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06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改善计划范文第1篇
探讨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措施,提供工作思路和多视觉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巩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良好局面。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和协调运作机制,落实好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分工、《*区人口计生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突出对重点责任部门的考核。
二、完善基层经常性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落实好《关于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强化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密切协作,切实解决好“人户分离”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等问题。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全面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依法行政考核评估基本要求》。深化居民自治工作。
三、完善改革创新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实现新突破
继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居的创建活动。全力建立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借助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残疾人救助、为老服务、人口信息“六网合一”工程建设,实现对人口变动和个案信息变动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服务。将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
四、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改革成果惠及计生家庭
完善政府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做好独生子女死亡、伤残且不再生育家庭的特别扶助工作,探索建立对计划生育家庭节育手术并发症生活补助和采取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等制度。
五、完善城市计生工作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建立起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将流动人口特困家庭纳入区计划生育救助范畴。按照“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统一考核”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相关职责,强化“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落实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席会制度。落实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六、完善部门联合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实施“三促进”工程,巩固“四优一满意”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进一步规范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制度。
七、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形成立体化大宣传格局
建立区、街人口计划生育宣传阵地,年内建成10个人口文化宣传专栏。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独生子女母亲教育指导”工程,推进幼儿早期教育。继续开展好青春健康教育,整合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
改善计划范文第2篇
去年年底,我省下达了2011年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补助经费2.55亿元。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小学提高到1000元,初中提高到1250元。为改善供餐条件,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4.2亿元,重点支持37个试点县市农村中小学校改善供餐条件。目前全省享受课间加餐的学生有103万,提供营养午餐的学生有47万,我省营养改善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会上指出,加强食堂管理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今年湖南各试点学校要相继成立由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在食堂管理、监督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加快学生食堂建设,各地将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专项资金,加快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的食堂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此外,为确保营养改善计划有序有效实施,湖南将建立联动的监察机制,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的行为,把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放心工程”、“阳光工程”,确保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
省食品安全办主任、省卫生厅厅长张健在会上指出,对食品安全问题要真正做到“零容忍”。为此,省食品安全办将在今年底对各市州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年终考核中,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会议还透露,为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各试点县市将确定不低于30%的学校作为学生营养状况监测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营养状况常规监测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同时,各地还会将营养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大力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改善计划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各学校要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认真履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责任到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二、度重视,做好招标
县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营养办”),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下,按照《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方案(试行)》,汲取2013年实施“蛋奶模式”的经验,本着“营养、安全”的原则,按国家资助标准每生每天3元,配合相关部门搞好供餐所需营养品采购工作(政府公开采购)。2013年我县供餐模式为:“牛奶<200ml>+鸡蛋<50g>+面包<50g>”(单周一三五牛奶+鸡蛋,二四牛奶+面包;双周一三五牛奶+面包,二四牛奶+鸡蛋;2013年春期双周五多喝一盒牛奶;2013年秋期每周五多吃一个面包<50g>)。牛奶中标企业为: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鸡蛋、面包中标企业为:省虹名商贸有限公司。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标语、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强化科学营养知识、食用方法、卫生知识等的教育,让学生养成安全、卫生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强化管理,确保安全
各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和预案,在显眼位置悬挂标示牌和公示牌,定期公示相关信息,成立膳食委员会,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各校要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查,保证食品入库、贮存、加工、出库、分发等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保证从业人员体检,搞好库房消毒,坚持食品留样、试尝等制度有效执行,不留任何死角。“县营养办”将协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深入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营养餐食品的安全。各校要建立完善学生实名制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使用“县营养办”统一格式的各类表册,按照政策要求建立规范、真实的档案资料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数据,坚决杜绝虚报冒领等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发生。“县营养办”将配合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定期深入学校进行核查,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有效。“县营养办”将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各乡镇中心校要加大对辖区内校点的检查力度,尤其是边远村小、民办学校等薄弱环节的监管,推动全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平稳开展,确保学生、学校、社会三满意。
五、建立机制,加强监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要求和卫生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12〕65号)文件精神,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为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县营养办”将协调和配合县卫生局做好试点学校的监测工作。各监测学校将在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按照《宜宾市疾控中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技术方案(试行)》和县营养改善营养健康监测工作培训会(2013.1.25)的相关要求,建立学生营养水平、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监测档案等资料,并认真负责的按时填报各类营养监测数据,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积累科学依据。
改善计划范文第4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完善提质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4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进行安全隐患治理。(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新改建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实施5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县供电支公司)
——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积3.353万亩,林木绿化率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村庄绿化,在6个村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牵头单位:县林业局)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学校校舍,购置基本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把农村学校师生生活环境改善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农村学校“六有”建设(有运动场所、有水冲厕所、有洗浴条件、有公共绿地、有饮水设施、有照明路灯)。新建农村幼儿园4所。(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成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选出2人作为2016年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对象,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组织12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以上医生对口支援4所乡(镇)卫生院。改善12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环境,购置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县卫计局)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32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运转,340个乡村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740户。(牵头单位: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台)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空巢、高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二)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解决1546户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1、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工程治理,推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工程治理。(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145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3、易地扶贫搬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
行政村就近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中心村、乡村旅游区插花安置、货币补助安置等多种搬迁安置模式,对完成建档立卡、有移民搬迁意愿的96户300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牵头单位:县扶贫办)(三)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专业化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宜居和健康水平。
1、农村垃圾治理。按照“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盖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资金、人员、设施设备保障,继续推进清扫保洁、“四堆”清理、村容整饰。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按照国家关于农村垃圾治理“五个有”的要求,完成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建设卫生填埋场1个,创建省级考核达标村108个,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园林局)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万人以上镇区、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地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和路径。建设6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完成1000户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县爱卫办)
4、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县畜牧中心)
(四)宜居示范工程。继续做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引领“十三五”期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向。
1、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新启动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开展1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在部分省、市两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启动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共浴室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县农委)
2、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与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加强乡风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农委)
3、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重点完成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4、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支持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0家星级农家乐评定。(牵头单位:县旅游局、县扶贫办)
(一)4月底,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要制定2016年行动计划,并报送市农村人居办备案。
(二)5月—11月为实施阶段,全县启动工程调度制度,实行工程进度月报送、月会商。县农村人居办每月督查一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乡(镇)村实施进展情况。
(三)12月份,对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打分排队,综合考核,全县通报。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横联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选树美丽乡村创建典型,开展好现场学习观摩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
改善计划范文第5篇
20*年,*市上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局,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市*次党代会及“9.29”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为动力,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年,*市完成生产总值2554.3亿元,增长15.7%,连续多年保持了较快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市实现地域财政收入758.63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2亿元,增长2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5%,提高0.2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1.2亿元,增长23.4%;利税332.3亿元,增长27.9%。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呈下降趋势。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
(二)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5.89∶45.53∶48.58。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05家,比去年初增加10家,*市53%以上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粮经比例调整为70.5∶29.5。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部工业增加值999.4亿元,增长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支柱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列入“*”规划重点发展的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51.2亿元,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3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17.5%,高于*市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市服务业的比重为43.8%,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1.7亿元,增长23.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3.3亿元,增长36.1%;第二产业投资395.1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386.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713.3亿元,增长30.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8∶34.3∶61.9。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年引进市外投资619.8亿元,增长10.4%,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8%。
(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57.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围绕筹办第十一届*运会,一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主体已基本完成,大明湖综合整治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腊山新客站片区完成规划。北园大街高架路竣工通车,济菏、济莱高速*段竣工通车,胶济铁路客运专用线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年完成投资193.2亿元,增长20.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9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8.4万平方米。
(五)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完成进出口总值62.18亿美元,增长41.7%。其中出口34.35亿美元,增长40.8%。经济外向度达到18.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亿美元,增长3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增长80%。承建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印度贾苏古达电站、巴西电站等大项目进展顺利。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较好,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9家,在境外设立服务企业、网上购物营销公司、离岸公司等新兴投资方式相继涌现,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六)社会民生继续得到改善。社会就业进一步扩大,*年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3万人次,其中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545户4927人。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4.5万人,比去年初增加近1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1万人,增加17.5万人。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被列入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6.2%,高出*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发祥巷片区拆迁完成,经一路两侧、馆驿街、振兴街等片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经济适用房完成17万平方米,提供经济适用房1000套以上;累计资助住房困难家庭7000户(次)以上,提供实物配租住房161套。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8005.1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1元,增长15%。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后劲不强的矛盾仍较突出;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还不够到位;城市安*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是“*”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迎接十一届*运会的攻坚年。安排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今年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球化日益加深,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跨国并购和投资、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从国内环境看,国家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确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投资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稳固。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我市实际看,*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将为*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迎接*运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领域的一大批建设项目将陆续展开,支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牢固。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困难和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克服,还会产生后续影响。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对我市的外贸出口和对外投资会产生一定影响。三是我市重工业比重偏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将对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加快欠发达县区的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五是思想观念、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在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局,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提前实现*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安排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2%,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12%和13.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3∶45.1∶49.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9∶31.5∶64.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提高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4%,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6%。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15%,提高0.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面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3.62%,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5%以上。*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6%。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仍然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分解下达。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部署,在统筹兼顾、*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增强*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力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在增加*社会研发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办好9家国家级、37家省级和10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瞄准国际国内本行业先进水平,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提升研发水平,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搞好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继续加强我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完善“政企产学研金”发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的调整重组,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工业、高技术高加工度制造业。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支持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的续建,加快中兴*手机配套化及软件测试生产、同欣电子半导体项目、齐鲁制药神经修复剂、福瑞达生物制药技改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电站锅炉等产品的技术提升,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例。用好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块牌子,实行政策、资金、人才集中扶持政策,使之尽快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比较优势,力争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面落实《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研发、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集中培植7个重点服务业区(市)(包括六区和章丘市),泉城路商业街、盖家沟物流等5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商行、中创软件等27个重点服务业企业,争取走出一条以集约化园区为依托、大企业为支撑、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路子。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强农资、农技、农机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服务经济快速发展。适应国家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的宏观政策,认真清理不适应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障碍,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规模。抓住国家投资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加快迎接*运会和恒隆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二是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化纤、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占*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抓好现有大企业规模膨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工业大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重汽工业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机车工厂迁建、力诺集团300兆瓦光伏发电、华光电子、青岛啤酒等一批大项目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重大产业链发展规划并加快实施,为工业发展积累后劲。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消除市场准入障碍,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以投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入竞争性领域,凡允许外资进入的,*面对民营经济放开。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占*市经济的比重。加快连接县域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本地产业发展和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实施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快车道。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品牌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抓好现有1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再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进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行列。坚持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三位一体的思路,力争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54万户,比去年增长3.4%。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抓好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规模,力争蔬菜、林果、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0.6%、5.9%和35.4%。针对去年猪肉等副食品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大力抓好生猪等副食品生产,扩大供应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和无害化,建立完善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0个,比去年增加16个。四是持续推进农民增收、生态富民、医疗惠民等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新发展农村民用沼气4万户,建设32处大中型联户沼气工程;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继续抓好村村通公路工程,搞好维护保养;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万亩,其中重点区域荒山绿化3万亩,实现退耕还林(果)2万亩。五是启动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前期工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在黄河以北青银高速以南大桥、桑梓店、崔寨三镇建立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东联供水、大站水库扩容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垛庄水库除险加固、商河清源湖、济阳澄波湖等平原水库、邢家渡、胡家岸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完成3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一批小流域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气象、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水平,加强抗旱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大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别是迎接2009年*运会的实际,今年*市投资的重点是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安排今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增长2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3亿元,占3.9%,增长22%;第二产业435亿元,占31.5%,增长10%;第三产业892亿元,占64.6%,增长25%。一是继续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节能降耗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投资结构上层次、上水平。安排城建投资600亿元,增长68%;社会事业投资160亿元,增长25%。二是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对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加快形成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三是*方位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进市场化融资,努力扩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确保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计划引进市外投资720亿元,增长16%,占*社会投资的52%。
(五)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办好*运会,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水平。以迎接十一届*运会为重点,加快推进与*运会密切相关的重点城建和综合整治项目,促进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和城市载体功能上一个大台阶。一是*力抓好*运会重点项目建设。奥体中心“一场三馆”等项目力争年底前完工,开工*运村、奥体酒店、历城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抓好大明湖扩建改造、环城公园通航等项目建设。启动西客站片区安置房和片区道路主干网建设。二是*力抓好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旅游路、经十路、奥体中心周边、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等58座破损山体治理任务。对市内68个小区环境进行整治,完成30个小区整治工作。开展“平改坡”,对主要干道和重要景观区域周边700幢房屋实施“平改坡”或立面装新改造。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主要道路、高层建筑的亮化美化工程;同时,基本解决城区背街小巷的路灯照明。三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设。重点是新建或改建贤文路、二环东路高架路等10条道路,同时配套建设BRT快速公交。加快推进济商高速公路、黄河北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快实施腊山分洪工程,完成城区主要排洪河道的整修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五是抓好供热、供气、供水等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城市供热工程、西部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禹城—崔寨、担山屯—平安店天然气输气工程。完成花园庄东路、徐家花园、西十里河北街、毕家洼片区、二七中街、三里庄、西凤凰街供水管道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户表改造20万户。六是进一步强化市容整治。加大占道经营、沿街广告、建设工地等规范化治理,加强垃圾清运,尽力消灭垃圾死角;推进拆墙透绿和绿化美化,展示城市文明、整洁新形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作物秸秆及城区落叶*面禁烧。
(六)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县(市)区、部门和企业,安排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去年水平降低4.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3.62%。一是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扶优汰劣,严把产业政策关口和土地、信贷闸门,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三是突出抓好钢铁、水泥等四大高耗能行业和100家重点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资源节约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舆论宣传,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四是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章丘华电公司1-2号机组脱硫、北郊热电厂1-3号机组脱硫等一批减排项目,实施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减排目标。
上一篇:改进计划{甄选5篇}
下一篇:收银实习工作计划{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