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3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1篇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2篇
答: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批示,要求研究加强完善特殊教育的政策措施。
新世纪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残疾孩子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学前、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还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人民群众对此极为关注,我们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尤其是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共同研究制订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工作重点聚焦在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上。随着《提升计划》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问:特殊教育情况复杂,问题涉及面广,解决的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研制《提升计划》经历了哪些过程?
答:一是委托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中国教科院对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殊教育国际比较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1445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组织调研组分别到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江西、广西、四川、陕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召开了5次专题座谈会。
二是会同有关部委对特殊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对拟实施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行研究。
三是充分吸收了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特殊教育专题调研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征求了31个省(区、市)相关部门意见,召开了12次各种类型座谈会,听取了两百多名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高校专家、一线特教学校校长、教师和残疾孩子家长的意见。
五是提交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根据会议精神,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提升计划》。
3.问:特殊教育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实施《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是建立健全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增强特殊教育的保障能力。三是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增强特殊教育的推动能力。
通过实施《提升计划》,预期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提升计划》提出了三大任务:一是提高普及水平,特别是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加强条件保障,重点是保障特教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水平。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特教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
4.问:当前发展特殊教育首先是要提高普及水平,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教育,《提升计划》对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有哪些政策举措?
答: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解决8万名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通过多种形式,逐一安排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原则上,残疾程度相对较轻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提高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学前教育,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增设学前教育部或附属幼儿园。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高等教育,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5.问:特殊教育运行成本高,《提升计划》对加大特殊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有哪些制度性的安排?
答:《提升计划》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做出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三年内达到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平均为2100元,为普通学校的3倍左右,调整后将达到普通学校的8倍左右。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调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充分体现出国家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力度。
与此同时,《提升计划》中要求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参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执行。此举将有助于扩大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保障水平。
6.问:残疾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都较困难,《提升计划》对残疾学生资助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提升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二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三是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四是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少年。
7.问:许多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招生能力还较为有限,影响和制约特教发展,《提升计划》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请解释一下具体内容?
答:主要指国家支持的特殊教育两大项目:
一是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急需的基础设施,扩大残疾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中央投资补助一批学校的建设。同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鼓励在现有特殊教育学校中设立孤独症教育康复部或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
二是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财政部、教育部将从2014年启动实施,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
8.问:确保特殊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至关重要,请问《提升计划》中制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答:在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方面有四条举措:一是各省(区、市)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可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二是完善并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三是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四是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有三条举措:一是确定专业准入门槛。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二是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各省(区、市)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9.问:为让残疾孩子有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计划》在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有力举措?
答:一是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
10.问:《提升计划》出台后,如何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需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要加强统筹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6-02
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重大项目,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实施“卓越计划”做出全面部署。“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计划”背景下,要培养卓越工程师,首先应使教师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建设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必须包括一批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而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青年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需要大量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复合性人才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因此,积极探索一整套切实可行、高效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卓越计划”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很多青年教师不仅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熏陶出来的,工程实践经历少,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卓越划”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2.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培训内容。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中缺少必要的实践技能培训,在职中培训中实践教学的培训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使青年教师在岗位培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技能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与教学相脱离。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方面理论课教学压力较大,无更多精力顾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严重缺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场所和机会,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何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支
撑,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又不健全,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既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又没有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无法逐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近年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1.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卓越计划”有关内容的宣传,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去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改革和完善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方案,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在岗前培训中除安排一些必要的与教育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外,还安排了一些与行业等相关的认知实践培训;在职中培训中结合专业实际安排了必要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内容。规定青年教师每工作五年必须主动进修学习或接受培训一次,在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之前,必须具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国内外实践培训经历。
3.加强和改进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组织地将不同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技能特长和教学特点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取长补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顶岗和挂职锻炼。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3―6个月以上下企业实践的经历。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对新教师,学校先派他们到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然后组织新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实习。
5.加大“卓越计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特殊政策,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使之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6.制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考评激励政策,提高青年教师主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激发青年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初步尝试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学校与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建成了抚顺石化公司等1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同签订了共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协议,以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共同目标,共同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为实施“卓越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基地承担着每年指导约2000余名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任务。
2.年青博士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近期学校出台了《教授、博士服务地方工作实施办法》。目前已有69名优秀青年博士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成功对接,走进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经过深入企业,已经成长为技术专家。目前已有3名教师被命名为抚顺市石油化工技术专家,2名教师为省级石油化工专业带头人。
3.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工厂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和掌握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产过程、生产现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将收集到的实践案列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校企合作办学大大促进了产学结合,校企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范围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主编、参编教材都凝结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果。
4.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聘请抚顺石化分公司100名工程实际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技术专家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科发展把握能力、常年从事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5.学校已对部分实验机构和实验室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成立了实验中心,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开方,为青年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有效平台。
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长期师资培训工程,也是一项教学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培训工作永远在路上。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如何,事关我国“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事关能否培养出我国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实践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8一03
[作者简介]严丽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常熟 215500)
师专升本院校,顾名思义,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来的本科院校。由是,教师教育在此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既需要基于现实分析,也离不开历史追寻。如此,我们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实作一系统梳理和分析。
一、历史考察
与大多数师专升本院校相似,常熟理工学院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创、60年代停滞、70年代恢复、80一90年代扩张、新世纪初升格或合并成本科院校这样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经历了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挂靠高层次大学(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这样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一些特点。
1.课程数量持续增长,课程结构日趋复杂
课程数量以教学计划所列课程计算,课程结构以教学计划中教学安排表结构为参考。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9门(其中选修课12门,学生选学5门左右),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6门(其中选修课ll门,学生选学5门),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呈现;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43门(选修课只有选学课程数和学分规定,没有供选课程名录),以普通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特设课程“四大模块”呈现;而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太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59门(其中选修课24门,学生选学12门左右),以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普通选修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六大模块”呈现。
2.课时稳中有降,实践课程“位升量恒”
课时以教学计划中所载总课时为准,实践课程主要指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因1993年前的教学计划中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均无体现)。仍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241,年均课时为747;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1607,年均课时为803.5;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56,年均课时为714;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13,年均课时为703.25。从年均课时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课时总量在基本稳定中有下降趋势。就实践课程来看,1985年、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它还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列入课程安排表中,但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其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2.3%和13.4%。在1998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已作为一个专门模块正式列入课程安排表中,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1.8%和13.1%。
3.普通教育课程不断增加,学科专业课程日渐下降,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时增时减
普通教育课程指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两课”、英语、体育等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学科性”的、通常被学生称为“专业课”的那些课程,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数学教育专业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师范性”的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从各个时期的培养方案来看,普通教育课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学科专业课程有日渐下降的迹象,而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则时增时减,但总体起伏不大。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教学计划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为21%,学科专业课程占63.7%,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占15.3%。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是15.7%、72.4%、11.9%。1998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15%、52.2%、15.7%。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41.3%、46.3%、12.4%。
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特点,一方面与学制变化、学习年限的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有关。除此,还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设计者认识的波动等有关。
二、现状分析
现状,即现时状态,为体现现状这个词的时间性,研究者把研究对象定格在最新的2010级本科培养方案上,从中探寻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为保持与历史追溯的一致性,在此仍以常熟理工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现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重视基础
从学校“关于制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可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辅修专业计划三部分构成,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组成,实践教学由实验教学和集中设置实践环节组成。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占67.4%,实践教学占32.6%。而在理论教学部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41.09%,学科基础课程占42.63%,专业课程占16.28%。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成长的基础,而两者所占理论教学比例高达83.7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重基础。
2,.调实践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地位。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课程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从量上看,实践课程的量占到了总课程量的32.6%,接近1/3,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从8周延长到16周,翻了一番。其次,从内容来看,实践课程不仅有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而且还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除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课程训练、文献检索、数学教学软件应用、中高考试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微格教学等项目。再次,从范围来看,实践课程的覆盖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拓展,尤其是一些传统上一直以纯理论面目示人的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在也增加了实践环节。
3.学科为本
在中学教师的培养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分科进行的,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学科为本非常突出,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以数学教育为例,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17门6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12门51学分,“纯数学”课程11门48学分。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供选课程共22门4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21门42学分,“纯数学”课程14门28学分。
4.必修为主
为解决“基本学历”与“个性发展”的矛盾,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同样地,为了解决教师培养中“基本合格”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也应使必修课和选修课兼容。可以说,必修课代表的是“基本”,选修课意味着“个性”,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折射出课程设计者的倾向。从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必修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2088课内教学总学时中,必修1800学时,占总学时的86.2%,而选修288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3.8%。由此可见,当前我校教师教育主要追求的还是“合格”。
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这些特点,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显示出一定的创新欲望,既包含了对未来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当下教师教育的现实诉求,是融合了当今教师培养诸多矛盾的一幅生动画卷。
三、思考和建议
在历史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在“实践课程”上的坚持和在“选修课程”上的逐步加码,同时也看到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日渐萎缩和“教育专业课程”的起伏不定。在现实分析中,我们注意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对“基础”、“实践”大幅度的强化、对“学科专业课程”倾心竭力的坚守和对“必修课程”难以掩饰的留恋。在历史和现实的连结中,我们发现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能力”,也感受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开放、自由、个性化”上的左右为难。当然,这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梳理,如果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状作进一步推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普通教育课程涵盖面非常有限仅“两课”、英语、体育、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分科细化、狭窄化,教育专业课程中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脱节等——这些或许就是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设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当前学科高度分化义高度综合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向,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有鉴于此,笔者对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1.以更为宽泛的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
“良师必学者”,而学者一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须改变目前“政治、外语加体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拓宽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复旦大学的做法,可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每一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呈开放性态势。如,“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中,有“诺贝尔与自然科学”、“纳米科技与生活”、“微电子技术”等课程。“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中,有“营养与健康”、“人类进化”、“中国古代环境史导论”等课程。在具体操作时,可适当考虑文理渗透,同时将工具类课程纳入或整合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以“分科+综合”的方式打造学科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综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由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的目标,同时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一指向,无疑对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师专升本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改变传统的精细分科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对相近学科、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教育专业,可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整合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综合课程。
3.以“教室问题”为纽带完善教育专业课程
良师必学者,但学者未必能成为良师,因为良师除了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外,还需要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践行。故教师教育若以“良师”、“教育家”为目标追求,那么其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而且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育学科”为中心的状态,引进“教室问题”课程,并与教育实践课程相间而设。因为,“教育学科”抽离于真实的、生动的教育活动,它们无法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理解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供足够生动的解释0,而“教室问题”课程源于课堂,能较为形象地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如何维持课堂纪律、驾驭课堂教学,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管理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较为具体的策略。
4.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提高课程的“开放、自由、个性化”程度
在当今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分工越来越复杂精细、价值越来越多元丰富的社会中,个性、创造性越来越具有魅力。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也越来越为教育所重视。而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教师,进一步地,离不开“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因为,只有“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其学生一一未来教师学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从而实现个性、创造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显然,目前86.2%必修课、13.8%的选修课比例与“开放、自由、个性化”不甚相合。由此,在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参照美英等一些国家高等学校中选修课一般在30%—50%的比例,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例至少要达到30%,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中均应有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注释:
①计琳,复旦4年教改引发育人模式之变[N].中国教育报,2009—7—15.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5篇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真情关心、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系统教职工奋发进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生均经费有较大提高;突出民生导向,建立了从学前到高中比较完整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公平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内涵发展,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迈出新步伐,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和好做法;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总得看来,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能上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教学点问题、择校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教师师德问题等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和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何坚持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一个不少,人人都学好”,需要我们潜心思考,认真研究,科学谋划,下大力气解决。从全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整体战略中把握教育,我们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审视甘州教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还有诸多的不适应;从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审视甘州教育,群众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仍然较低;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视甘州教育,我们距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尚有差距;从队伍建设审视甘州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深化改革的广度审视甘州教育,教育改革的步子还不大;从教育发展环境审视甘州教育,教育基本是一条腿走路,出力不讨好;从实现教育治理的目标审视甘州教育,教育还存在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在招生入学方面,有的学校没有做到划片就近入学,“小饭桌”、跨区域、跨乡镇招生的现象依旧存在;在课程安排方面,有的学校总课时安排墙上一套,执行的是另一套;有的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设不足、有的纯粹没上等。此外,一些学校在常规管理、校园安全、政府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正视、去思考、去解决。为此,我们一定要头脑清楚,认清形势,紧抓新机遇,充分利用新条件,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攻坚克难,为实现“教育强区梦”而不懈努力。
二、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考
根据目前的现状,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教育兴区战略和教育强区战略,紧紧抓住新机遇,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九大提升工程”,启动开展“八项改革”,分步实施“八项发展项目”,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打造甘州区“美丽教育”品牌。
1.聚焦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实施九大工程,全力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着力实施诚信教育工程,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美丽学子。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以诚信教育为抓手,真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实践教育体验;以诚信教育为落脚点,广泛开展“三爱”、“三节”活动,引导学生真诚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青少年道德讲堂,培养有责任感、懂礼仪、讲诚信,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心灵美雅的一代新人。二是着力实施健康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建设一批美丽校园。全面推进校园快乐一小时体育活县教育视点动,每一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启动中小学生综合体育运动会、足球等单项体育项目竞赛活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三是着力实施艺术科技教育工程,提升师生的艺术和科学修养,培育一批爱美学子。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培养,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探索建立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艺术和科技教育体系;建立丰富的师生艺术社团、科技创造社团。学生在校期间学会1到2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加强书法和民间艺术教育,广泛开展艺术和科技展示活动。四是着力实施师资能力培养工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成就一批美丽教师。强化师德建设,制定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好师资培训项目,着力加强名师、教研和学科骨干“三支团队”建设;建立甘州区名师工作室,建立学科和师德教育专家库,实行教师梯队成长,力补农村教师能力“短板”,努力建设一支形象儒雅、言行优雅、情趣高雅、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五是着力实施减负工程,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轻负担、高效率的和谐育人环境。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教案改革,聚焦作业创新,聚焦微课堂,聚焦微课题研究,研究制定甘州区减负增效实施意见,全面减轻教师、学生过重负担,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营造快乐成长的育人环境。六是着力实施特殊需要教育工程,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确保人人成才。健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支援体系;坚持差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科以外的多元智能,着力教育学生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办法,兜住知识底线,实施特殊照顾和支援,努力让每一位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优异的发展和表现。七是着力实施阅读工程,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树立一批最美书香校园。持之以恒地推进阅读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校园读书活动,以书育人,以书启智,以书养德;推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读书十佳”创建活动,着力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创建学习型机关、书香型校园和文化型家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八是着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整体提升学校品位,构建最美教育文化。坚持文化育人,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个性鲜明的教育文化系统,形成富有特色、立足实际的教育文化,推进“一校一特色”创建工作。九是着力实施“家校”共建工程,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培养一批最美家长。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家长培训工作,建立甘州区家长咨询委员会;探索建立家长义工制度;建立家长、学生申诉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家长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倡导家长评价学校发展。
2.聚焦关键领域,积极推进八项改革,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教育改革纵向推进。一是积极深化评价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成立社会评议教育和学校委员会,建立完整的社会评议学校和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学校检查归口管理;积极建立中小学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学分银行,以评价体制的改革推进教育综合领域的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督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并能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政府主导、骨干参与、社会各界组成的督导团队,提升督导权威;推行“大区域分片、责任督学挂牌”管理制度,实行“权责双向”分担机制;实行督导结果公开制度;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估、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引导学校依法运行、良性竞争。三是积极推进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有步骤推进校长任期制、聘任制,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激发校长工作积极性;全面部署并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大支教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着力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计划和教师两年一次健康体检计划,全力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及时从严处理严重违反师德事件,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四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推进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积极探索,鼓励试点,积极构建“轻负担、高质量”的多元化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三大转变”;大力倡导“尊重、发现、关怀”的课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合作参与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坚持启发诱导,坚持以学导教,以学促教,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育坚定的学习毅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校本课程改革。围绕国家课程,按照学生实际需要,拓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渠道,鼓励教师发挥专长,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工作,积极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帮助;加强推进兴趣活动社团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力争形成“一校一本”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品位。六是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围绕落实办学自,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初中升学招生办法;落实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牢牢把握各类命题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综合能力提升方向转变。七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体化发展改革。进一步推行“互帮互助,以强带弱,对口支援”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模式,推行区域中小学共同体发展计划,实现管理的同质化,推进实现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向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八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以第一幼儿园为中心,分片组建四个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推行一体化管理,确保科学保教,办出水平,促进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切实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难题。
上一篇: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推荐5篇}
下一篇: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