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209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9分钟。
科技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一、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按照“创新、创业、创环境”的总体思路,加快科技发展,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取得新成效。通过实施“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示范”、“优质水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选育出经省、市级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34个,其中“靖州木桐杨梅品种选育和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年起,我市开展了生态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工作,依靠生态科技,发展生态产业,中方县桐木镇等市级试点乡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工业科技迈出新步伐。“十五”期间,围绕中药新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24项、重点攻关计划18项。通过项目引导,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民营科技型企业7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达到23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三是科技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中药谱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种与加工技术实验室、**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好技术中心;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市科技信息港为中心的市、县两级科技信息网络,县(市、区)子网已基本开通;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国家级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星火培训学校各2个(所),备案登记技术贸易服务机构124个。四是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科技进步纳入了县(市、区)文明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并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十五”期间,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119项,奖励702人次,有力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全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五是科技管理有了较大进步。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加快科技对外开放步伐。市科技局牵头承办了“**年校企对接项目洽谈会”和“2004**中医药现代化博览会”,与省内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市校(所)科技合作关系,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先后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市科技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虽然我市“十五”科技成绩显著,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统计,我市企业申请的专利量还不到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6%,其中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仅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0%。同时,企业用于科技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科技投入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4年我市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经费为8359万元,研究与开发经费3207万元,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1%,低于全省0.6%的比例。三是科技人才相对短缺,高级专业职称科技人员和自然科学人才缺乏。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万余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25%,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2%。从事工农业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1.7%,其中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7%。四是科技公共平台建设亟需加强。目前我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仅占全省同类机构的2.4%。现有各类科研单位使用的科技仪器设备85%均已老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共服务功能还较弱。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科技活动方式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真正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围绕“奋力西部突围,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才为根本,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驱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省的排位上升2-3位,力争进入**省前10位。
2、具体目标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新药开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10项以上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申请国家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0件。?
——科技投入更加保障有力。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投融资体系。到2010年,全市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以上。?
——科技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3万人,其中从事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科技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到2010年,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新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30家,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0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村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科技示范户占农户的比例达到20%。
三、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重点领域及其十四个优先主题(优先主题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近期内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三大科技工程、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1、现代农业
围绕农业新品种繁育技术、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杂交优势利用等研究,重点开展杂交水稻、柑桔等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与繁育配套技术的攻关,选育杂交水稻、优质果树等农作物新品种;开展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和主要畜牧品种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制订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为打造农业名牌提供技术支撑;开发蔬菜、水果、稻谷的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和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降解技术;研究开发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浆技术、木基复合装饰材料制造技术、林业绿色化学产品和生物制剂技术、造纸碱木质素系列产品技术;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
2、医药产业
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中药和新药创制技术、农村与社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开展珍贵野生中药材保护及良种选育,开发珍贵和濒危野生中药材的野生改家种技术和人工培养技术;开展红豆杉、鱼腥草、黄姜、茯苓、金银花、龙脑樟、紫珠、金刚藤等地方优势(特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鱼腥草制剂、正清风痛宁等主要中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开展三尖杉、青蒿素、金刚藤、金银花等地方特色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较大的出口创汇能力的药物中间体;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茯苓多糖注射液和关络通、芪仙升白颗粒等中药新药和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仿制药物;研究开发TQ-B、TQ-Q细菌、细胞自动制片机系列产品及配套技术;研究地方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干预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建立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3、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产业
围绕矿产资源的高效分选提取及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三大优先主题,研究工业“三废”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技术及高效空气净化技术,林浆纸一体化中生物质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生物质燃烧和风能发电技术与产品;开发微型水能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生物质发酵制沼气技术;开发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一次性资源利用率提升技术。
4、新材料与化工产业
围绕高性能金属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建筑装饰新材料、先进轻纺材料和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三大优先主题,研究开发新型有色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低毒、高效、安全农药中间体以及高性能颜料、涂料、染料及中间产品;开发传统大宗建材的升级技术,特别是利用我市竹木等资源优势,开发装饰板材建筑新材料。研究开发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高粘度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生产技术,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产品生产新工艺,PVB系列产品生产新技术,香料香精提取新技术。
5、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应用软件、信息网络和现代物流技术两大优先主题,研究开发工业控制软件、电子政务、物流、教育、医卫、社会保障等应用软件;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科技综合信息网等信息服务网络的发展;研究开发集信息服务、电子交易、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互动协同商务模式支持技术。
(二)三大科技工程
1、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主要目标: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建设内容:
——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支持,在创新药物、林纸一体化、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注重培新育小,在现代种苗业、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提取及转化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中,培育30家以上民营科技型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建立5-10家产学研结合示范点,推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制定创新型企业标准和试点示范实施细节,在医药、矿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2、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县域科技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和推广3-5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进步长效机制,建设一批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和先进村和科技示范户。?
建设内容:
——加强农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繁育技术、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林业新技术、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贮运保鲜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通过承接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10-15个农村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特色明显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按照**市《关于开展生态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重点支持5-10个符合条件的乡镇(村),开展试点示范,推进试点乡镇(村)的农民知识化、产业生态化、技术标准化和村镇园林化,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承接省科技专项计划,重点推广“96318”科技信息“户”联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组织、专家大院等模式及多模式集成综合示范,建立5-8个县级科技信息“户”联网示范平台;建立8-10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加快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传播。?
——科技示范户建设。完善科技示范户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持续开展科技入户专项行动,发展1000户以上科技示范大户,强化科技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更加注重吸收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3、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
主要目标:结合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管理行家、创新型企业家、科技咨询专家等科技创新骨干人才50名,创新团队5-10个。?
建设内容:
——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发现和跟踪培养,启动科技型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并配套实施重点项目,培养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学院、**医专、**职院等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平台,实施专项计划,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支持、政策激励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科技专家顾问团建设。多种渠道聘请10-20位省内外科技知名专家,建立**市科技专家顾问团,形成长效机制,吸收专家智慧,提高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决策水平。同时,完善合作机制,发挥专家对我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三)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十一五”期间,在支持重点领域、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三大科技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技术为重大专项予以支持,努力实现以科技的局部跃升带动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粮食丰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1-2个杂交水稻优质系;选育5个以上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其中超级杂交水稻组合2个以上,超级早稻组合产量650公斤/亩以上,中稻组合830公斤/亩以上,制种产量达到200公斤/亩以上;借助分子技术手段,开发一批新的水稻种质资源;建立3个制种繁殖基地,累计推广优质杂交水稻面积100万亩,每年增产稻谷10亿公斤,新增产值1.6亿元。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选育10个以上优质水果、蔬菜新品种。?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和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两系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保纯制种与繁殖技术体系研究;开展安江无核蜜香柚、麻阳大果型冰糖橙、四棱豆等地方特色水果、蔬菜新品种选育;推广10个以上米质好、抗性强、产量高、适应丘陵山区栽培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推广临奥1号、奥玉17和连玉15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推广华杂油系列、湘杂油系列、油研系列等优质油菜新品种和本市优良无性系“8711”等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栽培与管理技术集成示范。
2、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地方特色中药材新品种5个以上;研究开发新药10个以上,其中原创性中药新药3个以上;培育中医药科技型企业3-5家,建立省级以上中药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3个。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0亿元。?
实施内容:支持中药种质资源及濒危动、植物品种的优化培育研究及产业化;支持“**西部中药谷”建设;开发TQ-B和TQ-Q细菌、细胞自动制片机系列产品及结核病快速诊断试剂;组织开展对紫珠、茯苓、金银花、鱼腥草、灵芝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关络通、芪仙升白颗粒、茯苓多糖注射液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加强对拥有专利技术的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建立1-2个国家级、省级中药现代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3、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研发与示范
主要目标:提高我市大宗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产业,在大米、柑桔、生猪、油茶、黄牛等农产品中研究开发出5个左右新产品,建立5个左右相应的专用原料加工基地,研制5个左右加工专用型品种,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增加值6亿元,农民增收3.6亿元。?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以大米、柑桔、生猪、黄牛、油茶等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研制发芽糙米、生物降解塑料等加工专用型新品种5个以上;研究柑桔、紫秋葡萄果汁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柑桔皮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着力引进开发生物发酵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现代杀菌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等共性技术,为新晃黄牛、芷江鸭、雪峰乌骨鸡、靖州杨梅、富园保健油、柑桔等初级加工产品的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4、矿产资源的高效分选提取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主要目标:研究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矿产加工新产品5个以上,引进、推广金、锌、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10项以上,地方特色优势矿产的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到2010年,全市矿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6亿元。?
实施内容:研究开发精钨、精钒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尾矿再利用关键技术,低品位铅锌硫铁矿浮选新工艺,低品位金矿回收新工艺,低品位磷矿、铁矿选矿及利用新工艺,重晶石精细加工与钡盐系列产品生产新工艺,高铝粘土加工莫来石系列产品新技术;开发非金属矿选矿新技术;引进高效节能选矿设备与技术;开发选矿过程优化和自动控制技术、新型选矿药剂,深部采矿水压支柱系列产品,硅砂矿深加工技术、石煤低污染提钒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展优势矿产资源的评估与调查。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并进行试点示范。
5、工业用材林培育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速生工业用材林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推广速生工业用材林新品种20个以上,研究开发工业用材林种苗快繁和高效栽培技术3-5个,开发竹木加工新技术5项以上,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到2010年,林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8亿元,农民增收5亿元。?
实施内容:按照**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总体要求,适应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发展的需求,加强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林新品种的选育,大力推广枫香、樟树、楠木、木荷、多种丛生竹和藤本植物等生态林树种;推广马尾松、楠竹、香椿、“107”速生杨、邓恩桉、刺楸等速生阔叶工业原料林树种;推广体细胞繁育、组培繁育等树种繁育技术;推广带垦、大穴+抚育扩穴、撩壕带状整地等水土保持较好的林木营造技术;开发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浆技术、木基复合装饰新材料制造技术;开展松籽、松油等林副产品的深度开发技术研究;建立特种树种组织培养、速生丰产林栽培示范基地。
6、人口与健康重大技术成果推广与示范
主要目标:引进、推广10项以上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施内容:引进、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心脑血管、肿瘤、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流行性疾病预防技术和快速诊断、治疗技术;在五家市级医院发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压、肝病等特色专科门诊;开展农村与社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研究与示范。
7、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新建实验室3个、民营科研机构5个,科研试验基地3个,发展科技咨询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2-3家;着力提高现有各类科研推广机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和成果转化体系。上述机构累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专利技术30项以上,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0项以上,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增加值5亿元。?
实施内容:引导市、县科研机构在机构改革中搞好职能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创新管理,搞活机制。在农业、工业、医卫等行业,依托市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果蔬深加工、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天然药物筛选与提取、可再生能源开发、肿瘤临床研究等重点实验室。继续引导和扶持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种与加工技术实验室发展。按照“引导、规范、扶持”的原则,鼓励个体投资者在民族药物保护与开发、农业新品种选育和农产品加工、节能与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创办一批民营科研机构;加强科技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专家数据库。在矿产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化学纤维、绿色食品工程、能源与再生能源开发、林产加工、信息控制、商贸物流技术等方面,引导企业发展一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市县地震数字化台站等公益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8、其它:根据发展需要和形势变化,增设重大专项,并对重大专项实行动态管理,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强化市、县(市、区)科技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政府统筹领导、部门主动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科技工作格局。实行县(市、区)科技进步监测制度,定期公布结果,促进全市科技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二)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同时,要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要逐步达到2%至5%。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三是建立民营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对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与融资服务。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配套支持,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完善以技术股份、创业股份、管理股份和期权股份为主的新的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来吸引科技人才。同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深化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市、县两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在科技计划立项阶段,逐步推行招标制和专家评审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按照学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重标准评价科技成果,特别要把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一标准作为科技成果好坏和科技人员晋升职称、参加评奖的重要依据。建立与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双方深层次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及时取得发明专利、新品种保护等知识产权,并积极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科技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1、整合地区科技资源,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采取政府租赁、企业加盟等多种运行模式,为企业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专业性服务和技术指导,使之成为资源来源于企业,同时面向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帮助我区企业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
2、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在已有的10家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指导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整合规范科技研发资源,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组建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这些企业研发中心尽快取研发成果,支持这些研发成果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项的评审和专利申报,涌现出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占领企业所在行业的科研制高点,使我区由引进、吸收科技成果,逐步向科技成果输出转变,在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3、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借力发展。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深度,从单一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某项关键技术,向全面提升企业产品档次、产品结构和提升地区优势产业整体水平转变,争取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我区企业实现对接、转化,并进一步实现产业化。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为依托,解决制约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从技术优势到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转变,为我区传统产业的调整提升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工作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及个人申报专利。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发明专利占全区授权专利总数的比重,帮助专利持有人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及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力和水平,保护专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信息化作为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发挥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我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推广工作,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先从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原料和产成品的“进、销、存”入手,在有条件的企业,要从产品结构调整,办公自动化和生产管理入手,全面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管理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企业壮大创造条件。
6、完善芳烃基地网络宣传平台,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挖掘和芳烃基地建设相关信息,利用网站高效快捷的对外能力,大力宣传,畅通和扩展招商引资的渠道,做好芳烃基地全面开发的配合工作。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依托石油化工、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芳烃基地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7、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培训力度。要在以往开展的企业信息化、现场管理等各项专业培训的基础上,提高培训的水平和档次,从普及型向提高型转变,以培训的内容和效果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企业的需要,以教育训练引领企业成长,通过对企业的通识训练、管理训练和专业训练,提升企业各类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为企业培养一批中、高级管理人才。
科技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年我局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
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下大力引进推广农、林、菜、畜禽、水产、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2、加强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3、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旅游区特点出发,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质量和效益。
5、实施部分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在科技三项费支持力度上适当予以倾斜。大力培育科技示范典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肉牛胚胎移植”和“肉羊养殖产业化”项目。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1、坚持“改造”与“新上”并重,对现有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对新上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报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和科技贷款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2、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立项、职称评聘、成果鉴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其健康发展。
3、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推荐和评审工作,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
4、进行制造业信息化企业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全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三、制定并实施好年度科技计划,以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会同区财政局、计统局共同研究制定年度科技研究计划,实施科技研究项目3-5项,重点选择设施栽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及新产品开发等对我区调整经济结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会同区农业局研究制定年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实施推广项目8-10项,进一步加大农业常规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推广计划的严肃性、实效性。
3、加大科技计划的执行力度,切实加强对计划内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根据项目计划书安排,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协调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四、加强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
1、强化科技宣传和科普活动,集中精力搞好“科技兴农宣传月”、“城市科普宣传周”和“科普之冬”等群众性科技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在全区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气氛,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2、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行业特别是农口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下乡小分队,送科技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同时,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农村科普大集,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发放科技信息资料和科技书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借鉴前两年送科技电教片下乡活动的经验,继续发展农村党员种养示范户,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在办好农函大培训班的同时,配合两镇科委搞好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民需求,聘请区内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辅导,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辅射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农户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
4、以“农村科普系列VCD”光盘为教材,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区、镇、村三级密切配合,对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达到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目标。
五、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
1、进一步转变职能,把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放在首位,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展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明确职责分工,严格目标考核,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2、发挥科技管理部门自身优势,正确把握科技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为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已出台的国家、省、市各项科技政策的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并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科技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一)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在加快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
通过深化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建设四大创新服务平台,提供阀门、食品制药机械、不锈钢、合成革、制笔等优势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撑。
1.积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两大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现一批“火炬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打下良好基础。强化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建设,争取年内进场施工,2010年底完成。
2.不断完善科技合作平台。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要落实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邀请专家到我区,深入企业了解基本情况;发动相关行业企业提出技术难题,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智力项目。在条件成熟时,举办首期*企业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会。
3.深入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实施ERP、PDM、电子商务信息化工程,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构建中小企业ASP平台,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服务业,加快物流商贸信息港建设。
4.加强建设中介服务平台。加强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引进和建设一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果鉴定、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的机构。
(二)以科技创新三大计划为重点,在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要在全区各工业园区(基地)内引进一批与传统产业紧密相关的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生物制药、食品与制药设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创意产业等项目,在全区范围形成以*高新科技产业园新兴支柱产业为主导,其他工业园区(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推进的区块经济发展格局,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一是阀门行业。支持研发或应用阀门铸造技术、阀门精密技术,电动、气动、液动、电液联动等多种阀门驱动和控制系统技术。二是食品与制药设备制造行业。支持成套机械设备、食品深加工设备、中药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三是制笔行业。支持研发高档滚珠笔球珠和球座生产技术、水性书写墨水生产技术等。四是制鞋行业。支持推广鞋样设计技术、无毒或低毒鞋用粘合剂生产使用技术、优质低污染新型皮革化学品生产使用技术等。五是水暖洁具行业。支持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发或应用价格低、性能好、污染少的新材料替代旧材料技术。六是不锈钢行业。支持酸洗废水处理技术,研发或应用能耗低、污染少的生产新工艺。七是民用电器行业。支持开发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向智能化、个性化、节能环保型方向发展。八是合成革行业。支持应用天然革的绿色生产工艺技术、制革废水治理技术等。九是服装行业。支持研发或应用个性化设计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十是支持其他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3.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一是特色农业实施计划。根据现有的农业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山上杨梅、平原蔬菜、滩涂养殖三大产业带具有品牌优势、出口创汇能力的无公害种养技术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支持农产品、海产品食品深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蓝田渔港标准化建设。二是现代物流实施计划。重点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物流技术等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海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培育发展空港、海港、路港运输业,重点将*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物流中心。三是生态*行动计划。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开展以能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基本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体系。重点推广应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工业废水有机、有毒物深度处理技术,高效优势微生物菌群处理废(污)水技术,清洁生产、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等循环利用技术。四是平安*实施计划。重点研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工业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风险防范技术、重大事故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技术、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技术,为打造平安*提供科技保障。
开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金实行贷款贴息补助工作,2009年将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科三经费贴息补助贷款的办法,创新运用科三经费,建立创业创新基金。拓宽科技企业融资途径,提升我区产业整体实力。通过科技三大创新计划,2009年力争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20家;在企业研发中心方面,新增省级2家,市级5家,区级10家;在科技发展项目方面,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6个,市级15个;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方面,要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努力实现科技为我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我区节能减排服务,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为我区生态*、和谐*建设服务。
(三)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在创新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
1.深化“高校—企业、名校—政府”合作机制。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我区龙头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产品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核心技术等优质科技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规格的科技对接洽谈会,邀请国内外具有高水准科技水平的大院名校和科研机构与我区有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以*与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国内知名大学、科技中介机构合作为契机,构建政府与大院名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力争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区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2.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合作活动。不断探索创新科技合作形式,激发科技热情,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人才成长,创新产学研结合方式。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现现代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推广好网上技术市场和浙江省科技信箱。充分发挥科技桥梁服务作用,坚持为我所用,在网站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展技术难题对接、技术成果推广以及专家咨询等技术中介工作,为*块状经济服务。进一步发挥科技信箱功能,改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高政府科技服务能力与水平。
4.加强科技合作有关激励政策的制定落实。尽早制订出台政府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实施细则,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与评价体系。建立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法规体系。激发企业和科技人才合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吸收引进再创新。
5.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前置服务,将工作重心由知识产权管理转移到知识产权服务上,通过培训、与专利事务所对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持有量。同时在科技项目扶持倾斜,专利政策引导等手段提高企业专利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四)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上取得突破
1.发挥人才教育培养摇篮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培养人才,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学生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把引进、培养与我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2.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认真做好“十佳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活动,评选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活动。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政治待遇等办法,特别是通过技术要素入股、人力资本入股、期权激励、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创新。
3.启动*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凝聚和扶持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制定并实施科研院所等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量大面广的一般项目支持非共识的项目研究和小企业发展。加强与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
(五)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在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上取得突破
1.完善协同配合机制、长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区、镇(街道)联动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合力。探索建立适应我区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激发有关部门、镇(街道)和企业主体创新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合理、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科技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上一篇:科技局公民科学素质教育计划
下一篇:科技发展计划{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