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6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试验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标准操作规程
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实验室规范,是有关实验室试验项目的设计、实施、审查、记录、归档和报告等的组织程序和试验条件的质量体系。要求试验机构在为国家管理部门提供数据而进行的化学品评价和其他与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有关的产品的试验过程中必须遵循GLP原则。GLP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试验数据质量的提高(准确性、可重复性)。
第一,我国农药行业GLP发展简介
我国从1991年开始起草GLP规范,经过20多年的努力,GLP建设已经从药品领域拓展到了农药、化妆品和化学品等领域。现在我国的GLP体系建设由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环保局和卫生部负责。其中,农业部负责农药、兽药、饲料的登记管理,GLP监督实施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中国兽医兽药监察所承担。 我国农药行业GLP始于2002-2003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中的子项目“农药安全评价GLP/SOP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006年2月,农药检定所分析室、残留室和生物技术中心有关人员作为GLP实验室检查的观察员参观了北京颖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的GLP现场认证审查。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通过比利时政府IPH(The Scientific Institue of Public Health)部门审查并获得了GLP证书,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GLP国际认证的农药GLP理化实验室。2010年5月,我国农业部根据《农药良好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农业部739号公告)的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首次批准沈阳化工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等6个单位为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实验室(农业部1386号公告),标志着我国农药安全性评价管理和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第二,OECD对农药GLP理化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就是将某一测试或活动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从而不需要在每次的试验计划(Study Plan)中详细描述。
OECD的GLP原则中,对于在GLP实验室中需要建立SOP的方面(但不是仅限于这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图1是OECD GLP原则中对于SOP的要求(部分)示例。
根据OECD的GLP原则,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书面SOP,并且所有这些SOP要形成一个整体和体系。SOP是构建农药GLP实验室软件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GLP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GLP质量体系的体现,同时也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药GLP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几乎是无一例外,都需要制定和建立SOP来规范和指导相应日常工作的实现和完成。
第三, 农药GLP理化实验室需要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个符合OECD GLP原则的农药理化实验室,建立的SOP需要包括管理、质量保证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
1. 管理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1.1标准操作规程和表格的编写导则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SOP和表格的编制、审核及批准的。
1)需要明确实验室SOP的分类,SOP需要包括管理、质量保证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规定SOP和表格的编号规则、版本号规则及SOP的修订要求。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同种类SOP的编制者、审核者和批准者。不同种类的SOP可由不同人员编制,比如:分析方法由课题主管编制,质量保证方面的SOP由质量保证人员编制,但SOP都需要质量保证部门(QAU)和试验机构管理者(Test Facility Management)的批准。
2)分别规定SOP和表格的内容。SOP内容可包含:实验室信息(比如:标志、实验室名称、地址和邮政编码等),SOP信息(比如:SOP标题、SOP编号、版本号、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批准日期、生效日期、页码与总页数等),SOP正文主要内容(比如:目的、职责、步骤、附件、参考文献和历史情况等)。表格内容可包含:实验室信息(比如:标志、实验室名称、地址和邮政编码等),表格信息(比如:表格标题、表格编号等)和所需要数据记录的表格。
3)规定SOP和表格的格式。格式包含:语言种类(比如:英文,还是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对于一家计划通过GLP国际认证的农药GLP理化实验室,语言需要包含英文。),所用纸张的页面设置和边距格式,SOP和表格中各内容的位置或次序(比如:在文件第一页标题的第一行居中给出实验室的名称,第二行居中给出实验室的地址和邮政编码等。),不同内容所用的字体、字号和行间距,文件中的日期格式等。
1.2文件的分发、保存和销毁
农药GLP理化实验室中的文件除了SOP和表格外,还有主计划表(Master Schedule)、试验计划和试验计划修订(Study Plan Amendment)、原始数据(Raw Data)、最终报告(Final Report)、实验室平面图(Layout)、组织架构图(Organization Chart)、个人履历表(Curriculum Vitae)、职位描述表(Job Description)、培训记录(Training Record)、签字样本(Specimen Signature)、人员任命书(Nomination)、实验室温湿度记录、设备相关记录(Instrument Related Record)、被试物和对照物记录(Test and Reference Item Record)、化学试剂相关记录(包括采购、存储和使用记录)、QA审查记录、文件存档和销毁记录等。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文件的分发、存档和销毁。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SOP、表格、主计划表、试验计划和修订等文件的分发负责人,应该分发到的人员,文件分发时需要的记录,文件原件和分发的复印件应做的标识(比如:盖“Original”和“Controlled Copy”的章),工作现场旧版文件的收回、登记和销毁等。
2)规定各种文件原件需要归档及不同文件的存档期限,并规定各种文件的归档时间点、步骤和方法。
3)规定各种文件到了指定的存档期限后的处理方法,比如:延长存放期、销毁或返还给试验项目发起方(Sponsor)。并规定文件需要延长存放、销毁或返还给试验项目发起方时所需要的申请、批准和相应的记录。
1.3 试验机构管理者、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和试验人员等的职责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明确:试验机构管理者和管理者(Deputy Management)、试验项目负责人(Study Director)、质量保证人员(Quality Assurance Personnel)和试验人员(Study Personnel)等的职责。OECD的GLP准则(OECD Principles of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中,对试验机构管理者、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和试验人员的职责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1.4 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
1)明确实验室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英语的要求,并形成职位描述表。比如对于试验人员的要求:大专以上化学相关专业毕业,有农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英语专业基础,能看懂英文的分析文件。
2)明确被招聘人员的面试步骤、评估方法和录用的批准。
3)对培训提供者/机构的资质做出规定。
4)明确新录用人员报到后需要提供的文件(比如:简历,毕业证书和其他资格证书的复印件),规定新录用人员上岗前培训的期限、培训内容、考核方法和标准,明确新录用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的JD签署和工作任命的颁发。
5)规定实验室人员日常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同时明确培训和考核过程中所需要的记录。
1.5 主计划表的维护和管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主计划表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人、主计划表的更新和分发频率、主计划表所使用的表格(GLP课题和非GLP课题的主计划表是不同的。)和电子档主计划表的阅读权限。
试验计划批准并分发后,该项试验应在主计划表中登记。主计划表应记录实验室所有的试验项目。很多实验室由QAU负责维护主计划表,但OECD的GLP准则中并未如此规定,但QAU至少要拥有一份最新版的主计划表。
1.6 试验项目负责人的任命和替代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试验项目负责人的资质要求、替代课题主管的前提条件、在任命及替代课题主管过程中需要的评估和记录。
1.7 新试验项目的接收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试验项目委托方向试验机构管理者申请新试验项目时所需要的资料和样品,明确试验机构管理者同意接收新试验项目时的前提条件和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为新试验项目任命试验项目负责人等。
2)明确试验项目编号的规则、试验项目编号分发的责任人和规则。
委托方可将试验项目申请、被试物(Test Item)、对照物(Reference Item)、MSDS和CoA提供给试验机构管理者或试验机构管理者指定的专门人员。在试验机构管理者同意接收该试验项目后,会给该试验项目分发一个试验项目编号,并把所有相关的样品和资料转移到样品管理员(Test Substance Control Officer)。
1.8 试验项目计划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试验计划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的负责人。
一般来说,试验计划由试验项目负责人负责准备,质量保证人员负责审查,由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试验机构管理者和委托方共同签字批准。试验项目负责人负责准备相应数量的试验计划复印件,分发给委托方、质量保证人员、试验机构管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
如果已批准的试验计划需要改变或修正,需要由专门的表格做记录和经试验项目负责人批准并经质量保证人员审查。
2)明确试验计划准确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计划准备前,应检查试验体系(Test System)的可用性和充分了解委托方的要求。
3)规定试验计划中应该包含的内容及文字的格式。OECD的GLP准则中,对试验计划的内容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试验计划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需要符合GLP准则。
1.9 最终报告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最终报告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1)明确最终报告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的负责人。
试验项目负责人准备最终报告草稿,连同原始数据一起交给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在最终报告草稿交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前,可由试验机构管理者先审查最终报告草稿)。根据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后的建议,试验项目负责人修改最终报告草稿。如委托方有要求,修改后的最终报告草稿需提交委托方审查。根据委托方的建议(如有)修改后的最终报告草稿,连同原始数据等详细资料再次提交质量保证人员审查。
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在最终报告上签名并注明日期,以表示他对数据有效性和试验结果的科学解释承担责任。在GLP遵循声明中,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表明该试验是否遵循了GLP准则(如果只是部分遵循,应指出哪些部分没有遵循)。质量保证部门(QAU)需要提供一份声明,指明该试验项目的审查细节。如果需要,试验机构管理者可在一份确认证明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通常试验项目需要准备两份原版最终报告,一份提交给委托方,一份保存在档案室内。
在最终报告签字定稿后,如果仍需要修改,那最终报告的任何修改均应最终报告修订的形式进行,要经过QA的审核并提供相关QA声明和试验项目负责人批准,并指出修改原因。按照注册管理当局的要求对报告格式进行重排,不属于报告修订。
2)规定课题报告中应该包含的内容及文字的格式。OECD的GLP准则中,对课题报告的内容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1.10 仪器设备、化学品、玻璃仪器和易耗品的采购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规定:供应商评估和选择的内容、步骤、方法和责任人,所要采购物品的要求,物品采购的申请、批准和实施过程,物品到实验室后的检查和确认方法,物品在采购过程中应有的记录等。
1.11 化学品等易耗品的标识和储存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规定实验室所采购和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在实验室中配制的溶液和试剂等)等易耗品的标识方法和储存条件,包括对用来做标识的标签上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同时,也是为了明确在化学品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有的记录。
1.12 仪器设备的安装、维护保养、校正和使用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明确仪器设备在实验室中的安装、维护保养、校准、和检查的要求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有的标识及记录。该规程也需要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的处理方法做出规定。
一般来说,仪器设备到实验室后,需要由仪器供应商技术支持工程师和试验人员一同安装,技术支持工程师调试并校验设备合格后出具安装合格报告。每台仪器设备都需要有ID编号、履历表和使用日志,且仪器设备只有在国家相应机构校准或检定合格并粘贴合格标签后才能投入使用。
玻璃仪器可送国家相应机构校准,也可由接收过培训并有资格证书的试验人员校准。经校验合格的玻璃仪器粘贴合格标签后储存备用。
1.13 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收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明确:原始数据的范围和来源、各种原始数据记录收集的形式和方法、保证原始数据不被错放和丢失的措施、对于错误的原始数据的修改方法等。
一般来说,原始数据需要记录和收集在有课题编号的专门文件夹中,文件夹中用来记录原始数据的纸张要事先标注页码。课题人员使用黑笔记录原始数据,同时签名并注明日期。记录原始数据的笔迹应该完整、清晰和易于追溯。原始数据如需修改,需要在修改时留下清楚的审计轨迹,表明什么被修改了、为什么要修改、谁修改的、何时修改的。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检查实验过程中每天的原始数据,同时签名并注明日期。
1.14 试验项目的实施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规定试验项目开始前应有的准备工作,及从样品管理员(TSCO)获得被试物和对照物时所需要的记录。
2)明确在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工作环境的要求、使用仪器设备所需要的记录(包括实验室的温湿度记录)、原始数据记录的要求(比如:试验项目相关的所有样品和材料,包括原始数据、电脑和仪器设备的打印件等都需要用课题编号来标识。)同时,也是再次强调试验项目负责人和试验人员在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比如:确保该试验项目的所有检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已有的计划执行,如果某检测项目在实验开始前有改变,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完成试验项目修订。定期监督课题进展并复查原始记录的符合性等。)。
3)明确试验项目所有实验完成后,未使用完的被试物和对照物的处理方法。
1.15 被试物/对照物的接收、储存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样品室(Test Substance Control Office)的主要设施设备:档案室应具有足够的空间,配备合适的文件柜和样品柜,满足特殊化学品存放的低温存储设备,称量被试物和对照物的天平,通风厨,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的门禁系统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等。
2)明确样品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
收到委托方的样品和资料后,需要按要求对于样品和资料做检查和确认。然后按规定在样品瓶上粘贴标签(标签上的内容需有明确规定,包括被试物/对照物代码、批号、接收日期、有效期、数量、存储说明等)和资料上做标识(比如:注明试验项目编号等)并做好记录。还需要按规定分出一定数量的被试物和对照物,和MSDS、CoA等文件资料的原件一起存档,留下文件资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等以便以后分发给试验项目负责人和供自己参考。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存储规则,完成样品和资料(复印件或扫描件等)的存储并做好记录。样品存储期间,需要按规定定期做检查并完成记录,包括样品室的温湿度记录和低温存储设备的温度记录等。
在收到试验项目负责人的被试物/对照物的分发申请后,样品管理员按要求分发样品并做好记录。
试验项目完成后,剩余的被试物和对照物会被退回到样品管理室。样品管理员需要按要求做检查和确认,并做好记录。然后可按要求将样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在委托方同意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销毁,并完成相应记录。
3)对发生停电等紧急情况下的措施和记录做出规定。
1.16 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操作、维护和安全性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IT服务器的主要设施和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要求。
IT服务器房应有门禁系统以防止非授权人员的进入,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需要明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品牌或供应商资质要求。另外,为防止火灾或地震等不可抗力损坏IT服务器导致数据丢失,还需要备份服务器(最好能在不同的建筑物内,甚至在不同的城市)等。
需要有能够保留全部核查记录的计算机系统。以显示全部数据修改的痕迹,而不覆盖原始数据,并能让试验人员按要求电子签章和修改的理由等。
2)明确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在投入使用前的验证方法和步骤、验证的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3)明确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日常使用中的维护、验证、故障排除方法和步骤、及相应的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4)明确不同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权限(用户名和密码),包括邮件收发、上网浏览、原始数据的修改和删除等。
5)规定软件和数据的备份、存档和数据恢复的方法、步骤及相应的责任人,以保证系统出现任何故障(如磁盘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同时需要做好记录。
6)规定计算机硬件报废时,该计算机内的数据和软件的备份及删除的方法、步骤、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1.17 存档实施和管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档案室的主要设施设备:档案室应具有足够的空间;配备合适的文件柜和样品柜;满足特殊化学品存放的低温存储设备;天平;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的门禁系统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等。
2)规定文件柜等的编号规则、文档登记系统和交叉索引系统的规则。同时规定档案材料的存放规则。
3)明确档案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比如:在接收存档资料时需要完成的检查、确认和所需要的记录;按要求存档资料;完成日常档案室的温湿度记录和低温存储设备的温度记录等。
4)明确人员出入档案室的规定和档案查阅规则。非档案员(包括GLP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和GLP审核机构的审核人员)出入档案室需有记录,且事先必须得到试验机构管理者的书面批准。查阅档案事先也需要得到试验机构管理者的书面批准,在档案室可控制的区域当着档案员的面阅读或由档案员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阅读后要及时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5)规定档案室内防止虫、老鼠等损坏档案的方法和措施及相应活动的记录。同时,也对发生火灾或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等紧急情况下及试验机构破产且没有合法继承人情况下的措施做出规定。
1.18 试验项目的委托
当缺少仪器设备或技术,或由于暂时性的能力限制,可向外部实验室委托试验项目中的某些技术性任务(而不是整个试验项目或试验项目的关键部分)。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在某些技术性任务委托外部实验室前,试验机构管理者、质量保证部门和试验项目负责人对外部实验室所需要的评估工作及记录。另外,GLP实验室也需要保存一份委托实验室和委托任务的记录。
1.19 实验室安全防护规程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实验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PPE)的穿戴要求,实验室需要配备的安全设备(比如:洗眼器、紧急冲淋装置、温感/烟探报警系统,灭火器和紧急逃生通道等)和安全设备周期性检查的内容、方法和相应的记录。
2)明确紧急情况下(比如:火灾)的报警和处置方法,包括撤离路线、紧急集合点、集合点名和紧急营救等。
3)明确实验室化学废物的收集、标识、转移、处理的要求和方法及相应的记录。
2. 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OECD的GLP准则中,规定了QAU的主要职责是审计和控制。作为整个研究过程和组织结构框架的独立观察者,QAU必须审查试验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计划、研究进程、报告和记录文件存档。QAU除了需要审查试验计划、标准操作规程和最终报告等外,还需要进行三类审查:针对试验项目的审查(Study-based inspection)、针对试验机构的审查(Facility-based inspection)和针对过程审查(Process-based inspection)。
QAU需要对审查工作进行计划。对于试验项目的审查,必要是需和试验项目负责人共同商定。通常QAU会有每个试验项目的审查计划,同时这些审查计划又需要登记汇总到一个总体审查计划中。总体审查计划中除了这些针对试验项目的审查项目外,还要包括计划进行的设施审查和过程审查。
一般来说,针对QAU的三类审查,需要分别建立三个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审查所覆盖的范围和内容,审查的计划,审查实施的步骤或方法,审查发现的记录和报告等。
3. 分析方法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中,会有很多理化性能指标需要检测,比如:pH值、闪点、粘度和5批次全分析等等。针对每一个需要检测的理化性能指标,都需要建立分析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以pH值为例,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仪器设备信息:pH计名称、型号、供应商、pH计图示和pH计使用的环境要求。
2)仪器设备操作相关的内容:pH计的开启和关闭,pH计的校正步骤(包括该过程需要的标准pH值缓冲溶液的配制、使用和储存。),pH计的清洁、维护和保养(包括pH电极的选择、清洁、维护和保养、更换)及要求的记录,pH计内校和外校或检定的要求及需要的记录,pH计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pH计的主要故障可能和解决方法等。
3)被试物的pH值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所需要的玻璃仪器,被试物测试溶液配制过程和要求(浓度、温度等),平行测试次数的要求,样品的测试和测试结果的读取及记录等。
第四,结束语
作者结合自己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对于根据OECD的GLP准则需要在农药理化实验室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每个标准操作规程需要覆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有志于建设自己GLP理化实验室的中国农药企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车礼东,郭兵,陶强等. 我国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现状及发展. 中国标准化,2010,7:21-23.
[2] 陈铁春,周蔚. 我国农药GLP建设管理与发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6):14-16.
[3] 陈铁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良好实验室规范培训手册.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4] 褚军友. 计算机标准操作规程管理系统在GLP实验室中的应用.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2):1013-1014.
[5] 杜桂林,李显华,袁媛. GLP建设中质量保证的一点体会. 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2):208-209.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7] 皇红坤,邬伯安. GLP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管理和质量保证.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257-258.
[8] 季颖,杨永珍. GLP概括与中国农药GLP进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5,26(4):37-38.
[9] 李政军,翟翠萍,莫蔓等. 中国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建设现状. 科技管理研究,2010,19,64-79.
[10] 李佐刚,王秀文,王军志等. 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过程中供试品的GLP管理. 中国药事. 2007,21(6):370.
[11] 刘贤进. “良好实验室规范”初探.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0,31(1):14-16.
[12] 钱文元. R公司农药GLP理化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四川大学,2012.
[13] 农药理化分析良好实验室规范准则(NY/T1386-2007). http://
[14] 王爱平,李海艳,包捷. GLP实验室资料档案的管理.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5):45-61.
试验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为了规范本所的检验检测作业技术活动,严格控制好质量体系运行的各种因素,促进各科室的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本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特制订检测质量控制计划,对检测工作关系环节实施控制,及时消除管理或技术活动不符合管理体系文件或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的不合格工作,及时控制潜在不合格工作的原因。根据《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食品检验机构要求》(RB/T215-2017)及本所“质量体系文件”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我所《XXXX年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XXXX年质量控制计划
二XX年X月X日
附件1
质量控制计划
一、目的:为了规范本所的检测作业技术活动,严格控制好质量体系运行的各种因素,促进各科室的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本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特制订检测质量控制计划。
二、依据:按第六版《质量手册》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内部质量控制”要求编制此计划。
三、实施方案:
1、外部质量控制
在XXXX年度积极参加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省级食药检验检测研究院、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上级机构举办的能力验证、比对试验和考核活动。
2、内部质量控制
(1)各检验检测科室制定科室内的年度质量控制计划,要求覆盖各大类、全年各阶段。质控计划应包含各类别、样品名称、项目名称、所用仪器、检测方法、质控方式、人员、实施时间、评判标准等内容。
(2)业务科负责监督、协助各科室进行质控活动,在4-10月采用有证标准物质、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留样再测或盲样测试等方法对检验检测科室进行考核,适当组织各检验科室参加全市的实验室比对活动或同级实验室比对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3)各科室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的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授权范围(如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检测过程、报告记录等)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并及时予以纠正。
(4)年内安排一至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计划应包括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并重点审核监督评审和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有影响的重点区域。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年底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活动进行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完善,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四、结果判断
1、定期采用下列方式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当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盲样考核时,检测结果在证书标示值及其不确定度范围内为合格。
(2)当进行人员比对时,2/多人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多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3)当进行仪器比对时,对2/多台仪器测定的2/多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当2/多组结果间无显著差异,为合格。
(4)当进行留样再测时,前后2次测定结果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5)参加一至两次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当实验室之间或能力比对时,2/多个同等条件实验室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多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2、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对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处理。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各检验科室在12月对全年科室内质量控制情况做出评审,评审结论及资料由业务科归档。
二二年四月十七日
XX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表
质控时间
质控项目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检测方法
仪器型号及名称
质控目的
质控形式
质控人员
质控结果
试验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 仪器设备, 试验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was very big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dustry also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people more and more close, contact to people all aspects of life,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From sources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testing are very importa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 lab as building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entity of the quality detection of professional bodies, the responsibilities is very important, how to prompt, accurate testing and judge the results of detection work personnel, equipment's request was more and more high. How to manage lab, make its maximum effect, has becom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work in an important topic.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work of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to test the work smoothly and determine the accurat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quality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equipments, instruments, the operator
中图分类号: V42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常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试验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试验检测人员职责明确,同时应建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以及保管使用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制度、检测人员日常行为管理制度、辅材料领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试验室的规章制度应张贴于显目位置,同时应宣传到位,便于试验人员获取。试验室管理就是对检测试验中试验人员行为的规范,对所用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修理、使用等日常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保证试验室的“产品”即检测报告的真实、准确、公正。试验室的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管理方法也因时因地而异,但在管理和措施上亦有共性。试验室的常规管理应做好如下基本工作。
1、试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是试验室的生产工具,只有管好、用好试验仪器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年初应对每台套试验仪器编制维护保养计划,期间核查计划,送/自检等计划,每隔一段时间要按照年初计划的内容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对所有的仪器应落实专人管理和维护,仪器在使用之前和结束之后应检查状态,确保设备在正常情况之下。使用结束之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填写使用记录。同时对于外场检测的仪器设备,保管人员在仪器进、出试验室时应进行简单的检查,了解仪器的现状并填写检查记录,使试验仪器处于一个很好的受控状态。这样我们在准确判定每一个检测结果时都有充分的支持性依据。使我们的仪器设备管理做到“管而不死,用而不乱”。
2、试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同时也要重视检测人员自身的安全。对于现场检测的人员一定要从自身的安全出发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这既是一个行为问题更是一个意识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体现出来。当然对于我们室内检测的人员同样应做好安全防护,化学药品、有毒气体的排放等在我们的检测工作中经常出现,检测过程中的用电安全、机械伤害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试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同时我们的安全检查人员也应经常到检测室以及现场做好检查工作,对检测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和督查工作。
3、试验室的档案管理。试验室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判定材料是否合格和实体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对试验报告和试验记录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归档。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按期对试验报告、试验记录、人员培训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按照保管年限管理。同时需建立档案资料的查阅、借出、归还和销毁制度,以发挥存档资料的作用。人员档案记录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能力的培养等成长的过程,设备档案记录每一台套设备从立项、购买、验证、投入使用、校验、维护保养直至它报废的全过程中。试验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能再现每一次检测过程中从样品的送样、验样、检测、审核到批准的全过程。可见,试验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试验室人员的管理。人员是试验室的核心要素,高素质的检测人员更能保证检测过程科学、准确、公正。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更加有序的保证试验室的运行。包括生产管理制度、人员培养制度、待遇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既规范试验室人员的行为,也不把人管死;让试验人员有机会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检测要求;待遇福利能使试验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提高试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试验室加强对试验人员的管理既是为了单位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保证自身科学、准确、公正、廉洁的必备手段。
二、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是试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才行。要按照不同仪器和不同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既可减轻仪器损耗的程度,保持仪器的精度,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1、保持试验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仪器设备保管人员应对经常使用的仪器做好保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维修过后对仪器状况及时进行状态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检验/校准。对偶尔或暂时不用的设备应制定设备加载空转计划,并按计划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设备运转一次,以保证设备处于正常状况。
2、提高试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试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首先要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状态。设备状态好,试验效率就会高,试验成果的精度也就高。同时提升试验的精度,和试验的数量,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会大。
3、实行试验仪器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合理的使用、调配、管理仪器设备,能充分发挥试验仪器设备的效能,在这方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如:分散与集中管理相结合,有效利用试验仪器设备,避免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的使用,能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保持仪器精度。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加强试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试验人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是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就要经常开展比对试验活动和业务学习探讨,提高试验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要对各专业试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对试验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考评,逐步提高试验员的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具体方法有:
1、外出学习。对于工作中的骨干同志,可采取外出参观学习、短期业务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试验技能的试验人员,作为试验室技术力量的中流砥柱,以提升试验室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以高带低。建立“高、中、初”三个层次的技术管理结构,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在日常学习、检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扶助试验技能比较低的试验员。同时对日常在第一线工作试验人员,应定时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各级试验人员的积极性,既培养了新生力量同时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了试验任务。
试验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发生地点:美国、日本
综合背景: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39年初,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从两位刚从德国逃亡出来的物理学家那里知道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确切消息。由于核能具有巨大威力,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
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费米、波尔、格拉德等科学家也都被迫逃离德国,定居美国。居里夫妇的女婿约里奥(后为法国科学院院长、法共党员,也是钱三强的导师)则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弹必需的200升重水运到美国,而此时全世界其他试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因此,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反而导致美国在核研究方面已有了最优越的人力物力资源。
详细内容:
曼哈顿工程是指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1939年,西拉德等科学家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西拉德等人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他们的观点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1939年8月2日,他们用爱因斯坦的名义写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由西拉德等起草)。
罗斯福收到信件后,于1939年10月11日下令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经过周密的考虑,罗斯福后于1941年12月6日(即“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美国科学家虽然对原子弹的机制、应该努力的方向,甚至费用和时间都有了大致的构想,但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当时美国经济已经转向战争,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美国核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什认为,只有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1942年3月9日,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强调了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6月17日,布什给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罗斯福立即批复了布什的报告。
罗斯福总统赋予“曼哈顿工程”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军方同意按原S-1委员会(负责铀研究的一个机构)的建议,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军队把整个计划取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由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又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了两个月。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在赴任之前,被提升为准将。
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并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因为马歇尔上校的总办公室最初将设在纽约城,他们决定把新管区的名称命名为“曼哈顿”。于是,“曼哈顿工程区”就这样诞生了。美国整个核研究计划不久后取名为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赶在战争以前造出原子弹。虽然在这个计划以前,S-1执行委员会就肯定了它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这一新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劳伦斯、康普顿等人的推荐下,格罗夫斯请奥本海默负责这一工作。
为了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日后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实验室到1945年时,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基地的军队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这就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奥本海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有些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后来回忆说,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了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奥本海默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人们称奥本海默为这个集中营的“营长”。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其实,全体人员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在从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例如,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长时期内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了解这些工作的实际意义。由于他们不知道工作目的,所以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对工作发生真正的兴趣。后来,有一个年轻人说明了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此后,这里的工作达到了高潮,并且有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经过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得到解决。
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着苏联军队出兵我国东北,日本天皇于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也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000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
1946年7月,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一周年之际,美国参、众两院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一项由参议员麦克马洪提出的议案。杜鲁门于8月1日签署命令,提案开始正式生效,这就是《1946年原子能法令》。它标志着美国战时核计划的结束和新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也成为和平时期整个美国原子能发展的指导纲领。《原子能法令》正式生效后,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
当美国新的原子能委员会组成后,杜鲁门决定在1946年的最后一天晚上12点,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从而正式开始了一个新的过渡时期。原子能委员会设有四个部:研究部,它控制一切与原子能有关的研究;生产部,它拥有并控制一切生产裂变材料和原子能的设施,组织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工程部,它指导一切与原子能发展有关的设备和工程;军事应用部,它处理与军备有关的原子能事项。原子能委员会总部也从橡树岭迁到了华盛顿。
范例分析:
一、“曼哈顿工程”具备项目的全部六大要素:
(一)目标:赶在战争以前造出原子弹。
(二)内容: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
(三)过程:提议、批准、授权、建设、生产、组装、实验、使用。
(四)资源:科学家、原材料、权限、资金、技术、设备。
(五)载体:科学家、美国领导人、美国军方、各大学和科研机构。
(六)标准:核裂变技术标准、生产流程、管理标准。
因此,“曼哈顿工程”是一个项目。
二、曼哈顿工程具有以下特性:
(一)完整:从开始到结束,没有缺失、断裂、破碎和中断,完整完全。
(二)独立:具备自有人员、资金、装备的其他内容,相对独立。
(三)正常:生存环境合理、稳定,全部发展过程正常。
因此,“曼哈顿工程”还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正常项目。
三、从发展过程方向来看,“曼哈顿工程”的活动分为以下九个阶段:
(一)发起:1939年,西拉德、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
(二)筹备:罗斯福于1939年10月11日下令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于1941年12月6日批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并赋予“曼哈顿工程”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三)开始:A:美国军方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
B: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
(四)实施:从格罗夫斯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并命名新管区的名称为“曼哈顿”开始,经过建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等各个组成部门,以及试验、生产各种原料和部件,直到组成出成品。
(五)监控:A:工程开始后不久,布什发现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布什认为只有给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
B:工程开始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又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了两个月。
C: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建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是实际工作中发现远远不能完成工作。
(六)改善:A:布什在1942年3月9日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并于6月17日,提交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罗斯福立即批准。
B:1942年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
C: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逐渐扩充,到1945年时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七)睡眠:每天的休息时间、每周的休息日、每一次单项活动的暂停时间。
(八)结束:A: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1946年12月31日晚上12点,杜鲁门决定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总部也从橡树岭迁到了华盛顿。
(九)衍生:A: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B:“曼哈顿工程”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000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
C:1946年8月1日《原子能法令》正式生效后,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
四、从内容类别来看,“曼哈顿工程”的工作包括以下九个种类:
(一)产品:生产核原料、原子弹部件、成品原子弹、开展爆炸试验(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等。
(二)装备:基地建设、试验设备、车辆等装备、工作设备、200升重水等资源,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36000人、价值9亿美元)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等。
(三)技术:3种铀235分离方法、聚变技术、管理技术、军队工作方式、提升优先级等。
(四)发展:历时3年,工作计划、工作进程、活动日程、需求计划、全盘计划、实验进程等。
(五)经济:国家支持、资金保障、人员薪酬、财务管理、费用损耗、资金耗资25亿美元等。
(六)安全:保密(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计划)、防止敌对人员破坏、核辐射预防、生产基地隐蔽(田纳西州)等。
(七)保障:服务组织、管理组织、生活服务(每天15万人的餐饮等)、工作支持(“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等。
(八)组织:铀矿顾问委员会、军方机构、S-1原子委员会、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加州大学、科学家(西拉德、爱因斯坦、费米、波尔、格拉德、约里奥、奥本海默、诺贝尔奖得主)、文职人员、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布什、马歇尔、格罗夫斯等;所有参加人员10万多人,顶峰时期53.9万人。
(九)信息:致总统信、技术资料、试验资料、各种数据、各种文件、工作细节、《1946年原子能法令》、原子弹的有关讨论问题、看门人的意见、任何人的意见、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等。
五、从高度结构来看,“曼哈顿工程”的组织包括以下九个等级:
(一)全面决策:罗斯福、杜鲁门、美国政府、美国国会。
(二)专业决策:布什、马歇尔主席、爱因斯坦、政府战时办公室、军队高层领导、麦克马洪铀矿顾 问委员会、S-1委员会。
(三)系统指挥: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准将、曼哈顿工程、原子能委员会。
(四)专业指挥:科学顾问、军方高级参谋、曼哈顿工程分项总监。
(五)综合执行:奥本海默等各实验室、各部门、各分支机构负责人。
(六)专业执行:各专业科学家、部门专项管理者、军队专项执行负责人。
(七)专业操作: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的年轻人、轰炸机机长、计算小组、管理小组等。
(八)独立操作: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轰炸机投弹手等。
(九)基础操作:普通工作人员、警卫士兵、服务员、接线员等。
试验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年度质量控制计划
为了规范本实验室的检测作业技术活动,严格控制好质量体系运行的各种因素,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检测质量控制计划。
一、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1、实验室全体人员认真系统学习《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做好新增工作的岗前培训,严格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规定要求完成检测任务;集中举办国家新颁布有关实验室检验标准的宣贯和地方实验室检测规范等业务培训学习;聘请有关仪器厂家技术人员讲解仪器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进一步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操作水平。
2、按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维护规定和计划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并做好记录,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控并记录。
3、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的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检测过程、报告记录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并及时予以纠正。
4、年内安排一至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计划应包括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并重点审核监督评审和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有影响的重点区域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实验室负责人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年底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活动进行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完善,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5、仪器管理员按计划于对仪器设备进行送检,并定期自校和做好期间核查。
6、各类检测报告的审核及发放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7、按照规定程序做好采样现场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努力提高检测水平。
二、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积极参加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上级单位举办的能力验证、比对试验和考核活动。
三、结果质量控制
1、定期采用下列方式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进行盲样考核:当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盲样考核时,检测结果在证书标示值及其不确定度范围内为合格。
(2)参加一至两次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当实验室之间或能力比对时,2个同等条件实验室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3)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具体项目的重复检测:当进行仪器比对时,对2/多台仪器测定的2/多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当2/多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为合格。
(4)进行留样检测或再校准:当进行留样再测时,前后2次测定结果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工作计划。实验室在12月对全年内质量控制情况作出评审,评审结论及资料由质量管理部归档。
(5)做好同一样品的人员比对:当进行人员比对时,2人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6)定期采用标准物质对仪器进行标定和校验。
(7)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的相关性。
2、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对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处理。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