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热门4篇)

笔底烟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783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2分钟。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铸造企业;创新战略

自2000年起,中国铸件生产总吨数首次超过美国,并且此后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数量上看,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世界铸造大国。但我国铸造业仍存在对少数价格昂贵、技术含量高的高端铸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弱以及铸件质量低品质不高,经济效益差,能源、材料消耗高,废品率高、工艺出品率低,劳动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中国还远远算不上是铸造强国。

一、我国铸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现状制约铸造企业的技术创新

据2000年统计数据,中国9374个国有铸造企业年产1395万吨铸件,平均产量约为1500吨。其中年产300吨以下的企业约占三分之一,年产300-5000吨的企业占半数以上。现实情况表明,铸造中小企业占据着统治地位,生存仍是铸造企业的头等大事,技术创新等发展战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企业的综合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尤其近年来金融风暴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陷于困境,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综合实力与国外知名铸造企业相比悬殊较大,技术创新力量不足。

(三)发达国家铸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强大

虽然自2000年以来,中国铸件产量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以美、日、欧为代表的铸造强国的铸件总产量丝毫没有减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技术创新的不同类型

推进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不可小觑,能够在企业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上更胜一筹,使企业的优势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技术创新的类型主要有:

(一)重大的技术创新:即革命性创新、根本性创新

革命性创新往往能形成企业专有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影响重大。如日本正在研究的3D打印技术在铸造模具业的应用就是一项革命性创新。

(二)渐进型技术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

绝大多数的创新是渐进的,如江铜集团德兴铸造公司在铸件热处理生产工艺上,将传统的水淬、油淬方法,改进为余热淬火,现在正在与上海交大合作试验水空交替热处理工艺。

(三)持续型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打造核心产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不断满足铸件用户压缩生产批量、提高铸件精度、频繁更换模板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知名铸造企业在造型机械上持续创新。德国KW公司在铸造造型机上领先跨跃,高压造型机的砂箱尺寸已经达到2900mm×1700mm×500mm/500mm,还可做到5000mm;日本新东公司V法生产线最大砂箱尺寸更可达10000×2000mm。丹麦DISA公司生产的240垂直分型无箱造型线近1吨的砂型重量,生产率可达250型/小时。

三、铸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索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型,铸造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研究技术创新类型部署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结合我国铸造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装备相对落后、资金不够充足的实际,推动技术创新应首选模仿创新战略。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铜集团德兴铸造公司在铸件造型工艺率先实施模仿创新战略,在国内同行真空负压V法造型工艺还处于试验阶段,引进设备并通过自主技术改进,成功应用该技术。V法铸造极大地减少粉尘,节约劳动力和极大了降低劳动强度,在浇注过程中有害气体少,真正实现环保生产。

模仿创新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现阶段,模仿创新较符合我国铸造行业现实。

(二)联合创新战略

铸造企业采用联合创新战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优势互补;可以缩短创新时间,分散企业创新风险。联合创新分为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是铸造企业行之有效的创新战略。

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江铜集团德兴铸造公司与上海大学、西安交大、北京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联合创新能力。

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政府牵头,产学研联合,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江西铜业集团(余干)锻铸有限公司就是由地方政府牵手,在南昌航空大学等院校的技术支持下,江西铜业集团及其所属主干矿山德兴铜矿对标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产物,2012年建成投产,填补了江西省锻球产品的空白。

(三)与知名企业合作创新战略

铸造产品种类繁杂,知名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寻找合作伙伴。江铜集团德兴铸造公司把国内先进铸造企业作为目标,借力江铜集团通过加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凸显核心技术优势之机,与国际上著名的专业铸造公司比利时马克托公司、“中国工业的脊梁,重大装备的摇篮”中信重工建立了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作用日益显现。其一,起到防御作用;其二,追赶同行;其三,保持了市场份额。

(四)自身持续创新战略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具有中小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在创新上能巨额投入,对于失败也具有较高承受能力,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强大优势,而且创新一旦成功,也容易在市场上产生巨大反响而被引为标杆。而我国铸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特征相似,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企业只有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坚持持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得到重视,加上我国铸造企业自身的战略眼光,实现“铸造强国”梦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著.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M].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技术能力;自主创新;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

1 引言

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企业研发能力的构建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Nonaka& Takeuchi、Kim对日本、韩国企业创新的研究均极为关注企业的研发活动。但是,Nonaka& Takeuchi所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型源自于已具有世界级创新能力的日本企业,该模型专注于企业内知识创造的过程。而Kim提出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框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精炼,才能够为后发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

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后发经济体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过程,并以三星在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的自主技术创新过程和不同阶段的技术能力构建战略为例,探讨了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构建的四种战略选择。

2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阶段

Kim对韩国三星通过技术学习成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企业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三星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研发团队通过一个个复杂研发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而获得和提升了技术能力,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外部的技术知识然后逐步形成和提升了三星的自主创新能力。

Kim将三星技术能力构建的过程概括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三个阶段。为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该过程,本文对三星在VLSI上的技术能力构建从知识转移和创造的视角加以细化。如图1所示,三星在VLSI上的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可以视为不同技术能力等级的跨越,这些层级可以按照DRAM的不同性能(沿着64K、256K、1M、4M、64M、256M的技术等级)划分。

图1 三星VLSI技术能力构建过程

备注:图中虚线为日本企业在DRAM技术上发展曲线,实线为

韩国三星集团在DRAM技术上的发展曲线,节点为某种具体

的DRAM技术研发完成时间。三星在VLSI上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可细分为五个阶段。三星在64K和256K DRAM上的技术能力是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构建的,尽管此时三星研发团队的知识基础较低,但其努力的强度很高,而且知识转移发起方的意愿也很高,因此三星的研发团队能够完成64K DRAM技术的转移。三星在美国硅谷和韩国本土构建了两个平行的研发团队,在256K DRAM的开发过程中,三星在美国硅谷的研发团队主动放弃了从合作伙伴处转移知识,而是通过逆向工程、研究文献、拜访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在韩国的团队仍采用引进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进行研发。这个过程中,美国硅谷团队主要通过模仿竞争者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知识转移和创造。当然,三星为了开发VLSI而组建的两个研发团队之间的知识转移是非常频繁,而且效率很高。在1M DRAM技术上的研发,两个团队均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外部新知识的获取,因为外部已经没有竞争者愿意向其进行知识转移,而两个团队间的知识转移程度和努力程度仍然很高。在4M DRAM技术上的开发中,因为技术封锁,外部模仿的对象已经没有了,三星开始完全自主研发,此时处于创新阶段,并在产品开发成功时,大大缩短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与竞争对手具备了同样的技术能力。在64M、256M DRAM的开发中,三星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努力,终于超越对手,成为VLSI领域世界领先的企业。

3 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战略

基于Kim对三星在VLSI上技术能力构建的过程的研究,本文总结了三星VLSI研发团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多种技术能力构建战略,包括完全引进消化、引进消化和模仿、模仿、全面创_种战略。采取不同战略的条件,是与知识转移有关的,主要由知识转移发起方的意愿和接受方的知识基础与努力强度来衡量。

完全引进消化战略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因企业技术能力处于极低水平,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很大,可采取完全引进消化战略。该战略主要指与行业的领先者或拥有某种专有技术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联盟,通过购买获得技术许可,进行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在此战略下,通过契约的形式使拥有某种技术的合作伙伴转移知识的意愿保持较高水平,尽管接受方先前的知识基础很低,但可以通过提高努力的强度使吸收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仍可以实现知R的转移。

引进消化和模仿战略

当后发企业具备初级的技术能力,但仍有合作伙伴愿意转移知识时,可以采用引进消化和模仿相结合的战略。该战略模式源自于三星在256K DRAM上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三星在美国硅谷的团队实施模仿战略,同时,在韩国的团队仍通过购买合作伙伴的技术通过完全消化吸收战略获得技术能力。由于三星两个研发团队之间保持着紧密地、高强度地交流,两者能够将获得的知识快速转移,提高了各自的技术能力。同时,在引进消化和模仿战略的实施中,企业也会实现部分技术自主创新,表现为在某些技术上申请和获得专利。

模仿战略

当行业中已没有企业愿意向本企业转移技术时,并且后发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仍较大时,后发企业只能选择模仿战略,通过逆向工程、文献学习等方式模仿竞争者的技术或产品。采取此战略对模仿者的知识基础与努力强度要求较高,三星通过在64K和256KDRAM技术上的积累使其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其努力的强度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因此,三星能够成功的实施模仿战略,完成1M DRAM技术的开发任务,并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

全面新战略

随着后发企业与行业领先者在技术能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由于竞争者的技术封锁和保密措施等,支持模仿战略的条件可能也不存在了,企业将不得不采用以完全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即全面创新战略。三星在获得4M DRAM技术能力的过程中,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全面封锁,只能采用全面创新战略,其已经获得的技术能力支持其实现了4M DRAM的全面创新,并使其技术能力赶上了竞争对手。

当与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相当时,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技术能力,企业也同样只能够采取全面创新战略。在64M和256M DRAM技术上,三星凭借已经获得的技术能力,率先完成了技术创新和超越,成为在VLSI技术上世界领先的企业。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四种技术能力构建战略是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路径模型的有力补充。不同的技术能力构建战略,所导致的自主创新程度是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面创新战略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创新,采用其他三种技术能力构建战略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后发企业构建技术能力的战略选择未必遵循特定的路径,而是根据企业所处的特定条件实施不同的战略。在其技术能力很低时,可以采取完全引进消化的战略,从外部转移知识。当其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考虑采用模仿战略,或者像三星一样采用引进消化和模仿相结合的战略,快速获得某种技术能力。而在模仿战略的条件不具备而自身技术能力较强时,企业必须采用全面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于开乐,王铁民.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南汽并购罗孚经验及一般启示[J].北京:管理世界,2008,(4).

[2]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创新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6,(5).

[3]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升级案例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8,(6).

[4]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9,(2).

[5]Kim,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 I.&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Takeuchi,H. &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1).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武钢;创新战略;创新体系

一、引言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建设初期武钢具有装备精良的技术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渐临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钢铁工业作为国家全球的基础支柱产业将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

二、武钢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

1.建立初期很长时期的模仿创新战略

武钢1958年9月建成投产后,引进苏联炼钢技术,聘请苏联专家做技术指导,武钢也委派技术人员赴苏联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武钢初步掌握了平炉炼钢法和高炉炼铁技术。

进入20世纪70年代,武钢开始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其符合我国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972年,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西方钢铁技术的先河。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武钢一米七轧机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到1982年,武钢不仅消化吸收了引进的231项专利和217项技术诀窍,还开发成功新技术新工艺275项,其中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47项。一米七轧机系统投产以来,新开发了22个钢种系列88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3个,国际水平12个,国内先进水平的12个。

2.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外核心技术封锁,武钢走上自主创新之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向国外出口。

1987年,武钢自主研制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套设备获_重大技术装备荣誉证书。1991年,武钢获国家技术进步奖。1992年,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购买武钢4套APC自动纠偏装置,武钢首次向西方国家输出技术装备。1993年,武钢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日里制铁所、日本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关于防塌卷技术转让协议书》,首次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软件。

进入90年代的中期后,武钢成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集团,瞄准国内及国际先进技术水准,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特种钢以及大型技术成套、设备成套。促进武钢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加强,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为面向市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武钢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创新。仅1993年,武钢先后同中科院力学所、金属所等研究所及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签订49项科技协作合同,其中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的项目为16项,新产品试制项目6项,全年经费310余万元。2009年与国内重点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项目51项,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项目8 项。2007年武钢研究院与奇瑞公司合作进行了奇瑞A5整车试制项目,成功完成典型零件试制,奇瑞A5车身零件采用武钢板材,为武钢轿车板品种钢在奇瑞其他车型及新车型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合作基础。2011年9月和2012年3月,武钢-奇瑞联合实验室和奇瑞-武钢联合实验室分别在武钢和奇瑞汽车工程中心成立,合作研发成套汽车用钢技术和试模料等。

三 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体系

1 清晰的战略创新为方向指导

武钢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战略的导向作用。早在1996年,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就制定了武钢1996--2010年间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及战略原则,并提出创新战略目标和对策。武钢十二五规划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发展方式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2 庞大的技术研发队伍

与其他企业相比,武钢集团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003年,武钢技术中心拥有专业科研人员500余人。2009年,武钢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能源试验中心共有专业科研人员近900人。

3 高规格的技术创新平台

武钢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此吸引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武钢成立初期,就成立了武钢中央实验室。为增强企业后劲,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研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又具有国际先进质量水平的拳头产品,武钢于1994年成立了武钢技术中心。2004年,武钢技术中心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为进一步实施研发资源重组,实现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武钢在2007年成立武钢研究院。

四 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撑体系

1.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武钢一直重视管理创新。武钢的技术创新工作,首先是领导重视,从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体制入手,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全国首创_质量效益_工程

从20时机90年代开始,坚持创建_质量效益_工程,开展_用户满意_和_质量效益纵深_活动。

(2)加快武钢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

武钢研究院为武钢创新主体部分,是武钢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心、重大技术决策咨询中心、新产品开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对外技术合作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3)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

武钢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武钢拥有直属2所大学--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和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大学为武钢培养了大批管理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另外武钢研究院和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为武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研发人员,武钢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

2.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可以有效打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界面障碍,提高创新的效率。武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破研发与市场、研发与制造和工业设计与生产制造间的界面障碍。

(1)武钢妥善处理专业研究开发部门与生产现场的关系。十五期间完成科研课题成果转化率80%。

(2)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技术创新。从总经理到各二级单位一把手抓方向,定目标,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并亲自担任重点产品推进组组长,协调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实施技术创新高起点发展战略,把先进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激励武钢人技术创新的动力。武钢以_质量效益、诚信共赢、创新超越_为核心价值理念,以_务实创新,追求卓越_为企业精神。这都体现了武钢不懈创新的企业文化,必将推动武钢通过创新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武钢坚持自主创新战略,通过加强创新战略、研发人员与创新平台等创新战略核心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与文化创新等创新战略支撑体系建设,武钢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国家发改委近7年组织的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武钢排名一直上升,从2005年的40名上升到2011年的第4名,2011年排名超越同行业的创新龙头企业宝钢位于钢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第一名。同时武钢的科研经费支出额由2007年仅占宝钢的31%上升到2011年的98%,说明在武钢正确技术创新战略指引下,武钢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亚飞,郑明慧.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河北省钢铁产业为例.对外经贸实务,:27-29.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技术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创新绩效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Jian-hong, HE Chang-zheng

(School of 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00065)

A 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into a 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t proposes hypothesis a out the correlation etween technical capa i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it collects data of 257 sampl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finds that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as stronger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a sorptive capa 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形势的演变,我国经济增长正由过度依赖资源因素向依赖创新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自主创新战略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采取完全独立的、从最基本领域入手的探索式创新战略,并排斥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学习和转化。为了获取持续而稳定的创新绩效,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方式,使之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提升竞争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能力水平与采用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不当是导致我国企业缺乏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这三者互为因果,并没有明确的前因和后果[1,2]。然而,已有的研究在技术能力的本质与维度、创新战略的类别界定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所得到的结论相差也很大,并没有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技术能力对外部知识依赖程度的不同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根据创新过程中知识获取和转化方式的不同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尝试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对创新战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路径,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1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