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42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1篇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体系
2006年年初,基于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性思考,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学校出台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黄淮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文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3月,学校又修订并实施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良好的制度建设不仅起着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也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方案》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方案》分为思想道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专业服务等6个课外实践教学模块、23门课程,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起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方案》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获得15个创新学分后方可毕业。
二、大力推进软硬件建设,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黄淮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通过“项目化”建设,各个教学模块通过实践训练项目实现了载体化,目前学校有学科竞赛类、职业资格认证类、创新能力培养类、创业实践类等“第二课堂”实践项目近百项,形成了“系(院)有特色、学校成体系”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格局。学校还将“课程化”建设引入“第二课堂”,针对学科竞赛、技能提升组织相应的专题式课程化培训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深层次衔接。“学分化”也是该校课外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方案》对所有的教学模块设定相应的学分,从而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化”是学校大力推进的“第二课堂”建设项目之一,学校将具有实践教学优势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多个“第二课堂”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的功能,发挥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当前,黄淮学院通过采取宣传典型、树立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百花齐放、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该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黄淮学院设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专项基金用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奖励;每年还设立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仅2009年就有33名大学生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学校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金,2009年共有9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16.2万元,2010年有11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20万元的资助。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建立的13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和1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吸引了拥有科研立项课题和实践创新创意的千余名学生在此开展研究、探讨新知。
为使科学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进一步推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2008年,《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获准立项,该课题围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实施情况,对课外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实施“三个计划”,构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
黄淮学院积极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举办或参加英语大赛、计算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全国、省级和校级竞赛60余项,涵盖了文、理、工等多个学科;开展电子商务师、助理会计、高级化学检验师、建筑工程监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40多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证书认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社会认知类活动,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构建起了以课题和问题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带着课题与项目去实践;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计划,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给予创业基金扶持,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每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对学生发表专业论文、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等进行奖励和表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以上“三个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已经构建起了竞赛类、实践类、技能类、创新类、创业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创新育人平台,为各类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多样化的舞台。
四、勇于创新,“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黄淮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新修订的《方案》特色鲜明,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更具鲜明特色。
实践教学模块须达标,课程内容提供“自助餐”。《方案》规定了必修的6个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必须完成这6个教学模块的规定学分。《方案》又在每个教学模块内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在模块内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及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完成该模块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学分。这一做法使《方案》在大格局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构成进行了定位,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在专业技能模块,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的4个学分,但可以选择其中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也可选择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来修满4个学分;专业实训模块则提供了实践实训、专业论文、科研课题、国家专利、项目开发等7种“口味不同的课程自助餐”让学生自主选择。
大学生创业可获学分,基金孵化创业梦想。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修学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KAB、SYB、IYB、EYB等创业教育课程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获校级三等奖以上者也可获得2学分。为培育和发现优质经济项目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3月,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立项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负责人除获得2个创业学分外还将获得0.2万2万元的孵化基金支持。
把思想道德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思想道德实践需达标。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首要素质和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思想道德素质难以量化,各高校除奖惩以外难以对学生思想道德作出定量要求,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育教学。黄淮学院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思想道德的外在行为表现量化思想道德学分,学生至少要修满1个思想道德学分才能毕业,这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的建议或成果被采纳将获“服务”学分。为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服务社会,让社会来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规定学生所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论文等被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或团体采纳,所开发的产品、软件、程序等研究成果被有关单位或部门应用,能提品和相关单位证明和材料者,按照《方案》可获得2个实践创新学分。
学生假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第二课堂”将“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各系(院)要在假期前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课题,也可由学生自主定题,在假期前充分了解实践项目的相关背景,查阅有关资料,梳理相关问题或参加生产实践等,在假期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假期结束后各系(院)对假期实践合格的学生认定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从而使“第二课堂”形成了“课内――课外――社会”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大学生必修学分实践课。有人曾说:“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大学时代可谓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效,进而赢在起跑线上。
为此,学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4个部分并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让职业规划的理念从入校就深深植入学生的头脑,以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2篇
以万年县教研室工作计划为导向,以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载体,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本学期将紧紧围绕“两个提高”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授课竞赛与教学研究活动,密切关注近年来分配下来的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合作、交流、互助等措施,努力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断巩固办学规模和成果,实现我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具体措施
1、开学初做好各学科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与措施,并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阶段各项内容的记载。
2、组织开展好数学优质课竞赛,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搭建平台。
3、语文和数学中心教研组要制定好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各中心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拟定好可以研究、便于操作、难度不大的课题,并指导教师扎扎实实的展开研究。
4、积极开展全县竞赛活动的选拔工作,动员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参加。
5、加强新近分配教师的指导,采取合作、交流和互助的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力争三年内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力量。各村完小和年级组要经常开展相互听课学习,课后反思讨论,课间聊课探究,提高教研氛围。
6、编辑第8期《青小教苑》,为中心教研组的研究成果、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等搭建展示的平台。
7、协助教导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每周工作要点安排:
第一周
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计划,语文和数学中心教研组拟定教研活动计划及安排
第二周
发放《万年县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和实施记载》手册,并制定好其中的各项计划和教学改进措施
第三周
第8期《青小教苑》征稿工作开始,做好入选教师参加县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的准备工作。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中心教研组的课题研究
第四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荷塘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第五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史桥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
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全县小学语文和英语优质课竞赛
第十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乐华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第十一周
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思品、科学统一抽测以及成绩分析
第十二周
征集各学科教学论文,并将优秀论文推荐至县市参评
第十三周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竞赛
第十四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九龙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第十五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下湾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第十六周
与教导处教师一起去古阳小学了解新分配教师和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举行数学优质课竞赛
第十七周
《青小教苑》编辑刊印
第十八周
总结中心教研组课题研究成果,表彰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
第十九周
《青小教苑》出刊,组织教师参加全县小学语文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
第二十周
抽考年级科任教师迎考座谈会
第二十一周
检查教师的《万年县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和实施记载》手册登载情况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 专业教学 深度融合 财会素质技能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形成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发展为切入点,以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10年版《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和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了为实现胜任能力[1],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第一课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第二课堂则成为最具有挖掘潜力和活力的地方。两个课堂若能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则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效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第二课堂的活动内涵和品质也能够得到提升。本文结合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财会素质技能节的实践,探索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
第一课堂包括实验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培养实践技能意识薄弱。学生从第二课堂专业素养培养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与,使学生课下也沐浴在浓厚的学科氛围里,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第二课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奋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涵
财经类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课外时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实验设备闲置率高,教学方式上仍是集中的课堂操作,学生的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容体现较少,往往缺少专业特点和内涵,导致一些学生简单地将第二课堂理解为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辟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开展旨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的专业技能赛事、讲座、论坛等形式的系列活动,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传授什么,课后配合活动就搞什么”,学生选择更多元化,极大巩固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财会素质技能节每年一届,每一届历时两个学期,设计的项目贯穿了1—4四个年级。在新生入学初期通过《我的第二课堂》讲座为新生详细讲解在校期间,从基础专业技能到高级专业技能,每学期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开展的第二课堂财会素质技能节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自己学业规划,每学期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参加。
一年级:学业指导、点钞技能讲座、点钞大赛、小键盘录入大赛、手工账(初级)大赛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二年级:手工账大赛(中级)、中财会计知识擂台、财会大讲堂、ERP应用技能比赛、学术讲座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三年级:ERP模拟经营大赛、财务论坛、审计案例分析会以及学术讲座等;四年级:注册会计师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创业之星大赛、专家讲堂以及纳税申报讲座等。
(一)时间安排上保持连贯性
财会素质技能节使学生四年大学实践教学不断线,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从基本技能到专业素养训练再到综合创新能力锻炼,逐步开展点钞大赛、手工账大赛(初级组、中级组)、ERP应用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财会知识擂台赛和专家讲堂等一系列赛事和讲座,使同学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培养综合素质。
(二)项目设置上强调配合性
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在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进度上,如:基础会计学是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内容以熟悉会计方法和了解企业基本业务为重点。财会素质技能节中手工账大赛(初级)安排的竞赛内容就涵盖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并且在竞赛时间上安排在学期末,学生刚好完成了理论课的学习,通过实际动手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年级的活动主要以认知企业、认知会计、操作性和验证性比赛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为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中的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开展以财会大讲堂、中财会计知识擂台、ERP应用技能比赛等为主的课程综合类赛事和讲座,三年级以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专业综合性比赛为主,例如ERP模拟经营大赛、审计案例分析会等,训练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四年级主要是跨专业综合性实践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例如创业之星大赛、纳税申报讲座等。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充实调整,财会素质技能节逐渐成为了会计系第二课堂的品牌活动。
(三)活动方式上讲究多样性
第一届主要是竞赛类的项目,譬如点钞大赛、ERP模拟经营大赛等,第二届增加了财务论坛、财会大讲堂等,第三届又增加了审计案例分析会、创业之星大赛。第一课堂,课时有限,以“一对多”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而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多样,有个体参赛形式、团体形式、跨专业以及跨院系组队形式等。
(四)能力培养上注重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
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学生学习了许多关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但其偏重于理论传授和考核。在专业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学习中教师虽然也会融合会计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教育,但效果有限。为实现胜任能力,职业会计师应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上述技能、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与态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构建了多种需要团队形式完成的项目,团队项目需要其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学生或者是某个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或者是执行者、参与者,自己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决策能力。并且在队员构成上包括了管理系、经贸系、金融系和信管系等学生,文、理、工科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开阔思维提供有益帮助。
三、进一步开展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结合的模式,无论是问卷调查结果,还是专业技能大赛中的统计分析,都证明了新模式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很多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2],在制度上予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学分的分配、计算、评判等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评价方式。第一、二课堂相互争夺时间、对象、实验室资源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首先保证第一课堂。再有,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任务主要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组织实施[3],几十人要完成数万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力量薄弱,而且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存在脱节、各行其是的情况。此外,专业教师参加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是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4],现实情况是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参与行为,相应的劳动报酬、教学设置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协调,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课堂是学生发展特长、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更应该成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检验、巩固和深化的阵地。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83-89.
[2]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8.
[3]池昭梅,周知,刘燕菊.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 .财会通讯,2012(10):44.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C程序设计 第二课堂 竞赛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主课堂的一个辅助模块,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C语言的目的就是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把“竞赛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W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学以致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针对整体教育模式、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转变,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整体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参与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活动改革制度。活动开展中也缺少对学生全面具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中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等问题,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指导,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亦认识不足,从而没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使得活动参与度较低。
1.2学校不够重视
从校园的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配备来看,很多高校多将关注点投放在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处于被轻视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二、第二课堂活动脱离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教学结合。三、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1.3师资与教学保障不完善
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很多高校的教师更看重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单独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人相对较少,愿意承担课程的老师较少,一名老师要带许多学生,缺乏单独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从场地安排上看,虽然大部分高校也有一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但是绝大部分场地基础设置陈旧、单一,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门场地,最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另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保障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第二课堂都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加+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增加学生兴趣,但多流于形式,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并没有拓展知识面,只是模式化的跟随学习,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
把“竞赛教学”引入第二课堂能改变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将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补充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评价,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强化学习目标。
2.1实施过程
“竞赛驱动”的教学需要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生刚参加第二课堂时就必须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目标,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帮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小组每周上交一个作品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得出优秀的设计概念和作品。每年推荐优秀的小组作品参加全国大型的比赛,如“ACM”等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学生自己设计参赛方案,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针对一些长期的比赛要进行跟踪调研,选择一些大型的比赛进行具体的任务分工,让学生跟踪关注比赛动态及更新,然后将不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教师则针对这类比赛指导学生做准备和分析,设计方案,带队参加比赛。学生通过竞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享受了程序设计带给他们的乐趣,提高了大家对于第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比赛结果,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老师和学生,提高兴趣。
2.2以“竞赛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将竞赛引入第二课堂,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也脱离了传统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教学模式也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近似于让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提需要、作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项目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积累了设计实践经验。
3总结
“竞赛驱动”教学模式要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竞赛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设计竞赛教学”的优势。同时,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部分,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偏颇,所以提倡在第二课堂中引入竞赛,并不意味着拿竞赛替代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锻炼环节的训练,是很难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实质性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扮演的引导性角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和内容的竞赛,并且引导学生完成,建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宣东,路璐,明俊峰.从ACM/ICPC看计算机算法设计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 刊):226-227.
第二课堂学期计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生取得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完备,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力,监督机制不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我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因此,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学生T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不是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第一课堂化。而是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引入第一课堂教育理念。有效改革现有第二课堂活动的弊端。提升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质量。其变革有以下几点:
1、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因此,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一是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二是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系统编制活动教育影响因素,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不会也不应成为第一课堂在课余时间的翻版。
2、改变第二课堂无评价的状况。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为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我们实施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也就构建了一个从客观上可以衡量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成效的标尺,依据这一标尺,学生即可自我衡量其素质发展的状态,查漏补缺,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我们一是对照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了四大素质版块,设计必修课程。促使学生全面认知素质培养要求,二是于每一版块设计若干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选择上的兴趣性、自主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三是系列化的活动设计,不仅促成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训练过程。促使其将优良素质内化于头脑。落实于行动。
3、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因此,构建形成学分制条件下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1、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大学生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自愿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性,是决定与影响其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第一次全国人才丁作会议鲜明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启动与激励大学生参与。并以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导第二课堂活动。
2、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应重点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二、个性化原则。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学分制是尊重、发挥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活动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体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优势方面的发展,真正达到主体学生个性化或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避免“千人一面”。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多个模块构成,各模块作为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认真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并充分运用“学分”这个激励杠杆,使宏大、复杂、繁琐的体系简单化、明细化,从而使活动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应有的目的。
3、活动课程的设置
我们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由学习领域和学习课程两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分为四块,思想道德、实践创新、文化艺术、体育。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活动课程组成。每一个活动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计划等,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活动单元。其中实践创新领域设计必修的专业类活动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一定专业类的活动课程学分。每一门课程修读完成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我们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并获得8个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4个学分,非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3,5个学分。学生必须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内至少完成0,5个学分。在以上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个学习领域中选择同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课程来完成学分。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全位、多渠道地发展综合素质。
三、学分制条件下活动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活动课程体系管理过程学分化,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既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了可能。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分和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保证基本素质平台的实现。
1、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活动课程的安排。活动课程的设计采用分级设计、分级管理。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管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校系两级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系一级具体负责本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
活动课程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数、学分数、周活动时数、开展活动周数等。学校要叉,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活动课程设置安排做出总体计划,并且向学生展示每门活动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指导教师的情况以及选择某门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哪些是必选的活动课程,哪些是任选的活动课程,如何选课才能使自己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应达到的学分数。活动课程的安排原则是为学生的上课提供方便,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七、八节。活动课可采用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相结合来安排。必选活动课程每周可统一时间安排,任选课可分散安排在双休日。
2、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选课、排课、过程检查、考核四个基本环节。对于学生选课。要坚持积极指导和自愿选择相结合。为避免选课的盲目性,校、系两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对学生参与活动课过程的情况,由指导教师认真检查、严格考核。活动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宜强调用统一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交流体会、比赛、展览、表演等形式,对学生活动课的考核。一方面由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把出勤与效果结合起来评定出学生活动课成绩。
上一篇:第二课堂计划{甄选5篇}
下一篇:第二批关闭尾矿库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