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计划经济的弊端{2024年最新5篇}

青春笔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9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第1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摸索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初步思考。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它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已凸显出来,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伊始,主要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只作为辅助调节的手段。但这已实现了由排斥市场到接受市场的伟大突破。邓小平在1979年11月在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可以结合市场。”1980年,邓小平又强调:“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都再次重申了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虽然这一时期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已初露端倪。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十二大已经再次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搞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一直在进行理论上的思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指出了“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应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又再次明确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再以计划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从1987年10月的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是集十四年改革开放之大成,终于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最终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三大过后,经济理论界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已向市场倾斜。但1984—1988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物价上涨、宏观调控失灵等诸多问题,加之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1991年苏联解体等问题。中国理论界出现了否定市场经济的趋势。邓小平以革命家的气概坚定了不是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信念。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经济都只是手段。”这就对市场经济的争论作出了彻底的总结。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基础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争论和摸索的过程。但最终到得以确立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充分的现实基础。

1.计划经济体制种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工业化也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便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工业化程度,缩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人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高涨的情况下,这种经济体制曾为经济的发展和新生社会主义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增加,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其一是这种体制信息的不完全。其二是对劳动者的激励不足。导致国家不能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决策和工人建设热情退减、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的要求。邓小平在分析中国现处阶段时指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还不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所描绘的那种水平。因此,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党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也客观上要求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发挥。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完成中国经济的原始积累,为实现中国真正意义上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条件。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要求。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渐凸显,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的研究,都证明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它不是由中央机关统一搜集、传输和整理信息,统一发放生产指标,而是市场上分布的各个企业对市场上供求的变化及价格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有选择地吸收和处理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各个企业的积极性和为最大程度上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空间和环境。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资源浪费。

三、结束语

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第2篇

财务内部管制如今已成为我国公司内部的管制基础。它是一切其他部门管制的前提,它的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务内部管制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得不到足够重视。出现的内部管制羸弱又引起各部门的不协调,从而导致整个公司缺乏整体性,经营状况开始恶化,导致多骨诺米牌效应。国家“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完善企业内部管制制度,推进管制体系的稳步实施也要求我们应该对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控制的问题有所讨论,通过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企业财务;内部管制;问题

一、企业财务内部管制优势

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机构,首要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套完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促进以下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是促成公司管理要求的实现:众所周之,每个企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内部管制有助于各个企业高层解决这些相似的问题,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这是它的必然性。财务内部管制作为内部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的决策监督,实施情况监管等做出裁决,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其次,完成企业营销计划同样少不了它。财务内部管制通过责任的强制赋予要求企业基层员工不断努力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完成营业目标;管理、检测人员不敢徇私枉法,使不合格现象大幅下降,进而使各部门和个人同心协力完成企业的营销计划。

二、管制流程

企业财务内部管制应当使用反馈控制系统。管理部门设计管制,并检验其运作是否良好,并将检验结果成册上报给上级以此完成改善。改善完成后的基本管制体系应该由事先管制、事中管制、事后管制三个阶段的循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组成。

(一)事前管制

事前管制系在实际活动前便订定绩效标准及偏差预警系统,在问题发生以前即进行控制程序以防患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为导向。企业财务内部管制主要由完善管制制度、完善展望管制、完善策划管制、完善预算管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事中管制

事中管制又称为过程管制,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贸易以及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管制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三:一是按照公司管理层所规定的相关预算、责任标准审核财务信息;二是通过财务部对财务信息的来龙去脉强势掌控;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实施流程的管理控制。

(三)事后管制

事后管制是指对交易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控制,并把这个结果进行反馈,从而更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会计控制方法。事后管制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核查,包括支出核查、收入核查、核算和实际账单的核查等;其次是评价,通过对项目进行过程和后期成果的评估,向上级反馈财务部门的项目实施情况;最后是考核,依照企业规章,以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对被考核人员人员进行赏罚。

三、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控制要素

目前我国各个企业财务内部管制质量良莠不齐,作者深究其产生缘由,结合最新关于各企业财务内部管制的理论知识,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领促成企业财务内部管制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财务内部管制的外在因素

这里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指管制环境。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件事情的做成有着优秀的促进作用。作家作画需要好的环境,音乐家谱曲同样也需要。我们财务内部管理控制虽然不像作画和谱曲需要那么优雅的环境,但是仍然需要管理层的有力支持和投入态度来确定财务内部管制的前进方向。管理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分别行使自己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严格避免权力互相渗透、一个部门或个人独揽大权的局面;其次对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应该也有所整改,使其向合理化、适应化、简约化方向发展,执行力度能够得到保障;然后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多渠道、多方位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各个企业财务内部管制外在环境压力之一;最后,强烈建议企业上层健全员工福利制度并同时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的和谐、诚信氛围,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优化企业财务内部管制的反作弊制度

哪里有考试、考核、考查,哪里就会出现作弊现象,纪律严明的大型企业也不例外。而一旦出现这种舞弊现象,企业精心建立起来的一套财务内部管制体系也将受到破坏而导致失效。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优秀的反作弊机制作为我们财务内部管制的“保护伞”。伯洛格那等人把作弊的出现归根于舞弊风险因子,而舞弊风险因子又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是指因人而异,且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此种因子的存在要求企业加强对各层次、各部门员工的道德建设;其次完善投诉机制(包括企业内部举报和公司外部热线举报等),通过此举来明确各个小组的职责,加强个人责任心,避免个别风险因子的产生。一般风险因子是指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的因素,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来说,只要有交易发生就一定会有信息、资金、物质等的交换产生,那么作弊现象就一定有概率发生。在这一方面,外部审计者相对于内部审计者有更加清晰、独立的视野,加强外部审计能有效降低一般风险因子存在的概率和发现内部审计未能发现的漏洞。同时,加强惩罚力度可以震慑舞弊者,也使一般风险因子存在的概率降低。

(三)财务内部管制的评价机制

财务内部管制的事后评估主要包含财务内部管制的结构和结构之中有来有往的控制过程。评价的准则是财务内部管制体系的设计是否是完好的、是否是合理的以及运行过后程序的有效性。评价实施应由公司建立的专设监督机构实行,此机构应该只针对财务部,并直接对企业董事会负责。评价汇报主要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普通弊端、严重弊端、实际弊端。企业财务内部管制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出现经济问题的缺陷称为一般弊端;严重弊端是指由人的品行问题引起的弊端;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之前未发生的问题被称为实际弊端。无论是哪种弊端,其实际评估内容一定包括以下方面:就是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实施、内部监督情况、出现的重大事故和处理情况、年度总结、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等。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第3篇

一、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一)理论维度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即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存在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1990年1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364)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

(二)实践维度

首先,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发展并且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和高效作用,而且也更好地规避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和不足。其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到182美元,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是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2](35)。

(三)时间维度

诚如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由于罗斯福出台并实施了大量计划经济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产,以至于美国舆论界一致认为罗斯福是一位共产主义者,而这位共产主义者要把美国引向共产主义。然而时光如梭,白云苍狗,时间昭示人们,罗斯福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政治家,计划经济也是一种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罗斯福用它挽救了资本主义。一个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为人们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总免不了受到旧事物的破坏,遭到险恶用心的敌对势力的阻挠。但是,青山遮不住,新事物反映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总是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市场经济的弊端

如前所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础和最高效的方式。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情况,市场经济如果不加管束,任由其演绎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从而引起两极分化、生产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现象;也会推动利己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牺牲集体的利益,甚至牺牲人类的道德。总结起来,市场原教旨主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显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主要带来了教育、医疗、住房和食品安全这四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首先,教育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使贫困的农村孩子上学难。在中国,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和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和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其次,医疗问题。市场化之下,普通群众在大医院“一号难求”,看病难;贫困家庭“看病倾家荡产”,看病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医疗技能水平低下、医疗设备落后的现象。再次,住房问题。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热衷投机,房价飞涨,普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年轻人沦为房奴,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同时,由于盲目开发,很多地区出现了无人居住的“鬼楼”。最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不恶意评断市场经济的不足,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却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在我们日常的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甚至还添加工业原料,如此罪恶的行径层出不穷,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在隐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导致了三重关系的异化。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曾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161),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爱护自然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界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提供了舞台。“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损害自己的身体包括无机身体,则无异于自杀行为。”[4](69)然而,事实却正朝着我们所担心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之下,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无限增长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急剧扩大着,“征服自然”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加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严重分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等,一时间这些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不胜枚举。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统一的。他人即社会,个体的存在以社会为前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奋斗和努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每天只想着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大剩余价值,工人想赚到更多的生活资料;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困;资本家的富有是工人贫困的原因,工人贫困是资本家富有的原因;资本家压迫工人,有产者压迫无产者,资产阶级压迫工人阶级。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是敌对的。第三,个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异化。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导下的社会,犬儒主义异常盛行。人们在认识和理论上很清楚其行为的害处,但在实践上却放纵自己,玩世不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举个例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得工人畸形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然而工人却不得不继续维持这样的畸形发展,否则,工人就无法获得生活资料,甚至不能维持生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模式,它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制约并克服它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凸显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和高效作用,还可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很好制约并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弊端。

三、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

(一)技术层面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防止和制约市场原教旨主义。首先,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1](149)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更高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又可以合理布局、节约资源,矫正经济运行中的失误,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说:“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做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真正做到调节社会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协调地区发展,消除社会贫困。再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计划和行政管理等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运行。

(二)理念层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创造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5](109)。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自由、全面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创造出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理论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接,把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西方文化所指引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和谐理念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三)价值层面

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后勤管理;市场经济;改革;落实

一、行政后勤管理的内容

行政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类和后勤类两个方面,行政类包括:负责公司文件资料的相关审核和办理相关手续、资质文件的年检与更新;定期对公司的文件进行整理,做好文件的保密工作;负责公司的对外接待工作,对公司接待来客所花费的费用进行报销以及接待客户所需物资的选择与采购;负责计划和购买公司所需的办公用品并且进行报销;负责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核实等相关工作;负责规范公司印章的管理与使用,尽最大的能力避免印章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负责相关合作单位对企业的参观,招待等等。后勤类的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拟定,检查,监督后勤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制作后勤工作计划以及用款计划,管理落实好公司的水电使用情况,本着节约的原则进行水电使用安排,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对于公司的进出陌生人员进行认真翔实的的登记工作;对于公司的工作环境进行相关的维护等等。

二、行政后勤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行政后勤管理在企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涉及的管理面十分广泛,包括了企业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工作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行政后勤管理执行的好坏直接会对企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行政后勤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首先,行政后勤管理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行政后勤管理的工作包括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协调以及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这些方面,如果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已有资产的价值;其次,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能够正常进行;最后,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行政后勤管理通过合理调配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调整相关岗位的工作薪水,为职工发放福利等政策,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在企业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行政后勤管理存在的弊端

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对行政后勤管理的要求也升高了,行政后勤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在企业需要加大步伐搞发展的现实环境中严重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具体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实权,掌管公司人事,财务以及后勤的相关工作,这类部门本应该严格按照章程办事,但是当前,大多数行政后勤部门都有着很随意的工作作风,甚至部分后勤部门完全不按企业的相关章程办事,只根据上级领导的个人意愿来办事,在工作中阿谀奉承上级领导,无视企业的制度章程,在工作中加入了很多的个人的意愿,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很低,这样的后勤管理工作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物资和人力损失。其次,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缺乏工作的主动性。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在工作中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律性和计划性,工作的安排往往受到别人的安排,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局面,企业的生产经营部门往往可以随时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安排与指派,这样的部门形象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心理上的不愉悦,认为自己干的是和保姆同样类型的工作,工作积极性及其底下,也就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虽然说现在的后勤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向产业化发展,但取得的成效还是不太明显;最后,还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传统的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是一个消耗性的部门,工作的综合性较强,但是工作本身不参与企业的运营,所以也会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这个部门的运行需要企业花一定的资金进行维护,来满足行政后勤管理部门职工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政管理部门这样一个只产生资金消耗的部门如果不进行改革,就难以适应企业飞速的发展,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必须进行大胆的革新,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让后勤管理部门与市场经济接轨,让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创造经济价值。

四、使行政后勤管理发挥积极影响的方法

首先,可以让行政管理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使其向后勤管理的产业化方向转变,改变之前单纯的服务性质,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力争实现经济价值,可以发展成为自给型的经济实体,采用专业的管理机制,成立各种服务外包的公司,从而从中获取相关利润,而相应的,企业应该放宽相应的政策,鼓励行政管理部门走向产业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其次,要调动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后勤部门单纯消耗支出的现状,就必须是工作人员的思想有所转变,要把减少消耗与支出和员工的经济效益相结合,用有偿的工作来降低行政管理系统整体的消耗和损失,对相关的执业人员进行培训,主要从职业技能和工作思想方面对职工进行启发,使员工把企业建设和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杜绝一切浪费。最后,制定合适的行政后勤管理模式,使得该模式更加适合该部门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工作中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章程办事,并且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使其转变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并且要听到职工的心声,尽可能的满足职工需求,深化企业的改革,使得行政后勤管理部门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综上所述,行政后勤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行政后勤管理部门不进行相关的适应当今社会趋势的改革,将成为企业大步向前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要重视起这个部门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任建军.加强行政后勤管理措施的探析[J].江西建材,2016,(09):288-293

[2]阎涛,王婧婧.企业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03):207

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第5篇

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行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在政治体制方面则表现为:实行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民主太少,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对于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是应该改革的。只有改革了这些弊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都曾经进行过改革,其弊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对斯大林个人的评价上赫鲁晓夫曾企图全盘否定)。这种体制到了80年代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效率低,耗费大,补贴多,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结构畸形,发展速度不断下降。50年代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0%,60年代为7%,70年代为5%,80年代头五年就降至3%。这就使得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苏联面临沦为世界二等国的境地。还有,社会上消极现象丛生,社会道德开始堕落,酿酒、吸毒和犯罪开始滋长、发展。党风严重不正,出现了无视法律、、贪污受贿、阿谀奉承和歌功颂德的现象。还有一大批历史冤、假、错案未,迫害者离心力在增大。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民族动乱时起时伏,只是在高压政策下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骚乱而已。在对外关系上,由于执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甚至出兵侵占他国,苏联社会主义形象受到损害。面对这种状况,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全面改革的方针,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6年来的实践来看,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经济改革均未取得预期成效,反而使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究其原因,就在于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搞全盘西化。

纵观苏联的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4月—1988年初为头一阶段。这三年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三年偏重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也大体相应的分为两个阶段。前后两个阶段的思想,虽有内在联系,但毕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革的目的由“完善社会主义”变为彻底“更新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社会大厦”。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扭转70年代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1985年4月,在他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举行的第一次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加速经济发展和进行改革的主张。次年2月,苏共27大通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同时决定进行经济政策改革。

在这以后的头三年政策中,戈尔巴乔夫在思想上,对斯大林和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体制总的说还是采取分析的态度,承认依靠新政策的优越性,使苏“在很短的历史时期登上了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高峰”。1986年苏共第27大通过的文件规定,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以使社会达到“新质状态”。当时,戈还多次强调,改革的任务和方针是“全面完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以充分揭示和利用社会主义的一切优越性”。这一时期,苏当局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方面,重点是探索经济改革和加速经济发展的途径。当时,戈强调对苏共26大(1981年)方针政策的继承性,主张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并改革计划工作,同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上,扩大企业自,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求发展”。认为提高国家计划工作的科学水平“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扩大企业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基础和主要目标”。

问题在于,第一,“加速战略”的目标侧重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由于改革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步骤,实行“边设计边施工”,党内思想又不统一,经济改革不能到位,而加速的重点又放在重工业上,结果使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使重、轻、农的比例愈加失调。1987—1988年初,“加速战略”已名存实亡。第二,微观改革使企业自主经营创造外部条件,结果企业改革处于“空转”状态。例如,国家虽然取消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控制数字、国家订货等间接计划控制手段,但企业仍无法自由采购原材料、无权自由定价和自由销售。到1990年底止,95%的产品、95%的价格仍由国家统一调拨和统一规定,贩运商品视为非法。因此,企业无法搞活。第三,企业的自扩大后,政策不配套。企业自身获得的利润大大增加,自主支配的经济刺激资金由20%以内增加到40%以上。但在没有宏观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往往要利用这点权力为小集团谋利益,如任意改变产品结构、变相提价、多发奖金、增加工资等等。此外,为了争取人民支持,国家实行超计划增发货币。这样一来,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职工报酬的增长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物价不断上升。国内市场食品和工业日用消费品供应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第四,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放弃阶级斗争,导致社会上主义势力日渐增大。戈尔巴乔夫在进行经济改革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