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整合5篇}

月光下的诉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70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益管理;基建工程;创新体系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必需品。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是电力企业建设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然而因电力基建工程复杂程度高、参与人员多、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实现基建工程项目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而精益管理思想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

精益管理追求以最小资源投入,消除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有效价值,为顾客提供真正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精益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应用最广最成功,而企业基建工程是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本质上一样,是将采购物资按照图纸设计进行加工,通过人力和机械设备最终转化为工程类的产品。企业基建工程过程也涉及施工标准、施工布局,减少浪费,因此有采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成本、质量和工期间权衡一直是企业基建工程的核心问题,而通过精益管理进行改善,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浪费,优化施工流程,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化工程价值输出。精益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分为两大体系:基础体系和核心体系。

一、基建工程精益管理基础体系

(一)组织体系

电力企业要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精益管理方式转变,首先需要构建适合精益管理的组织体系,主要突破点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岗位两大板块,针对精益管理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与岗位,围绕企业精益管理战略和核心业务,实现电力企业精益管理效率性有效传递和电力人才的合理配置。以精益管理的5S现场管理标准,精兵简政,缩短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幅度,节省企业管理成本开支,消除组织体系浪费。

(二)制度体系

在构建精益管理的有效组织后,供电企业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精益管理保障制度体系,用可书面化、可检查考核的制度推动供电企业对精益管理目标的执行。电力企业设计精益管理制度体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制度要有问题导向性,能够比较切实可行地将企业基建工程中问题反映到规章制度中,用问题导向推动供电企业向精益化管理转变;二是制度要体现是非,能够反映精益管理中5S要求,辨别出企业基建工程中哪些业务需要,哪些业务不需要,坚决按照整体合算、局部最优的原则来设计制度;三与利益挂钩,能够有推动执行精益管理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有惩罚违背精益管理原则的措施对难做到、不做不好的企业基建工程业务实行奖励,对能做到、不做不行的企业基建工程业务实行惩罚[3],确保精益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基建工程质量的下限,力争上限。

(三)业务体系

业务体系是企业按照精益管理思想评估企业基建工程作业标准、企业基建工程作业步骤执行情况以及反馈机制。按照精益管理要求,将企业基建工程业务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为较小且容易管理的单元,形成既能相互单列,又能相互联系影响的项目单元,形成企业基建工程的设计规划、成本核算、实施控制等环节的一系列业务单元体系。工作分解结构在围绕精益管理要求分解时应考虑三方面:一是业务交付成果可度量,业务考核标准明确清晰,不存在模糊地带;二是业务间不存在交叉重复空间,防止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等违背精益管理理念的现象;三是完整性,低层次业务单元能有效支持上一级目标,匹配度良好。

二、基建工程精益管理核心体系

(一)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规划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建设改造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迫切要求进一步优化基建规划,提升电力企业运营水平,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而工程规划作为企业基建工程的先行环节,被放在越来越重视的位置,但当前电力企业基建规划流程多数据量大,设计职员广泛,难以兼顾工程规划的全过程,最终造成了规划结果不理想,离经济社会现实需求较远,往往不得不重新进行改造规划,造成了资源浪费。根据全过程精益管理思想,可以结合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环节,力促稳定规划人员,减少交接成本;加强规划专业培训,减少知识成本;建立规划更新机制,减少信息成本等,将克服规划中薄弱环节和浪费现象,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基建工程规划体系。

(二)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进度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规划是为了指导工程项目的实施,保证实现项目的工期目标,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内外在因素导致规划经常会出现变动,使得企业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与预定计划发生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保证项目预期完成,消除与计划不符的偏差,必须对企业基建工程实施精益进度管理。企业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进度管理是在项目实施工程中,不断监控项目的进程以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进度计划进行,同时实时监控计划执行情况,必要时采取纠偏措施,避免工期拖延、返工等浪费现象,如图1-1所示。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制定进度目标、分析进度偏差、分析偏差产生原因。

图1 进度控制计划

(三)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精益质量管理是指围绕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指挥、协同、控制等活动,是的工程结果能够按照原定的质量及目标要求得以实施。企业基建工程精益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做到工作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过程:工程质量计划编制、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控制。

(四)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其财务投资数量大,工程周期长,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广,因此采取一种合适财务管理方式提升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率显得极其重要。财务全过程精益管理,是以成本效益为导向,把最大化减少工程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工程成本为最终目标,围绕资金管理展开一套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与企业基建工程当前形势要求不谋而合。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流程不清晰、财务预算不精细、资金管理水平偏低、工程物资管理粗放、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4],因此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财务管理应当梳理财务流程,提高参与度;细化预算,完善控制标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率;严格工程物资财务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与信息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姚华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2,11

[2]刘旭.精益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没有企业所面临着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限的经费也不能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规范和发展,这些管理方面的瓶颈构成了图书馆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功能的障碍。而作为在产业界广受好评的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的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系统的效率。近年来,信息管理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基于文献管理的图书馆的职能和管理手段发生了转变,图书馆管理日趋向于工程化,主要表现为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程化[1]。同时,在当前图书馆中,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存在着馆舍空间不足、图书馆员工作分配不合理、图书等文献使用效率不高、用户服务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马昀在论文[2]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僵化、服务形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现代产业管理的先进手段成为现代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本文即在分析和研究工业工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理念的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相关策略,以解决当前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理念,可以分析出图书馆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非增值过程。其中提升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被称为价值增值过程;而其它一切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都视之为浪费。正是基于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着的大量非价值增值和过程,采用在工业界广泛使用并效果显著的工业工程理念与技术,对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工业工程理念与精益管理模式

2.1工业工程(IE)理念

现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些管理手段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其所分立的工业工程学科。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并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明、预测、评价其所获得的结果。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能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国际上与MBA教育齐名的十大教育支柱之一[3]。IE最早产生于美国,由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所创立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工业工程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引进并发展了IE,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模式,成为IE发展的新阶段,受到各国产业界的重视。我国最早将工业工程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要数华罗庚于上世纪60年代领导开展的优先法、统筹法等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工业、交通运输、建设、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4]。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还扩展到一切组织和机构,包括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应用的目标就在于对组织或机构整体系统的优化。现代工业工程主要突出以下思想[5]: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观点。

2.2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广泛采用。WomackJP,JonesDT在著作[6]中系统地提出精益管理模式思想,此后精益管理模式成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管理价值流,通过运用精益管理模式工具,适时适量生产,减少浪费,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流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7]。简而言之,精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永无止境地消除浪费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精益生产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运用IE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法,追求对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推行零库存制度、消灭一切消费以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此来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和效益。JIT(及时生产)模式、“5S”活动、作业标准化、作业均衡化、ECRS技术、5W1H技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都是精益生产模式的典型应用,在各类型企业和组织的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主要应用。精益思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时刻围绕管理价值核心,不断消除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用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管理模式,也越来越被服务行业所广泛应用,特别是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精益思想有利于开展高效管理,实现在消耗最少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接近客户需求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叶丽花[8]把精益管理模式引入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艳霞,蒋俊青,曹美嫦等通过使用精益管理模式理论改进手术室工作流程,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医师、护士以及患者的满意度;DavidSimons和DavidTaylor[9]通过对英国某牛肉供销精益改善,使交付时间缩短了20%;杨青,陈雪,闫植林[10]将精益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民航地面服务过程,并构建了精益的民航地面服务体系框架。

3图书馆引入工业工程理念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图书馆管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引入工业工程中的精益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以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体系,将用户服务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工业工程的若干技法作为支撑,实现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可以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1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

3.1在图书馆中积极开展“5S”活动

“5S”来源于英文中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扫(Sweep)、清洁(Sanitize)、素养(Self-cul-tivation)五个单词的开头字母S,故以“5S”来代指这五项活动。5S是精益的基础,主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兰琼,卢达溶[11]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在图书馆中开展“5S”管理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图书馆中开展“5S”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在图书馆中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有,加强对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源的整理,减少由于馆藏无序给图书馆读者带来的找不到书的因扰。同时,要将核心馆藏与非核心馆藏区别开,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中开展“整顿”活动是在“整理”活动的基础上,对整理后的书刊合理布局,不需要的物品坚决清除,对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定位摆放,一旦发现错位,则及时更正,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架的情况。实施“三定”,即定物品的摆放区域;定合理的物品数量;制定合理的标识。通过目视管理、定位管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环境优化,为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工作台、书架、图书文献、检索机、桌椅等所有图书馆的空间定期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书籍摆放整齐、桌椅书架无积尘等。“清洁”则要求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保持并维持其成果,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环境。“素养”是指培养和养成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素养”是整个5S活动的中心,它要求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其它四项活动(4S)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同时也在4S活动中升华。对图书馆馆员“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养成教育、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但主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得人的素质与图书馆管理活动同步发展,使得“5S”活动在“巩固———提高———再巩固———再提高”的循环中,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2用“5W1H”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计划管理的水平

“5W1H”技术是国外管理学家对计划工作内容的概括,即:Whatshoulditbedone(做什么)?Whyshoulditbedone(为什么做)?Whenshoulditbedone(何时做)?Whereshoulditbedone(何地做)?Whodoesit(谁去做)?Howtodoit(怎么做)?通过对计划工作的不断追问,将计划做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步步落到实处。图书馆管理中,可以将“5W1H”技术用在图书馆的各项计划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常用的计划工作包括:馆舍修建计划、文献采访计划、文献编目计划、人员招聘计划、数据库定购计划、活动组织计划等。这些计划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计划安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采用“5W1H”技术,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使得计划的制定精益求精。以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定购工作为例,运用“5W1H”技术具体分析如下:做什么(What)———向数据库提供商购买下一年度的机构包年使用权限;为什么做(Why)———为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科研工作者、学生与教师、普通读者等)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以支持其科研和学术的需要;何时做(When)———依照各数据库服务商合约到期前3个月;何地做(Where)———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谁去做(Who)———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图书馆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怎么做(How)———通过向图书馆数据库用户的调研和反馈,在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数据库服务商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和价格,使得数据库定购经费预算得到最大的用户满意度。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定购工作的“5W1H”的提问,可以明确该项工作计划的各项细节,使得工作计划合理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可以对计划工作从总到分嵌套使用“5W1H”技术,为图书馆的计划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以达到提升图书馆计划管理的水平。

3.3用“JIT”思想,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从制造业中移植而来的“JIT”思想,即“适时生产”(Justintime)也称准时化生产,它要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才生产,并保证质量要求,以此降低库存成本。从JIT思想的概念来看,按需生产和及时生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保证质量和零库存则是其精益思想的体现。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也面临着如何减少成本,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减少用户在图书馆查询和检索文献的时间;减少还书上架的时间周期;降低库存馆藏图书数量;减少预约借书的等候时间等。在图书馆中运用“JIT”思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加文献检索机器,合理配置在图书馆各个区域,并准备笔和纸,以方便读者在最近的检索机上查询相应的索书号,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还书及时上架的流程,安排专门的人员将用户所还的图书,不经过等待,直接检查、加磁后放入到所在的书架,从而取消待上架馆藏书库,做到“及时生产”,最大化图书的利用效率。*取消还书后的库存时间,书籍还后,经质量检查后,立即摆放在相应区域的小车上,由专人负责上架,流水线方式的作业以保证书籍的及时循环使用。*用户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图书馆提出的预约借书、文献查询的申请后,由专任图书馆员通过馆内查找、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购买定购等方式,在预约期内完成文献的准备,使得预约用户到期后可以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3.4运用“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出让人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sEngineering)是一门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改善工作系统(包括人、工作、工具、设备、工作场所、工作责任和周围环境等),使得人员能在最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工作效率的科学。在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涉及到人机环境的问题,例如: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台的设计、文献检索台的设计、书架的设计与摆放;图书阅览台椅的选择、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藏书库的设计、图书馆环境装饰等。由于国情和地区的差异,不同地方的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的体格和偏好的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以适应最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以图书馆中照明设计为例,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人工照明设备为读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图书借阅环境。由于图书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对照明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借阅书库的照明设计的目标是使读者感到舒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感,保护视力。从节能和视力的舒适度来看,选择吸顶式的照明度在150~200lx垂直照明的荧光灯,并辅以适当的局部照明,使得光线均匀漫射,以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书籍中的小字体为宜。图书馆中其它各区域的照明也以舒适和满足工作要求为原则进行设计,表1给出了图书馆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的细节。

3.5标准化作业与持续改善

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是贯穿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始终的基础。标准化与持续改善看似是互相矛盾的,但却是实质相同的两个方面。标准化使得改善得以完全、彻底地贯彻,而不断的改善则是建立在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持续改善的对象,而没有持续改善,标准化作业成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僵化的工作方式。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馆工作的无效工作和浪费,合理规划和确定图书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过程中,可以采用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重新规划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得各岗位工作负荷均衡,减少等待与浪费。“持续改善”是IE不同于其它工程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IE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最终需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持续改善。

4结语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精益生产;ERP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汽车行业产能的急剧膨胀,整车销售价格不断下调,然而供应商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却在不断上涨,作为汽车配套的厂商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如何使企业摆脱困境,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做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升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加强生产技术保障能力、提升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降低库存占用和减少应收账款的多组合拳管理要求。为了贯彻这一重大管理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同行和主机厂的考察,公司决定学习和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思想。

二、项目的总体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需求已经由低成本、质量稳定的标准化产品及服务为主,转变为以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规模经济已被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和弹性经济所替代。在这种形势下,不断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建立在同行中的质量成本领先优势,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林总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以精益管理为主题的管理创新项目,从2009年起,从ERP再构筑、品质向上、现场改善、JIT精益物流改造四大基础管理入手,结合整体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地全面推进和实施了“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的精益管理如下图所示:

三、精益生产和ERP理念

精益生产核心理念: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各种流程,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ERP的核心理念:是供应链、销售、库存和生产等的管理,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支持企业过程重组,通过工作流程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同时强调对企业人员的分工和整合,优化企业中人与流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建立“扁平化”高级管理模式。

四、项目主要内涵

(1)ERP再构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为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健全的“数字神经网络”,实现产供销计划、财务成本、库存管理、经营分析等功能集成的ERP管理系统,大幅降低库存,再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工作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理顺业务流程,打通部门间的业务壁垒,实现信息的最大限度共享及业务流程的5S化,为经营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战略性信息,公司将“ERP再构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精益生产管理项目。业务流程的5S化的定义为:第一,Simple: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流程简单化。第二,Speed:提高运营业务运行速度。第三,Smooth:流程、信息、物流顺畅、高效。第四,Slim:优化整合、废除多余的流程。第五,Standard:所有运营业务、基础管理实现标准化。

(2)品质向上。鉴于质量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一现实,为了确保推行精益管理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公司将“品质向上”作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列入了精益生产管理项目,意在实现精准生产后,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也必须继续“向上”。以期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双‘0’大行动”、“PPM1/2化”、“品质工程绿化”等质量管理活动,继续减低乃至最终消除不良品的流出和客户投诉。

(3)现场改善。将批量等待制变为准时制,实行一个流的柔性生产,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作业方法,建立快速敏捷的现场体制,实现生产线从直线型到U型的改造。通过防错技术应用、自动化改善、平准化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果突出,变“生产主导”为“市场向导”,建立市场优先型的生产体制。

(4)JIT精益物流。推行精益管理思想,全面实施以TPS为核心、以JIT精益物流为重点的改造工程,理顺工艺布局与物流路线,按照丰田JIT的要求对供应链和内部物流配送过程进行改造,提高内部物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能力的管理要求。实现条码扫描,加速了物料流转,降低了线边库存,逐步实现“减少库存占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准时交付”的经济效果。

五、精益生产与ERP结合具体的方法

精益生产管理在公司林总经理的带领下却始终高瞻远瞩,思路超前,坚定地认为:“精益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软实力的一剂良药,如果效果不佳,问题不在5S的功效如何,而在于推行者自身的观念、认识和方法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因此,明确要求转变观念,将精益生产管理提高到“企业的一个基本生存要素”的高度来认识。该项目通过调查研究、规划论证、制定目标、计划策划、动员发动、宣传培训、跟踪协调、检查考核等各个环节有组织地自上而下展开的,具体做法为:

(1)ERP再构筑实施必要性。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为公司在信息传递、成本核算、计划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1]企业信息化应用有着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也已经构建成,大量的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具体管理、生产运作中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立在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品格、能力和发展前景基础上的顾客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在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的联系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对ERP进行再构筑,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达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

(2) ERP再构筑项目成果内涵。贯穿生产管理业务主线:顾客开发要求新产品开发、物料数据录入工艺消耗、工时数据录入销售部预测计划制造部编制主生产计划资材部编制采购计划、采购、入库销售部(进出口部)接到销售订单销售需求减去成品库存量后产生净求制造部安排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计划执行资材配送物料制造部生产完成入库销售部(进出口部)出货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出商品管理应收账款回收货款财务核算,并对销售、生产和资材进行财务分析与控制。

一是销售部和成品库。销售预计划在每个月末制定N+1、N+2、N+3的计划输入到ERP系统中,针对每种产品按阶段做出销售预测;其中N表示当前的下一个月,N-1为当前月。销售执行计划分为月执行计划和周执行计划,分别按要求下达,周执行计划为N+1、N+2、N+3周销售执行计划。成品库管理主要包括成品出入库和盘点管理。针对异地的库房按批出货数量和规格品种输入到ERP系统中;成品库存管理分为公司内和异地仓库的库存管理,均实现在ERP系统中进行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

二是制造部。在ERP系统中,月末对MRP建议生产订单制定12周主生产计划,对生产计划分配到生产线,然后根据未来3周经过粗能力平衡后的建议数据在进行细能力平衡滚动编制下周的作业计划,以便及时的准备好相关的资源。例如,设备、工模夹具、物料到货安排、人员等。工艺数据测定和维护:核定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工艺路线和工作中心,由专人进行手工维护到ERP系统中,为ERP系统的计划展开和物料配送提供支持。

三是采购部。供应商管理:整个公司的供应商分为国内和国外供应商,然后按配套路径的长短、质量稳定性和生产能力大小进行分类区分。采购计划分为进口和国内计划,编制过程是利用ERP系统建议数据,由采购员对数量和日期及供应商进行适当的调整,经过审批后在ERP系统中进行下达。通过合理的安排安全库存等采购策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采购周期过长,给公司带来资金占用的压力。

四是技术中心。技术中心职责是新产品开发,首先由专人进行产品、零件的编码,然后由设计员设计出产品图纸,并编制《多层物料清单》包含ERP物料数据正常消耗等内容,作为ERP系统的输入依据。数据维护:由专人输入到ERP系统中,产生设计变更时,由专人在ERP系统中同步变更,材料维护标准用量及损耗比例。

五是财务部。通过ERP再构筑使公司财务系统与生产系统集成在一起,财务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记账型会计转向了管理型会计。以前每天花大量的精力在做凭证和报表上,项目实施后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和审核由生产系统自动传过来的凭证,对系统中产生的各种差异进行分析,向其他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逐步的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修正ERP系统中的各种策略,使ERP系统更好的指导各部门的工作。应用ERP系统不仅较好的控制了库存,而且使物资管理部门每日及时地向财务提供了物流信息;相对应的财务信息也通过“应收”、“应付”两大模块分别向销售和供应辐射,成本管理也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规避了由于管理不善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达到了共用一个基础数据的目的。

六是精益物流部分。根据公司物流项目总体规划,设计了内部看板拉动系统,模块构成如下图,在整个系统执行的过程中,强调需求拉动,以需求为导向,体现JIT的思想精髓,与ERP系统的推的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计划和执行的关系。并且精益系统将执行的结果通过条形码及时的反馈到ERP系统中,以便于ERP系统更好的计划展开。

六、总结

要实施好精益生产与ERP的结合需立足于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寻求ERP系统内外部的解决方案。首先,对现有业务的分析,进行业务管理、ERP流程的整合。其次,结合公司发展的需要,提出并落实必要的业务改革方案。最后,要确定业务实施的范围,确立实现的目标,并获得公司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有了以上的保障,项目方可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等. 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

[2] 詹姆斯?P?沃麦克(美),丹尼尔?T?琼斯(英),等.改变世界的机器[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两精益 三机制 双反馈

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电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电网企业由政府垄断控制,垄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电力作为商品,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电网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有效载体,其良好运行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逐渐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重大课题,其解决的核心便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为中心,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企业整体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仍显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指标的关系不够明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针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改进,逐步形成了以指标精益分解和项目全面覆盖为基础、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要管控方式的“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概述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改变原有专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综合计划为龙头,融合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的方式,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投资规模和项目,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效益,构建指标和项目的“两精益”管理模式;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建立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发挥两级决策机制作用,建立月度指标分析、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及五位一体保障机制的“三机制”模式,同时以“双反馈”确保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进一步提高计划管控力,提升综合公司计划管理水平(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详见图1)。

三、“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

(一)实施“两个精益”

指标体系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国网公司以卓越管理战略思想为指导,实施指标分解与设置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精益化为主要内涵的“两个精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增加运营监控类指标及部分核心过程指标,加强过程管控以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在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项目储备管理实现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围绕强化管控的目标,应用电网发展诊断和经营诊断成果,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计划与预算工作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三个机制”

综合计划是公司既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年度目标,过程管理十分关键。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控力,是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和实现综合计划目标的有效方法。

在综合计划过程管理中,公司通过构建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两级决策机制、五位一体协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个机制”,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过程管控,并通过预警机制在综合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给出指标落地的偏差,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强化“双反馈”

公司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的闭环管理,建立包涵月度指标分析反馈、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反馈的“双反馈”,进一步强化反馈作用和闭环整改力度,确保综合计划指标和综合计划储备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控、在控,以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的形式保障综合计划管理这艘大船的航向。

四、“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精准事前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否决定着公司整体战略能否全面实现,因此为提高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宜采取指标历史趋势分析及各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来优化综合计划指标设置,融合运营监控指标,强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的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

1.综合计划指标精益化管理

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根据精益管理需要,将国网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开展指标体系分解与设计研究,融合运营监控类。将单位分类,包括分公司、有限公司、成本单位、子公司和检修公司等五类。基层单位指标包括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四类。公司本部增加购电类和损益类。

电网发展指标中,设置工程资金需求指标以便提前掌握下月资金需求情况,为融资及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设置电网工程建设节点和工程前期节点,为公司掌握下月新开工、投产工程预期以及前期节点进度提供依据。

资产质量指标中,设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以便掌握子公司单位指标安排进度情况;设置应收电费余额指标来掌握电费回收预期。

供电服务指标中,设置城市和农网的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是为了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过程控制,避免偏离年度目标。

经营业绩指标中,设置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指标以便掌握电力市场预测情况以及各单位指标安排;为了优化售电结构,实现公司均价目标,设置售电均价指标;设置销售收入、内部利润、可控费用等指标来了解各单位预计财务指标情况,为公司整体掌握预算指标进度提供依据。

设置购电类指标是公司每月的月度电厂电量交易计划安排,是测算购电成本的依据。

设置损益类指标体现公司利润总额进度的总体安排,达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融合。

2.综合计划项目的全口径储备及全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储备管理上,一是根据公司规划和电网规划,结合经营发展要求,梳理项目需求,细化到年度项目,超前开展各专业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形成逐年度的前期项目库;二是规范可研论证、评审、批复工作,保证储备项目合理、程序规范、批复有效,储备项目与规划前期在工作流程和工作时序上紧密衔接;三是实事求是、优选项目。综合考虑投资能力、效益投资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优选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项目按计划节点实施;四是建立健全项目储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启动编制工作,建立形成月通报和检查机制,适时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形成工作常态机制。

(二)强化事中过程管控

事中过程管控作为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事中过程管控的前提是编制月度综合计划来实现年度综合计划的细分。月度综合计划的编制下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单位编制月度综合计划,第二阶段为本部审核基层单位月度计划并形成公司月度综合计划。事中过程管控的内容即月度综合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执行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指标执行情况分析(又称异动分析),主要对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公司月度工作例会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需要对年度综合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及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都进行分析。最后,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

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大大减少管理环节的同时也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电网公司应该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标准与控制措施,综合平衡各项指标,以实现指标分层和归口管理。

创新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来实现,然而由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缺少评价标准极易造成结果的不客观性,因此,重新设计一套更加客观的、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基于以上的不足,公司从有别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全新视角出发,选择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永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内容,在完成对评价指标梳理改进以及评价标准设计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权重设置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对企业运营能力做出综合的定量评价(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详见图3)。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断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

创新指标评价预警机制。决定电网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基本指标一般为运营绩效、业务运营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三个方面,而决定这三个指标的优劣均可以由管理波动性、成长水平高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形,设计电网企业指标评价预警机制,以此全面掌握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指标评价预警机制详见图3)。公司指标预警机制的应用将提高电网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投资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业务,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紧缩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

2.构建两级决策机制

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决策环节应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立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逐项制定各专业项目节点计划,实施项目专业平衡会制度,强化项目计划过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刚性;三是建立月度总额计划指标体系,开展指标月度计划管理;四是在计划执行中,及时掌握国网公司相关政策变化,处理好各部门指标间平衡关系,推动各项指标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做实“双反馈”,及时修正计划偏差

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必要反馈机制,确保系统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反馈和整改。为加强月度指标跟踪分析的管理,需对综合计划月度跟踪分析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月度指标异动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中引入企业运营能力动态评价和运营监控点评,逐步形成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指导,以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为抓手,以企业运营能力监控为基础的反馈、评价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平台,动态监控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及时准确开展阶段性点评,促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以业务计划管理为主线,覆盖公司全部基层单位,融合财务预算,与企业负责人考核相配套的管理新模式,使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以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为中心,结合公司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围绕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以综合计划指标与项目过程精益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计划与预算融合,通过市场预测、业务计划、预算安排、计划下达、过程监控执行、闭环反馈和评价考核等手段,确保了公司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优化了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电网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精益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均衡生产;优化流程;精益管理;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研究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任务非常繁重,时间要求非常紧,能否满足用户急需和产品配套是对企业的最大挑战。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降低企业成本为最终目的,以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为最终目标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工作也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夯实现行生产计划管理机制,强化、创新生产计划管理新思路、新模式,已成为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关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生产力,构建和谐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生产计划管理的概念

生产计划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和产品制造密切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生产类型的确定,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能力的核定,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日常生产的生产准备。在制品和半成品管理、生产调度、生产进度控制以及生产作业核算等等,以实现企业生产活动预期目标。

三、现状与问题

1.投产时间滞后、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目前,各企业生产部门投产的依据是以与订购单位的签定合同为准,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合同的签订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签订时间也总是相对滞后,这种起点滞后的状态造成了我们正常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的局面。从投产开始,由于时间已经不能正常保证,再加之基础数据的缺乏、过程控制监管不到位,大家虽然加班加点,疲劳作战,但仍然错误难免,给计划部门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2.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不规范、奖惩不分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包袱越背越重,变成一头“笨象”,造成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再加之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流程制度,将直接影响事态变化的不同,这种随意的处理问题方式,没有说服力、不能做到严格按流程办事。同样的问题,因为参与人之间个性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

3.信息不共享,数据到处找;库存堆得高,资金占不少。面对企业里各方面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平台,造成计划投产部门、生产厂、工艺编制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及相关专业科室各自为政。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数据信息,却因为信息不能共享、软件互不兼容等问题而需要多个部门重复输入。这种工作现状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非常困难,再加之数据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准确性不能保证,造成了人力、精力包括财力等诸多方面的浪费。

四、改进和建议

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基础建设。收集、整理和核实督促所属企事业单位建立新的生产计划管理运行模式下各自所需的的各种基础数据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个成员单位的基础管理、合同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物料管理等生产运营情况。帮助其完成产能效率分析、质量因素分析和成本因素分析,为以后的生产有效推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进一步推行新型管理打下并积累一定的基础。基础的东西,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准确的各项指标,将是及时组织、实施和考核整个系统生产计划运行过程的最有力依据。

2.创新、优化生产计划管理流程,向提高生产力要效益。创新是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加快探索与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工作体制和工作方法,不断促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推动生产计划管理有新提高、新台阶,使生产计划管理更加突出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3.在企业内部开展精益管理工程。以精益思想为指导,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的改进改善活动,大干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实行并行工程,改变接力棒式工作程序,解决各项工作及科研、生产大幅度的平行交叉等问题;坚持内部挖潜,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快投入、快产出,边投入、边产出;把精益产品开发工作与主动销售、积极开拓市场相结合,做到快速了解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决策,迅速开发和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获得最大效益。

4.从生产管理入手,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由生产管理入手,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其内涵已经从制造领域扩展到产品开发、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等方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首先着重于生产制造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建立组织柔性、设备柔性、劳动力柔性的高柔性的灵活多变的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及时组织多品种生产,实现柔性和生产率的统一,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全面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和质量信息的集成。在MRP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和质量信息的集成。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引进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先进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手段,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把企业发展成为整体协调,全面优化的现代化企业,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论

生产计划管理需要攻克的课题很多,总结以上设想,我认为新形式下的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就是一个“夯实基础,统筹规划;抓住重点,突破关键;构建体系,创新发展;科学实施,提升能力”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企业上下所有从事生产计划管理的人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品生产新特点,研究适应新特点的产品生产计划管理新途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桂荣.成功项目管理模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

[2]周小桥.项目管理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3]袁义才.项目管理手册[M].中信出版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