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教学计划概念{推荐5篇}

风中承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057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3分钟。

教学计划概念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do a good job in career planning, achieve career growth, a lo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ll of these curriculum systems have two major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he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one is the classroom is lack of expl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applying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occupation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hematic design activity pla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is us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The teaching observably improve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self concept. It proves tha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the vocational self concept should be the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lives.

关键词: 职业自我概念;大学生;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

Key words: vocational self concept;college student;occupational planning;participato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47-03

1 问题提出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形成教学为主、兼顾职业咨询、规划大赛构成职业规划教育平台。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受众面高、知识系统化的优点,是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职业规划教育成效,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宏观化。就教师而言,缺乏具体目标指导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可言,就学生而言,没有清晰的目标无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缺少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是直接经验的获得,目前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间接经验的学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因此,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职业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反映[1]。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发展”,指的是职业对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性[2]。因此,职业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自我概念的认知,是持续的职业探索中,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过程,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决策,促进职业成熟。

提出职业自我概念的课程目标,一是其理论来源于职业选择发展论,是西方职业指导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学说,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依据;二是职业自我概念核心思想是自我发展,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元素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契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职业自我概念本质是探索自我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在职业规划课程中,提供探索自我的平台,既实现了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也帮助学生澄清在职业规划中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生涯发展任务。四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具体化,职业自我概念你内容包含:了解职业个性自我(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息(职业分类、职业信息搜寻),据此归纳为六个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兴趣、了解性格、发现自我技能、明确价值观、搜寻职业信息、聚焦职业目标。

因此,成熟的理论体系、契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涯发展任务、可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提出的四个基础,如图1所示。

1.2 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3]。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照顾学生差异、重视体验和分享,适合有合作、探索、体验成分的教学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阶段属于探索期[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拓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具有探索性,课堂要体现主动探索、体验直接经验。是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发。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应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的喜欢”[5],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 [6]。但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将参与式教学融入到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并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一个班(43人)作为实验班,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理科生30人,文科生13人,对该班开展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同校同级另一个班(45人)作为对照班,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理科生33人,文科生12人,对照班同学均未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两个班学生是自主选课后形成,无人为干涉。

2.2 实验工具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王亚琨编制,共五个维度30题,采用likert自评五点量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说明职业自我概念越明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0.832之间。

2.3 效果检验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同时,在实验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同学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实验效度。

2.4 参与式教学设计

结合课程六个专题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表1),每周用一次课完成一个专题,每次120分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启发、参与、体验、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悟和学习,达到自我探索。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所测查特质基本同质。

3.2 实验班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教学前后比较(表2)

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后,实验班在职业个性自我、职业人脉自我、职业外在自我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

3.3 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各维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无变化。

4 结论

4.1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方案设计合理

研究将教学目标界定在职业自我概念的培养,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探索展开。职业自我概念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根基。大学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期,大学阶段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有正面的帮助和意义。职业指导理论创立者Parsons提出职业指导教育三大任务,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本身具有个体多元性、职业深入化的特点,面对学生人数多、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学受诸多约束,相较而言,自我认知成为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学生本身心理成熟度和阅历而言,更乐于参与职业自我认知的探索,对于职业对人的要求探索受限于很多因素,例如:缺少工作经验、无法到工作地深入了解、探索信息真实性有待斟酌等。

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探索过程中,最大程度照顾学生间差异,让不同特点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有所收获。方案设计以实践、活动、体验为基础,每次课程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借助体验式活动,讨论分享学习。例如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节,任务目标是明确价值观,认识到每个职业的价值,借助“找零钱”、“价值拍卖”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在职业生涯里,我认为最主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在职业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学会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方法,意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2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参与式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实验组教学前后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自我个性,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了解心理自我在职业中的体现,进行自我塑造和调适;发现职业人脉,从而认识到社会自我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客观认识外在自我,充分发挥外在自我认知在职业概念中的。尤其在明确职业信息自我和职业目标自我方面,参与式教学干预效果更好,教学前后测差异到达非常显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搜寻职业信息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涯每一个阶段,进行职业信息搜寻的专门训练,这是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学会为自己确定目标,甚至是详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实践和生涯成长中不断探索、调整,是伴随一生的任务。在我国,大学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最需要的是习得科学的探索职业自我概念方法,作为一项技能服务于整个生涯规划。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技能获得,激发后续学习。

4.3 课堂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有效性得到证实

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业实践等。目前研究集中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意义,忽略了课堂渠道的培养,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普遍场所,有受众面大、普及度高、时间易统一的特点,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刊1.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8-49.

[3]甘肃省教育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的参与式教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8.

[4]钟谷来,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J].

教学计划概念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教学计划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培养目标; ERP; 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5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03- 03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的变革而提出的概念。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课程。

目前ERP市场发展比较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ERP对企业的重要性。ERP 概念的外延也变得更加广泛, 几乎成了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1]。因此对于ERP人才的培养,成了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个方向。本文从ERP培养目标方向出发,探讨ERP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的设计。

1 ERP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1 ERP人才需求现状

ERP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纷纷应用ERP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如国内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于是对ERP人才的需求在逐年递增。调查显示,目前87%的企业拥有ERP系统,这些企业ERP系统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据专家估计,未来5年,管理信息化领域至少需要5万~6万名管理软件应用人才。

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主要有3类:

(1) ERP实施顾问。要求精通ERP理论与ERP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项目实施方法论,能够有效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ERP系统顺利实施。

(2) ERP系统应用与维护人才。要求能够应用ERP软件进行经营管理,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能够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进行ERP系统维护。

(3) ERP系统开发人才。主要是开发ERP系统,根据需求分析、开发适合企业的应用系统。包括ERP平台开发和二次开发。目前ERP软件开发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1.2 ERP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市场ERP人才的需求分析,笔者结合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计划,提出基于培养目标的ERP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将围绕以下两个培养目标进行。

1.2.1 ERP应用管理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信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两个培养方向:一是信息管理方向,二是信息系统方向。信息管理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数据的管理能力,包括数据挖掘、信息服务。其中包含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如ERP软件。ERP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管理思想,它没有停留在对以前的手工流程的模拟上,而是在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2]。

ERP系统应用,将重点培养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根据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实施ERP系统、正确应用ERP系统和自主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1.2.2 ERP软件开发培养目标

信管专业的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研发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培养目标,在ERP课程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ERP需求分析、业务流程设计,并能够开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简单的ERP软件,或在已有ERP软件平台的基础上二次开发ERP应用系统,特别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ERP的设计与开发[3]。

2 ER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ERP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的信管专业状况,认为在ERP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于ERP很多学生甚至包括一些教师不理解,有的认为ERP就是一个软件,有的认为ERP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理解,ERP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4]。正由于对ERP的理解有误,造成教学定位不明确,走两个极端,将ERP仅作为一种软件或将ERP视为一种管理方式来进行教学。

2.2 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

盲目开设ERP课程,是目前许多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一个通病。ERP 课程的开设, 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计划和资源整合规划[5]。有不少学校没有充分考虑这门课的前后续课程,就开设此课程,使其成为一门孤立的课程。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践环境也缺乏,仅限于计算机设备,没有实际的企业运作模拟环境,更没有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同时教师也缺乏教学经验,教学知识比较片面,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无法提升学生进行企业资源规划的能力,教学效果差。

2.3 理论知识分离而不连贯

在ERP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教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没有将ERP中的所有理论知识当作一个整体来讲述,如讲解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是与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只看到“采购”这个点,而没有抓住“供应链”所联系起来的所有企业业务流程这个面。只是片面地讲解采购的相关概念、怎样进行采购,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要采购、采购还应与哪些业务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离

课堂教学只能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无法理解ERP的实质,实践是掌握ERP真谛的最好方法,教学中缺乏实践使得ERP教学成了纸上谈兵。在教授ERP实验时,实验课通常按其模块功能进行割裂式学习,这不仅破坏ERP的整体性,也与ERP系统的集成化思想背道而驰[6]。ERP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立体化沙盘、实物教具、各种教学用软件等。在考核方面,加强对以实物沙盘为核心的感性经营体验和以电子沙盘为主体的理性经营体验阶段的考核[7]。在实践应用方面,应与企业进行合作,而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将课堂讲授、实验应用、企业实践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ERP的教学效果。

2.5 教学资源的缺乏

不少管理类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认为ERP课程只要有软件和电脑就可以开设此课程。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ERP的教学要求。ERP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应用管理系统。新型的管理思想是需要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并借助ERP系统来实施,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为了达到ERP的教学效果,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实验模拟环境和完善的企业实践环节。教师要求熟悉企业管理和具有娴熟的信息技术,实践要求能够模拟企业的运作,要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做到这些,ERP课程教学才有效果,才能达到开设此门课的目的。

3 ERP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体系设计

对于ERP课程而言,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有效途径。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与实践,提出以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法。

3.1 点—线—面概念扩展式的教学模式

ERP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强,且概念比较多。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忘记概念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反复琢磨,决定采用一种点—线—面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3.1.1 从一个概念出发,将后续概念串连

比如从“物料”这个概念开始引申,那么就有“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等一系列核心的后续概念,这样就对掌握ERP的原理与方法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

3.1.2 由概念主线扩展到面

在上面分析的主线下,“物料”—“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作业控制”,由每一个节点可以引申相应的概念,如“物料”,可以引申出“时间”、“时段”、“提前期”、“物料属性”、“物料编码”等很多概念。“生产规划”可以引申出“ERP计划层次”、“面向库存生产MTS”、“面向订单生产MTO”、“资源清单”和“粗能力需求计划”等一些重要概念。由“主生产计划”可引申出“产品结构图”、“物料清单”、“物料清单种类”、“时区”、“时界”、“预测量”、“销售量”、“订单量”、“毛需求”、“计划接收量”、“预计可用库存量”、“净需求量”、“计划产出量”、“计划投入量”和“可供销售量”等大量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扩展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ERP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3.2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应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笔者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1) 让学生参与。教师在讲解理论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先理解,甚至是讲解,再让同学来指正,教师辅助。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2) 分组式的案例讨论。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时还能获取到一些学生的想法,甚至是对信管专业的一些建议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有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验或者实践,甚至是只有ERP软件实验。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ERP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但是与实际可能会有差异,特别是现在ERP软件种类繁多,有的时候,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软件中有不同的叫法,这样学生会怀疑理论的正确性。

针对我院ERP的实验实践环境,在教学设备资源较薄弱的条件下,通过下列方式进行实验(实践):

(1) 课前与课后调研相结合。课前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获取相关信息。这些调研资料对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另外一种调研方式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从效果上来看,没有实际企业的调查效果好。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需要进行甄别,如果能够获取ERP方面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对教学还是有帮助的。

将获取的信息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是一种师生互动较好的教学方式。

(2) 实验课的验证。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就是验证课堂上所学理论的正确性。从笔者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方式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理解的内容能够在实验室中找到答案。

(3) 实践课的锻炼。ERP除了课堂讲授与实验之外,还有专门的实践课程,比如企业实习。实习课是真正应用ERP的开始,通过实习课,学生能够将ERP的集成化思想理解透彻,能够更好地掌握ERP原理与方法,为以后从事ERP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 ERP实践体系设计

依据信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ERP的教学在实践方面是核心部分,以下从4个方面探讨ERP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3.3.1 统一的实验方式

两个培养方向统一的实验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掌握ERP的基本理论,会应用ERP基本模块的功能。为后续深入学习ERP打下扎实基础。

3.3.2 基于培养方向的基础实训

基于培养方向的基础实训课主要强调ERP模块的应用。在基础实训课的设计上,分方向进行。信息管理方向,强调ERP模块的应用;信息系统方向,强调ERP模块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初步开发。

3.3.3 基于培养方向的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整个ERP相关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体现ERP集成化思想。信息管理方向重点在于ERP软件的应用与实施部署以及ERP沙盘模拟。信息系统方向强调在集成化思想下的整体ERP分析、设计与开发。

3.3.4 鼓励性创新实践

此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可选内容,主要是面向对ERP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展。主要内容须体现创新。教师或学生选择一个ERP课题,课题的内容主要是ERP所体现的先进管理理念、企业流程的优化、ERP的前沿问题。

通过上述实践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ERP理论与方法、理解ERP的管理思想、能够研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简单的ERP软件。不同专业的ERP教学体系的内容,各自的培养目标侧重不同[8]。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只针对信管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具体内容见表1。

4 小 结

本文分析了目前ERP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结合ER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培养目标导向的ERP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明显。ERP课程是信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体系设计等方面仍需改进,要求教师不断地摸索,找到适合信管专业学生学习ERP的合理途径,使该门课真正成为信管专业一门实用的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刚. 高等院校ERP人才培养刍议[J]. 教育与职业,2006(14):123-124.

[2] 王舰,王秀云,孙凤娥. 业务流程导向的ERP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9(5):111.

[3] 张玉祥,杨柳,沙寒,等. 中小企业ERP软件系统框架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6(6):76-77.

[4] 齐二石,霍艳芳. CIMS环境下的ERP管理模式——概念、理论及实施研究[J]. 工业工程,2000(3):11-13.

[5] 张庆丰. 对高职财经类专业ERP 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8(12):87.

[6] 李立志.基于ERP平台和校园网构建经管类院校综合实验教学体系[J]. 商业会计,2010(3):70.

教学计划概念范文第4篇

【案例】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呈现了如下认识面积概念的教学过程:

1.摸物体的表面,感知面。

2.摸物体的表面,比较面的大小。

3.揭示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4.回归现实,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

5.引申到所学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6.揭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7.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几种方法。

【思考】

这其中,看似让学生经历了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转向对数学概念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但细细体味,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过程显得不够精致,尤其是对“面的大小”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从课末回顾反思“哪些留在了脑子里”的学生回答中,均未提到认识了“什么是面?”“什么是面积?”等概念,只是说到了一些平面图形面积比较的方法。可见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在头脑中建立起面积概念,没有使自己的几何概念认知结构得到有效拓展。究其原因主要是:

1.概念本质的把握不够全面

小学阶段所学的点、线、面、体都是基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它们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几何概念。事实上,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就越是难以说清楚,因为在描述的过程中无法借用其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面”则是一个平面概念,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抽象不仅舍去了物体的颜色、材质等物体本质要素,还忽略了其所占的空间:面不分厚薄。也就是说,这种抽象了的概念本身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正如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所写的:面只有长度和宽度;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的平放着的面。这样一种抽象的、又带有点物理化倾向的描述,揭示了“面”的概念本质。

此外,教师还忽视了“面的大小是面本身固有属性”这一基本事实,单纯借助于对不同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来得出“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一结论,并直接据此下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这里,需要澄清的认识是:“物体表面有大小”并非是单纯由比较而得出的一种相对结果,而是面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词典中“大小”有一种意思是表示程度,因而“面的大小”应是指“面”自身的大小程度。“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自身存在的一个客观属性,指的是不同物体表面都有其各自确定的大小。由于对面积概念理解不够全面到位,也就难以真正地让学生准确建立起面以及面积的概念。

2.概念建构的过程显得粗糙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倡导“有过程”地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也需要在课堂互动中精彩生成。结合上述对面与面积概念的本质解析,再对照上述教学过程,不由让人觉得概念建构的过程显得粗糙,尤其是缺乏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真正拨动思维之弦,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加以深刻体悟和准确把握。

【改进教学】

结合上例的反思,我们觉得教学中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概念本质,使概念建构过程精致化。这其中,对“面”的感知活动要充分、到位,抽象过程要精致、自然,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面积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个精致的概念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面”的认识过程进行了再设计与再实践:

1.精致地感知“面”,把握面的特征。

(1)在摸“物体表面”中具体感知面的形象。

①摸摸课本的封面。(方法指导:用手掌认真地、慢慢地摸课本封面的全部。要求:在摸时要静静地感受它。)

②按同样的方法和要求继续摸摸课桌的面。

(2)在议“物体表面”中初步形成面的表象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觉。

生:它们的面都是平平的。

生:还很光滑的。

(3)在比划“物体表面”中不断丰富面的表象。

师: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继续摸摸,感受一下它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

生:我摸的是橡皮这一个面,只有这么大的。

生:我摸的是文具盒盖子的面,有这么大。

2.精致地抽象“面”,建立面积概念。

(1)想象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接下来我们不摸了,想象一下老师说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多大,也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比如我们常见的一张试卷的面、一张光盘的面有多大?

学生一一用手比划着大小。

(2)指出黑板面,揭示面积概念。

师:黑板面在哪儿?请上台指一指。

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指了一下。

教师在他指的那里画了个小圈,问:哦,这一块就是黑板面吗?

学生又重新指了指,教师顺势又画了一个大一点的圈,问:是这里吗?大家都不认同。

师:到底哪里是黑板面?

另有学生跑上前来用手绕着黑板一周,指出:这一周边线围成的面,就是黑板面。

师:对啊,黑板四周一圈边线围起来的面才是黑板面。如果让你上来摸黑板面,要摸多久?

生:要摸好久了。因为黑板面很大。

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知道,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而且都有各自的大小,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让学生照样子说说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的面积。(略)

(3)描下物体表面,认识平面图形面积。

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蒙上眼睛,摸一个皮鞋盒的上面和侧面,并说说哪个面积大。

师:我们刚才所认识的“面“都是在物体上的,大家能想个办法把这两个面“请”到黑板上来吗?

生:把它们描在黑板上。(教师按照学生意思描下来)师:这两个都是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刚才摸的皮鞋盒两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大家会用粉笔来表示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学生上台涂出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小结: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3.精致地巩固“面”,完善面积认识。

(1)在线与面的对比中直观巩固面的特征。

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大家能上来指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生:不行,它是一条线段,只有长度。

师(课件出示一个封闭平面图形):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上台指指。(学生上台用手掌比划着指出。)

(2)在线向面的变形中抽象、巩固面的概念。

师:老师想来变个魔术,让这条线变出面积来。(课件展示线围成封闭图形的过程)现在这条线段变成什么图形了?

生:封闭平面图形。

师:现在这个图形有面积了吗?大家比划一下这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比划)

师(课件继续围成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这个图形有它的面积吗?

生:没有,因为它没有封闭起来,摸的时候可以向外面摸出去,不能确定面的大小。

师小结:是啊,只有一条线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它才可以确定面的大小,也才有它的面积。

【反思】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概念源自于日常生活,它是生活中具体实物的几何抽象物。小学生所学习的几何图形概念都是最基础的概念,比如线、面等,他们头脑中尚无相关的前知识系统进行合理迁移、扩充,学生建构这些基本概念主要是依靠几何抽象而实现的。我们需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几何概念建构的过程,并努力使其精致化,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经验向数学概念的顺利过渡。

1.精致化的前提是精确把握概念本质

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就面积概念的建构而言,其重要的基础是“面”的认识和建构。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呈现“面”的概念,只是让学生摸摸有关物体的表面。在此,教师应该进一步发掘、精确把握“面”概念的本质内涵,先让学生准确形成对“面”的认识。上述改进教学中,教师丰满并精致了面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的基础上,自由表达对物体面的感性认识,突出面是平平的、光滑的这些共同特征,进而通过比划、想象活动,认识到每个物体面都是有自身大小的。如前文所说,面的大小是面本身固有的属性,体会面的大小并不是单纯通过不同面的比较而得出的,而是通过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面的大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把握面的特征。面积概念的核心就是“面的大小”,因而准确建立面的概念之后,面积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此外,面积与长度这两个基本的几何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学中应该适度地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得到较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2.精致化的重点是精细设计、建构层次

与原先案例相比,改进后的案例突出了对概念建构过程的精细设计。这种精致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结合儿童概念学习的认知心理特征,对概念建构过程作出了清晰的层次设计。一是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先让学生在实物的触摸中感受面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表达出触摸的感受,在说、议的过程中初步领悟面的特征,学生对面的感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述,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操作感悟,让学生比划出面的大小,逐步形成面的表象。这样的操作过程层层深入,学生的体验感悟逐步深入,接近本质。二是在想象再现中抽象。空间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的核心,想象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直接想象并比划出所说物体面的大小,这是对学生头脑中已有面的表象积累的再现考验,也是学生对面概念的深层次体验。在指出黑板面大小的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的空间思维逐步向整个黑板面过渡,“逼迫”学生感受、抽象出面的大小是指周围一圈边线围出来的内部平面大小,可以说此时学生对面概念的认识基本到位了。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实现从概念表象到概念本质的逐步抽象。三是在对比沟通中深化。改进教学中及时地让学生对比一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不同,其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维空间面积概念的深化认识。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线是以长短而论的,面是以大小而论的,进而在变化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面是有边界的”“面是由线围起来的”,有了边界才使“面有了确定的大小”,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因而深化了对面积概念本质的理解。

教学计划概念范文第5篇

“2061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计划,旨在帮助所有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提高他们的科学、数学及技术素养,以适应未来由科学和技术主导的世界,使美国的下一代在面临巨大变革和考验时,成为响应变革、适应变革、造就变革、影响变革的新一代。长期的科学教育改革,必须始于学习目标,而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2061计划”的第一本书―《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为学生如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成年人,及在每个学习阶段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提供建议。1993年,《科学素养的基准》出版,明确陈述在二、五、八、十二年级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并能够使用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1996年,美国推出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整体而言,“2061计划”旨在提高人们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从而更加独立、负责任和富有成效地面对明日之生活。

为了达到上述标准中确定的科学素养目标,“2061计划”在K-12(幼儿园至高中毕业)阶段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并为此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一、宁简勿繁:课程“瘦身”计划

在学校,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但许多教科书和学科教学大纲并不是这样认识的,它们列入大量内容,其中不少是有着肤浅细节和远超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技术术语。学习范围总是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2]。譬如,小学科学课程年复一年地教授恐龙、植物等主题,若要拓展其他主题,教师通常要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展品。到四五年级,科学学习变成对术语的记忆和对课文的梳理,这一重科学术语而轻科学实质的学习方法一直延续到高中。总的来说,科学教育的现状是:教学内容有广度没深度,信息过多却缺乏精髓。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人们的科学素养。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不要从小到大强迫学生消化随科学进步不断涌现的科学内容和词汇,而应进行科学课程“瘦身”,为缓解国家在科学教育上的困境出一己之力。这便是宁简勿繁的理念。

“2061计划”系列报告之一―《科学素养的设计》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减负的具体措施,包括削减主要学科、删减主要学科的分支学科、减少技术词汇、减少无用的重复[3]。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是容易之事。为此,它提出参考性建议:如果与学习上的收获比较,“学科”的真实成本过高,就停止该学科并考虑删掉。例如,电路是一个物理学基本概念,有研究数据显示:在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运行差别的知识上,从小学到大学,学生都存在很多困难。教师经常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且不论收效怎样,学懂电路概念对学生科学素养有多大重要性呢?从知识本身看,除了对攻读物理学或工程学的学生有一定的价值外,电路学本身对科学素养并没有多大作用。因此,“2061计划”得出结论:串联和并联电路作为一种科目,最好不列为科学核心课程目标,因为它需要很高的教学成本,但只能获得很低的收益[4]。

为了避免被指责削减后的课程过于简化,教师应考虑国家标准和基准的本意―什么是学生最应该了解的核心科学知识。课程“瘦身”的目的不仅是表面上删减课程现有内容,背后的深意是为了赢得时间学习和理解重要事实、原理及其在科学、数学和技术上的应用。精简课程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可能很痛苦,但相信结果会证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重软轻硬”: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进入21世纪,技术已成为非常有价值和强有力的教学工具,尤其在美国,技术一直被吹捧为教育的奠基石。然而,由“硬件”推动的教育改革,由于过于强调技术魅力,过分夸大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往往忽视课程内容和结构所起的作用,这注定会失败。学校过于匆忙地引进这些技术,很少花费精力核查它们的技术内容,未能适当地确定其所能起的作用,也很少培训教师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一旦学生、教师和家长发现这些新技术的缺陷,就可能把它们扔在一旁,永远束之高阁[5]。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对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很重要,但所取得的效果应主动归功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工作能够与新技术完美配合。教学是人类古老的手艺,如何将教学法现代化,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2061计划”提出有效教与学的方法和原则,有些在科学、数学与技术教育中尤其重要。

1.“学”不一定是“教”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现象极其复杂,既涉及学习者内部过程又涉及外部影响,既有内容问题又有形式问题,既有简单的学习形式又有复杂的高级学习形式[6]。一堂讲得很好的课,许多学生,包括学习天分很高的学生,实际理解的东西比教师预计的要少。因为不管教师和书本传播的知识多么清晰,学生都需要靠自己来体会它们的含义。因此,学校应选择和强调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质量上,而不是所教信息的数量上。

2.重视学生的现存观念

有效地学习不仅要求新旧概念知识建立多重联系,还要求人们彻底地重建思维方式。学生入学前,对可能遇到的每个论题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他们最初形成的信念会占据统治地位,有些错觉会长期跟随,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存观念,帮助他们转变错误认识,理解并接受新观点。

3.课程应与科学探索性质吻合,反映科学价值观

科学知识的学习,既要通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更要通过做什么和怎么做获得定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步骤培养学生在科技领域的典型行动和思维经验:从自然界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把注意力放在收集和使用证据上―提供历史背景―坚持清晰地表达思想―采取小组学习方式―不要把求知和发现割裂开―淡化记忆技术词汇的重要性。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也不是一种累积知识和验证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融入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奖励创造性,鼓励健康的质疑精神,同时避免教条主义[7]。

4.教学要消除学生学习上的顾虑

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习数学和科学时,容易产生强烈的顾虑和失败恐惧感。例如,化学科目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许多学生惧怕使用实验仪器或其他工具,因此会失去动手操作的学习机会。教师应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告知安全注意事项,提供使用仪器工具的丰富经验。此外,由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往往会形成在这方面不如人或不适合从事该工作的刻板印象。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行动,扭转这种令人沮丧的局面,改变观念,选用一些学习材料,介绍女性做出的贡献,鼓励女学生树立自信。

三、科学无处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现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应变和数字技术的使用,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学生在学校教育系统内获得的知识脱离社会实践,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使得除学校之外的家庭、博物馆、社区等非正式环境下的教育越来越受到追捧。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非正式学习对激发和维持中小学生终身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以科技博物馆为代表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场所,正以独特的科学教育价值,吸引着各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在这方面,美国科学促进会创立的以“科学无处不在”为宣传主题的“科学素养伙伴计划”(Partnership for Science Literacy,缩写PSL)有较大的说服力。PSL选取美国范围内的5所科普场馆,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在许多社区开展一系列的科学主题活动,发放“家庭科学指南”手册,最终目的就是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各种科学知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PSL希望借此向大众传达这样一种理念:“科学,陪伴着您和您的孩子度过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需要科学的营养;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会是无限的快乐。”[8]

这一以家庭和社区为主的科学素养活动,成为连接课外科学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纽带,打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渠道,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理念,科技博物馆在努力提高科学教育成效的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2061计划”自与博物馆合作以来,一直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博物馆也在尝试采用新的方式为学生、教师、社区及学校系统服务。

学校是正式性学习的代表,一大特色是权威性和结构化,而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情境则代表一种尊重、包容和平等[9]。非正式学习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人们具备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容不迫地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四、通向未来的桥梁―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迈向科学教育改革的第一步。用科学知识武装教师,然后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这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向智力和实践的挑战。为了使教师具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根据“2061计划”目标和原则设置的课程任务,必须进行专业的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的目的,首先是帮助教师理解科学素养目标。“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基准做了清楚的解释,即客观反映出学生应该能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人们经常按照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及各地区和学校的现行课程解释基准。例如,《科学素养的基准》中“地球”主题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描述:“开口容器中的水会消失,而封闭容器中的水不会消失。”参与“2061计划”讨论的部分专家看到这一表述时,以为是要求K-2年级的学生理解蒸发原理,包括对分子、肉眼不可见的水蒸气及“蒸发”概念的理解。正在教K-2年级学生“蒸发”概念的教师更是这样理解的。然而,基准中并没有提到关于“蒸发”的内容,只是描述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这是某些基准的表达方式。以后才会根据这一现象再设立进一步的基准描述空气是气体的概念,以及蒸发的概念。于是,可以惊奇地发现,培训前后教师对这一学习目标的理解会发生具体变化[10]。

开口容器中的水会消失,而封闭容器中的水不会消失

深入研究学习目标前,参与“2061计划”研讨的专家通常会这样理解这一针对K-2年级学生的基准要求:“了解蒸发作用”“理解物质存在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对体积有量的认识”“应该了解水的特性。比如,水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按照特定的研究程序分析后,他们通常会改变对这一基准的看法:“这仅仅是对容器有盖没盖时出现现象的描述”“严格来说,这只是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无须解释”“概念线性图中显示,K-2年级学生不必理解蒸发的概念”“希望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能对这个现象有一定认识”“研究显示对该现象只需点到为止”。

如此“较真”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基准和学习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传递给学生的是恰当而准确的知识。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对学习目标即基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基本概念或任何类似专一性标准的透彻理解。为此,“2061计划”开发出专门的教师培训光盘―《科学素养教育资源:职业培训》,供高校教师制订职前教育计划、各学区设计在职教师培训或教师自学教学目标时使用。

其次,教师培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传统的教师培训计划通常并不注重这一点。目前,科学课教师面对成分越来越复杂的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态度和行为的挑战,如欺骗、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对学习漠不关心等。教师培训教育通常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很少涉及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结果是大大加强而不是减少对某些学生的偏见。所以,应当向未来的教师介绍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在面对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障学生和家庭低收入学生教授科学课时,可能会产生特殊的教学问题。由于社会人口组成的日益复杂化,学校学生背景趋向复杂化,教师应当谨慎教学,学会对待各种背景的学生[11]。

最后,教师应通过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水平。所有的科学课教师,绝对要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才能实现《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科学素养的基准》所要求的各种目标。对此,中学科学教师至少要主修一门科学专业课。只有加强对专业的学习,才能对科学有深入的了解,在重要概念、理论及应用上显现出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当然,“2061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性和系统性的。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子系统,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而且最终是为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科学素养目标的捷径。从课程“瘦身”到新教学理念的贯彻,从非正式学习的实践到未来教师的培养,传递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信念和决心,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7]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序, 174-175.

[2][3][4]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科学素养的设计[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203, 203, 207.

[5] [1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153, 209-210.

[6]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14.

[8]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计划. 科学素养运动: 连接校外科学学习和学校科学教育的纽带[EB/OL]. http://.cn, 2005-1/2015-10.

[9]Falk J, Storksdieck M.Using The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 to Understand Visitor Learning from A Science Center Exhibition [J].Science Education, 2005, 89(5): 744-778.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