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优选5篇}

青春的色彩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64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在罗列的超市年度销售工作计划中有八方面内容:第一、经营业绩稳步上升,销售突破亿元大关。 实际销售完成年度考核计划的130%,同比增长15%,所实现的纯利同比增长381%。确立了武商建二在青山区域市场的领先市场地位。 经营调整成效凸显。全年引进新渠道104个,淘汰品牌123个,调整率达70%以上。全场七大品类均实现20%以上的增幅,最高和最低毛坪较去年增长26%和13%。 两个工程两手齐抓。“打造20个百万品牌”和“引进10个成熟品牌”的“两手抓”工程,有21个品牌实现了销售过百万的业绩,整体销售同比增长36%,占全场销售总额的27%。 扩销增利企划先行。突破常规,通过整合资源,把握热点,推出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在营销造势上始终保持区域领先优势。

第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场管理成效斐然 08年建二狠抓现场管理,全面推行“亲情式服务”体系,在一线员工中开展“服务意识 ”的大讨论。对商场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和整改,使卖场形象焕然一新。

第三、“执行”观念深入人心,人力资源不断挖潜。 以“打造企业执行力”为指导思想贯穿全年的培训工作。共进行了900多小时,万余人次的各类培训,真正实践了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工作要求。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轮岗,涉及岗位异动37人,在员工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08年的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以下六点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问题一:经营结构与发展目标不协调的状况依然非常明显。

问题二:对市场形式的预见性与具体经营举措实施之间存在矛盾。

问题三:促销形式的单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禁锢了营销工作的发展。

问题四:日常性的销售与热点性的销售差异仍未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问题五:全场性应季商品的货源及结构问题没有改变。

问题六:供应商渠道的整合在08年虽有改变,但效果并不明显。

20XX年,青山周边区域的商业竞争将日趋白热化。面对前有中南销品贸的整装待业,后有青山百货的步步紧追,我们20XX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将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春节市场,确保开门红,誓夺年度目标 以春节营销工作为先导,全面实施旺季市场经营战略,确保一、二月份开门红及年度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 略微调高经营档次,跟青商、徐东、销品茂实行整体错位,打造区域时尚百货。特别是在区域市场内实现主流品牌独家经营的格局。

三、组建货品部,实施进销分离,加大招商调整力度 通过组织架构的健全,为加快调整进度提供有力的软环境,使调整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从而达到区域百货经典的经营格局。

第四、以四楼的改造与经营为契机,全面整合场内资源 做强做大是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以开发扩大四楼经营面积和内容作为XX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商场的经营功能,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狠抓百万品牌,全面发挥二八效应 要从招商、装修、营销、人员、考核等各方面全面整合,提高百万品牌的成功率、成活率,使已有的百万品牌发挥领军作用。

第六、狠抓渠道优化,减小因供应商实力弱对经营造成的制约 在渠道整合上选择有实力的品牌和供应商,淘汰或择优选择一些非厂商或一级代理商的供应商,在营销、价格、货源、退换货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抗灾救灾工作刚刚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就及时召开这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目的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到早安排、早动员、早部署,争取全年工作的主动权。刚才,会议表彰了年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下发了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通知书,等一下,国华同志还要作工作报告,市委常委、副市长黄牡香同志还将就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及计划生育春季活动月工作作具体布置,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市赶超发展和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人口计生工作也不例外。一年来,过去的一年。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打基础、抓服务、破难点、创特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计划生育率、社会抚养费征收率和环孕检率同比有较大提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度计划内,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查处党员干部职工违纪超生和“两非”案件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惠及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为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加快推进赶超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市委、市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满意的这里,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计生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

市赶超发展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面对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更好更快推进赶超发展的新目标,就是按照“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要求,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更快更好推进赶超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和适度的人口发展作为支撑。只有保持较低的人口增长水平,才能在人均上尽快赶上全省发展水平。如果不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把人口自然增长控制住,经济发展的成果就有可能被人口的过快增长所抵消,更快更好赶超发展目标就难于实现。近年来,市虽然保持了经济高增长和人口低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长的压力还很大。从全国全省的大环境看,正处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符合政策的生育人数大幅增加,而且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儿女双全”传统观念仍较严重,如果不加以合理调控,人口总量潜在增长压力将大大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计生基层基础工作还很薄弱,基层基础的投入与保障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才仍较紧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好办法还不多,一些地方在组织环孕检、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征收社会抚养费、治理出生性别比、流动人口管理等难点工作中,感到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够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破解难题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构成威胁。一定要正确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更实的作风,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为更好更快地推进赶超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突出重点。不断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关键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围绕这一目标,各级各部门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确保全年人口和计生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要突出“三抓”千方百计确保生育节育政策到位。确保生育节育政策到位,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必须把它始终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毫不动摇地抓好现行生育政策的落实和稳定。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抓源头。要切实抓好定期环孕检和综合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努力控制政策外生育。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第一。开展有声势、有力度的计划生育攻坚活动,坚决堵住政策外生育的源头。对人口大县(区)大乡(镇)大村委会和工作后进乡、村要实行重点检查指导。二是要抓处罚。要加大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力度,努力提高征收率,坚决杜绝并认真查处“以罚代生”以罚代管”等行为。对党员干部、富人、名人和社会公众人物的政策外生育问题,各级尤其要严格排查、严格处理。提拔使用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评选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凡是违反计划生育的都要一律取消资格。三是要抓管理。要认真落实抚办发[2008]2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要求,摸清工作底数,加强协调配合,实行奖优罚劣,推进综合治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要做到三个强化”扎扎实实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是优化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突出问题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工作,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要积极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新农村新家庭生育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积极营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婚育观念。对B超操作人员、医务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药品销售人员和个体行医人员,要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出现任何乱纪现象,都要严格依法处理。二是要强化监督管理。要认真落实B超检查、鉴定胎儿性别、14周以上终止妊娠等管理制度,严把关口,堵塞漏洞。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三是要强化政策引导。要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第二。特别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女孩成长,有利于女孩家庭生产、生活的政策措施,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女孩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通过利益导向,引导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良性开展。今年,省政府把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扶助等优惠政策纳入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省财政新增5000万元,主要用于对农村独女、二女家庭补充养老保险,主动放弃生育二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的补助奖励。市、县(区)两级要认真做好这些政策的落实,扩大受益面,提高受惠度,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要抓好“三个完善”齐心协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是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汇集点,第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脚点。一要完善网络。要进一步夯实农村村级和城市社区工作基础,切实加强后进乡、后进村的计划生育管理,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要大力推进县乡计划生育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设施和装备水平,逐步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二要完善制度。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上门、方便群众”原则,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入户服务制度、宣传教育制度、技术服务制度、孕前管理制度、生殖健康服务制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三要完善机制。要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求,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率,逐步形成“市指导、县(区)领导、乡(镇)负责、村自治、组配合、户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领导。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做到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统一研究、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第一。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地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负全责,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同时,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制度,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加大考核力度,对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年度人口计划或因工作失职导致计划生育严重滑坡的该否决的要“一票否决”决不能姑息迁就。

要加强部门协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第二。需要各部门立足本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把工作做好,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建立起督查与考核相结合、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定期磋商、交流、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各级政府要严格按标准安排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确保今年市本级达到人均1.79元,县级达到人均10.38元)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要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经常性宣传活动,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生育观念;纪检监察、人口计生、卫生、公安等部门要保持打击“两非”案件的高压态势,做到对任何一条“两非”线索不放过、事实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特别是要依法严惩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工商、房管、民政、卫生、教育、统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证明查验通报以及人口信息交换共享制度;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加大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检查力度,严防“以罚代生”等现象发生。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自备水源用水单位、使用公共供水水量较大的非居民用水单位,用水计划的建议、核定、下达、调整、考核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各地自备水计划用水率应当达到100%,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计划用水率应当达到95%以上。

第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计划用水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新城、工业园区、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计划用水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区)节约用水办公室或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当地的节水管理部门,负责计划用水制度的具体实施。

纳入市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按照“水资源费谁征收谁负责计划用水管理”原则,界定责任;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保证管理的延续性,维持现有管理的公共供水计划用水单位,这些单位的实际用水量纳入所在区域计划用水率测算。

发改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用水计划的制定与下达工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工业企业计划用水管理工作。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与节水管理部门建立水量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实时监控。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计划用水管理平台,与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用水单位建立水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保证计划用水管理规范、高效、严格。

第四条用水计划制定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地年度计划用水总量不得超过本区域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用水定额。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应当根据用水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修订本市用水定额。

节水管理部门每年11月30日前,书面通知用水单位提出下一年度用水计划建议,用水单位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书面反馈建议和用水情况说明;新增用水单位应当在用水前30日内提出本年度用水计划建议和用水情况说明。

用水情况说明应当包括用水单位基本情况、用水需求、用水水平及所采取的相关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

对未提交用水计划建议的单位,节水管理部门自主确定用水计划,计划水量不超过该单位近三年最低年用水量。对连续2年及以上不提交用水计划建议的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酌情考虑,逐年递减该单位用水计划。

节水管理部门依据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原则,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核定用水计划:

(一)用水计划不得超过取水许可证核定取水量;

(二)用水计划和预测产量或规模的比值,不得超过国家、省、市定额规定的单位取水量。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月31日前,会同发改、住建、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书面下达管辖范围内用水单位的年度用水计划。新增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20日内下达。

第五条用水单位调整用水计划,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提出用水计划调整申请,说明用水计划调整原因,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节水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定,并书面通知用水单位。

用水单位申请增加用水计划前,应已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有下列情形的用水单位,可向节水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水计划:

(一)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现有用水计划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二)用水人员增加,导致现有用水计划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三)生产工艺变化、产品结构调整等用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现有用水计划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四)进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施工,导致现有用水计划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五)其他非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现有用水计划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用水单位申请调整用水计划,需向节水管理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一)用水单位调整用水计划书面申请(说明理由);

(二)用水单位是新改扩建项目的施工用水,还需提供上级主管部门对工程的立项批文、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节水管理部门应到用水单位现场予以核实。

因重大旱情或突发水污染事件等原因无法满足正常供水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应急用水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节水管理部门可以核减用水单位的计划用水量。重大旱情或者突发水污染事件影响解除后,应即时恢复原用水状况。

用水单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核减其年计划用水总量:

(一)用水水平未达到用水定额标准的;

(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或者设备的;

(三)具备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条件而不利用的;

(四)未循环利用或者回收利用间接冷却水、冷凝水,或者未重复利用尾水的企业,逾期不改正的。

第六条各用水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计量网络,建立内部用水考核体系。计划用水户安装计量设施必须使用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产品,并应采用新型计量设施,以提高计量精度。对不同性质的用水分别分类计量。

未按规定安装用水计量设施,用水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按照其设计最大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核定用水量。

第七条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用水统计台帐和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

计划用水单位应当加强用水、节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建立用水、节水记录台账,定期进行用水合理性分析、水平衡测试,按月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用水、节水报表。

计划用水单位,应当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计划用水工作,做好用水统计。没有开展计划用水管理的非居民用水户,不得参与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的评比工作。

节水管理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计划用水单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

(二)在非常规水源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研究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有突出贡献的;

(四)在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

(五)对严重浪费水的行为予以举报,经查证属实的。

第八条节水管理部门对纳入计划用水单位,实行月统计、季考核。

计划用水单位季实际用水量超过季用水计划的,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超计划用水行政提示,协助查找超量原因,提高用水效率。

第九条节水管理部门对计划用水户实行超定额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超定额计划部分的用水量,除按定额计划内征收费用外,还应当收取加价费用;超定额计划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对超定额计划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

(一)超5%以上不足10%的部分加收1倍水资源费;

(二)超10%以上不足20%的部分加收2倍水资源费;

(三)超20%以上不足30%的部分加收3倍水资源费;

(四)超30%以上的部分加收5倍水资源费。

取用公共供水的超定额计划用水户,对超定额计划部分,按以下原则加收费用:

(一)超10%以下的部分,按现行供水水价的1倍加收费用;

(二)超10%以上不足20%的部分,按现行供水水价的2倍加收费用;

(三)超20%以上不足25%的部分,按现行供水水价的3倍加收费用;

(四)超25%以上不足30%的部分,按现行供水水价的4倍加收费用;

(五)超30%以上的部分,按现行供水水价的5倍加收费用。

超计划加价收取的费用,应当专户储存,规范使用,专项用于实施节水措施、科研培训及节水管理、宣传、奖励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条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按季度对各地计划用水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督查,实地查看用水计划编制及调整情况、用水统计台帐、超计划用水行政提示及加价收费情况,抽点监控名录内单位的计划用水实施情况。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杠杆受限一比一,保底收益难再续

继八菱科技宣布提前终止购买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后,珠海中富也公告披露终止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上述两家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员工持股计划原因皆为其员工持股计划部分内容与证监会7月18日起施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中的个别条款不完全匹配,主要涉及在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合同中对优先级份额收益的保底承诺,以及杠杆倍数超限等问题。

《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一、第四款明确规定: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一倍;不得直接或间接对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随着《暂行规定》的施行,预计或将有更多上市公司主动终止员工持股计划,或对持股计划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受限于杠杆倍数不得超过一倍及对优先级保底收益的取消,员工持股计划相较于规范类股权激励的优势几近消失,上市公司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热情将再度降温,投机行为将大受打击,规范类股权激励将重新成为市场主流选择趋势,市场对于长期激励也将逐步回归理性、回归本质。

自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后,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热潮风靡资本市场。截至2016年7月底,已有556家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其中2014年公告家数61家,2015年全年公告368家,2016年(截至目前)公告127家,尤其2015年下半年股市暴跌后,监管机构提出稳定股市的方案中包括员工持股,导致短期内呈现井喷升温,其中仅2015年7月单月公告家数就达107家。但随着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变化,2016年以来员工持股计划明显降温,企业对于员工持股的选择不再一味盲目、冒进。

员工持股=投资行为

相较于规范类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呈现出参与人员覆盖面广、无强制业绩考核等特点,因此在方案设计方面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可创新空间,但必须指出的是,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实际上的投资行为,与规范类股权激励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不同于规范类股权激励中的限制性股票具有价格折扣,也不同于期权作为或有权利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具有的抗风险性,员工持股计划随着二级市场波动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加之激进使用杠杆等情况,无论对员工或大股东来说均存在不小的“隐忧”。

高杠杆下的“隐忧”

根据荣正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7月底公告的556家员工持股计划中,超过60%的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来源为二级市场购买,即“融资回购”型。相较于“定向增发”、“奖励基金回购”、“股东股份赠与”等其他类型的员工持股计划,融资回购型具有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可引入杠杆。根据荣正统计,在融资回购型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超过58.7%的方案采用两倍及两倍以上杠杆,欧菲光更是以1:30的杠杆比例成为市场最高案例。而高杠杆的引入无疑在可能数倍放大收益的同时需要员工承担对等的可能出现的亏损风险。以2015年6月至7月A股连番下挫阶段为例,洲明科技、中际装备等激进引入高杠杆的员工持股计划纷纷“爆仓”。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完成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多为亏损,2015年7月以后完成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多为盈利,而完成购买的企业中亏损多于盈利。截止2015年底,已购买/发行完成的员工持股计划共计224个,其中亏损家数达134家,即接近60%的员工持股计划亏损。而员工持股计划中超过79%的资金来源为自筹或自筹+融资,员工持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员工吃苦”。

由于大部分员工持股需要员工自己掏腰包,为消除员工购买时的考虑及犹豫,不少企业为促成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会采取大股东保本担保的形式,大股东作为劣后级,为员工兜底担保收益率,以“翰宇药业”为例,大股东在公司股价接连跌破预警线、触及补仓线后不得不真金白银出面救场,险些血本无归。

激励与约束难对等

另外,由于没有业绩考核作为约束,且退出门槛较低,员工持股极易演变为投机行为,驱动“重题材、炒概念”的情况发生,使员工持股计划沦落为追逐短期股价上涨的工具。若员工持股嵌入了高管及核心管理人员等持股,也增加了上市公司防范内幕交易的难度,及配套监管的难度。

相较于8月13日起施行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对规范类股权激励等待期及锁定期的明确规定、以及对行权/解锁比例的约束,员工持股计划在激励与约束方面存在较大不对等性,员工可短期解禁及售出,对于公司治理和长期激励存在的正面意义微乎其微。

股权激励回归理性、回归本质

随着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员工持股相较于规范类股权激励的优势逐步消失,投机行为的获利空间被大幅压缩。从收益空间来看,员工持股计划除采用增发型可获得九折折扣外,均以市价购股,在杠杆比例受限的情况下,与限制性股票最低可获五折折扣相比,安全边际及收益空间均不具备优势;从安全边际来看,增发型员工持股计划需要锁定36个月,采用二级市场回购等则存在12个月锁定期,在面对市场环境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抗风险性远逊于具备折扣的限制性股票和作为或有权利的股票期权。

降低及限制杠杆比例,强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则,对于员工来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激励与约束对等,实现个人财富获得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双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真正实现企业实体业绩增长与多方股东价值的共同增长;对于市场来说,将会引导上市公司选择最适合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股权激励模式,建立更加规范、科学、长期的激励制度,也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风控指标体系。

超市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主义、攀比心理、智能化和道德标准的中国楼宇,需要摆脱面子工程的污名,在规则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每天在创造奇迹,每天在产生错误,这是年总产值超3万亿元的中国建筑业的尴尬。中国住宅30年的平均寿命,是对“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这一现实的最大反讽。

公众的目光容易被建筑的外形设计所吸引,也常对标志性建筑的昂贵身价惊叹。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和商业利益,还有生命周期和道德标准。

限制高度,从垂直空间回到平面规划;激活内存,以智能化使建筑的生命质量和使用周期得以久续;免除原罪,在绿色建筑和节能的旗帜下使建筑摆脱能源杀手的污名。

2007年4月15日起,超大玻璃幕墙将不再出现在广东省新建的酒店、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上。这只是中国建筑节能的一个地方性剪影。衡量中国建筑的价值和全球化地位,除了建筑设计师赋予的美貌、工程师和施工队赋予的体格,更要看与城市的协同性、运营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而后者才真正构成建筑的软实力。

限高:尊重传统,扼制标签主义

中国建筑目前还处于需要以高度来证明自己的阶段。

比帝国大厦还高的,是什么?是马来西亚双子塔?不,是金刚。

高度即欲望、即权力。亚洲的建筑如高高挺起、超英赶美,在各国各城制造着城市地标的神话。另一方面,摩天大厦也是城市的重病患者,遮蔽城市人文历史特征、恶化人居小环境、增加城市微观管理的难题。超过8层和24米的高层建筑,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城市趋之若鹜。

必要的警醒来自于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对城市公共功能的平衡考虑(“9?11”也算敲了一下警钟)。如果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督和规则,北京对故宫缓冲区新建筑也许不会严格到限高9米;如果没有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上海也许不会在2003年12月1日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修正案》,在中心城区双增双减(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的容量和高度)。榜样之下,现在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以及旧城改造的环节,建筑高度控制(甚至还包括限制建筑样式和颜色)都成为中国各城市一种规划上的自觉。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建筑放弃了攀比高度的野心,而是限高成为了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中的规定性指标。只不过,在各城市的具体实施上,“原则上”的限高留下了许多突破高度的“后门”。

“我知道,这么小的面积,驻一个中国代表团,的确难度很大,我们也开会商量过这件事。可是,你也喜欢日内瓦,如果你违规一点,他违规一点,日内瓦就不再是日内瓦了。”――日内瓦州州长对中国世贸代表团表示,任何人和团体都不得违背市中心建筑限高37.5米的规定。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该按照地区发展的需要建造,不能一哄而起,上海现在已不会定要争什么亚洲第一高楼甚至世界第一高楼的名号了。”――2006年10月,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上海陆家嘴将建“700米超高层建筑”纯属谣传。上海高层建筑总量已达2000多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也有300多幢。

北京2001至2004年北京市新建了超高层建筑27栋。2005至2007年计划竣工的有30多个超高层项目。2006年9月21日,北京市公布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五”规划,提出在未来j年将完成“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正在制定的故宫及其缓冲区的专项保护规定.“还将明确限制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9米,这一标准将比国际上的要求还要严格。”同月公布的新三里屯设计方案中,商业街区内所有建筑均为低密度建筑,4层限高18米。

上海2003年颁布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城市新建的建筑物高度作r规定。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加建筑后退距离之和的1.5倍。2007年1月1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绿化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限制公园周边区域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从景观、生态两个方面列公园绿地环境进行规划控制。

广州为改变“百米高楼排列成墙、江景成为小部分富人的专利”,2005年下半年,广州市提出珠江“限高令”的说法原则上要求沿珠江一线建筑不得超过24米,二线建筑不得超过42米。按照每层3―4米计算,即沿江一线的楼盘最高不超8层,二线也仅为14层左右。2005年11月出台的《珠江沿线(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也提出了“限高”参考指标,即珠江沿线建筑高度一般不宜大于对应江面宽度的1/4;地标性建筑或构筑物高度一般不宜大于对应江丽宽度的1/2。但修订中的《广州市珠江管理规定》迟迟未付实施。广州现有7000多栋高层建筑,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360多栋。

东莞2005年7月,东莞市莞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法定手续,可园保护区内的新建建筑,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可园保护区周边,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长沙2000年5月,天心阁至岳麓山视线走廊高度控制最终确定,即总体上将仍然按照限高24米控制,重点地段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此外,在局部地段的高度控制将放宽到36米,原则是“不破坏岳麓山的整体轮廓线”在现有50米以上的建筑的视线阴影范围内允许建高层建筑。

重庆2006年11月,《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规划建设模式研究》提出对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区域的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密度进行严格控制-建议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2层。

沈阳2005年2月,沈阳出台规划,占地约1.7平方公里的方城地区的建设高度将不超过30米,风貌特色以清代为主体,青灰色为基准色。

南京2006年11月,秦淮河中华门至甘露桥段的规划公示,规定6处建筑用地的容积率为0.85绿化面积必须达到30%、开发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9米、按照规划公示的建筑形式(粉墙黛瓦的河房)进行建设。

西安200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占城墙100术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建筑形式应当采取传统风格;100米以外应当以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的建筑形式应当为青灰色全坡顶建筑。古城墙以内区域整体建筑控制高度不超过36米。

智能:操控建筑软实力

智能化系统费用占建筑总成本的5%―10%,却能把建筑变成最具技术含量和效率的生命体。若把建筑比做小宇宙,智能技术就是建筑的大脑和神经,也是建筑软实力的操盘手,它把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叠加于传统建筑技术之上,令其增值。而中国建筑的智能化过程,也是中国建筑的全球化参与与全球技

术的中国化应用的过程。

“世界上在建的智能建筑一半都在中国”的说法,是否夸大其词?数据没有出处,但业界认可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智能建筑利用的都是世界上可形成产品的最先进的智能技术。

1986年,即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厦――美国康涅狄格州HARTFORD市“都市大厦”出现的两年后,“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即列为中国“七五”科技攻关课题。1990年,中国出现第一座智能建筑(北京发展大厦)。1995年,智能建筑林立上海(近100座)、北京(80座)、广东(70座)。同年7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成为上海市标准。2000年10月,中国建设部组织28位专家编写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正式实施。

当中国建筑的智能化,已经普及到房地产商羞于单拎出来作销售卖点时,才真正意味着中国建筑软实力的全面强劲。“现在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公共建筑、居家住宅和工业领域都有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能够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起作用的,是建设将来数字化社区的基础。智能建筑是未来的趋势。”――2006年12月12日,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系主任程大章教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上说。

“只要有建筑物,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以一站式的智能技术资源,为大厦生命周期整体的运营和维护。”――2007年4月2目,江森自控(JCI)北京公司销售部总监张炬说。作为率先将智能建筑和弱电总承包介绍给中国的、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生产商和工程承建商,JCI已在中国41个城市完成了超过1千个智能技术项目,在商用建筑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北京发展大厦;北京恒基中心;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国家大剧院;上海商城,上海证券大厦;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广东国际大厦;广州中天广场;广州大学城;广州新白云机场;湖南长沙平和堂商业广场。(以JCI工程举例)

节能:树立建筑的道德标准

中国能源吃紧,原因之一是中国建筑在紧吃。

中国建筑的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系统,吃掉了全国总能源的1/3,大型公共建筑24小时运作的中央空调和电梯,能耗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建筑,八成以上高能耗;现有建筑95%以上高能耗一建设部说,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

节能型住宅比非节能型住宅在土建成本上增加5%―10%,这笔钱几年就可以从电费里省出来。节不节能,已经从技术和成本问题,转变成了环保观念和道德标准。

节能被归于绿色建筑的目标之中。绿色建筑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同时保证保持居住的舒适度。能正常采光、通风、观景就不用超大玻璃幕墙和飘窗,多用节能自熄开关装置,以及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来节约资源,这就是建筑的道德标准。

“中国采用限制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并举的方式推动建筑节能。――2007年3月26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大型建筑设计追求新、奇、特,已成为不节能的典型反面教材,“二次”装修,每年造成的浪费高达300亿元。

北京建筑已100%采用隔热保温良好的双层玻璃,新建住宅南向玻璃与墙面的比例绝对不能大于00%,北向则不能高于30%。住宅建筑节能标准已提高至657%。

天津2005年1月1日起,天津严格限制外飘窗的使用。2006年11月,天津开展计量供热试验,以前每平方米20元的采暖费用,改为由固定热费和计最热费两部分构成,以改变天津供热耗能占建筑总耗能的70%的现状。

广东2007年4月15日起新建的酒店、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一律禁用超大玻璃幕墙,把窗墙耗能指标列人“强制执行”的范围,来达标者坚决不批准建设。广州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品深圳致力于建设绿色建筑之都、发展循环经济,东莞规定施工图在节能方面不合格的,将不得施工:建筑了能不达标的工程将不得交付使用。

哈尔滨2006年8月检测认定13个小区的239栋建筑为节能建筑,节能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