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2024年最新5篇}

知识的翅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53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比较

1949年到1956年毛泽东和党中央规划并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其中以1949年至1953年期间最为典型。这是一种“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新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虽然是针对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但二者都是建立在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控,都提出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有很多的相似性。于是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复归。因此,进行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对于澄清模糊认识,借鉴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及其有益的实践经验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有很大帮助。

一、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早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要在国家主导之下发挥市场的作用,“容允自由贸易,但国民经济由我们操纵”。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这样的论述:“国内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但是在中国……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也不是如同东欧各新民主主义国家那样被限制和缩小的非常大,而是中国型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了《共同纲领》中:“在国家统一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的自由。”同时,毛泽东认为,国家主导并非政府控制一切经济活动,1948年9月,他在修改一份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文件时写道:“国民经济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必须严格地限制在可能的与必要的限度以内,并且必须是逐步地去加以实现,而决不能超出这个限度,决不能实行全部的或过高程度与过大范围的计划经济。”(在这里,他将“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严格地区分开来)建国以后,他提出,“除盐外,适当划分范围,不要垄断一切。只能控制几种主要商品(粮、布、油、煤)的一定数量,例如粮食的三分之一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采取了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多样化的经济管理形式。对国营企业实行了直接计划,即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对合作社和部分私营企业实行了间接计划,即通过实行有关的经济政策,确立利润和收益,推行订立合同,采取加工订货、通过包销、经销代销等经济措施,把他们的经济活动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实行市场调节,但国家通过各项经济政策,如价格、税收、信贷和经济手段如预购合同对其加以调控,使其经济活动按照国家计划方向运转。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新的探索。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江泽民的这些论述是对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深刻阐述,不仅是我们所要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启示之所在。

从上述两种理论关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的论述可见,两种理论都认为:经济运行应当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节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应当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需要通过具有自觉性、事先性的计划来弥补,把计划和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另外,不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也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两种理论在计划与市场两者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结合的方式上,体现出差异。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要比新民主主义经济大得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甚至要扩大到世界市场。不论什么经济成分,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处于市场关系之中,所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都拥有商品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基本限于国内市场,而且被限制在一定的经济成分范围之内。国营经济基本上处于国家高度集中的直接的计划控制之下,流通领域的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也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合作社经济和部分私营经济处于半市场调节,只有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发挥比较充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国营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并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合作社经济、甚至部分私营经济生产经营权也是有限的。

第二,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存在差异。新民主主义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从横向看是在同一层面分别采取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市场调节,带有“板块式、拼盘式”形式的结合,纵向看又是国家强有力的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结合,而这种计划更多地带有微观计划的成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与计划各有长短,计划长于宏观、短于微观,市场长于微观、短于宏观,计划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在宏观领域,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在微观领域,二者是一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内在的有机结合。

二、关于政府调控手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将计划调节方式区别为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计划调节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计划调节。直接计划调节主要适用于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部分。间接计划调节适用于在控制商品交换关系基础上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和小商品经济的计划管理。间接计划调节又分为两种手段:一种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存在的自由市场活动,以吞吐物资、调整货币流通量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节,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这时计划调节主要作用于宏观经济层面,自发的市场机制仍在起基础调节作用。另一种则借助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方式实行,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层面,它以消除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目的,此时基于供需状况并调节供需状况的自发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基本不再起作用。

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调控就是以市场为媒介,建立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经济的办法包括宏观经济计划、经济杠杆、财政金融和产业经济政策等。法律的办法是依靠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江泽民认为,之所以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是鉴于在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经济和法律的办法的调节一时还难以完全到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秩序混乱的问题是由于行政行为导致的,加之目前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经济手段正确、有效地实施,因此暂时还不能没有行政手段。

比较可见,在政府调控手段上虽然两者都有经济计划、经济杠杆、经济政策等手段,但各种手段的运用有所不同: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府调控除了间接的宏观调控外,更多地采用了对微观经济层面直接的或直接色彩浓厚的控制。所采取的手段中行政手段占了主要的地位。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调控的目的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按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引导、调节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和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这种手段是面向市场而不是直接面对企业的,政府部门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其中:经济计划的重点是中长期计划和远景规划,它是宏观的计划而不是微观的计划,是指导性、预期性的计划而不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为主,更是一种宏观的、间接调控办法。而新民主主义经济较多使用的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而且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调节经济活动的法律不健全,法律调控手段很少应用,代之的是直接的行政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运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按法律确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府的调控对于不同所有制所采取的调控手段不同,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各种手段面向整个社会经济,各种所有制在宏观调控面前一律平等。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异同的成因分析

第一,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建国初期采取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现阶段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原因。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国营经济与其它经济形态之间以及其它经济形态之间经济运行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市场规律,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但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面临着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历史使命,同时又需要完成建国后国家财政经济的恢复、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避免商品经济的盲目性和不法私营资本家的投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因此采取了“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的这种结合方式,能够较好地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四面八方”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相类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产生了市场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必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社会主义又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计划与市场内在有机结合,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两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经济采取“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是与我国建国初期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相适应的。这个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总量很小,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也比较简单,资金、物资、技术、资源紧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这种强计划的经济体制安排发挥了政府替代市场的作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和资本的集中,解决了资金、物资、技术、资源紧缺的难题,在较短的时期办成了主要依靠市场办不到或需要花很多时间和代价才能办到的事情,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重工业的基础,加快了落后大国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国30多年国家经济总量增大,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原有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在资源配置和企业运行中的弊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逐步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第三,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认识不同。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的过渡性经济。由于毛泽东承袭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更多地加强了计划的作用,特别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经济采取了直接的计划控制方式,在国营企业实行了政企不分的国有国营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习惯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经济制度的标志,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因此,两种理论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两种相反的结果:建国初期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很快过渡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对这一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建立起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有共同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对于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手段认识不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优先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是重要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对国营经济采取了计划经济式的管理,对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经济也基本如此。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要通过公有制企业走向市场、自主经营,在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中,不断提高其竞争力来实现。因此,在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面前,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没有所有制的高低之分。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第2篇

??? 1.以史为据回溯了我国对市场经济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正式诞生,而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选择商品、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关系的探索早就开始。回顾历史,于光远谈到: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均无一例外地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从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来看,广义计划经济指有计划发展的经济,狭义计划经济指社会资源主要由计划来调节,而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一家独存局面早就存在,十月革命后才形成狭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格局。很明显,此处未区分市场手段与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吴易风在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最初都选择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领导人对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列宁最初也坚持马恩设想,但在实践中发现排除商品经济关系在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的基础上,反而局限生产力的进步,通过引入和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新经济政策,解决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难题。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斯大林继列宁之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初步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以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我国得到重视和传播,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潜心研读这两部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着作,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研究,科学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在于商品生产为谁服务,科学社会主义史上这是对相关问题获得的第一次明确答案,回应实践提出的商品生产及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条件、范围、积极和消极作用、计划和价格的关系等疑问;陈云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是他多次论述这些问题的积淀。有学者归纳我国认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历,第一个阶段是从“限制论”转变为“补充论”,即从认为市场与计划经济互相排斥,因而应限制市场,转变到认为市场可以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第二个阶段是从“补充论”转变为“结合论”,即从认为市场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转变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三个阶段是从“结合论”转变为“基础论”即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到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2.按中共中央基本精神梳理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任务、性质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学术界以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和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决定决议为基本依据,梳理了改革内容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国光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要全面地坚持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精神,它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十几亿人民的命运,我们应该把这个精神讲清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李慎明强调,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3.通过比较分析提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 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种视角是相对传统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参照系而言:我国要建立的是公有制资料基础上,有一定的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第二种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具体形态(吴敬琏,1993);第三种是突出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结合,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权威的定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有从社会制度层面区分;也有从所有制结构不同、收入分配依据不同两方面区别;还有学者从三方面区别: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使得市场活动中的规则、规范和市场竞争产生的后果都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二是计划和协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大;三是两者的群众基础不同。学者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应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还必须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性。但在这一问题的对比分析上,有的对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具体环节分析,也有的对照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路径阐述。高校思政课教科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性作出了官方背景的也是权威的归结: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 4.探索性地归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含的内容

???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出发,吴易风归纳这一理论的要点:(1)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相同点是方法,不同点是所有制。(6)要避免市场经济滑向资本主义,必须确保所有制上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财富分配始终坚持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从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着作看,都涉及的内容有:我国经济体制历史沿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与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转变。但在强调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学科落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等具体内容方面,不同的着作差异明显。

???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取向上进行了激烈交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理论上,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经十分明确,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毫无疑问,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性与阶级性有机统一的双重指导价值,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但是,毋庸讳言,现实与理论有不小的差距。程恩富提出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认为应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重建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他剖析了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若干问题,评述了近年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创新,指出了中国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构想了对此全面重建思路。他指出中国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革的同时存在若干不良倾向:改革前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后模仿西方经济学。我国要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注意世界经济和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大背景,对照多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中外多种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经济事物变动的基本现象实证描述为重点,科学凝练符合经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范畴和原理。他还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门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者要面对中国现实问题发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凸显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几位经济学教授就“经济学理论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学构建”问题的谈话从侧面反映了理论交锋。孟捷提到诺奖得主克鲁格曼2009年尖锐地指出:“过去30年,宏观经济学即以卢卡斯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点是没用的,说得难听点是有害的”。贾樟良强调,要警惕和防止发达国家和金融垄断资本对中国发动“经济学战争”,而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他们的战略工具。“经济学战争”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高校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际上都基于发达国家利益,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利益有损害。其间的诸多理论假设如要素价格均等化、自由贸易等都不现实,通过这些理论,垄断资本打开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第二,“模型误国”。中国经济学研究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当精神鸦片,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特别是发表数学化论文成为经济学学术研究标准,数学形式主义使中国经济学“殖民地化”,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实现了支配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国际垄断资本面前的中国变得麻木不仁。第三,当代多种范式只要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教条均遭攻击和打压,这里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包括当代一些其他经济学的范式。第四,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研究的停滞。经济学说史上,丑化促进英国、德国和美国崛起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学派等。

??? 二、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多定性与对比性分析

??? 国外有不少评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模式等方面的观点。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第3篇

近30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加入WTO前后,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沃尔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美欧仍然以“非市场经济国家”为名,限制中国对美欧的出口,实际上是对中国设置市场经济地位障碍,阻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渐进式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有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各方面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归功于理论与政策上的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四中全会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针对长期困扰我国学术界的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明确提出把市场建设成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加入WTO以来,为了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先后出台了大量与建设市场经济相关的政策。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三、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启示

美欧通过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我国设置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国应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此外,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化与政策上实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我国已在理论与政策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循。西方国家许多不同的市场经济理论流派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总结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具体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特殊规律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筛选与我国具体情况接近、能为我所用的规律,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从政策上深化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二)理论、政策与实践应统一

理论、政策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分离的环节。理论是否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政策是否合理,实践是否规范,都关系到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理论、政策与实践三者应统一,但关键是实践是否遵循现有的理论和政策,否则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比如,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当前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理论,但是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却没有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而是按照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制订,出现了理论与政策实践不统一的情况。按照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制订政策、指导实践,必然会发生实践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对抗,造成经济运行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三)广泛开展市场经济理论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存在很多分歧。如市场经济有无所有制的属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看法不一。我们可以以探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为契机,加强与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交流,交流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交流现代市场经济相关政策与实践经验,在不断交流、探讨和争论中发展与深化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关起门来搞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建设也不行。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 中国经济改革 理论影响

十七大报告把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划时代贡献。而早在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已经在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方面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国内很少有人把它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甚至对它一直持批判态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社会主义一般指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重要思潮,涵盖了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作为经济体制则主要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以原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

按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1)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2)20世纪50~80年代随着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产生的计划与市场并存、决策分散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3)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英国工党进行政策调整为政治背景,英国左翼理论家发展起来的“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4)剧变以后,西方左翼理论家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新建构。这四个阶段中,以“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为分界线,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第一、二阶段的“前期”和第三、四阶段的“近期”。前者称为“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或东方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后者称为“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或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其政治目标的不同,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则大都是在社会主义之后,一批激进学者试图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物,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成果上进行改良资本主义或替代资本主义的设想,是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的中短期目标。

二、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影响

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组织模式的计划和市场,能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社会主义由一种理想变为现实政治制度后,计划经济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社会主义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从市场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都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引入和建设市场经济产生过重要影响,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有过积极的理论贡献。以“兰格模式”为例,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提出的模式,可视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进市场机制的最早理论尝试。他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计划和市场互斥论的框框,正式把市场范畴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兰格模式对以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兰格模式也成为以后“一些试图在理论上结合计划工作和市场机制者的理论基础”(P18)。

20世纪50~80年代,随着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以南斯拉夫的霍尔瓦特、波兰的布鲁斯以及捷克的锡克等人为代表的计划与市场并存、决策分散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其基本主张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实际上已经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初步尝试,为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引入市场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盛行于西方的现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论证市场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途径的问题。这里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引入和运行市场经济问题,而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十分成熟的基础上如何融入社会主义因素,或者说是要解决在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如何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这一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鲜明的不同。但它对市场能否以及如何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有益探索,同样给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以有益启示。“了解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有助于我们弄清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上借鉴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的积极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正确认识巨变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新变化,增强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P255)。

三、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意义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基本特征是:把资源配置形式与社会制度分离开来,即把计划机制或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分离开来;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它的理论主张以及产生和发展过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类似性。虽然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伟大实践的结晶,它与市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不同。但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没有打破陈规吸收借鉴国外有用思想,仅凭中国素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资源,恐怕难以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大厦。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社会主义的突出贡献在于从理论上证明:通过妥善地处理公有产权关系,可以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长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可以说市场社会主义提出的“市场资源配置手段论”、“市场社会性质中性论”和“市场经济效率优越论”为社会主义运用市场提供了间接的理论依据;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邓小平最先举起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旗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的命题。这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深入探索的结果。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才能较快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P149)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又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些精辟论述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概念中,社会主义指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某个阶段,它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社会主义因素”。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最早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的。马克思在1874年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P7)它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是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中,市场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理论启示作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实现了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

参考文献:

[1](英)克里?特纳 克莱夫?科利斯:计划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 计划 市场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梳理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把握其基本主张,明辨其理论得失,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深入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其主要的发展脉络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即从计划主导机制论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二元机制论市场主导机制论。据此,可以把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

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能否独立于以至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门话题。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了一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以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Von?Mises)、哈耶克(F?A?Hayek)为代表,另一方以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O?Lange)为代表,结果产生了“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米塞斯、哈耶克等人断言,“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进行合理经济计算”。米塞斯对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组织方式进行比较后指出:如若没有自由市场而用共同社会的人为的计划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以劳动时间作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分配的尺度,则合理的经济在逻辑上不可能实现。

针对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的观点,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经济计算、合理分配资源的可能性。他继承了泰勒的社会主义经济可以通过反复试验纠正错误、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达到目的的思想,指出“‘试错法’也适用于消费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都不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在那里资源分配不受消费者偏好的指导。”兰格认为:根据“试错法”,利用价格机制的计划手段,在只存在消费品和劳动力市场而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的前提下,解决生产资料价格问题,通过模拟市场求解线性方程组确定物价等一系列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兰格模式”是一个“模拟市场社会主义”,它还未脱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该模式中不存在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真实市场,不存在针对生产资源的使用而进行的竞争,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是在竞争中自发形成,而是自上而下地制定和推行的。因此,“兰格模式”就其运行方式而言,不外乎是一种主要运用价格调节手段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毕竟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的最早理论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微观经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确认了市场机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大意义。兰格的市场与公有制兼容、计划与市场并存以及效率与平等相一致的思想,不但被以后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所继承,而且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和改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二、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

二战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人们既不愿意抛弃计划这个“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力图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而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著名的有布鲁斯(Wtodzimier Brus)“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塔?锡克(Ota Sik)的“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科尔奈(Janos Kornai)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亚历克?诺夫(Alec Nove)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等模式。

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于1961年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一书,他分析了集权模式的弊端,主张实行劳动者自主管理的国营企业与宏观经济中央计划结合的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国家通过控制市场来引导企业决策、引入市场机制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分权模式是可供选择的一种合理模式。捷克经济学家锡克描述了一种被称作“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他指出:“单靠市场或单靠没有市场的国民经济计划都不能保证经济的有效和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发展。”市场信息应成为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执行的标准;计划还要为市场规定方向,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尔奈于1980年发表的《短缺经济学》中提出“宏观间接控制下的自由市场理论”,认为传统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就是“短缺经济”,进而指出造成短缺的原因就在于国家对于企业的“父爱主义”。要消除短缺,必须改变由国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状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经济学家诺夫在1983年发表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中,把矛头指向马克思的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论忽视了经济计量化、机会费用、可替代材料的选择等问题,将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了不恰当的分离,以致只能按无差别的劳动时间确定价格,使用价值之间却无法进行比较和计量。

分权模式是一种二元市场机制论,人们已经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试图在计划的有效控制下,尽力发挥市场的作用。然而,分权模式与兰格模式一样,都是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利用市场。从根本上说,它没有摆脱计划――市场的二元模式,在计划与市场如何运用上,往往顾此失彼,如南斯拉夫、匈牙利两国都承认“尚处于计划与市场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两不像’状态”。在市场经济如何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即在市场机制与公有制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上,也没有找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案。

三、“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英国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就是“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确立。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利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分配经济权力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目的”则是人们为消除现有社会的弊端而要努力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包括消除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利等方面的较大平等,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等。从历史和实证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绝非是市场经济的唯一特性。“资本主义和市场的联姻可以分开理解,即尽管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然而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是极为可能的”。

英国著名市场社会主义者索尔?埃斯特林(Saul Estrin)从资源配置、现代工业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市场主导机制论”作了全新的论证。从资源配置来看,如果将计划作为主要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就会式微,而且会弱小到无所作为,中央计划体制必然会压制和损坏市场机制以及市场兴旺所赖以为根本的主要特征,即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竞争精神。据此,埃斯特林主张“最好将市场作为主要机制,只是在有需要之时才用非市场机制对它进行补充。”当非市场机制无所作为时,一个发育完好的市场制度可以作为依靠而予以运用;从物质文明来看,“在一个希望采取社会主义目标的复杂工业社会中,市场应成为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它们与其他制度一起,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为一个经济制度配置资源提供信息和刺激;从社会制度来看,市场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普遍特征”。

“市场主导机制论”突破了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下对市场与计划二元机制如何结合问题上的犹豫和徘徊,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区别开来,并通过市场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把效率和平等、民主、自由结合起来,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思路。但市场社会主义出于对苏联东欧中央集权社会主义的反感,也出于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反思,它逐渐转向自由主义。埃斯特林公开声称,市场社会主义“激进的重新取向”,“这意味着要对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集权手段干涉经济的倾向加以抑制。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对国家恰当角色的认识的改变。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官僚权贵的意图和政府干涉的效率极不信任,这使他们激赞放任自由。”[8]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20世纪70、80年代虽然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但却付出了同自由主义合流的巨大代价。

四、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社会主义思潮非但没有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和新保守主义思潮的盛行而销声匿迹,反而成为西方左翼理论家和知识分子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构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热门话题。他们认为:虽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但“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不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关于如何改善旧模式的观点,有许多教训要从20世纪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中汲取”。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唯有他们设计的市场社会主义才是“能够将自由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理想结合起来的第三种选择”。为此,他们设计了各种具体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

第一,罗默(John Roemer)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建立独特的“证券”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把全国所有企业的资产以证券货币的形式平等地分配给所有年满21岁的公民,公民用所分证券购买企业股票以获取股息收入。该模式用“证券”分配企业利润,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利用银行和股票市场等市场资本主义成功微观机制的模式实现效率,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扬克(James Yunker)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将资本的个人所有转化为公共所有,消除非劳动挣得的私人资本所有权收入,通过对因资本占有不平等而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的限制来促进社会平等。该模式从公平与效率结合方面考虑社会主义的改革设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没有过多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而是在肯定当代资本主义效率的同时试图扬弃不公平的现象,至多称得上是从实用方面出发的一种与资本主义结合的改良设想。

第三,米勒(David Miller)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限制了市场优势的发挥,工人阶级完全有可能离开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他认为市场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更高的效率、民主和自由。可见,这种模式更多地关注平等、公正等价值目标实现的微观机制,寻求的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法和道路。

第四,施韦卡特(David Schweikart)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不存在资本市场;对外贸易不是“自由”贸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可以发挥作用。该模式主要以公平和效率的结合为目标,肯定了工人阶级的自我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模式提出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有利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但过分强调民主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的大局。

总之,这些新模式虽然对如何改造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设计出了各种侧重点互不相同的具体方案,但他们都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市场通过改造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作为其理论前提,力图把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从而使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主题的论证深入到了更细致、更具体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日]伊藤诚:现代社会主义问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73

[2][波兰]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

[3][捷克]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9

[4][英]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 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14、14、107、144、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