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5篇}

时光隧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93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8分钟。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集思广益,谋求旅游发展新思路

为切实做好我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我局牢固树立“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专门拜访等多种形式,多方听取旅游开发建议、意见,集思广益,谋求旅游发展新思路。一是开展专题调研。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华东、县政协副主席李文荣为组长,带领文体、旅游等相关部门,深入小湾水电站进行旅游开发专题调研,与小湾水电站发电厂、建管局等相关负责人进行旅游开发座谈,就小湾水电站今后旅游开发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进一步明确开发思路,达成初步合作共识。二是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大理州旅游规划专家组到调研为契机,在深入小湾电站和万亩生态茶园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我县旅游发展进行深层次探讨,针对县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以后发展方向、措施,广泛听取旅游规划专家组建议、意见。三是召开专题面商会。针对县政协委员对旅游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实际情况,以召开政协提案答复面商会的形式,与部分政协委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积极听取政协委员对我县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意见,探讨旅游开发思路。四是进行专门拜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家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华东分别带领县旅游局主要领导专门拜访田里、王崇亮等省内知名旅游规划专家,恳请旅游规划专家为我县旅游规划、项目开发等工作把脉献策,并广泛听取如何将旅游融入全省、全州旅游规划建议意见。

二、调查研究,充实完善旅游项目储备

20__年上半年,我局在进一步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建议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旅游开发项目储备。一是进一步加强旅游项目前期论证、规划工作。在完成4个重大旅游项目前期论证规划的基础上,20__年上半年,初步完成西山公园开发招商引资项目书;完成镇西山村委会、宝华镇拥政村委会、公郎镇新合村委会“十二五”旅游名村发展初步规划。二是实行旅游重大储备项目网上。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外储备旅游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效整合旅游投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科学管理旅游项目,根据国家、省、州旅游局有关通知,我局及时做好储备旅游重大项目在国家旅游局网站上工作,通过认真梳理,及时、准确四星级跳菜大酒店、碱坝温泉度假村、小湾旅游景区开发、无量山景区开发和西山公园开发5个储备旅游重大项目,为广大国内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旅游投资信息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宣传范围。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规划资金争取力度。为进一步做好全县旅游项目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__年上半年,我局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省、州对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导向,积极向省、州旅游局上报无量山旅游景区开发、小湾电站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及无量山景区公厕建设方案,争取项目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是认真做好灵宝山景区规划。积极与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文体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多次深入灵宝山景区实地调研,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对灵宝山景区开发的思路,认真做好景区规划,并积极向州旅游局争取项目规划资金。

三、拓宽渠道,大力宣传推介旅游

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与州旅游局、州外宣办、大理电视台以及州内各旅行社的业务联系,有效地利用各类媒介宣传旅游。一是制定《县参与上海世博会宣传活动方案》,积极配合州旅游局完成上海世博会有关宣传工作。二是配合州旅游局认真做好“大理—重庆”直航宣传工作,积极参加“重庆旅游交易会”,共计发放《旅游宣传画册》200多册,发放《县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书》100多份。三是配合州外宣办、州旅游局认真做好《怎样游大理篇》编撰工作。四是与大理州电视台签订《无量山风景区天气预报播放协议》,通过大理州电视台,积极推介无量山风景区有关资讯。

四、依法治旅,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一是强化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 》、《大理州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查处力度。上半年,选派干部职工参加州旅游局组织的《大理州旅游条例》宣传贯彻培训班学习;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及县内各旅游企业负责人中开展了《大理州旅游条例》宣传、学习活动,并将《大理州旅游条例》发至了各涉旅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和涉旅企业的守法经营意识。二是加大业务指导。通过为开展旅游宾馆创星复评工作,切实加强与宾馆、小湾宾馆2家星级宾馆的业务职系,通过开展创星复评检查,开展经验交流,切实帮助2家星级宾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分别于元旦、两会、春节、五一等期间,组织开展全县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通过三查一看,排除安全隐患,同时,与各涉旅企业签订《20__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确保旅游业健康平稳发展。三是注重业务培训。年初,举办全县公务接待礼仪专题培训1期,对全县县级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公务接待礼仪培训,并选拔25名县级机关礼仪人员,承担了无量山镇撤乡建镇对外接待服务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统筹规划,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推进旅游发展规划科学化。成立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在进行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旅游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主要模式。二是完善旅游统计数据电子化。建立、建全县旅游统计上报制度,在参加州旅游局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的基础上,对县内各旅游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5月份,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旅游行业信息编报系统上报旅游统计数据,做到了上报数据及时、准确,月月有统计,季季有分析,为及时掌握和分析区域内旅游发展态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__年上半年,我县的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的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旅游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星级宾馆的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对外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工作

一是以《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24)》和《小湾水电工业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对全县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修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二是重点做好小湾旅游景区、无量山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三是加强与大理州旅游规划专家组和省、州、县“十二五”规划组的协调、联系,在认真做好全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将旅游发展规划列入全州、全省旅游规划和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提升旅游影响力

一是借助各类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以及各旅行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搭建媒体宣传平台。二是积极筹建旅游宣传网站,搭建网络宣传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大民族节庆活动宣传力度,搭建节庆文化活动宣传平台

三、加强管理,推进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各宾馆、酒店及饮食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二是按照《县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旅游景区(点)讲解词规范》、《导游服务规范》、《讲解员服务规范》等系列地方旅游服务行业标准。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协同安监、公安、质监、卫生监督等部门做好有关旅游单位的特种设备、治安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督查工作,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

四、营造良好的区域旅游环境

积极探索游客“引得来、留得下”的有效措施,在继续做好行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强化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抓好旅游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旅游品质服务提升活动,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游客。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强化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动口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如饭店各部门是如何进行服务及管理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旅行社是如何进行旅行社业务的(地接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对外促销联络、投诉处理等)。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助性”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助性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时刻强调教与练的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利用景观景点活动沙盘进行导游原理及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导游技巧,并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训练。学院为满足教师授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了旅游综合实验室。它有助于学生进行旅行社业务及导游活动训练;为学习照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提供场地;方便进行社交人际关系、礼貌礼节等综合技能训练。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轨迹作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与运行特征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时间跨度、地域结构、人才结构以及背景性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指出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趋势,并就其发展提出建立旅游规划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旅游规划行业准入机制、建立旅游规划成果与规划师业绩挂钩机制、加强旅游规划市场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 发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这极大地刺激了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身为旅游产业一员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也日见增多,与此同时,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综合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对同是旅游类企业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的研究却层出不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作为旅游行业的上游企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做一个整合研究。鉴于此,笔者收集整理了200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定的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名录,以及部分具有丙级资质和未评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名录,在对它们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剖析之后,力求能够挖掘出一些代表性的信息,以期对国内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做出初步探析。

一、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轨迹

(一)初步萌芽阶段(1979-1985年)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考察黄山时,就提出要发展黄山旅游业,省域范围内面要有个规划,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旅游规划[1]。虽然这一时期我国的旅游业开始起步,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的旅游规划的理论和知识体系非常薄弱,缺乏具有指导性的著作,可资借鉴的旅游规划案例更是稀缺,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多是从相关学科转过来的学者。1979年,国家旅游局率先编制了国家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与此同时,国家建设部门开始对一些景区、城市进行规划,林业部门也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开发[2],这标志着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早期形态开始形成。但是专业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这一阶段并未出现,多是一些具有地学背景的专家和学者依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所做的旅游规划。

(二)探索求知阶段(1986-1999年)

我国于1986年正式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且写入“七五”计划当中,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全国性的旅游开发热潮开始席卷而来,对旅游规划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旅游规划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这极大地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门、院校、科研单位等众多领域人士的重视,他们意识到旅游规划对于构建整个旅游学体系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审视旅游规划行业在整个旅游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于是,不断地有人开始探索旅游规划的发展规律,旅游规划的实践性工作也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如郭康等主持完成的《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1988),孙大明、范家驹等人完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1992),郭来喜等人编制的《北海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特别是1998年以后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始大量编制区域级旅游规划,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省市级旅游规划成果[3],这些规划课题的完成对日后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以及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这一时期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已经出现,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1999),但是数量却是屈指可数,而且都是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性质的,民营企业性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并未出现。

(三)发展壮大阶段(2000年以后)

这一时期地方性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需求激增,旅游规划队伍开始不断壮大,外国专家参加省级旅游规划的编制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旅游规划的规范化趋势明显。自1999年3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之后,于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并于2002年认定了首批9家甲级和36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003年2月又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5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取代了之前试用的《暂行办法》,对比两次《办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对甲、乙级规划单位的认定标准上作了修改,如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认定标准里面就增加了“获得乙级资质一年以上,且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三年以上”这一条内容,这标志着国家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日趋成熟,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制度法规的完善,再加上这一时期国内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始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二、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与运行特征

(一)数量上迅速增长,时间跨度上分布不均衡

三十多年来,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原来依托其他部门单位到成立独立企业法人,从原来区区少数学者的实践到现在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发展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71家,具有乙级资质的258家(不完全统计),以及不胜枚举的丙级和未评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同时,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认定在时间跨度上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2002年认定首批9家甲级规划单位后,直到2007年才认定了第二批17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中间五年的时间没有评定一家甲级单位(详见图1),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的行政规制上,一方面也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匀

据笔者统计,329家甲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地区,西北、华中和东北数量较少(详见图2、图3),其呈现的特征主要是: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旅游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其中北京市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以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单位为例,全国71家里面就有24家在北京。

(三)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国内最早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的是具有地学背景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为我国早期的旅游规划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开发出了一批经典的案例,培养了一大批旅游规划人才,他们通常比较擅长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总体规划。随着旅游规划行业的兴起,旅游规划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提高,这也就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于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甚至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都开始涌入旅游规划行业,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人才队伍变得空前壮大,人才结构也越发多元化。与此同时,境外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也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旅游规划领域中,中外专家的竞争态势也愈加明显、激烈,这种激烈的碰撞和交流有利于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人才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同时,多层次、跨学科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编制旅游规划,有助于提高规划的质量,也有助于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四)成立的背景

1.规划勘察设计单位

其旅游规划业务主要依托于一些规划研究院、设计院等单位(一般具有甲级城乡规划资质),这些单位的主业是城乡规划、林业规划等,具有勘察设计各领域的规划设计资质。其旅游规划资质通常只是为了满足其完备的资质体系而申请,事实上,从中国的规划法律体系而言,城乡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业务范围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旅游规划资质,甲级规划院亦可承揽旅游规划业务(以专项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名义)。在这类单位中除了各级政府和高校设立的城乡规划单位外,还有一些民营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公司等,他们通过申请旅游规划资质,能够更多地参与旅游规划项目的竞标及主业所带来的相关旅游规划项目。以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例,依托于规划研究院、设计院的单位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民营的单位如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天一和恒景观规划设计院等。

2.科研院校系列单位

主要包括高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以及社科院、中科院等下设的旅游研究中心。以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例,高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的代表有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保继刚等人成立的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马勇等人组建的湖北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院。除了社科院、中科院等下设的旅游研究中心,部分省市社科院地理研究所也都下设旅游规划单位,如河北地理所、河南地理所、新疆地理所、广州地理所、西安地理所等。

3.行业主管部门下设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这一类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旅游局、地方旅游局等,甚至还包括发改委等下属的事业单位。该类单位在全国来讲也是比较普遍,国家旅游局,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海南、贵州等省级旅游局均下设旅游规划设计院所,而且其资质多为甲级,有些地市旅游局也下设旅游规划单位,如广州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等。

4.民营专业旅游规划公司

主要是指以旅游规划为主业或始业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除了挂靠一些顾问专家外,很少与大学、政府部门直接相关,一般是企业主在各级政府部门具有广大的人脉资源和关系网,因此能够在企业建立初期承揽一些旅游规划业务,逐渐发展成为“人脉关系+市场运作”的专业旅游规划公司。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性不断提高,这类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也会是未来整个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有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甲级)、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甲级)、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乙级)等。

5.其他类型

笔者把不属于上述几种类型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归为其他类型,它们主要是指一些园林工程公司、标识设计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这类单位的主业不是旅游规划,但是它们大多会涉及到旅游规划的一部分,或者和旅游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类型的单位一般旅游规划资质都不高,多是乙级及其以下的一些单位。这类单位的存在对丰富整个旅游规划行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虽然不是市场竞争的主力,却对整个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当一部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综合实力较弱,难以保证业务质量

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综合实力良莠不齐,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仅不同资质等级的单位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甚至是相同资质等级的单位在实力上也会相差悬殊,这当然跟其成立的时间,拥有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优势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行业主管部门在认定这些单位资质的标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规划成果、人才的学历背景和职称等方面去衡量一家单位的综合实力。以拥有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最多的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共有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4家,乙级61家,还有数量不详的丙级和未评级的单位不作考虑,笔者通过登陆它们的官方网站,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发现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确较弱,特别是相比较那些在行业里的佼佼者而言,差距更是不言而喻。甲级资质的规划单位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些乙级、丙级甚至未评级的单位,他们的实力差距就更大,特别是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自身的实力实在是羸弱不堪,他们只是注册了法人资格,拥有了办公场所,却并未经过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就贸然从事旅游规划业务,可想而知这样的单位肯定难以保证业务的质量。他们往往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经营中渔利。近几年来兴起的“温泉旅游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罔顾事实,在没有温泉资源的规划区搞所谓的“烧水温泉”,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道德底线,也侵犯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单位对整个行业来说无异于害群之马,不仅损害了委托方的权益,也影响了旅游规划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市场竞争不正当,管理体系不规范

由于国内大多数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成立的时间较短,他们无论是在自身实力还是在行业积累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制度不完善,规章不健全,导致一些规划单位在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自从我国大规模发展旅游业以来,旅游规划的供给相对日益旺盛的规划需求来说,比较紧缺,市场供求失衡必然会导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管理理念。虽然现在很多旅游规划项目已经实行了招投标机制,但人情项目、关系项目还是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地市级旅游规划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不透明、不公开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正当和无序性[4],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了一己私利而鱼目混珠、互相拆台的现象并不鲜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内部的管理体系不规范则集中表现在专业管理人员的匮乏上,而这种现象在一些院校性质的规划单位里面尤为突出。院校背景的规划单位虽然在专业技术人员上储备充足,他们水平一般也相对较高,但往往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这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是显然不利的。同时,由于旅游规划行业构成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要制定一部完整的、符合行业需求的法规,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周到详尽的调研。虽然目前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有关旅游规划行业的《通则》、《办法》等,但其本身的确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钻《通则》、《办法》的空子,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也损害了委托方的利益。

(三)旅游规划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

旅游规划的编制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工作量比较大的系统工作,同时又是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性工作,这就需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且要及时的与当地居民和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规划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图方便省时间,一方面简化规划程序、照搬他人的规划文本,造成了规划成果的同质性很高,难以突出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又不及时甚至不屑与当地的居民和专家沟通,造成了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层次了解,在旅游规划评审当中面临当地专家的抵制,同时,由于忽略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居民的诉求在旅游规划文本中无法体现,致使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损害了当地居民的权益,造成了与旅游开发商产生冲突、阻止游客进入景区等一系列不愉快事件的发生[5]。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直接影响了其声誉,使其陷入信誉危机。

(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比较模糊,难以形成行业壁垒

根据2005年国家旅游局令第24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第九条对不同等级资质的从业人员的规定(详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技术人员要求仅仅涉及到数量和从业年限。技术人员的绝对数量虽然能够衡量一个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但是相对量(例如旅游规划专业人员的百分比)和各专业细分的技术人员的绝对量与相对量更科学。总体来说,资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偏颇,从而造成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等级上具有宽松性和漏洞,即申请较低的设计资质比较容易,从而造成进入旅游规划市场的设计单位的低等级性[6]。

四、我国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一)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结合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单位的发展情况,笔者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预测:

其一,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7]。旅游规划行业应该以此为契机,不但要加强与旅游产业内部的融合,更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跨界融合,只有这样,整个旅游规划行业才能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其二,市场化发展——事业单位改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下,旅游规划将会以市场为服务对象,从前那种靠政府进行规划的方式将会渐离渐去。随着形势的发展,未来市场中那些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清晰的产权制度的单位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8]。而原来的许许多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进行体制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更好的效益。

其三,精细化发展——专业型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将会出现。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审定申请单位现有的成果和规划组成员的资格、组成等,来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认定,主要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三个等级。但是由于申请资质的单位有一大部分是高校和研究院性质的,它们本身的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规划的多学科特性[9],因此笔者以为未来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会在原有三个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门别类,例如可以衍生出红色旅游类、文化旅游类、生态旅游类、休闲旅游类等,这样会更加鲜明地突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特色,使委托方在招标时能够有的放矢。

其四,规范化发展——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旅游规划还是一部严肃的法律文件,是旅游区发展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一旦制定就应该产生法律效应[10]。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规划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旅游规划单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

(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对策

1.建立旅游规划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旅游规划行业准入机制

为了应对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规划市场,以及与国外旅游规划设计市场接轨,我们有必要建立旅游规划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旅游规划行业的准入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会计行业的做法。首先,对于直接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人员,要求他们必须持有旅游规划从业资格证,资格证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考评的方式获得,这相当于给旅游规划行业设置了一个“敲门砖”。其次,建立注册旅游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要求旅游规划项目的牵头人及骨干成员必须具备注册旅游规划师的资格,注册旅游规划师除了要通过专业的技能考评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实际参与旅游规划成果的评定。最后,对于已经持有上述两证的规划人员,每隔两年重新审核一次,不断地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水平。

2.建立旅游规划成果与规划师业绩挂钩机制,明确两者之间的责任关系

国内外认证制度的经验表明,完善的认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将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由于旅游规划成果与规划师的责任之间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即由于规划成果不当造成的损失不应由规划师负责,从法律角度来说,规划师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责任的不明确很容易造成低质量、低水平的规划成果,因此,笔者以为应该为最终的旅游规划成果和实际参与的规划师(尤其是其中的骨干成员)进行双重备案,将旅游规划师的业绩好坏与规划成果的好坏挂钩,明确旅游规划师的责任。

3.加强旅游规划市场监督,完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内部管理体系

针对旅游规划市场中出现的不当竞争、恶性竞争,要坚决采取严打的措施,努力引导市场平稳有序的发展。为此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当行为,或者以低质量的成果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的,给予社会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旅游规划资质,取缔其旅游规划资格。同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保证其规划质量的前提下,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坚决不做害群之马。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引进专业性的管理人才等途径来实现。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增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11]。与此同时,人们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体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旅游规划来支撑,只有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整个旅游行业的运行才能更加顺畅。当前旅游规划行业日臻成熟,但是学术界对于整个行业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对作为行业主体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研究相对空缺,文章对此做出了尝试,但是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可能难以全面准确的对整个行业做出分析预测。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各领域的人才研究旅游规划,进入旅游规划行业,随着旅游规划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前景将会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许春晓.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上 [J].旅游学刊,2003,18(3):5-9.

[2]任静.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之我见[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6,(3):54-55.

[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18(6):25-30.

[4]杨永德.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规划管理,2003,19(1):65-68.

[5]李永文,康洪成.旅游规划管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11(2):122-127.

[6]孙莉,黄小兵.中国旅游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构想——基于国内外认证制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S1):71-75.

[7]程锦,陆林.旅游产业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8]保继刚等.旅游区策划与规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9]罗文,陈国生.论旅游规划编制的全面质量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9):89-90.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相对年轻的特色专业。该专业隶属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所在学院具有4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整体来看,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较强;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实力较弱。旅游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旅游教学示范点”,2013年立项了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优质资源共享专业,同年被确定为学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每年招生80人左右,在籍学生300余人,已经培养毕业生近900人。

二、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

为了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能够就业、不愿就业”或“就业率高、满意率低”等问题,从2013年起,本专业开始实施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首先,精心选择应用型方向引领专业转型。第一期(2013-2017)以开设规划策划方向作为试点。一是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核心技能,除了旅游规划行业外,能够全面运用到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二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组合,能在学科层次上保证此专业方向做强、做特。第二期(2024-2024)拟开设智慧旅游方向作为拓展。一是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已广泛应用到现代旅游开发与管理中,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二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本专业方向的发展。其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保障专业转型。为促进规划策划的方向发展,学院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桃花源古镇有限公司、乌云界生态园、常德市文化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柳叶湖管委会、常德市中国旅行社以及常德市天际喜来登大酒店等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原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已经拓展到师资互聘、资源共享、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指导、科研互助等方面。目前,为了保障智慧旅游方向的开设,学院已经与同程旅游网、南方测绘等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的协议。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支撑专业转型。一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了方向课程模块。已开设的规划策划方向有旅游规划策划原理、旅游规划策划案例分析、规划策划制图、旅游形象设计、旅游文化学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课程。筹划中的智慧旅游方向将开设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景区智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APP设计等课程。二是对方向模块课程实施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改革,将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转型成研究式教学的选题和案例;目前规划策划方向70%以上的课程已经按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二年级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发放基本技能合格证;大学三四年级分方向对相关核心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后发放核心技能合格证。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和实训,为了让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具备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实训实习的经历,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为主成立了创新创业实体——不单旅游工作室。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在不单旅游工作室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内容包括旅行社管理和规划策划。其中,规划策划的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学生自己设计线路产品、自己组织营销,也包括为周边的景区策划规划旅游活动、旅游项目等。第一期2013级学生的规划策划项目以模拟式的项目为主;第二期2014级的学生实习时已经承接了不少实际的规划策划项目。第四,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转业转型。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实力较弱,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深度转型。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专业一是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应用研究的选题库,二是对有前景和基础的先期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三是将相关选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小组研究的选题,四是将这些选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

三、取得的成效

首先,形成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设了一大批功能明确能深度合作的校企校地合作基地。二是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80%的属于“双师型”教师。三是构建了分层次培训和考核专业技能的体制机制。四是组建了不单旅游工作室,完美地解决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的难题。其次,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水平明显提高。从2014-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系列优异的成绩。如2014年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分别获得高等院校组英语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团体一等奖;2014年获得首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2015年第二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暨“韶湖杯”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最佳创意奖”“最受企业关注奖”;2016年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互联网+旅游”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等奖;2016年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竞赛中获高等院校组普通话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了高等院校组团体一等奖。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包括第一名),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管理和技术岗位就业学生增多,就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规划策划方向的开设和扎实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求职时也能拿出证明其实力的材料,所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就业层次提高,就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2016届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管理或技术岗位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很多学生正式毕业之前就被知名的旅游企业录用在管理和技术岗位。首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规划策划方向共有学生21名,通过在不单工作室的实习实训,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已经在相关企业找到了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首先,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是深度转型的短板。旅游管理专业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进一步做出特色,最大的瓶颈是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其次,教学改革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专业转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应该是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教学部门提出了教学转型方案应该与科研部门的应用型科研转型配套;教学口提出的教学改革计划应该与督评口的教学评价挂钩。如果相关配套不完善,就会极大地挫伤认认真真从事教学改革的老师的积极性。第三,管理或核心技能实训、实习基地不足是转型的软肋。对于旅游企业来讲,大批量地安排学生进行服务岗位的实习很容易;而大批量安排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实习却不现实;特别酒店管理方向来讲更是这样。这种情况下,①转型院系在谈实习合作协议时,应以服务岗位实习为筹码,重点提出管理或技术岗位实习的要求;②根据应用方向和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建设更多针对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实训的基地;③应让学生在实施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实习之前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当然,建立以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旅游实体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学校和学院必须出台相应的支持和配套政策。第四,应用型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本专业专任教师承担了一系列相关旅游产业的横向项目,但总体来讲,应用研究的水平不高,还远没有达到有效支撑和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的。比如,在旅游文化挖掘、旅游企业管理、导游和讲解词创作方面,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校企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专业深度转型的进程。

旅游系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知识生产;知识体系

1背景与问题

关于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地理生态学、空间增长极、双向规划等理论引入旅游规划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实践方面,在旅游目的地空间构建、休闲旅游发展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为今后旅游规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在现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做好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旅游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我国学者在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往往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过渡以市场为导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研究出发点不仅破坏了各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更影响了旅游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方向。为了克服当今物质的、短浅的旅游规划研究弊端,丰富旅游规划理论体系,本文引入知识生产理论,在知识生产视野下对旅游规划进行创新性研究,可为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切入视角,包括作为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作为旅游规划理论创新的知识体系以及作为旅游规划经济功能的知识体系等三类基础形态,对于构建旅游规划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我国旅游规划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在旅游规划理论相关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石培华等对旅游规划设计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理论进行研究,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系统长远全面地进行系统谋划,以实现良性发展。冯立新等梳理了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规划热点研究认为,现有研究集中在规划理念、规划导向、旅游资源、规划技术手段等方面,但就目前来看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发展过程。王雷等在研究中创新性地引入“反规划理论”,解释了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旅游规划相关理论。廖培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重点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进行的主客观评价。张捷等认为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在景观意向导向型旅游规划理论模式的指导下进行。黄冬梅针对现阶段旅游规划创新不足、片面追求利益、研究视角狭隘的困境进行了阐述。朱莉等认为“核心—边缘”理论能够为旅游规划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邹统钎总结我国四十年来旅游规划研究中运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反规划理论、感官体验理论等。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发展,学者缺乏对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在知识生产的视角下研究旅游规划的知识体系,既是对旅游规划理论的创新,也延伸了知识生产理论的应用视角,有利于旅游规划知识体系构建,丰富了旅游规划研究的范畴。

3知识生产理论

3.1知识生产的属性和过程

知识是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过程可表述为知识生产。在知识生产理论中,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学术知识和法定知识是核心概念。当知识具有公共属性时才能够有效传播,而知识编码化能使其获得公共属性,从而传播开来得到社会认可。知识的最初形态是指经过生产、汇集、筛选和确定的学术知识。在学术知识转化为法定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利关系和形态结构的改变。

3.2知识生产的基本模式

王骥认为分析知识生产模式应该从认识层面和组织层面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认识层面包含认识模式和手段,组织层面包括组织结构和制度。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正是在学科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制度、学科组织的不同形态模式。知识生产的基本模式有两个:一是设置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主要是由相同学术兴趣所主导,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同行评议进行,知识生产的特征是同质性,是基于特定学科的,组织形式为等级制且倾向于维持等级形式;二是知识处理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表现为跨学科性、异质性和非等级性,更多关注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对比来看,后者的知识生产模式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过程兼顾社会和政治因素,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反思价值。

4知识生产视野下的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研究

通过对知识生产全过程进行梳理发现,旅游规划学科体系内部同样包含了知识生产—知识再生产—知识使用与消费—知识生产的循环过程。考虑到旅游规划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学科交叉性等特征,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向性,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当我们在知识生产视野下研究旅游规划知识体系时,应该从作为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作为旅游规划理论创新的知识体系和作为旅游规划经济功能的知识体系三方面探究,符合知识简单再生产—知识扩大再生产—知识生产的外延(继续)的总体逻辑。

4.1旅游规划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简单再生产:人才培育

旅游规划中人才培育的知识体系是指在将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培养成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所需把握的旅游规划基础知识的综合,这是旅游规划学科必须具备的主体内容。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包括地理学中的“点—轴”理论、区位增长极理论、功能衰减理论、核心区理论、集散效应理论等;经济学中的供需定律、蝴蝶效应理论、交替关系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文化学中的文化原型理论、文化工业理论、文化产出理论等和旅游学研究中的旅游符号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体验的本真性理论、旅游流的运动规律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所形成的集合被称为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知识简单再生产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生长和发展的有机生命体,体系在稳定中不断运行、不断重复,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众多旅游规划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迫切,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地维护、更新和发展,体系构建应积极面向未来,从加强不同学科间交流交叉合作,加强单方面的专业知识向复合型知识的升级,加强研究视角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主动积极转变。通过重新制定旅游规划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重构旅游规划人才培育知识体系,充分体现旅游规划学科学术包容性,这也是也是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培育内容不断更新的缘由所在。

4.2旅游规划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扩大再生产:理论创新

旅游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跨学科、跨地域、跨系统、跨文化等本质特征,同时又兼具创造吸引物、创造体验等的市场经济性,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创新来不断完善。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性知识体系略显不同,旅游规划知识体系通常是要求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的知识和工作的结合。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领域也更为专业化,结果表现为新知识的产生,即知识扩大再生产。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知识体系和简单再生产的知识体系具有并不完全一样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是现今旅游规划研究中的热点,但通过对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在升级,我们就会发现知识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意义。关于构建知识扩大再生产的知识体系,使其具有更普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要关注新知识产生的必要途径—实践。现有的旅游规划实践研究往往局限于追求经济效益,过渡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同时,在现有研究中存在着研究视野和角度“小”;研究形不成合力的“散”;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虚”和理论提出经不起推敲“软”等问题,制约了旅游规划理论知识体系形成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旅游规划理论知识扩大再生产的有效性。因此,要解决旅游规划理论创新的知识体系问题,一要凝练研究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政策导向、聚焦世界研究前沿;二要汇聚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人才工作方针;三要拓展工作平台,搭建真正体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作平台。

4.3旅游规划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生产过程的外延(继续):经济功能

市场性、经济性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特质。针对市场进行规划设计不仅是一种单纯行为,而且是涉及多系统的规划。其中包括:以景观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市场体制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以产品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独特的体验为灵魂,以挖掘和彰显地域文化为魅力,以商业服务为动力,以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为依托,形成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综合属性,作用于理论研究的外部,是旅游规划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扩大再生产的延续,对知识生产过程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旅游规划的知识体系中应注重研究并自觉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思考旅游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其核心是从投入产出的过程,明确其商业运作模式,尤其是盈利的模式和渠道。因此,当我们意识到经济功能是旅游规划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生产过程的外延和继续,就应该推动知识转让和成果转化,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用成果倒逼理论创新,使旅游规划的知识生产过程得以延续,扩大其外延,让知识生产过程产生更强烈的“溢出效应”,变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活的、有用的知识。但也应注意到,旅游规划领域内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用市场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培华,龙江智,郑斌.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01):80-84.

[2]冯立新,任劲劲.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热点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7,29(01):16-21.

[3]王雷,李旺君.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1):73-78.

[4]廖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规划评价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10,(06):135-139.

[5]张捷,钟士恩,卢韶婧.旅游规划中的共性与多样性博弈———乡村旅游规划规范及示范的若干思考[J].旅游学刊,2014,29(06):10-11.

[6]黄冬梅,何学海,罗明春.旅游凝视:旅游规划的困境[J].时代农机,2015,42(04):78-79.

[7]朱莉,万怡春.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分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6):56.

[8]邹统钎,晨星.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N].中国旅游报,2024-10-23(03).

[9]陈则谦.探析“公共知识”———概念、特征与社会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2013,(05):2-4+15.

[10]王骥.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概念及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0):76-8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