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优选5篇)

蓝色幻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11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9分钟。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第1篇

为了促进我市“三年两个一流”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市委办于近日就我市城市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东联、西进、南拓、北移”的发展思路,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使我市城市交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一)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是我市历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最多、速度最快的时期。改造了津河路、北园路、宁阳路、宁城路,新建了环城西路、人民路、世纪大道,拆迁建设了山门南路、中溪中路,使城市主干道进一步拓宽,城市道路脉络逐步连通,城市外环道路框架初步拉开,基本形成了“八横四纵”的城市路网体系,同时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防护栏、路灯、绿色隔离带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大大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挠我市城市交通的瓶颈问题。2022年,我市城市道路长度达公里,面积平方公里,较2001年分别增长和21% 。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较快。我市公共交通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自身发展来看,我市公共交通车辆已发展到454台,其中公交车118台,出租车336台。从横向比较来看,与面积大、人口多的临安市相比,我市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分别多出70台和120台左右。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车辆经过数次更新换代,提高了城市品味,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三)城市交通整治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大量农用运输车、摩托车也进入了客运市场,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市客运市场秩序,带来了诸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安全隐患,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我市城市形象。为此,今年市委、市政府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用运输车及摩托车非法载客现象基本得到了有效治理,为客运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当前我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城市交通状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三年两个一流”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城市道路网络不完善。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建设尚未启动,城市内部路网也未彻底连通,车辆分流难以实施,各类车辆混杂无序。二是尚无大型停车场。机动车辆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公共场所随意停放,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和拥挤。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仅为‰,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相差甚远。除城市中心几条主干道路外,大多数道路的机非隔离仅用交通标线区分,机动车道分行也仅用隔离墩进行分离,安全系数不高。部分交叉路口未设人行横道线、减速标志,少数交叉路口或未设信号灯,或信号灯不完善,或信号周期不科学,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公共交通市场管理不规范。虽然我市公共交通车辆处于基本饱和状态,但由于公交线路设置不科学、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公交站点不足、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不高、夜间营运时间短等原因,造成市民乘车困难。市民平时候车时间长,人流高峰期公交紧俏,夜间公交车踪难觅,无形中降低了市民对公交的热情。另外,公交公司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司乘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突出表现在出租车行业上。部分出租车车容车貌不清洁、车内环境脏乱差,少数出租车在营运过程中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三)城市交通管理人力不足。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道路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城市交通流量也日益加大。目前各类城市机动车辆已发展到25000台,过境外地车辆每天约2000台次,尤其是宁阳路平均日车流量高达8000台次。然而,我市城市交通管理队伍却相对薄弱。尤其是城关交警二中队,现有交通民警32人,其中具备执法资格的正式民警仅有4人,警力严重不足。尽管该中队近年来不断调整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但由于受警力不足的局限,而未能彻底改变交通管理局面。

(四)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尽管近年来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车辆司乘人员随意停车、违章掉头、强行超车、超载超速行驶、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情况普遍存在,骑自行车穿越红灯、与机动车辆争道,行人不走人行道、横跨交通隔离栏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市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市民对交通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服从,极少数机关团体及企事单位干部、职工不仅不带头遵守交通规则,而且经常性地出现违章行为,给我市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关于我市城市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当前,我市城市交通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要达到“三年两个一流”和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仍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建议市委、市政府确立“城市公交优先”原则,将公共交通发展成为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同时在全市倡导优先选择公交,礼让公交的良好风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一是要提高公交营运质量。根据城市居民区的布局和人流聚集情况,优化调整和适当延长公交线路,加大公交线网密度,增加和改造公交停泊站点,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延长公交夜间营运时间,限度地满足市民的乘车需要。二是要提高公交车辆质量。逐步将现有公交车更新为现代、舒适、环保型的“大公交”,时刻保持车容车貌清洁、美观,加大载客容量,提高城市品味。三是要提高公交行业管理质量。公交公司要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司乘人员的驾龄等多方面资质严格把关,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实行规范化服务。此外,要继续加大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的整治力度,为公共交通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按照“外抓大联网,内抓大配套”的总体思路,尽快启动环城南路、环城北路的规划建设,加快城市内部路网连通的后续建设,并对各类车辆进行科学合理分流,缓减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强化交通配套功能。将建设大型停车场纳入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先期在旧城区增设临时停车泊位,解决日益增长的城市停车需求。将长途汽车站迁至城市外环地带,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注意实现与公共交通的对接。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建设有关规定,及时予以拆改、更新和增设,切实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三)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通畅、有序,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首先,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改革交通管理方法和勤务模式,加强对重点复杂路段交通的疏导、控制和整治,严格纠正和处罚各类违章行为,尤其要加强交通高峰期重点路口的控制,确保交通安全通畅有序。要实行大型公共建筑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防止乱投乱建,破坏城市交通环境。其次,要加强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交通宣传工作,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车事进行爆光,开展全民交通安全劝诫教育,增强交通宣传教育的效果。第三,要加强交通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适当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尤其是要增加城关交警二中队的警力,为维护城市交通秩序提供人力保障。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第2篇

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关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政方略。在我州全面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进程中,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关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更应全力应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阶段乃至今后稍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整合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作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和现状

(一)政策依据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为帮助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或遭遇临时突发事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以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社会救助种类呈现多样化,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救助对象的需要;救助标准逐渐提高,能够解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力保障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省政府下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恩施州政发[xx]20号)等文件,对农村低保范围、审批管理、资金来源、资金发放及操作规范等作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运作。目前,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_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全力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州特色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

4、xx年5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出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xx年10月,州政府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新实施办法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开展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5、及时做好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救助工作。确保灾区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及时治疗。

6、根据民政部及民政厅的相关文件,落实临时救助及其他救助的工作,全力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

(二)我州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1、城市低保

截止到xx年12月底,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xx]1号)精神,从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2、农村低保

xx年末,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30元。xx年3月,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省民政厅为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总数达到了20万人,使农村最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农村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_等先后多次作了宣传报道,_领导也答复认可。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795人,集中供养率为73%,xx年共下拨五保供养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农村散居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第3篇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_____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_____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

(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县人民政府出台了《_____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_____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_____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_____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_____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制定出台了《_____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_____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今年州民政局给_____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四)慈善捐赠氛围浓厚。四川汶川地震后,全县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县慈善协会共接受捐款万元、大米150斤、衣物3150件、消毒药品一件。_____县还将仅有的113顶帐篷在最短的时间内连夜送往武汉,由省民政厅统一送到四川灾区。2月28日,全县在船儿岛广场举行了“抗冰雪、送温暖”捐赠活动,共接收捐赠款68万元。今年5月12日,_____县又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和赈灾彩票义卖活动,共募集资金12万元。

(五)监督机制逐步完善。_____县在农村低保的上运作,提倡“对有钱的事实行无权操作”,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把决策权交给群众,重点抓住评议和公开、公示环节,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启动的公平和纳入对象的准确。通过多种方式将民政工作职能、服务承诺、监督电话、有关政策、收费标准等公布于众,让群众心中有数、监督有据。全县低保工作按照“开好三个会,搞好三公开,实行三统一,确保三到位”的方法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即:开好“三个会”:开好村委会成员会,讲解低保程序。开好村民代表会,宣传低保政策。开好享受低保对象的会,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搞好“三公开”:首先由村民代表推选,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再上报到乡(镇)、县民政局审批后返回到该村的村务公开栏上公示。最后到_____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开。实行“三统一”:全县统一时间,统

一标准,统一操作程序,确保这项工作不走样。确保“三到位”:入户调查到位,操作程序到位,资金发放到位。通过以上“四个三”达到了四个严禁。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暗箱操作;严禁拿低保送人情;严禁不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在办公室抠老壳,想报谁就报谁。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按“村组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民政局审批”的程序分配民政经费,对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优抚等民政经费实行了银行“一卡通”发放,有效地杜绝了社会救助资金被截留、挪用、贪占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_____县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城乡低保对象、部分优抚对象对社会救助的期望值过高,认为救助金额过低,对社会救助过分的依赖,“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农民素质较低,对农村低保金有不拿白不拿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没有儿子,女儿已出嫁,或者虽有儿 子,但父子多年分家立户,儿子不履行瞻养义务,申请享受低保;

(2)重病住院,花去了一大笔医药费,很容易博得村民代表的同情,而获得低保。

(3)残疾人、老年人认为自己有残疾或年岁已大理应享受低保。

(4)人为剥离家庭中的残疾人、老年人等无收入的贫困人口,单独立户,骗取低保。

(二)农村居民收入难界定。农村居民除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鳏寡孤独对象,家庭主要成员痴呆傻残、无劳动能力且子女未成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以外,其他农民的家庭收入难以准确界定,特别是隐性收入,是困扰农村低保救助,阻碍公平、公正的一个难点。民政部门面对数量庞大的个人申报农村低保,在开调查核实工作时遇到难度极大,可能导致家庭收入难以界定准确。

(三)低保工作机构、人员与经费严重不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农村困难居民多,工作难度大,县乡两级几乎没有低保工作专职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由于民政部门编制人员少,县乡两级都只能靠兼职人员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大部分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民政的也只有2个工作人员。随着各项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乡镇一级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但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从事民政工作的机构挂靠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减少,与所承担的工作量成反比,直接影响到各项救助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完善救助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完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和谐_____”的重要方面来认真抓好抓实。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救助工作领导体系,将关注和救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增强刚性约束。民政部门是城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承担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扶贫、教育、国土资源、农业、司法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要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扶贫济困网络。

(二)整合资源,完善救助机制。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投入,强化监督,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到位。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每年社会救助资金的增长幅度应略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筹集社会救助资金,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部门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新平台,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残、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实行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建立贫困预警机制,提高低保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能够就近、及时到位。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低保,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的常年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病、因残、因灾、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实施临时救济。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积极实施就业、法律援助,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四)扶贫抚智,变“输血”为“造血”。在社会救助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扶持和兴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弱势群体的救助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发展慈善事业。要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整活社区资源,扶持家政服务等壮大基层服务机构,拓展救助服务功能,扩大救助服务项目。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完善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解困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灾害救助会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发生后,政府、军队、民间各种力量汇聚,实施“中国式灾害救援”,彰显了中国力量和制度优势。社会各界更是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捐物。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2013年5月,有媒体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送给民政部的芦山“4・20”地震捐赠物资数据与该会官方微博通报数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为此,民政部在其官网回应,红会数据前后不一是因采用数据日期不同所导致①。

此事发生后,笔者相继登陆民政部、四川省民政厅、雅安市民政局的官网查找救灾资金物资的使用信息。结果发现,近年来民政部门在救灾信息披露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只在民政部官网上找到了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统计公告。这种情况说明民政部门对灾害救助资金物资使用的信息披露尚不充分,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对救灾资金物资的信息需求。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强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加强救灾资源管理、提高救灾资源使用效率和透明度的重要途径(张琦等,2011;徐剑锋,2012)。然而,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张琦等(2011)从披露主体、披露模式、披露报表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构建思路;徐剑锋(2012)对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使用者、内容、方式、时效性、列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不过,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涉及灾害会计信息的理论基础,对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框架研究也不够全面。

灾害救助会计是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体系,以推进灾害救助会计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和实务提供参考。

二、灾害救助会计的概念界定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它会给人类的生命、财富造成巨大损失。灾害救助则是积极的,它以减少损失和恢复生产、生活为目的。但灾害救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灾害救助资金物资的筹集、使用、评价和披露是灾害救助的关键。在灾害救助工作中,各项具体工作都离不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国内少数学者提出了灾害救助有关的会计概念,如冯巧根(2007)提出了“防灾会计”,张玉梅(2009)提出了“济灾会计”,徐剑锋(2010)提出了“灾害救济会计”。冯巧根认为,防灾会计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而张玉梅、徐剑锋则认为济灾会计(灾害救济会计)是一种宏观管理活动。

笔者认为,灾害救助资源的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的活动,而是政府领导下的多个组织和个人的事情,因而灾害救助会计应是一种宏观管理活动。具体来说,灾害救助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灾害救助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核算,保证救灾资源合规、高效、有序地运行,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宏观管理活动。

灾害救助会计不同于企业会计,是一种专门会计,可以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它以灾害救助活动中的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映和监督灾害救助资源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灾与害救助相关的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

三、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是受托人在委托关系中所承担的责任。Stewart(1984)指出,那些行使政府或公司权力的人必须为其行为承担说明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就是受托责任。受托责任的本质是一种提供记录和就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解释说明的义务(刘秋明,2005)。参考美国审计总署和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关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定义,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向社会公众报告管理这些资源及其有关的规划、控制、财务的责任。

从灾害救助资金的来源来看,灾害救助资金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社会捐赠资金、保险公司赔款、受灾人自筹资金。其中,保险公司赔款、受灾人自筹资金属于私人资源,其支配决策权归所有者,受益人是所有者自己,不存在委托关系,即不存在受托责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资金是当前灾害救助资金的最主要部分,它们属于公共资源,因为政府财政拨款来源于政府预算(最终来源主要是纳税人缴纳的各种税收),社会捐赠资金来源于广大捐赠人,其支配决策权已经托付给灾害救助管理者,最终受益人是受灾群众。就是说,纳税人以及捐赠人和灾害救助资源的管理者之间构成了委托关系。

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以及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是灾害救助资源的实际管理机构,受托对灾害救助款物进行调拨、分配和管理,应承担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受托财务责任是指受托人要保护救灾资源的安全完整,收支要合法,并编制财务报表对外公布。受托管理责任是指使用救灾资源要尽到有效使用、公平使用的责任。

作为灾害救助资源的提供者,社会公众(主要指纳税人和捐赠人)势必会关心资源的使用情况:用在何处、如何使用以及使用效果如何,尤其会关心救灾资源有没有被浪费或腐败?因此,政府民政部门(即受托方)应向社会公开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解释、说明救灾资源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解脱自身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

四、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体系

(一)披露主体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物资的调拨、分配和管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规定,救灾捐赠、募捐活动及款物分配、使用情况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在灾害救助活动实际中,民政部门直接负责各种渠道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和具体分配。因此,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应为民政部门(张琦等,2011;徐剑锋,2012)。县级以上各级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披露所辖区域内的灾害救助会计信息。

(二)披露目标

灾害救助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受灾人、捐赠者、一般社会公众、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及人员(徐剑锋,2012)。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具有对灾害救助相应的会计信息需求:(1)受灾人需要了解灾情和救助款物的筹集、分配信息;(2)捐赠者需要了解灾害损失情况以及捐赠款物的分配、使用情况;(3)一般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灾害救助资源的存量与消耗情况,并知晓灾害救助的进展状况;(4)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利用灾害救助信息作为救灾减灾的决策依据;(5)科研机构及人员需要利用灾害救助数据作为研究资料。

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就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供灾害救助相关的会计信息。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披露义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灾害救助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社会公众(包括受灾人、捐赠者、媒体等)对灾害救助资源使用的监督,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

(三)披露原则

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原则也就是信息质量要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中第三条指出,“公开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信息,应当坚持真实全面、及时快捷、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结合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灾害救助会计的信息披露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灾害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原则。可靠性原则是指披露的灾害救助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客观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客观性是指披露的灾害救助会计信息必须是灾害救助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不得有任何虚假情况;一致性是指披露的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内容必须符合其反映的客观事实;可验证性是指披露的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内容必须经得起有关专业人员(国家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的检验和评价。

2.充分性原则

充分性原则是指民政部门必须将灾害救助过程中影响信息使用者判断的重大会计信息予以披露,不能有所遗漏。凡是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判断灾害救助款物的使用是否公平、合理的重大信息应一律公开,但并不是要求将灾害救助活动中的信息不分巨细地都予以披露。

3.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灾害救助会计的信息披露应讲究时效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灾害救助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长达几年。灾害救助款物的数据必须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并且定期对外公开,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灾害救助的进展情况。灾害救助中的重要事项应做到随时公开。

(四)披露内容

灾害救助会计要披露的信息内容,就是披露对象或披露客体。为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灾害救助资源的信息需求,灾害救助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灾情和灾害救助措施方面的信息,包括灾害性质、灾害影响范围、灾害破坏情况、救灾工作的组织和措施等。

二是灾害救助资金物资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方面的信息,包括救灾资金物资的来源与数额、救灾资金物资的分配与使用等。

三是灾害救助资金物资周转与使用评价方面的信息,包括救灾资金物资的接收与保管情况、救灾资金物资分配和使用决策的依据、灾害救助资金物资的效益评估等。

(五)披露形式

灾害救助资源的使用具有多阶段性(张琦等,2011)。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将灾害救助资源的使用分为两个阶段:应急救助阶段和灾后救助阶段(如图1所示)。

根据灾害救助不同阶段的特点,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有所不同。应急救助阶段以政府部门和军队为主导实施紧急救援,以抢救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稳定灾情为主要目的。应急救助阶段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救灾资源主要是政府调拨的,且特事特办,救助资源的会计资料还来不及完善。因此,应急救助阶段的信息以临时报告的形式向社会,采用文字叙述法报告灾害性质、灾害造成的伤亡及损失、救灾工作动态、救灾资源需求等情况。

灾情稳定后就进入灾后救助阶段。灾后救助阶段除救灾减灾外,重要的是灾后恢复和重建。灾后救助汇集多方力量,救助资金款物也来源于多种渠道,民政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对救灾资源的接收、分配和使用及时进行核算处理。灾后救助阶段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民政部门应定期向社会灾害救助会计报告。灾害救助会计报告主要采用报表和文字叙述的形式披露灾害救助款物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情况,包括:合并报表、专项基金报表、附表和附注。

合并报表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收支表组成。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报告日期灾害救助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总体状况,合并收支表反映报告期间灾害救助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专项基金报表用来报告灾害救助中具有指定用途或用于专门项目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由基金资产负债表和基金收支表组成。基金资产负债表反映报告日期专项基金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基金收支表反映报告期间专项基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附表由一些明细表组成,包括捐赠收入明细表、救助支出明细表等。

附注用于补充说明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方法、主要项目以及介绍灾害救助工作进展情况。

灾害救助会计的年度报告应由国家审计机关或委托民间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报告随同年度报告一起。

(六)披露载体

披露载体是指公开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媒体。灾害救助会计信息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公告栏等多种媒体方式进行披露。特别是,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辐射范围大等优点,可以作为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民政部门可充分利用其官方网站,设置“救灾减灾信息披露”专用频道,专门用于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

另外,对于询问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申请人要求,民政部门应根据要求,以信函(含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申请人披露。

五、结语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灾害救助资金物资的来源、分配和使用信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灾害救助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具有救灾资源的会计信息需求。作为灾害救助的管理部门和救灾资源的实际控制主体,民政部门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理应担起向社会公开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的责任。

要向社会及时、充分地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民政部门在组织和管理灾害救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灾害救助款物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会计核算,实施全过程控制。由于灾害救助会计不同于一般会计,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会计信息,而且由于救灾资源来源多元、用途广泛、形式多样且计量复杂,因此民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灾害救助会计的基础工作,注重救灾资源会计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建立衔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应对灾害救助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王立卫,2008)。

一个全面的灾害救助会计和报告机制(涵盖政府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对帮助计划、管理、监督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民政部2008年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仅针对汶川地震,是临时性的,而且办法中没有包含救灾资源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列报形式,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尽快制定灾害救助会计的核算办法和信息披露制度,使灾害救助资源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有章可依。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史建梁.防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2).

[2] 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7).

[3] 民政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S].2008.

[4] 王立卫.对加强我国灾害救济体系会计监督的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4).

[5] 徐剑锋.灾害救济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0(20).

[6] 徐剑锋.灾害救济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研究[N].财会信报,2012-02-27/03-05第B07版.

[7] 张琦,张象至,邓九生.自然灾害救助资源的核算与披露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1(1).

农村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低保

XX年,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XX]1号)精神,从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二)农村低保

XX年,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30元。XX年初,省民政厅批准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达到了20万人。目前我州农村低保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按照“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三)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_等先后作了宣传报道。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800人,集中供养率为73%,XX年共下拨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四)大病医疗救助

我州于XX年开始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20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XX年,我州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重新规定。同时,对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免收挂号费、诊断费,注射费、观察费、住院床位费优惠50%,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30%,常规性药品优惠10%。

(五)临时救助

为及时缓解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我州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城市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800元,农村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400元。对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或父母一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另一方因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艾滋病和结核病孤儿,按照人月均200元(生活费150元、抚养服务费50元)给予生活救助。XX年,全州临时救助人数5000多人。另外,从XX年3月1日起,对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职工,享受40%救济的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5元,不符合40%条件的其他救济对象(含_宽释人员)每人每月提高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救助对象致贫原因多样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致贫。救助对象因患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医疗费用偏高等问题加重了负担。二是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致贫。部分贫困户因年老或残疾没有劳动力,无经济收入,生活贫困。三是文化水平低、收入少。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因贫困而失学,文化水平低。在发展家庭经济时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少,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四是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外界因素等造成的贫困。五是自然灾害大量存在。我州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雪灾、雨灾、冰雹灾害时常发生。

(二)救助水平比较低

从总体上看,我州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阶段。一是生存保障能力有限。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不高,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不能缓解根本问题。二是家庭发展需求得不到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子女辍学多;因文化、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困难群众创业、就业难度大,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三是救助范围还比较窄。截止到XX年底,我州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还有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万人,而目前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只有20万人。

(三)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撑作用不强

**州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贫困地区,所属的8个县市财政均为国定贫困县。县市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可用于社会救助的经费十分有限,主要依赖于上级拨付的资金予以保障。且因为多方原因,社会救助的工作经费也较少。

(四)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收入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家庭收入核算比较困难。二是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三是基层救助网络平台薄弱。我州救助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目前,全州仅有低保工作人员22名,88个乡镇办低保工作人员159人,其中75人为兼职。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少、待遇偏低,部分县市没有核定编制,没有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加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资金供给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结合我州实际,要建立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各级财政实行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将社会救助各类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市低保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村低保资金(人年均40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等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预算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应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在乡镇办建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服务工作平台,并依托这一中心搞好社会救助的受理、审查、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缺失救助,实现救助项目互补和救助效能最大化。着力推进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动员党政、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通过纪检、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三)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丰富,要素较多,头绪复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侧重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应重点在两个层次上做好衔接配套:一是对各单项救助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规范,使各项救助制度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等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要进一步搞好与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民政、劳动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劳动、_门要在定点医院设立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三办合一”窗口,全部采取集中垫付补偿金、救助金,事后统一结算,既减少各部门工作量,又方便困难群众。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