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6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3分钟。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翻译;现状与建议;教学目标;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意义
计算机英语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提高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切实保证学生计算机英语学习,相应.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翻译教学,使毕业后的学生能够正确用计算机英语进行交流。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与外语课翻译练习有本质区别,翻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授内容是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分析,翻译教学应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用其它语言再组织和架构对应等效语义信息,包括运用母语或外语重新组织信息的能力,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因此,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调查
关于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侧重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还要重视职业市场,或者说教学活动的意图是什么,学校课程改革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但我们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英语教学中没有独立的翻译教学,一般都是请学生来完成课后的翻译练习,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长句,教师再予以讲评,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句子翻译说不上有多大兴趣,感觉翻译就是用词造句,感觉不是讲翻译还是在讲语法,他们对翻译教学的概念和目标非常模糊;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以课本为中心,部分教师分不清什么是教学翻译,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学中忽略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授,而在教学中更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通过笔者对几位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多是围绕课本展开,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来看,的翻译习题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目前的翻译教学以课本为中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没有实际意义,老师只关心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身内在的发展,是对当前社会需要的漠视。在当今社会,复合型外语人才要能用该种语言听说,读写,翻译,社会需要懂专业会翻译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为他们接触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能,只有全面地掌握听、说、读、写、译,注意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是一个核心的要素,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是进行具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在内容选择单一,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精读课,教学时间有限,局限于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汉译英句子翻译,很难把握分寸以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系统性、条理性,课堂中实施的教学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很难全面体现。翻译是一种语言能力,是一种文化交流,很多老师讲翻译练习的时候从来不讲翻译技巧,都是用课后练习当中的5个翻译句子,翻译得不好也不具体讲为什么不好。从访谈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单薄,往往只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偏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设计,相对忽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应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兴趣,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翻译价值的认识,最后的学习效果也才能事半而功倍。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实施指把新的教学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在缩短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关注的焦点是教学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它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它涵盖了课堂内外的所有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的实际运作。
经调查可知,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在教学评价中没坚持发展性,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施尚处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种方式,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实施完成之后施行,形成性评价是将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的依据。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评价方式通过测试每学期的考试翻译题型,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太单一了不够客观全面,造成教师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处于教学第一线,单向的评价不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要扩大学生对教学的评估权,才能对教学的发展起到诊断作用,发挥教学效果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效果评价成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
3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
学生对翻译教学的认识:认为专门学习翻译没有必要,学生进校时的外语成绩参差不齐,翻译不可教和不需教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翻译教学需要学员有较好的英汉语言基础,不是只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学会翻译的,很多学校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翻译教学也有很大影响,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急需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惰性强,只寄望于老师讲解,不利于进行翻译教学。
教师方面的因素:许多教师认为翻译理论和技巧无需专门教授,翻译能力的获得只要在实践中,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翻译教学,翻译自然就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中,学历比例不理想,高层翻译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僵化与落后导致翻译教学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的翻译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翻译教学质量提高,难以实现学生学习翻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翻译教学提高质量的必须。
教材方面的因素:目前使用的教材课后练习当中的翻译习题,作为巩固课文中所学语言知识的手段,对今后的工作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众所周知,教材选用反映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添加与专业有关的翻译训练,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
环境方面的因素: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紧密相关。社会环境能有益于我们了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学校环境在于明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它们是影响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因素。学校的政策支持对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作用巨大,教师们没有相应的职后培训机会,使翻译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4 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促进大学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应加强大学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分析它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大学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目标,注重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大学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有针对性的研讨,交流相互的经验,摆脱目前在应用语言学的束缚,促进我国大学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应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计算机英语翻译教材,考虑把翻译练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考虑学生在课外翻译实践,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加强对翻译理论的重视,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将翻译教学纳入了整个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倾向实用性翻译技巧,根据社会的需要,配备大量贴切的练习,让学生切实打下翻译基础,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适合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需要。
加强职后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目前计算机英语教师大多是纯文科毕业,应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从长远考虑高校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在职进修或进行专门培养,达到通外语又懂科技等实务学科的翻译师资;.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结构的调整和水平的再提高,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使计算机英语老师能够胜任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使其具有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能教出翻译水平应用能力很高的学生,掌握优良的教法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翻译教学理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改进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多采用讲授练习和表达和运用,可以采用以学习者为本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习者的整体需求;以任务为中心鼓励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在合作探究中完成某项活动;营造民主氛围重视互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认知与技能训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翻译教学手段,尝试开发翻译教学软件建构翻译教学平台。
更新、完善计算机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体系,检验翻译教学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检查,包括教师的自查、学生的评定。评价在这里是双向的,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形成发展性评价,有对学生的翻译能力的获得的评价,目的就是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因此,也有对教学体系的是否完备的检查;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定期的评价教师,以形成性方法评定学生的所得,可以获得有关翻译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改进翻译教学提供依据。
总之,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相关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前我国计算机英语教学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使用计算机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适应教育新的发展形势,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翻译基础,提高他们综合文化素养,以使其能够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它也有利于实现新的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计算机英语教学和改革中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贤凤.情感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艺术,2005,1.
[3]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翔译教学提高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4]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泽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使我们的社会对复合知识型的实用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市场调查发现,外语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单一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难胜任正式场合下的翻译工作,不能满足巨大的翻译服务市场需求。我们已有不少大学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将翻译人才作为专业人才进行培训。例如,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立了翻译系,还有MTI硕士研究生,许建平教授提出:在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多层次、多类别的翻译人才教育培训机
制。[1]
但是,许多高校办学时间不长,还缺乏比较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对翻译教学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对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太明确,致使翻译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对现行的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国际化信息时代使高校的翻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和翻译从业人员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问题
四川省翻译市场需求现状以及与翻译人才供应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企业、公司、科研机构以及专业翻译公司等对翻译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要求做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翻译从业人员80%以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其中90%的人员来自外语专业,参与问卷调查者15.4%来自事业单位外事部门,32.14%来自专业的翻译公司,56.41%来自公司和企业,他们的翻译业务涉及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研究工具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其中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暴露出该省翻译人才市场对高层次翻译人才数量的需求及标准译文质量的要求和该省传统外语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相脱节的矛盾。
1.翻译人才数量匮乏
据调查四川翻译人才需求量达3.5万人以上,且每年数量都在增加,全省需求缺口预计70%以上。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高端人才更是极度匮乏。省内每年承办大型国际会议近百场,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翻译人才招聘难,且聘用到高水平翻译更是困难的问题。从省内人才市场招聘会和用人单位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该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这说明翻译人才培养有极大的市场潜力,高校要下大力气完善翻译教学,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
2.高质量翻译人才紧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上看,用人单位对翻译人员的译文质量表示满意的有58%,对其语言水平满意的有80%,对知识结构的满意率仅29%,对翻译人员职业道德满意率为42%。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的翻译从业人员在语言的应用上有优势,但对于专业领域的翻译存在理解和表达困难,知识结构不合理。市场需要的翻译专业涉及科技、经贸、法律、医学、影视、区域文化等。其中科技和经贸所占比重较高,分别是39.6%和32.5%。
3. 翻译从业人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35.24%的人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47.04%的人认为自己完成工作比较吃力,18.12%的人认为很难胜任工作。他们对学校的翻译教学对目前的翻译工作有帮助的仅有30%。
翻译从业人员反馈的具体因素有:(1)学时不够。71.14%的人反应他们翻译教学的学时非常不够,高校一般都是大三开设两学期的翻译课,每周只有两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只有满堂灌、赶进度。(2)翻译教学模式单一。56.01%的人反应翻译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3)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我们对西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翻译教材的内容大多以文学题材为主,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的较少,而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类型的题材才是主要的翻译工作内容。(4)教学范围与翻译实际需要脱节。学校教学的范围局限于教材,翻译教学中多以语言的应用讲解为主,较少涉及职业翻译技能训练,造成双语转换的瓶颈。
三、应对措施
(一)精心选择并优化教学内容
作为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所教学生的不同专业选好教材和补充素材。具体来说,主要在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主干教材和扩充性材料并举;主干教材着重讲解可供学生借鉴的翻译技巧,扩充性材料要体现时效性和实用性。例如,在西南科技大学建立“任务资源库”进行任务设计,把所教的内容寓于各项任务中,并在各项任务中设计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其次,注意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与选材的系统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要点分别安排到各章节中结合例证进行讲解,重点掌握非文学类的材料,例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贸、法律、外交等实务性文体。根据具体课堂内容,在“任务资源库”中灵活地选用相应的素材,促进和加强学生对翻译技能的掌握,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翻译能力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合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作为我本人,开学的第一次课,我通常把本学期翻译课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及教学内容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快速了解课程结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制订学习计划,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以及要求,根据他们不同的语言、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
要根据翻译课的性质,理论课和实践课穿插进行。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翻译理论。实践课主要是执行翻译任务,从已设计好的“任务资源库”中有计划地抽取素材,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翻译,创设开放、平等、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环境和虚拟情景,让学生完成仿真材料的翻译,互相批改、讨论、修改自己的译文,修改后交给老师批阅和评价。
3. 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在翻译教学已经不是外语教学的辅助课了,而“外语教学将转过来为翻译教学服务”。[3]如“学习历程档案”法、“交际性”翻译教学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法。[4]老师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到真实的翻译场所去见习或参与翻译服务,如,参加招商引资项目介绍、旅游景点介绍、酒店餐馆介绍、广告宣传、产品介绍和公司招聘等方面的翻译,如,西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每年带领学生到绵阳科博会去实习,目的是让学生面向现实生活,接受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交际和协调能力。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译作坊;合作学习;商务翻译;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黄笑菡(1985-),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学。
基金项目:2013-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翻译作坊’教学模式的高职商务翻译课程改革”(编号:kg2013787),主持人:黄笑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71-05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课堂互动性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各教学动因的相互作用,建立更积极,更高层次的伙伴联系,最终以团队形式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1]。作为一种目标导向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其实现形式可涵盖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即生生合作)、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合作(即师生合作)以及指导者之间的合作(即教师合作)三个维度。其基本教学需遵循以下流程:学习准备阶段:选择合适的主题及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素材;分组分工阶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明确组员分工;合作学习阶段:教师需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合作学习活动。目前主流的合作学习活动包括:团队-游戏-竞赛活动(TGT),拼图活动(jigsaw),角色扮演活动(role-play)以及研究报告活动(research & report)[2];总结评价阶段:各小组需通过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教师宜采用多元评价手段检验学习效果。
目前,合作学习因其具有“强趣味性,高实效性”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但纵观其应用范围及课程,却依然囿于“听、说、读、写”等强调“元语言”能力的课程,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英语课程中则鲜有体现。此外,合作学习依然以“生生合作”为主要实现形式,缺乏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综合性高,实践性强,难度大,职业导向性明显”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成为翻译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将“翻译作坊”这种较新的教学形态引入高职商务翻译课堂,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实现平台,以“翻译作坊”为单位,构建合作学习范式并通过实证研究及数据分析验证该合作学习范式的有效性。
一、“翻译作坊”理论概述
(一)“翻译作坊”的定义及运作流程
“翻译作坊”是一个由多名译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商业性质的翻译工作中心[3]。译者在接到翻译委托后,通过任务分析、组间分工、制定词汇表,主译试译,译审校译等步骤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并最终交由委托方审阅并投入使用。
“翻译作坊”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1名,主译若干名,助理译审1-2名,译审1名。所有成员均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工作过程需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具体流程如下:
1.委托方下单:翻译委托方将翻译任务,包括文本资料,参考文献,格式排版要求及完成时间要求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项目经理邮箱。
2.项目经理分析任务:项目经理分析待译文稿,统计字数,报价。待委托方接受后,确定翻译人员。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项目经理需管控整个翻译流程,并及时向委托方汇报进度。
3.合作探讨式翻译:主译召开会议,建立词汇表,统一术语,并通过合作探讨――独立翻译――合作探讨模式完成译文初稿。
4.助理译审校译:由助理译审对主译完成的初稿进行两次校译,用约定的文字符号标注修改意见,并发回主译修改。
5.译审审核:译审对主译最终形成的三稿全面审核,确认无误后定稿。
6.任务交付:由项目经理将译文定稿交与委托方验收,通过后进行费用结算。
7.项目追踪:项目交付三个月内,项目经理需对译文的应用情况进行追踪,并收集反馈意见。
“翻译作坊”运作流程图直观地反映了“翻译作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成员的分工写作及严格的制度保障,能够有效地控制翻译质量。
(二)“翻译作坊”的发展沿革
“翻译作坊”最初并非以教学形态的面貌出现,而仅仅是以一种“作坊式”的讲习班形式流行于美国文学界。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坛众多作家,诗人云集爱荷华大学,成立“爱荷华作家讲习班”(Iowa Writer’s Workshop),共同参与授课,研讨,讲习活动,为美国文学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7年,“爱荷华作家讲习班”的负责人Paul Engle创立了“国际作家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以下简称IWP),广邀世界各国作家前来创作研习[4]。1964年,Paul Engle的中国妻子聂华苓在爱荷华大学创办了首个“翻译作坊”,将IWP创作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各国文字出版发行。自此,“翻译作坊”开始风靡美国文学界。
1978年,美国包括耶鲁、普林斯顿、爱荷华、德克萨斯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开始设立文学翻译课程,“翻译作坊”逐渐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流行并迅速发展。“翻译作坊”教学形态强调翻译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可通过多次任务承接性质的翻译实战,从合作式学习中得到提高,从而全面纠正了自然翻译观的“语言天生习得理论”,树立了学生学好翻译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的成就感。相较“翻译作坊”在西方的蓬勃发展,国内对此的研究则起步较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学位(Master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以下简称MIT)。而“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也被首次写入该方案中。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首批MIT试点院校率先采用“翻译作坊”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能力。近年来,“翻译作坊”教学模式在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过程的应用渐趋普遍。2009年,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朱慧芬教授首次提出“翻译作坊”教学形态的高度实践导向性与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相契合,可尝试将其引入高职翻译教学中的建议[5]。但“翻译作坊”在高职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而本项研究主要针对“翻译作坊”教学形态在高职翻译课堂的应用这一课题展开,来探讨这一教学形态在高职翻译教学中的普适性。
二、“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翻译课堂合作学习范式设计
(一)“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合作学习范式的设计基础
“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的合作学习范式基于美国语言教学家Steven 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以及加拿大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The Output Hypothesis)”构建。
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适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备条件。由此,他提出了“i+1”公式,i即语言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1则代表比学习者语言水平稍高的学习材料。语言习得者一旦能够理解语言的意思,则其语言形式和结构便可自然习得[6]。
1985年,加拿大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对 krashen的输出假说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尽管“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颇为重要,但要充分开发学习者的二语精炼能力,提高二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7],二语学习者还须时常使用该语言,即进行“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8]”。
(二)“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的合作学习范式构建
“翻译作坊”教学形态综合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种假说,并将其应用于翻译课堂实践。“翻译作坊”的课堂运作过程中经历译前教师的语言输入,译中师生、生生乃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译后书面文本与口头总结两种形式的语言输出三个阶段,构建出了一个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的合作学习模型(如图2所示)。
1.第一阶段:译前。译前准备阶段由教师和“翻译作坊”成员合作完成。教师预设待译文本任务。该任务既可以是实训手册上的仿真项目,也可以是委托方的“全真”项目。教师需进行足够的语言输入,即对翻译要求、文本特点、翻译难点及策略做简要介绍,并将文本翻译任务下达至各“翻译作坊”。各“翻译作坊”由项目经理牵头接受任务,组织会议确定主译人员并合理分工,制定翻译计划并确定各时间节点。
2.第二阶段:译中。译中阶段是一个以文本形式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由课堂合作与课外合作两大平台实现。在课堂合作过程中,各“翻译作坊”可利用课本、实训手册、课件及其他课堂资源,完成一些基本的低阶任务,包括:确定文体,确定翻译风格,制定词汇表、统一术语、段落试译等。在课堂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进行有效的课堂监控,并通过巡回指导,答疑解惑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在课堂之外,各“翻译作坊”需利用网络资源,企业资源及顾问团资源,实现课外合作,完成包括背景资料收集、独立翻译、校译、译审等涉及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的高阶任务。翻译过程的两大平台均需建立在“翻译作坊”成员的组内讨论及分工翻译基础之上,并需各项目经理对整个翻译过程随时进行管理和监控。
3.第三阶段:译后。翻译完成后,各“翻译作坊”成员需将最终译文进行课堂展示,以课堂汇报及答辩形式检验集体智慧成果并接受学生、教师、企业的多元评估,以口头汇报形式完成语言输出。
三、实验方法与说明
(一)目的与对象
该实验旨在通过翻译水平测试及问卷调查等测量工具检验“翻译作坊”教学形态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待验证的假设。
假设1:“翻译作坊”教学形态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假设2:“翻译作坊”教学形态能够促进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
该实验选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A班40人为实验班,B班40人为对照班。两个班级在课程教材,任课教师,学习环境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参与实验均不知情。
(二)内容与过程
该实验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实验课程,两个班级均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为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名片翻译,标识语翻译,公司介绍翻译,广告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公关文稿翻译以及旅游文本翻译7个单元,最终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在实验班(A班)引入“翻译作坊”教学形态,而对照班(B班)则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先通过前测确定初始数据,一学期的既定模式教学后,通过后测及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效果测试与数据分析
1.测量工具。本实验采用以下测量工具:
(1)2份翻译水平测试卷:采用2014年商务英语翻译资质认定考试(ETTBL)中级笔译真题作为前测试卷,采用2015年商务英语翻译资质认定考试(ETTBL)中级笔译真题作为后测试卷。(2)3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学习兴趣问卷、团队精神问卷、自信心问卷,用于前测及后测阶段。
翻译水平测试采用前测、后测两种类型。前测旨在确认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翻译能力的同一性,后测则检验经过一个学期的既定模式教学后,两个班级翻译能力的差异性。问卷调查同样分前测后测,每份问卷包含20道问题,每道问题有“完全同意”、“基本同意”、“无法判断”以及“完全不同意”四个选项,分别对应3、2、1、0不同分数。问卷调查旨在验证“翻译作坊”教学形态对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合作学习的积极影响。
2.测试结果与分析。收集学生前测与后测的数据,用SPSS11.5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表1、表2显示,两个班级在翻译水平、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及自信心前测得分上无明显差异(P>.05),即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初始条件基本相同,也验证了这两个班级的可比较性。
表3、表4的数据则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既定模式教学后,两个班级翻译能力,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及自信心的后测得分差异显著(P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
1.“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的合作学习范式能够提升学生翻译水平,增强英语习得能力。规范的翻译流程,严格的晋升制度,真实的翻译任务,多元的评价体系保证了翻译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翻译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都是对学生二语习得的正向效果。
2.“翻译作坊”教学形态下的合作学习能够提增强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团队精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商务翻译课堂缺乏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纯课堂讲授的环境也限制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翻译作坊”能够有效弥补以上不足,形成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翻译作坊”内部交流与合作,教师的指导与协调,顾问团之间的学术探讨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翻译任务的同时,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获得自信心的提升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翻译作坊”形态下的高职商务翻译合作学习范式有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及自信心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创新。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如:如何保证与监控每位学生在“翻译作坊”中的参与度,如何规范“翻译作坊”内部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如何参与“翻译作坊”的具体工作,发挥其组织协调和指导促进的作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蔡慧萍.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肖红.“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45-47.
[4]郭建中.美国翻译研讨班和庞德翻译思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28-32.
[5]朱慧芬.WORKSHOP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7-69.
[6]Krashen, Stephen D. The Imput Hypothesis: Issue and Implications [M]. Brunt Mill. Harlow: Longman House, 1985:19-22.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翻译人才培养 以市场为导向
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层次翻译市场现状
作为本文研究的产生背景,“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带动了陕西省内各领域与国际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交流与对接。在诸多的国际会议中,担任会议沟通桥梁的会议翻译,其辛勤劳动,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准确、到位的翻译效果,则会议的目的、质量、影响力将大打折扣。笔者通过多年的现场了解,观察到目前省内会议翻译市场相当混乱,行业规范尚未建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国际化核心城市,目前的翻译资源、市场管理无法满足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翻译人才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
1.改革目标。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地域优势,建立既有国际文化视野又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探索研讨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合理可行的翻译人才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改革内容。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当前国际商贸活动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翻译教学活动。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整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教改实践活动。
(1)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基础课为核心,方向课为特色,课堂内外互为促进”为原则,拓展实践类的课程和活动。教学内容凸显:实用,主要包括口笔译技能、语言文化、商贸知识、凸显地方特色,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做好职前准备。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输入式”课堂教学方式,以成果为导向,以任务型为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改策略及措施
1.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估手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人才。
成果导向理论体系框架下的翻译教学,教学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的成果形成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探究目标的实现,最终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如完成口译任务的评价,项目翻译的作品,学习证明、学业证书、口笔译资格证书及参加口笔译活动的获奖证明,等等。
2.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原则,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生的语言学习置于具有真实意义的情景化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益”。
3.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建立实践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翻译技能训练和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实践性教学是翻译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将社会交往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商贸经济、翻译行业的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掌握翻译知识与技能,并学会独立开展翻译业务、开拓翻译市场等。
四、结语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理论;层次
引言
翻译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许多争论,这些争论不仅仅针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科学与艺术,神似与形似等各对矛盾,事实上,更为尖锐的争论是翻译是否存在所谓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古今中外存在着这样的两派,一派坚持翻译有自己的理论,而另一派则认为翻译根本无规律可言,更无从谈起翻译理论。两派理论相持不下,并且在一定时期的争论激烈得地似有浓烈的火药味。且不说他们各则所持的观点如何,单单这种争论的提法就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呢?下面我将以Holmes对翻译学体系的划分为基础,谈一谈对翻译理论的界定问题,并且希望通过学习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的划分,进一步理清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以减少因概念不清而引起的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简述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的划分
近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对翻译理论的层次性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比较于有代表性的是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的划分, Holmes将翻译学分为三大分支:一、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下面分为三个小的分支,1、面向译本的描述翻译学,即对已有译作进行描述的翻译研究领域。2、面向功能的描述翻译学,即主要研究译本在译语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3、面向过程的描述翻译学,即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时头脑中的“小黑盒子”是如何运作的。二、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即利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加上相关学科及专业提供的资料,总结出一些原则、理论和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的过程和成果。详细内容请见下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Holmes认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同属纯研究性质。第三部分内容是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也就是Holmes称为 “务实”而非“务虚”的理论部分,包括翻译教学,翻译工具,翻译政策和翻译批评。另外,Holmes还在他写的论文“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中补充指出,翻译学的三个分支中还有两个问题尚未提及,首先是翻译史问题,另一个便是翻译学里面使用什么方法和模式最好的问题。
从Holmes的划分来看,翻译理论是分层次的,而且这些层次还是比较复杂的。另外从他的划分我们还应看到,翻译理论体系是呈明显的金字塔状的,上层理论会分出下层理论的许多枝节。而越是低层次的理论越是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并且对实践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但高层次的理论却是与低层次理论紧密相连的,倘若只知道该理论系统的一些小的分支而不了解其上层理论体系,则必然会使这些小的分支象无源之水而显得没有生命力。 Holmes对翻译理论体系的划分因其层次性,清晰性而被广泛地接受,许多译学研究者循着他指引的方向进行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转贴于
各层次理论的作用
对翻译理论体系的划分给我们的直接的启发是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翻译理论的层次性,而更深层的启发是翻译理论各个层次的作用是不同的。
描写性翻译理论通过对译本,功能和过程的描述可以总结规律,发现本质,从而为普遍翻译理论的创立提供基础性的规则和模式。
普遍翻译理论是一些具有本质性的规律,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实践活动,影响着译者的整体决策。而且高层的翻译理论会直接影响着与它相连的下层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从而通过间接方式指导着翻译实践。那些以不懂翻译理论也能做好翻译的批评家否认的想必就是这部分内容,他们之所以否认普遍原理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翻译理论的层次性,不懂得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衡量理论的作用。
另一部分便是具体翻译理论,在此我指的具体翻译理论包括局部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也就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这部分的作用似乎是无需赘述的,即使是最不看好翻译理论的批评家也不可能忽略它们在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翻译理论层次在翻译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层次所具有的不同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理论层次的作用孰轻孰重。而且描述翻译理论、普遍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并不是三个界限十分明显的分支,它们的关系也并不是单向的。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三者中任何一方都为其他两个方面提供素材,并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Holmes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在进行翻译描述和应用翻译方面的工作时,要有理论假设作为行动的起点,而翻译理论也需要翻译描述和应用翻译研究提供充实的资料。
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划分的指导意义
以上论述了翻译的层次性,那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者是否要对各层次的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呢?以我自己的理解,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的,但我们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将马哲的大部头书啃透才能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实中许多对马哲内容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很好的运用辩证法。相反,倘若花在马哲理论研究方面的时间过多可能会使我们没有精力考虑其它该做的事情。我想用这个例子说明的是研究和学习两个概念,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远比学习所需要的多,而且一般还需要有研究成果。而学习则不同了,学习是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还是以马哲为例,我们不能否认学习马哲会使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有条理,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研究,研究是需要专业人才的。同样的,我们认同宏观翻译理论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要从事翻译实践的人都必须对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是仅仅需要学习翻译理论,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就象社会上存在着合理的分工,翻译界也需要合理地分配任务。即使在研究领域,根据对理论体系的划分,也是应该用一定的分工的,即对不同层次的理论分工进行研究。各层次之间不应相互轻视,而是应该相互配合。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分工不单单指不同人之间的分工,也可能指一个人研究的不同阶段,比如说,在研究微观理论阶段,可能会发现某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为宏观研究打下基础,进一步深入到普遍原理的探索中来。也可能在研究宏观理论时会发现需要微观理论的基础,从而进入微观理论研究阶段。
对翻译理论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当学习微观理论是,我们会因学到了许多技巧性的东西而感到进步很快,有一种充实感,但当我们学习那些抽象的翻译理论时,就会感到它们晦涩难懂,学习起来感觉进步很慢。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学习刚开始时是自以为清楚阶段,然后到了越学越糊涂阶段,而且这个糊涂阶段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被慢慢梳理清楚,进入第三个阶段,这时的清楚就比第一个阶段高上去了两层台阶。所以说,理解了翻译理论的层次性,有助于帮助我们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扫除学习中的许多困惑,不会因为翻译界的许多争论而迷失了方向,要清楚学习宏观翻译理论并不是走向翻译实践道路的一条捷径,而是指导着译者在翻译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
总之,对翻译理论体系的划分使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层次性问题有了一个清醒具体的认识,是翻译理论研究史上的一个飞跃,理清这种关系可以减少翻译界许多不必要的争论,也能够为初学翻译理论的人指点迷津。所以说,这种划分无论是在翻译学科建设问题上,还是对个人的学习指导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振定.《翻译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金鷿.《等效翻译探索》[M]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上一篇:老人护理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下一篇:羽毛球课程计划{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