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71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1分钟。
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争创“教育名市”为目标,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年和学校管理规范年”活动,通过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人格修养,注重实践创新,促进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工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重点学习内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入学习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结合学习全国、省、市“两会”精神。
(三)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深入学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引导广大教职工,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教育法律法规。重点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五)各级领导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适时组织学习领会领导讲话精神,联系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讨论。重点结合“教育教学质量年和学校管理规范年”活动组织开展专题讨论。
(六)身边的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组织学习《师德风采——衢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集》,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风范,激发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精神。
(七)党章。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党员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活动。抓实抓好“五项活动”:即学习党章原文、学习党章理论征文、学习党章知识测试、学习党章理论宣讲和从政道德教育等五项活动。
三、学习形式与要求
(一)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职工开展自学。集中学习时间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累计每月不少于两个学时。学习形式以学习原文、专题辅导报告、观看专题片、开展专题讨论等为主,也可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
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工作十多年来,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不少,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缺失。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不够多,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少,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也有落后趋势,因为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等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
二、成长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具体要求
(1)教学方面
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汲取名家教学特长,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
(2)学习方面
定期阅读教育专著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
(3)师德方面
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教育脉搏。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肯定。
四、实施措施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每天分时段读书,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扩大读的范围,在追求量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
3、学会反思,形成创新的工作局面。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出不足,积极客观地面对,辨证看待问题,创新工作,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中,并形成书面笔记。
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在中职课程教育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实验是该科目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将化学实验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之处,对于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针对性提高化学成绩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对中职化学课程进行改革时,化学实验应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是中职化学科目的主要教学目的。
一、当前我国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阶段,我国部分中职院校对于化学科目的教学理念稍显落后,过于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讲授,并对学生的笔试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及其作用原理、对学生这方面的考察力度并不大,导致学生在学习该科目的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有明显的侧重,进而对化学原理方面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板书形式的化学课堂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具体到化学实验,学生无法通过板书的形式对化学实验进行直观感受,这种教学方式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升其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化学科目的健康发展。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目标的话,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填鸭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十分有限。教师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局限性过强,无法对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并且在很大程度会损耗对该科目的听课质量。
(二)实验选材存在局限性。对于化学科目而言,其核心为化学实验。通常来看,学生会对效果特别明显的实验感兴趣,对化学反应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积极性则不高。但在课堂之中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安全性,尤其化学特别剧烈的实验,部分化学实验还会产生一定的有毒物质,若没有专业的通风装置,难以保障学生安全,所以部分实验无法在室内进行,或缩短化学实验的演示时间,导致最终效果不佳,无法观察到实验过程,严重打击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中职院校由于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对实验器材等用具方面的投入量完全不够,并且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想在课堂之中演示实验,也无法实现。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部分问题,造成实验无法达到正常效果,或化学现象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验能力都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作用,非常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开发。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科学合理性。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所以这种信息技术在各院校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中职化学科目也不例外。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视性,直观观察化学现象,是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直面化学实验时,其视觉效果要比教材中的平面图片好很多,所以在没有课堂现场开展化学实验的条件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若没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部分教师将全部的化学实验都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呈现,长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代入感会逐步消耗,他们会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实验,与真实的化学实验有差别,还是无法起到对化学实验原理学习的作用,并且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弱化了学生自主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验课件的制作问题,部分教师在制作实验课件时过于形式化,在实验内容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学真实性。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具有差异性的,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实验原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化学实验真实性。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通常以板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并将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所谓的“教师讲,学生记”。但化学科目的构成属性非常复杂,该科目具有非常严谨的科学性,所以化学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证明其科学性的关键步骤。伴随化学实验还会有许多的基础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公式,不同的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尽相同,并且实验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与其化学原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若没有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非常不利于对该实验背后化学原理的理解。鉴于化学实验及其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许多化学反应激烈的实验、并不能在课堂之中进行演示,这时则需要信息化技术的适当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心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化学实验呈现在课堂之中,适当将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会更加的清晰,并且多媒体设备能够随着教师的操作而开启或停止,教师可及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解析,以第一时间处理学生对实验的各种疑问。该课件也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学生若想课后复习,只需将该内容进行保存即可,便捷性较强[2]。
(二)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资源。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科目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运用,有关教学的技术手段也更加的完善,更具功能性。但在化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信息化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并不能代表学生完全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课带来的优势,客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双面性,只有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理论知识才能针对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原理、公式等知识点的了解程度。还有,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相关化学原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适当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测试。具体到化学实验课堂,若该实验的化学原理以及操作流程十分简单,或实验物质安全性较高,则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操作,同时留下课堂任务,提高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参与率,并记录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若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化学反应的持续时间超出课堂时间,这时相关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实验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该节课的课堂效率,并结合课件的便捷性以及可移动性,使学生对于该节课内容涉及到的复杂化学反应进行反复研究和学习,以达到增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化学实验课件进行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循化学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切忌形式化教学,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学习能力。还有,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性,难度适中,着重体现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最后,中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科学的化学实验课堂氛围[3]。
(三)优化教学模式并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阶段,这时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或未知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探索热情,而化学实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而合理安排化学实验的课堂内容,逐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学习热情和探索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升级,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应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为学生们呈现一个具有丰富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化学实验的观察活动中,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对产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小组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建立良好课堂氛围,在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完全避免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还能通过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大对化学实验授课新方式的研究力度。通常来看,化学实验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新课改背景,在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确保教师质量能够达到改革要求。以学生感受为主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方面,也能够充分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中职化学科目的教学质量[4]。
三、结语
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1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应用的好处
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和学习,信息化是与人类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课本中,阅读的模式是纸质书,知识的呈现是线性的,单一方面的,但是如果将信息化融入到教学中,就可以将传统教材的知识从线性转换成为网状结构,以此能够让学生清晰明了的进行知识的阅读和探究。书本上文字单一的叙述方式,不能生动形象的讲解出知识的定义,以及实验的现象和过程,但是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声音、图像、视频,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直接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教师备课前期,通过信息化,教师可以搜寻更多的资料以及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简单的理解难点和重点,同时有利于激发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操作的实验,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演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在课后,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技术进行问题对答,能够使学生在有疑问时,第一时间得到引导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不耻下问的品格。最后,化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转变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这对于推动化学学科的信息化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如何实现教学工作突破一直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步与发展的关键,虽然教师们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尝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直到信息技术的出现,让化学课堂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师拥有了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学习模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由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模式的基础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典型代表,其想要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实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就必须要先做好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分析。考虑到信息技术与化学知识的特殊性,其教学原则包含许多方面,文中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
2.1兴趣为先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要先做好“兴趣为先”原则的落实。所谓“兴趣为先”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决条件,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对于初三才开设的化学学科而言,如果学生的兴趣不足,那么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所以,为了保证信息化模式的有效应用,教师必须要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多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化学知识能够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确保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带来良好的助力支持。
2.2认知为本
“认知为本”是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予以应用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任何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为根本目标,因为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够让他们读的懂、学的会,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无论多么精彩,其都是毫无价值的无用功。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需求,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保证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内容、所讲解的知识都是学生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由此来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质量,实现对学生化学素质的有效培养。
2.3应用为法
“应用为法”是指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应用化学知识的方法,以确保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从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应用环节中,为学生的化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很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都是要以实验为基础,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但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由此得以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一些危险实验的演示,这可以做到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完成对化学实验方式、现象的观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正确进行化学实验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规范,并严格按照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在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的保护。这让化学教学变得生动、有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化学知识应用水平也因此得到提升。
3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用信息化模式的有效措施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做好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借助信息技术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实现对他们学习热情的有效调动。
3.1信息技术在课前教学准备中的应用
课前的教学准备是构建一节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中囊括了教师备课,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程导入三个重要的教学版块。但由于随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步入初中开展新一轮的学习活动后,学业压力逐日加大,学习任务也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部分的教学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课中的主题教学当中,而忽视了课前的教学准备,以至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教学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信息技术在课前教学准备环节中的应用与实施,着重将其落实到教师备课、学生预习以及课程导入三个教学版块当中。3.1.1备课。虽然,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观、教学观以及学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变革,所关注的也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但从整体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所构建的高效课堂所注重的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此,为了确保初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和完整性,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教学工作,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平台去整合教学资源,设制教学项目,派发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在高效智能的学习环境下实现成长与发展。3.1.2预习。在新时期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效果始终作用在学生身上,而在课前教学准备当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便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前预习当中,常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深度学习,以至于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强化。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学生能够实现高效预习,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必要。初中化学教师可通过云平台上传自己在教学备课中设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如微课视频、实验课程等等,并将其在线派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浏览教师所上传的教学资源,从而开展高效、自主的课前预习。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能够借助云系统实时的关注与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从而确保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1.3课程导入。课程导入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新课时,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使用的课程打开方式,是较为普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但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况来看,可以发现,现阶段仍有大部分的初中化学教师会以课堂时间有限为由而忽视了优化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往往会以语言引导的方式进行导入,导致课程衔接较为僵硬和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从而严重影响着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初中化学实现高效化、可持续性的教学发展,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起课程导入形式的优化与重构。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借助多屏显示器、智慧互动平台来构建教学情境,并结合化学知识中的趣味故事,趣味化学实验等来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于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教学“溶解度”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初中化学教师就可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利用电子交互白板为学生展示“白糖在水中溶解”的简单化学实验,并在一边操作的过程中一边向学生提出“只要不断的将白糖倒入水中,白糖就会一直溶解吗?为什么?”等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讲台上来,亲自动手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进行操作,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白糖在一段时间后便不会溶解于水”的现象。然后,教师再以此为教学导入点,引出新课。
3.2信息技术在课中教学中的应用
课中教学环节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师在课中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化学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中授课环节中,就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学习效果,巧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去优化课中问题的设置,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实验教学的指导,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构建智慧化学课堂时,同样也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创新,着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的强化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老师通过单纯的语言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原子本就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距离实际生活太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仿若天书一般。但是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就能够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视频的讲解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动和奇妙之处,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或者: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老师为了学生能更加真切的理解酸碱反应,会进行实验的讲解。通过老师提前准备的课件视频,不仅能让学生观看到酸碱之间的反应,还能观看到不同种酸和碱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酸碱反应的现象,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能够接触的方面越来越广,因此也就影响了学生之间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初中是打下良好根基的黄金时间,同时教师秉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差异性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例如: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其中碳氮氧的组合和物质,是难以被学生理解的,因此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在预习过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对于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或者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进行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语言相近化,再结合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并逐渐掌握。从而击破弱项,进而提升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信息技术在课后教学总结中的应用
课后是对一节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云端为学生布置随堂小测,根据学生的小测结果来反思本节课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难点和复习知识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自主的完善和构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完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来,在评价内容上也要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到形成性评价上来,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酸碱中和反应”后,教师可结合课堂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情况,利用云端为学生布置课题作业,让学生通过在线的随堂小测完成新旧化学知识的更替,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利用化学思维探讨生活中的“酸碱中和现象”,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教师还可利用云端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云系统中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并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更好的调整与完善初中化学的智慧课堂教学结构,构建高效化、智能化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
4结束语
上一篇:教师学期计划范文精选{优选5篇}
下一篇:教师学习工作计划{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