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6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课堂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
在全国上下掀起实施新课标的活动中,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项伟大的课改实践活动中去,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下各点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方案是为了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中学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1.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
化学新课标着眼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标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2.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2.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3.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3.1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4.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我们在学习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概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章的时,不妨让学生调查一次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因素造成空气的污染?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关键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能够将学习内容以情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那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进行引入,比如开窗的过程、开冰箱的过程、观光电梯的运动等,通过动画来展示荡秋千的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化的例子中对“旋转和平移”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求知欲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注重课堂体验,拓展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自己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以及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出来,并且建立成电子教学库,这样就方便学生的回顾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的应用题的时候,许多学生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应用题中的术语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容易出错。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视听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课件中呈现出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站在不同的地点(强调两地),然后面对面着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小明和小红遇到一起(强调相遇)。通过这些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就使得学生很快能够明白“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以及“相遇”的含义,这就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生动的现实场景模式出来,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大量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有关“税收”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让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比如税收的计算方式、各种税收政策等,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比如在学习“统计”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各种表格和图形,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统计的直观认识。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的。数学学习的过程讲究计算和演练,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扎实数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笔算、口算的能力,不能够过于依赖计算机,否则这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什么问题都求助于计算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不能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多媒体各种酷炫的形式制作上,避免本末倒置。鼠标接触并不能够代表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固然能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电脑就能够了解实际例子。但是鼠标操作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学生多去接触现实的物体,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结语
课堂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得到了世所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教育现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使中国的教育真正步入了信息时代,迈进了世界教育先进行列。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就像是机械化代替了简单的刀耕火种那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主要体现,就是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再融入现代教育之中,把现代教育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呈现出来。虽然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设备本身,因为它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过去几十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尴尬地位。教育效果低效化,所有问题只能靠教师的一张嘴进行解释、描绘,虽然教师费尽了口舌,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其理解效果只能是看学生的智力。比如教师要为学生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这样的冰雪世界的景色,是无论如何不能仅仅靠一张嘴就能描述清楚的,即使是相声演员,也做不到。但是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解决了我们多年来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那么,应该怎样使用多媒体设备才能够优化语文课堂呢?
一、备课阶段,做好准备
备课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上课时,才会做到有备无患。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到备课阶段,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备课阶段,教师就要注意细心地想一想,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制作什么样的课件,然后课件都会用到哪些设备,并且在什么时机使用。比如,读的时候是使用录音设备,还是使用视频播放设备,教师要提前想到,仔细斟酌是用哪一样设备对教学更有利一些。
二、做好导入环节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环节,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得好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跟随老师继续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导入阶段如果能够做好,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导入阶段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从画面上、听觉上,利用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感知,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因素,加深学生的多种感知,对于学生理解知识会起到极好的刺激作用,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有想法和欲望,愿意继续学习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如学习《奇妙的海底世界》一课时,课文描写的是海底的奇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景象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也很难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想象。于是,在导入阶段,笔者就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带领学生来了一场走入海底的奇妙旅程。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他们对于课文所描述的奇景印象更为深刻,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兴趣,那么教学就变得十分简单,教师也会省力很多,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高很多。比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阻止学生玩电子游戏,但是学生依然会不顾家长和老师的反对,偷偷地去玩,而在学习上,即使是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进行教导,甚至是暴力阻止,也难以消除学生玩游戏的欲望。虽然这是不积极向上的例证,但是同样说明了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学习兴趣,什么学习都谈不上,有了学习兴趣,你挡都挡不住。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实现我们这一愿望,提供助力作用。比如,如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总而言之,虽然信息技术设备功能强大,作用甚多,但是也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利用,正确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但是又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提前设计好使用那些设备,又应该在什么时机使用,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有利助手,为语文教学活动增资添彩,为实现高效语文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华英.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117-118.
课堂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信息技术对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从最直观的表面现象来看,信息技术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集图片、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手段能够让平面、二维的教学素材实现立体、三维的转化。在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内容增加诸如背景音乐或乐曲、歌曲等更加丰富的组合元素。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口述结合黑板板书就是全部的形式。二者比较之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具有压倒性优势,对未成年人各项感官的刺激显然更为强烈。不仅如此,在传统由教师口头阐释的模式下,为了最大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教材内容,教师难免滔滔不绝面面俱到。不知不觉中,课堂演变为一人“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应当是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可见传统课堂教学其实偏离了教育的根本。而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信息技术的介入则有可能实现彻底改观。教师可以采取先播放再讲解的办法,让学生观看图片、图像或视频,再结合教学主题向教师反馈获取的信息与产生的疑问。而教师的教学就不再是撒芝麻般的事无巨细,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显然,这才应当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课堂教学状态。
(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停留在书面文字的抽象理论便有了转化为具象知识的条件。比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说明文教学中,以文字形式进行描绘的事物或许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足够清晰的图象,这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借助多媒体开展形象化展示后,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现代与古代,一张图片或一幅图像就能让平板的文字成为立体的图示,这必然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又如理化等涉及大量实验的教学中,若只有教师演示,学生又会成为被观看的学习客体。但若让学生动手操作,难免会因经验欠缺或技术欠佳潜藏风险。此时,借助电脑显示技术,让学生借助屏幕实现虚拟操作就能解决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实现无死角全过程操作,另一方面又完全不必担心出现任何错误操作带来危险。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最早也最普遍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技术之一。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有规模不等、数量不一的多媒体电教室。利用投影设备或显示屏幕,教师可以在有需要的任何时刻插入或静止或活动的画面,学生则可借助直观的感性化教学理解教材内容并增强记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要点在于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题选择资源和素材,同时要控制好数量和频率。这是由于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当秉承少而精的原则,也就是要在确有必要的时刻利用多媒体元素达到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成效性
传统课堂泛化式教学在针对性方面相对欠缺,这也是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呼吁探索创新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利用“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与成效性就是信息技术发挥辅助作用的又一途径。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常规课堂教学内容移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开展预习和复习。而上课时间则用于教师针对重难点问题答疑解惑。在一些地区的教改探索中,引入微课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形式。教师预先制作短视频课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在预习中遭遇的疑难问题将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解决。而课后复习的课件中则会予以强化和补充。教师在制作翻转课堂的课件时可以尝试更多设问的方法,多维度设置问题让学生不断拓展思路,甚至可以不受课本教材的局限,通过搜索网络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等。
(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阶段固然是巩固基础的重要阶段,但还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容易陷入应试的怪圈,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时下较为流行一种名为电子白板的辅助器材,这是一种集教学和考试资源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器具。学生既可以用电子白板学习课程,也可以进入预设题库进行自我测试。由于设置了比较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测试过程也是机器打分并给出参考答案的过程。学生可以边测试、边修改、边学习。如此,学生便可逐渐摸索出自我学习的规律,从而形成更为成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总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立体化、生动化、多元化,而且更加符合未成年学习者对于活泼、生动教学形式的现实要求。同时,信息技术更加感性、具象的教育手段也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大有帮助。但是,作为一种极为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依然需要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根本核心,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应当坚持适度原则,以求达到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永林.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下),2016(04):21-22.
课堂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使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教学环境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由过去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第六,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其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影响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我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有如下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三、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朱自清《春》一课教学,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图片、照片、文字、录像等)。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在网站中我将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际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强迫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中,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如,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内学生自学浏览的网站中加入了讨论组的功能,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还增加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学习补充,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同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技术研究》,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2]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4]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上一篇:《冰心散文》读后感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