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682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8分钟。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21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探讨审计体系在于审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全面探讨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环境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体系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对审计体系进行再探讨。新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是:(1)国际化,审计的理论、方法、实务和规范要与审计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适应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审计要走向国际化;同时,要正确协调审计国际化与审计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2)系统化,从审计系统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并发挥其各方面的职能,协调系统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3)信息化,广泛和充分信息技术,开发审计信息资源,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促进经济发展。(4)规范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任务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建立以法规为主体的审计规范体系,依法治理审计工作。(5)知识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实施知识管理。以人为本重视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生产,运用集体的智慧和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化管理。本文将从新世纪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探讨审计体系。
审计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确定审计要素一般采用对审计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审计所划分的类别即审计的要素。审计是一个体系,同时也就是一个系统即审计系统。审计体系与审计系统是对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提出的认识,当提到审计体系时,是从构成出发,强调它这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当提到审计系统时,是从整体出发,强调它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审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整体性;目标性;稳定性;有序性;层次性;静态性;动态性;封闭性;开放性等。
审计体系是人们对客观审计领域的全面认识。客观的审计是一个整体,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去剖析,从不同方面去研究,形成多视角的审计体系,以便全面揭示其内在的性。从审计总体观察,审计体系不是仅有一个体系,而是有多视角的多种审计体系。
审计界关于有哪些多视角的审计体系认识不完全一致。如在《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提出:“审计体系是指属于审计范畴的有关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整体。具体讲,本书所要探讨的审计体系主要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规范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的有机结合体。”(1)《审计辞海》提出审计体系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2)。笔者认为,审计总体按其性质划分体系,可分为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这里的审计总体是最大的审计领域,它的范围包括审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各行各业的审计工作,又包括各个方面的审计科学研究工作和各类各层次的审计教育工作。现分述如下。
二、审计工作体系
审计工作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任务,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职责所进行的各项审计行为。审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工作按不同标志划分要素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审计工作体系按审计工作任务不同,可分为审计业务工作体系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
(一)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业务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要素有不同的划分,从而使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划分,是由国家审计、审计(注册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的内容划分,是由财政财务审计(包括税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划分,是由政府审计和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此外,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要素还有:按执行审计机构可将审计划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按被审计资料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按被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综合审计和专题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将审计划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期可将审计划分为期中审计和期末审计;按审计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可将审计划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按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可将审计划分为初次审计、继续审计和后续审计;按执行审计的地点可将审计分为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按是否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可将审计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可将审计划分为授权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按审计的法律义务可将审计划分为法定审计和自愿审计等。在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各种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体系。如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地建立国家审计体系、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等。
(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指由于若干审计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计划、指导和监督,完成审计工作的任务,建立正常的审计工作秩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它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制度。因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由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中,为完善各种管理工作,还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工作体系,如审计计划工作体系、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审计档案管理体系等。
三、审计科学体系
审计科学体系是指由若干体现审计科学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科学是研究审计工作规律和审计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审计科学按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分为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学科体系。
(一)审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构成部分,理论界尚没有一致的认识。R.K.莫茨、H.A.夏拉夫在所著《审计理论结构》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由一个核心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核心是以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为核心,五个层次是基本、审计假设、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标准和审计实务等。尚德尔教授在《审计理论》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审计要素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审计理论基本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以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为主要内容。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在以上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基本哲学”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概念”或“审计概念体系”在理论要素中不能同其他审计理论并列为单独的理论要素,因为其他理论要素也是审计概念:“审计要素”在审计学中一般所指的内容,已表现为相关的理论要素,且各种理论都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要素;因而,“基本哲学”、“审计概念”和“审计要素”等不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要素。
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审计工作)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要素应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审计实践(审计工作)。因此,以上观点,审计理论体系的理论要素可以包括:(1)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目的)、审计性质、审计任务、审计职能、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分类(审计种类)(2)审计行为理论:审计程序、审计决策、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判断、审计报告、审计技术、审计风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机审计、审计、资本验证;(3)审计体制理论:审计环境、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管理等。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确定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应考虑以下因素:(1)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有区别才有审计理论的发展;(2)审计理论形成的基础,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的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3)认识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审计环境通过联结点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按照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审计对象应是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因为:(1)审计对象是学科的区别点,以审计对象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才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2)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审计对象的实际内容是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各种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是与审计对象相联系而发展的;(3)审计对象是认识的出发点,审计对象的内容是具体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审计对象是与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外部审计环境通过审计对象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
(二)审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有其发展和认识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般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包括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学、财政审计学(政府审计学)、审计学、审计学、农业审计学、基本建设审计学、商业审计学、粮食审计学、物资审计学、外贸审计学、审计案例学、计算机审计学和审计史学等。会计改革对审计学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如财政部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基本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都对审计学科建设产生了影响。
考虑审计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学科:审计学原理、政府审计学、财务审计学、管理审计学、效益审计学、经济责任审计学、机审计学、内部审计学、国际审计学、比较审计学、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审计技术学、审计和审计史学等。应该指出,审计学科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学科,与学校的审计课程体系是相近的,但不是相同的;不能把审计学科体系等同为审计课程体系,审计学科体系应包括全部审计学科(审计分支学科),除审计基本学科之外,还包括其他分支学科如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和审计哲学等,而审计课程体系只设置审计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学科。
四、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显然,这里的审计组织是指广义审计组织体制。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构及其权限、关系的形式、制度和体系。审计组织体系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不同的构成要素,由这些不同的要素构成不同的体系。
(一)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由上述要素相应形成审计机构体系、审计人员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机构体系即一般所称的狭义的审计组织体系。审计组织(审计机构)体系按审计机构设置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审计机构(审计组织)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机关组织体系、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人员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人员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类、各层次的审计人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规范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际审计规范、审计规范、主要发达国家审计规范和其他主要国家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规范、社会审计规范和内部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审计规范、事业单位审计制度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按法律规范内容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宪法、审计法律、审计行政法规、审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审计规章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审计法规体系中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审计的法规。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还有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它是由各种执业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注册审计师质量控制准则、注册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审计师后续准则。
(二)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组织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和社会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组织体系、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国家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审计机关、派出机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内部审计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社会审计机构(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审计组织体系的,有利于探讨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的审计体制,特别是建立一套与国际协调的审计规范体系。
五、审计教育体系
审计教育体系是各种审计教育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密切相关。有的学校专设审计系和审计专业,有的学校不专设审计系或审计专业而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溶于培养会计人才要求之中,因此,培养会计人才就是在培养审计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是一致的。
审计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中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和其他审计教育。审计教育的重点是高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审计本科为基点,建立审计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审计教育体系。高等审计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审计教育和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普通高等审计教育,是以未就业的学龄阶段的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在一般大学和学院设有本科和专科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计专业(会计专业);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已经就业的劳动者为教育对象,在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等院校设有审计专业(或会计专业)。
对审计教育体系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审计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同时,要研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教育体系,并在会计教育体系中重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
六、审计体系
审计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审计方法,在认识上还不一致。一般讲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方法。从审计的全部内容来说,审计方法不仅指审计工作方法,还应包括其他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审计研究方法、审计组织方法和审计教育方法,相应地,审计方法体系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审计研究方法体系、审计组织方法体系和审计教育方法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
(一)审计工作方法体系一般称审计方法体系。审计工作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工作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方法体系包括哪些方法有各种认识。一般认为审计方法分为两类,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基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思想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一般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调查、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和手段。至于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哪些内容,有各种见解,但从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来分析,按审计工作的内容划分,一般包括审计计划方法、审计证据方法、审计报告方法、资本验证方法、咨询服务方法、审计文件处理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等;其具体方法,有计划法、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节法、计算法、分析法、验资法、报告法和管理法等。
(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研究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研究方法有各种分类:(1)审计研究方法按认识过程,分为经验知识方法、知识方法、理论方法和理论验证方法;或分为感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方法和综合方法;或分为选题方法、搜集资料方法、资料加工整理方法和成果表达方法。(2)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或分为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社会经济方法;或分为经验方法、理论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和属性方法;或分为实证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表述方法和方法。(3)审计研究方法按历史发展,分为传统审计研究方法和审计研究方法。(4)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范围,分为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5)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6)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时间关系,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等。在实际审计研究工作中,根据审计研究项目的内容、性质和要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
[1]康钟琦。现代审计学原理(第二版)[M].上海:立信审计出版社,1999.
[2]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案例与教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Second Research on the Auditing System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成立由局机关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学习实践活动责任制,由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抓好全面工作,各党小组组长为本党小组活动的直接责任人,层层落实,措施到位,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三是准确把握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实践”,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四是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和日常工作中影响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围绕局党委确定的活动方案,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把解决突出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认真整改,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取得效果。
(三)联系实际,突出创新。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根据自身职能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自选动作,切实改变全局干部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工作的目的,进而促进全局工作的提升和全体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总揽全局,超前谋划,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作用
(一)突出课题调研,提升谋划水平。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要求,紧紧围绕“一高两进”的奋斗目标,结合“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重民生”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开展优秀调研文章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建言献策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创新组织形式。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来组织课题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对课题调研的组织形式、保障措施和考核激励政策进行细化,力争更多的课题调研成果纳入“十二五”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的研究和预测,突出对总体思路、区域环境、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注重联动。遵照“调研—思路—规划—项目—政策”的务虚工作链,力争有更多的调研成果上升为规划,进而带出更多的高质量项目,转化成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政策意见。加强和上级发改委之间的联动,积极了解相关信息,把握课题调研的方向性。注重和乡镇部门的衔接沟通,提高课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强化规划引导,引领和谐发展。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一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制定,开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做实相关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二是力促“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根据“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城市化率3个导向性指标、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公路通车里程数2项预期性指标等薄弱环节,以及产业提升、节能减排等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跟踪监测,及时提出对策,力争实现突破。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立项制度”,防止规划编制的随意性。建立专项规划联络员制度,避免规划编制中内容重复或规划与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把好规划的“出口关”。
(三)抓实项目前期,增强发展后劲。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的有利时机,抓实抓细项目前期工作,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制定《2009年度重大前期项目考核办法》,下达2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二是抓好项目谋划工作,继续在全市上下开展项目谋划活动,从对接国家省相关政策和规划的角度,以及我市主导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去谋划提出一批高质量的项目。三是强化项目前期推进,切实加大对20个列入2009年度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项目和7个争列省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推进力度。加快开发区扩容、丽水经*至上饶高速公路、遂昌经*至广丰高等级公路、杭长铁路客运专线、衢宁铁路、浙闽赣边际物流中心等一批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有新进展、新突破。四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围绕四万亿中央投资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帮助业主单位做好项目前期,努力实现争取支持工作成效最大化。
三、把握趋势,难中求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编制计划,加强运行监测,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及时编制下达各类计划。在牢牢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经济的运行特点,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及时编制下达200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重大项目前期计划、服务业发展计划等各类计划,为全年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充分利用国民经济运行监测网络这个有利平台,在加强季度、月度经济运行分析例会的同时,着重抓好三件事:①借助局派干部上挂国家发改委办公厅锻炼的有利之机,加强和委内相关司局的联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及时反馈,快速应对;②加强和重点骨干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强化信息交流,提出应对政策;③努力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防止其资金链断裂,助其度过难关。三是加强对各类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继续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服务业发展项目的月报季报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查考核,使各项
(二)推进项目建设,加强投资管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着重抓好三点:①创新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意见》,全面落实重大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及控制化解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项目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服务。②推进实施。根据2009年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要求,将“四大百亿”工程工作责任细化分解,明确任务、确定时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继续深化完善重点建设协调办公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土地供给,金融支持等问题。加大各级扶工惠企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引导企业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增强投资发展信心。二是加强投资管理。按照中央新增投资方向,科学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规范投资项目管理,出台《*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办法》,建立程序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国债项目的稽察,依照《*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和《关于加强国债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联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债项目进行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依法有序进行。
(三)完善规划体系,突出政策扶持,以服务业发展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完善现代服务业规划体系。编制出台《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总体规划纲要》、《深化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深化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化提升商贸业商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定位、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以及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加快我市商贸商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等三个行业发展扶持政策,为我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商贸商务业三大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落实扶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确保我市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三是加大服务业工作考核力度。将部门服务业工作考核列入市委“双争先”考核体系,增加乡镇综合考核中服务业考核内容和分值,提高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开展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做好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运行分析。针对我市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突出情况,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策,供领导决策参考。
四、优化服务,提升水平,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结合职能,深化改革,尽力破除影响和谐发展的体制。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扩权强县政策的落实。依据《浙江省扩权强县工作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推进扩权强县工作,努力提高扩权强县工作实效。在扩权工作实施过程中,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确保扩权事项依法实施,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做好政策性保险工作。全程监督受灾农房的理赔、倒塌鉴定等程序,解决政策性农房保险纠纷,帮助受灾农户及时、足额获得理赔资金,为灾后重建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向农户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保,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参保任务。三是牵头组织好中心镇培育工作。及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贺村镇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政策》,加强督查与协调,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强与省发改委相关处室的联系,及时掌握省第二批中心镇培育动态信息,争取峡口镇列入计划。四是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服务。按照能减即减,能缩即缩的要求,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即办率。进一步加大项目审批服务力度,指导帮助业主做好项目建议书、可研文本等资料的编制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实施。
(二)加强监管,依法行政,维护安定有序的市场秩序。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波动作为监测重点,防范区域性、时段性以及重点商品的市场价格异动,保持市场价格的平稳运行。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在本级权限内做好价格调控工作。二是加强收费管理,创建良好的价费环境。进一步加强对涉企收费的监管,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提出对策,形成用制度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的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涉企收费清理成果。认真做好收费验审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切实规范收费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乱收费行为的发生。认真做好收费审批工作,加强对各类培训班的收费管理和规范工作。依据国务院的相关规章对取消和降低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时发文公布,并做好落实跟踪工作。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价格监管成效。继续深入开展好教育、医疗、涉农等重点领域的各项专项检查,做好价格投诉举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突出对涉农收费的检查,制止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领域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四是加强“对话平台”建设。加快“对话平台”所提题的办理速度,提高办理质量,力争实现办结率、满意率100%,努力把“对话平台”办成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建立载体,创新方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建立服务经济主体的载体。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局机关联系文明结对村、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村、帮扶贫困村、指导员派驻村制度,以“千名干部进千企”和“三服务”活动为载体,通过走访、帮扶,了解联系村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尽力帮助解决其生产、发展的实际问题。二是创新服务经济主体的方法。加强项目工作指导,举办项目工作培训班,提高部门、乡镇干部项目谋划和项目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乡镇、部门、企业联动,定期举办项目对接会,帮助乡镇、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做好发展规划、项目谋划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和深化“两集中、两到位”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网络。
五、坚持创新,强化管理,精心打造和谐向上的发改局干部队伍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发改局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围绕全市重大项目推进、重大项目前期、重大规划编制、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发改干部课题调研、项目谋划、信息宣传等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干部知识水平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要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注重选拔开拓型、实干型、争先型干部担任中层职务。推行局机关中层干部述职评议制度,对局机关副科长以上中层干部,进行年度述职评议,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打造一支工作负责、业务过硬、清正廉洁的中层干部队伍。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必经程序。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科学决策,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调整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实现县委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2、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领导机关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也出生产力。是否重视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优劣,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关系重大,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务必高度重视。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调查研究工作的新要求
3、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县委确定的“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活力、魅力”发展战略,针对全县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调研;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棘手问题,进行政策性和对策性调研。坚持围绕中心抓调研,围绕大局出思路,围绕难题求突破。
4、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如何强化产业兴县、工业富县意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如何优化发展布局,顺利推进经济开发区和神农溪小区建设,实现“一县双城”的发展格局;如何突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何突出特色,努力建设文化大县,彰显人文精神;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如何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难点问题等重大课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5、要切实改进调研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提出真知灼见,做到听真言、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认真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加强与群众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轻车简从,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戒、形式主义;大力改进文风,提倡写短而精的调研材料,力求做到观点鲜明、文风朴实。
6、要创新调研方式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点面结合,在掌握面上情况的基础上,采取蹲点调查、明查暗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剖麻雀”;注重把领导调研与专家调研结合起来,善于借助外脑,丰富和完善决策;把本地调研与外地调研结合起来,通过比较研究,达到取长补短、推动实际工作的目的;把传统的调研方式与现代调研方法结合起来,善于利用先进的调研手段,使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采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及数据模型分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获取和分析信息资料;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充足的数据和事实说话,同时注重思想性和启发性。
三、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
7、建立领导带头调查研究制度。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中共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使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调研计划,确定一批重大调研课题,明确责任人并督促落实。县领导要带头调研、带队调研,每年主持好分管工作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拿出不少于两个月的时间下基层,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和学校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总结基层经验,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8、建立重大调研课题激励制度。为了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文章,更好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由县委政研室牵头定期开展全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9、建立调查研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了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计划性,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调研,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调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县委常委会的年度工作要点和县委、县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规划,确定重点调研课题,落实调研任务和责任人,并检查课题完成情况;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重要政策方案的评审和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选。联席会由县委办公室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县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
10、建立重大调研课题统一管理制度。县委政策研究室对全县调研政研工作负有“组织、联络、协调、指导”的责任,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计划性,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调研。凡是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性调研,坚持由县委政策研究室牵头抓总,加强业务指导和联系,通过多种形式,把理论界和实业界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整合实际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调研资源,形成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的调研格局。
四、切实加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领导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1.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向内资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应适当放宽条件。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尽快形成“1+x”服务业政策体系。市级有关行业或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及时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需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的要抓紧研究制定,成熟一项,出台一项,为服务业进一步加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加大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继续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楼宇(总部)经济、创意信息等六大服务业行业的发展,并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同时,为了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引导力度,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奖励等多种扶持形式,在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市区服务业关键领域发展、薄弱环节改进,集聚区和规划布局内重点项目的建设,服务业国债项目、重大项目贴息补助的配套以及加强服务业工作、前期研究和推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使用结构,每年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对各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
4.贯彻落实服务业税(价)费优惠政策。根据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认真梳理和整合现有的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企业从事国家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符合规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所得,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所得,对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的所得,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和连锁超市、省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物流、连锁超市等企业在省内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
根据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及时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执行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实现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财政、物价等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政府有关清费减负政策,对涉及服务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并开展监督检查。
二、强化服务业的要素保障措施
5.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根据本地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为省、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项目,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已通过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工业、交通、仓储等土地使用权,符合*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法律、法规、行政规定及《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没有明确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经审批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或建筑物用途,从事除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住宅项目以外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对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具体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87号)执行。
6.努力改善服务业融资环境。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顺利开展,探索逐步扩大收费权、股权质押贷款范围,继续探索农民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建立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银行根据信用等级加大与担保公司合作力度,积极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与银行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
7.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和引进。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既了解市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职学校的作用,大力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选派服务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知名企业接受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我市设立的“人才突出贡献奖”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国际经贸等高级专业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住房、子女就学、户籍迁入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
8.大力推进物流业。以构筑大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对符合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经营状况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且成长性较好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
9.创新发展金融业。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创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企业债券的发行申请工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地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培育力度;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入驻我市。对积极扩大信贷总量、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的机构予以奖励。推进服务业连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10.精心打造旅游业。加快旅游接待设施、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活动,加大旅游推介力度,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旅游网络营销,促进与外地旅游网站之间的链接与合作,建立客源地旅行社信息网络平台。
11.着力提升商贸业。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传统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和社区便民服务点建设,发挥在外*人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优势,通过*内外市场的互动发展,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形式。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和谐社区创建,提高新农村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
12.做大做强楼宇(总部)经济。科学合理布局市、区两级楼宇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加快对城区现有楼宇改造和升级步伐,推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评估认证、科技中介、产权和技术交易等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3.积极发展创意信息等其他生产业。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传输设施,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无线宽带网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咨询、数字出版、动漫网络、数字化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于行业信息化改造的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技术共享平台。鼓励发展系统集成、信息工程监理、系统外包等信息技术产业。
四、积极引导服务业领域创新发展
14.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二、三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各地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如纳税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设立初期的3年内可酌情给予减征;其所购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等原因,可以加速折旧。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业企业给予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15.鼓励服务业品牌建设和业态创新。引导服务企业强强合作和品牌嫁接,实现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开发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品牌内容和形式创新,形成一批品牌知名高、竞争力强的服务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开展现代服务业品牌的申报,对获得国家、省等不同级别的名牌企业,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商贸营销手段,积极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等商贸流通业态。引导生产领域的服务和政府行政管理的服务实行外包,形成新的业态。
16.着力引导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突出集聚功能,积极打造一批公共生产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和综合服务业等集聚区。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区域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列入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对列入省重点集聚区中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投资贴息补助,县(市、区)也要给以相应的配套补助。集聚区中鼓励发展的服务企业,若纳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17.推进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国有服务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18.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根据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向,围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种形式,重点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外籍船舶修理等服务外包领域,引进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创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培育基地。
19.积极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对试点地区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暂不具备制定标准的服务行业,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0.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督促检点任务的完成。每半年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总结部署全市服务业工作,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通过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和问题协调。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
2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为改变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割和交叉管理的状况,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必须制定既有部门分工负责,又有统筹协调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配备力量、明确职能,加强对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前期工作和年度计划的统筹。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确定年度服务业重点工作,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有关服务业规划和政策,须经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咨询论证后,提交联席会议审议,重大事项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各县(市、区)要建立服务业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指导本地服务业发展。
22.加强统计考核。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管理部门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制度,做好服务业发展形势的监测与分析工作。
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市政府对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考核的权重。对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责任制的服务业工作,要定期督促检查。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检查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自职责范围内相关工作绩效。各县(市、区)的服务业工作考核,主要对其服务业发展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定期进行公布。
附件
*市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到位;强化统筹协调,行动一致;紧密各方协作,合力推进;加强统计考评,提高绩效,推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机制框架
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安排一次专题听取全市服务业工作汇报,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每半年听取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或服务业各口的专项汇报,研究协调重大问题。
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建立和完善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政府工作联系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主任为协助召集人,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市交通局、市外经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房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信息办、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市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指导协调归口管理的服务业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职能部门。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服务业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完成统一部署的服务业重点工作任务,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行业协会。组建*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对各服务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商务咨询、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三、职责分工
联席会议职责:每年年初制定全市服务业工作要点及成员单位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督促检点工作完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讨论审议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统筹服务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绩效评估;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根据服务业联席会议的精神开展工作。确定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将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组织论证和审核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规划及政策,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和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组织实施服务业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宜。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责:
1.市发改委: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的综合协调,以及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承担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市经贸委:负责全市商贸流通业、创意产业、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
3.市教育局:负责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教育行业统计工作。
4.市科技局:负责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5.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
6.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财税政策的制订、修改、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工作。
7.市人事局:负责全市服务业人才工作的指导协调。
8.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用地政策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9.市规划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空间规划,“退二进三”实施和指导工作。
10.市建设局:负责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11.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全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12.市交通局:负责全市交通物流发展,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交通运输业统计工作。
13.市外经贸局:负责全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协调。
14.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牵头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业、新闻出版业等行业统计工作。
15.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卫生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卫生行业统计工作。
16.市房管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住宅与房产业、物业服务行业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统计工作。
17.市体育局:负责全市体育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服务行业统计工作。
18.市统计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统计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做好服务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监测分析工作。
19.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旅游业统计工作。
20.市信息办:负责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及统计工作。
21.市金融办:负责全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推进完善服务业企业融资环境。
22.市工商局:负责全市服务业准入政策及专业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知名商标认定、省著名商标推荐、中国驰名商标培育。
23.市质监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服务业名牌产品的认定,推荐服务业省级名牌、中国名牌。
四、统计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