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1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 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千人计划”、“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24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24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国 产学研合作 高校 企业 政府 科研机构
引言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西欧最初的高等教育源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功能单一。19世纪,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开启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德国成为最早将“科学研究”纳入大学基本职能的国家,对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社会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主流。本文从德国高校发展模式入手,深入研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
德国高校发展概况
德国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共有394所高校,其中包括104所大学(Universitat),6所师范院校(Padagogische Hochschule),14所神学院(Theologische Hochschule),51所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189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Allgemeine Fachhochschule)和30所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校(Verwaltungsfachhochschule)。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9/2010冬季学期,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11万人。在德国高校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德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推行的各项鼓励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体系
德国是一个善于运用立法手段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国家,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方面当然也不例外。现行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u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第五条第三项明确规定:“艺术与科学、研究与讲学均属自由”,保障高校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和学术发展空间。在教育资助方面,如果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无力支付生活及学习所需费用,根据联邦教育促进法(Bundesausbildungsforderungsgesetz,习惯简写为Bafog),有权获得国家助学金,每月金额最高可达648欧元,助学金的一半作为奖学金,另一半作为无息贷款,学生可在毕业后的一段期限内将其还清。大学生也可在学习期间通过打工或实习等方式自我资助,同其他就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在月收入不超过400欧元的情况下(称之为Minijob),免交税款。在月收入超过400欧元,但年收入不超过8004欧元(2010年的标准)的情况下,可提交退税申请,政府将返还其缴纳的税款。此外,大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申请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提供的奖学金,以顺利完成学业。德国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使每个人尽可能的获得理想的符合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协定
预计到2024年,德国大学生人数将大幅增加,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鼓励学者的科研工作,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于2007年6月14日起草了“高校协定(Hochschulpakt)2024”。该协定被分成几个阶段执行,到目前为止,协定第一阶段(2007-2010年)的各项计划已经完成。协定第二阶段(2011-2015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将为每位新生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补贴金额从第一阶段的2.2万增长到2.6万欧元;第二,鼓励和资助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凡是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发起的科研项目,其科研费用的20%由联邦政府支付,意味着高校将额外获得大约1.79亿欧元的科研经费。德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额很高,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三)德国精英大学联盟
“卓越计划”是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和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共同发起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德国高校的科研水平、激励学术创新、加强大学间的项目合作、 促进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研究。该计划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核,在德国范围内挑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的大学。被纳入卓越计划的杰出大学和杰出科研人员将获得数目可观的资助。从2006年至今,德国相关机构已完成两次审核,39所大学得以入选。这些大学将在2006-2012年时间段内,获得总价值19亿欧元的资助,其中75%的资助来源于联邦政府。“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同中国的“211”、“985”工程、及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作用相似,其目的是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
(四)返乡者计划
德国的联邦制度使得各州在不违反基本法、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制定法律条款、经济及教育政策方针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各州政府可以针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法律条款做出调整与补充,灵活地制定出适合本州高校发展的项目与方案。“返乡者计划”(Rückkehrerprogramm )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为了解决德国高校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所推行的一项计划。该计划旨在吸引国外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返回德国,并为其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优秀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北威州的任何一所高校作为工作地点,并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州政府将在五年的时间内给予每个团队125万欧元的资助。迄今为止,已有10位顶级的科研人员通过该计划返回北威州,并在其挑选的高校中组建起科研团队。
综上,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的高额补贴与支持、高校间的紧密合作使得德国高校资源得以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
同意大利、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世纪以前,德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为单一的人才培养。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者、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推行了卓有成效的高校改革。洪堡倡导“学术自由”,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将“科学研究”纳入大学职能(陈洪捷,1994)。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为19世纪德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德国的高等教育高居欧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领先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德国大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洪堡等人所倡导的教育观念视大学为单一的纯科学机构,任何其他目标,特别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追求都应当严格排除(陈洪捷,2001),造成了大学的发展同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而美国的教育家则通过“赠地学院运动”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兴起,使得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过多次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德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渐被“教育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所取代,政府积极参与并倡导校企合作,建立起多个成功的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E.ON 能源研究中心(E.ON Energy Research Center)和新材料模拟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Centr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Simulation)。
(一)E.ON能源研究中心
E.ON能源研究中心由亚琛工大(RWTH Aachen)和 E.ON公司(E.ON AG,德国著名的能源供给公司)共同建立,是德国最大的校企合作的ppp 项目之一,拥有世界范围内比较先进的能源使用、节省、开发技术。北威州政府投资1560万欧元用于建设该中心,联邦政府投资额达990万欧元,E.ON公司在10年多时间内投资额达4000万欧元。
(二)新材料模拟研究中心
新材料模拟研究中心由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at Bochum)的研究所和蒂森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 AG,全球型专业材料和技术集团)建立,集结了原材料发展领域顶级优秀人才,包括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等。
到目前为止,企业方的合伙人包括拜耳材料科技公司(Bayer Material Science AG),萨斯吉特钢铁公司(Salzgitter AG)和博士集团(Robert Bosch GmbH)。学术方的合作伙伴包括马克斯·普朗克联合会的铁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Eisenforschung),尤利西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和亚琛工大(RWTH Aachen)。
不同于洪堡时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校企合作的研发模式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一体,以科研带动教育与生产,优化配置了高校的学术资源,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校外科研机构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在德国,除了高校本身,存在于校外的大量科研机构和组织,在科技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方面,同样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德国四大校外科研组织包括“弗朗霍夫联合会”(Institute der Fraunhofer-Gesellschaft也译为“弗劳恩霍夫联合会,以下简称IFG)、“马克斯·普朗克联合会”(Max-Plank-Gesellschaft,以下简称MPG)、“莱布尼兹联合会”(Leibniz-Gemeinschaft,以下简称LG)和“亥姆霍兹联合会”(Helmholtz-Gemeinschaft,以下简称HG)。
(一)弗朗霍夫联合会
IFG于1949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主要研究领域是微电子和微系统技术、生产和制造技术、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工厂组织和企业管理、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以及与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技术。IFG主要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服务性产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合同式科研服务,创造了企业、高校和政府合作的成功机制。高校承担基础研究工作,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工业企业提供合同并实现科技向产品转化,而IFG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研究人员、成为连接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纽带。
(二)马克斯·普朗克联合会
该联合会作为独立的科研组织于1948年在哥廷根成立,在德国范围内拥有80家 Max-Planck-Institute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以下简称MPI),此外还拥有独立的新生代科研力量、国际化的合作伙伴和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s(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学校)。MPI主要致力于自然、生物、精神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有创新意义的领域,包括在高校中无法找到合适位置的课题、在高校中由于跨学科而无法适应高校组织形式的课题,以及由于费用过高而被忽略的课题。其研究的多样性使其在很多领域填补了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空白。MPI还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包括提供专业图书馆和文献资料等。
(三)莱布尼兹联合会
LG是一家包含86个科研机构的联合会,为科研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 其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和人文科学。每个典型的LG研究所都是一个紧凑而又灵活的个体,负责某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其科研任务介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之间,为这两个领域搭建起桥梁。此外,LG同高校、其他科研组织及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LG同高校的科研工作是互为补充的,二者联系之紧密,可以从“德国大学卓越计划”中窥知一二。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该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高校,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等。其中很多活动,LG都积极参与其中。
(四)亥姆霍兹联合会
HG拥有15个科研中心和2.65万名员工,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联合会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8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渠道的经费相当于德国另外三大科研团体:MPG、 LG及IFG的总和。在6个研究领域具有领先的科研水平, 其中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宇宙航天和交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述校外科研机构除了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还通过雇用学生员工等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参与科研与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弗朗霍夫联合会的8500名员工中,40%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马继洲、陈湛匀,2005),科研机构在降低科研成本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在科技创新方面,同高校的基础研究相比,这些科研机构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范围更广,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同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此外,上述机构作为大学的合作伙伴,将大学的基础研究同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的条件
(一)法律体系的完备
在德国,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法律给予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的权利,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尤其值得中国借鉴的是,法律赋予大学生寻求资助和在学习期间实习、工作并获取合法报酬的权利。正是由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备,德国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大量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济上逐渐独立。由于雇佣学生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赋税,企业也乐于接纳学生参与其生产活动。因此,在大部分企业当中,都会有一定的职位专为学生保留,其工作任务由学生员工完成。此外,企业还长期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Praktikum)和培训(Training)的机会。
(二)政府的适度参与
首先,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属于地方分权制,即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立法权及行政管理权都属于各州,反对联邦过多干预(李强,2010)。其次,高校自治,各州政府对高校给予适度的监督和指导,不直接参与管理。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过程当中,德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在国家层面向全国各高校和研究领域注入资金,改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如“高校协定2010”);聘请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如“返乡者计划”);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如“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加强高校同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分担创新风险和成本,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如建立“校企合作交流中心”)。
(三)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在德国,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颇具长期性和稳定性,如上文中介绍过的四大校外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当中,三方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德国的人才培养是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里交替进行的。学生在高校获得基础知识,在企业中实践,在科研机构中创新学习,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成长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ochschule[Z/OL].(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高校概况)
4.Bundesausbildungsforderungsgesetz [Z/OL].(联邦教育促进法)bafoeg-rechner.de/FAQ/gesetz.php
5.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ochschulpakt [Z/OL].(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高校协定)bmbf.de/de/6142.php
6.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Erfolgreiche Forderung der Hochschulen in den ersten beiden Runden der Exzellenzinitiative[Z/OL].(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前两轮“卓越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bmbf.de/de/14300.php
7.陈洪捷.蔡元培的办学思想与德国的大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4(3)
8.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9.Ministerium für Innovation Wissenschaft und Forschung des Landes. Forschungskooperationen [ Z/OL].(北威州创新科研部.科研合作.)innovation.nrw.de/wissenstransfer/forschungskooperationen/index.php
10.Institute der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OL].(弗朗霍夫联合会)fraunhofer.de/
11.马继洲,陈湛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
12.Max-Planck-Gesellschaft [Z/OL].(马克斯.普朗克联合会)mpg.de/
13.Leibniz-Gemeinschaft [Z/OL]. (莱布尼兹联合会) leibniz-gemeinschaft.de/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学校 专业文化
?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
1 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 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 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
2 原因分析?
?
2.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 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 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 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
3.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 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
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适当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好的教学计划应该既遵照国家教学大纲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中专教学存在特殊性,有些课程的开设受场地条件和授课教师的制约,(比如体育场动迁、体操教练参加年度比赛等等)所以开课的时间经常作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教学需要。通过广泛征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意见,通过教务科几经研究,本学期对中专三个年级教学计划均作适当调整,具体如下:
(一)、2010级(一年级)设置课程如下:(1)德育课1科:职业道德与法律。(2)文化课4科: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3)体育技术课2科:排球和太极拳(教授24式简易太极拳。因为太极拳在全国许多大学中专等学校已经成为必修课,所以这学期在一年级开设,准备普及推广。)因为体育场拆迁,没有场地上田径课,所以原教学大纲中的田径课改为其他学期上。(有场地之后开设)
(二)、09级(二年级)基本按原计划执行,局部做了调整。(1)德育课1科:哲学与人生。(2)文化课2科:语文、英语、计算机。(3)基础理论课1科:体育保健学。(4)体育技术课2科:网球、篮球。
(三)、08级(三年级)设置课程如下:(1)德育课2科: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文化课2科:英语和计算机。(3)基础理论课1科:学校体育学。(每个学生上一节实习课,学校体育学为重点课程。)
二、完善教学器材
为保证体育技术课顺利进行,本学期拟定添置部分体育技术课的相关器材,由体育技术教研组提供所需教学器材名称及数量(计划购买网球100到200个)
三、加强常规管理
提高对教师及教学相关人员工作检查指导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以下两方面是重点工作。
1、严格检查教案,不合格教案坚决返回重写;
2、经常检查了解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
四、做好计算机水平测试工作
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水平测试的组织工作。做好本校学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水平测试的考试工作以及本校学生的参加考试前的培训工作。
五、做好毕业生验印的材料整理工作
整理学生成绩,验印的各种表格等。
六、每月具体工作
二月份工作
1、制定全校实施性教学计划(2010-2011下)。
2、聘任任课教师,签订授课任务合同书。
3、编排校历,制定教学进程表。
4、编排全校课表。
5、编制教务科工作记录表。
6、编制教师工作手册。
7、打印各种表格、材料。
8、发放课表、教师工作手册、教案、教师用品(教案纸、红黑水性笔)。
三月份工作
1、组织补考。
2、检查教案。
3、检查各班级上课情况。(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月份工作
1、重点检查体育技术课授课情况。尤其安全问题。
2、开始计算机考试报名、辅导。
3、检查教案。
五月份工作
1、参加省26次计算机水平测试会议,组织全市各中专计算机考试工作。
2、组织本校学生考试报名、培训。
3、检查教案。
六月份工作
1、安排期末出题、复习。
2、维护计算机室(硬件维修、系统安装),为考试做准备。
3、组织省第26次计算机考试。
4、打印期末试题,印刷试卷。
5、检查教案。
七月份工作
1、组织期末复习、考试。
2、组织教师阅卷、总结。
下一篇:技工学校工作计划{汇总5篇}