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09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9分钟。
藏族女性舞蹈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由体验客观生活到体悟主观感受,再到形象外化编舞的思维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反复性、复杂性。并且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需要融入情感,创设意境,凸显风格,使其成为富有观赏性的艺术表演。本文以主题选取阶段、结构构思阶段、编排实践阶段为切入点对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
一、舞蹈作品的主题选取阶段
(一)选取主题
为了增强舞蹈作品的吸引力,提高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就应当重视主题的选取,尽量选取那些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主题,促使其价值获得提升,引起观众的共鸣。以民族舞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就是因为其能够满足当代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能够把握住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1]。例如,民族舞剧《闪闪的红星》,其在选题上符合当时社会主流趋势的要求,具有时代烙印,其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拥有一定契合性,即使放到现在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能够唤起人们的遥远记忆。日常的积累与实践,能够丰富编导的阅历与经验,使其对艺术作品产生创作的动机,可以说,作品主题的选取离不开编导的日常积累和吸收,因此,这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筛选题材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舞蹈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意境、思想、精神、风格、形象等,都需要编导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能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定感悟,保持对世界万物动态变化的敏感[2]。唯有如此,才能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积累创作素材,根据创作主题对这些素材加以筛选,找出能够符合主题要求的素材。以陈维亚编导的《秦俑魂》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陈维亚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气势恢宏的威武之师对其精神、情感造成极大冲击,使其产生了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并将感受融入到舞蹈作品中。
二、舞蹈作品的结构构思阶段
结构的构思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出编导的结构思维。舞蹈作品结构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舞蹈作品的谋篇布局,包括安排表演时间、确定作品风格、选择背景音乐、设定人物形象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完成舞蹈作品的建构,从而保证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例如,在中国风古典舞《玉魂》中,编导运用悲伤的旋律营造出黛玉将死的情境,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
三、舞蹈作品的编排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围绕内容、人物形象对舞蹈素材进行提炼,并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与情感情绪对作品进行诠释。
(一)情感的融入
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作品人物的情绪、思想、意识,心理等,通过情感的融入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力与活力,促使广大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舞蹈作品内涵,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风格的凸显
舞蹈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其风格的凸显方面,对其观赏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若是舞蹈作品缺少风格,将影响舞蹈作品的魅力。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均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广大观众群体所接受。例如,高雅优美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热情、奔放的歌舞剧《卡门》等。这些舞蹈作品都借助相应的舞蹈动作凸显出剧情、人物性格以及风格形象,促使作品整体焕发光彩。因此,在舞蹈作品编排实践中,应当注意作品风格的凸显,赋予舞蹈生命力与活力。
(三)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都离不开唯美意境的烘托,只有艺术作品拥有一定的意境,才能促使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使观众耳目一新,吸引其探索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闪光点,引导观众在思想与境界上得到升华。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营造相应的意境,丰富观众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广大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接受程度,使作品更受欢迎。
(四)形象的塑造
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和审美,对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深刻的感悟,从而与舞蹈作品的情感、思想建立联系,引起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形象的支持,而在舞蹈作品中,是借助舞姿、情绪等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能够深入观众的心灵,丰富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表演传递某种精神意志、思想信念的力量,令观众感到震撼,进而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例如,张继钢创作的《千手观音》、《俺从黄河来》等优秀作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其思维过程相互融合,存在于编导的思维中。通过对舞蹈作品主题的选取、对舞蹈作品结构的构思、对舞蹈作品的实际编排,促使舞蹈作品的灵与肉、情与境、意与形得到和谐交融。
藏族女性舞蹈论文范文 第2篇
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如果舞蹈音乐没有一个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那么很可能这个舞蹈作品将是杂乱无章的。这与写小说和编剧本一样,是个立主脑的头等大事。音乐主题是为了统领整个舞蹈作品而浓缩成的一个音响基因。说它是基因,因为它是表达和演绎作品的最小音响单元。它既界定了作品的风格、地域,以至时代等等方面;又要在具体的谱写中,将这个音乐主题渗透到每个章节之中,甚至渗透到每个细节之中。只有这样,观众的心路才能跟着似乎耳熟的音乐语言深入其境,同时随着演员的肢体语言,而产生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舞蹈音乐创作过程中,在考虑音乐动作性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度。音乐一定要给舞蹈动作以明确可靠的支点。要是一个坚实的舞蹈动作碰上了一组纤柔的弱音;或一种优雅的舞蹈姿态遇见了一串坚实的旋律,真是一件令人无所适从的事了。当然,创作舞蹈音乐的过程中,在考虑音乐与肢体动作如果紧密结合时,在注意音乐本身的力度表现外,更要注意到配合好舞蹈语汇中刚、柔、静的逻辑性很强的循环节拍和激情奔放的自由节拍,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等等方面。这些就不多说了。
清晰可信、亲临其境的场景;场景音乐在任何器乐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段落,但是在舞蹈音乐中又多了一层要求:那就是要求它既要把规定的场景表达得一览无遗;又要它适宜于用舞蹈动作来共同表现。也就是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必须也要好跳。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所以就不多说了。但是场景乐段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却是千万不容疏忽的。因为舞蹈与歌剧、戏曲、电影、歌曲不同;一般地讲,它没有必要用文字来为场景作注解。所以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尤其要下工夫,当然啰,场景乐段的写作,除它本身的旋律风格之外,乐队配器上的色彩和特色乐器的运用也是重要的手段。
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节奏型;节奏型在很多情况下是舞蹈音乐的内核。那么在创作舞蹈作品中,如何将节奏型写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程度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在音乐主题确定之后,并在音乐主题经过了多侧面的延伸和发展的情况下,再在这样的旋律基础上寻找具有独特风格的逻辑重音,进而凝炼成可以循环出现的节奏。在理性上这么说还比较明了,但在感性上这样做的时候,那就得靠自己对旋律的解剖能力,对作品入木三分的理解程度和对千变万化的无数种节奏的感觉。这里除各人的悟性外,还有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问题。所以说,也并不神秘。总之,舞蹈音乐中,靓丽的节奏型往往会使音乐旋律光芒四射,会使舞蹈动作更为鲜活。
以上所谈的舞蹈音乐创作中的一些要点,虽然没有搬出许多的大道理;而且也不全面,仅是自己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亲身感受。对于有志于舞蹈音乐创作的同志,不知能否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得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音乐创作人员去涉及舞蹈音乐的创作。创作各种类型的舞蹈音乐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藏族女性舞蹈论文范文 第3篇
舞蹈与音乐均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艺术,散发着艺术美,传递出丰富的情感,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而是深深融入到舞蹈表演的“骨髓”,虽与舞蹈艺术相互独立,却是不可或缺的。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舞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用肢体动作形象地展示出来,既能升华音乐的审美效果,还能展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展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很容易就陶醉在艺术的世界里,观众的心情得到放松,情操得以陶冶。
一、音乐作品与舞蹈创作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在艺术的范畴内,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均是互通的。在艺术领域,舞蹈和音乐是最重要的两门艺术形式,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舞蹈创作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然的。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可以直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人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能够让听众跟随音乐的旋律变化而做出情绪反应。相比于舞蹈表演,音乐更容易抒发演唱者强烈而复杂的内心情感。然而,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音乐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它所传递出的情感通常很难被听众完全理解与接受。舞蹈表演却有着自己的外部形态,舞者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地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正是音乐所或缺的,所以舞蹈与音乐各有优点与缺点。
通过上述可知,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音乐的模糊性与抽象性,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转变为肢体表现,从而让音乐的情感内容表现得更加具体、充满感染力,引起观众最为直接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与音乐的内涵。此外,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既能充分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还能很好地展现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形成的综合艺术魅力。立足于舞蹈表演的角度,可以说音乐是舞蹈表演的辅助和补充。若将二者同步展现,音乐则能对舞者起到帮助和启发的作用,极大地提升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若二者不同步时,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只是停留于“想象”层面,而舞蹈表演就能够将“想象”变成“现实”,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情感体验,使观众通过视觉感知对情感进行区分、认识与强调。
站在舞蹈创作的视角来分析,舞蹈自身就具备很强的旋律性和节奏感。在编排舞蹈时,舞蹈表演者能够根据节奏的编排协调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肢体动作。完美的舞蹈表演一方面要求舞者的舞蹈动作协调,另一方面要求舞者的内心节奏协调,即使是独舞表演者也需要做到心理节奏和动作节奏的协调统一。运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能有利于舞蹈节奏的编排。伴随着灵活多变的音律,能够更深入、更细腻地展现出舞蹈表演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同时,音乐还有利于烘托舞蹈的艺术氛围,让舞蹈表演声情并茂。显而易见,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的相互交融将会达到非常强烈的舞台效果,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给观众无尽的享受。所以,舞蹈作品创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必然,必须做好舞蹈与音乐的相互交融与拓展延伸。
二、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一)音乐构成舞蹈结构
(二)调性促进舞蹈的情感传递
(三)旋律彰显出舞蹈情绪
藏族女性舞蹈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在舞蹈作品中,恰当运用无音乐伴奏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为作品创造出了意境美,而且让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更加具有灵性,从而也使得舞蹈作品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舞蹈作品 无音乐伴奏 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者思维方式的拓展,舞蹈作品打破了从开始到结尾都用音乐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在作品中音乐休止、无伴奏的状态,让观众想象力空间得到无限的发挥,舞蹈得以个性化的发展。音乐休止、无伴奏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能形成一种节奏的对比和内心的冲击,更能够深刻地表达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一种传情达意、以此物幽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比喻和寓意的功能。同时,它是前面一系列动作所要表达的“结果”,也是后面某些动作所要表达的“原因”,为舞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编舞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无声的艺术,那将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一、为舞蹈创造“意境”美
贾作光的《海浪》在舞蹈动作的处理上,开端是以静止的形式出现,演员背向观众,坐在平台上,伏腰低头,慢慢地张开双臂,像要把整个大海拥抱起来,这里没有音乐。当音乐慢慢响起,一只只海燕在海面上飞舞,让人感觉一种浩大的气势,忽而海燕展翅,忽而波浪起伏,这两种形象互相配合而且有机地连接起来,赋予了整个舞蹈诗的意境。
二、让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品《读梁祝》中,编导在这部6分20秒的作品中,在剧目的开端整整1分30秒没有使用任何音乐。这1分30秒所占的是全剧时间的1/4左右,给人唯一感觉就是寂静,舞台上灯光昏暗,只看到一人在捧书夜读, 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正是这种安静衬托出他不安逸的思绪,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时起时伏。正是由于这里的“静”,才能使欣赏者用心去探究表演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绪;作品一开始就给了表演者和欣赏者无限的遐想。当音乐响起时,舞者的表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观众的情绪也为之一振,随即进入另一个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新的韵味。在这样的情景下,观众和舞者都已完全沉浸到作品中。
此作品的编者抓住了观众善于想象的特点,来引导观众对这一时段无声作品的兴趣不减。无音乐伴奏的运用,在整个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改变了观众被动欣赏的心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后面有声的部分。虽然是无声的,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观众都会知道此时的无声是相对的,其实在每个不同的欣赏者心中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声响、不同的乐音,这样的音乐才是最有意义、最美妙动听的音乐。
三、赋予舞蹈作品人性化
舞蹈作品《我心中的世界》,主要是表现一个盲女心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剧目的开头无音乐伴奏,一个看不见东西的人,周围的世界即使再喧闹,对她来说依旧是寂静的,编导用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反映盲女的生活状态,给这一剧目定下了哀伤的基调。音乐响起,盲女尽情享受着自己心中所想的世界,原本以为自己也能感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快乐。可音乐再次消失了,盲女又陷入了绝望当中,她要面对的依旧只是那黑暗无声的世界。剧目的尾声没有了音乐,没有了任何声音,也没有了女孩的笑容,只剩下内心永远的落寞。这个剧目的音乐编排巧妙恰当,前后呼应,使得剧目的整个情节生动感人,人们在欣赏时容易进入角色,和女孩一起感受人生的坎坷与无奈。“静”在舞蹈作品中运用得恰如其分,赋予作品更深的人性化内涵。
四、使舞蹈作品更具灵性
舞蹈剧目《出走》,青年编导万玛尖措把蒙古族传统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相结合,体现了他对新民间舞的认识和探索,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应用了音乐这一要素作为他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表演者跳到中段时音乐戛然而止,但舞蹈里节奏律动仍在继续。音乐停了似乎也预示着舞蹈的停止,但是恰好相反,编导正是以这时的休止给欣赏者一个缓和的倾听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对欣赏者听觉疲劳的一种解放,这样的解放客观上促使了欣赏者对后面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关注欲望,也就在另一个层面加大了此作品的灵性。我们欣赏舞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木然地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音乐影响情感的方式很特殊,音乐突然袭击我们,它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情。只有经过戛然而止,才能感受到突然袭击;只有经过无声的舞蹈,才能感受到有声的强烈。一切含蓄的思考与表达都可能在无声中获得更深层的领悟,赋予作品灵性,给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
五、巧用无声胜有声
无音乐伴奏虽然为舞蹈作品表演增添了意境美、灵性美、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为作品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的时候能够达到更理想的艺术境界,但是由于舞蹈提供给欣赏者的欣赏途径是视、听觉双重通道,所以这两种感觉应该在作品中达到和谐的状态,不能顾此失彼,脱离音乐讲舞蹈,打破舞蹈的审美规律。我们所说的无音乐伴奏的出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说因为觉得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好或是追求另类,在整个舞蹈作品当中通篇使用,或在不适当的时候随意使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以及作品的和谐美感。情到深处,无声为妙时,巧用“无声胜有声”,起到点睛的作用,真正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
舞蹈作品中出现音乐的休止,其实并不意味着剥离了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以后的舞蹈创编、表演、欣赏中以更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种默契的分离,让我们的舞蹈作品更具审美性和欣赏性。
藏族女性舞蹈论文范文 第5篇
摘 要: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本文将从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入手,深度剖析舞蹈的创作过程及来源,从而启发大家的舞蹈创作及实践。同时,对当前舞蹈创作进行分析,探索和促进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引言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的一门表演艺术,同时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它承担着两种史前艺术功用,简单地说即是符号学家口中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及情感符号。而在史前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舞蹈来进行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同时还通过舞蹈与自然界、神灵进行沟通。舞蹈表达了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下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我展示了对自然界的发现以及超越的意义,同时,人们又通过舞蹈表达了所获取的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
1 舞蹈作品分析
《敦煌彩塑》
《春蚕》
而另外一部优秀舞蹈作品《春蚕》的创作题材则是来源于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着重体现了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编导为了更好地塑造及体现春蚕的心灵美和造福人类的品格,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充满曲线美的“春蚕”则密布在桑叶的背后。而演员们通过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缥缈的纱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以及“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在给观众表达出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的同时,实际歌颂了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浪里人》
2 舞蹈创作注意要点
从生活中学习并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