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必备19篇)

时光倒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5292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12分钟。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篇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元,一瓶尖叫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元+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元、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谓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方法使用的全过程,是促使个体有效开展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数学品质。所以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绝不仅是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少或数学成绩的高低,而是突破数学这一学科工具束缚后,人们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理性精神。因此,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1]。

1 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但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调整,数学的占比及其各考点的权重一直都在变化。数学课程是一门基于逻辑推理与辨证思维结合统一的课程。学生必须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使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结论并探究数学发展的历史。逐步形成数学核心概念运用过程,理解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拜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原始认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2]。

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对数学历史发展是认知,主要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杜宾斯基APOS 理论三种认知形式。而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研究理论。其研究方法表现为运用大数据、多实验次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对一定数学规律的理化总结从而形成知识脉络支持理论发展。他指出所谓认知发展,就是个体自出生以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或对事情的处理上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的不同,而这种适应在个体成长期间是一直连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即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概括的。所以当主体适应环境时,就会通过图式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创造,并由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构建动态的心理认知结构,并达到和环境的动态平衡[3]。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取决于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在数学的教学核心上,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教学核心发展与概念时的学生认识与汲取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互动交流协作与问题解决应该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全过程;“问题-互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放弃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确立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引导互动的发生,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

“问题-互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科学的动力,重视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异思维与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科学规律,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互动”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科学理论的内涵是相契合的。建构主义理论以教育主体为核心,突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通过教育情境的建构,促使教育主体主动探索、挖掘、认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培育,可以尝试在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4]。

互动中突出问题要求,关注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问题-互动”教学带给小学数学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课程观念的变革,即:将数学课程作为生成的、动态的、系统的整体,其课程目标的设置指向两大准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素质养成,最终落脚点在于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问题-互动”教学立足于数学课程的深度开发,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在问题与互动密切关联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强调在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中突出问题要求,推进数学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5]。

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问题-互动”教学的构建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将互动中的问题主线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主线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6]。宏观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注意区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学习层次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以必修内容为主线,突出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微观上,每节课的教学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中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实践应用知识、数学发展知识这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期培育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 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推动着小学数学教育开展改革探索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有着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贯穿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特殊交流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互动”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互动交流与合作中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奥秘、追求卓越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孙朝仁, 马敏.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应用型数学实验[J]. 中国数学教育, 2015(21):36-40.

[2]赖允珏.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6(5):42-45.

[3]刘友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10):57-58.

[4]孙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 2016(41):73-74.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3篇

语文教学加强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

摘要: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发布,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4篇

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课程目标中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深化为“物理核心素养”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观念——

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如:物质观——经典: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现代: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2、科学思维——(物理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原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和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三、如何理解“学科教育”

1、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必须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

2、重心不同,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学科教育: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出发点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

需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平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大学及以上学科教育的重心在“学科”——深研、前沿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5篇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

(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生活化

由于当前高中化学所使用的教学课本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的帮助。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当前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要求,相关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和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培养措施

(一)激趣导入,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感受化学学科带来的魅力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涯里,不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对科目的兴趣学习。只有有兴趣,才能学习好,兴趣是学习的导师。教师在化学课堂的`开始,就要用引人入胜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待化学的态度即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学习《铝金属材料》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先自行收集身边生活中的铝制品,并且思考铝制品还存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地想象,也可以拍照收集。学生的收集品可以在课堂中相互展示出来,而教师可以将神舟载人航天系列飞船的图片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铝制品用途的广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二)探究实验,延伸学生的认知角度,体验化学学科的创新意识

化学科目相较其他科目而言具有一定的实操性,通过化学实验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编排课堂内容,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并且将相关化学实验引入到课堂上来,使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讨论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关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做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逻辑严谨性,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验,做好相应的总结反思工作,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6篇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论文

摘要: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可以帮助高中生快速成长, 提升综合实力。本文先阐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然后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养。[1]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不断变化,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它对学生的发展有明确的指向, 即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与品格, 来适应社会发展。核心素养指向过程, 而非结果, 它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2]它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结合生活实践来塑造, 通过树立价值观来维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 探讨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化学核心素养是解决化学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素养, 它反映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体现学生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化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化学作为自然学科, 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利用所掌握的化学规律去探索新物质, 给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同时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包括5个部分: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4]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比如说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生成_气体, 从宏观角度, 实验现象是安静的燃烧, 发出苍白色的火焰, 瓶口出现白雾。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 这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氢气的H-H断裂成氢原子, 氯气的Cl-Cl断裂成氯原子, 结合形成新的H-Cl。化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世界。变化观念比如:化学反应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并伴随能量变化。但是, 反应前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中包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 运用平衡思想去理解化学反应是必备技能。证据推理表现在实验方面, 通过实验获得具体的数据来验证假设。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模型上, 新证据的收集可以建立新模型, 来完善已有的模型,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最后将复杂模型提炼成精简模型, 构建知识体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指化学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规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不断创新, 不断提升探究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学习激情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 化学兼顾文理科的特征, 有一定难度。学生认为化学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公式、定理和方程式, 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攻克困难, 问题堆积越久, 化学越难学, 最终对化学失去兴趣。高中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 学习就是走过场, 浪费光阴和青春。高中生正是爱玩的年纪, 花在学习上的心思很少, 又没有奋斗目标, 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 缺少创新思维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 禁锢了思想的活跃性, 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天学习任务非常多, 如果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走, 学习效率不高, 都是机械记忆, 并没有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 学生失去创新意识, 不会利用所学知识, 思考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中存在思维定式, 很难消除定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 教学模式陈旧

许多学校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负责传授知识, 重点讲解书本的知识点, 很少联系生活实际, 抽象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虽然短期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 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最终很容易遗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学生会审美疲劳, 教学效果不佳。

(四) 抽象思维薄弱

化学包括微观和宏观, 需要利用抽象思维去认识微观世界的变化, 从而更好地理解宏观世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只能通过肉眼去分辨宏观世界, 不能将微观世界抽象成具体的知识框架。抽象思维的薄弱使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其内在本质, 失去了学习化学最关键的技能。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一) 用化学史教育, 引发学习激情

课堂教学中, 通过化学家的科研历程, 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历史情境, 感受化学发展的每个环节。化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曲折而又丰富多彩, 从猜测到实践, 最后得到结论, 这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化学史让学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去体验科学精神, 在心灵上得到启发,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置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氯气时, 通过科学史话, 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 是我们学习氯气时, 更好地把握氯气性质的一个切入点, 在感受科学精神的同时, 还能加深对氯气的理解, 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有激情。

(二) 利用科学实验, 提高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量多, 为了更好地学习物质的性质, 教材中有许多实验。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物质的性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会大大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纸上谈兵容易, 亲自动手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实验包括实验用品、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每个环节都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探究氯水的漂白作用, 先让学生设计实验, 利用现象和结论推导性质。学生亲手编织彩色花朵, 将其放在干燥的氯气中, 观察它是否褪色, 最终得出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在实验过程当中, 学生会产生新的想法, 激发创新能力, 设计更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漂白性。

(三) 采取合理方法, 丰富教学模式

最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占主体地位, 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会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好, 自觉性高的学生,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学习知识,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翻转课堂也适用于这样水平的学生。教学中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 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学生动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讨论, 最后总结出性质。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是实验, 可以让学生做探究实验, 亲自发现真理;如果是概念和原理, 老师可以例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教师例举燃烧反应、爆炸, 可以让学生们马上明白其概念。教师要学会根据实际教学, 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手段, 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知识和技能, 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 善用教学资源, 培养抽象思维

化学要求学生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视野。从宏观现象去分析微观原理, 利用微观现象能反推宏观现象。微观是肉眼不可见的, 而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很薄弱。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用具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比如:学习化学键的时候, 可以利用模拟动画将原子和离子展现出来, 这样直观地表现出电子得失和电子对偏移, 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化学键。随着互动白板的普及, 教师将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 培养抽象思维。在离子反应或者原电池教学中, 也可以引入模拟动画,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解释化学现象, 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提升, 加强理解能力。

四、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高中生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品质的培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 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1]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20) :59-60.

[2]周业虹.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考试, 2017 (02) :47-51.

[3]殷志斌.解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 1 (26) :47-48.

[4]_, 许琼.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 4 (36) :232-233.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7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小学就在培养,为何到初中依然写错字?可采用探究词源法。学生将“萧萧班马鸣”的“班”错写为“斑”,《说文解字》中讲到“班,会意,从珏从刀,中间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而这恰是一首分别诗——《送友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8篇

一、20xx年全国卷物理试题的大变动

20xx年的全国理综物理试题选择题没有延续之前的模式,没有考物理学史、交流电、变压器和万有引力,以及运动学图像,取而代之的是动量、原子物理部分。电磁感应作为很大的一个章节,以往的计算几乎是必考,今年只是体现在一个选择题上(很多高三老师直呼“电磁感应白复习了”)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考的问题

1、20xx版新课标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物理观念: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科学思维: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结果和变化趋势。

科学态度与责任: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道德规范、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

2、如何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绝对难度下降,相对难度提高;对熟练程度的要求降低,对灵活程度的要求提高—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均衡,抑制题海战术负面影响。

三、专家给出的高三复习的备考建议

总体要求:增加备课的智力投入,提高教学的技术含量,凸显管理的文化底蕴——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积累和长时间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

1、处理好稳与变的关系:倡导“两条腿走路”,坚持强化“基础性、综合性”,重视研究“应用性、创新性”,把握不变的主线—基础性、综合性,利用好变化的力量—应用性、创新性——不能无视,不要夸大。

2、处理好“筋骨皮”与“一口气”的关系:重视对高考试题及20xx年学科考试说明的分析研究,让“能力附体”,促“素养均衡”—习题训练要有坚实的支撑、明确的指向、必要的指导和恰当的强度。

3、处理好细节落实与深度思考之间的关系:战略上缺乏深度思考将导致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容易引起教学要求的混乱、教学资源的混乱和教学内容的混乱,是造成学生死记硬套,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最终不得不用战术上的'忙乱弥补战略上的懒惰。离开细节落实,所有的计划和思考只是空中楼阁。深度思考+细节落实,让汗水滴落成金!

4、高三复习中,老师一定要明确以下问题:课堂上老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学生和学生一起做什么?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思考”“说”“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的权利和时间,给学生一充分的时间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通过高考阅卷情况分析,建议高三老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该写的必须写,该做的运算必须做,不要嫌麻烦。

四、专家对20xx年高考的预测

1、试题的总体难度20xx年较20xx年稍有增加,20xx年高考仍会延续。

2、3-5的考察,第一年平稳落地,整体难度稳定。

3、20xx年没有考动量实验,有可能会考。

4、为了提高区分度,仍会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运算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

5、20xx年的实验有可能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为背景出新材料的实验题。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9篇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地理思维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或创设一个情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在该情境中解决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课堂核心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项目式学习在常规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并不普遍,因为其实践起来有一定困难。首先,该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统筹安排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教师拥有更多时间、精力来进行备课;其次,许多中学生在灌输式课堂的长期影响下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再次,在高考、学考等压力和繁重的课业任务之下,中学生在课内外是否有充足时间来开展此类学习活动也值得思考。但鉴于项目式学习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产生的效果及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对这种形式的课堂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项目式学习案例

项目:探究家乡商业区的布局

课前准备:学生在周末单独或组队实地调查身边1~2个商业区的基本情况。

活动任务:6人为一小组,由组长将组员调查的情况汇总成表,并在地图上标出各个商业区的位置。小组根据相应表格和图像共同探讨三个问题:①商业有哪几种类型;②影响商业区布局的因素有哪些;③不同类型商业的布局各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原因。最后用图、表、画等形式将三个问题的结论呈现。

成果展示:将几个研究较为成熟的小组成果投影出来,供全班比较、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全班性结论。问题①商业区的归类如图1所示;问题②影响商业区布局的因素如图2所示;问题③不同类型商业布局的特点及原因归纳如表1所示。

三、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取向

1.认知地理核心知识

“认知”是指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理解。课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认知”而成为其自身经验。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课堂核心知识,从而对其形成深度认知。

本文案例的课堂核心知识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三个问题:商业活动的类型、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不同类型商业的布局特点及原因。这三个问题的结论是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绘制图表――思考讨论――归纳提炼”得出的,并且运用了图、表、画等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核心知识才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刻认识并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要使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过程获得课堂核心知识,教师就应该把握好课堂主次,不要将细枝末节的知识作为探究主题,而是把课堂核心知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毕竟课堂核心知识才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最值得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其实质内涵。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思考摸索,逐渐领悟到核心知识的真谛,才能真正形成深度认知。

2.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展的素养,项目式学习应该具备形成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本文案例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如表2所示。

要使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教学设计中。如“地理实践力”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课堂实验、地图的应用活动、课外实地考察、实地观测等来达成提升;如“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区域主题探究式n堂”的形式来达成――将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融合,一节课以一个区域为背景,探究某一系统地理知识,不仅可以落实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该区域形成一定认知,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地完善其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家乡地理的认识和感知。

3.锤炼综合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0篇

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教学实践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 “非认知性 ”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 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 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 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  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  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构建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在对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有教师评价学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真学习”;核心素养;“循环―差异”教学;有效

一、“循环―差异”教学主要内涵

“循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个体先独立自学一遍,有所收获;然后,小组同学经过小组内讨论或全班展示,围绕全部学习内容中各自的疑难问题再学习一遍,有所提升;接着,教师依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学与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没有明晰的问题作启发式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再学习一遍。“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

“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进度的选择权、控制权交由学生个体掌握和控制,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循环―差异”教学含义指: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

二、“循环―差异”教学如何实现“真学习”

何谓“真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表征:(1)参与学习。(2)完整学习。(3)个性化学习。(4)有效学习。草根化的“循环―差异”教学是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实现“真学习”的呢?他们在努力追求实现“真学习”的主要表征。

1.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构建了“三轮循环”学习的课堂学习框架,“个体自学”阶段,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起全面督促、帮助个体作用,这一阶段占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同伴互导”环节,学生在群体氛围中学习,也占了课堂三分之一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班级后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转化为目标、任务引领、同伴互导下的“不学不行,不想学也要坚持”的动力、压力作用下的全程参与学习,到了“教师解难”环节,处于“愤、启”状态,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完整学习创造合适的课堂环境。

从学生学习方式选择来看,“循环―差异”教学选择了“自学互学指导学”的多元方式,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有了物质基础。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时内容整体化学习,而不是强行“切块分割”,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有思考的学习者”,实现了“理解学习”。正如崔允t先生解读的实现了“人际转换”与“自我转换”的二次信息转换的完整学习。

3.可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进程,保障了学习个性化的实现。

“循环―差异”教学确定的学习目标分“A、B、C”三个不同层次,供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指导的接受性学习都有选用,使得学生总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有硬性接触、适应、提高。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都由学生自己掌握,所有这些都表现在课堂六个环节安排的统一结构之下,学生自我实施上。

4.扎实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编写学案(包括编写学案、学案备课等)设计教学目标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从这一教学链条可以看出: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得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准确而正确;使用精心设计的与课堂操作相同结构的学案作为学习载体,使学习过程扎实而有抓手;三轮循环学习使得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检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激发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学生“真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循环―差异”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育了一所实验学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锻炼提升了一支教研员与教师队伍;引领与推动了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目前,在淮安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实验和探索,组建了“循环―差异”教学学校联盟,大规模组织教学实验。

三、“循环―差异”教学生发机制

1.执着的教育追求,坚定的课改理念。

孙朝平研究团队在回忆当初课堂改革动因时,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没有太高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看到学校课堂上存在一些学生厌学、不学而无所事事,游离于教学之外,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感到难受,总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改革者内心的教育良心、教育责任心的积聚与涌动,是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所在。

同时,研究团队广泛学习国家课程改革文件,大量借鉴各地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相信国家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坚信课堂改革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相信新时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着坚定的课程改革的信念和意愿。

2.不断优化的研究共同体建设。

“循环―差异”教学在开始时称为“六步导学”,由淮安区的教研人员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借鉴各地改革经验,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和教育理论,总结本地课堂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课堂“六步环节”和学案编写样例,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验C。随着时间推移,省市教研人员观摩与指导课堂,让实践者受到了鼓舞和肯定。后来,为了更多地总结、提升,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的专家进入了指导行列。再后来,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这一草根性改革经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团队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概括与建构,深度介入,使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这期间,每一次观摩、指导、研讨,都是研究团队加油、进步的里程碑,随着研究共同体的优化、扩充,研究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3.行政(教研)大力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巨大阻力,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既有体系与做法的惯性阻力,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在开始生长时存在很多弱点和不完善之处,万物皆如此。在“循环―差异”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行政(包括上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发展到今天,这一巨大推动力功不可没。在模式研究的初始阶段,不少校长、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一教学创新,非议、阻力很多也很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研究课堂教学、落实高效课堂要求”的红头文件,引导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探索课堂实践,以科学态度判断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了各种非议。“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共同体之所以是开放的,吸纳各级各类教学行家、教研专家、科研专家、课程专家,其中上级教研部门的牵线搭桥居功至伟。他们总是在研究需要深入之时,强力助推,联系、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会诊,不断提升“循环―差异”教学的研究水准。

4.着力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学习”,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实施相同的“循环―差异”教学大框架的同时,必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特色,使学科教学显现其应有价值,尽可能设置现实性情境化学习素材,组织更多的有思考的学习活动。在“循环―差异”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力争该做的实验一个不少,尽量让每一位学生能亲自操作、经历实验探究和验证过程。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运用归纳法形成概念(而不是记忆概念),理论思维、实验意识、物理观念等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物理课上。在英语语法课教学中,围绕现实情境,让学生讨论、归纳生成语法规则,设计生活化场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看等过程,操练语言能力,形成语法规则运用能力,体验西方文化,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实在的培养。

5.整合资源,着力区域内初中学校大规模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真学习”。

在推动“循环―差异”教学过程中,研究团队不仅在做“实验学校”,还花大力气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基于课程标准,追求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变革: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学案编写的高质量,淮安区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团队,集中编写课时学案,使得教师队伍资源薄弱的学校学案质量有了保障;每次阶段质量评估,均由全区学科优秀教师团队统一命题,测试数据统一分析。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学科学习情况诊断的“个人订制”分析表,分别以全区、全校、全班为背景,给出每位学生学科学习“阶段学习CT断层扫描图像”,有效克服师资薄弱问题,使得课堂教与学改革有了“大数据”这一靠山,更为精准、高效。全区统一制定引导性“学科学期(模块)课程纲要”,供各学校使用,有力引导与规范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评价,确保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学习”在更多学校有实现的保证。

四、“循环―差异”教学发展建议

1.确保模式的开放性。

“循环―差异”教学要面向学生,研究自身体系内的更多变式,面向不同学科,体现学科特点,面向学科的不同课型。班级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如何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就“个体自学”环节,要体现学生发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需要研究的内容就很多,要有生命力,就要开放,不能僵化,要研究面向不同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如何操作,有更多的变式,有更多的实践样本。

2.使普遍与个例相互促进。

如何总结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成功做法,使其成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上升为公共知识,使更多人受益。教学研究中,往往有一些个体在实践中有率先突破,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就要及时发现,科学总结概括,上升为公共知识,为社会公众认识并学习借鉴,推动社会发展。相反,公共知识一般做法如何被个体所理解、接受,先进的经验如何被推广,公共知识如何被个体认识并运用,普遍与个案要能互相促进、转化。

3.深刻研究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引领教育发展。“循环―差异”教学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大力气,花硬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市、省有影响,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教师代表,他们能说明白“循环―差异”教学,能够完美操作“循环―差异”教学课堂,是各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要研究学生学科学习的核心内容,抓住核心“学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核心要求、核心“教养”,以两个核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师德师能同步提高。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2篇

实践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具体化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一向多发展,提高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要具备完整性,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反思巩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浅显易懂到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

(三)操作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感受数学人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升级和优化,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从数学素养开始着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教学理念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人本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落实核心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管理方面,融合民主元素,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中,以民主理念为主导,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和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实现核心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意识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为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软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形式。

(三)完善教学内容,贯彻数学思想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中,而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意观察,善于用辩证性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丰富解题技巧,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可以自动检索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本文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倍数和因数》一课为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有自然数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丰富学生自然数的认识,明确自然数之间倍数和因数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每个自然数都有不同个数的因数,为以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通分、约分和分数加减作必要的准备。本节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二是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三是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探究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两对父子去吃饭,每人用一个碗,可只要了三个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为倍数因数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并出示实例,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观察与比较,为因数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寻找因数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根据乘法算式想,也有根据除法算式想,但沟通方法之间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这样从不同到相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生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三)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实际问题或者是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而落实核心素养。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案例论证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3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如怎样运用现代小说观鉴赏小说?散文写作的重心在哪里?解读散文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地方教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也要多思考一下,让学生做主体,教师是不是做个主持人就行了?教学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有些大学教授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更何况中学教师。例如,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几种好处,其中有一项好处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这个可笑的错误按照孙绍振教授分析就是:“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苏式课堂;区域教育

面对未来的基础教育,“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1]。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以素养为核心,推进未来课程建设,便是很好的理论重构的范例。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自1997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2]之后,相继有美国的“21世纪技能”芬兰的“7种综合能力”等面世,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和州首席教育官理事会共同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显然,核心素养的模型已逐渐渗透到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之中。虽然由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不同国家或组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有所不同,但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无疑颇有启示。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同时,《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所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3]

一、对“学生核心素养”含义的认识及其内涵结构的理解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这样的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5]。这就可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体化、细化到学校教育可实施操作的层面上了。

应以怎样的结构体系呈现中国国情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呢?2016年9月13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在北京。在这一“框架”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一结构模型让我们认识到“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这一要求,它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但并不是以往德智体美意义上的同义反复,它可以与现行课程内容相结合,且是可以由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形成和发展的。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苏式课堂教学新内涵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将“苏式教学”作为促进苏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作为实现“学有优教”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针。而打造“苏式课堂”是着力培育“苏式”教育品牌的浓墨重彩一笔。

苏式课堂教学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和教学传统的一种风格化课堂的特色追求,其最终的归宿还是在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上。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近年来集中研究、努力探索苏式课堂教学的定位、内涵、目标和途径,以此带动学科教学和区域教育质量的再提升。姑苏区提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本位”;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能力本位”;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过程本位”。三种角度、三个本位均致力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的概念内涵,这也坚定了苏州教育人对“苏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度推进。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引领苏州教育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赋予苏式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苏式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素养本位”。

三、苏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抓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建立就是要架起宏观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桥梁。笔者认为有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苏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抓手应该有以下几点:

1.着力课程资源开发,铺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沃土。

学生核心素养并不是先天秉承的,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和勤奋学习才能逐步获得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朝着国家与社会的期望去不断努力,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明确了目标,并提供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依据。笔者认为,在苏式课堂教学理念与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以铺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沃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备前提。课程的品质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质量和结构,而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则必须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依托。所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需要区,这也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湖山毓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蜚声中外,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厚。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利用的苏式课堂课程资源。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变更,更是一场课程的育人观和前瞻性视野的变革,处于课程改革前沿的就是课程的构建以及所需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也是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结构性要素。W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深广,而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配比不尽合理,且内容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重认知轻实践;学科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横向渗透。站在区域教育层面的宏观把控,契合地域的文化传承,就应立足本土教育的现状,寻求更多样、更“合身”的拓展性课程资源,为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发展奠定基础。

2.倡导课堂文化表达,进行学生核心素养悉心涵育。

既然核心素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6],那么课程实施就应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涵育的根本途径,而学科教学就成了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

2014年2月24日,在__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笔者认为,教学应该凸显一种文化的自觉和倡导,或者说它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显示出文化的特质,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课堂文化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亚文化,更能体现课程的文化特征和品质。苏式课堂教学就应根植于苏州传统的文化根基,追根溯源、传承发展,从不同的学科提出彰显苏州特色的学科表达。正如“从容、大气、清简、厚实”的苏式语文课堂,“循思维之序、适教学之度、探情智之意”的苏式数学课堂,“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苏式英语课堂……苏式课堂不断深入探索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探究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科教学的专业性、趣味性与实效性,促使学生能够在达到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和发展要求的同时,切实提升学习和思维的品质。因此,苏式课堂已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技能的课堂,也不是单纯地培养兴趣、态度的课堂,而更是重视培育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的课堂,这应该就是苏式课堂的不同学科亚文化的共同文化诉求。

3.着眼学习品质锤炼,夯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根基。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有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苏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抓手之一必须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由此笔者认为,苏式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锤炼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有效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效。从苏州小学讲台走出去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7]叶老的话指出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终身受益的重要意义。而倡导“缜密细致、深邃严谨”教学风格的苏式课堂中,教师在注重夯实基础和抓点滴积累的同时,就必须注重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勤奋态度和认真习惯,倡导勤勉,静学,审思;平和,持久,深远,使学生在清简中步入安静,于安静中迈向厚实。叶圣陶先生在《立志自学》中曾写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习,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够自学,都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8]叶老的教育观与当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学会学习”的素养要求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在倡导“易简以注重感悟”教学风格的苏式课堂中,教学有智,预设与生成圆融,教师有匠心而少匠气,教学智慧自然而不着痕迹;课堂有容,兴趣与个性共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有自由的思维延展空间;以使学生能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生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不断发展,逐步朝向“具有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成熟的学习个体”行进。这一切都离不开锤炼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这一根基。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苏式课堂研究虽任重而道远,但确是探寻教育真谛、追寻教育本源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4]林崇德.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家,2015(9):14-18.

[2][5][6]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7).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5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如怎样运用现代小说观鉴赏小说?散文写作的重心在哪里?解读散文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地方教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也要多思考一下,让学生做主体,教师是不是做个主持人就行了?教学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有些大学教授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更何况中学教师。例如,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几种好处,其中有一项好处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这个可笑的错误按照孙绍振教授分析就是:“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教学下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入手,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方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小学就在培养,为何到初中依然写错字?可采用探究词源法。学生将“萧萧班马鸣”的“班”错写为“斑”,《说文解字》中讲到“班,会意,从珏从刀,中间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而这恰是一首分别诗——《送友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6篇

经教研室齐主任推荐,认真研读上海教育学会尹后庆博士的《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报告,有以下几点收获:

1、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原因。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思维逻辑,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等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这是“人”的回归,“学生”本位的回归。

3、“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条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评价。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革,而必须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探索五种教学方式: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单元化教学,学科活动教学,两种课程。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评价指挥棒的变化,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必须校本化,核心素养必须学科化,学科素养必须目标化。

思考: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倒逼学校走向深度改革。

学校走向深度改革之前,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摸清底子,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使命和毕业生形象三者是否一致,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如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但坚持“光谱教育”的办学理念,树“光谱教育”品牌,倡导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赏识个性、多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培育大气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懂感恩、善合作、爱学习、会创新的学生。

2、知己知彼,依据校情分析对本校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和最缺乏的核心素养。仍以我校为例:学校生源的主体为“农民工二代”和“拆二代”,前者常年稳居83%以上,随着城市的扩大,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四项核心素养为: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而最缺乏的四项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回答好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精准发力,走向深度改革。

1、探索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表达。

依据前两项分析,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是我校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品格则是外显的。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我们把“懂感恩”作为我校毕业生形象的第一要素来培养。我们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农民工子女关爱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班会、广播站、互联网等教育阵地,构建立体德育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学校德育的“规定动作”,对于有个性特殊孩子还有“私人订制”。

2、探索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田局的名言,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融通性决定了课程实施必然是整合的。重新修订并完善学校光谱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就算是基础型课程我们要坚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单元化教学和学科主题活动教学。至于研究型课程,我校已建成二七区中学第一家创客空间“创客家”,我们要利用好创客课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人。三要逐步形成精品课程。为更好落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学生核心素养,学校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科技体育、主题阅读、创客课程等凸显核心素养的四大精品课程。

二课堂:一是强化学科素养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在尊重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独特价值基础上,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二是完善光谱课堂教学形态的“五步导学”操作流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互动质疑、反思延伸,指向善于学习。

3、探索核心素养的校本评价策略与方式。说实在的,这一块我们目前也没有做好,但一直没有放弃思考,我相信在这方面肯定有先驱者,希望能得到指导、帮助。

“核心素养”来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努力让它落地。让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空中飞。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关键问题;教学思考

初中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已从最初的开展推广阶段深入到了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其核心始终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而初中数学教学就要改变过于强调接授式学习、机械训练的�F状,提倡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形式,获取新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一线教学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初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基于标准的教学实践能力还偏于薄弱,在理念与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依托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面临着的问题和困难,寻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理念,促进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明确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涵,提炼数学学科的教学关键问题,可以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应对在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困惑。

二、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选取

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定义为“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呢?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应该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四基”“四能”课程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可以对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一言以概之: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指向数学教学的核心,直接反映科学有效的教学线索和层次,明确体现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和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具有“科学性、基础性、导向性”的特征。教学关键问题是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理念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关键内容为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重要领域:核心素养、核心内容、教学策略。其内涵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外延表现是核心内容和教学策略。核心内容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必备载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功能,体现了数学内部重要的逻辑结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手段,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借助核心内容凸显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核心内容、教学策略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一)核心素养的10个关键问题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驾驭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它包括如下十个关键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3.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5.如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6.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7.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9.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十个教学关键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们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数学素养,是课程内容的核心。这十个问题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明确核心素养的十个关键问题,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内容,抓住教学关键,并在其指导下在教学中有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核心内容的15个关键问题

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在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中起重要的逻辑关联作用的内容;在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是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内容。核心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大领域而确立。它包括以下15个关键问题:

1.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理解有理数

2.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公式的获得过程

3.如何建立方程的概念

4.如何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5.如何在运动与变化中体会函数的意义

6.如何建立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7.如何引导探究三角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8.如何引导探究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9.如何引导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0.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建立模型

11.如何描述统计数据

12.如何处理数据13.如何用频数估计概率

14.如何实施对大数的估计

15.如何验证猜想结果的正确性

我们在确定核心内容的关键问题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力图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既能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又能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经历数学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策略的8个关键问题

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是教学思维对这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包括以下八个关键问题:

1.如何在学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2.如何抓住并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3.如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4.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

5.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

6.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7.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8.如何利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教学策略,理解和把握好核心内容的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它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三、如何在教学中突破关键问题

以上总结的初中数学教学33个关键问题,涉及初中数学四大知识领域,蕴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也凸显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问题的覆盖面广,有内涵,有深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问题的确定和罗列只是完成了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前提工作,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使之能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效能,才是我们做这项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

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首先要做到以“标”为本。“标”在这里是标准的意思,既是指课标也是指教材,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这是教学研究的原始起点,也是教学的方向和载体。

具体来讲要做到两个明确:一是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目标要广义地理解,不局限于知识目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首先要有思想导向,站位要高,放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在高�^点下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熟读精研课程标准,对其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深入理解,对课程内容要牢记于心,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知识教学当作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问题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是要明确教学内容的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孤立地看待每节的教学内容,要把它放在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脉络中,在横向上要思考该节内容和上下节知识的关联,在本章甚至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纵向上要看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起着怎样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还要思考这节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素养。

例如:核心素养中的教学关键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伴随学生中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运算错误,不能单纯归结为“粗心、马虎”,事实上,不明算理,对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重视不够,才是造成学生运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首先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理解有关知识,熟练运算方法,随着技能的逐步形成,再灵活运用法则。其次在运算技能初步形成后,还必须经过强化巩固阶段,运算的目的不只是得到一个最简结果,也要为一定的推理判断服务。最后,运算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不仅是计算,促进学生对算理算法、解题策略的理解更为重要。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8篇

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身为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思考。本文将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展合作探究和创设问题情景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具体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的态度,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科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不同,那么,具体到历史学科应该如何把握呢?有学者指出,历史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把握历史核心素养的含义,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爱国题材,为了使学生认识到_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我会设计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_史实,全面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理解全民族团结_的重要性,可见,通过把握历史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又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马克思和_是如何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奋斗的,感受巴黎公社为了人类伟大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我会设计以下教学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概括《_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以及在建立无产阶级_上的经验,可见,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2.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组内合作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活跃课堂。不仅如此,在学生合作搜集历史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实证能力以及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十月革命对俄国以及世界有什么影响?接下来学生会四人一个小组共同探讨,并且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查阅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等相关资料,有人负责做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查阅有关十月革命意义的过程中总结出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同时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总结出对本国的影响,并确定答案。之后,我会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说说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确定答案的,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可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小组各成员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在结合教学任务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史料分析和证实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3.基于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答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营造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殖民扩张对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阅读历史材料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的环节我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荷兰在17世纪为什么会有一个“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海上马车夫”反映了荷兰人的经济生活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形成的?(2)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么确立殖民的地位的?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寻求答案。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自己查阅课本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阅读历史材料,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的核心素养,可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身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

[2]林爱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7):139-140.

核心素养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第19篇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教学下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入手,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方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