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691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8分钟。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1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过去的春节包含着一系列民俗,尽管千年流变,许多民俗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改变,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仍是人们对家人团聚、阖家幸福的祈盼。
千年过节习俗变身腊八粥、小年祭灶神、备年货、除夕年夜饭、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春节成为包含众多民俗的文化大节。
按照湖北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腌鱼腌肉腌腊肠,为新年到来储备一个丰盈的“食品库”。为此,家庭主妇们常常要准备一个多月。
回忆十几年前过春节,家住南湖花园的顾奶奶说:“那叫一个累。”她要提前采购大量的年货,备齐肉食、蔬菜,炸油饼、丸子等熟食。到了过年时,她更得围着锅台转,忙着为家人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顾奶奶说,忙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从初一开始,就要到亲戚家拜年,吃吃喝喝,做饭做得人累,吃得人也累。
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让这些传统的仪式慢慢被淡忘,腊八、小年很多人都不过了,最重要的年夜饭,人们也更乐意交给酒楼去做。最近几年,顾奶奶不再为备年货发愁,超市里各种吃食应有尽有,随买随吃,特别新鲜。连着几年,顾奶奶过年都特别清闲,儿女们早早在餐厅预订了年夜饭,全家人的年夜饭就在餐厅吃。
年夜饭的变迁只是春节习俗变化的一个缩影。以前过年祭灶、扫房、贴门神、祭祖等习俗也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一些新的节日元素则进入了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农家乐过年,短信、微博拜年等。
1983年才开始的春晚,与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历春节相比非常年轻,但是精彩的文艺表演、台上台下的互动联欢以及强大的娱乐性又使得春晚成为现在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除夕年夜饭。“没看春晚,感觉没过这个年。”连过春节的外国人都这么说,春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风俗。
春运、节奴 春节也有“成长的烦恼”
在武汉工作的美国人戴维斯比这几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年夜饭、春晚、鞭炮,一件不落。农历正月初一,戴维跟他的中国学生们出门“踏春”,遍尝各种小吃,甚至不惧交通拥堵,去了一所当地最著名的寺庙祈福迎春。
“寺庙的人太多了。春节第一天去寺庙烧香祈福,和西方圣诞节要进教堂一样,但是并没有什么严苛的仪式。”戴维斯比说,“很多中国人跟我一样,认为节日是一个找快乐的借口,尤其是年轻人,但是春节在中国人眼里跟别的节日还是不一样,心理上充满很强的敬重和期待。”
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倒数第二天,在湖北黄陂四季美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陈红军冒着严寒好不容易挤上了开往老家重庆荣昌县的火车。
“这是火车站专门为春运增开的临时列车,不知道到站时间。但是上车,就等于回家。打拼一年,就图回家过个好年啊!”挑着两大编织袋行李的陈红军说。
春节,像陈红军这样候鸟式迁徙的人口数量,据预测为28。5亿人次,去年这个数字实际是25。57亿,而前的1991年是8。57亿。这些人口流动大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
湖北省_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博士认为,在过去,除夕回家更偏重礼仪,因为有祭祖等活动,不参与会被视为不忠不孝;但现在除夕回家更强调亲情,尤其是如今大批青年外出务工,春节成为很多人一年里唯一的回家团圆机会。“春节习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迁、成长,自然地形成了‘春运’这样的烦恼。”夏日新说。
尽管回家让许多人期待,然而,派压岁钱、送礼诸如此类的春节开销却变得日益沉重,让许多返乡的游子难以承受。春节期间,湖北门户网站腾讯大楚网在网上发起了“春节开销”的调查,让网友在网上晒晒过年的开销及幸福感。到7日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网友开销超过5000元,二成的网友感到没有幸福感,近半网民认为压力来源于开销过大。不少网友为过年回家开销过大感到烦恼,戏称回家成了“节奴”。
新风俗彰显传统“年文化”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生活明显丰富,人们过年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年夜饭到酒店里去吃;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及网络来拜年;礼物也从传统的吃穿类变为表达心情的一束鲜花……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让过年从传统的“吃穿年”迈向了“休闲年”。武汉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涂险峰说,农业文明色彩的消褪退与工业文明色彩的增加同时进行。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逐渐成了春节的新风俗,过去闭门守岁、作揖拜年等旧俗渐渐被这些新风俗取代了。
“内容变,形式也变,但是年还在,传统年节文化也在,只是春节在社会的发展与融合中,更像一个充满张力的节庆机制,可以生产、消化更多种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涂险峰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认为,“过年”的传统永远不会改变,而变的只是春节的习俗,不变的是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到工业文明时期许多习俗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因此需要转型,需要引导,需要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承载。
“要想办法让年文化更适应小孩子、适应青年人、吸引青年人。”他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是很多人感觉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数千年的“年文化”有这个魄力在转型期容纳更多的社会新元素、更多的文化价值。
从变化中传承春节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从另一个角度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反应和写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的所有东西也在不断变化,春节也受到影响。
春节从最开始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收成,通过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来赶走年兽的一种活动慢慢演变、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春节。在其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融合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某些思想。
在我们父辈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春节是一个生活改善和人们享用较为丰富食物的时刻,是一个相对放松,可以让人感受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满足的不多的时刻。妈妈常说在她小的时候,饺子、馒头在平时都是不太可能吃到的,而在春节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做一些,那个时候就会很满足了。最近几年,虽然春节作为假期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刻,但是也已经是一个消融了民俗以及文化意味的新年,较之以往缺少了内涵的新年,似乎年味越来越淡,春节所表现的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很让人向往、注重的节日了,对于某些人来说,现代的春节仅仅是一个具有足够长的假期以致可以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现在很多家庭过年选择在酒店吃饭,一方面是方便,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家庭成员较少,自己做饭成本高,并且不能做出很多菜品,现在过年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东西的满足感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人的满足感反而降低了。人们传统的思想也开始转变,比如,随着网络和社交活动的增加,春节晚会不是人们必看的一个节目,很多人会选择其他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去KTV唱歌,去茶楼打牌,或者去看场电影。由于经济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个比较具有现代特色的过节方式,那就是全家一起外出旅游,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感受别地的过年气氛与过年形式。
这些变化说明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每一变化都折射出了当时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后,由时代而产生的变化使得春节这一传统的民俗演变成了“现代化”的民俗,更加适应了现代人对于春节的需求。某些不适合当今快速运行的社会的元素可能会不被人们所广泛接受而淡淡远去,由此产生一种年味变淡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能说春节这个节日已经不重要了。春节对于人们巩固家庭和亲友的感情和建立具体而微的生活纽带方面的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春节,不仅要被珍视,更要善于经营。以家庭为依托的春节,也因为大家庭的减少与缩小,面临着节俗重心由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趋向。我们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对传统节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使得春节更具生命力,并使之更长久的流传下去。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2篇
区别:民族学和民俗学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阶段。 考研 教育网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这个专业和社会学一样都属于法学。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投行上市等等,如果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相对热门专业就业而言,民族学和民俗学均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其就业特点比较广泛,一般毕业学生均是服务于国家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这两门学科属于学术研究型科学,相对于有意向继续深造的读博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3篇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 “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
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1.婚礼
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一为嗅门色,所谓门色,即对方家族有没有狐臭史,尤其是对方有无;二为探人气,所谓人气,即本人的人品和家庭在当地的地位;三为考八字,即考察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四为算“倒问骨学”,不过这已慢慢淡化了。经过择亲的程序之后,如果双方应下了,即可进行相亲。一般先是男方主妇到女方家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满意,男方便邀请女方到家里会面,女方看一下男方家住的窑洞、了解一下家庭收入和看一下公婆待人接物如何。男方给女方做饸饹面,如果女方吃了饸饹,就表示答应了,如果不吃,则说明相亲觉得不满意。 相亲就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经过相亲,如果双方同意婚事,则择日定亲定亲时要请喝定亲酒,男方还要给邻居送礼,成为“和庄礼”,现在年轻人喜欢称为“公证费”。定亲的时候,男方双方要互送礼物,被称为“递把柄”,一般多为金银饰物。定亲之后,双方家长商定结婚吉日,称为“商话”,,送日子那天还要商定彩礼的数量。
陕北人称迎亲为“引人”,有“等亲”和“迎亲”两种形式。“等亲”就是新郎官本人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呆着家里等家人和亲友把新娘接回来。“迎亲”则是新郎和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启程前每人一般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寓意和美幸福。出发时,鼓乐手在前,紧跟着的是手捧着10个催妆馍馍的送礼者,新郎在中间,后面是抬着彩礼的帮手。出门时,一般要鸣炮三响,鼓乐班奏乐,一路上不停地吹打。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过目彩礼,而新年则坐在男方送来的被褥上脱下娘家的旧衣裳,穿上婆家的新衣物。新娘洗漱打扮好后,新娘母亲端来一盆蒸好的饽饽,放在新娘面前,将饽饽一个个地堆放在新娘的周围,此举称为“围饽饽”,寓意多子多福。酒席过后,男方接新娘回去,如果很近则一般步行,稍远则骑驴或者坐花轿,少数较富有的坐轿车。但坐车有一个缺陷,汽车速度较快,难以向路人和街坊邻居展示排场,所以一般汽车进村,新郎、新娘以及迎亲、送亲队伍都下车步行。在迎亲途中如果遇到其他的迎亲队伍,由于当地的路都很狭窄,所以会发生“抢花路”的现象。两支队伍相遇,往往会友好地互换花朵或发夹之类的小首饰,表示互相祝福。
当迎亲队伍进村,路经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支持并祝福这场婚礼,则在门前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大,炮响越久,则表示越支持。如果迎亲队伍进村,炮响不断,炮声连天,则意味着这一人家在当地声望很高。快到家门时,就会进行“背新娘”仪式。新郎背起新娘往家走,而亲朋好友则戏玩他们,三三两两站在新郎面前轻轻地将他们往后推,或几人成圈,将其围在中间不得动弹。新郎则要努力地冲出重围将新娘背回家,虽离家不足百步,但新郎往往被拖上半个来时辰,直至筋疲力尽,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累到气喘嘘嘘不得不把新娘放下。以前老一辈的,当新郎把新娘背回家当即进行“拜天地”,但渐渐这一步被取消了,新郎直接把新娘背入洞房。这里的“入洞房”不是行房礼,而是指入新婚窑洞房。在洞房内,由婆婆主持仪式:首先是“抓四角”,新郎新娘争抢预先放在炕席四角下的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然后,新娘要坐在炕上,名曰“坐帐”,婆婆新娘又进行一次“围饽饽”,接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为两位新人“上头”,即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有的地方称其为“结发”。当所有的这些仪式完成,新郎和新娘就喝交杯酒,完后开席。
下面我们将以刘叔家的大儿子刘程飞的婚礼为例子,叙述婚礼的大概过程,以及整个婚礼举办过程中的各项开销。结婚之前,要定亲,定亲的礼金依男方家庭条件决定,刘叔家给了3000元。到了结婚的日子,要给正式礼金,至少是8800元以上。这个结婚的过程还要请来专门的摄像师进行拍摄,记录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看着视频跟刘叔他们一起回忆。女方出嫁前,专门请化妆师到家里好好打扮一番,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银(手镯),还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百(这个也是由家庭条件决定)。男方到女方家里接亲,要用轿车,而且这里的风俗是至少八辆以上。女方在出门之前,要吃十个大馍馍,两个离母糕,在床的被子的两侧,还要各放一个红枣和两个鸡蛋。女方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刘叔家媳妇的嫁妆有:一台洗衣机,两个皮箱,一个柜子,五床铺盖(男方也准备了四床。这里被子之类的是嫁妆的重点,可能是因为这里冬天寒冷气候的缘故),一个电磁炉。女方还要大肆宴请亲戚。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4篇
今天,风和日丽,空气清新,非常适合踏青,于是,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田野里。
田野里,到处都充满着春天的气息。你看,杨柳吐出了嫩芽,小溪在欢快地唱着歌向前流去……春天.如同一个天真的孩子,把快乐散播在每一个角落!
来到麦田里.仿佛进入了绿的世界,绿的海洋!四周望去,全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阵阵微风把小麦的清香播撒到四周。走在麦田里,麦苗轻轻地抚摸着你的双脚,让你感到丝丝的凉爽。田里,农民伯伯在为麦子浇水,我似乎听到了麦苗欢笑的喝水声。
脚底踩着的就是草地,四周看的都是绿地!青蛙、小鸟在麦田中捉着虫子,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戏,小树在微风中跳着舞,怎么不令人陶醉?躺在草地上,草地如同一片柔软的地毯,躺在上面,如躺在床上一般。天上,太阳向你微笑着;白云,在追逐玩耍着;你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美丽的春天的田野!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5篇
今天,我和妈妈去四姨家。四姨家在农村,所以,我觉得那儿特别有趣。
去了之后,大人们在忙着包饺子,我们小孩儿只好玩起了无聊的电脑游戏,我和哥哥的战争也爆发了(很正常,我每次去四姨家,哥哥都能被我闹得屁滚尿流),这时妈妈把羊奶端过来了,我突发奇想:要去挤挤羊奶。但是,挤羊奶只能等到下午了。
吃完午饭,我嚷嚷着要去看四姨家的三只藏獒,因为受不了我的嚷嚷,妈妈、四姨无奈的和我去了他们养狗的地方。
因为是在农村,所以有好多人都在种谷物,其中一个是四姨的邻居,所以,四姨就帮着他干了起来(看出农民的淳朴了吧),我也在妈妈的“威胁”下干起了我最讨厌的活——剖蒜。从小就在城市的我显然还没有在农村长大的四姨干的活多,一会儿脚就麻了,我本想溜回家,可是一脚踩到了泥里,唉,我只能自认倒霉了。我有干起了一项新的活——耙地,就是拿着耙子把地弄平,这可把我累坏了,可是一看才干了那么一点,我就又重新挥起了耙子。
我又去喂小羊,也可以说,是为了下午挤羊奶而准备吧,我发现,小羊很喜欢吃丝瓜皮、玉米叶和一种紫色的小果子,我就使劲喂它,直到把它的肚子撑的溜圆才罢休,我还给它喂了两个辣椒,它竟然从容不迫的吃了。
终于到了挤羊奶的时间了,四姨很轻松的就挤出来了,可是我却挤不出来,最后用了好大的劲儿才挤出一丁点儿。
我爱乡村,爱这里的田野,更爱这儿善良朴实的人们。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6篇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继“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之后,对常见动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走出实验室,到大自然进一步观察动物的实践活动课。探究竟中明确给出了教学组织形式,技能卡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动物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分类进行观察。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调查方案,亲自进行田野动物调查,得出结论,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链中关于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如何科学地调查野生动物存在的状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意义。
本节课是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入门课,主要根据书中的知识链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与调查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和调查的一般方法,在观察和调查中熟悉身边的动物,了解动物与环境、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并尝试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尝试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难点:
(1)试描述身边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2)引起学生关注周围动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动物资源。
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调查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如通过调查,发现了多种动物会感到惊奇,喜爱的动物乐意观察、更乐于描述。同时由于本节课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强,如果事先没有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学生的调查活动很可能会走过场,限于表面的.红花热闹。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地分工合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本课正是以此理念为指导,通过田野动物的调查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实践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2、描述身边的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技能性目标:
尝试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等研究各种动物的基本技能。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关注周围动物的生存状况,加强保护动物,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意识。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1)选择好让学生调查的场所,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路线。
(2)收集有关动物的影视录像或图片。
(3)饲养一些常见的小动物。
(4)了解要调查的动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
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铅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如何进行
调查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动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动物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校园植物调查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对比、总结出调查动物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开始调查、记录(或拍照)。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7篇
为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成效应该如何评价?进一层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应当如何解读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为了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本调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原理,从区(市)县、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区(市)县为样本区域,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抽样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科学法则,力图从总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全文是一篇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专题论文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书斋学者慎谈‘三农’”。本文几位学者走出书斋,以实地调查为成都的发展献计献策,其精神值得嘉许。由于篇幅较长,编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飨读者。
一、对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的评价
调查表明,成都市以产业演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环境创新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终于在农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说电话用户数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表示农民生活改善,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质变则表明成都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症结所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牵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较大幅度超过成都市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率7.8%和7.7%,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成都奠定了基础。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演进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依存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条件就是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演进发生。因此,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就应当围绕产业演进展开。如果某个区域没有相应的产业演进发生,政府要在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应当继续从推进产业演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充分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1.加快农民居民身份转换,促使职业身份转换与居民身份转换相一致
农村居民户口转换是促进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农村居民身份的转换进程在总体上大大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进程,因此,加速农村居民身份转换是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医疗保障,首先,成都市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参保率。第二,应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应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如五保户、残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第四,应进一步提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比重,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方案,采用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三)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
1.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对于影响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别、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年龄)的回归分析的结论是,技能的影响最大,掌握某种手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率比没有手艺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个区域,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因此,提高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鉴于政府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指导的不足,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8篇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
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1大学本科教学;
2文化材料档案;
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
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
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
埃米莉・德・布里加德(Emilie De Bergard)则列出了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以下三方面作用:
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们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侯,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3 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为了拍摄人类学宗旨,理查德・瑟伦森提出十分重要的准备策略:
1在做任何拍摄工作时,必须对现存的已知文化变异的真实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2 必须对不同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3 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
进一步而言,以人类学原则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必然要接受人类学理论限定及学术规范。
2.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人类学者推崇的拍摄构想、行动及其成果与下列因素紧密相联:
1 作品主要以用于学术研究为目的;
2影片拍摄者应是人类学者或由人类学者主持的摄制组拍摄,其摄制思想不应受商业性等任何非学术性条件干扰;
3 还须遵循人类学的理论原则;
4 在人类学“参与观察”诸理论与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再进行拍摄;
5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并重,二者成为互补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提供对文化理解的两种不同的互补表现形式。
因此,文字影视的双向作品的理想过程是:由一位(或几位)受过正规人类学训练的学者先行完成田野工作,待分析整理出文字材料和选题后,再和摄影师重返调查点进行拍摄 ;或者,影视人类学者自己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随时确定主题,及时进行拍摄。因此,影视人类学强调一部片子的人类学理论切入点及其诠释过程,以及影视效果的人类学创新与贡献。
3.影视人类学的新取向
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也跟随着人类学理论进程而发展。当我们在拍摄中关注文化的诠释的构思与实践之时,有两个重要的、难于回避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人类学家。这就是民族志电影的美学问题和应用问题。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9篇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辖区。兴国北邻吉安县、永丰县,东邻宁都县,南部与于都县、赣县为邻,西北与泰和县交界,西南与万安、赣县交界,是一个纯客家人的聚居县,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兴国县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璀璨的民间文化,客家文化积淀极为丰厚。这里有着相当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了闻名全国的兴国山歌,还有韵味十足、热情奔放的民间灯彩——麒麟狮象灯和耘田花鼓、古朴典雅的兴江古文、充满喜庆气氛的全堂吹,还有古老的戏曲表演,如活跃在庙会祠堂的民间“半班”剧团,以及古老的木偶戏表演等。
为了对兴国木偶戏的生存、传承、变迁及发展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万叶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兴国木偶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能为兴国木偶戏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兴国木偶的源流及班社
1、兴国木偶的渊源与发展
关于木偶,可以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篇,有偃师为西周穆王献偶人的故事,应该是有关木偶的最早记述了,但由于历史久远而不足为信。历史上关于木偶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兴国县流行的木偶故事中,田公元帅和陈平的故事较为普遍,从这一点看,兴国与福建的木偶戏神有相近之处。
为了弄清楚兴国木偶戏的源流情况,我们对兴国县木偶戏活动较为集中的均村乡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均村乡高溪村庆盛堂老艺人_铨师傅的讲述,他们的木偶班子是邻近的万安县传来的,由于他们所在的均村乡过去是万安县的属地,因此这一源流说法应该是准确的,可以说高溪村的木偶与万安的木偶是同流的,但这并不能说清楚其最终的源流情况。
兴国属于赣州辖境,由于赣州地区邻近福建省,而且福建的木偶活动相当频繁,同时福建木偶戏与兴国木偶戏的戏神又非常相似,表演的剧目也相差不大,因此过去一直认为兴国的木偶是从福建来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都说得通的,比如两地民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两地木偶戏都以田公元帅、陈平师傅为戏神,两地都有大量的客家居民,特别是两地非常相似的客家民俗活动等。但是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当地木偶戏的音乐部分进行调查,最终还是推翻了这个结论。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还有部分剧目是唱昆腔和高腔的。当地艺人称皮黄腔为南北路,北路指西皮,南路指二黄○。这一点在兴国的“半班”剧团调查中也是如此,他们通通把西皮二黄称为南北路。根据这个叫法,我们可以肯定兴国木偶戏的音乐与湖南的祈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根据《江西戏曲志》记述:“祈剧原名祈阳戏,传入江西后改称楚南调,民间称为湖南班??唱弹腔(艺人称南北路)、昆腔和高腔,但后二者较少,主要是唱南北路??祈剧传入赣南后,对江西本地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河班与祈剧合流而变为楚南班??在南北路方面,东河戏有些北路戏唱西皮??由于这些原因,使湘赣两个剧种趋于合流。”
[1]从上述文字看,可以肯定,兴国的木偶戏与湖南祈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于南北路,有的木偶艺人直接称之为“湖南调”,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兴国木偶戏与福建木偶戏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解释是:
福建有些地方的.木偶戏源自于赣南,再加上两地共同的客家文化以及长期的密切交往,所以使闽西木偶戏深深烙上了赣南木偶戏的印痕。其实这点,叶明生先生早就进行了考证,证明福建的六路傀儡戏中,其中有四路或直接、或间接与江西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是泉腔傀儡戏,二是闽北大腔傀儡戏,“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弋阳腔戏曲声腔体系中的一支,??此声腔约于明代由江西传入闽北及闽西等地,故民间俗称其为江西戏、江西调。”
[2]三是闽中词明线戏,四是闽西高腔傀儡戏。特别是闽北大腔傀儡戏,更是与赣南的石城有直接的关系,“熊氏子孙中有人到江西石城一带祭祖,并学回其祖居地流传的大腔戏??”
[3]。由此看来,当年南戏流传到赣东北产生弋阳腔,并影响到当地的傀儡戏,而这种唱高腔的傀儡戏又沿着闽赣交界的赣东北——赣南一线向闽北、闽西北、闽西渗透,并对当地的戏曲包括傀儡戏产生巨大影响。
2、兴国木偶的班社及传承
兴国县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线木偶,当地人称为“提戏”或“吊线子戏”;一种是被称为“蚊账戏”的掌中木偶,当地人也称“端戏”。兴国的木偶戏班子不称为“班”,
2而是称为“堂”,如福庆堂、福兴堂等。
(1)提线木偶
主要流传于兴国县的均村、永丰、社富、樟木等乡镇,特别是均村乡。均村乡的很多村子都有木偶戏班,有的村子还有几个班,这一点在别的地方较为少见。我们在均村乡的高溪村,就了解到该村有满福堂、庆盛堂两个木偶戏班。兴国的木偶戏班,早期一般有六个人,分别是前台二个人,负责木偶表演及唱腔,后台四个人,负责乐队演奏。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者收入不高等因素,戏班已减少到四个或五个人,一般是前台二个人,后台二、三个人。不过高溪村的满福堂和庆盛堂可以说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现将这两个堂的成员列表如下:
满 福 堂 人 员
庆 盛 堂 人 员
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木偶班的成员基本以家族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国民间戏班子传统的组合方式,而且过去很多班子是技不外传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班子都有外姓人加入,满福堂的邱建华甚至是邻县万安人,这又说明这些班子已逐步打破了这些旧俗。同时,这些班子的成员都出生于60——80年代,这么多年青人参加木偶班,可以说对班子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种现象在均村乡较为普遍,如石溪村的福庆堂,堂主是谢芳坤,1972年生;茂塅村的万福堂,堂主是杨国鑫,1976年生。
(2)端戏
端戏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拉唱耍,全靠一个人完成。端戏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宫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这种木偶在福建称为“幔帐戏”,读音、含义、表演形式都与兴国的“蚊帐戏”相似。
兴国端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它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兴国人都把端戏称为“戏王”,端戏师傅一登台,其它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的班子结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因而在兴国,端戏一般以师傅相称,而且这种班子一般是子承父业,不传外人。兴国端戏主要在樟木、长冈、_岗、兴莲、城岗、东村等乡镇流传。目前,有些地方的端戏已逐渐消亡,至今仍在演出的戏班己是屈指可数。现将樟木乡、长岗乡的端戏传承情况列举如下:
樟木乡螺形村:第一代邓仁坤,清末民初人,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昌恩,40岁 邓世远——邓昌恩——李金明
邓世连——温世金——彭罗生
长冈乡石燕村:第一代邓月贡,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承蕊,83岁,从艺60年
邓承应——邓承蕊——邓石峰
邓其胜——张开财
3、兴国木偶的戏神
兴国木偶的戏神较为复杂,但有两位是主神,哪个班社都拜的,一个是“田公”,又有称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田相公”的,也有的是“田窦郭三元帅”;另一位是陈平,艺人称为“陈平师傅”或“陈平先师”,这一点和福建木偶戏极为相似。其他的大多是这两位的属神,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太白金星”等,各地不一。在兴国各地的木偶戏班,舞台上的楹联能说明这些问题,如:高溪村赖公庙的木偶戏台两侧就有“陈平先师作傀儡,奉旨天下保万民”的楹联。
二、兴国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兴国木偶从造型、表演仪式、表演场所,以及剧目、唱腔音乐、乐队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色的一面,下面逐一介绍。
1、木偶造型:
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木偶的偶头天庭开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逸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不仅如此,木偶戏的衣物、饰品、佩件、兵器、生活用具俱由木偶艺人自己制作,且工艺精巧、美妙绝伦。
2、表演仪式:
木偶戏的表演,总是离不了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现代城市中的木偶戏已脱离宗教目的成为纯舞台表演艺术,但在偏僻的农村,木偶戏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似乎并没有被抹灭,只是其宗教色彩被淡化了许多,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性,强化了其娱神娱人双重功能之娱人功能。但是在兴国,由于农村的戏台大多与宗庙、祠堂在一起,因此其宗教氛围仍然较为浓重。这次的田野调查,虽然木偶戏班是专程为我们作表演,但由于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再加上演出前的各种程式(其实已简化了许多),我们仍然感觉到了这种宗教的气氛。据高溪村庆盛堂_铨老人介绍,正规的木偶戏表演都是有一定目的或含义的:每逢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才会有木偶戏演出,有时就是没人看,也要演,因为是给菩萨看的,而且一般都要连续演几天,甚至十几天。据了解,高溪村的这两个木偶班的演出任务挺重的,平均每年不下于200场。木偶班每次演出前,先要完成以下程式:
(1)点香拜菩萨:什么类型的活动,拜什么样的菩萨,非常严格。
(2)放鞭炮、请菩萨:由于木偶是演给菩萨看的,所以要先请菩萨来看戏。
(3)敲锣打鼓:这有点类似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闹台”,其实其目的应该是引起人们注意,吸引观众来看。
(4)五官、八仙出场: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称为“跳加官”和“打八仙”。五官是福、寿、禄三星,以及魁星、财神。这个过程实际是仪式短剧,这些木偶人物先后出场,但一般不唱也不说,只是穿着象征性的服装摆几个简单的动作,时间不长,由于都是群众喜欢的形象,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含义。
(5)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之后正式开始演出。
3、表演场所
由于木偶表演具有特殊含义或目的,所以其表演场所有两类,一种是在宗庙、祠堂公开演出,这类演出主要在各种庙会或大型祭祀、祈雨、驱瘟、以及部分节日等重大民俗活动时演出。另外一种是在东道主家里演出,一般不对外公开,主要是为东道主家祈福、驱邪、祛病、还愿、赎魂(收惊)、镇宅等活动演。当然最热闹、最好看的要数在宗庙祠堂中的演出了。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10篇
一、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理清脉络、建好体系,健全体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
调查要兼顾城镇和村、社区,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凡本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注意调查。要按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
(二)代表性。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力求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中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三、普查方法
(一)制定普查计划和普查提纲。
普查计划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各镇街(场)要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普查计划,明确普查的目标、具体任务、普点、人员配备、工作步骤、调查方法、阶段成果等。在普查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普查任务制定普查提纲,供普查者具体调查时参考。
(二)选择人员和开展培训。
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骨干为基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涵盖面广的特性,在相关部门和社会上挑选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的人员,组成普查工作班子,各村和社区也要确定1名普查员。对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吃透普查文件和有关要求,并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
(三)进行田野实地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必须以实地调查为主,到现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街、场)、不漏艺人、不漏种类”的调查。要虚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要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并记好普查日记。
(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调查方式。
在抓好面上普查的同时,可采取重点走访、抽样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充分重视和发挥当地热心人的作用。要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厚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五)用多种手段采录。
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长诗、鼓词、皮影脚本、宝卷(宣卷)、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四、普查范围和登记
(一)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
1.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2.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3.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4.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5.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6.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7.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戏等。
8.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9.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10.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11.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等。
12.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13.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14.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15.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16.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17.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18.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二)登记。
各镇街(场)应按照规定的普查程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式参考文本和录音、录像等技术要求,对前期(2003年-*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查漏补缺;对其他门类,参照省部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的技术要求,进行登记记录。普查登记表见附件。
五、工作步骤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特点和我区实际,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普查准备阶段(*年1月)。召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普查员参加*市普查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年2月—*年5月)。区文广新闻出版局负责对普查员进行培训,培训结束颁发普查员证。向镇街(场)及有关单位发放普查方案、普查手册、调查表、线索表,全面铺开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3月,各镇街(场)汇总、筛选各村、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表,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报送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非遗普查办公室)*。线索表上报基数为每村100条以上,每社区50条以上,上不封顶,所有上报的线索,须进行电脑录入,以备作考核评估及普查补助的重要依据。
4月,区非遗普查办公室对线索表甄别归并后,反馈到各镇街(场);由各镇街(场)普查办公室填写18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一览表》,绘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并以电子文件形式报送到区非遗普查办公室。调查项目平均每村或社区必须在10项以上,少于10项的村或社区所在的镇街(场)总数不得少于100项。
5月底前,区非遗普查办公室报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汇编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一览表》装订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册》和调查报告等材料到*市普查办公室。各镇街(场)撰写调查报告,做好普查工作和档案的归档工作。区普查验收组对各镇街(场)普查工作进行验收。
6月,区非遗普查办公室写好全区普查工作总结,迎接市普查验收组对我区普查工作验收。
(三)后续保护阶段。在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成果编纂和后续保护、利用工作。各镇街(场)要及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普查工作任务完成较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有关要求
(一)各镇街(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建立普查工作协调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落实普查专项经费,购置必要的设备,为普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要加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意义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参与普查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原则,注重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如实反映原貌不走样,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普查材料按要求保质保量整理汇总后,逐级上报。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11篇
对于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来说,最具有秋天气息的地方就属那田野了。
当田野泛起一片金黄时,秋姐姐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身边。
清晨的田野,安静而唯美。薄薄的雾给秋色田野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还未走到田野,那种浓浓的田野之香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你的心窝,叫人恨不得立刻飞进田野里,拥抱田野。天还蒙蒙亮,看不清稻穗的“庐山真面目,”抓一把,哟!不知抓住了哪家姑娘的大辫子。呵~太阳公公终于肯赏脸了,撒上一道金黄。啊!原来是那腼腆的“稻家姑娘”——稻穗啊!
到了中午,太阳公公好像给庄稼们抹上了金油漆,那耀眼的色泽简直让人撑不开眼。那一阵瑟瑟秋风吹来,一望无际的田野泛起了阵阵涛波。这时,田野热闹起来了。老的,少的,都跟约好似的,扛锄头的,拿镰刀的。抒写起热闹的篇章。清甜的的笑声越过那一道金黄。嘿咻嘿咻,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就在手中的镰刀中悄悄溜走,不一会儿,太阳公公蒙起了火红的面纱,金黄的田野被染成的火红色。人群陆陆续续地回家了,田野又成了一个安静的小姑娘,一切是那么的安详而甜美,田野里唯有那高傲的高粱在残阳中顽强地抬起头,好像那不服输的孩子,非要看着那骄阳认输似的。真可爱。
傍晚,赤着脚走在田边,嗅着她那残留的鱼香,倾听着她那动听的嗓音,心中的不愉快就随着那阳光味的风轻轻飘散……
其实,田野一点也不野,田野有她的可爱,有她恬静的笑,有她那迷人而独特的芳香……
四年级:303784276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田野调查;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社会实践
在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除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室的操作和图书馆的积累外,还需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和民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间文化和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在自然环境和民间艺术的陶冶下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近年来,美术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年定期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笔者认为田野调查不是去拍几张照片,画几幅速写,而是要深入了解民风民情,所以要真正把田野调查和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调查名副其实,才能有利于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教学。
1 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田野调查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某一教学目的,深入到民间艺术起源地对民间美术素材和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调查、收集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包括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进而最后做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在研究能力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全面素质。田野考察教学有助于验证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特征和文化寓意的理解。
2 定期带学生下乡社会实践
要真正切实地组织一次田野调查,必须对各个环节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一个细致的工作计划,包括行程路线、车辆安排、人员的组合、日常的活动,还有学生的安全、气候、饮食等问题。另外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和信息,对所要调查的地区和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比如调查乾陵,首先要了解唐朝社会文化、帝王陵墓的形制和乾陵的特点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会对所考察的对象产生认同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认识它,而不是像旅游观光一样流于形式。
在调查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针对性地对调查对象进行讲解,这样会使学生亲身体会艺术的魅力,也会积累经验,学会田野调查的方式方法。另外也可以请一些艺人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或者现场示范。从事民间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了解和使用它们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平时接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仅仅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民间艺术,无法亲自感知这些艺术。如果了解了这些艺术的工序和创作,就会使他们真实的触摸民间艺术,把书本知识和本原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
在参观凤翔泥塑村的时候,学生在感叹民间工艺的精湛的同时,更多地把重点转向了对艺人的采访。通过采访,学生们了解了泥塑的制作工艺、艺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凤翔泥塑的社会影响,他们都感到受益匪浅。通过这种方法,深入到人们的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田野调查法使得调查者既可作为“参与者”,又可作为“观察者”;既作“局内人”,又作“局外人”,双重的身份及多维的观察角度使得调查者可以对调查对象及社会事实进行深度观察与体验,从而进行广泛和深刻的文化意义的解读与剖析。
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文字、录音、影像等方法进行记录。一方面是实习成果的记录,另外也是对濒临灭亡的民间艺术的整理。通过这种途径,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最后写出调查报告。教师在取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再针对民间美术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是个循环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最终使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
3 教师下乡搜集资料
教师既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自己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对周边地区的民间美术以及风土人情进行深入的考察。可以通过拍照、录像、录音等手段,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形成一个民间艺术的信息库。教师因为自身知识的积累,在考察的过程中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取得成果。近几年来,我利用大量时间,对陕西关中的民间艺术进行了多次调查,收集了大量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上课时,我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尽可能把中国民间美术中最经典最华美最乡土、最本色的部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或图片或实物;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如皮影戏等),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和中国美术的兴趣。这些资料,一方面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我个人的科研论文创作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4 学生课余社会调查
每年寒暑假,学生都会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自己的学习,这是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有利时机。许多学生来自农村,或者日常生活经常会不经意接触民间文化和艺术,但是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它们。如果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在节假休息之中,近距离的接触民间艺术、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真正地把所学知识和民间社会生活相结合。因为已经有了民间美术的知识铺垫,学生会对田野调查和民间美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会对日常所见的事物产生新的认同。在放假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将中国民间美术知识和田野调查方法论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话题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缺少观察,缺少艺术观察的方法,生活中很多现象熟视无睹,无法生成课题,更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研究它。通过田野调查法的培养,使学生把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变成自觉行为,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假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展示学生的考察成果。学生们带来自己收集的民间工艺品,对它们的制作工序和社会功能,以及对家乡的文化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讲解。我在放寒假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调查家乡的民间手工艺,从中发掘其与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关系。开学后班上组织了一节汇报课,学生们不但带来了大量的照片、影像资料,而且还带来了剪纸、门神、皮影、布艺等实物,调查报告也写得很扎实。在交流经验时,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因为对自己熟悉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践,所以觉得很有意义,收获也很大,锻炼了自己,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对民间美术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长了美术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调查、研究、整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美术,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途径,将民间美术教学和田野调查紧密结合起来,对美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是美术史教学的一条可取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农.民间艺术概论[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田野调查应该怎么写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前提;理论自觉;反思社会学
Abstract:.
Keywords:sociology;theorypremise;theoryconsciousness;reflexivesociology
一理论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谈理论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理论以及什么是社会学理论。理论常常挂在我们嘴边,任何一门学科在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时首先明确的都是要建构学科理论。社会学也不例外,从孔德开始的社会学家,都在围绕建构社会学理论开展学理思考和实践研究。尤其是孔德、斯宾塞之后的社会学大师迪尔凯姆把社会学引入了学校教育,成为大学里的课程,相应地进行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那么,理论是什么呢?从我们直观的第一印象来理解,理论似乎可以和“抽象”、“思辨”、“概化”等词语相对应。这些词语只是说明了理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不能概括理论所具有的真正内涵。
按照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助于指导我们去“观世界”,并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世界图景”。理论具有三种特质:一是历史的兼容性,强调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二是时代的容涵性,强调理论是“思想中的时代”,即理论来源于现实;三是巨大的逻辑展开性,强调理论具有一种逻辑之美[1]。英克尔斯曾谈到社会学研究的三条途径,即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径(当下的社会学家说了些什么)和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的是什么)。无论是哲学对理论特质的概括还是英克尔斯对社会学研究途径的概括,都强调了历史、当下和逻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说明了建构社会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历史代表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重要性,当下代表了面向现实、思考现实的重要性,逻辑强调了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按照历史、当下和逻辑三方面来建构的理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_()给理论的定义是“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①;结构功能主义除帕森斯之外的另一个大师级人物默顿()指出“社会学理论是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2];科技哲学家罗纳德(Rich3ardRudner)曾经把理论定义为:“一套系统地相互联系的、包括一些类似规律的概化的可以进行经验检验的陈述”②;社会学家纽曼()也给出了对“社会理论”的定义:“社会理论是将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浓缩和组织起来的由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所构成的体系。理论是思考社会世界的简单方法。人们经常创立关于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新理论”[3]。风笑天从社会调查研究的角度指出,“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4]。从以上对理论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了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概念以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理论的特点是可以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我们也看到了理论形成的两种过程,一种是理论建构,另一种是理论检验。对照华莱士的“科学环”,以归纳法为特征的理论建构过程是“科学环”的左半圆,其过程是:观察(具体的个别的资料)→经验概括(共性归纳)→理论;而以演绎法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是“科学环”的右半圆,其过程是:理论→提出假设→观察→经验概括→假设检验→证实或证伪假设→理论。在这两种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理论建构的过程在以田野调查为特征的实地研究中使用较多,理论检验则在社会统计调查中使用较多。社会学理论是直面经验事实的,这是社会学这门脱胎于哲学的学科区别于哲学的关键所在。
以上我们界定了什么是理论及理论的形成过程,那么理论对社会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构成理论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概念,所以理论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套概念系统,在专业学习的意义上我们把它称作“专业术语”。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社会学的“专业术语”自然会引导社会学的研究人员用社会学概念来展开分析。这就是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理论有助于把研究者引入社会学的视野中来,也就是有助于形成社会学的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
第二,社会学理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身份的标识,也就是说,是否具有社会学理论前提是该研究是不是“社会学研究”的标志。很多学者都在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重要性。社会调查如果放弃了理论前提,这样的调查就只能停留在日常观察的水平上,和民意测验、市场调查没有任何分别,从而陷入“通俗化”的境地。
第三,过往的理论会启发研究者去思考,构成研究者思想的火花。研究者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启发”。过往的理论与社会现实撞击出了研究者思想的火花。
第四,理论可以提供研究的解释。理论除了把研究者引入了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指导其研究的方向,还为研究提供了解释的视角。笔者在2004年对滇东农村的“过密化③”现象进行了研究,关注滇东农村呈现出和人口大量外流的主流人口流动形式不同的人口流动现状,即“过密化”。在相关社会学理论的“启发”下,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一是从“推拉理论”引出的第三股力量———以“乡土性”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吸附力“规范”着农民的行为方式。传统推拉理论对滇东人口流动形式缺乏解释力,因为从当地人地关系紧张、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来看,如果依据“推拉理论”来进行解释的话,宏图村的人口流动应该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极富活力,这样才合乎逻辑。所以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论证,宏图村的人口流动状况之所以和主流的人口流动状况不同,“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合力显然被另外一股力量所“中和”。这股力量显然要大于至少是等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所必需的“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合力。这股力量正是以乡土性④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一股强大“吸附力”。二是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认为“过密化”是农民的生存理性选择。像宏图村一样的传统农村,农民在考虑是选择在家种地还是外出打工时,他们遵循的并不是“经济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遵循“安全第一,风险最小”(代价最小化)。而实际上,无论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还是“代价最小化”,这其中包含着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基于生活压力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被称为“生存理性选择”。三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分析,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农民大量外流意味着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的形成,先前外出的农民工以个体或集合体为单位形成一个又一个网络接点,为后来想出去务工的农民提供了信息的支持。宏图村外出打工的很少,即社会支持网还未形成,或者说,只是处于雏形阶段,接点太少使个人获得信息的关系支持只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还未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农民流动速度过慢甚至是停滞[5]。
总之,就像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观世界”的世界观一样,社会学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社会学观”,用这种“社会学观”去“观社会”,形成关于这个社会的“社会图景”。
二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缺失
理论对社会学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很多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不重视理论的应用,把社会学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科学,以为只要进行经验观察和描述事实就是开展社会学研究,在一些研究中排斥理论思考和忽视理论概括。郑杭生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经验性或狭隘实证性的社会学理解,这种社会学被限定在强调科学精神和经验原则的英美实证社会学的范围之内。造成中国社会学现象的现状是:课题立项多,理论成果少;经验事实描述多,深入分析少;热点问题多,学术积累少[6]。
社会调查领域,对理论的忽视更为明显,由于社会调查要直面经验的社会事实,似乎对看到的经验事实进行描述就是社会调查的全部,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刘少杰考察了1988~1998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131篇社会调查报告,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占29%,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占56%,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了大陆社会调查对理论前提的忽视程度。刘少杰进一步指出,从这些社会调查报告来看,有无理论前提讨论所显示的水平高低差别很大。具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不仅主题鲜明、概念明确、指标具体、讨论逻辑清晰,而且所得结论也达到较高的理论概括程度,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相反,那些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无非是些直观的、简单的现象描述,其意义至多不过是为他人开展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粗浅的材料。这样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触及不到深层的社会问题。最后他指出,《社会学研究》11年发表的社会调查报告反映了中国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和存在状况[7]。应该说,像刘少杰描述的这些情况,在中国社会学界还是相当普遍的。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者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时候秉承了实证社会学经验性的特点,而忽略了实证社会学也有理论前提的需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科学贫困”的问题,即中国的很多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功利性的科研评价机制面前,很多研究人员为了使科研数量达到相关要求,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简单拼凑而成的。为了满足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的需求,大量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甚至出现了“山寨”期刊,因为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需要缴纳版面费的。很多刊物不管文章如何只要交钱就给发,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声誉”,也是对人类探求科学精神的亵渎。论文剽窃现象也屡见不鲜。文军曾借用布迪厄场域的观点,指出中国“社会学学术场域中”存在“失范现象”,只要是在报刊上发表了某种谈论社会问题的人,似乎都成了社会学家,而官方和业界的一些认识也纷纷谋求一个学者的头衔。因而,社会学的学术场域内,同样也是假冒伪劣[8]。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学理论前提缺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报告的撰写,有“科学贫困”,也有社会学学术场域的失范现象。这些因素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社会学如何理论自觉?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学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造成的。所谓理论自觉,是指社会学实践认识的一种正确态度以及社会学者自我反思的理论品质[9]。实际上包括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反思、理论选择和理论建构不同层次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