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61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 第1篇
一、内部控制环境因素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
这一因素包括了管理当局的全部控制意识。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对企业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管理当局强调保持可靠的会计记录和遵循相关的法规和程序很重要,那么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执行他们的任务时,就可能更加关注这些。另外,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管理当局对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目标的强调程度以及管理当局是否为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所操纵等均可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
(二)企业组织的合理性
企业(公司)的组织结构是计划、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它包括公司各个组织单位的形式和性质以及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要求明确各组织的责任和权限
(三)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如果员工具有足够的胜任能力和诚信度,将大大有助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反之,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结构,也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对员工的聘用、评价、培训、奖励、提拔和处罚等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里,趋向于集权管理,即使是上市公司也存在“关键人”控制现象。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控股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政企(或党企)不分,国家对企业的大量直接干预和控制往往导致种种非市场行为,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一致。这种“关键人”控制模式使得关键人独揽大权,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因此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在这样的环境下谈构建内部控制结构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组织结构
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的非市场化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董事会与监事会形同虚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先看董事会。
1.规模
调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在6到10人之间,且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数为偶数再加上传统的行政级别的色彩,董事之间,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之间多是一团和气,易受到总经理的控制,从而导致董事会的讨论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
2.来源
董事的来源决定了他们代表谁的利益,替谁行使表决权。我国产权结构特殊,国家和法人持股在公司总股本中占很大的比例,相应地他们的人在公司中所占比例很大。我国董事会的主要来源是由股东派遣而来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董事来自关联公司,如子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十分少。
3.独立性
董事会的独立性决定了董事会能否独立客观地监督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完成受托责任。据调查表明,在上市公司中约有 1/ 3的董事在公司中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职务,如果加上曾经在公司任职和在关联公司任职的其他灰色董事,实际的非独立董事比例相当高。有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在内部任职,成为“内部人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能在于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而董事会中成员全部或部分在公司任职,就等于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是在清理之中的。再者,在许多的上市公司仍存在“两位一体”的情况,即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合一,两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因缺乏约束而转化为“合谋关系”。
再看监事会。虽然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设置及职权的行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和经营者与公司监事均来自同一出资单位,监事和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或经营者仍保留着长存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所具有的隶属性,使一些监事无法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由公司或公司工会提名选举的职工监事,因其与公司要么存有一种内部隶属关系,要么存在一种雇佣关系,因此,在立法对职工监事因行使监督权可能受到的利益侵害未给予任何应有的保障的情况下,职工监督权的行使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当前在我国企业内部各个组织的责任和权限模糊不清,或即使划分清楚而无法行使,致使管理当局权力过大,对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形成一大障碍。
(三)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着重从会计人员的管理方面分析。主要问题是会计人员定位模糊。在我国许多企业中,会计人员一方面受经理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在财务上监督他们。要求会计人员对握有自己“就业权”的经理所决定的财务收支实施监督,不符合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要求,缺乏可行性,从而造成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两大困惑,即“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只能充当经理的一颗棋子,任意摆布。一些会计人员为了得到经理较高的评价和提升完全依经理的意愿做账,同时,一些经理对主要会计人员的评价和提升也主要看是否“听话”。
三、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就企业而言,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一系列的转变,即从计划模式转为市场模式,而必须依靠外力来加速这一转变过程,最终达到依靠企业自我完善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下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双管齐下,采取强化外部控制机制与企业内部自我完善相结合,以强化外部控制机制为主的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包含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而诚信程度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透过企业文化,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高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积极态度,表现在管理层对干预和超越内部控制的态度,对违背内部控制程序的处理意见等。如果高层管理者确信内部控制是重要的,那么企业员工就会认识到这一点,并遵守它。反之,若员工认为高层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那么他们就不会遵守。
2.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
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经理之间的权职划分看,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因为对于董事会来说,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公司有效运行,完成公司目标;保证、公司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得以实施;解决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手段,所以董事会责无旁贷。
3.建立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有助于解决比如会计人员两难处境等一些,从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二)强化外部控制机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转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
进一步把企业推入市场,完全依市场运作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以促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转变过时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使企业完全从政企不分、党企不分的模式中走出来。,应采取以下措施:(l)逐步培养经理人市场,发挥经理人市场竞争的激励与制约作用。经理应该严格遵守董事会的决议,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基本准则。经理不得担任与本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公司的董事。监事,不得领取除董事会规定的薪酬以外的其他报酬,不得奢侈浪费。经理的报酬要反映经理人的市场价格,要与绩效挂钩。采取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要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和标准,并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同时,股票期权计划的履行要建立在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发挥股东“用脚投票”机制的作用。要发展公司间的并购,出台有关法规,鼓励涉及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促使股东“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充分发挥。若公司出现经营状况不佳,或被发现财务信息披露虚假,则可能陷入被收购的境地。这将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其转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完成受托经营责任。
2.强化股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制度下,所有者股东以股东会的形式行使所有者职权,股东会又选举董事会,并赋予其对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进行决定,并负责聘任和解聘公司经理等职权。藉此,强化所有者的监督机制,最关键的是要强化董事会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独立董事又称外部独立董事或独立非执行董事,他们与公司没有任何可能影响其对公司决策和事务行使独立判断的关系,也不受其他董事的控制和影响,从而能对内部人和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度。
3.强化责任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当前中国的情况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在我国《公司法》中(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股东大会的职权有“选举和更换董事,并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会的职权有“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总经理……”;监事会的职权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企业真正能够依法行事,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纸空文。同样,我国《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以及第6章专门对相关的法律责任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很少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的会计人员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相关的会计人员心存侥幸,以身试法,出了问题,疏通关系即可解决。再加之现存体制的不合理,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失效,进而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权利泛滥,他们不愿意也不需要去构建什么内部控制系统。所以,必须从严执法,以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引起足够重视,也可以有效解决会计人员的定位问题,降低其道德风险。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制度
一、内部控制环境发展的理论阶段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定义如下: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环境理论自初创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阶段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最初阶段和初始形式。随着企业内部运作的日益复杂化,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如何在日益细化的工作中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控制、防止舞弊、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成为了公司所有者争相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慢慢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而此时的内部牵制仅仅停留在财务方面,仅从账务的稽核、监督入手,在财务领域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企业其他方面的牵制制度和手段较为薄弱且单一。此阶段尚未形成内部控制环境的意识,也没有全面、系统控制整个企业运作的理念。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随着企业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内部牵制观念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此时,人们已经将前一个阶段发展出来的对单项业务的监控捏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从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生产流程、内部审计等多要素、多标准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阶段,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3.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美国AICPA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第一次系统地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同时将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要素进行阐述。而开篇提到的美国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应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COSO报告之所以著名且深远地影响至今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第一个强调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基础的规范性文件。如果基础中出现重大差错或缺失,其他要素构建得再完美,也都只能是根基不牢固,迟早会倾倒的大厦。
4.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04年,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报告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拓展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此时的内部控制逐步引入了风险导向的概念,并且风险导向的概念逐步得到强化和完善。这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
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1.股东会无股东。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股东让渡出自己绝大部分的管理职能给经营者。然而由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迄今为止,大多数上市公司仍为国有控股公司,这就势必导致“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小股东的表决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作为利益相关者,中小股东无法通过合理有效渠道真实表达自身意愿,股东会成为极少数大股东掌控全局的舞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股东会中的股东只能是大股东,中小股东徒有其名,不符其实。
2.董事不懂事。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断分离,股东成为幕后操控者,走向前台的是股东授权经营管理的董事。然而由于大股东的存在,董事会很多时候成为了干部任命的最佳场所。董事会仅仅是一个面子上的花瓶。董事会监督经营者的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完全地发挥出来。而独立董事的严重缺失在董事会的非独立性问题上又重重地加了一笔。所以赋予董事的职责只能是一纸空谈。
3.独立董事不独立。中国目前公司的独立董事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仅仅依靠社会地位、名气威望“民主”选举产生的。这样的独立董事往往不清楚公司的实际业务,更谈不上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较有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原本作为与公司利益非直接相关的人员,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与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然而,从现状统计分析来看,独立董事的职责更多地简化为流程式的表决。正是独立董事和公司内部董事的和谐相处把公司的经营管理立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之上。
4.内部审计不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和监督部门,在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国内公司的现状来看,内部审计部形同虚设,带着上级管理层的目的、任务去审计;审计出来的问题不如实汇报或披露;甚至是为相关舞弊、重大差错事件出谋划策,试图掩盖……以监督管控为主要职责的部门如此开展工作,何以能起到监控的作用。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环境
银广厦事件在各个相关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股民损失惨重,一纸诉状要求赔偿;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指责,证监会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理论界也对该事件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从昨天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到今天的麦科特、银广厦,股市可谓风波不断,且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每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上市公司之所以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乐此不疲,简单说来就是其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但是细细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原因。首先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正是市场有对虚假信息的需求才会有上市公司的供给,正如学者刘峰在对红光实业做了案例分析后,认为现在我国并未确立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其次是上市公司为虚假会计信息付出的代价很小,以前可以说没有,相比之下,对银广厦的处罚是对此类案件最重的;再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权力集中,缺乏制衡等。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造假案。本文仅通过对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能通过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和加强方面来遏制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及其现状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形--内部牵制。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_双人记帐制度_,我国西周时期的内部牵制都是内部控制雏形的表现形式。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而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它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帐、物等会计事项,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以职务分离、帐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的该阶段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各级管理人员不得不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在泰罗等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内部牵制原则出发,尝试着组织结构、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其所属部门的人员及工作进行组织、制约和调节。至此,控制系统得以形成。
第三阶段: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该时期的代表是1988年美国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它以_内部控制结构_代替_内部控制_,并提出内部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也是我国目前CPA沿用的内部控制结构。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最具权威的概念是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提出的_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过程。 _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同时指出了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环境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描述与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成要素有差异,后者更强调了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更少地局限于会计,这也是内部控制概念越来越广,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具体体现。目前理论界有这样的争论:是否借鉴COSO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体系的争论?就笔者认为,因为现代企业的运营方式和运做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内部控制之间已经相互交织,内部控制就不应该停留在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层面上,而应该把两者相结合。同时因为中国已加入WTO,为了与世界接轨,在理论和实务上都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都应该在借鉴先进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我国内部控制急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学者都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诚然一个公司没有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会计控制系统的失效。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弥补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正如COSO的内部控制概念中所说,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基础中都存在极大的缺陷,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OSO对控制环境的描述是: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
我国CPA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八个方面。
比较以上两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COSO更加重了人这个因素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而在其他几个方面没有重大差异。由于COSO的描述更为贴近现代公司的状况,以下就以其对控制环境的界定,并按各因素对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和使用者的人无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深入探讨目前上市公司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需要引入经济学中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经济制度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之上,任何行为都需要不断的被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物质的奖励,他人的认可,也可以是自我的认可。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感到其努力能带来自身福利的变化。为了激励行为者,必须让其能够获得自身的劳动成果,这是市场经济理念的一个基本点。
对上市公司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笔者无法获取可信的资料,因此假定他们都是诚信正直、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经济人。在此假定条件下,他们的经济行为将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所有能影响合理理性的经济人的因素归纳起来也就是激励和约束的问题。正是由于激励与约束的扭曲,使得上市公司的核心人员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在股市上_圈钱_,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1)管理当局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2)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3)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在不考虑其他控制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当局是受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支配,那么,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增大。目前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而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是内部人在缺乏相应的约束下,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利益增长的短期行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莲曾经说过中国的股市是个大,这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股市的现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来抬高股价,不断从股市上获取巨额资金,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中小股东。
3、董事会
董事会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如在董事会里成立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董事会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而审计委员会则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除了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责外,还有助于保证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直接沟通。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从内部分析来看,不难发现起弊端。据有关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由此可见,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给中小股民表面上的一个交代而已,几乎没有相互制约的力量。
4、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如果银广厦的内部审计有效,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会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因此可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既然银广厦能够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_、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亿元,可见其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不过是又多了一个摆设。
5、人事政策和实务
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公司必须雇佣足够的人员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所谓_高薪养廉_是指公司为防止员工的腐败行为,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高薪水的做法。虽然高薪不一定养廉,但养廉一定要高薪。
而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因此在人员的聘用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同时也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雇员极有可能产生短期行为。
6、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管理机构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接受的直接管理机构的检查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要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要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但中国证监会一方面要禁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以免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扶持,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1998年以前总体效益低下,要上市就需要包装,过度的包装就会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境也一样,从独立的原则来说,是应该采用合理的审计程序发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以维护该行业的声誉,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一行业竞争激烈,如果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只是一味地坚持公正、独立的立场来出具审计报告,可能上市公司都不会请这样的事务所为其出具审计报告。所以中国证监会在监管的过程中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状况下,中国证监会和中介机构都没有形成完全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企业的控制意识。
7、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和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当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地建立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运用适当的管理控制方法都可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相对来讲上市公司在这些结构与方法的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因为在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尽管构建的组织结构、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以及管理控制方法是合理的,很难说公司在运做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其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来操作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结构和方法的设置上,还在权力的制衡以及外部的约束上。
三、重塑内部控制环境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重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现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项具体措施。中国证监会近日初步拟订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境内外各上市公司应当在2002年6月30日前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要确定对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确定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对于独立董事的组织形式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逐步建立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他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做来谋求生存。
2、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一定要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这需要各个公司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技术服务 技术检测 控制系统 内部环境 有效实施 人文制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良性运作有着很要的作用和意义,不管是什么行业,都需要单位的内部控制,而这内部控制的产生发展与所在环境息息相关,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运行,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所以环境的控制很重要。笔者以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浅谈一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
1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环境控制
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事业单位效益而采用的一种制度,在单位内部的各个组织中形成相互制约平衡发展,奖惩分明,分工明确。它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管理的加强而加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从掌握资料和各方面信息的准确性,发展到分工责任化、制度的严格化、人情的复杂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经济社会的到来,物欲横流,纷繁杂乱,制度也要不断更新变化,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接轨,完善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各方面资产等财富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服务技术和服务检测行业的经营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不断地调整政策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有效办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
内部环境是企业做好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像盖楼房,基础打好了,其它的就什么都好说了。内部环境是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环境控制的好坏影响企事业公司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事业单位经济的经营状况,经济目标、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的实现以及整体单位部门运作战略的实现,都与单位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控制,是对事业单位相关政策措施的产生形成、力度加强或者减弱特定压制,从而使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目标和效益形成,并产生影响,而且相互关联,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有效的进行。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进行调节、制约和管理,是实现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内部环境对单位各职能部门进行职责分配、调节管理、文化管理,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良好氛围。内部环境辅助着内部控制的存在和发展,内部控制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内部环境的控制,把内部环境比作为土壤,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环境控制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正常运行和发展,对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动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意义。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对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基调和企业的员工素质的好坏离不开内部环境,由此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控制的必要性。
控制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决定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节奏,而且对单位人员的思想和意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控制为企业提供了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则和整体构架。控制环境因素包括人员的诚信度、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提供的指导等。任何单位的内部控制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内部环境可以加以施加力度并不断加以改善,所以说,单位的内部的环境是单位的管理和单位的文化,加大对环境控制就意味着加强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单位尤其是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的质量安全与品质。质量是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的保证和核心性工作,保证实验的数据精确可靠,通过对环境控制进而达到对质量的控制,这就是有效的控制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的实验室操作,从而提高了环境和技术的检测质量。
我国事业单位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地完善的过程,单位从不认识到认识到不断地完善,国家也制定了关于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我们对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在我国很多行业和领域包括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仍存在着很大发展完善的空间。经营者对环境控制不了解和不重视,导致企业单位运作不畅通甚至恶性的循环,使得一些不法经营者和人员钻了空子,给单位整体经营产生坏的影响,给单位带来损失,技术服务技术检测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国家事业也就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可见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控制有着重要作用,环境控制对国家事业单位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环境控制能够使单位制度的建设不断地完善,这样就样就能够使单位的经营者和相关人员考虑到法律制度的威慑,就不敢越近雷池,谨慎对待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当然这些都是以内部控制环境控制为基础。
单位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而环境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尤其显得格外重要。环境控制的贯彻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能够降低和避免单位的种种风险,保证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数据的精确性,有效提高和解决质量的安全问题,提高事业单位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经营和管理,保证督促完成单位的经济目标和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内部控制中环境控制对企业单位一系列的措施政策有很重要的辅助功能。
我们知道了事业单位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内部控制中环境控制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环境控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呢?
不管在哪个单位行业,都离不开人,强调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受单位的管理层、其它人员和政策的影响,只有人才能通过内部的有效控制制定单位经营目标,遵守单位行业相关法律政策,在环境控制的影响和带动下保证整个单位行业系统的控制协调效果,从而提升单位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技术检测的水平。所以,关注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是整个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的重中之重,应该提高重视,加大环境控制的力度。
首先,搞好法规环境。想办法完善环境控制,健全单位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的公司法人制度,改善法律治理制度,使有权力的受到约束,没权力的加大发展空间,使整个单位的内部系统处于平衡与发展的状态;这样使技术服务和技术检测行业单位的管理结构在内部控制下有效地发挥,并且内部控制对单位法人制度实现监督和制衡。
其次,环境控制与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作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营者是管理层的高层,他的经营理念和做事风格直接决定了单位的政策方向,对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管理层和经营者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控制起作用的环境,改善对公司整体运作和对待公司经营的态度,寻找更好更有利于单位经营和发挥环境控制的方法;及制定单位内部系统的预算、经营、服务、检测、财富等方面的经营目标,提高对单位系统管理和环境控制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态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施行动和完善。
最后,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文化使单位凝聚力加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责任明确,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包括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都将会促进内部环境发挥其影响和控制作用,因为单位人员品质的端正和较强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单位的整体效益和经营结果。
环境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服务技术检测行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的有效发挥,能够给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效应。因此,我们应加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环境控制促使内部控制良性运作,发挥其应有的能量,并为我国事业单位提供帮助,实现我国更多企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志坚.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些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 第5篇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下行,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内部控制作为保障金融企业顺利发展的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围绕内部控制环境诸要素,简要分析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等。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奠定坚实的内部控制环境基础,才能构筑坚固的内部控制防御工事,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和损失。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内容:管理者的观念、组织治理结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责权配制、员工素质、人力资源制度、外部影响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风险,笔者结合多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审计的重大意义。
一、管理者的理念
历史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内部审计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设立负责审计的官员,称之为“宰夫”,其职能是考核百官治绩,审查“财用之出入”、“宰夫考其出入,而定刑赏”。按照现代的说法而言,宰夫就是西周统治者实施内部控制的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管理者的理念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纵观各金融法人企业,均已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均能贯彻执行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由一把手负责”的要求,由董事长分管,但作为金融企业的管理者是否能深刻领会此项要求的深刻内涵,提升管理理念,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答案是各家金融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经营风格水平不一,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不一。本人认为作为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几种观念要不得:
1.讳疾忌医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分别是保障企业合法、合规运行,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和其他信息真实可靠、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乍一看,内部控制的目标相当美好,但仔细一回味,其实现的过程对于个别管理者而言却很痛苦甚至残忍,它需要通过揭示经营和管理的不足,找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缺陷并加以修正,方能向内部控制目标迈进。内控缺陷有的是设计缺陷,可能与管理者的决策有关,也有可能是运行缺陷,可能与管理者的指导有关。作为管理者,是冷静、理性地认定内控缺陷并痛定思痛、加以整改完善呢,还是维护所谓的面子和尊严、对内控缺陷避而不谈呢,这就取决于管理者的胸襟气魄和对企业的担当精神。个人认为,凡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能正视本人或本人带领的团队在经营管理决策或指导中的不足,及时商讨解决方案,保证整改措施有效落地,凡回避不足、讳疾忌医的管理者是对企业不负责任,也是不可取的。
2.业绩导向型作为金融法人企业,它首先是一家企业,其次才是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必然有其商业属性,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表面看来,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实施似乎有所偏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是促企业生存发展还是将企业资源倾向于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内部控制方面,这几乎是困扰管理者的永恒话题。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投入道德优良、专业胜任的人才团队和合理的财力保障,管理者是否愿意按内部控制的要求将相关资源配置到位,体现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
3.粗放开拓型粗放开拓型的管理者表现为好大喜功、发展冲动大于理性判断。粗放开拓的后果是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实施,有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营运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如当下在多家金融企业发生的:因调查不实使不良贷款巨额反弹、因贷款未实行双签使债权无法落实、因投放冲动使借名贷款等违规事件频出…….当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屑一顾时,企业将会承担因管理粗放而酿造的苦酒。
二、组织治理结构
组织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在综合考虑其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与经营战略、企业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等。良好的组织结构,不仅具备适应性,同时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原则下协调高效地运行。所谓适应性即为企业组织架构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规模、战略等匹配,保障企业能顺利达成经营目标。所谓相互制衡,即为企业的岗位安排、部门设置应相互制约,如请购部门与采购部门、采购部门与验收部门、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离,资产保管人员与资产核算人员、出纳员与记账员、支票保管员与章印保管员的分离等。科学严谨的组织治理结构,是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关键,内部审计在缺乏管理的组织治理结构中不能充分发挥效力,当然也不能保障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
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在“三会一层”中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董事会对企业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要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就必须依赖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董事会和审计委员只有充分、坚定地行使职权,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1.董事会应平衡业务发展和内部控制的资源配置。作为董事会,应在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之间寻到最佳平衡点,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供充足的保障。
2.董事会应提升管理者的理念,统一认识。运行优良的内部控制对业务的促进是无疑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即为“为企业创造价值”,管理者应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像西周的统计者一样,以金融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摈弃短期行为和面子工程,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胸襟对待内部控制揭示的不足,并从不足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增强企业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履行无障碍。通过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内部控制体系的良性运转,增强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保障内部控制的各项测评和实质性测试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3、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不容小觑。审计委员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提点,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加强人员管理,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和道德操守;加强业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能力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责权配置
下一篇:老人吃饭发言稿范文(精选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