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汇总5篇}

青春飞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314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3分钟。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供应链 治理结构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一、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行文、《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旨在推动和规范企业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核心是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的时限,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交易所、深圳证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构成来看,可分为企业层面的法人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子(分)公司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团专业系统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研究和探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行。近十年来,企业将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施行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重要性原则),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卓有成效,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规避、防范了采购供应、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供应链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链,使企业的供应链成为实现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护卫链。供应链涉及多种风险,本文仅重点对供应链日常运营所涉及的物资流转风险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进行讨论。

二、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任何企业都存在供应链运营风险,而且供应链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是企业必须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否则,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亏损,甚至倒闭。

企业供应链运营中存在治理结构缺陷、管理体制缺陷、运行机制缺陷等诸多风险。企业通过对供应链涉及重要部门(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的“年度工作方案批复制度”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供应链治理结构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链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供应链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的供应链内部控制存在决策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二是供应链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不清,可能导致制衡失效、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等。

(二)采购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采购策略不正确,可能造成企业丧失最佳采购机会。二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实现经济批量采购,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合理增加。三是采购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预付账款风险、购置质次价高物资的风险、应付账款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等风险。

(三)供应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误工停工损失、物资超储积压或超量储备已经计划更新改造设施所需要的配件、备件及机电产品等。二是供应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物资单耗增加或企业物资流失。

(四)生产过程中物资流转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指标立标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运营的浮盈或潜亏。二是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不到位,可能造成生产过程中物资流失、产品质量不达标。

(五)营销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营销策略不正确,导致企业丧失最佳产品销售时机。二是营销计划编制不准确,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进程。三是营销行为不规范,可能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形成逾期应收账款、形成呆账、坏账、死账,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

(六)计量、检验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溯源和传递不规范,导致测量装置量值溯源过程失控、测量标准量值传递过程失控,从而导致计量、检验装置的准确度降低。二是计量、检验操作过程不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加工过程不规范,造成供应链过程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不正确,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营决策失误。三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遭到不法更改,导致新的“测量确认”之前计量、检验装置被人为不法操纵。

三、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

所谓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是指为保证企业供应链稳健运营所形成的风险识别、控制、信息传递、监督、监管、评估考核与评价的长效制度,形成的体制上的制衡和运行机制上的制衡,是与企业法人治理架构相匹配的专业执行系统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长效“市场分析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供应链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所需物资采购市场走势和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市场走势进行短、中、长期分析及研判,会议结果作为对物资采购、生产产量及质量调节、生产过程资源配置、产品销售的重要参考依据,力争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计划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需求计划进行平衡,对整个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进行平衡,实现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目标管理(月保季,季保半年,半年保全年),最终规避计划管理不当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分管副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的精神,对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资流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营销过程中的产品流转进行分析、平衡,协调供应链相关单位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提出规避或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应对策略或措施,实施经批准后的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或措施。

企业建立了与经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长效机制,为供应链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保证、文化保证。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四同时”的长效机制,即同时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订企业文化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同时在同一大型会议布置工作,同时段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主题活动,同时段考核周期施行监督与考核。

企业设立了自上而下的供应链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及组织机构。企业设立“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实施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控制管理,采购、供应阶段的物资流转、采购供应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物资设备部负责;生产阶段的物资流转、物资消耗及产品产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生产技术部及相关生产单位负责;营销阶段的产品流转、产品营销及逾期应收货款清欠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营销部负责。企业质检计量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实物流转、实物流转及质检计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的监督、监控与考核,企业财务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监控与考核,物资设备部负责生产阶段定额、限额物资单位消耗及全部物资储备、物资收发存及定额限额物资消耗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监督与考核,企业规划部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全部活动的审计、评估、监察与评价。与供应链有关的二级单位设立相应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依据职责和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实施本工作段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例如:为了实施好供应链―品营销段的内部控制,企业在营销部设立有市场分析科、信用管理科、产品销售科、产品运输科、综合办等,分配相应的职责、建立相应制度。

市场分析科主要有四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为相关业务部室、上级分管领导提供企业产品市场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报告,为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产生的风险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为企业的原料采购部门和营销部的销售科室提供主要产品的基准价格信息(例如,产品铜、金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银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其它小金属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金属网等)并且作为结算基准价格依据。铜原料的采购计价方式为:含铜、金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含白银以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2号白银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等,以规避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计价不规范风险;三是为企业召开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会收集、整理、加工各类市场信息,提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建议;四是根据原料采购部门提供的当批原料采购成本、生产单位提供的加工成本及加工损失、财务部门提供的期间费用等,形成该批原料变现为产品的盈亏平衡报表,于次日上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企业董事长,作为企业产品短期营销的决策参考。

信用管理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对产品销售科、运输科、市场信息科的对外往来合同审核、鉴证,防止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违规违纪风险;二是对所有合同的履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诸多风险;三是对产品销售过程中超过规定时限的逾期账款进行跟踪、追缴或协助企业法律部门追缴,降低货款回笼风险;四是对所有客户进行信用动态跟踪、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条件给定等,进行营销风险防范的源头治理;五是对所有涉外科室、涉外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防止企业自身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六是对营销部业务科室收取的银行汇票进行前期识别、验证(产品调拨单开出前,再由财务部门进行识别和验证),对营销部业务科室开具的产品调拨单进行会签和鉴证(经鉴证确认财务部门的会签后,方可进行会签)。

产品销售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强化产品市场分析、采取紧跟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强化市场开拓、把握市场机会,规避客户丢失、效益丢失的风险;二是编制好营销计划,保证货款回笼,规避因营销计划不周、执行不力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工程建设逾期的风险;三是严格执行企业有关产品营销的规章制度,防止因营销行为不规范导致企业货款逾期收回、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四是积极做好短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配合信用管理科及企业法律部门做好中长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应收款形成坏账风险;五是强化市场调研、强化对客户的动态跟踪,及时将客户的资信动态、经营状况反馈给信用管理科和企业法律部门,杜绝因诉讼时效过期或最佳追缴时机错过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缴逾期货款的风险;六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强化市场营销过程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一切正当要求,防止因营销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下降、形象受损的风险。

运输科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严格按照经产品销售科、信用管理科、财务部门会签的产品调拨单提取产品,规避产品调拨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二是严格执行企业关于产品运输的规定及与客户所签订合同中有关运输条款的约定,规避因运输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三是做好运输环节的客户关系维护,最大可能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有关运输方面的正当要求,防止因运输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

综合办公室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定期对各业务科室履职、履责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防止因执行力不足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二是定期对各重点、要害营销环节进行效能监察,对现行的内控体制与机制进行监督、考核、评估与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经上级批准后限期督促相关科室落实,防止因制度或机制缺陷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三是强化对各级营销人员的思想建设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按企业文化建设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筑牢企业营销队伍的思想防线,防止因思想混乱造成工作不规范、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建立了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如,企业设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相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定价小组,其职责是决策包括产品销售定价、企业内部供应物资计划定价在内的企业所有定价活动。企业设立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与供应链过程有关的涉外合同施行集体审核、审批、会签制度,较小额度的合同,经企业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中部门领导成员会签后加盖合同专用章方可履行,超过一定额度的合同,则须逐级经企业法律部门负责人、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企业总经理会签后方可以加盖合同专用章履行。

四、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

企业的供应链形成了以总经理任组长的“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副总经理具体负责实施的“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一)供应链“点”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点”内部控制,是指各岗位人员依据岗位职责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运行。以采购、供应阶段为例,计划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时,必须控制需求计划不准确的风险。

要求计划人员不能只是简单的汇总各二级单位的需求计划生成采购计划,而是要经常深入实际,基本掌握所分管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避免需求计划少报造成误工、停工损失,避免需求计划多报形成超储积压损失,更要避免需求计划错报造成误工、停工、物资未使用即报废的损失。同时,形成的采购计划应该体现经济批量采购的原则。

对于采购人员自我约束内部控制,一是要严格依据下达的采购计划组织采购,避免无计划采购造成损失的风险;二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避免签约、履约过程不规范造成的损失;三是做好预付款、定金、应付款的管理,避免造成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资金损失;四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不当给企业信用、信誉、形象造成损失。

对于供应人员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一是协助采购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做好采购物资的入库验收或现场安装验收,避免质量、技术性能、运行效果等关键指标未达合同标的物资验收入库或投入使用的风险;二是做好入库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避免物资在存储其间的变质、损毁、被盗损失,避免“以领代耗”及不当流失的损失;三是做好物资的配送工作,避免因供应不及时造成生产运营损失,避免配送过程中的物资损失。

(二)供应链“段”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段”内部控制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务科室内部形成岗位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作上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运行上的机制制衡;例如,计划编制岗位、采购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采购岗位、结算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等。

第二个层次为物资设备部各业务科室职责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行机制上的内部控制制衡。例如,业务运作内部控制活动、业务运作内部控制监管与监控、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等关键职责不能放在同一科室进行。例如,在物资设备部设立有计划供应科、采购科、信用管理科、物资配送科、财务科、综合办公室。计划供应科负责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的编制及物资供应管理;采购科依据采购计划组织招标采购、合同履行及结算准备工作、物资入库前的验收准备工作;信用管理科负责合同履行的事前、事后、事中控制,委托采购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物资配送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物资配送科负责入库验收、物资保管、物资出库及配送工作等;财务科负责物资结算复核、物资消耗核算及汇总、费用报销等工作;综合办公室负责采购结算审核、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等。

第三个层次是由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对供应链涉及部门实行“年度工作预案批复制”,供应链涉及业务部门只能根据“年度工作预案批复”修订、完善其“年度工作方案”,原则上不得超越“年度工作预案”批复的内部控制底线。

(三)供应链“线”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线”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的质检计量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物资实物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财物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资金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规划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销售过程中的产品流转,全供应链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控制,全供应链过程的资金控制等)的考核,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估与评价。

例如,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所使用测量装置的溯源过程和测量标准的量值传递过程受控,整个测量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企业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采购供应物资的质量、中间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产成品的质量受控,保证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受控,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国家标准的适宜、充分、可靠、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企业制定了管理体系运行考核管理办法,纳入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从而使供应链过程相关单位通过内部审核实现“自我约束”,分管领导和企业规划部组织内部审核员开展第二方审核实现“上级约束”,企业规划部依据考核管理办法实现“考核约束”,社会认证机构第三方审核实现“社会约束”。最终,“自我约束”、“上级约束”、“考核约束”、“社会约束”保证了供应链过程中基础数据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质量、检验、计量过程受控,职业健康安全过程受控,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过程受控。

为了实施供应链过程配置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企业对资金施行集中管理,供应链涉及的内部结算只能以内部银行方式进行,所有对外结算统一由企业结算中心进行;企业实行供应链过程财务收支预算、决算“净现金流入须大于零”制度。即,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采购阶段,供应、生产阶段,营销阶段),从计划的制订,到计划的实施,再到结果的实现,都必须控制达到“过程增值”;三是通过财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供应链涉及经济活动的往来账户进行动态监控,发生异常时则提出警告,问题重大的采取强制措施(如强制划转其账户资金等)。

(四)供应链“面”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面”内部控制,是指通过由总经理主持的“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分管副总经理主持的“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协调、解决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规避的重大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方能降低的风险或需要紧急应对的风险等。

从而“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形成了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立体网络,保证了将供应链运营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五、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

控制与被控制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失效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强化了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的建设。

一是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构建了信息办公平台,有关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信息通过网络办公平台及时传递至相关部室和企业相关领导;二是企业所有物资设备采购、储备、供应等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实现了供应链过程中的物资流转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质检计量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信息的顺畅;三是通过企业制定的相关信息传递制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对称;四是通过供应链相关单位制定下一年度工作预案,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审定并批复工作预案,供应链相关单位根据批复后的工作预案修订、完善、形成本单位的年度工作方案并上报备案,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初期信息传递的对称;五是通过定期实施对供应链相关单位“批复后的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考核与监督,获取企业供应链控制活动中的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中期信息传递的对称;六是定期通过召集供应链活动相关单位的工人、技术骨干、职工代表获取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相关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信息的对称;七是通过企业的效能监察机构定期对供应链相关单位开展效能监察,实现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督、评估与评价,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及全过程的信息对称。

六、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

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能否受控,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是关键。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由专业部室所设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依据规章制度,对本系统组织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例如,物资设备部信用管理科依据“物资系统采购供应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采购供应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采购、供应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营销部信用管理科依据“营销系统对外往来信用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营销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营销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质检计量部依据“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办法”对供应链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指标的控制活动进行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上述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相关科室、相关(分)子公司每月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活动中发现的较大以上问题须要及时书面报告企业分管领导,并提出应对措施。发现重大问题时,还须及时上报企业主要领导。

二是依据专业系统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召集物资使用单位的普通员工、技术骨干、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对采购供应过程中内部控制活动的有关问题进行座谈,实现使用单位对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定期召集客户召开座谈会,对企业的服务活动及信用、信誉及质量等情况进行反馈,实现客户对企业供应链活动(采购过程、验收供应过程、计量检验过程、结算过程、营销过程等)有关满意度的监督与评价。来自使用单位的监督与评价及来自客户的监督与评价,同样会影响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薪酬及奖惩。

三是由企业分管领导组织企业规划部、财务部、效能监察室,依据对各专业部室下发的“企业对某某专业部室工作预案批复”的内容,实施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的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其结果将影响相关部室、相关单位每季度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中发现重大问题须及时书面报告企业主要领导。

四是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有关审计工作的规定,定期对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主要有供应链过程涉及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金使用、资产质量、运营绩效等,供应链过程涉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最终,形成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根据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五是成立以企业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组,实施对供应链中某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开展的效能监察,对该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科室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

例如,成立以物资设备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的对其下属业务科室业务开展的效能监察。成立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效能监查小组,实施对供应链的某一阶段的全面内部控制活动的效能监察,对该阶段全面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部室或单位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部门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如,分别实施的对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开展的针对其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下属生产单位的物资流转平衡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企业整个物资流转平衡过程有关质量、检验、计量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等。

对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供应链控制活动,还须成立以企业总经理为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②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③王强,王鲁平,周小耀、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J].管理科学,2003(5):11-13

④陈丽萍,唐来全.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03(22):5-7

⑤董效林.建设一个可靠的信用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10(7):40-42

⑥董效林.实行效能监察,增强企业执行力[J].经营与管理,2010(8):64-65

⑦董效林. 创新化解企业计量检验风险的管理机制[J]. 工业计量,2010(10):47-48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张龙军3,王修林1

(1.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涂研究中心,南京 210036;3.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研究了江苏省北部灌河口邻近海域陆源COD污染物分配容量,并给出了总量控制建议。基于苏北灌河口近岸海域三维COD水质模型,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CODMn分配容量。结果表明,苏北灌河口附近10条入海河流的CODMn分配容量合计约为1.8×104 t/a。其中,废黄河单元分配容量最大,约为8 000 t/a,中山河单元最低,不足 2 000 t/a。根据现状排放量分析表明,排淡河和废黄河单元还有剩余容量,而车轴河和灌河单元需要进行大幅削减,分别相当于当前入海负荷的80%以上。

关键词 :总量控制;COD;灌河口;分配容量

中图分类号:P736.22;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3-0049-07

收稿日期:2014-09-10

基金项目:海域使用金使用项目(江苏省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相关计算工作在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服务中心完成。

作者简介:张 丽(1976-),女,山东招远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管理研究。

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限制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排污口等进入近岸海域, 使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2-3]。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是近海环境污染防控的有效管理措施[4-5],日益受到重大国际组织的重视。如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专家组”(GESAMP)[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GPA)[7]等都指出加强陆源控制是近海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上也开展了众多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如欧盟制定了保护海洋环境的《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8];美国提出了TMDL(Total Maximum Daily Load)计划[9];日本提出了污染物负荷总量控制(Total Pollutant Load Control,TPLC)计划,分别对波罗的海、切萨皮克湾、东京湾和濑户内海等海域实施了总量控制管理[10-12]。我国自20世纪70年末开始进行总量控制的研究,1980年制定的第一松花江COD总量控制标准,对总量控制进行了最早的探索实践[13]。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灌云、灌南、响水、滨海等沿海地区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有毒有机物和耗氧有机物(以CODMn计)排放入海[14-16],造成邻近的灌河口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突出[17-18]。加强苏北陆源COD排放总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核算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最大允许排放数量。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也都把COD列入了总量削减的指标,然而当前削减数量采用“一刀切”的等比例削减核算,没有把海域水质与削减数量联系起来,因此,对近岸海域水质的改善也就缺乏科学依据。

科学核算陆源污染物入海最大允许排放数量愈来愈受到关注,如美国在切萨皮克湾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建立了水质模拟验证的陆源最大允许排污数量核算方法[10-11]。国内也开展了大量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研究,采用优化分配方法计算了渤海、胶州湾、莱州湾、廉州湾等海域的陆源COD、氮、磷等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数量[19-21]。在江苏近岸海域也有相关研究,有学者基于二维水量水质模型采用混合区约束的排海通量试算法估算了江苏省沿海城市COD和氨氮的允许排放数量[22]。

上述研究推动了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丰富了陆源污染物允许排放数量的计算方法,但相关研究大多在海湾或内海进行,对于开放海域的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开放海域水深变化较大,从计算模型的选择上来讲,更适合采用三维水质模型,同时在计算方法上,优化分配方法难以解决水质响应系数场的非线性叠加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受近岸人类活动压力较大的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旗台咀——废黄河口)为研究区域,基于FVCOM海洋水质模型[23],建立灌河口邻近海域三维水动力COD水质模型,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主要入海河流的COD最大允许排放数量(即分配容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北灌河口海域总量控制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述

研究区域位于黄海中部,海州湾南缘,苏北沿海的北段,地理位置为119°29′E~120°17′E,34°18′N~34°45′N。北起连云港市的旗台咀,南至盐城市废黄河口(以下简称研究海域),位于连云港市南端,盐城市北端,涉及连云港市的连云区、灌云县、灌南县、盐城市响水县、滨海县港等5个县区。该区域2012年常驻人口接近300万,GDP约为960亿元。研究区域内主要有排淡河、烧香河、善后河、车轴河、五图河、新沂河、灌河、中山河、翻身河、废黄河10条入海河流,年径流总量约55.5×108 m3。

对于同一个入海口的河流予以归并,10条河流可归并为排淡河、车轴河、灌河、中山河、废黄河等5个入海河流单元。其中,排淡河单元主要接纳了连云区的污染物,车轴河单元主要包括烧香河、善后河和车轴河等3条河流,接纳了部分连云区和灌云县的污染物,灌河单元主要包括五图河、新沂河和灌河等3条河流,同时接纳灌云、灌南和响水3个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废水,中山河单元主要接纳了响水和滨海部分地区的污染物,废黄河单元主要包括翻身河和废黄河,接纳了滨海县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废水。

研究海域入海河流、入海口归并及混合区范围见表1。

1.2 现场监测和入海通量

按照海洋环境监测规范的要求[24],分别在河流感潮段以上设置监测站位,其中新沂河和灌河分别设置3个监测站位,海上监测站位针对河口在研究海域设置6个断面。分别于2012年10月15~17日(丰水期)和2013年1月16~17日(枯水期)进行了2次陆海同步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河流流量,河流及海域COD浓度等[25]。对海水和河流COD测

定分别采用碱性和酸性高锰酸钾法[26-27]。

研究海域河流单元COD入海污染物数量见图1。

监测结果表明,研究海域5个入海河流单元CODMn入海总量约为48 700 t/a,其中灌河单元入海数量为26 700 t/a,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5%,其次是车轴河单元,入海数量为16 250 t/a,约占34%,其他3个入海河流单元占比较少,仅占11%。

1.3 COD三维水质模型构建

基于三维、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方法的水动力模型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建立灌河口邻近海域三维COD水质模型[28]。

水质方程为:

式中,kbioc为COD降解速率常数。

模型网格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网格步长为500 m~3 km,垂向采用σ坐标,分6层计算,计算基面统一采用85国家高程基面。其中,自由表面忽略大气干湿沉降,取海面的净通量为零,海底边界物质通量取0,开边界给定潮位、温度、盐度和COD浓度值,陆地边界将10个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负荷作为输入项。内模时间步长设为10 s,外模时间步长设为1 s。底层相关模型参数通过模型模拟校正确定,其中,垂直涡粘系数背景值取10-6(m2/s),海底粗糙高度取值为0.001 m,最小底部拖曳力系数取0.0 015。海洋开边界以潮位作为驱动力,潮位值由东中国海潮波模型预报所得,COD降解系数根据文献确定,取值0.03 d-1[30]。

研究海域模型计算网络见图2。

1.4 分配容量计算方法

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在水动力及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下,污染物从水体中去除而自净[31],在稳态情况下,源强输入量就近似等于自净量,这样,污染物允许排海量就可通过积分自净过程计算。

式中,右边第一项为纳污海域污染物浓度积分,表示纳污海域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静态纳污数量。当稳态时等于零,当初始浓度为海洋本底浓度时为海洋静态环境容量;方程第二项为纳污海域内生物地球化学自净过程积分,表示生物地球化学自净量;第三项为纳污海域内水动力过程积分,表示水动力自净量。

这样,若控制排放口混合区范围,并设定混合区外海域水质控制标准,通过方程(3),采用积分方法即可计算河流入海口的分配容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模型模拟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海水COD浓度模拟分布趋势和主要特征等方面与实际海上观测结果基本吻合。2012年8月,研究海域表层COD浓度呈现由近岸向离岸方向依次递减趋势。近岸局部区域COD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 mg/L),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灌河口、车轴河口和中山河口附近,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 mg/L)。2013年1月,研究海域表层COD浓度仍然呈现由近岸向离岸方向依次递减趋势,只是浓度数值上略超过2012年8月份,其中,近岸局部区域COD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 mg/L), 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灌河口附近,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 mg/L)。

进一步通过模拟结果与监测站位观测结果比较表明,二者相对偏差平均为30%±27%。其中,2012年8月份模拟结果偏低,平均偏低31%±27%,而2013年1月份模拟结果偏高,平均偏高27%±27%。总体上,COD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从变化趋势和浓度数值上基本一致。这说明研究海域所构建三维COD水质模型基本可以满足分配容量计算的要求。

2012年8月与2013年1月研究海域COD监测值及模拟值比较见表2。

2.2 分配容量计算

分配容量计算首先要设定混合区范围,综合采用Fetterolf公式、Mackenthun公式和新田公式[32],并结合GB 18486-2001有关直排口混合区的相关规定,采用中值设定混合区范围。根据河流入海口以及混合区范围大小,结合岸边界三角网格面积(0.1~0.15 km2),将入海河流混合区概化为模型网格,以混合区网格相邻网格作为水质控制点。在研究海域共设置了5组水质控制点,分别对应排淡河、车轴河、灌河、中山河和废黄河5个河流排放口。水质控制标准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和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以相应网格中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作为水质标准控制值。河流入海通量通过给定混合区污染物浓度确定,具体数值以确保水质控制点浓度达标。COD污染物浓度背景场通过给定开边界条件中COD浓度模拟确定,开边界COD浓度由监测结果确定。

河口混合区和开边界COD污染物浓度及研究海域背景场浓度见图3。

应用所构建的三维COD水质模型,在混合区范围和海水水质控制标准条件下,分别计算5个河流单元的CODMn分配容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5个河流单元CODMn分配容量合计为1.8×104 t/a。其中,废黄河单元最大允许排海数量最大,约为8 000 t/a,其次为排淡河单元和灌河单元,分别约为3 200 t/a和2 700 t/a左右,而中山河单元最低,约为1 700 t/a。

入海河流单元CODMn分配容量见图4。

2.3 削减数量

根据入海河流CODMn入海通量,在满足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海水水质标准下,废黄河和排淡河单元还有余量,分别可增加排放量约为当前入海负荷的1.5倍和4.5倍;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河流单元需要进行削减。其中灌河单元削减量最大,达2.4×104 t/a,其次为车轴河单元,约1.4×104 t/a,中山河单元消减最小,约相当于当前入海负荷的8%。研究海域河流单元CODMn分配容量和削减量见表3。

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研究海域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陆域河流单元对于COD污染物已没有余量,废黄河单元、排淡河还有余量。这样,可探讨将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河流单元的部分COD污染物通过废黄河单元和排淡河单元排放入海,但仍然需要大幅削减COD污染物排放数量。

2.4 总量控制管理对策与建议

2.4.1 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源污染控制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海域环境总体目标,建立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将现有“目标总量控制”逐步过渡到“容量总量控制”,以海定陆。

监测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14],原因之一在于缺失“容量总量控制”指标。因此,按照本研究结果,充分利用研究海域5个河流单元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对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陆域河流单元进行总量削减,可有效改善研究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2.4.2 利用海域自净能力,优化排污口布局

研究表明,研究海域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陆域河流单元对于COD已没有余量,废黄河和排淡河单元还有较大余量。因此,理论上可将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陆域河流单元的污染物通过废黄河和排淡河单元排放入海,充分利用海域自净能力,但具体实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4.3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流域合作和统一管理

江苏省地处社会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众多,因此必须加强流域合作,建立健全跨省、跨市和跨县(区)等各级区域协作机制。协调产业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流域管理,严格执行跨行政区域河流的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制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区域上下游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4.4 强化政府责任,跟进管理措施

严格海域使用管理制度,降低污染物入海量,全面实行以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制度。近期控制工业污染,远期控制生活污染。实行海域使用者收费、污染物排放收费、部分产业超标排放高收费相结合的动态收费制度。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污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4.5 加强海洋环保意识,加大对违法的处罚力度

工业源是陆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必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使海洋环境保护的成本内部化,加大对海洋污染者的惩罚力度。同时积极进行海洋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及海洋环境知识,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海洋保护观念,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参与海洋环境保护。

3 结论

在构建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COD三维水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CODMn分配容量。结果表明,CODMn分配容量合计约为1.8×104 t/a,其中,废黄河单元分配容量最大,约为8 000 t/a,其次为灌河单元和排淡河单元,而中山河单元和车轴河单元最低。根据现状排放量和分配容量,当前,总体上除废黄河单元、排淡河还有剩余容量外,车轴河、灌河和中山河等3个河流单元需要进行削减。其中,灌河单元和车轴河单元削减量较大,分别相当于当前入海负荷的80%以上。

参 考 文 献

1 Halpern BS,Walbridge S,Selkoe KA,et al.A global map of human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s[J].science 319:948-952.

2 李建勋,钟革资.陆源污染防治的全球性法律机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4-7.

3 程庆贤.海洋环境污染的诸种影响[J].海洋科技资料,1981,(1):85-96.

4 张学庆,孙英兰.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7,26(4):347-359.

5 国家环保总局.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政策与重大环境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曾呈奎,邹景忠.海洋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现状和展望[J].环境科学,1979,(5):1-10.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报告[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

8 张义钧.《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评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4):27-30.

9 唐大元,王 晶.流域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应用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1):53-58.

10 Linker,L.C.,Batiuk,R.A.,Shenk,G.W.,et al.Development of the Chesapeake Bay watershed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 allo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3,49(5): 986-1 006.

11 Batiuk,R.A.,Linker,L.C.,Cerco,C.F.Featured collection introduction:Chesapeake Bay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3,49(5):981-985.

12 赵华林,郭启民,黄小赠.日本水环境保护及总量控制技术与政策的启示-日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考察报告[J].

环境保护,2007,(24):82-87.

13 程玲玲,夏 峰.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原则及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1(1):30-34.

14 马洪瑞,陈聚法.崔 毅,等.灌河和射阳河水质状况分析及主要污染物入海量估算[J].渔业科学进展,2010,31(3):92-99.

15 Xinran He,Yong Pang,Xiaojuan Song,et al.Distribution,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AHs in surfacesediments from Guan River Estuary,China[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4,1(80):52-58.

16 Xinran He,Xiaojuan Song,Yong Pang,et al.Distribution,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SVOC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Guan River Estuary,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4,7(186):4 001-4 012.

17 窦长娥,刘吉堂,路吉坤,等.灌河口附近海域水质状况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29-32.

18 沈永明.江苏近岸海域营养盐类污染分布特征与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0,l9(1):6-10.

19 陈力群.莱州湾海洋环境评价与污染总量控制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20 李俊龙.胶州湾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1 王修林,崔正国,李克强,等.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5):497-

500.

22 谢蓉蓉,逄 勇,屈 健,等.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J].海洋通报,2012,31(4):214-222.

23 Fang Guohong.Tide and tidal current charts for the marginal seas adjacent to China[J].Chn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86,4(1):1-16.

24 周文静.海洋环境监测法律规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5 崔彩霞,花卫华,袁广旺,等.灌河口海域水质现状与评价[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31(12):41-44.

26 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四部分:海水分析[S].

27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28 CHEN C,LIU H,BEARDSLEY R C.An unstructured grid,finite-volume,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 equations ocean model:Application to coastal ocean and estuaries[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2003,(20):159-186.

29 李克强,王修林,石晓勇,等.胶州湾围隔浮游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模型研究[J].海洋学报,2007,29(3):76-83.

30 邱 巍.长江口竹园排污区COD降解系数的测试与分析[J].上海水利,1996,(4):33-36.

31 张银英,郑庆华,何悦强,等.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水中CODMn、油类、砷自净规律的试验研究[J].热带海洋,1995,14(3):67-74.

32 耿兆铨,李志永.河口近海水环境问题数值模拟的若干注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9(6):29-33.

(责任编辑/陈 军)

应加强再生资源管理立法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因管理不当,再生资源非法拆解利用所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也有一些流向非法从业者,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广东省主委,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马光瑜认为,应当通过立法使再生资源管理成为全社会的法定责任,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广东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逾3 500万吨。马光瑜委员查阅了大量资料,作了一番调研,由于缺乏近期类似统计资料,他以2008年统计数字为例作说明:广东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超过3 500万吨,粗钢产量40%以上来源于废钢铁,再生橡胶总量占橡胶用量40%以上,再生塑料总量占全省塑料制品总产量约60%,废纸综合利用量占全省造纸工业总产量70%以上,铜、铝产量的80%以上来自于再生铜和再生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资源效益超过2 280亿元。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光瑜的调研显示,2008年广东全省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至少节省了3 900万吨标煤,相当于全省能耗的18%;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1万吨,相当于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7%;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万吨,相当于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2%。2008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环境效益达到137亿元。“由于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贡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马光瑜表示。

再生资源非法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据了解,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主要由再生资源回收(包括分拣、集运)、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包括拆解、加工和再制造)、再生产品流通等三方面。马光瑜委员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缺乏法律规范。“再生资源产业涉及群众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一旦管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和环境污染问题。”马光瑜说。此外,由于缺乏准入门槛,行业自律和市场规范的作用又很弱,再生资源经营者在追逐利益时损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断发生。“例如将电子废物交售给无处理资质的拆解加工业者、参与非法购赃销赃活动、废品收购站引发火灾、违法销售报废机动车,等等。”马光瑜说,因再生资源非法拆解利用所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病原监测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分布和流行趋势,及时消除疫情隐患;通过抗体监测有效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及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为科学免疫提供监测依据;定期分析评估动物疫情,把握疫情动态,科学判断防控形势,开展预警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1-2024)》和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专项防治计划,根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情况,积极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上级监测和本级监测相结合。按照《关于印发2012年市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县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监测数量不少于市级下达监测计划数量。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根据我县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在县内设立固定监测点,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和定性持续监测。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后,分别开展一次全面集中监测工作。

(三)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按照我县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按月度完成常规监测任务;对突发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要及时开展应急监测。

(四)抗体监测与病原监测相结合。通过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及时评估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对监测免疫抗体水平不合格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组织补免和强化免疫;重点强化病原学监测,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分布情况,分析和把握主要动物疫病流行趋势。

(五)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职责分工

2012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工作,我县采取“三位一体”(县畜牧水产局制定监测方案、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监测、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跟踪监督)的考核方式。

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下达监测任务和自查自检任务的组织落实。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县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工作采样组织、自查自检免疫抗体检验的实施和分工上报工作。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县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工作中拒绝采样违规行为的处理。

各乡镇动物防疫办公室负责本乡镇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和防疫员组织工作。

村级防疫员负责提供完整的免疫档案,补免登记表,畜禽流动台帐。被确定监测点的防疫员配合乡镇完成责任区的采样任务。

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县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设立1个生猪固定监测点和1个反刍动物监测点,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直接采样监测工作,重点监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

(二)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按照全县监测计划,按时完成监测工作,密切掌握全县的疫情动态,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机制。

(1)完成上级下达的检测任务。每年按照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检测任务,于5月25日及10月25日前将抽(采)样单及汇总表电子版报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组织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常规监测工作。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常规检测工作,制定监测实施方案及计划,并将方案计划及检测结果上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组织做好全县家畜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监测工作。

(4)按时完成牛海绵状脑病等外来动物疫病样品的采集送检工作。

上述各动物疫病的监测计划详见附件1-2。

(三)实验室根据监测工作需要,及时上报诊断试剂订购计划,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统一组织供应。诊断试剂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五、监测结果报告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化学需氧量;无机氮;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崔 娜(1965―),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4603

1 引言

金州湾是渤海在金州区西部的一个较大的海湾,也是金州城区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最终归处。因此,分析其海水水质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为今后对金州湾治理改造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以金州湾海域水质2006~2010年间,每年3次,6个监测点位[1],24个监测项目[2],4 300余个监测数据为基础和依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3],分析湾内水质污染变化趋势。详细分析了6个监测点位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化需氧量等项目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海域监测点位设置概况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地理位置如表1及图1。

2.2 海域水质各监测点位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根据大连市1998年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金州湾海域设置的1、2、3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3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三类标准;而4、5、6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二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二类标准[4]。

图1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おお

2.3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分析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近岸海域二、三类水质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图2至图5。

分析表明,近年来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三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为了判断金州湾二、三类海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分析污染趋势,对2006~2010年金州湾水质中的上述4项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中心趋势概括”和“分散度概括”法判断、Daniel趋势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中的无机氮、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三类海域中的生化需氧量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二、三类海水各项综合污染指数统计及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表2及图5。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水质中4项主要污染物监测值的分析,经检验(w检验),其分布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海水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潜在的上升趋势;三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潜在的上升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金州湾二、三类海域海水的水质污染程度均呈潜在的上升趋势。

3 海域水质现状分析

2010年金州湾海域水质,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1、2、3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三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3号>2号>1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4、5、6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6号>5号>4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对金州湾海域第二类、第三类功能区水质监测的24项指标中,尽管有近20项指标符合相应功能区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但仍有个别项目超出国家相应标准。

4 海域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1)据调查,金州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金州城区内90%以上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或经部分处理后,通过红旗河、北大河直接排入金州湾。2009年各排水区向金州湾排放的具体水量和水质情况如表3。

(2)西海垃圾处理场没有封闭,底层无防渗漏设施,海水长期冲刷造成污染物溶入海水中,影响近岸海水水质。

(3)陆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入海和海水养殖与海上捕捞作业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对海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5 海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5.1 开发不合理、近海资源退化

海洋资源包括滩涂、海域等可利用的渔业资源。目前,近海渔业发展受阻,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岸线开发利用不合理,以及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了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和食物链的结构,破坏了浅海海底的生态平衡,资源量锐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影响了海上经济的发展。

5.2 污染趋于严重,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大量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水及城区的生活污水,都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金州湾,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还有农业生产过程性等污染,日趋严重,都严重污染了金州湾近岸海域环境,而且海域内养殖和滩涂养殖、海上渔船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严重危害。海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海水质量也随之下降。

6 海域生态环境主要防治对策

6.1 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实施金州湾环境总体规划,对主要入海河流红旗河及北大河逐一制定流域环境污染治理规划,与陆地环境管理紧密配合,加强各部门合作,强化协同治理,共同解决好金州湾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6.2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力度

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控制制度,把陆源入海排污作为控制与治理重点。加大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运作力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6.3 加强海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近岸海域功能分区管理,按照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开发空间,促进金州湾开发利用规模、强度与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水产加工、养殖工程的审批。加强海湾渔业水域等重要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科学养殖,使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和天然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

6.4 加大宣传力度

严格法规和制度,控制金州湾海域环境污染。加强近海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禁污染物超标排放,并不得增加新的排污口,减少污染物排海量;严格控制沿海水产品加工废水和港口、船只排油污染;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海域倾倒垃圾污物。

7 结语

通过对近5年来金州湾近岸海水的监测结果分析,目前就主要的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海水水质将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加快海上金州经济的发展,提高海水质量,严控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扩建并保证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08.

[2] 国家海洋局.HY003.4-91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90.69~281.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形成赤潮的原因:

1、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3、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加之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再进一步分析,这些氮和磷正是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水、废物。

二、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的预防:

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结合实际情况,对预防赤潮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1、控制污水污物入海,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资基础。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发展快,从而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排放。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2、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我国海域辽阔,2万多千米的漫长海岸线,仅凭国家和有关部门力量,对海洋进行全国监视是很难做到。有必要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环境的单位,沿海广大居民,渔业捕捞船,海上生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海洋监视活动,扩大监视海洋的覆盖面,及时获取赤潮和与赤潮有密切关系的污染信息。别是赤潮多发区,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赤潮信息。一旦发现赤潮和赤潮征兆,监视网络机构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提出治理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3、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

4、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赤潮多发生于沿岸排污口,海洋环境条件较差,潮流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弱的海区,而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又是由于沿岸工业、海岸工程、盐业、养殖业和海洋油汽开发等行业没有统筹安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为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应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全局出发,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减少盲目性,做到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另外,海水养殖业应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区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