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通用6篇)

梦笔生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7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2分钟。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篇

本次会议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白山市教育局协办、长白县教育局承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学会、各地市县教育局、教科所的相关领导、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的校长及教师代表出席。会议盛况空前,来自全省基础教育科研战线的38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关注“让教育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大会主题,交流分享吉林省学校(幼)生命与安全教育深化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探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成果推广。

会议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迟长伍副院长主持。吉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督学王青禄、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长张旺、吉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邹文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杜亚丽、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野川、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教授等出席了会议。长白朝_自治县刘志光副县长、白山市教育局李善平副局长、长白县教育局丁希全局长到会并致辞。

来宾们首先听取了王青禄参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五年多来,吉林省教科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在吉林省已经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其研究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应用渐入佳境,在某些领域正走在全国的前列。正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公布之际召开这次会议,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随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发表了讲话,他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这项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项研究立足国内教育实际,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到了一个适合本省教育特点和教育战略发展的突破口。“十二五”期间,以生命安全为特色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推广,必将为开创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之路起到重要作用。

会议间,代表们还听取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王野川秘书长的专题报告和工作部署,了解了“十二五”中期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工作规划,以及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专项教材编写和修订、科学普及工作的设想及安排;分别听取了来自吉林省长白朝_自治县教育局丁希全局长、马鹿沟镇中学韩立夏校长、马鹿沟镇小学纪德胜校长、马鹿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尹钟哲校长所做的生命教育工作的经验介绍,并现场观摩了这三所学校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常规教学及校园文化;聆听了国内著名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共同展示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观摩了分别由长春市朝阳区朝阳实验小学_华老师和马鹿沟镇中学孙世英老师的生命教育研讨课;考察了长白县朝_中学、长白县朝_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会议中,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向长白县中小学生捐赠了6万余元码洋的优秀图书,为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关爱每一个生命”伸出援手,奉献爱心。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2篇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teenagers; life safety education

一、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意义

1.调查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更新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这年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其中学生死亡188人,1266人受到伤害,其中溺水死亡人数排在第一位,占总死亡人数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紧随其后,占总死亡人数的。在校外发生的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造成中小学安全事故致死的两个最大的杀手。

上海市政府_公室2015年1月1日官方消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_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的最后一夜骤然逝去,等等类似的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1〕

此次事件遇难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接班人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就夭折了,这对于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看到上述中大量的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些新闻、故事而已,但是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

2.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会给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带来不小的挑战。〔2〕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那必然会导致青少年生理、心理、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完善青少年自身,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还能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坚强、勇敢的品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本次调查在于了解我国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现状,从中得知当前学校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他们日常安全进行管理,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引起家长、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安全的重视,保卫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地成长。

(二)调查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计划生育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国民的少生、优生、优育意识在逐渐加强,这就致使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更加优秀,对于他们的期望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候。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总人口达到9413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所以对于全国来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所以我们科研小组经研究决定把河南省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河南省区域内总共有十七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共计中小学学校314265所,为了此次调查能尽可能地接近现实,涉及的范围尽可能全面以及在我们这个科研小组能够承担能力所达范围之内,我们选择了全省156所中小学学生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占到全省中小学学校总数的。

希望从这次调查中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来反映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状况,以此来客观映射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希望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够引起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鸣,群策群力,为我们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分为两类,分别是教师卷和学生卷。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别很大,对于事物看法存在明显的差距,于是就设计了学生卷和教师卷,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校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

学生卷又分为两种,小学生卷和中学生卷。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生长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直观、形象事物比较敏感;而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方面机能正在趋于完善,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问题能够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2.问卷的内容

⑴学生问卷分为小学生问卷和中学生问卷

对于被调查者是否了解生命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是否接受过安全模拟训练;交通安全;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火灾、溺水、网络安全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的了解,希望获取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课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看法。

⑵教师问卷

教师的问卷包括教师的部分信息;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希望哪一门课程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关于建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议。

(四) 调查依托单位、调查对象

1.调查依托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2.调查对象

经过实地的调查,最终得到高中49所、初中52所、小学51所,共计152所中、小学的问卷,共计有效学生问卷8747份,有效教师问卷1007份。本次调查就以这些问卷的填写者为对象。

(五)调查过程安排

(六)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经过与河南省教育厅的多次沟通,受到省厅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各种资源,保证我们这次调查顺利圆满地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是我们全体研究小组成员实地到学校,进办公室、进班级,教师们、学生们即时完成,完成之后全部及时回收的。共计发放学生问卷10640份,在除去信息不完整、学生对待问卷态度不端正、问卷填写不完全等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8747份,总回收率达到;教师问卷1200份,除去一些信息不完全的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回收率达到。学生问卷中小学问卷发放3570份,有效回收2961份,回收率为;初中问卷发放3640份,有效回收3008份,回收率为;高中问卷发放3430份,有效回收2778份,回收率为。总体上达到了有效问卷的标准。

(七)调查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相关著作论文等文献,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文献成果对本人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由我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客观选择题为主,以多选题、单选题为题型,对全省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到各学校班级内进行调查,并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生命安全教育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并运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火灾等的一些相关安全知识以及紧急补救措施;中小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希冀;体育课对于传授生命安全逃生能力的优势;中小学学生对于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建议等。

三、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有关生命和安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对人们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安全意识与能力的锻炼,对自身生命安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切实做到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过程。〔3〕

2.我国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目前所取得成绩

⑴河南省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有所了解。本次调查涉及中小学生及教师共计9754人,涉及全省每个地市,基本上能够代表全省的情况(如表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表2),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了解的百分比分别为、、、,都超过了九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证明我省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还是比较关注的,效果显而易见〔4〕。

⑵我省应对生命危险进行专门的模拟训练开展情况良好,学生们在校都有过参加模拟训练的经历(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模拟训练,对于模拟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她)们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时,他(她)们就知道应该如何从容地面对。有过训练的学生势必会比没有参加过训练的学生在面对危险时更加镇定、思维清晰,行动直接有效,确保青少年生命的安全保障。

⑶青少年对于安全常识掌握较好,能够正确指导行为,达到自救效果。

图2 是当迎面遇到灯光非常耀眼的汽车情况时,骑车的学生们都知道选择下车靠边避让,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的选项。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灯光刺眼而发生的交通事故。〔5〕

表3是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奔向空旷地带;镇定,不慌张;有秩序地向安全地带撤离这三个选项基本上都是百分之三十,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带点值钱的东西,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和学生们的选择比重较大的一致。选择这三个选项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看来学生们的关于地震的自救认知是正确的。〔6〕

3. 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的问题

⑴中小学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课程内容归属不明确(图3、4、5)。

通过表6可以看出来一学期开设一次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样的情况对于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是方方面面的,只有多频次、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每周能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课,学生也愿意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到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需求。

通过图4、图5的对比可以看出一致性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换句话说他们接受知识都是部分的、片面的、孤立的,没有成系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⑵中小学生应急自救技能的缺失,生命安全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问卷中有一题,遭遇火灾时,不正确的脱身方法有哪些,选项分别有当处于烟火中,烟太浓,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遇山林火灾时,朝下风方向跑;山林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当楼房发生火灾时,若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这道题初中生有、高中生有的同学选择了山林火灾时,朝上风向跑这个选项,可见学生们对于山林火灾的逃生知识是欠缺的,从这道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对于应对森林大火这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有效地挽救生命。

⑶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之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提供专门的、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表4中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很大一方面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可以开设。实际情况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很大一部分讲述了安全知识,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品德已经不能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教授了,思想品德课有它本身的内容需要教授;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课,而生命安全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传授一些实践操作技能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一些纯理论课恐怕不能系统、有效地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从表4中看出体育课的期望占比在增大,也许体育课在和其他理论课相比中有一定的优势。〔7〕

四、针对目前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议把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

体育与健康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8〕

2.体育教师的身份更适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学习过诸如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学等课程,以及伤口处理、心肺复苏等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具备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中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一特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活动性特征相吻合,体育教师都是具有一项或者几项运动技能的专门人才,常年的训练让体育教师对于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这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师在传授逃生技能,自救、救他技能中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并在更短的时间内习得某一个动作,这也许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命的动作,由这样的教师来承担救生技能的传授,无疑是十分理想的〔9〕。

3.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应该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效果。建议平均每学期小学应不低于12课时,初中不低于10课时,高中不低于8课时,并将课时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成为体育课程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每学期的安全教育课时中应保证70%左右的自救自护技能的传授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使安全教育日常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各个年级教学内容,编写进体育与健康教材,保证课程教学时数。扩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中不同层次的需要。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公安现役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 策略

_部长_同志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能丢,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公安现役院校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培养公安现役部队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是公安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公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改进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是摆在公安现役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蕴含的巨大价值,红色文化在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1、理想信念的教育价值

在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的丰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文化,天然地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_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正是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鼓舞学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爱国奉献的教育价值

爱国奉献是指在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之情及为之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崇高情感。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奉献,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竭忠奉献。爱国奉献,具体体现在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高贵品质等等。作为只有爱国奉献,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爱国奉献,才能满腔热血,热忱服务;只有爱国奉献,才能恪尽职守,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方永刚、丁晓兵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与奉献的感人乐章,是一笔笔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讲解这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发学员的爱国奉献精神,强化他们的爱岗意识,鼓舞他们苦练报国本领,献身公安事业。

3、艰苦奋斗的教育价值

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视察时告诫全党:“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是推进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色文化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闪烁着艰苦奋斗的光芒。以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学员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自觉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4、清廉意识的教育价值

清廉即清正、廉洁,是指人的行为品行正派,清正无私,克己奉公,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也不、贪赃枉法。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质,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为人民谋永福的光辉典范。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面前毫不动摇,牺牲前写下了这样的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西餐大菜,宁愿口吞刺口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通过对红色文化中的清廉意识的宣传和弘扬,解决学员在思想上对反腐倡廉的模糊认识,提高其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使其走上公安工作岗位之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公安现役院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

1、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理论政治课理论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公安现役院校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公安现役院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理论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公安现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将之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红色文化内容,或者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者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教学。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开展以“革命圣地选介”、“党史人物点评”等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前演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掘和巧妙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如图片、经典文献、影视片段等,以增强教育效果。还可以精心选择一些纪录片,如《_》、《》、《复兴之路》等,组织学员观看和讨论,使学员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他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也可以做这样的处理。公安现役院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个人实际开设红色文化教育的选修课,并对学员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教师要提高对红色文化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增强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公安现役院校对学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学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学员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安现役院校可以结合院校实际,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内容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员利用革命历史纪念日、节假日外出调研“红色革命实践”等活动,使学员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民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学员参观本地及周边省市的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学年见习、毕业实习,深入农村、企业、厂矿、街道等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使学员一方面亲身体验到改革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地方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向他们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开展爱心助学、扶贫帮困、义务劳动等爱民便民活动,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

3、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因其广泛的群众性、强大的渗透性、突出的参与性和自娱自教等特点,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于促进学员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公安现役院校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在学员中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单位来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展览会、展示会、说明会;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开辟红色文化讲坛、红色论坛;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结合建党、建国周年纪念活动及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览、党史知识竞赛、专场文艺演出、红色歌会等。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在校园网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 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充实红色文化内容、增强网站可读性、缩短更新周期等方式,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如有奖征文、知识竞赛,以增强红色网站的趣味性。注重对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硬件的建设、美化工作,在校园中树立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像、塑像,设立文化长廊、文化墙,开辟红色文化专题,通过环境的营造影响学生价值观构建。

公安现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院校党委、机关各部门、教师、学员队干部、学员的通力配合,只有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出实效、出成果,铸造忠诚警魂,把学员培养成合格的预备役警官。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政研会2011年课题“红色文化提高青年军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HBSZKT-201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海英,乔湘平.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4).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4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生命安全的文献资料,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对生命安全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把生命安全课程的开展和完成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标准有机地结合,分析了生命安全课程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俄罗斯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与攻击等知识,并形成应变所需要的能力。这门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内容很难由一个专门的专业或学科来承担,因而其任务只能由体育专业来承担。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繁多和复杂。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建设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科学”已成为社会向学校提出的艰巨任务。而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方面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目前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有如下三点: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推广和普及生命安全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指人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律。生命安全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从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而生命体育又寓于生命教育中,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中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国有句老话,叫“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意识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权是第一位的。

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的数字显示,我国因自然灾害(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冰雹等)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措施了解十分有限,的人甚至对这方面的知识根本不了解。从已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来看,80%的以上的事故都是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

学生作为我国弱势群体之一,由于知识结构较简单,身体、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成熟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危险分子的目标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最无力的群体。据电视、报刊新闻报导,2010年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人为伤害惨剧,造成多个幼儿死亡。就拿汶川大地震来说遇难人数为69142人(官方公布),其中学生就有5335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所以学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点,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主要对象,生命安全教育要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经历过生和死考验的国人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才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而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生命安全教育是最应该为当今学生补上的必修课.并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之中。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要性

(一)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危险是瞬间产生的,而有些灾难事故是几十年、上百年才一遇。中国目前正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4年春节北京密云灯展特大踩踏事故和吉林市百中商场特大火灾、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等,另外还有就是2009年以来,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惨案告诉我们,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有助于某些体育运动技能迁移于生命安全教育,提高课程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效益。

(二)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近几年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生命安全教育完全符合这一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应如何更好的使自己不受伤害,培养在危险的情况下求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这种能力不只适用于一种情况,体育运动技能具有迁移性,通过学习这些求生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生命安全教育应与体育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技能的弊端,变成师生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自由选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是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世纪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质较高的窄面层次的人才,而是指宽面的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应有的生存技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处理不当,激化矛盾而加重危害或造成本可避免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少起码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意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生命安全教育由于其安全特点使其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更能激发中、小学生一旦遇险,即使未能想出万能之策,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应对办法,转危为安。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技能训练,既有助于他们适应当前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同时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追求卓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而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极为正确之举,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教学效果的不足,而且也必将成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师范院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是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是在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强迫性的,非被动的,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领域里的目标。

由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把常规体育运动中的各项动作融在生命安全教育中进行,而且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应用动作技能是传统体育课中所没有的,其内容新颖,吸引力强,如奔跑、行走、躲闪、滚翻、解脱、防卫、自救(包扎、固定、呼救)、互救(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固定与搬运)、攀爬、跳跃、支撑、负重、游泳、定向、联络、找水等技能。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学生事前必须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生命安全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并积极思考、锻炼思维,这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

(五)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理念

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全面的反映时代的特征,全面地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人文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建立强烈的个人内在安全感,更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去制止一些灾难,保护自我。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原则,其开展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为基础的,只有中小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开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新颖、实用,它的兴起充分地反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把它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是时代的需要,顺应了体教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符合新世纪体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它在师范院校的盛行体现了新一代体教学生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师范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完全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也是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必将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学,2009,(12).

[2]秦毅妮.体育课程中应渗透生命安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9,(8).

[3]姚云.扎实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有感于桑枣中学师生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J].教育科学,2008,(4).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5篇

作为“灵水心田生命教育中心”的主创者之一以及儿童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通过长时间将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带进小学课后一小时、对藏族文化园的孤儿输送生命关怀、社区的生命教育实践等经验,笔者发现,单单面对学生及其家长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力量微薄,影响是有限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担当者,若能使教师群体广泛认识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感悟生命之真善美,则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体验。而教育实践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处于被屏蔽的状态。经笔者实践观察与访谈,如今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普遍生命教育意识不足,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缺乏。因此,在教师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二、我国教师生命教育培养现状

(一)职前

大陆地区,师范院校本科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大多以公选课形式呈现,作为师范生的通识选修。研究生阶段,一些师范院校将生命教育相关专业融入教育学二级专业中的一个方向。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为例,“生命发展与德育”作为“初等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方向,与“初等教育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教师教育”方向并列。此外,生命教育相关培养也以学术讲座形式呈现,例如,第三届儿童生命与德育教育研究中心学术论坛“看见儿童———儿童研究专题研讨”于2015年1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儿童需要与表达———教育学的视角”、“儿童的性自我保护”与“游戏中的儿童表情”等主题报告,吸引着对生命教育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教育学院是目前香港现有八所大学中唯一的师范院校。“生命和价值教育学博士”是教育学博士“幸福与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同属“幸福与健康教育专业”的还有“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健康研究”、“体育和运动科学”研究方向。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由“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承担。台湾地区,随着大学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包括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开设系统化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台湾东海大学开设生命教育学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与“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修毕该学程者颁发生命教育学程结业证书。1997年,台湾教育当局就积极选拔、培养合格的“种子教师”作为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后备人选;委托已有生命教育基础的大专院校筹设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生命教育通识课,储备生命教育课程的新师资。台湾教育部门从2000年开始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式纳入由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良好持续拓展,使生命教育获得一贯化、完整化、全程化的发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新的教育学科。综上所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师范院校生命教育相关专业从硕士研究生起步,依附于“德育”、“宗教”、“健康”、“价值”等存在,并没有独立的“生命教育专业”或“生命教育研究方向”。台湾地区职前生命教育体系较为系统化,规范化。

(二)职后

由于生命教育发展的现实,我国大陆地区还没有专门进行教师生命教育的机构,因此也没有专门的财政保证去鼓励及保障教师接受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教师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形式可以分为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品社教师培训和学校自行组织的校本研修两种。有效的品社教师培训,例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小学品德),2012年4月至6月工作室对38名海淀区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总计28学时的培训。主题是品社课程课堂教学中“关爱生命”的研究,子课题为生命教育理论与品社课程的对接、品社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等。学校自行组织的有效校本研修,例如,中关村二小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邀请生命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内容涉及生命教育的理论、撰写与分享教育叙事、探讨教学实践等。自2013年初至年底共开班6次,25名(左右)班主任参加。再例如,四川省藏区中小学校于2014年开展生命教育优质课展评和骨干教师培训。香港特别行政区对职后教师生命教育的培养,以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2012-2013年主办的“协助小学规划生命教育计划”为例。中心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承办该计划。旨在为前线同工提供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发展及校本支援工作坊,让同工得以帮助学生反思生命意义。计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以生命教育内涵及设计和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工作坊活动、参观学校的方式进行,使教师了解课程规划知识,通过前线教师的分享,增加教师对于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解,平均出席人数约40余人;第二阶段,参加活动的校长与教师们赴台湾进行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参与人数50余人;第三阶段,中心派专人访校支援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分享会,两次分享会分别有62人、154人参加。该项目受到参与教师的普遍认可,有效的对职后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为了使生命教育更有效,香港还设有专门针对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显示教育行政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培训活动中,学者、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署工作人员等交换宝贵意见。台湾地区,对于承担生命教育的在职教师而言,通过指派或自愿报名的方式,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国际国内研讨,如“生命教育研习班”、“生命教育工作坊”或“生命教育训练营”等。2004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类选修课暂行纲要之后,制定了一份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研发实验以及种子学校与种子师资培育计划,决意拟订相关课程并培养现行的师资具有生命教育的教学专长。计划提出要在两年内研发并实验一套培育课程,同时完成约二十所以生命教育为治校理念的种子学校及八十位具有生命教育第二专长的种子教师的培育。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包含生命教育专业素养课程,种子学校培育课程两部分,共32学分。完成这32学分的种子教师,即取得教授高中生命教育选修课的资格。此外,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的廖杏娥老师,运用绘本进行生命教育,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更吸引儿童关注。廖老师还在生命教育中融入故事、美术、音乐等元素,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感悟生命。教师的生命教育讲座中,廖老师经常带领老师们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体验活动,例如运用她所准备的道具,教师们分角色演绎绘本剧。关于生命的思考深深触动着每个成人的内心,促使着教师将生命教育的反思与感悟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由此可见,从生命教育的践行者角度来说,我国大陆地区的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师生命教育培训形式,寻找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从学校角度来说,一些学校认识到教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自主寻求生命教育培训,这为生命教育的推广提供可能。但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缺乏专门的教师生命教育培训机构,上述两种有效途径也刚刚起步,仍处于探索期。因此,培训形式、方法还需多样化;培训对象以品社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对整体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的培训较少;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寻求并参与教师生命教育培训,而另有一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则在此方面发展滞后,各学校开展的教师生命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香港地区借助政府的委托为力量,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香港地区在教师生命教育的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师相互交流生命教育的经验、感悟及反思。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在培养整体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的同时,进行专长教师的培养。培训对象的选择采取指派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生命教育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完整化、系统化,拥有对生命教育教师的认定资格。台湾地区职后培训内容、形式多样,创新性强,注重培养教师生命教育实践。

三、思考

(一)生命教育教师数量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认识到,可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课程或足够的师资。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师资缺乏主要由于虽然生命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在我国应试背景下,大多数地区于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生命教育学科。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连贯性,它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尽管在我国目前这种认知本位的课程体系中,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可能落入认知本位的案臼但是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实。笔者于访谈中获悉,生命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数量少,其中一些毕业生选择从事一线学科教学工作。从教育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上看,两者根本目标是培养人,这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因此可理解为实施生命教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这些教师进行的是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并没有按照生命教育的体系开展课程与活动,因而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则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非教育领域的职业,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基础教育是否成立生命教育学科,决定着生命教育教师的需求,影响师范生生命教育的培养与生命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选择。2009年,台湾将生命教育课程正式编进课程大纲,并明订高中生在修业三年中,必修一个学分。若将生命教育学生必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同时促进师范院校加强对生命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

(二)生命教育教师质量的保障

目前,我国还十分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配置愈显薄弱。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若要保障优良的师资,可通过如下途径:首先,职后教师生命教育培训应面向整体教师,使教师们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大陆地区应吸取台湾地区的经验,通过师资培育专门课程培养拥有生命教育专长的教师,对通过培训的教师加以资格认定。当然,教师生命教育培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法律、纲要,或出台政策、条例等形式,对生命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原则、内容、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支持等问题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规定,保障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生命教育教师使命感的培养

职前方面,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师范生在其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时所接受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对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生死教育等所接触,但其认知程度未达到应然水平。职后方面,如今知识观背景下,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传递,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所言:生命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事业。每个教师都要深刻和充分地理解生命教育的精神,并化为自己自觉的追求。因此,教师的生命教育,应给予教师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与灵魂的润泽,要激发教师自发的去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要使教师拥有生命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推动生命影响生命,才能使教育更加富有生命力,才能彰显爱与责任的师德之魂。

(四)生命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6篇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_”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_中央、_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结语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