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8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6分钟。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管理,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抓统筹优化,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1、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三权统一”,即校长任免、教师调配的人事权,农村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教育经费包括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配置权统一由区直接管理;争取区财政按每年不少于全区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积极发挥镇(街)在适龄儿童入学动员、区域内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管理、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以及配合做好学校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村(居)的办学积极性;力争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深化结构工资制度改革;健全人民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鼓励和规范村(居)对教育的资助,依法开展社会捐资助学活动;完善中心管理校运行体制,明确管理校的职责和定位,强化“上下联通、左右协调”的职能,加强对小学、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
2、统筹、加快职成教发展。整合职成教资源,加强成人培训机构管理,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外来民工业务培训,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运用市场机制,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区职成教中心建设;面向就业市场,搞好职教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实现普职教协调发展。
3、努力提升民办教育办学层次。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坚持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学校创重点上档次;成立*区民办教育协会,总结交流社会力量办学经验,开展学术活动,维护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办学层次。
4、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采取区政府补一点,镇(街)筹一点,学校出一点的办法,分类按标准配齐教育教学设备,力争9所学校通过省Ⅰ、Ⅱ、Ⅲ级标准化学校评定;新增100套多媒体平台,力争生机比达到13:1;加强*教育信息网建设,加强教育网平台软件开发和资源库建设,加快教育城域网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区教职工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和会务信息的电子化。
5、大力拓宽优质教育资源。以办好*中学为龙头,全力打造精品学校、创出*教育品牌,全面提升高中段教育质量,力争高考上线率和重点率比20*年有明显提高;以加强现代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出台学校办学质量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力争省市级示范性学校达到13所,省级标准化学校达到16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到3所,省市级绿色学校达到20所,市级行规达标学校达到22所,市级德育特色学校达到4所,区级德育示范校达到19所;以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为平台,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健全的评估体系,并将初中学校评估结果与高中入学指标分配挂钩,使弱校有看头、强校有奔头,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抓重点突破,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
1、加大投入,加快新一轮校网布局调整和优化。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校网布局调整,加大对海岛灵昆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灵南小学拆扩建工作,新建横街小学综合楼、沙城二小综合楼、海城二小综合楼、温州育英学校体育馆,做好温二十五中学生宿舍与山体滑坡治理、灵昆一小教学楼续建工作,启动瑶溪六小(黄山、黄石小学撤并)建设工作,做好永中中学等校舍排危和破旧房改造工作,同时抓好新行政中心区教育配套设施规划的落实;加快*中学二期和温十五中宿舍楼、综合楼工程建设,启动区职成教中心建设,优化高中段教育资源;推进镇(街)中心幼儿园和上规模民办幼儿园建设,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提升幼教办学水平。
2、实行教育券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建立区扶贫助困基金,以政府教育券的形式保障低保家庭子女等7类对象的两免一补经费,并分区域、按比例逐步扩大受助对象;继续推行各种结对帮困、师生“每周一元捐”等慈善助学活动,规范学校爱心基金会制度,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3、重视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扩大招收民工子女入学的学额,使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加强对现有民工子弟学校的指导与扶持,规范民工子弟招生秩序,健全“疏、堵、导”体制,既避免民工子女大进大出对我区教育造成的冲击,又妥善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4、积极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做好区内示范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同时,继续做好对泰顺县的支教工作,深化支教内涵,进一步加大送教下乡力度;落实对四川省宝兴县和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的教育对口支援,积极支持区外教育均衡发展。
(三)抓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要全面落实德育首位思想。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骨干培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观念。二要突出教育重点,加强德育针对性。小学德育重点是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中学德育重点是加强“五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围绕重点,实施“五大工程”,狠抓体验活动,办好校园节会,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德育实效。三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加强校外德育阵地建设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坚持以学生为本,改进德育方式,倡导德育导师制,认真贯彻《浙江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耐心细致教育,不把在校的中小学生轻易推向社会。
2、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研究与总结,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管理和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抓好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大组活动,积极运用“教坛新秀”、“课改之星”等评比机制,重视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推广,做好全区课改工作的导航。
3、加强教育管理与科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完善教师业务考核评定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质量;出台先进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奖励办法,以奖促评、以评促建;注重科研兴教兴校,尤其重视新课改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题研究,尤其要做好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和结题工作。
(四)抓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素质
1、加强师德建设。有机结合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与平时学习修炼,有效提高教师修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坚决遏制个别教师身上的歪风邪气,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2、重视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技术等培训;重视校本培训和实践培养,做好新老教师结对工作,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和511人才工程;出台教师专业成长奖励办法,重奖优秀人才。
3、推进人事改革。坚持和完善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和向重点师范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办法,优化师资队伍;健全学校领导干部及后备力量选拔任用的办法,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积极稳妥地推进中高级教师服务期制度,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支教的制度,加强区内教师交流;出台教师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编制管理,规范学校编外用工办法。
(五)抓教育形象,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贯彻《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试行)》(浙教宣〔20*〕278号);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投诉案件查办力度;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大校务公开力度,规范学校财务制度和食堂管理,明确领导责任,推进依法治教、民主治校进程,努力打造“阳光政府”、“阳光学校”。
2、深化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和规范对教育收费、大宗物品采购、基建修缮、人事调配、师范生就业等工作的监督,做到事前有参与,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继续推行收费卡制度、收费标准公示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高中收费“三限”政策,认真贯彻市局《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办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坚持自愿原则,严格收费标准,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局领导信访接待制度,悉心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开展局机关干部下访活动,深入基层,下村进校,调查研究,掌握校情民意,增强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改善机关工作作风;实施家长满意工程,开展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的“三评”活动,全力塑造教育系统良好形象。
3、加强党建群团工作。一要健全基层组织建设,特别要做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二要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指导。三要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做好离退休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调动一切可能的积极性。四要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加强教育形象宣传,努力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上一篇:教育局规范统筹教育发展计划
下一篇:教育局科研网络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