当多的诟病,其中以不法经营和不适宜经营尤为严重。细说来,前者主要为无证经营的个人或组织在历史文化城镇中进行的经营活动,由于缺乏管制,他们所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有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恶性欺诈等行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氛围;同时此类不法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很可能加重原本就不轻松的交通、游览压力,破坏游览性质。而后者所提到的不适宜经营主要指那些经营项目类型、氛围与历史文化城镇不相宜的经营活动,如寺庙前大肆叫卖甚至开设荤腥餐饮、古街上门店装饰“特立独行”等,它们的存在无一不对原本的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氛围产生不良影响,拉低整体氛围,降低旅游品质。
(3)游客行为引导不当,体验品质难以保证。游客是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消费主体,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对象,他们在历史文化城镇内的旅游行为可谓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原本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中管理经营成果的反映。他们的旅游行为不仅对历史文化城镇本身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体验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质量和品质。
在现今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旅游城镇中游客不和谐行为随处可见:自辟路线、无视禁行告示、随意攀爬、乱丢垃圾、践踏草坪、违规停车等。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城镇对此采取的是设施引导、语言引导及事前引导的行为来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即设立旅游警示标志、利用导游的示范教导作用以及团队间的提醒教育等,但此类行为对游客的行为引导作用微乎其微。如若此类不和谐旅游行为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将严重影响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运营成本及旅游品牌的塑造。
3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控制要素及
体系构建理念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思考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中提出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在此规范中不难看出“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依然是旅游规划的规划重点,然则仅有土地类要素的控制是不够的。针对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更加关注“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的特点及现实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的种种问题,本文欲将对旅游区域内的行为控制作为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另一规划重点。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理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应是在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地块中的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建筑建设的限定等土地类控制要素及地块管理经营的行为控制、游客行为引导等行为类控制要素一道对历史文化城镇中用于旅游的地块加以控制,使之既能符合城镇控制规划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又可体现旅游发展特色、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品质。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土地控制
历史文化城镇的特定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空间物质上可分为建筑特色、场地风貌、空间格局与环境氛围等4个层次,故旅游控规在对其整体风貌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打造中,亦应从此4个方面对土地建设进行控制,以达成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图1)。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
在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活动中,三类主要直接相关群体(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游客)同当地居民一道成为历史文化城镇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状态同时也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在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中亦应对此四类古城使用人群加以控制和引导,以助于进一步提示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氛围和品质(图2)。
4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的方法与
体系探索在河南新密古城的旅游控规中,笔者针对古城现状保存状况和旅游发展总规在其控规的编制方法和控制引导体系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其中包括了地块的划分、旅游控规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新密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地处五岳之一的嵩山东麓,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新密古城位于老城中心区南部,处于旧时商业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区。现存的历史建筑群主要集中在老城的中心城区,共有文保单位9处,古民居300余处。整个古城街道格局犹在,民居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和部分后期新建的2~3层房屋,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保存基本完整。
地块划分:以资源为本,划分不同类型地块
新密古城内的现状利用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文物遗存、湮灭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根据资源存在状态及其周边环境,规划首先为这些资源所在区块进行区块性质划分(表 1、图3)。
在此地块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依托古城内现状道路街巷格局和规划开发要求,将整个古城的场地整理后统一地块划分为历史核心区、风貌控制区、环境引导区三个主要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开发理念(表2、图4)。
旅游控规指标体系:土地控制与行为控制并重
基于旅游规划的特殊性,规划在常规性的控规体系中对土地和建筑建设的控制体系基础上,研究加入规范约束引导旅游区域内活动的行为控制体系,同时针对历史文化城镇的特殊资源特征,亦应加入一系列满足古城保护和氛围营造的特殊指标。由此形成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土地—行为—特别要素”的控制措施(表3)。
5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刍议
旅游控规的编制目的在于将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旅游开发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究其资源的特殊性,应在统筹满足其城镇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这就要求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控规建立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划过程和体系。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过程
就前文提到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所言及的统筹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做其旅游控规时需要以包括历史文化城镇的城乡规划、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为规划依据。故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流程按先后顺序回顾如下(图5)。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历史文化城镇的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城镇土地要素控制指标、历史文化城镇行为要素控制指标和历史文化城镇其他特殊要素控制指标三部分(图 6)。
6结语
本文结合新密古城旅游控规的编制实践和研究,尝试提出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土地—行为—特别要素”三层面的控制措施,并建立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试图引起对确立旅游中的行为控制在旅游控规中的地位这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期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 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234.
[2]马勇. 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79.
[3]李继峰.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6(6):129~132.
[4]任伟. 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控与引导[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7):114.
[5]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 2006,20(2):30~34.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定范文 第8篇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仗,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宣传促销为手段,以行业管理为保障,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行机制,提升产业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进*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整合地质奇观、水上丹霞、绿海洞天、温凉泉乡、乡野田园等原生态和客家源、长征源、闽人源、闽江源、理学源等源头类优势资源,形成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安养、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逐步把*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生态休闲胜地、国内著名山水安养乐园和世界客家寻根朝圣祖地。
(三)发展布局。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条件,结合“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构筑我市“一龙头一中心三个区”的旅游发展布局。“一龙头”即以泰宁为*旅游发展的龙头;“一中心”即以市区为主体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三个区”即西部以将*县为主体的山水客家观光度假旅游区,中部以永安市、三元区、梅列区、沙县为主体的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旅游区,东部以尤溪县、大田县为主体的书香茶园文化体验旅游区。
二、加快旅游项目开发
(一)鼓励多主体开发旅游资源。鼓励境内外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等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建设、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以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投资开发全市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以参与开发或特许经营等形式,投资建设旅游景区范围内的旅游经营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证劵市场融资,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明政文〔2007〕132号)兑现奖励。
(二)保障旅游建设用地。将旅游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确保旅游项目用地需要。利用城市规划以外的集体土地兴办生态旅游项目,只要不改变农用地用途性质,集体土地所有者可依法以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与投资者合作经营。利用国有林地、水面、山头兴办旅游项目的,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依法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取得经营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度缴纳;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不改变土地用途性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最高40年的使用期;旅游开发项目占用林地或征用林地的,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办理占用或征用林地审批手续,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所收取的森林植被费县级分成部分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优先用于项目单位造林绿化,恢复植被。
(三)扶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对符合《*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免收土地管理费,其建设过程中需缴纳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等,按最低限收取;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从营业年年底起,前两年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地财政部门给予全额奖励,后三年奖励50%;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旅游景区开发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市政府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开展全程服务,市领导定期进行协调、调度;对以乡村游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依法免交市、县(市、区)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对列入省、市重点旅游项目的,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贷款需求。
三、着力拓展旅游市场
(一)加大财政专项投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市、县财政每年按比例设立1000万元以上的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并以一定比例逐年递增。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市里统筹安排,用于全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开发。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为拓展旅游市场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旅游整体营销。坚持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各级政府和景区、企业要采取分担的办法,多方筹资,加大在境内外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大型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宣传、文化、广电、外经贸、外侨、对台事务等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渠道大力宣传*旅游,并在重大外宣、招商、节会、对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中积极开展旅游宣传;移动、联通、电信部门要开通旅游短信宣传服务平台;城建部门要在户外广告中规划出一批旅游公益广告位,用于*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干部职工购买*景区(点)年票,鼓励企业将“*人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范围。持有*市辖区身份证的游客除“十一”黄金周之外,2009年游览全市各景区(点)时,实行门票减半优惠。
(三)激活旅游市场主体。旅游景区新评定为世界级品牌的奖励200万元,新评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5A级旅游景区的奖励50万元,新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或其他由国家旅游局确认授牌的奖励10万元。实行旅行社接团年终奖励政策,凡当年度地接国内游客人数达5000人以上(含5000人),且排名居全市前十名的旅行社,按每人1元进行奖励;对年地接境外游客达2000人以上(含2000人)的旅行社,按每人2元进行奖励;对组织单次100人以上的旅游包机、200人以上的自驾车队、300人以上的旅游专列,分别给予地接社一次性奖励2000元、3000元、5000元;对首次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的给予奖励50万元,首次进入全省20强旅行社的给予奖励10万元。鼓励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提供的合法发票可以作为报销凭证。
(四)深化旅游合作。充分利用本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进与周边地市及长三角、泛珠三角旅游城市的合作,加强闽东北五市、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海西二十三市协作区区域合作,串联线路,联手促销,客源互送,持续打造“山海园楼、两山两水两岸情、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三条区域精品线路。同时,加强市域内旅游景区联动,精心培育“世界遗产探秘游、沙溪滨河休闲游、客家风情体验游”三条市域主题线路。
四、完善旅游产业要素
(一)实施旅游畅通工程。组织编制和实施*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加快机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推进高速公路互通口至重点景区(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开通市区连接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专线或公交车。按照国际惯例,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口等城市窗口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高速公路路口和通往重点景区(点)的道路路口,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大力支持旅游车队发展,对经市旅游、_门认定的新成立的旅游客运公司,自开始营业起三年内,其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全额奖励。对旅游客运车辆轻微违章和一般事故,依法从快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二)鼓励发展星级饭店。到2010年,力争全市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四星级(含)以上饭店,政府定点接待单位优先从旅游星级饭店中选定。对新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旅游饭店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对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含配套服务项目)的用水、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价格;对安装单台容量在20千瓦及以上的蓄热式电锅炉及冰蓄冷空调用电,实行优惠电价政策;有线电视收视费按实际安装终端数的50%收取;经环保部门认定的饭店,其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给予免征污水排污费。对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内的旅游饭店及娱乐场所实施绿卡制度,相关执法部门在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中要依法依规进行,防止随意性,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开发旅游商品。采取开发一批、引进一批、包装一批、定点一批的办法,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和土特商品。对在全国、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的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商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推荐为对外宣传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另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积极培育旅游购物市场,引导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大型商场和市域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辟地方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或专柜。评选、推荐一批旅游购物定点商场纳入旅游线路,旅游购物定点商场开始营业起三年内,其商场实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
(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要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活动。要在景区开发建设中突出文化主题的构建和文化元素的渗透,深度挖掘客家文化、丹霞文化、苏区文化、理学文化、_文化、土堡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景区体现文化内涵,文化提升景区品位和魅力。要以沙县小吃文化城为平台,整合沙县小吃、永安小吃、客家小吃和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戏、沙县肩膀戏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集特色小吃、民俗表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美食文化城。要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旅游企业、体育经纪公司,推出一批以地方文化、民俗风情、户外运动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表演和参与项目,打造我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
(五)引导组建旅游集团。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兼并联合、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组建具有优势的旅游企业集团。放宽旅游企业集团设立登记条件,凡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具有3个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合计达到4000万元以上的,即可申请设立旅游企业集团。吸引境外、省外、市外经营规范、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我市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市内旅行社强强联合,组建旅行社联合体,加盟品牌旅行社,积极拓展出入境旅游业务。
(六)建设旅游信息系统。把旅游信息化建设列入“数字*”规划,构建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旅游网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城市旅游网站的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完善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五、落实发展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职能,建立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实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大工作事项的督查范围,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市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落实,及时对全市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协调、服务和督查。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把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严格实施旅游规划。把《*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执行机制,规范操作程序。发改、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交通、经贸、水利、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并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确保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完善市、县(市、区)、重点旅游景区三级旅游规划体系,各县(市、区)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全市景区(点)开发建设项目要围绕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征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意见,按程序报批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今后凡属国家级(含)以上的旅游资源,需转让经营权的,必须报请市政府依法核准;凡是涉及饮用水源、自然生态等保护区的旅游项目,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施。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秀旅游人才引进、交流、培养力度,建立院校培养、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层面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市内外旅游专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宣传、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一线人员实际操作技能和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进出机制、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导游执业环境。凡获得中、高级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资格且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免收导游年审培训费。
(四)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严格执行旅游法律法规,依法促进旅游业发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合法权益。推进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作用。建立健全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旅游行业的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