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88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8分钟。
计划生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范文第1篇
医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剖析我国教育现状,探讨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美国,医学院录取之前,学生们要去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医院工作一段时间或参加志愿者活动。医学院的学制为四年,第 1、 2 年学习临床前的(preclinical)医学基础理论,第 3、 4 年的时间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观察和参与患者的治疗,在内、 外、 妇、 儿、 产科、 家庭医学、 神经科与精神病科轮回实习。可以选修临床专科或研究方面的选修课,并进行住院医师前期阶段的培训[1]。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为5年,在入学前没有相关医学接触史,入学后直接进入基础课学习,为期两年。3、4年主修临床课,有课间见习,第五年临床实习。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美国的医学生早期即接触临床,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感知的认识,但是我国的学生在入学早期对临床医疗是茫然的。
在医学教育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基本特点上,美国注重医学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渗透,标准化患者与模拟患者的应用,大课堂集中教学与小组分散教学优势互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等。
我国传统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以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将知识进行划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有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施治、综合处理的能力。有部分学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这在小班上课的专业中效果较好,但我们目前的临床专业招生学生数目普遍偏多,又面临师资不足的社会现状,无法实现小班上课,导致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效果受到明显影响,实践课程的应用则主要以示范和重复为主[2],临床专业的学生会在大三接触临床课程时,到医院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师会有计划的给学生讲解实践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配以简单的临床查体、听诊操作,同学们在临床理论知识上对临床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但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对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进行训练。
计划生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范文第2篇
Abstract: Taking 2009 graduating class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in Medical Branch as respondent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three major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ograms, curriculum setting requirement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survey reflect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basis of vocational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education,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关键词: 课程建设;调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
Key words: course construc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60-02
1 调查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从事综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秀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课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仍采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管理形式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学习活动课堂化、教学评价试卷化,既存在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也存在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高职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并逐步深入,教职成【2011】6号文件指出突出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产业、企业、岗位及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五方面对接。本课题组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需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学生眼中的含金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2009级毕业班164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习结束返校、毕业考试之前,以班为单位发放自设调查问卷,下发164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97.56%。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核实、分类、归纳。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有关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3.1.1 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非常合理,29.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合理,54.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较为合理,11.46%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不合理;且有有4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6门以下课程较为合适,44.21%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7~8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9~10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10门以上课程较为合适。可见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过重;同时认为需要增加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精神病学、影像学、检验学等课程,也认为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需增加学时。由于学制短、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已不受学生青睐。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因此,教学计划必须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2 对各课程授课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0.42%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非常合理,
34.3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合理,40.63%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较为合理,14.5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不合理。毕业班对课程授课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说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以应试为基础的授课计划没有唤起学生的兴趣。授课计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必须体现课程特点和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相关性、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时间性,其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教学目的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难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课时分配不能平均而要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宜切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职教特色,评价方式应多维多元。
3.1.3 对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比例非常合理,38.54%的学生认为比例合理,33.33%的学生认为比例较为合理,
21.88%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合理。毕业班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人数均未过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既不能被学生赞赏,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医学的学科特点。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院校融通、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各阶段、各类型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以临床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临床职业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 课程设置需求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班普遍赞赏的一线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二线课程为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这一结果与现有教学计划基本吻合。然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仍受“学科本位”观念的桎梏,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3]。因此,应以能力为本位来设置课程,重点培养医学生的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能力、系统规范的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处理能力、选择临床技术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宣教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3 教学效果方面
3.3.1 对实践教学的收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30.85%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5.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13.83%的学生认为没多少收获。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说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收获甚微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分析性实验偏少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减少;二是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师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单调乏味。积极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使用智能模拟人、大力开展动物实验和学生间互动操作、院校合作实施临床见习和实习、师生互动交流等有益探索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3.2 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1.58%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掌握,62.11%的学生认为能掌握大部分,24.21%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少,2.1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收获;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课程有:
35.19%的学生对内科学感到焦虑,16.67%的学生对外科学感到焦虑,11.11%的学生对解剖学和妇产科学感到焦虑,7.41%的学生对病理学和药理学感到焦虑,5.56%的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免疫学、儿科学感到焦虑。这一结果提示,教师应该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实了解教学效果并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不能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和一张考试卷纸上谈兵。
3.3.3 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
5.2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太大,36.84%的学生认为内容广而不精,24.3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学习需要,5.93%的学生认为内容不新。结果显示,内容广而不精、内容不新等问题与学生基础欠佳、学制短、职业标准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课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3.3.4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6.67%的学生赞赏传统教学,而19.44%的学生赞赏校内实训、29.17%的学生赞赏临床见习、13.54%的学生赞赏情境教学、14.93%的学生赞赏顶岗实习,6.25%的学生赞赏网络教育。这就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依然薄弱,学生呼唤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情境教学、顶岗实习,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3.5 对教学效果决定因素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对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认识:11.66%认为是稳定的教师队伍,11.92%认为是教师的积极性,14.25%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11.92%认为是教师的知识领域,
11.92%认为是课程的合理安排,9.33%认为是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14.25%认为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14.77%认为是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述结果显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知识领域、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评价不高,课程设置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调查结果对后续课程建设将产生抛砖引玉的建设性启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应该顺应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探索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达建,陈龙,唐文等.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29-30
计划生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自实施目标管理以来,苏州市的人口与计生工作管理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标管理本身也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完善。但是也应当看到,新世纪新阶段苏州改革开放的新发展,使苏州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多新变化,苏州人口发展正处在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出生人口上升较快、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升、人口管理困境增多难度增大的变动时期,面临着人口总量调控、独生子女家庭风险、人口结构性矛盾、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新的挑战情况和新问题。
1.苏州人口总量逐年增加,人口数量的调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根据“苏州适度经济人口规模研究”结果,苏州经济总量每年12%的递增速度将会吸引各类人才和外来劳动力流入,机械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势必继续增长;同时,“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中进入生育旺盛期的人口增多,符合再生育条件人数也在增多,部分群众生育意愿有所上升,流动人口在苏人口出生数量上升较快,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向。这些因素的叠加,必将使苏州人口总量增长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苏州长期保持的低生育水平、低自然增长率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会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目标管理工作不仅没有减轻压力相反却愈加艰巨和复杂。
从政府层面看,人口规模控制任务十分艰巨。2001-2006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从580.52万人增长至616.08万人,暂住人口从105.07万人增长至497万人,分别净增35.56万人和391.93万人。统计表明,至2006年末,苏州的人口已达1113万人,这对苏州“十一五规划”的总人口目标要控制在1000万必将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而且,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已经对苏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和制约,使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面临严峻挑战。那么,政府如何进行人口宏观调控,尤其是抓住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流动人口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双重功效?显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成为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摆在了苏州各级政府面前。
从人口计生职能部门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尤其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管理措施,使“九五”时期、“十五”时期苏州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保持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如前所述,“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出生高峰,再加上外来人口生育的刚性增长,苏州市避峰填谷、调控出生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不容乐观。勿容置疑,在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中,对出生人口数量调控仍然是今后目标管理的一个重点。
2.人口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凸显人口计生目标管理新的难点
一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快速上升。预计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20.50%和15.53%,比“十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的压力继续加大。二是随着苏州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带来了人口迁移,增加了人口计生管理的不确定性;而且村民变市民,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机制还未建立完善,致使这些辖区的人口计生的目标管理的实施难有坚实的体制保障;更有甚者,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带来了苏州总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分布不尽合理,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大多聚集在城市,在城市又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人口布局在行业间分布也不够平衡,生产链低端聚集外来流动人口居多,高端或专业技术领域聚集人口偏少,这些都严重影响苏州总人口的素质结构。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上升迹象,流动人口新生儿性别比偏高。据1%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中,总性别比为110.87,一孩性别比102.49,二孩性别比161.25,三孩性别比180。可以肯定,随着流动人口出生数量的上升,全市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开始受到影响。四是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增多。独生子女夭折、重病、伤残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以及国防风险等,都给我们人口计生目标统筹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总之,年龄、性别、分布、素养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将给苏州人口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都需要目标管理进行导向,统筹调控,使之逐步趋向合理,促进苏州人口良性循环发展。
3.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增强目标导向和管理力度
优质的计生服务可以促进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提供优质计生服务不仅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课题,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的标尺,是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全市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左右,约有500多人,意外妊娠和未婚早孕的现象有所增多。30%以上的育龄妇女患有至少一种生殖道感染疾病。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以及艾滋病等性病患者均高于户籍人口。群众对计生服务的需求日趋提高和多样化,计生服务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挑战。这些都对人口计生目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回应这些要求,必须要对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4.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创新目标管理工作
从目标管理的责任主体来看,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动态协作不够协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亟需提高。首先从管理理念上看,人口与计生工作在目标管理上存在着重计生轻人口现象,对苏州变化了的人口状况尤其是机械增长率居高不下、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苏州的人口现象研究不深,相应的管理措施滞后。其次是管理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作为市政府职能部门,单位的名称已由原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而对于人口管理的职能,政府授权却不明晰具体,使得人口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人口管理的重大措施难以出台。其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在人口管理上仍然政出多门,市政府在人口统筹管理上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例如在人口统计方面有三个部门在做,一个是公安部门,一个是政府统计部门,一个是人口和计生委,这三个机构因为统计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使得统计数据有很大差别,这就给政府做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条块之间也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其四,目标体系及其运行存在局限。目标体系应该突出重点,简便易行,注重运用,然而,在目标管理实践中都是从政府需求角度来设计指标,很少顾及群众意愿,而且存在着指标太多、层层加码、基层被动的现象,致使指标的完成带来许多不真实,无益于开展。同时,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指标设计轻考核、重考核轻结果运用的现象,目标管理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五,目标管理中缺乏对社会管理主体的肯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变革,社会管理日显重要和突出,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着由单一政府管理向政府、社会互动、责任共负的管理阶段转变。然而,现实中一方面未能在体制和机制上包括目标管理指标设计上给社会管理以更大空间,另一方面以社区自我治理为主的社会管理还很稚嫩和脆弱,人口计生自治组织十分缺乏,致使现有的人口计生工作仍是政府单兵作战,“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综合服务、群众自觉参与”的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体制难有大的进展。此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社会抚养费征集难的解决和独生女子奖励措施的落实等都需要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中才能实现。
5.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陈旧,严重制约目标管理的绩效
目标管理需要相应的管理工具,管理工具的有效性将会极地提升管理的绩效。目前,我们现有的目标管理工具和方法仍然比较传统,缺乏现代管理新工具和新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其绩效较低。如人口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研究滞后于目标管理要求,苏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还缺少信息化的推动,苏州没有一个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库,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人口管理的软件工作几乎还没有启动,使得苏州总人口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外来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状况的分析都难以开展。二是管理进程中的管理方法还比较传统,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富有效率和效益的新工具缺乏借鉴和引用,对传统的管理手段缺乏拓展和创新,致使目标管理工作繁重而低效,目标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难以有质的提升。
二、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完善对策
苏州的实践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工作重心,有利于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有利于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州的人口与计生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苏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都要求苏州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为此,要按照稳定、提高和统筹的新要求,促进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推进目标管理措施的创新。主要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重新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目标(指标)的引领作用
针对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想,依据《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心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管理工作的对象要从户籍人口转到常住人口;二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从控制新出生人口转到控制苏州市的总人口增长;三是目标管理的重点由人口的数量转到数量和质量、结构并重。
适应这三大转变要求,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尤其是要分类设置政府、计生条线、相关部门的核心指标。结合“十一五”江苏省对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体系,政府系列的目标管理应侧重于立足地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立足于地方人口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的宏观调控。具体设置五项指标:(1)总人口数量;(2)计划生育率;(3)外来人口增长率;(4)人口质量和结构调控达标率(根据此类考核指标和各个时期的工作要求设计一个达标指标);(5)人口管理服务群众满意率(根据目标要求对涉及为群众服务的内容设计群众调查表或随机调查,或通过网络调查获得)。此外,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确定相应指标,一般以单项指标为主。人口计生工作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政府目标的分解和承担,重点应突出以下八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指标,主要考核计划生育率;二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指标,主要是出生缺陷孕前预防率;三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主要考核出生性别比;四是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主要考核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五是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主要考核职能机关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率;六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考核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达标率;七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主要考核政策兑现率;八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主要考核财政投入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
2.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管理效能
目标管理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的效能。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目标指标的设计和分解,最终结果的考核,而且要重视这一管理方式运用的过程的管理。为此要建立三项制度:一是要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编报制度,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的网络,及时采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信息,及时了解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实现的时序进度,编制每月或每季的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对应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以使决策机构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动态和目标推进的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务公开制度,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应的渠道向社会、向群众公布,使社会各界,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管理活动,监督目标管理的实施,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三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剖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典型案例,及时分析和解决目标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改进和完善责任制考核,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程序
考核评估是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和评估,可以使责任制得到落实,对经验及时总结,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以便及时解决。随着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调整,考核评估工作本身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这不仅体现在考核评估的内容上,而且也包括考核评估的方法的改进上。在进一步完善分别考核、分类考核和分级考核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考核办法。应采用年终考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直接调查和间接评估相结合,注重创新。在考核和评估中,不仅要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这一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组织系统来进行;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作用,通过群众评议和打分的形式;也可以探索发挥专业机构作用,通过中间专业机构来进行考核;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在考核方式的权重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目前,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各类考核中的权重。
4.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度
在考核和评估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好考核和评估的结果。考核评估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工作,是推进责任制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便人口与计生工作做得更好。要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充分运用考核调查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沟通,帮助被考核的地区和单位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以往的目标管理实践中实行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即把执行计划生育要求列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凡计划生育不合格的,即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生育任务的,一票予以否决。“一票否决”制在过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市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必须对原来的“一票否决”重新诠释。在突出计划生育的同时,把照顾再生育审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出生数据(流动人口)准确率、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财政投入和计划生育奖励兑现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确定一定的达标线,以综合达标线为主要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待条件成熟时,应建立起包括人口控制效果指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能力建设水平指标、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指标、项目管理即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指标、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指标等在内的更加柔性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而不是以单纯生育率的下降来判断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
同时,应完善考核机制。应对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责任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加大奖惩力度。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要组织协调人大、政协、新闻单位等积极参与考核工作,并尽快起建立群众举报和核实奖励制度,为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充分利用“大人口”信息平台,努力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手段
苏州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中,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口信息。如自主开发城市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还建立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数据库。但是苏州市人口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还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快发展,加快提升水平。
首先,要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中心为龙头,完善全市数字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建立完备的苏州市人口信息库。应尽快建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平台,提升全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决策、管理、服务的能力。在计划生育的目标管理中,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六大信息支持系统,即以居住地为主的城乡一体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计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化计生服务站),计生监督执法体系信息系统(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征地、农村计生奖励、公益金发放)、避孕药具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事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快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服务、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
其次,要依托市政府电子服务网络平台,扩大人口与计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应实施计生网络向村、社区和服务机构延伸工程,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标准统一的四级网络平台;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引进推广成熟系统,不断充实信息内容,为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决策服务,为乡镇及以下的基层单位开展人口管理和计生工作提供综合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法规解读、管理经验、技术支持等)。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社会统计、项目管理、综合评估等工作,同时要加强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以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的科学性、主观性和准确性,不仅为决策和管理,而且为开展人口问题研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化支持。
计划生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范文第4篇
这次全乡计划生育集中整治誓师会,是经乡党委、政府研究,按照上级要求召开的。针对我乡当前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问题,清醒头脑,研究对策,改进措施,抓住迎查前两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综合整治,搞好突击,努力扭转被动局面,力争先进位次。
刚才,张书记就如何搞好这次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搞好落实。现在我主要讲三点:
一、要认清一个形势。17日召开的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三级干部大会上,我乡受到通报批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几年来,东枣园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关起门来实事求是的说,有些考核评估指标,我们是侥幸过关的。基础不扎实,潜在问题多,工作粗糙,经不起细查的局面依然存在。市检查组对汪江村的摸排使这些问题暴露无疑。对我乡当前的计划生育形势可以用一句话十二个字概括,叫做“位次不好,问题不少,危机重重,令人心焦”,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麻痹。不知道计划生育出了问题的严重后果,不知道出了问题,对全乡、对单位、对个人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二是底数不清。由于早私婚问题的存在,流动外出人口的增加,有不少育龄妇女未纳入计生管理,造成一些村究竟有多少育龄妇女,应结扎多少,应上环多少,应补救多少,都是一本糊涂帐。
三是虚报瞒报。有少数干部受小恩小惠,拿人东西手软,吃人东西嘴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为其打掩护,导致上报数字不实。
四是超生严重。就目前掌握情况来看,仍有超生二胎,甚至多胎的情况。
五是“四术”量大。目前,计生办掌握的全乡还有应扎未扎的61例,应上环未上环的78例,应该引产、流产的32例。
六是处罚不力。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按照县里规定,一般农民二胎超生至少应罚15000元,三胎超生应罚40000元。而目前二胎超生只罚到五六千元,过万的很少,罚到位的基本没有。去年沙河一个个体户罚了100万。罚款不是唯一手段,但是不罚或少罚危害更大,一定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绝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放水养鱼”。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责任心不强,有些计生干部不知道自己责任,不尽义务,等靠领导。有些村干部拉不下脸,抹不开面,放任自流。
二是工作不称职,有些计生干部没能力,有些计生干部不懂政策,不学业务。
三是没有下苦功、做细活。
四是工作手段不硬,当好人,讲人情,怕碰硬,对违反计划生育的该处理不处理,处理不到位。迁就了违纪户,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
五是随意放生养生,把计划生育当成生财之道。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发展下去,势必会给我乡乃至全县的计划生育带来大的影响,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希望在座的各位必须认清这个形势,绝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
二要克服四种心理:
一是盲目乐观心理。
二是应付检查心理,认为抓计划生育就是迎接检查,不是经常工作,只要过了关就万事大吉。
三是怕麻烦、图省劲心理。
四是凭运气、靠打点心理。
三要抓住六个关键:
一是上站检查必须百分之百;
二是统计资料必须实事求是;
三是四术处理必须完全彻底;
四是征收罚款必须足额到位;
计划生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范文第5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owever, under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policy, there are new challenges many problems fo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ly.
关键词: 城乡统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调整;挑战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population problem;population policy adjustment;challenges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321-02
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从2007年开始,笔者因为自己家父身体原因开始关注我国老龄化的情况,在现在研究的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笔者与学生多次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有关人口、生育意愿、老龄化等人口和人力资源的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每与学生和老乡在深入交谈中,作为中国本土的理论研究者,都感到身负时代巨大的重担与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在此笔者把这几年调查的、研究的、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期望能给决策者们思考。
所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应该说,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们国家提升和发展农村的一个重大壮举,它在带给农村资金、技术、机械以及城里人发展思路模式等的同时,也在为农村发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农村土地空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短短的几年或几十年,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然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是基于人的全面开发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得有愿意奉献自己知识、资金、技术等的城里人,还必须得有爱家乡爱农村愿意扎根农村的新一代农民。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基本情况描述
在我们对湖南省200多个行政村或湾进行调查走访中,目前我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导致“空心村“数量增多。而空心村里突出表现在老龄化特别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部分村落荒凉得非常厉害,大量的良田荒芜、杂草丛生。部分村庄人口萎缩非常厉害。如常宁板桥高银上湾,10年前38户人家120多人,现在在家不足7人,且大多为老人和小孩且十年中人口负增长已经有5年了。二是新农村建设走在时代前沿的村庄,土地利用非常高,经济结构调整较为合理,农民普遍比较富足,农民外出务工的非常少,这些人闲时在家打短工(一般为基建短工);农忙时进行农活耕作。但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种田或再从事农业。父辈更多的原意自己的孩子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三是农村土地抛荒非常厉害,农民基本不种田,大部分农民在离家较近的企业务工、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基本与城镇没有差别,但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非常突出。
3 城乡统筹发展,人口面临新的挑战
3.1 老龄化非常严重、空心村和空巢家庭将大量出现 调查发现,湖南地区目前有大约70%的村庄都是“空心村”
状态。空心村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使得农村老龄化非常严重。老年人和小孩子在家守着荒芜的良田土地与村落。村落目前非常荒凉。在调查中,多个村庄的老人在得知我们来意后亲切的与我们交谈,他们说现在很难有十年前村庄的兴旺了,那时候逢年过节大伙在家舞灯耍棍,有事没事大伙聚聚,家里农田土地很难看到荒草,儿孙绕膝天伦之乐非常幸福。而现在,家里只有几个老人带着几个小孩,有问题想找个劳力都很难,有什么事情也只是空叹息。部分小孩子跟着爸爸妈妈进城学习,部分家庭只有一个老人在家,有个老人在家死了一个星期了居然没有人知道,是老人的儿子打电话给了村里其他老人过来看才知道老人过世。近年来,农村人员锐减非常严重,在家里如若有老人过世想把棺木和尸体抬到山上去都非常困难。老人说现在房子一栋比一栋修建得漂亮,过年过节是一年比一年冷清,老人是一年比一年孤独。而在家的小孩读书问题在部分村里同样变得非常为难,主要在于入学人数太少,很多学校已经合并了。以常宁板桥镇为例,15年前,每个村就有一个学校且人员爆满,后来撤乡并镇,现在一个镇上也只有一所学校,且学校一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部分班级只有5-6人不等。大量空心村和空巢家庭以及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将会使大量的农村变得更加荒凉,更加没有生气!
3.2 人口生育意愿的持续走低,劳动力将面临短缺或非常短缺 随着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受生养小孩经济、抚养小孩成本等压力影响,部分农民只愿意生育一孩和晚婚晚育,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在我们问卷调查中(共有2954份问卷)有一个问题是,假设国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你愿意生养的小孩数目:选择一孩的高达36.3%,选择二孩的高达63.4%,选择三孩的0.3%,选择四孩及以上的为0。而在有二孩指标的人群中,选择不生育的占了总数(符合二胎政策的)67.4%以上。低生育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广和执行,传统的生育文化面临巨大破坏。农民朋友都已经知道这个真理:“中国啥都可能缺,但惟独不缺人。”目前我省农村已经面临劳动力短缺,主要表现在:行使经济合作组织的地方或栽种经济作物的种粮大户很难请到中青年劳力,尽管他们工资比在外务工还要高些(主要是没有人在家);另外大量的80、90年代的青年基本上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做过农活,更别说精于农活。一孩或一孩半政策的执行,使大量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培养小孩,期望小孩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离开农村。而大量的新时代出生的农民后代,在父辈的期望和精心呵护下,很难有机会再去从事农业耕种等传统农业耕作,农业人才面临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定局!
3.3 人口的大量移动,将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城乡统筹一体化,必然导致更高的城乡人口流动,而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而人口的大量移动、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放开,必然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村学校校舍的荒芜,闲置;大量农民农村住房的闲置浪费,大量农村土地的荒芜;还有城市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化和消亡后大量后备人员不足所引发的大量住宅的闲置和荒凉。
3.4 二元户政制度存在,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增大 受我国二元户政制度的影响,很多农民朋友的小孩在教育上同样面临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在农村,由于入学小孩的锐减导致学生教学质量也同比下降,特别在小孩子的英语、计算机等方面。而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的小孩,由于较高的择校费和农村学校较低的学习基础,很难让学生享受到城里孩子相同的全面发展机会。农村孩子读名校的机会在现在已经远远落后与同龄的城里孩子。而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点都不比城里父母少,农村孩子读书、升学等面临沉重的压力。而这点将直接影响农村后续人才的培养!
3.5 性别比例的高失衡导致新一轮婚姻挤兑效应,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男女比例失衡非常严重,如在高银村8个湾336户人家中,男女性别比例高达157:100。从婴儿胎次看,一胎性别比基本持平,二胎性别比严重失衡,即胎次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尤其是第一胎是女孩的,第二胎全部是男孩的,属于畸形偏高,会引发婚姻拥挤等社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3.6 传统人伦文化将会被流失,家庭亲情将渐渐面临淡化或被边缘化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子化和老龄化家庭,必然会成为日后社会的主流家庭结构。然而受城乡统筹人口流动等影响,年轻人将会更加偏好城镇而把父母留在农村。长期的父母与子女分开或部分子女请父母中一人在城里帮他们照看小孩而留一人看守农村家里,将会或者已经导致了诸多问题:对家庭亲情的追求淡了;传统的儿孙满堂不能享受了;姑姑、舅舅等称谓将要进历史了;啃老族多了,吃苦的年轻人少了;家庭亲情将渐渐面临淡化或被边缘化。
3.7 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释放,国防建设中兵员的数量和质量很难保证,直接威胁国防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国家现在需要招兵可能应付战争,你会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军营吗?有高达65.6%的父母认为不会考虑,23%的父母认为尊重小孩的意愿,随小孩的意愿决定;11.4%的父母认为应该把小孩放到军营进行锻炼。
4 建议与对策
4.1 及时的调整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政府强制的一胎化计划政策变成家庭自主计划生育,而政府应尽快的调整角色,在新时期更多的充当服务者,为群众服务。我国很多学者、国际知名网站如网易、新浪、凤凰网等以及部分计生部门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国人民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大多的家庭偏向生育两胎,而想生四胎及以上的非常少。这说明我国的生育文化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多子多福”到现在“少子精养”的观念中来。这一方面反映,我国如果现阶段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期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但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不会造成人口大量的反弹;而目前我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部分青年,二胎生育意愿较为强烈,他们完全能够抢生一部分人口以补贴未来劳动力,缓解目前老龄化现状。可以说现阶段的人口政策调整迎来最好机遇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我国可能会面临发达国家如俄罗斯等国那样即使鼓励生育也难以使生育率上升,改变人口负增长命运。同时,现阶段调整人口政策,也是民心和民意所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让中国大多数(特别是城镇地区)的家庭变成了独生子女家庭。如若不调整现时的人口政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将会在未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中国的民族复兴,改变我国民族在整个国际的伟大历史和书写不幸未来!
4.2 加大对农民职业和技能培训,同时积极选派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在农村,完成新时期农村建设人才储备。城乡统筹的关键,在笔者看来,主要任务在培育一大批具有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知法懂法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社会和政府关注和投入相应的人才、资金进行农民职业和技能的培训。这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大学生村官输送力度,让新时期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为农村服务;还需要对当地农民进行基于市场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考虑,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当然就目前农村培训市场的现状来看,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农业人才培训和农业人才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农村才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巨大引颈和推力器!城乡统筹将会造福人民和社会!
4.3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多举办 “关爱女孩、关注老人”等活动,从思想、观念上给予人口问题解决方法。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宣讲如“孝”文化和国民精神如“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勇于创新” “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活动开展,目的是从思想、观念上给予人口问题解决方法,使人口问题变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助力器和发动机。这样将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范红蕙.独生子女家庭与国防风险研究[J].青年探索,2006(1).
上一篇:计划生育科{优选5篇}
下一篇:计划生育百日整治动员大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