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2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9分钟。
留守儿童发展评估报告范文 第1篇
一、新华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昭通市共有儿童万人,农村儿童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万人,占昭通市儿童总数的,远远高于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华村有留守儿童430新华村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达到306人,超过50%。新华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小学及学龄儿童比例高达84%。而留守儿童父母以出省打工为主,达到了。父母与孩子相隔千万里,难以照顾到孩子。另外一个数据值得关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有430人,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他们更难得到父母的疼爱。
1、监护人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就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监护人有306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个村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
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3、就学情况
新华村留守儿童以小学以下儿童为主,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还需要大人的指导。这是从小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另外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时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一年难得回次家,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
4、父母远距离就业的影响
父母的远距离就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见父母,一年能见几次父母。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新华村以出省务工为主,打工地离家乡很远。许多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远距离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陌生化”。
二、留守儿童现状的产生根源及其分析
从新华村来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从新华村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我国常年约有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新华村约有近1000人的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新华村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留守儿童发展评估报告范文 第2篇
一、调查登记表
调查时间:月日—月日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人:
调查地点:略
留守儿童家数:13户,
留守儿童人数:26人
总户数:33户
其中有4户一位老人带3个小孩,有5户一位老人带2个小孩,有4户1位老人带1个小孩。
其中未满周岁的留守儿童:2人;学龄前的留守儿童:6人;学前班—四年级:11人;五年级—六年级:7人。
二、调查感受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言传身教”这一成语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调查情况看,在我们这个村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数,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无几。推而广之,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比我们村经济条件差的还不可计数,可想而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多,并且情况不容乐观。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读书而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但这里面也含有个别怕吃苦而将重任交给来人的青年夫妇。他们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有些甚至几年才归家一趟,只是按时寄一些钱让小孩生活、学习,有时寄一些衣服或玩具来“满足”这些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须不知正当这些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却空虚得像一张白纸,他们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温馨与快乐,他们只能用电话线来寄托他们的情思,抑或在电话旁,在夜里,在父母牵着孩子小手玩的电视片前泪流满面。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思想认知,对人智力的开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儿童,这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对的却是没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时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体里甚至还流淌着封建社会血液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熏陶”下,这些留守儿童又怎能从小养成爱祖国、爱学习的行为习惯呢?他们又怎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又怎会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团结呢?走访中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脸上满是污垢,找不到一点白净的皮肤,身上的衣服像抹布......
留守儿童发展评估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 成绩;精神卫生;学生;农村人口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亲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工作,而不得不留在家中与祖辈或者亲戚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该现象被认为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所特有的[1]。有研究指出,亲子分离的留守现象在其他国家发展史上也同样存在[2-3]。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首批留守儿童逐渐长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发展缺陷,留守儿童成了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由此,留守儿童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发展问题上,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有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业成绩不因为留守而受到不良影响;也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有显著的差异[3-4]。从有关研究报道来看,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2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调查孩子而得到的学业情况不够准确;二是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其年级差别较大,没有很好地区分年龄。笔者采取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学生实际学习成绩,比较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还自行设计8个调查项目,具体调查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09年6月中旬,笔者从合肥市郊县某小学学生中,按照二、四和五年级随机选取20,17和24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按照年级、班级和性别相同原则,从3个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20,17和24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象。
测查内容 测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两大类项目。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以上学期语文、数学2门功课期末考试总成绩表示,具体成绩分值由班主任教师提供。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情况,是通过设计的问卷由学生自己作答来收集。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每个问题有2至4个选项不等,以单选方式作答。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学业成绩,χ2检验分析留守儿童对8个问题选答是否均等分布,即选答是否具有随机性。
2 结果
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方差分析显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应十分显著[F(1,116)=
心理感受 见表2。
表2显示,的调查对象其父母都在外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因为父母在外而感到自由;的留守儿童很担心或者有点担心父母在外出事;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总想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打工对其影响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18%的儿童认为是受欺负无人保护,的儿童认为是孤单,还有的儿童认为是生活无人照顾;支持父母打工的占,不支持的占,还有留守儿童不支持也不反对父母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是 a或1 a回来1次;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很少或偶尔与孩子联系。
3 讨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在小学阶段是否留守与学业成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从交互作用效应接近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趋向一致。研究结果与范方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不支持叶敬忠等[6]的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无差异看法。前面已提到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就数据源来讲,通过调查学生本人获得学业成绩和调查教师获得成绩,是常用的2种主要数据来源方式。学生本人可能谎报成绩或者报告成绩不够准确,教师也有可能存在顾虑而不报告正确的情况,因此,这2种数据来源都有可能存在误差。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讲,有的研究可能在统计分析的时候,没有很好平衡留守与否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不同班级、年级、学校等因素,造成留守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混淆,从上述分析看,减小数据误差、避免因素之间的混淆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2个重要问题。
从上述调查分析来看,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产生了影响。子女会担心父母在外出事,遇到困难时总想着父母;感到孤单、学习无人指导监督、受欺负无人保护,也并不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监管而感到自由。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并惦记着在外生活的父母,这与30%的留守儿童憎恨父母的调查结果不完全一致[7]。
本研究启示,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孩子对父母的不必要担心,让孩子不要感觉到孤单;学校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关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护他们免受欺辱。
4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2]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5-17.
[4]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5]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6]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119-123.
[7]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党史文苑,2005(16):71-72.
留守儿童发展评估报告范文 第4篇
按照_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们对全省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团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调研的情况下,重点指导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大庆市和绥化市等地团组织对关爱农民工子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各地调研组深入到社区、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农民工较多的企业,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进行面对面访谈农民工、老师和企业经理等126人,本次调查共向160所中小学下发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452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1380份,有效率为92%。为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全省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我们向省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组、省农民工办公室、哈尔滨市农民工协会、省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掌握了相对较全面的资料,为下一步团组织制定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据统计,截止XX年底,全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儿童的,母亲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儿童的,双亲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儿童的。随父母进城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小学106502人,初中57285人,此次调研掌握的总数比XX年减少30%多。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及分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6—14岁居多。分布在我省十三个市(地),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
在省流动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农民工子女读小学的占,初中占21%,高中占,其中寄宿生占。父母外出后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有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调查问卷中,有70%的农民工子女都转过学,其中转过两次以上的占了28%。转学会对入学年龄造成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后有、、的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全省各级团组织工作情况
(一)建立机制,保障落实
留守儿童发展评估报告范文 第5篇
我市共有县以下农村学校240所,在校学生116889人,其中小学159所,在校学生62584人,100人以下农村学校90所,在校学生3339人。在全市在校学生中有农村留守儿童7680人,占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经过调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几种类型。
1、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由于家境不富有,祖父母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在这样的家庭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对于学习更无从谈起。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
2、教育、成长都过于溺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现在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等。
3、教育、成长都由亲朋代管,总感到心理压抑、束手束脚,希望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
(二)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不到1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由于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三)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尤其是边远山村,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他们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此外,歧视农民工子弟问题。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二、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更需要教育、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他们同样承载着国家民族及无数家庭的期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关系到未来一代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计民生。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思想上缺乏引导,情感上出现缺失,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等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和身体上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导致犯罪,因此,关爱留守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银行办实事新闻稿范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