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环保公益计划{整合5篇}

青春无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0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环保公益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保理念;规划设计;公路建设;环境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8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环保理念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日益密切,在公路设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公路建设对环境有着很大影响,若不是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极可能带来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高速公路建设的时候,应当把规划设计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低碳的公路设计理念,打造生态公路,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1 环保理念及其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提出

1.1 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主要手段包括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社会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进行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合理利用资源,寻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全世界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保护环境、保证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提出环保理念,强调在各行各业规划建设中融入环保理念,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保理念在社会建设中的应用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切实践行,是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

1.2 环保理念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提出

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建设与使用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公路施工与使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周围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高速公路建设与使用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空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态环境、声音环境等领域。例如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周围植物被破坏,挖运残土、废弃垃圾等随意堆放,造成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为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困扰。此外,高速公路施工对周围土体有一定扰动,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生态景观环境影响巨大。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车辆尾气排放和噪声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建造良好的公路景观,减少施工扬尘、车辆尾气排放等各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需要对高速公路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打造生态公路。

环保理念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是可持续发展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公路的重要方式,符合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是一种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2 环保理念下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探讨

环保理念下的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实际上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资源消耗。要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消耗,不是单纯地只考虑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问题,而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上统筹考虑公路设计及其影响,结合公路建设活动情况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公路施工与运营维护方案。为了满足环境保护和公路使用等各方面的要求,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遵守相应的设计原则,采用有效的设计措施,利于生态公路目标的实现。

2.1 设计要求

环保理念下的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与传统的公路设计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考虑公路功能、质量等方面要求,更要考虑公路景观设计和资源节约等问题,所投入的精力、物力是传统公路设计无法比拟的。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本着尽职、敬业的精神,对公路工程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质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勘察,使公路工程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协调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对高速公路项目本身特点、周边环境、生态、污染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引入的外来植物种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对当地原有植物生存造成威胁,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事前规划设计中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2 设计原则

2.2.1 环保原则。用环保理念指导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遵守环保原则是必然的。在环保原则下,高速公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公路施工与使用对空气、水土、固体、生态景观等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公路设计方案,达到最大节约、最小占用的效果。同时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要进行环境防治方案的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如生物工程,在高速公路两侧种植绿化植物,尽最大努力保护高速公路周边环境。

2.2.2 因地制宜原则。公路施工对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扰动,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当地地形地貌的破坏性扰动。比如,进行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貌和地质情况,既要选择最短线路,又不能过多地穿越山体,以免增加工程量,为公路施工带来困扰。

2.2.3 经济适用原则。高速公路工程是一项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从项目立项到运营,整个过程中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其中建设材料的花费尤其大。为减少成本支出,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遵守经济适用原则,合理设计公路线路,科学进行组织设计,在满足公路使用寿命和质量要求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

2.3 设计措施

2.3.1 公路线路规划设计。高速公路的选线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符合使用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速公路路线要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气温、植被等因素,确保路线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路线应与人口密集地带保持适当距离,避让大的村庄、学校、医院及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合理设置通道,以保证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交往的需要。

2.3.2 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对高速公路路基横断面进行规划设计时,在保证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断面参数,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高速公路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不与现有的农田灌溉体系发生干扰,路面径流不直接排入养殖业水体。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时应尽可能做到填挖平横以减少取土,取土坑位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从荒田或低产田取土,并采取复耕措施或改造成养殖区,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2.3.3 公路景观设计。高速公路景观是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速公路景观进行设计,要采用两项措施:第一,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公路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高速公路建设经常占用很多的自然资源,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比如,高速公路如果占用了湿地环境,就应当就近建设相应面积的湿地,以免湿地功能受到影响。倘若高速公路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应当通过规划设计恢复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二,充分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绿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要以沿线两侧的可视环境特点为依据,使后期营造的公路景观与原有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大力进行绿化,植树、植草等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防尘、减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中央分隔带植树还起到防眩功能,对于邻近风景区、度假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路段,种植隔声绿化林带还能有效地降低噪声。

2.3.4 公路安全设计。公路安全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立足点,确保交通安全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防撞能力,路基两侧可以采用新型分离式新泽西护栏。在公路两侧,道路绿化可以采用单侧护栏单侧绿植的方式,一方面考虑了公路道路绿化防眩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路容美观需要,很好地减少了高速公路施工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高速公路质量问题,在规划设计中,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公路路面、路基材料,确保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路面平整度,以免出现下陷、裂缝等质量问题,创造良好的道路安全条件,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减少资源消耗。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将公路规划设计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有利于打造生态公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在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应当基于环保理念进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在搞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炳安.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

[2] 肖莹,宋娟.浅析公路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价值工程,2010,(10).

[3] 吴春来.公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4] 汪源.关于公路规划设计中环境问题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5] 胡圣能.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

环保公益计划范文第2篇

第一,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是保障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新的历史阶段,公司提出了“一稳四进,油气重上5000万”的发展目标,促进公司整体协调发展和提升公司发展质量效益。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计划管理,突出保障油气核心业务投资需求,重点加大深层气勘探开发、塔东勘探、致密油勘探开发、海外项目等“四进”,以及保持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投资主导方向;加大夯实油田开发基础投入,优先解决重、特、大安全环保隐患问题,保持油田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同时,努力压缩低效项目、配套建设项目和一般维护改造项目,严格控制核减非生产性投资支出,实现企业健康良性长远发展,保证公司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第二,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是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在项目的可研论证、方案编制、设计审查、投资计划、施工组织、竣工结算等项目建设周期中,投资计划执行得好与坏,关系到项目整体运行结果和最终效益指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投资管理程序,按照油田规划、框架计划、油田批次计划有序组织项目实施,才能保证建设项目投资需求,按照方案和设计的要求组织有序实施。按照效益标准优选项目,项目经济评价指标是计划下达的前提和基础,从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效益评价不达标的项目一概不下达计划,不允许开工建设,必须不断强化投资计划在项目建设周期中的职能作用,促进项目整体投资效益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三,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是保障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基础。投资计划管理不仅是确定项目是否实施,更重要的是还规定了建设周期和质量。在建设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完成,方案设计审查通过,列入相应年度的投资计划之后,编制相应年度投资项目运行计划,详细规定了项目性质、投资渠道、投资规模、建设单位等,并规划好项目方案、设计、计划、施工、结算等各阶段计划周期,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要求运行。项目只有在严格履行投资管理程序,严格按照运行计划安排,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第四,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是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手段。计划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严把项目投资控制关,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控制成本,提升效益。要牢固树立方案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理念,抓好项目源头控制,推广优化简化配套流程,应用适用成熟的新技术和工艺产品,大力挖潜已建站场设备系统能力,提高系统整体利用效率,源头控制投资;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投资控制,严格按照初设审查组织实施,杜绝设计变更和超投资、超计划现象的发生,减少设备采购、材料运输、工程建设等中间环节,严格执行计划;严格执行结算审查制度,由建设单位组织对工程结算进行一审,公司相关部室对一审结果进行二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审查行为,严肃计划管理执行力度。

环保公益计划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举行郑重仪式,向全县首批36个符合奖励救助政策的家庭,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这既是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好事。刚才,中省直单位、县直各部门现场捐助了公益金,首批公益金已经发放到了求助对象的手中。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向为救助公益金顺利启动付出辛劳的计生干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设立救助公益金是我县健全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当前形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人口问题综合治理、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和总理对这一制度的建立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设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是整个利益导向机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优惠政策一样,都是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对计生工作信任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对计生困难家庭提供救助,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帮助、经济上有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并以此教育、鼓励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

二、强化措施,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县委、县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的设立与发放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有关规定》和《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公益金的设立、筹集、管理、发放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今天救助公益金的首发为标志,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县各级各部门一要畅通发放渠道,保证救助对象及时、足额领到救助公益金。二要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公益金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三要严格把握政策,对救助对象要采取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公正公平。四要以公益金发放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口与计生政策,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推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

环保公益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两精益 三机制 双反馈

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电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电网企业由政府垄断控制,垄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电力作为商品,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电网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有效载体,其良好运行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逐渐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重大课题,其解决的核心便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为中心,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企业整体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仍显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指标的关系不够明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针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改进,逐步形成了以指标精益分解和项目全面覆盖为基础、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要管控方式的“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概述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改变原有专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综合计划为龙头,融合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的方式,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投资规模和项目,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效益,构建指标和项目的“两精益”管理模式;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建立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发挥两级决策机制作用,建立月度指标分析、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及五位一体保障机制的“三机制”模式,同时以“双反馈”确保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进一步提高计划管控力,提升综合公司计划管理水平(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详见图1)。

三、“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

(一)实施“两个精益”

指标体系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国网公司以卓越管理战略思想为指导,实施指标分解与设置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精益化为主要内涵的“两个精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增加运营监控类指标及部分核心过程指标,加强过程管控以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在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项目储备管理实现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围绕强化管控的目标,应用电网发展诊断和经营诊断成果,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计划与预算工作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三个机制”

综合计划是公司既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年度目标,过程管理十分关键。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控力,是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和实现综合计划目标的有效方法。

在综合计划过程管理中,公司通过构建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两级决策机制、五位一体协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个机制”,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过程管控,并通过预警机制在综合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给出指标落地的偏差,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强化“双反馈”

公司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的闭环管理,建立包涵月度指标分析反馈、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反馈的“双反馈”,进一步强化反馈作用和闭环整改力度,确保综合计划指标和综合计划储备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控、在控,以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的形式保障综合计划管理这艘大船的航向。

四、“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精准事前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否决定着公司整体战略能否全面实现,因此为提高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宜采取指标历史趋势分析及各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来优化综合计划指标设置,融合运营监控指标,强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的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

1.综合计划指标精益化管理

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根据精益管理需要,将国网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开展指标体系分解与设计研究,融合运营监控类。将单位分类,包括分公司、有限公司、成本单位、子公司和检修公司等五类。基层单位指标包括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四类。公司本部增加购电类和损益类。

电网发展指标中,设置工程资金需求指标以便提前掌握下月资金需求情况,为融资及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设置电网工程建设节点和工程前期节点,为公司掌握下月新开工、投产工程预期以及前期节点进度提供依据。

资产质量指标中,设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以便掌握子公司单位指标安排进度情况;设置应收电费余额指标来掌握电费回收预期。

供电服务指标中,设置城市和农网的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是为了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过程控制,避免偏离年度目标。

经营业绩指标中,设置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指标以便掌握电力市场预测情况以及各单位指标安排;为了优化售电结构,实现公司均价目标,设置售电均价指标;设置销售收入、内部利润、可控费用等指标来了解各单位预计财务指标情况,为公司整体掌握预算指标进度提供依据。

设置购电类指标是公司每月的月度电厂电量交易计划安排,是测算购电成本的依据。

设置损益类指标体现公司利润总额进度的总体安排,达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融合。

2.综合计划项目的全口径储备及全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储备管理上,一是根据公司规划和电网规划,结合经营发展要求,梳理项目需求,细化到年度项目,超前开展各专业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形成逐年度的前期项目库;二是规范可研论证、评审、批复工作,保证储备项目合理、程序规范、批复有效,储备项目与规划前期在工作流程和工作时序上紧密衔接;三是实事求是、优选项目。综合考虑投资能力、效益投资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优选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项目按计划节点实施;四是建立健全项目储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启动编制工作,建立形成月通报和检查机制,适时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形成工作常态机制。

(二)强化事中过程管控

事中过程管控作为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事中过程管控的前提是编制月度综合计划来实现年度综合计划的细分。月度综合计划的编制下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单位编制月度综合计划,第二阶段为本部审核基层单位月度计划并形成公司月度综合计划。事中过程管控的内容即月度综合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执行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指标执行情况分析(又称异动分析),主要对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公司月度工作例会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需要对年度综合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及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都进行分析。最后,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

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大大减少管理环节的同时也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电网公司应该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标准与控制措施,综合平衡各项指标,以实现指标分层和归口管理。

创新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来实现,然而由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缺少评价标准极易造成结果的不客观性,因此,重新设计一套更加客观的、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基于以上的不足,公司从有别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全新视角出发,选择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永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内容,在完成对评价指标梳理改进以及评价标准设计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权重设置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对企业运营能力做出综合的定量评价(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详见图3)。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断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

创新指标评价预警机制。决定电网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基本指标一般为运营绩效、业务运营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三个方面,而决定这三个指标的优劣均可以由管理波动性、成长水平高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形,设计电网企业指标评价预警机制,以此全面掌握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指标评价预警机制详见图3)。公司指标预警机制的应用将提高电网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投资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业务,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紧缩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

2.构建两级决策机制

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决策环节应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立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逐项制定各专业项目节点计划,实施项目专业平衡会制度,强化项目计划过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刚性;三是建立月度总额计划指标体系,开展指标月度计划管理;四是在计划执行中,及时掌握国网公司相关政策变化,处理好各部门指标间平衡关系,推动各项指标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做实“双反馈”,及时修正计划偏差

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必要反馈机制,确保系统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反馈和整改。为加强月度指标跟踪分析的管理,需对综合计划月度跟踪分析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月度指标异动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中引入企业运营能力动态评价和运营监控点评,逐步形成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指导,以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为抓手,以企业运营能力监控为基础的反馈、评价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平台,动态监控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及时准确开展阶段性点评,促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以业务计划管理为主线,覆盖公司全部基层单位,融合财务预算,与企业负责人考核相配套的管理新模式,使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以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为中心,结合公司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围绕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以综合计划指标与项目过程精益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计划与预算融合,通过市场预测、业务计划、预算安排、计划下达、过程监控执行、闭环反馈和评价考核等手段,确保了公司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优化了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电网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环保公益计划范文第5篇

城市规划的元素自古城邦雅典即表现以“政治管理”为目的,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手段并使之成为一项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规划,却仅有百年历史进程。西方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城市规划首先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体现出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政策属性。二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传统规划思想只关心物质环境转向理性的综合性规划,更多地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从强调设计和实践转变到理论政策研究范畴,逐步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 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

1.2 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 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 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 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 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 “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3.4 城市规划公共选择机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