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街道创建和谐社区的计划

梦幻人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8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必然是以和谐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社区和谐了,城市就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街道办事处,根据市委、区委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深入研究探讨和谐社区建设的意义和措施,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为加快建设全面繁荣的我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目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城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外来人员管理等问题日趋突出,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不好解决的问题,给城市管理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而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可以说,当前社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2、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管理体制运转有序。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城市社区这一层面,社区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对于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时期,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托于社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功能,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社区。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社区是一条有效途径。

3、和谐社区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人心向背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活而不乱、稳定有序的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党和政府就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民主的方法,以协商沟通的形式,来增强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城市中,社区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地,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在社区完成,社区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够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

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高,参与广泛。社区居民当好“主人翁”、共同参与,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是促进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力量源泉。

2.驻社区成员单位共建积极性高。驻社区内的各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自觉融入社区参加社区建设,积极主动为所在社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融合共通。

3.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有一个功能较全、设备较好的社区服务中心;有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人员、社区居民群众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爱民、护民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社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

4.社区人际关系和睦,人文环境和谐。社区居民家庭和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尊老爱幼、和谐相处,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残有所助,自然与人文环境健康发展。

5.社区管理有序,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解工作到位,一般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社区安定稳定。

6.社区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好,在居民和辖区单位中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经常开展活动。居民自治意识强,社区民主化程度高。

三、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构想

我**街道构建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共建合力为保障,以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为总体思路,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睦的和谐社区,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和谐社区,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组织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大力加强社区治安建设,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努力繁荣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深入开展优化社区环境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障

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服务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优良的服务惠及社区群众。要把社区的困难群众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要以环境的美化优化为特征,以优美的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占领社区阵地;要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良好的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要“以人为本”,促进观念的转变和工作的落实。

1、加强社区党建,创新形式、寻求突破。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社区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至关重大。在构建和谐社区中,今后,我们应努力在社区党建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能力上有新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要新的探索,在工作上有新的作为。

2、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和谐社区中要有新作为。

社区居为会在构建和谐社区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协调和实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确保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调动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的依法自治功能、管理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治安防范功能,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服务环境

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是和谐社区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1、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今后,我们要建立健全群众呼声的收集机制,经常、及时地了解群众在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兴办社区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重点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家庭护理、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以及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拓展社区服务方式。

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有效的服务方式,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网点,力争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项目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拓展社区服务队伍。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逐渐建立起以街道为中心,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内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的系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社区环境。

(三)、推进居民自治,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民主机制

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有让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充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调动他们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落实社区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1、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

要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基层政府的指导,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义务,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通过努力,实现政府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权力性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政策、引导、自治型管理,使政府管理社区的模式达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理想目标。

2、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

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社区自身的事务,敢于管理、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听证、社区服务承诺等各项自治制度,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的权利和权益。

3、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

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加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凡是社区的大事尤其是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由民做主。要完善居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及时丰富、拓展居务公开内容,推进居务事项从办理结果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要设立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要及时总结、推广民主评议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评议工作,规范社区工作者行为,改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作为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的阵地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居民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深化创建,丰富内涵,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运行活力

深化各项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构建和谐社区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北京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的要求,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特别是在提高居民素质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的措施,赋予新的内容,取得新的成效。

1、努力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建立健全社区学习网络和学习体系,社区组织的学习活动持续开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学习活动,其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新型社区。要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中规划,综合协调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站(室)、社区广场以及社区单位的各类文化设施,在社区持续、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活动,加大对社区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把社区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以此推动社区向着和谐、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区文化运作机制,以广场文化为纽带,以市民学校为载体,以各类文化社团和队伍为中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群众性学习活动的管理,创建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从而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大目标。

2、深化社区治安活动,建设平安型社区。

社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维护社区稳定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责任上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社会政治稳定、刑事发案减少、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经济环境优化、人民群众满意”的平安型社区。要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防范为主,治本为上。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紧密结合,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要加强社区普法、社区调解和法律咨询、援助活动等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要充分发挥居民小组、楼层中心户、社区民调委会和楼门组长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把重点放在排查调处多发性、易发性和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上,立足平常,重在防范,从苗头性抓起,于细微处抓起。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健全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以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和保安力量为依托,以治保、调解、劳教等有关组织为基础,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要坚持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相结合,增强治安防范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社区内单位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单位保卫组织,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队伍,在社区民警的统一协调下开展联防,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要积极创新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把安全单位、安全校园、安全市场等创建活动统一起来,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要全面落实并规范社区警务工作,积极探索警民共建、资源共享、家园共管的方式,形成防范一点、巡查一片、辐射一方的防控网络,促进城市基层的安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深化环境卫生创建活动,建设美居型社区。

社区环境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是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倡导节水、节地、节材的可持续绿色消费模式,大力整治各种环境污染和损害居民利益、破坏人居环境和谐的行为。社区居委会对本社区的环境整治要切实负起责任,动员、组织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活动,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居住区环境卫生,使美化社区环境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使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成为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进社区,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五)、加强领导,密切协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合力支持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需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社会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加强领导,各方配合,通力合作。

1、切实加强领导。

构建和谐社区有力度、有速度、有程度,加强领导是关键。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认真按照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构建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城市抓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困难,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障、工作上落实,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2、营造浓厚氛围。

要加大构建和谐社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广泛宣传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宣传构建和谐社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面,强化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识,营造“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使构建和谐社区深入人心,成为居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做到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3、密切部门合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找准自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优势和位置,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工作。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社区内所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作为社区主体的组成部分,要增强共驻共建意识,积极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民政部门作为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各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变社区基础设施缺乏、简陋的状况,切实保障社区干部的待遇,使社区居民活动有场地,社区组织办公有地点,社区队伍工作有活力。同时,要广开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民间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

4、提高工作者素质。

社区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社区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做到政治上强、业务上精、政策上熟,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要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精神,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街道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认真做好下岗失业居民的工作,加强沟通、联系和帮助,引导各个阶层的居民都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区中来,形成共同构建和谐社区的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我区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区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不少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影响到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我们现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职责不清。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只是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然而从当前实际看,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协助”,更是具体的操办者和执行者。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工作推给了社区,相应的职能、权利却没有明确,这些工作逐渐成为了社区的“份内事”,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一些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将工作难度大、管不过来和不愿管的工作交给社区居委会,要求居委会进行管理。如“四小”整治等问题,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居委会调查、登记辖区经营者工商税务办证情况、收入情况、纳税情况,取缔无证无照摊点等。

2、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不到位。社区的发展需要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但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协调、指导、帮助工作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仅把本职工作交到了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情况偏重于检查评比,导致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评比活动上。二是社区向职能部门反映居民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往往得不到回复,部分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对居委会开展的一些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3、社区干部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目前共承担了计划生育、妇联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民政、民调、信访多项工作任务,由于工作负担沉重,加班加点成了常事,这就导致社区居委会目前普遍存在“四多”、“三少”现象。“四多”指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多;材料、会议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三少”指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走街串户少;为民服务少。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完成政府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和检查上,真正服务居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过少。

4、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社区干部的待遇与其工作量和付出来比,相对偏低,一是工资偏少,社区干部每人每月全部收入660元至880元不等。二是社区干部平时加班,节、假日值班没有任何补贴,也基本没有其他任何福利。三是社区办公经费不足,每户4元的办公经费,除去日常开销,加上接待各类检查以及联系工作的需要,所剩无几,难以开展其它社区活动。由于工作负担重、待遇偏低,导致社区干部普遍思想不稳定。

5、社区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干部管理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对社区干部没有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干好与干不好一个样,造成社区干部间苦乐不均,内部不团结。二是晚上很少有居民来社区居委会要求提供服务,晚间错时工作制成效不大。同时,因社区干部多为女性,夜间值班给她们带来很大不便;制度中的补休规定又因为工作量大,人员少,时间紧迫难以执行,更使社区干部身心疲惫。

6、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近年来新招聘录用的社区干部,在社区工作经验上有待积累和提高。而目前老的社区干部又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区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社区建设要求之间的尚有差距,广大社区干部都渴望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二)、加强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针对当前社区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责权利不统一的情况,建议学习上海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好做法,理顺和规范社区各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新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社区工作站是社区行政事务的执行主体,属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履行本社区内各项行政性事务;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物业管理单位是依法定程序设立,并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经营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性经济组织,是对居住物业实施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管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各组织之间关系明确,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搞好社区管理。

2、强化职能部门协调指导。当前,我区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急需各职能部门加强指导和支持。为此,各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的优势从物质上、人员上、指导上、协调上大力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评议监督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评议会,由社区对各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以促进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服务社区。

3、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社区沉重的工作负担,严重制约了社区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不必要的工作任务,使社区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一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区属各部门、各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向区社区办提出书面申请,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后,按“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二是严格控制会议,凡需社区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能并的并,能不开的不开,必须开的,压缩会议时间。精减材料报表,杜绝重复、无效、流于形式的材料。三是改进考核检查。将现有对社区工作各项考核、评比、检查统一纳入一个考核体系中,改进考核标准,把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对特殊情况需临时检查的工作,必须上报区有关部门批准。

4、完善社区干部教育管理机制。针对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社区建设要求之间的差距凸显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能适应当前社区建设的需要。一是完善选聘机制。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分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对社区干部每年进行1至2次考评,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评结果要公开。对表现突出的社区干部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资奖励。三是完善培养机制。一要建立年度培训机制。坚持业务培训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思维能力、领导艺术的培训.二要建立岗位交流制度。结合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开展社区与社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交流。四是完善服务机制。将社区服务的人员、内容和时间、联系电话及每人的分工在社区范围内公开,便于居民得到服务。

5、提高社区干部福利待遇。社区干部合理的福利待遇,有利于稳定整个社区干部队伍,让他们能安心社区工作,应尽可能使社区干部的待遇和他们的工作量等价。一是按照“效率优先、奖优罚劣”原则,增加社区干部补贴。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干部工资逐步递增制度。二是需要较长时间占用社区干部休息时间的,应由有关部门适当发放加班补贴。三是增加社区办公及活动经费。

137劳教所关于开展创建节约型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示精神,结合场所实际,我所决定在全所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节约型场所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场所建设,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场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节约型场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促进场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认真组织全体民警职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使广大民警职工充分认清节约资源对国家、对民族、对场所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场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创建节约型场所工作中去,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场所建设。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促进场所发展这个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把创建节约型场所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和巩固成果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氛围,抓住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场所的长效机制,促进场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抓好建设节约型场所的工作重点

(一)抓好思想教育,增强节约观念。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开展主题实践、建立工作载体等,对全体民警职工进行基本国情和建设节约型场所的思想教育,提高全体民警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节约意识和节约观念。通过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自觉做资源节约工作的模范。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各科队要在所里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措施,认真执行所里的各项制度规定,各级领导在开展资源节约工作中要带头厉行节约,发挥表率作用,并抓好落实,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抓好计划控制,搞好经费节约。一是全所各项经费使用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使用,按照先计划审批、后开支报销的程序和原则办理;各部门及办事人员对筹办事项用款要进行周密计划,精打细算,大宗物品购买要进行市场调查,货比三家,严格执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力争以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二是场所建设、生产投入、办公设备更新、所政设施建设等,要科学规划,反复论证,尽可能降低资金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三是后勤服务保障服务部门,如民警食堂、劳教食堂、服务部要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消耗,讲求经济效益,增收节支,力求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坚持实行财务帐目公开制度,定期公开、公布,增加透明度,扩大民警职工的了解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抓好资源节约,压缩行政经费。

1、节约用水用电。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用水要尽量节约,用完要随手关闭,严禁跑冒滴漏,发现损坏要及时通知所办公室派人维修,避免长流水现象;机关、中队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夏季空调应在摄氏温度超过30度时开启,开启温度不得低于摄氏25度。招待所没人时,要及时关闭电灯、电热水器和空调开关。民警食堂空调夏季除午、晚餐开饭时开启外,其余时间不得开启。各值勤岗位安装有冷暖空调设备的,冬季不得再使用电烤炉等移动式取暖设备;办公时间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尽可能少开灯、不开灯,公共区域的照明灯具白天不开灯,夜间实行单盏或隔盏开放,减少楼道照明灯具开放数量,劳教宿舍大楼走廊夜间每层亮3-4盏,熄灯后留1盏供夜间值班人员使用,杜绝白昼灯、长明灯;中队劳教人员烧开水要定人定量,专人负责,不得无序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要减少待机消耗,设置有省电模式的设备要使用省电模式功能,减少电能损耗;使用所内自发电时,严禁开启空调、热水器、开水器,减少用电负荷,保证场所用电安全;下班时,必须关闭办公室电灯、空调、电脑等所有设备电源。

2、节约办公能源。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禁私自出车、公车私用和私自带车回家过夜,工作人员外出进行公务活动,应提前申请,由办公室统一调配,尽可能考虑集中安排,减少出车次数,节约能源。要根据车型和排气量,科学核定油耗定额,严格按里程核定油量,严格实行油料单车核算,认真做好行车公里和加油量的登记。要建立车辆公里数油料消耗、车辆维修档案制度和实行车辆维修在200元以上的配件一律上交旧件制度,并定期检查公布;要做好民警食堂、劳教食堂燃气节约工作,除客膳及正常时间供餐使用燃气外,不得使用燃气;泡花碱厂要严格控制燃煤消耗,要计划用量,合理使用。

3、节约办公经费。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办公设备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办公设备采购,加强已有办公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申请购买办公耗材时,使用部门领导要先核实情况,再报办公室审核把关,后报所领导审批;要积极推进办公经费和办公用品包干制度,各种办公用品、卫生用品要严格按照核定标准配发;要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尽快建立所内局域网,加快无纸办公步伐。要严格控制文印数量,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清印次数,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消耗。打印机、复印机的墨水、墨粉用完后,要重新灌装,再次使用;要严格办公电话限费管理,实行办公电话部门承包制度,禁止用办公电话聊天和拨打声讯娱乐电话;公务接待要坚持热情、周到、节俭的原则,实行对口接待,陪客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人,要严格控制接待标准,杜绝超标准接待和浪费现象。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要充分发挥现有固定资产和物资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防止发生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要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工作,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帐目,特别是对价格贵重的物品,如手机、手提电脑、台式电脑及其配件等要加强管理,做到人员变动、物品不动、往来清楚、帐物相符,使用或管理部门对财产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固定资产完整、不流失。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物品登记建帐、核销管理制度,计财科要负责建立并督促各部门做好对新购物品的登记建帐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对确需报废的物品,要认真核实,及时办理报废手续,核减帐面数量,对因物品调整使用的要及时做好变更手续。对损坏的固定资产办公室要及时请人维修,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三、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场所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规划指导机制。创建节约型场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要把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场所作为设计、编制场所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符合客观实际、场所实际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规划思路,在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确定规划等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节约意识和节约观念,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场所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场所硬件建设。要随着场所经济发展变化,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进和更新场所各种硬件设施设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和劳教执法工作的需要;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制度文件,做到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养成,为推进建设节约型场所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和节约奖惩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节能监督,并把节约工作纳入警务督察范围,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监督,对节约工作取得实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造成浪费的,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

四、切实加强建设节约型场所的组织领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所党副书记、政委***为组长,党委成员副所长***、***、政治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创建节约型场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所警务督察小组成员直接参与日常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制订工作方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目标,确保创建节约型场所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二)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约。一要带头执行建设节约型场所的各项制度规定,把节约资源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二要带头树立科学的绩效观,把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以领导的表率作用和“标杆”作用推动创建活动的健康开展。

(三)营造建设节约型场所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开展群众性节约活动,大力弘扬节约精神,倡导节约行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实践活动,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的落后行为,通过典型引路,在全所形成建设节约型场所、节约型机关的良好氛围。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