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精选{推荐5篇}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97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0分钟。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1篇

一是严格标准建阵地。按照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六有”标准的要求,本着就近便利、方便居民的原则,从阵地选址、面积大小、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新建社区活动阵地5处,每个阵地基本达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阵地、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的目标,全面完成了年初计划的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任务。

二是完善功能建阵地。围绕“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目标要求,巩昌、文峰两镇党委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社区配备办公桌椅38套,电脑、电视机和VCD等电教设备6台套,电话等通讯设备13部。社区党组织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建成了5个社区图书室,藏书达3000多册。普遍成立了社区文艺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多措并举建阵地。充分发挥驻社区各单位的积极作用,采取集资共建等形式,积极帮助社区配套完善各类办公设施,全面促进了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党建联抓、共建坚强堡垒,经济联帮、共谋发展大计,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卫生联管、共创美好家园,服务联手、共筑民心工程的共建新机制。

四是完善制度抓管理。为了确保社区活动场所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县社区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按照产权归属情况,对社区活动场所管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造册登记。制定和完善了社区活动场所维修管理制度、产权交接制度和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了社区活动场所的规范合理使用。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2篇

一是严格标准建阵地。按照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六有”标准的要求,本着就近便利、方便居民的原则,从阵地选址、面积大小、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新建社区活动阵地5处,每个阵地基本达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阵地、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的目标,全面完成了年初计划的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任务。

二是完善功能建阵地。围绕“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目标要求,巩昌、文峰两镇党委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社区配备办公桌椅38套,电脑、电视机和VCD等电教设备6台套,电话等通讯设备13部。社区党组织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建成了5个社区图书室,藏书达3000多册。普遍成立了社区文艺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多措并举建阵地。充分发挥驻社区各单位的积极作用,采取集资共建等形式,积极帮助社区配套完善各类办公设施,全面促进了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党建联抓、共建坚强堡垒,经济联帮、共谋发展大计,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卫生联管、共创美好家园,服务联手、共筑民心工程的共建新机制。

四是完善制度抓管理。为了确保社区活动场所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县社区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按照产权归属情况,对社区活动场所管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造册登记。制定和完善了社区活动场所维修管理制度、产权交接制度和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了社区活动场所的规范合理使用。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3篇

近年来,**县按照《实施纲要》提出的“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以创建“文明家园,和谐社区”为主题,优化资源、创新载体,活化形式,在实践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创新机制,增添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新活力

健全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在具体工作之中,该县从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抓起,充分发挥“大宣教”工作格局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纪检、组织、宣传、文化、教育、妇联、广电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计划部署、组织实施、检查落实。县直责任单位、沙河镇及所属各社区居委会也逐级成立了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并把活动任务分解到了专门办室和人员,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实施意见》,将其纳入全县党风廉政和宣传思想教育的整体部署之中,进一步量化、细化各成员责任单位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形成了责任单位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的良好态势。三是完善协调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协调解决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资金、场地等实际问题。四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活动纳入沙河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分值,细化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全县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扎实有序开展。

二、创新载体,构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新平台

创新廉政文化载体,搭建廉政文化教育平台,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该县积极采取多种新式,灵活运用各种载体,着力构建了廉政文化教育新平台。一是搭建文艺渗透平台。充分运用周末文艺演出、廉政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廉政文化氛围。2005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周末文化广场活动38场(次),演出廉政文艺节目达50多个,观看居民群众6.5万多人次。各社区居委会自编自演廉政文艺小品、相声、快板等节目20多个。二是搭建社会宣传平台。按照廉政文化建设总体要求,该县各共建单位通过制作廉政文化橱窗、悬挂廉政文化灯箱、书写廉政文化墙、设立廉政宣传牌、兴建廉政雕塑等形式,拓展了大宣教阵地,促进了反腐倡廉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共建单位制作廉政文化橱窗40多处,廉政文化灯箱20多个,书写廉政文化墙4处,设立廉政宣传牌30多块,新建廉政文化雕塑2处。三是搭建影视展播平台。发挥新闻媒体教育引导功能,在县广播电视台开办**清风专栏,定期播出中央、省、市、县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决策及最新动态,使反腐倡廉工作的各项工作动态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同时,积极开展送电影、电教片进社区活动,共放映廉政教育影视片100多场次。四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储量大、传递速度快、实效性强的特点,在县公务网站创建清风视窗,开设廉政文化动态、廉政文化论坛、廉政格言警句、廉政勤政风范等栏目,及时宣传反腐倡廉先进文化,营造了廉政文化建设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活化形式,创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新品牌

按照“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理性提升、打造品牌”的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思路,通过建清风长廊、创清风楼院、评清风之家等形式,不断拓展了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新领域。一是建设清风长廊“宣廉”。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人文社区、和谐社区共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宣传文化橱窗、黑板报、阅览室等文化宣传阵地,在沙河镇各社区设立廉政文化宣传专栏15处、捐赠廉政书籍600余册、添设廉政图书角5个、张贴廉政宣传字画200多幅,及时传递廉政信息,宣传反腐倡廉政策法规,把廉政教育渗透到千家万户。二是创建清风楼院“倡廉”。积极探寻廉政文化进社区与进家庭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在县水务局、粮食局、卫生局、地税局等六个住宅小区楼院、楼道悬挂廉政警言警句、治家格言、文明用语等精美字画280多块,营造了社区居民温馨、和睦、清廉的良好生活环境。三是评选清风之家“助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熏陶、教育作用,开展“廉洁之家”、“家庭助廉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树立表彰“廉洁之家”21户、“家庭助廉先进个人”36人,把防范教育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成员。四是采编清风节目“颂廉”。充分挖掘本地廉政文化资源,创作、征集反腐倡廉歌谣、小品、快板、相声等文娱节目12个,组织各社区文艺宣传队、歌舞队,在居民聚集地演出20多场次,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之得到教育、受到启迪。五是展播清风影视“导廉”。开展反腐倡廉影视片播放月活动,组织社区群众观看《信天游》、《王怀忠的两面人生》等10部优秀反腐倡廉影视片30多场次,观看群众24000多人次,营造了社区居民人人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征文、廉政歌曲大合唱、“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了社区廉政文化内涵。通过以上清风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居民群众真正融入到了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参与廉政文化建设,争做文明市民,共倡廉政清风,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四、构筑防线,拓展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新领域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是社区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该县通过充实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队伍、健全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等途径,调动了社区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设置党员风采岗,通过不定期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公益活动,将其社区的主要表现及廉政情况真实记录在党员联系册上,并定期向社区所辖单位党组织反馈,把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教育范围向“八小时以外”拓展;二是每个社区都聘请了10—20名居民代表、党员,担任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并充分发挥社区内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调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党员、企事业单位党员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同时,通过召开社区党员群众廉政建设座谈会,组织社区居民对部分公用事业单位进行评议监督;设立廉政信箱,听取群众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使群众“督廉”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三是建立了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公示、民主评议等居民议事制度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一、理清法律进社区的概念

1、对法律进社区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概念应当是:凡属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实施、作用于社区的管理、服务、援助、宣传教育等活动,都属于法律进社区的范畴。如社区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涉及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社区治安涉及的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社区服务、保障涉及的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困难户和低保对象、失业人群等;社区建设涉及的小区规划、出新、物业管理、消防、排污、绿化、美化等;涉及相邻关系中的阳光权、噪音污染、油烟污染以及违章建筑、装潢等;涉及到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外来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区建设中涉及法律的问题,都可能产生侵权和纠纷,也都需要通过社区建设、管理以及法制宣传教育、社区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来解决。法律进社区的特点应当为:(1)属于社会公共事务;(2)属于法律事务;(3)属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提供并作用于社区的;(4)属于社区(包括居民自治组织、居民群众、居民法人)所涉及事务对法律有需求的。

2、司法行政进社区不等于法律进社区。目前,司法行政行机关行文指出所要开展的法律进社区活动,都是从司法行政所承担的职能来要求的,如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向社区延伸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活动,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等。从性质上讲,这些只能属于法律服务进社区,应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法律进社区概念中的子概念,而不是整体意义上的法律进社区。

3、从组织运作上讲,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各社会团体、中介组织都在依照各自的职能,各自的社会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实施着法律进社区活动,如公安机关设立的社区警务室、社区辅警,组织的社区联防队、义务巡逻队等。司法行政机关也是其中的一个组织实施者,不同的是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项目较多,群众需要量较大。但司法行政机关只能组织本系统人员,也就是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所属的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对其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司法行政机关只能作为社区资源来协调,动员和鼓励他们参与到法律进社区活动中来。对其他部门在社区实施的管理、服务活动,司法行政机关也只能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而不能越俎代庖或指手画脚。因此,法律进社区作为一项整体活动,不可能只通过一个部门的操作而达到整体实现。

二、认识司法行政组织实施法律进社区的性质和目的

司法行政组织实施的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基于司法行政的职能要求,以司法行政作为法律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并组织政府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团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涉及社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在这项活动中,司法行政机关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有别于政府其他部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出于自身职能和利益需要所开展的法律服务活动。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法律进社区活动的目的,一是使社区居民、居民法人得到便捷、优质、有效的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和社会稳定;二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三是促进司法行政机关职能在社区落实。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能如人民调解、两劳安置帮教、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教育,以及律师、公证、法律服务等,都是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服务工作,都属于法律进社区活动的范畴,都是社区服务的资源。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正是落实司法行政职能有力的助推器。

三、司法行政实施法律进社区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党和国家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司法行政机关在组织实施这项工程中,应注意一些原则的把握,以保证活动的健康发展。

1、加强协调、理顺关系的原则。法律进社区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服务,是为社区居民和居民法人提供涉及法律事务上的方便和帮助,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法律进社区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司法行政机关一家单独实施,只有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法律进社区活动才能取得综合性效果。当前推动和实施社区建设的主体有政府及以民政部门为主的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群众。司法行政机关推动法律进社区必须搞好协调,一是争取区委、区政府对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支持和关注,将法律进社区纳入区委、区政府推动社区建设的整体框架,统一布置、统一组织实施;二是与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搞好协调、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融法律进社区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治安与稳定、社会保障、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和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之中;三是与街道工委、办事处搞好协调,争取其对司法所工作的支持。在城区,司法所实际是处于司法行政和街道的双重领导之下,而且日常工作由街道直接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只有主动加强和街道的沟通与协调,听取街道对实施法律进社区的意见,争取他们解决司法所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支持司法所开展法律进社区各项活动。这是保证司法所全面完成司法行政任务,不被其他任务取代,不脱离街道整体工作的重要环节。

2、整体把握,立足于职能发挥的原则。司法行政实施的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司法行政职能在社区的整体落实,不单单是搞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服务,而是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整体的项目,服务于社区。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从职能发挥的角度,整体勾画法律进社区的方案和途径,从宏观上把握法律进社区与其他社区服务的配套衔接,保证这项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要特别注重街道司法所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作用发挥,因为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的派出机构,承担了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落实的任务,其工作范围和对象也正是社区内的居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可以说,司法所的全部职能作用发挥,都属于法律进社区的范畴。司法行政机关在推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应首先关注对司法所的指导、督促和服务,协调解决司法所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保证司法所职能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法律进社区活动奠定坚实的组织和机构保障。

3、求真务实,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当前改革大潮下,社会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上新型小区、高层小区的出现,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随着改革而出现的新型社会矛盾,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涉法问题,如劳动、医疗、保险、住房、养老、托幼、家政、消费、物业管理等方面,客观上对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社会化服务有了更高更广泛的需求;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职工对涉及法律方面的服务和援助也更为迫切。同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律对社会事务的调整作用日益明显,也为法律服务拓展了空间。法律进社区活动正是适应了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人民群众是需要而开展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以此为契机,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看待法律进社区活动,转变作风,重心下沉,真正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做到难有所帮、贫有所助,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有保障的法律服务机制,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四、拓展法律进社区的途径

作为社区建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其内容与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其实现途径也必然要与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实现法律进社区。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结合:

一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并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把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广泛开展的社区建设,其核心就是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法律进社区应当结合社区依法治理的推进,在法制宣传内容中加大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宣传力度,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参政、议政,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权利,并为社区居民民主权利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二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前文所述法律进社区活动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能力。而这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在内容上应相互包容,在组织运作上应与党委宣传部门、街道、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实施,在方法形式上应丰富多彩,在宣传阵地上可共同利用,在骨干队伍上相互支持。特别是结合社区居民身边发生的事,可以借用社区学校、夜校、讲座、宣传栏、座谈、讨论、法制文艺、漫画、演讲、征文等阵地和形式将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将更能够为居民所接受,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与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工作相结合。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两劳人员安置帮等职能,本身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就是要更深入地落实这些职能,加强群众性的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队伍,安置帮教队伍建设,加大对社区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并结合社区创安工作,与社区内的义务巡逻队、联防队、社区辅警队伍的作用发挥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宁与祥和。

四是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社区法律服务是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是要义,没有法律服务的社区服务将是不完整的服务。而社区服务能否真正为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则需要依法规范。社区服务中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物业、保险、家政、养老、助残、助困等各项服务都都是与法律有关的服务内容,也都是法律服务要涉及的内容。司法行政机关应与提供这些社区服务的单位、组织、团体及中介机构结合,针对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开展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协助解决社区服务中有关法律问题,促使社区服务更加规范,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司法行政实施法律进社区应掌握的几个环节

一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法律进社区不单单是司法行政进社区,也不单是由司法行政独自操作能够完成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提供职能服务的同时,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以司法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人员为骨干力量,积极整合社区内的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居民自治组织、社会中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居民群众中的资源,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和宣传、服务阵地,通过这些队伍和阵地的作用发挥来具体实施法律进社区的工作。

二是加强指导。司法行政机关作为这项活动的指导部门,应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和服务改革的态度,积极推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司法所、志愿者队伍的指导、服务、评比和奖励,鼓励街道、社区居委会和参与法律进社区的单位、团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试点,并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以保证活动取得阶段性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5篇

一、街道社区共驻共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共驻共建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从社区党组织方面来讲,对开展共驻共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社区党组织管好自己的党员就不错了,缺乏“经营社区”的理念,开展共驻共建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从驻社区单位方面来讲,部分单位对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缺乏认同感,对共谋社区建设热情不高,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共驻共建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社区协调议事小组的部分成员单位对开展共驻共建工作不积极,存在协调性不强、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导致社区共驻共建工作计划和任务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影响了所在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三是共驻共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社区共驻共建活动还仅限于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文化活动、扶贫济困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在活动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公益事业联办还没有真正起步,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四是社区阵地建设滞后。目前,各社区办公条件还比较简陋,开展活动的场所基本上都是租用或借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需要社区和驻区单位的共同努力。

二、整合街道社区党组织资源,深化共驻共建活动

一是建立共驻共建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由社区所辖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议事协商会等组织,同时,在居民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站、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社区党员联络员三级网络,把社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中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热心社区建设的党员及时纳入其中。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社区共驻共建协调议事小组要认真履行好协调、议事职能,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认真研究本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情况,指导、督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各种共驻共建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具体问题。

二是落实“共驻共建”工作责任。社区党支部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靠前,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内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积极为社区单位成员服务,使其感受到社区的存在、社区的服务和社区的温暖,增加社区单位成员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两方面相互作用,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真正实现“共驻共建”。驻社区的各单位要把共驻共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共同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努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共兴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建立共驻共建工作机制。在驻社区各单位在职党员中推行“三个双向”(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反馈)管理机制。双向联系,即驻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向所属党员开具“组织推荐信”,要求他们主动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社区党组织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卡”、“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记录表”,并主动保持与单位党组织之间的经常联系。双向沟通,即单位党组织主动沟通、配合社区党组织做好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工作;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专业特长,合理设置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岗位,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双向反馈,即单位党组织及时了解所属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并以此作为考核晋升、确定表彰的依据之一;社区党组织以“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反馈表”的形式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建立联系,反馈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