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44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规划;应用
十三五规划对于通讯业的发展提出了宏伟的构想,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城乡通讯服务的均等化、通讯设施的升级、通讯业务的扩大化等都需要极大的信息支撑系统,这些服务的开展,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更深入的与通讯工程规划相结合,以处理、分析并利用来自于更多通讯载体的信息,使通讯工程的建设能够真正达到生产、生活、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
1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信息管理整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借助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网络技术,围绕一定的目标及规划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查询信息同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各行业管理活动的决策和规划更为科学、高效。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围绕城市当前建设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需要通过科学地规划使通讯工程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城市进步和发展提供支持。通讯工程规划,要围绕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目标,实行总体和分区规划,并分析和探索规划重点,使规划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1.1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内容
通讯工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利而产生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涵盖范围逐步扩大,是对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络等工程的总称。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基本要求就是合理完成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我国通讯工程规划工作中包含有庞大的地理属性数据量,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得到最有效、准确的利用,这也是今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将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内容,基于这些工作内容,才能对通讯工程的线路、设备、站所配置进行优化。从总体规划上,确定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的规划发展,以及非通话业务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发展目标,对于市话局到长途局之间的长市中继方式进行规划。对于新建的邮政以及电话局所等,要对模块局和郊区分区之间的集线器等远端模块位置进行勘定,对于分区内的近、远期的局所和站设备配合关系以及交换网的区界做出确定。明确近、远期的广播电视设施的规模以及用地面积。明确无线电收发信的区域范围和保护控制措施以及微波通道的宽度和控制高度。明确电话及广播电视的近远期枢纽、主干路和主要配线的路由以及电信缆道的管孔数。对于电话、广播、电视、邮政等通讯的布置进行优化,确保长途电话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当前,我国的信息发展较为迅猛,新旧线路的置换也处于关键时期,旧站所、设备的维护和新站所的建立等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和浪费现象。在建设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功能达到最优化,全面提升通讯工程的效果。计算机信息管理将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保障了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系统性。
1.2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一,通讯工程规划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依据,根据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保障最普遍的通讯服务,为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第二,要做到通讯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结合,根据城市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通讯工程规划。第三,要根据国家相差标准及规范进行规划,通讯技术的标准日新月异,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相差标准,才能进行科学、合理、可靠的规划,确保通讯工程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果。第四,要以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规划,充分分析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通讯需求,保障通讯发展规划具有协调性,既满足当前城市需求,又能有更长远的规划,为通讯工程未来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综合化、宽带化、多样化发展提供基础。。
2邮政设施工程的规划
邮政是我国覆盖范围广、数据流量庞大、为人民基本通讯服务的基础设施。邮政连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使传统的邮政设施面临着升级压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邮政设施发展的关键技术。
2.1连接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
邮政设施的发展在我国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邮政通讯存在着差异性,同一地区之间也会有中心区域和郊区的差异,依靠传统的人工服务很难将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实现通讯服务的均等化,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就能够把各区域内的邮政设施和邮政通讯用户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使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连接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邮政通讯连接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畅通性。工作人员只需要把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和用户信息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进行输入,借助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更迅速的运算出最理想的通讯方式及通讯线路,使周边地区的信息能够畅通地传输到中心地区,提高区域整体邮政通讯效率。
2.2邮政枢纽的设计和规划
通讯线路的设计和规划是邮政通讯传递的基础和关键步骤,线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邮政通讯的工作效率和传递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使邮政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理想化。通过一键化和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只要将现场勘察数据信息直接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在全面分析邮政枢纽的基础上,借助强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更快捷、科学地规划通讯线路,使线路设计和规划更为合理化,不仅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花费,还极大地优化了设计结果。邮政通讯作为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的系统,在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整体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支部的布局和规模数据统一起来,再进行整体规划,能够确保规划更加科学、长远,而且既实现了独立工作,又能够进行集中管理。
2.3邮政通讯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为邮政通讯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设施运行也更为安全、稳定。工作人员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邮政通讯设施运行正常状态的数据信息库,或者直接输入到管理系统中,借助系统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分析邮政设施的运行状态。由管理系统连接区域内全部设施,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向工作人员发出相应的指令,以便及时控制故障设施和线路,避免损坏扩大化。
3城市电话系统的规划
固定电话系统在移动通讯系统大规模发展之前,对于现代社会便利度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固定电话通讯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使固定电话通讯线路更为复杂而多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为固定电话通讯工程的网络连接的完备性以及安全通信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城市电话系统已经形成了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为辅的立体化通讯网络。拥有全球最大的固网系统,在为城乡用户提供固定电话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宽带网络服务,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电信网络传输系统。
3.1固定电话的业务办理
固定电话在业务办理时,需要实名办理,根据业务办理所在地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办理,这些信息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与身份证明信息系统快速进行核对和匹配,在完成身份信息准确性认证的同时,再生成相应的固定电话号码,完成身份证明与固定电话号码的匹配。在后续的各种固定电话业务中,只需要使用身份证明和电话号码,就能够办理各种相关业务。
3.2固定电话通信线路的规划
城市固定电话系统的规划也是固定电话通讯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城市电话系统从规划要求来说,住宅电话要求每户一部,而非住宅电话则是住宅电话三分之一左右。电话局和站所设备容量在占用率方面从近期要求是50%,中期则是80%,远期要达到85%。长途、市话等各网之间的交换,线路的选择等,都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存储和分析功能,从而为系统规划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城市固定电话系统需要相应的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进行支撑,要保证通讯质量,就需要对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以选择最佳的通信线路,充分利用电信设备,提高城市电话系统的通讯质量,保障电话系统的布局、规划更为合理,能够将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4移动通讯规划
移动通讯工程的发展,是当前通讯工程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对于固话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移动通讯基站的不断扩展,移动通信逐步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讯的实时性、便捷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作用的极大的发挥,为移动通讯工程提供了最为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4.1业务办理
移动通讯客户数据量爆增,使得移动通讯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移动通讯电话卡的申请、办理、补办,通讯纪录的查询、监督和管理等,都需要庞大信息量的支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业务的快速处理提供了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式,从而使移动通讯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4.2业务故障处理
我国移动通讯网络有A、B、C、D、G,其中A和B网都是模拟移动电话网,C、D、G网则是数字网。各个网络之间客户群不同,线路也存在差异,要使整个移动通讯网络能够在各个线路之间及时、准确交换,就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客户信息传输到通讯网络中,确保其通讯的正常运行。业务发生故障时,也能够通过身份证明到营业厅处理,或者通过电话客服以及网络服务进行处理。
5广播电视规划
5.1广播电视规划宏观预测
广播电视规划一般以人口预测的方式对信号口和户均数据进行分析,按照2.8-3.5人为一个用户进行运算,从而测算出标准信息口和户均两端的数据,人均端口数则不能超过1个端口。有线电视包括了总前端和分前端等光接点,以200-500户的标准在路边箱内设置光接点。分前端则位于服务区中心,每两间机房服务于10000户左右。
5.2广播电视规划信号传输
广播电视规划的业务主要是无线的覆盖和有线网络设施,无线覆盖需要发射台和检测台等设备和站所,有线设施需要信号源接收和网络传播等设施。这些设施的信号覆盖、信号传输都需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广播电视信号由卫星以及地面庞大的网络系统传输到用户设备中,要完成信息的实时、高质量接收,必须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快捷、准确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将数据信息及时、快捷、准确地提供给用户设备。
5.3广播电视运行和故障维修
广播电视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讯设施,会受到来自于天气以及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故障率较高,需要投入较大的监控和保护措施。当设施发生故障时,需要信息管理系统对故障进行排除、分析和指派处理,业务的办理、报停以及故障和线路的维修,都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积和用户信息量都较为庞大,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撑和管理。
6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日常管理更为及时、准确。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使各个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了解到整个通讯工程的运行状况,通讯部门的决策有了更科学、全面的依据,使城市通讯工程规划更为真实、可靠。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通讯工程规划的宏观预测技术支持,使通讯工程规划在满足当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更符合当前通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发展要求。
引用:
[1]熊建.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装饰装修天地,2016(6).
[2]李成刚.论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我市经济欠发达,困难企业多,市级政府财政可用财力每年只有10多个亿,用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非常有限,金保工程建设难度很大。对此,市劳动保障局党组不气馁、不畏难,始终把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提出“不抓金保工程建设的局长是没有远见的局长,不抓金保工程建设的领导班子是没有创新意识的领导班子”,“金保工程不存在建不建的问题,只存在怎么建、如何高标准建好的问题”。几年来,我局一直把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与就业再就业、两个确保并列为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之首,勇于攻坚克难。为了加强领导,劳动保障局专门成立了金保工程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两位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长和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金保工程建设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难题,审定相关建设方案。,制定出台了《张家口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并每年都制定当年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点,将任务、责任和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在全局范围内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为我市金保工程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金保工程是花钱工程,没有投入就谈不到金保工程。虽然我市经济欠发达,但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不能落后,信息化建设标准不能降低。为此,局党组多次专门研究金保工程资金问题,想方设法筹措所需资金。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市财政安排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总共500万元,原计划用于金保工程只有30万元。局领导及时找财政、信息办等有关部门反映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邀请有关人员到我局信息中心实地考察,最终争取到信息化建设资金100万元。二是举全局之力。在财政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确保金保工程重点项目的按期完成,局党组提出,金保工程全局受益,所属各单位都要积极为金保工程做贡献。局党组会还确定,先不买车、不改善办公条件,拿出过日子的钱用于金保工程建设。局属各部门共筹措资金135万元,用于金保工程核心平台软件本地化开发。其中:社保局筹措75万元;就业服务局支持30万元;局机关拿出20万元;特别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监察支队虽然每年只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但仍各拿出了5万元支持信息化建设。
至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984万元,其中争取省厅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投入550万元,市财政投入130万元,我局自筹304万元,确保完成了数据中心建设以及社会保险核心平台和“劳动99”软件本地化开发项目。
,我们投入25万元对机房、大楼线路进行了综合改造。又按照金保工程对业务经办流程的要求,投入200万元(其中市财政100万元,自筹100万元),完成了两个楼业务经办大厅的装修改造。
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政策及业务复杂、任务艰巨,为切实实现预期目标,我局先后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市进行讲座、研讨和交流,吸收各地先进经验。经过仔细斟酌、多方探讨、慎重研究,按照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统一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明确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形成了具有我市特点的金保工程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方案,对各应用系统进行了一体化
设计,并制订了分步实施的进度计划,以保证整个系统具有广泛的可扩充空间。四、整合队伍建章立制
为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各科室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设备进行统一整合,成立了张家口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目前信息中心共有管理和技术人员11人。同时,本着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原则,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我们从人员管理、数据中心机房管理、网络管理、安全控制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以及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工作规程等方面,制定了十七项规章制度并坚持执行,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整理数据夯实基础
业务数据整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管理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为此我们组织各级经办机构,狠抓数据初始化工作的落实,建立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并成立数据初始化专项工作组,督促和协助这项工作的进行。其次,利用技术手段作为基础数据分析整合工作的保障。我局组织软件开发商,组建基础数据分析整合软件开发小组,开发数据校对软件和数据验收程序,把有问题的单位信息及个人信息下发给参保单位校对。严格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和验收,使数据单项指标错误率控制到1%以下。
六、科学运营服务社会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切实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速度
1.全面推广数字城市建设。认真总结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经验,加大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力度,择优推广约50个数字城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力量,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开展“数字海南”等数字省区的示范建设工作。
2.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节点建设,初步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完善平台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指导各地开展平台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建设,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
3.抓好重大测绘项目组织实施。完成西部测图、1:5万数据库更新主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海岛(礁)测绘一期工程实施。全面启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地方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XX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整体应用服务。加大1:1万地形图更新和相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力度。
4.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继续组织实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经费项目,促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新疆、西藏地区基础测绘工作,提高新疆、西藏地区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二、切实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提出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继续支持黑龙江、武汉等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产业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化结构。
6.妥善处理保密与应用的关系。力争出台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大力推进地理信息要素细化分层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地形图保密技术处理,联合国家保密局、总参测绘局启动《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修订工作。
7.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和运行机制,逐步推广到市县测绘部门和测绘企事业单位。研究制定测绘成果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和制度,大力推进测绘成果汇交。落实部门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协议,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完善。健全测绘档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完善测绘成果入库机制。加强国内外地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切实提高测绘依法行政水平
8.落实测绘管理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激发产业活力上来。按照“模式基本统一、上下基本一致、力量不能削弱、职能必须强化”的思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测绘发展的实际,积极促进地方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市(州)、县(市)测绘管理机构管理职能。
9.加强测绘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地图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争取2011年出台。继续完善《测绘质量管理条例》送审稿。组织开展《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地图审核管理规定》修订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地方基础测绘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做好测绘法律法规后评估的准备工作。
10.维护测绘市场秩序。做好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检查验收及先进表彰工作,并向国务院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加强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防范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做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工作,总结五年来的成绩、经验并表彰先进。开展中小学地理类教材地理分区科学界定研究。开展以教辅地图为主的地图市场检查,力争世博会期间不出现“问题地图”。
11.加强测绘行政执法。加强测绘行政执法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测绘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测绘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监管,组织开展全国涉密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加强面向全社会的测绘质量监督、测绘计量、测绘仪器检定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国重大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查。
12.提高统一监管水平。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测绘资质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完成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研究建立测绘市场动态监管制度,推进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测绘资质巡查制度。搭建测绘行业交流服务平台,凝聚行业共识,促进行业发展。组织开展全国十大高山高程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工作。
13.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开展测绘系统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总结XX—2011年依法行政五年规划贯彻实施情况,表彰先进,启动2011—2015年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起草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完善地图审核工作机制,严格把好审核关。开展“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六五”普法规划制订工作。 (1)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14.加强层级监督和考核。加强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下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考核。全面实施《全国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度测绘工作考评办法》。
四、切实提高测绘服务保障水平
15.主动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积极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服务,继续做好领导机关用图编制工作,主动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提供地理信息与技术支持。
16.大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重点做好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测绘保障服务。积极为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监管、海洋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工作服务。
17.积极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服务。继续实施“一村一图”、“百镇千村测图”等新农村测绘保障工程,加快城镇基础测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做好服务。
18.着力为应急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国家测绘应急保障预案,理顺应急测绘有关工作机制,做好日常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探索将地理信息企业纳入测绘应急保障体系。扎实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测绘保障工作。
19.积极为社会公众服务。加强权威地图编制,做好世博会、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等方面的测绘保障,修订完善1:400万等国界线标准画法样图,更新国家测绘局网站登载的网络版中国和世界地图。加强公益性地图网站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开发居民出行、旅游等所需的地图产品。推广应用1:25万公众版地图。
五、切实改善测绘技术装备条件
20.积极争取重大装备专项。根据测绘技术装备建设的总体思路,抓紧开展相关测绘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建设和应急服务能力”项目立项,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带动地方对测绘技术装备的新一轮投入,显著提高全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21.大力推广无人机航摄系统。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将国产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装配到各省级基础测绘单位,保证每省有1~2个系统,有条件的省区推广到城市,尽快在全国测绘系统形成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和测绘应急保障能力。
22.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与服务设施项目3个国家级分中心和15个省级馆建设,提高测绘成果档案存储管理和应用服务设施条件。加强测量标志保护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六、切实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力度
23.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的作用,更加注重发挥测绘和地理信息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推动测绘科技自主创新,开展信息化测绘基地遴选和建设工作,强化产学研相结合,整合科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4.加强测绘科技攻关。围绕国家加强对地观测、导航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做好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加强现代大地测量、数字线划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国产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等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发挥“国产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系列测绘卫星研制,推进资源三号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25.提高测绘标准化水平。紧密结合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工程需求,着力加强测绘标准制修订,加强地理信息标准统筹协调。加大标准前期研究和贯彻实施力度,开展强制性、基础性标准监督检查。筹备举办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高层论坛。着眼“十二五”标准化趋势和需求,开展“十二五”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国家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标准化专项。
26.推进测绘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动和实施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走出去”战略,在有关国际测绘会展期间举办中国测绘产品服务日,组织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参加在非洲举办的中非测绘合作座谈会,争取签订一批测绘软硬件及服务出口协议。履行好亚太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常设委员会主席国职责和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国职责,努力在国际测绘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切实谋划好“十二五”测绘工作
27.完成测绘“十一五”规划。继续推动测绘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测绘规划、计划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计划的管理功能。
28.开展测绘发展战略研究。根据国土资源发展战略研究指导小组整体安排,继续推进测绘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提出未来20年测绘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积极开展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和应急服务能力建设等重大测绘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论证。
29.编制测绘“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研究制定国家测绘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全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指导地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增强各级测绘规划的一致性。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化试点工作,争取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国家信息化试点予以支持。
八、切实强化测绘人才队伍建设 【2】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30.提高理论武装水平。认真贯彻《中共国家测绘局党组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继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测绘精神。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工作。
3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决执行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推进“五型机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巡视工作。
3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央《2011—202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合理配置干部、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为目标,研究制定国家测绘局局属领导班子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扩大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重新核定国家测绘局各司(室)编制。
33.大力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测绘行业干部职工能力素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要求,抓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后备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地方测绘管理干部培训、测绘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继续做好市长班、局长班等重点班次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工作。
34.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谋划好“十二五”测绘人才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启动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继续推进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和西部人才培养工程。
35.积极推进测绘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测绘执业资格制度,研究注册测绘师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方面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做好注册测绘师考试的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职称改革的研究,组织开展第二批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评审。
36.推进测绘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布局结构调整和分类改革,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服务功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开展提高测绘野外工作人员野外津贴标准的争取工作。全面推进地图出版单位改制工作。重视发挥测绘学会、协会的作用。
37.加强测绘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测绘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测绘精神为核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测绘文化。以创建文明单位、和谐单位等活动为载体,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8.加大测绘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测绘的作用、测绘应用的实效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为事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3]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智能维保;信息化
目前城市轨道车辆检修牵涉部门多,数据交换频繁,分析、统计、追溯困难;数据的记录和填写采用人工记录方式,存在填写错误或漏填写的情况,准确性有待提高;数据的传递采用纸质表格文档,形成大量的纸质数据,数据利用率不高。因此,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针对智能维保管理系统构成进行分析研究,为实现车辆检修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及建议。
1系统概述
智能维保管理系统对维保各项工作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实时信息交互与共享,支持各环节高效率协同和顺畅衔接;通过信息统计分析技术的运用,不断优化检修工艺和生产流程,规范作业流程,保障检修安全,实现对车辆检修的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更加高效和灵活的计划排程、过程管控及质量保障。
2系统功能
智能维保系统可以采用模块化配置,针对实际案例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块,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省不必要的软硬件费用。管理系统涉及的管理模块众多且技术复杂,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2.1检修计划管理
检修计划管理包括订单接收、计划维护、计划下达、计划反馈、计划变更等功能,实时监控工单的完成情况,通过与生产计划对比实现按生产线或者项目统计计划兑现率。(1)计划编制。根据检修规程工序中规定的检修时间,基于车间检修人员、物料、设备等生产要素进行特定约束条件下的有限产能排产运算,制定车辆检修各种生产计划,包括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临时性计划的编制管理。(2)计划执行监控。实时监控检修完成情况,通过与生产计划对比实现按车辆或项目分别统计计划兑现率,通过甘特图和层级表格的形式展示检修计划,在甘特图上显示计划基准和实际进度的对比情况,可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汇报,如果没有完成则显示没有完成的原因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在层级表格上根据不同进度状态显示不同颜色。(3)生产日报。系统向检修班组下达生产计划,班组对每个工作日生产情况进行汇报,并以生产日报的形式提交。调度确认后,系统自动上传,并与生产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生成计划兑现率。(4)计划执行分析。实现对检修计划的执行分析,包括:计划总数据、按时完成数及比例、延期完成数据及比例、计划变更率、计划取消率等;实现从车间、部门、班组等级别进行计划执行分析;并支持对月、年、自定义周期内数据进行分析。
2.2检修作业管理
(1)派工作业管理。检修调度人员根据日计划中包含的车辆检修任务进行检修调度派工,以车辆为单位,将车辆检修任务派工至班组。检修调度人员可查看车辆检修进度、质量。班组工班长接到本班的车辆检修任务,结合现场人员到位与否、物料齐全与否,按照检修对象的专业类型,将检修任务派工至班组人员。(2)作业执行管理。主要包含作业情况记录、工位及部件信息读取录入、作业工序实时追踪和更新、部件更换记录,以及故障信息录入。系统提供手持终端、检测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环境进行数据上传与下发,利用二维码或射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检修追溯管理。作业人员根据作业工单进行车辆检查、对车辆部件通过终端及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测量、传输、超限值对比判断。记录更换物料、更换部件信息。(3)工单管理。系统根据生产计划推送每日建议工单,形成日计划,派送至各工班长,工班长对各工单安排作业人员,以便后期进行人员工时及完成情况统计分析,然后将工单派送至作业小组人员。作业人员根据工单内容按照作业顺序和要求开展作业,作业过程中可实时调阅关联作业参考资料,数据录入,作业过程记录,完成情况反馈,故障信息报送等。工单具备进度监控和对比功能,实时把控作业整体进度。如作业未按照推荐进度完成,需作业人员提报情况说明,报工班长及调度审批,支持对作业工时、故障情况、备件消耗等情况的统计等,支持查看工单的详细信息,包含作业状态、已完成工序、工单已耗工时、对应的工班信息、参与人员信息、故障信息、物料信息等。(4)故障提报管理。在检修过程中如发现故障,则利用手持终端进行故障提报,故障报修时填写故障位置、故障现象,并拍照上传对第一故障现场进行抓拍和留底。作业人员处理故障完工后,填写故障原因、故障处理方式,并与该作业项目进行关联,形成故障库。
2.3检修作业指导
移动终端可通过无线局域网络访问管理系统,在系统后台完成检修工艺配置,并通过移动终端显示检修作业指导。(1)检修工艺配置。系统具有对检修作业步骤、所使用工具的逐级配置功能,内容包括作业指导的视频、图片、文字、物料、工具、参数值等提示信息;可对检修作业过程进行灵活配置,严格控制作业人员按既定的检修工艺规范要求操作,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2)检修工艺过程指导。系统实现检修工艺过程目视化指导,可用图片+文字的方式指导操作,以实现检修过程控制,确保检修作业按既定的流程进行,降低检修质量对员工技能的依赖性,提高检修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检修作业问题可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道传输到检修专家知识库。检修专家知识库实现基于日常检修获得和存储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案例数据”的故障诊断查询,准确指导车辆运用维修。系统同时提供各类教学培训视频内容,供设备现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在空闲之余观看学习,促进自我成长。用户可以按照视频内容的不同自行检索观看。
2.4点巡检管理
点巡检管理模块实现与检修计划、检修作业指导、派工、定位等管理模块的数据联动。通过手持终端设备现场采集、核对点巡检的设备和部件信息。在车辆检修过程中设定多个重点检修项点,检修工人按照既定的作业路线进行检修作业时,在项点位置需拍照并记录部件信息,作为事后核查的依据;在系统运用成熟后,可用项点作为卡控点,只有检修过这些项点后才能进行后续工作,当工人漏检时会在移动终端上声音提醒通知工班长,如工人对漏检情况不予处理,工班长可终止任务并重新分配,工人需重新开始作业。通过手持终端记录每天作业完成情况,异常情况,故障情况,上传故障发生的位置,部件信息及当时处置方法并存入系统,后续点巡检过程如在相同位置相同部件出现故障,可通过系统知识库快速查找历史解决方案在线提供辅助帮助。
2.5定位管理
定位管理采用UWB或RFID和GPS实现人员与车辆定位管理。在检修重点位置通过拍照比对分析方式监督检修工人是否按照标准进行作业。在条件允许的车辆段,利用车间现有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人员定位,实现标准化作业与安防监控的统一结合。
2.6检修设备管理
(1)设备台账。建立设备履历信息包括设备基础信息管理、全寿命履历管理等。包括:设备名称、出厂编号、出厂日期、设备厂商、使用部门、设备类别、设备状态、设备修程、设备接口信息、使用人员信息、维保人员信息、上次日检日期、上次保养信息、上次维修日期、日检记录、保养记录以及维修记录等。实现检修设备的查询、新增、删除、修改等设备信息管理的相关维护操作。(2)设备状态管理。维护设备状态监控包括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设备运行基本信息包括设备预计下次维保时间、设备当前使用状态(使用中/未使用)。统计设备当天(周、月)使用时长、设备使用频率(次/天、周、月)、设备联网状态(在线/离线)和设备耗能统计(度/天、周、月)等。设备状态信息可人工进行维护,也可通过与智能运维系统的设备数据查询接口获取。系统根据以上设备状态信息安排相关作业计划及检修计划。(3)设备维护保养。系统具有设备保养维护功能,将编制的保养计划自动推送至客户端,系统提示维护保养计划任务的具体内容,执行后用刷卡或手工录入的方式记录执行时间、执行人员等信息。
2.7设备健康管理
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包括车辆健康档案管理、车辆段机电设备健康档案管理、数据统计、故障分析预测等功能。车辆健康档案管理模块为车辆、车辆子系统、车辆关键部件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包括装配时间、检修记录、故障记录、运行时数据、工作性能数据、部件寿命追踪等信息。车辆段机电设备健康档案管理为车辆段关键机电设备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入场时间、故障数据、运行过程数据、工作性能数据、维修记录、部件寿命追踪等信息。数据统计功能是以采集、分析的数据为基础,针对车辆段业务管理要求,进行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以可视化及报表方式展现。故障数据分析预测是基于积累的运行数据和故障数据,建立故障分析预测模型,实现故障预测和状态修。
3主要配置
智能维保管理系统主要配置包括应用服务器、接口服务器、算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管理工作站、点巡检设备、展示大屏。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结合站段物资管理工作实际,围绕物资工作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深入现场进行战略性调研分析,投入物资管理骨干力量,积极开展技术性物资管理课题攻关,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思路,促进站段物资现代化管理。
2强化源头控制,确保物资供应质量
2.1加大物资监察力度,严抓质量源头卡控,构筑运输生产安全屏障
2.1.1加强采购源头控制。严格按照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站段相关文件精神,本着“谁采购、谁验收、谁保管、谁使用、谁签订合同,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铁路总公司、路局物资招标管理规定,制定段内物资集采、自采管理规定,从提高物资技术和质量标准的编制水平、强化生产厂资质审核及产品质量把关入手,保证招标程序规范,确保物资采购供应渠道安全,从而保证物资质量安全。2.1.2严抓物资入库复验管理。对影响行车安全的配件(如A类配件等)执行严格的入库验收制度,坚持“谁验收、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入库物资的产品质量有效期及有效技术证件,通过验收室、质检车间及材料库三层把控,筑牢动车组关键配件入库的第二道质量屏障。2.1.3建立健全相应台账。在计划提报、实施采购、合同签订、验收、收发、保管、配送、使用、技术合格证的管理等各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妥善保管档案资料。同时,按要求及时填报质量调查表、供应商考核、评价等信息,实现质量信息全过程可追溯。2.1.4严格质量问题产品退货、召回、索赔制度。因产品质量问题对运输生产造成影响的要进行损失鉴定,根据合同约定,按照规范程序开展退货、换货、召回、索赔等工作。
2.2强化故障待料处理,提高物资供应时效性,确保运输安全生产需要
2.2.1实行物资人员量化工作指标制。物资管理人员应牢固树立为运输生产服务的宗旨意识,并根据个人量化指标情况,积极深入车间现场进行写实记录,同车间班组职工进行沟通探讨,及时解决生产中“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及多样性”的问题。2.2.2建立待料信息销号处理制度。设置专人每日对各车间的故障待料信息进行统一收集、更新、跟踪,对已解决的故障问题及时进行销号处理。同时,建立一周一次的待料专项会议制度,由技术科、质检车间、生产车间、动车综合车间共同参与,汇报一周故障信息收集、处理情况。针对现场暴露出的未处理故障待料信息,制定待料紧急应对措施,协调主机厂及关键配件生产厂家给予配合解决。另外,加强同路局物资处、物资供应段的沟通联系,完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不断强化为运输生产服务管理水平。
3加强中间过程控制,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3.1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站段内部计划管理制度要明确本单位物资计划管理的职责、权限、流程。在当前计划管理模式上,合理分劈采购预算,严格内部物资计划审批制度,采用计划提报准确率、临时计划率、计划品种覆盖率等多个指标进行过程控制,建立起对应的工作考评机制,经层层审核,从源头控制,提升物资计划提报的规范性、及时率及准确率。同时,通过建立需求计划闭环管理机制,对计划的受理情况进行实时追踪,确保及时响应、及时受理、及时沟通、及时兑现。
3.2建立应急保供机制
结合上级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的供应要求,建立健全站段内部物资需求预算、采购、仓储等系列应急管理预案,进一步明确有缘操作程序、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不影响现场应急需求。同时,适当增加影响行车的重要物资和进口件、单一来源渠道物资库存,建立应急保险储备。物资管理人员要熟悉应急采购程序,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3.3强化物资消耗定额精细化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运用、定检车间的物资消耗定额管理,规范物资审批、领用、出库流程,坚持实行物资有权领料、限额发料、预警监控制度,严格落实“无计划不采购,无预算不发料”的管理原则,严格物资消耗过程控制,加强车间物资核算管理,确保物资支出有序、可控。
3.4优化物资储备结构
通过对消耗数据的系统分析,摸索动车组物资消耗规律,关注年度生产任务计划及年度下达的物资储备指标,提前跟踪,充分预想。根据路局下达的年度储备量,按照保障重点、满足应急、优化结构、分级储备的原则,及时对年度物资储备定额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确保物资供应。同时,结合物资全面预算管理及消耗定额管理,按量储备,控制消耗,在保证满足现场生产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库存物资积压率,将库存金额控制在路局下达的定额指标内。
3.5推行内部精细化物流配送管理
根据现场生产的需要,以单个作业项目作为基本单元,制定段内物资配送组织和运输工作方案。以作业工位为交接点,由库房根据生产计划直接配送至工位,实现用多少送多少,建立物资中心库与现场作业工位的有机结合、无缝对接,防止现场车间、工班物资积存、混淆,实现源头数量卡控,防止现场作业人员错、漏、混装,促进站段物资供应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3.6推行物资信息化全面管理制
一是要适应路局物资管理信息化要求,建立站段内部相应系统安全、维护、管理等制度,并配齐必要的设备和人员,不断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二是规范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提高应用质量。在充分实现计划网上提报、物资收支存管理、账料单网上传递、物资核算、目录管理、统计等功能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将信息化系统延伸至物资管理各个环节,如修旧利废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现场工具管理等,实现物资管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3.7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
一是加强物资采购预算管理,严格实行采购预算控制和物资消耗定额控制的发料制度,加强对物资动态信息的监控与统计分析,防止超预算、超储备,严格控制物资采购成本;二是严格控制动车组运用修维修费用。严格执行物资交旧领新制度,控制重点物资的消耗,实行定量管理;三是加强修旧利废工作。科学合理确定修旧利废品种和范围,制定修旧利废作业流程和标准,大力开展修旧利废攻关活动,不断拓宽修旧利废范围,做到“能维修、不买新”,最大程度地降低动车组维修物资消耗成本。
4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物资管理行为
4.1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以站段物资管理体系为基础,借助于各类物资信息管理平台,使物资管理计划、采购、仓储等各类信息共享,实现信息透明、公开化,便于物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对物资管理全程的实时监控,提高科技防控能力。
4.2坚持常态化廉政风险教育
将廉政教育贯穿于物资管理过程中,结合各岗位的业务性质,针对重点时期、重点人员,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定期开展典型启示、案例警示、条规明示、重点告示等廉洁从业教育,不断提升物资人员廉政风险防控意识。
4.3加大监察考核力度
上一篇:机关党委监察教育发展计划
下一篇:机关会计工作计划{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