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9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历史是过去的沉淀,这个沉淀中包含了无数个历史人物事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在这笔财富中不断地汲取古人的经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改良创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懂我们的历史,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过去,历史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记忆、去背诵,那样不叫“学历史”,而是“背历史”,这样的复习过程太过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性,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做好中考复习,是每位学生应该研究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复习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一、统筹规划,用心打好阵地战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提高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教师必须研究的永久课题。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这门课程的复习计划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我们要在原有的复习计划之上,有所改良和创新。以往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的是“记”“背”,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全部背下来,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部记住。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占据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时间,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老旧的复习计划不但不能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成果,相反,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害怕和恐惧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与复习。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复习模式,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其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制订一份高校可行的复习计划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适合的复习计划。
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技巧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中考并不难,只是对初中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一个总结,考验学生在这三年内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应对这场考验。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就要熟悉考纲,要熟练地记忆其中的一些重点观点,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参透,然后再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加工和整理,最后将其消化和吸收,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2)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复习内容的选择,更要强调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复习的效率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的付出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成效不高。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坚持“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地毯式复习,即全面的总复习,这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梳理清楚,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即教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和摸索各个历史事件;第三轮复习为模拟练习,这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3)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以往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喜欢采用“题海战术”,更是片面地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虽然,做题对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对才好。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习题,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习题评讲工作,甚至认为习题评讲是多余的,他们的评讲步骤通常是:跟学生对答案,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改正。这样的评讲方式非常落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还要注重讲解解题方法、思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三、用心复习才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成果
历史与社会是文科类的科目,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以用朗读的方法,但这也需依据个人情况具体而定。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别人读的同时知识也会进入自己的耳朵,会起到一个加深的作用。有的学生却习惯用默看的方法,静下心来用眼睛看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要点。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形式,那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最终不会取得任何复习成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习惯。好的习惯不仅仅能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学生也会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形成一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复习时用心做题,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会安下心来答好每一道题,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复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海民.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J].理论研究,
2009(9).
[2]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
写,2009(6).
[3]赵良南.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微[J].考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2篇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3篇
关键词:带问阅读材料;精读设问问题;材料整理加工;组织文字作答;答题误区
从近几年的高考趋势看,材料解析题越来越成为高考文综历史考查的主要题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等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两类。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存在信息量大、变化繁多、能力要求高、理解问题难等一系列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点。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理论及实践,尝试着总结出一些历史材料题解题规律技巧,现简单介绍如下: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程序可概括为“解题四部曲”,即带问阅读材料、精读设问问题、材料整理加工、组织文字作答。
在解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技巧可以运用,结合教学实
践,笔者将之归纳为一系列“口诀”,现结合2011年全国卷第40题加以阐释。
该题给出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的一段材料,要求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应对此题可采用如下技巧:
一、带问阅读材料的技巧
瞻前顾后,重视逻辑;关注细节,分层理线;宏观理解,确定中心;提高效率,有的放矢。
阅读材料最为重要的是提炼出材料的主题或中心,只有具备
宏观驾驭材料的能力才能应对材料中的变化和问题中的难点。就本题而言,学生应提炼出材料观点:材料一为欧洲中心论;材料二为反欧洲中心论。还有应该注意的是,现在高考文综考试试题题量
大,答题时间短,因此在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最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材料,这样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
二、精读设问问题的技巧
把握意图,限定范围;问题关联,巧用置换;计算分值,抓准题眼;调整视角,重视史观。
本题材料实际上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两段材料中关
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这一观点?第一问,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第二、三两问,主要考查对历史观点的评价能力。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评述所选观点,切忌落入单一文明中心论的误区,应用多元的视角、包容的心态看待文明的多样性。
三、材料整理加工的技巧
理出主线,层层推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材料关联,点面切换;思维流程,提纲体现。
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作出不同的归纳。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看,一种是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一种是反对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从叙述内容的角度看,一种是西方崛起过程的观点,一种是西方崛起原因的观点。两条材料围绕西方崛起的时间、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等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史实证据,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组织文字作答的技巧
按问作答,点面兼顾;所学为辅,材料为主;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拓展空间,论从史出。
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东西方文明,注重史论结合。作答时,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实知识对两段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辨析。这就要求考生在熟悉西方崛起的过程、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动相关的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相关观点做出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答题误区警示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照搬原文,文不对题;概念混淆,生搬硬套;答非所问,史实混乱。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容易陷入西方中心论的误区,这种误区源
于学生对西方近代的强势和东方近代的屈辱的习惯认知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因而在答题中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困境。
实际上解题四步曲不仅是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必须落实好的四个步骤,如果再加上答题误区警示正好构成教师讲题乃至
说题时必备的五个环节,即带问阅读材料的阅读环节;精读设问问题的审题环节;材料整理加工的加工环节;组织文字作答的表述环节;答题警示误区的反思环节。
不仅如此,教师在讲解材料解析题时一定要贯彻新课程以学
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讲题环节更要注意审题、技巧、互动、拓展和反思五个环节的紧密结合。
例如,在师生互动环节可采用学生辩论形式,这有利于学生拓
宽认知视角、打破思维定式,提升解题能力。针对此题可设计自主探究问题:西方的崛起与西方的没落——正确认识西方对世界历
史的影响(以分组讨论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
总的来说,无论是学生在答题环节或是教师在讲题、说题环节,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解题四步,步步精心;讲题五环,环环相扣;细节梗概,寸土不让;点面覆盖,分分必争。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4篇
关键词: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考试,学生解答的历史材料题总是失分的“重灾区”。 每次考试质量分析都会发现,无论题型如何不同,材料呈现形式如何变换,也不论试题难易,很多学生对解答历史材料题总是“束手无策”,而且学生在解答材料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和普遍性。教师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对策,这种情况即便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观。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及解答史料的能力。
一、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见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少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阐释论证历史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摘抄信息,只会直观现象描述,不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概括总结,无法深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知和本质探索;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只会机械运用,不会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具体分析;思考问题角度单一,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发现问题。
2.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些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忽视试题设置的限定条件,甚至脱离材料要求胡乱作答,泛泛表述,回答问题缺少针对性、逻辑性、层次性。
3.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些学生不能捕捉有效信息,理解题意偏差、回答问题出现方向性错误等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对文言文的阅读。
4.基础知识不扎实,表述欠规范
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表述问题时,时空人事记忆错乱颠倒,关键词句不突出,史论结合缺乏逻辑性甚至自相矛盾,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
二、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应对策略
“岁岁年年题不同,年年岁岁错相似”,以上几点是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现问题和错误。学生对如何改正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历史材料题解答能力感到无奈和迷茫,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答好历史材料题。
1.教师要充当实践的先行者
“欲教人者先教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高考试题既是考学生,同时也是在考教师,因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和历史专业相关的教学杂志,对于上面介绍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录等,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2.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来看,虽说其试题类型各异,提问方法多样,试题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但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却是其共性。同时,学生理解、分析史料能力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所以掌握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不要盲目追求做题、搞题海战术而轻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3.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质
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设置,相当一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也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学生对文言文、外文翻译史料、外交辞令等材料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以致学生在表述问题时总是词不达意、表象肤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史料专项训练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创设学生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还可从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指导学生要利用目录形成整体印象;要通过章、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要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即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概貌,然后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史实、结论、规律、观点等精细研读,得其精髓;要读与思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要多想想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内涵与外延、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上的指导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4.加强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的指导
学生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相关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5篇
一、分析开卷考试的利与弊,使学生对开卷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时参加的历史考试一般都是闭卷的,一想到中招考试中历史实行开卷考试,都莫名兴奋:不用再死记硬背了,终于解放了。于是本就不受学生重视的历史课更没几个学生愿意认真学习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反正是开卷,到时翻书就可以了”。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招考试的特点:开卷考试作为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其特点是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它关注的不是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孤立记忆,而是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书本上往往没有一目了然的答案,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重组,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归纳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50分钟时间解答完一份涵盖六本书知识的试卷,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光靠在考场上翻书时间根本不够。因此,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同学们必须清晰记忆基础知识。另外,教师可找出近年的中招试题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开卷考试的正确认识。
二、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招考点,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为毕业班历史教师,要清楚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点、考点,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经常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这样讲课才能有的放矢,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课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讲课时老师要及时联系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老师的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将知识要点题型化。以典型习题及时强化知识要点,以练带讲,以练为主。习题训练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掌握知识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例如在讲到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个知识要点时,笔者引入这样一道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形象地反映了什么现象?2.错题及时讲评。每一次作业、单元测试过后,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通过反复练习、测验、讲评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时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6篇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做法:
一、 学会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学会具体知识点、概念的掌握方法。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学会某一类知识的掌握方法。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学会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如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制度、政策、阶级、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二、 提高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指导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也以历史的经验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
三、 开发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 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 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写出研究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的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确定相应的研究小题目,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小成果等。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如何规范文综中考答题模板 第7篇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